心理医生论文范文

2023-05-20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自200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成立以来,理事会成员单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挖掘理事单位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了解理事单位的工作开展状况,为理事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会启动“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研究。该课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于2008年12月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教基司函[2008]91号)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的子课题规划。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分析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校领导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心理教师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班主任问卷》,问卷由指导语、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题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负责供稿。

2.研究目的

摸清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开展状况;了解理事学校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评价;探索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途径;挖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总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原因。

3.研究对象

(1)理事单位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研究对象为主管全校工作的正校长或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副校长1人。

(2)理事单位心理教师的工作调查。研究对象为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人,专职心理教师数量多于1人的,由学校指定主要的1人来回答;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由负责主要工作的兼职教师1人填写。没有心理教师的学校不填写心理教师卷。(注释:心理专职1教师: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担任的主要工作是上心理健康课以及进行心理辅导为标志,并且不承担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心理兼职2教师:在校以承担其他学科教学或工作为主,同时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

(3)理事单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调查。研究对象为学校班主任,由学校随机指定1人即可。

所有填答问卷者均为自愿参加。

4.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发放及回收问卷(2009年10月1日~10月30日)

(1)理事会秘书处将《校领导问卷》、《心理教师问卷》和《班主任问卷》寄至各理事单位(2009年9月25日前);

(2)回收问卷(2009年10月30日前)。

(3)问卷回收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社大厦2512室,邮编:100089,陈虹收。

(4)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介绍,发送至:kmwangce@sina.com(2009年10月15日~2010年01月30日)。

第二阶段:数据分析及汇总先进经验(2009年11月01日~2010年01月30日)

汇总问卷数据;汇总理事单位先进经验;选拔先进单位。

第三阶段:公布理事单位先进学校名单及先进经验(2010年1月~12月)

课题组: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常务副主编,课题组组长、理事会秘书长);舒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编辑,副组长);吴文庆、王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秘书处主任、副主任)。

联系电话:010-82563556,83724720,13581524145

联系电邮:kmwangce@sina.com

投诉邮箱:chen.rainbow.hong@gmail.com

投诉电话:13911131061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实意义,了解心理委员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优化机制

一、心理委员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解开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无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学首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内专门设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员的制度”[1]。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础,成立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委员队伍,即在班级中任命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已成为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载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现实价值

(一)心理委员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0号)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2]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个案,关注重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不足,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的结构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问题,所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和培养心理委员队伍,形成“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体系,使心理咨询工作结构更加立体化,更有利于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员制度可以拓宽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相较于心理老师,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把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向同伴倾诉,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的帮扶具有内在优势。首先,心理委员来源于学生,能够及时了帮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心理委员和同学之间更易接纳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心理委员开展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场所、任意时间进行沟通。最后,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心理委员制度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规范有效的程序和选拔标准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参与心理工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是促使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心理帮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充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职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在班委成员中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该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和职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在选拔制度方面,缺乏相应的选拔标准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没有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选拔过程及选拔特点等。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荐、直接任命或班内民主选举,这种方式选出的心理委员很难认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否胜任心理委员岗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这易造成职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选拔人员的条件上,因为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候选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心理委员本身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難胜任心理委员的岗位。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师开展的团体辅导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心理委员职责的培训,轻专业技能的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理论较多、实践操作及心理伦理培训欠缺等问题。培训组织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多,部分院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培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工作较少。

(三)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而且大三学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实习,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倾向于重视大一年级心理委员而轻视大二、大三心理委员,造成心理委员管理上表现出间断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再加上心理委员分属不同院系,各院系间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统一和完善,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关注,影响了工作热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员考核机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心理委员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委员是挂职干部,不管是院系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认识不够、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部分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员除了参加过心理委员培训,基本处于归隐状态。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心理委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委员制度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一)规范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1.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

鉴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选拔制度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有必要确立和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时机、选拔过程、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等形成专门的制度体系。比如,在选拔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这时学生生活、学习有所适应;在人数设置方面,明确规定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3]。

2.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选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学校制定统一的选拔办法,由各院系进行专门选拔,再由学校培训上岗。首先,院系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在选拔之前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竞选。然后,心理委员选拔过程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综合考察、培训上岗的程序。认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胜任心理委员岗位的学生都可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名。在综合考查阶段,班主任或辅导员按照标准,可通过笔试、面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进行考核,确保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对选任的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加强培训或淘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选拔心理委员,就是对选拔出的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职位的肯定,从而减少中途脱落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明确心理委员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选拔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突显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一些学者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进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与专业知识七个胜任力因子[4]。宋传颖等指出心理辅导员的胜任力结构包括工作素养、个性特质、自我成长[5]。一般认为,乐群性、稳定性、较强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織能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可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参考标准。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制适合本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问卷以及选拔标准作为指导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1.拓宽心理委员培训形式

传统心理委员培训形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难以达到效果。所以应拓宽培训形式,创新多元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团体辅导、情景剧、电影赏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激发心理委员学习的热情,在有限时间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实战能力。比如,设置案例场景,让心理委员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职责边界,注重伦理守则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以小班化、精细化培训为主。

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使学习更加便捷,更易实现,同时网络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通过心理委员的角色与定位、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14个专题的心理委员培训,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认证,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

2.丰富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对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伦理道德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及鉴别方法、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职责认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主要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保密原则。培训内容还应该提高针对性,全面回应学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学生传统需要如学习压力、人际困惑、情绪问题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网络心理等结合起来。

3.优化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系统化、专业化特色。高、低年级的心理委员应该要注重连续性,班级心理委员一旦被选定,就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勤。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恋爱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主;大二以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训为主;大三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培训期间,分层组织,严格考勤,规范考试,最终总成绩由考勤、调查报告、结业考试三部分构成,颁发结业证书,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评体系建设

1.规范心理委员的管理

有必要将心理委员的管理科学规范化。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委员一旦确立,任期直至毕业,原则上不轻易更换,否则会影响到心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包括心理培训的连续性被中断、同学间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坏等。工作归属上,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成员,但因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应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级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从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方案,将客观心理工作完成指标与心理委员的自评,班级学生对其心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职能

在充分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策略,发挥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可以通过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荣誉称号、班干部加分中设置较高分数、发放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发其對心理委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防止出现懈怠心理,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同时,鼓励心理委员参评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形成部门级、校级、国家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柠瑜.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传颖,秦启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探索及问卷编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4-100.

编辑 薛直艳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1 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 全科医学研究范畴 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 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 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 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

4.1 双向转诊 利用上转诊单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与病情,以利于专科医生尽快做出诊疗计划。当疾病治愈或稳定好转出院时,专科医生应将回社区的患者以下转单的形式通知全科医生,以便全科医生对慢性患者的后续管理。

4.2 走访住院患者 患者入院后全科医生宜主动探视、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并与专科医生沟通,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对住院的要求,如诊疗、护理是否满意。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请专科医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其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治疗方案。根据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使患者心态保持健康、配合治疗,尽早痊愈。康复出院时,全科医生应征求专科医生的意见,以便回社区后进一步管理。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杭师大钱江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 创新心理素质 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依据教育创新而立足的独立学院,只有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动力和目标,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个学科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心理素质的内涵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对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一种意向、愿望和设想,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和需要,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出新成果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包括敏捷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除智能以外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构本身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与创新心理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新心理素质发展、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完善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心灵的深处缓解心理危机,消除烦躁、冲突与脆弱,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形象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个体深刻认识、切身体验创新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激活创新需要,培养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和创造力个性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

本文在借鉴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例,对钱江学院328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9份,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37名,以大二、大三年级为主。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独立学院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仍不容乐观。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习惯于安于现状”有90%的学生选择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但选择完全同意“凡事喜欢问为什么”、“敢于尝试未知或新鲜事物”、“对感兴趣事情有献身精神”的只占总人数的3%一14%。可见独立学院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不安于现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献身精神,但在“我对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上略显不足,说明缺少寻根究底、对真知执着追求的精神。

2.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上表主要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来考察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观察能力上,“我观察事物时很仔细”,8%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选择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选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四个指标来反映,即“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规律)来”、“讨论问题时,我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时,我通常会列举出好几种方案”、“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我总能由一及十地展开思路”,总体而言,以上指标选择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间,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间,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思维不足,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能力薄弱。

在实践能力上,“有很强的动手能力”,57%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创新人格发展不理想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独立做事情”,67%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多数学生自认为独立做事能力较强;“我心中常会产生突破现状的愿望”,63%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我对所感兴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从不气馁”,只有45%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事业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态方面总体仍显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在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发展状况也不理想。因此说明当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培养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根据以上对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我们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全体教师都应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样,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首先,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模式与书本教条的约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培训工作。

2.将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仍然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还是经由一个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堂教育可以保证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普遍性与实效性。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开设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课程,或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有关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章节,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作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创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有益于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开放性、快乐性、安全自由为原则,构建适宜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首先,要改变单向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倾注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令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进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活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我们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心理障碍,克服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开展创新知识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创新创造的心得体会,唤醒、启发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拓展训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自我认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估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建议;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

[3]俞国良.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朱迪.浅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7).

[6]傅特艳.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J].企业家天地,2007,(1).

[7]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

[8]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

心理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启迪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学生进行绘画学习中存在着心理障碍,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从众心理,模仿他人的学习行为或者相关的美术作品,不能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角度出发,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从众心理障碍。

[关键词] 初中美术;绘画学习;从众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宗旨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受到学生从众心理障碍的影响,教师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限制了美术教学的创新,对于美术教学和初中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学生要克服的从众心理障碍,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个性,体现美术教学追求新颖创新和个性化的要求出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

1.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克服从众心理障碍

重重障碍是因为学生缺乏个性造成的,所以要想让学生的从众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的克服,消除对他人的依赖,就要从培养学生的个性着手,尤其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在初中美术课堂学习当中,教师要许可学生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美术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这样的方法能够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有利于学生对个性的发展与发挥。在自己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张扬和表现个性的机会,抓住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挥。例如,在美术训练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利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开展练习,既体现美术训练的多元化,又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化得到体现。如有的学生利用线描方法,有的学生会利用素描方法,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激励和肯定的态度,让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得到认可。在安排美术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水彩畫、国画、简笔画、卡通画等不同的方法呈现画面,关注学生所设计美术作品的创意,让学生拥有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能够逐步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调个性作品评价克服从众心理障碍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时也会有差异化的表现和对于美术作品的差异化感知。很多学生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个性,是因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总是效仿他人,或者是不敢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从众心理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甚至让美术课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点评美术作品,让美术作品的多元魅力与价值得到有效体现。教师需要始终保持积极鼓励的正确态度,促使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认知与见解。另外,在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同时利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让学生可以充分感知个性创作的乐趣,彻底克服从众心理。

3.关注学生自我实现克服从众心理障碍

自我实现实际上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到一定时期与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也是学生形成个性心理特质的重要因素。在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当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会趋于丰富,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于是进一步凸显了自我实现的特殊需求。当学生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就能够自觉克服美术学习当中存在的从众心理问题,主动走上个性化的成长道路。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为学生提供自我宣泄和个性表达的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胆创作的平台,或者是组织美术作品创作竞赛,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动机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让学生的从众心理被自我实现取代。

初中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熏陶和艺术知识技能培养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素质的养成。尤其是在初中生存在普遍从众心理障碍的情况之下,美术教师更是要从学生和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个性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障碍,让学生在美术绘画学习当中投入强烈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张扬,也使个性化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万华.浅议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学习中的心理指导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207.

[2]章玲娇.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渗透青春期教育[J].文教资料,2014(3):52-53.

(责任编辑:文宝)

上一篇:青年医生论文下一篇:糖尿病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