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改论文范文

2023-03-03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实施改革以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入手,从教材、教师、学生等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改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陆续进行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就教学效果而言,离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时发现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问题

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获得“读史使人睿智”教学价值。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模式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历史知识变成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1.2 教师的教育理念难以更新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和研究观等。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改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在教学中以本为本,生硬灌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1.3 教学方法创新流于形式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教改中,一些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于是,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内容是否适合,盲目照搬别人的新教学法,片面追求课堂里的轰轰烈烈,整个教学设计选择随意,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师的主导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分析……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一节课下来,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而学生看似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实际真正掌握的知识量很少,也没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渐渐地,学生就会对上历史课失去兴趣,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1.4 学生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对探究式学习不适应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己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提问、质疑是求知的需求,是到达真相的捷径,同时也能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但在许多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很少有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不敢、不会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数学生将“认真听讲”作为对自己上课的基本要求,至于听什么则由教师安排。总之,学生已产生了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用认真听课、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历史知识,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问题意识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还是片面的理解为背书,认为“背”是学习历史获取高分的“法宝”。就其历史学习的方法而言,仍是以机械记忆,甚至死记硬背为主。

2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校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笔者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历史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旧的教学理念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观念转变是教改的关键。首先,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唯一任务就是教学,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力培养。如今,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参与,才会释放自己的智慧能量,做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服务。

2.2 优化教学内容,树立开放的教学意识

高校历史教改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即“教什么”的意识,其不仅牵扯到课程的设置,也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将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处理,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例如,笔者在讲“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提出的“慎重稳进”政策,加进了“少数民族婚丧风俗”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讲“大跃进运动”一节时,专门抽出了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围绕“ 毛泽东的大跃进发展战略思想 ”进行了讨论,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讲完后,以“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为题,让学生写论文。笔者认为,教学并不等同于“教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结果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教材、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规律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不仅要讲通史,还可以讲一些地方史,甚至于可以引进史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增强教学效果。

2.3 注意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因此,在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教学为主,一讲到底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教学方法不能为“革新”而“革新”,“革新”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学方法革新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应依时而变,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就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而不宜组织讨论,避免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相反,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思考探讨;对学生感兴趣的,甚至有所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历史知识,提高交流技能,更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可以考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多媒体教学集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多媒体的配合和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2.4 鼓励置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教材知识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知识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听课只记老师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置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在质疑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全体教学过程,努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和赞赏。“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动力。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讲授 “抗美援朝战争专题”,笔者让学生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动机,多数学生都认为出兵朝鲜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安全受到美国的威胁,但也有学生认为还应考虑受到前苏联威胁的因素,大胆提出“避免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东北”的观点。由此引起学生的一番“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出兵朝鲜主要是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而这个忧虑不仅来自美国,还有前苏联”。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提问、讨论,就能激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实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高校历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客观而又清楚的认识,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认真领会教改精神,贯彻新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探讨新对策,研究新方法,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让高校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庞伟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科学研究[J].2003,(Z1).

[3]中国教育报[N].2003-10-9,(4).

作者简介:吴珍(196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开封 475001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嵌入式学生的教育, 然而C语言嵌入式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应该紧随时代潮流, 将新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研究, 本文介绍了三种改革措施, 即教学目的与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校C语言嵌入式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 高校对于C语言嵌入式专业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上机”, 这样的方式直接的弊端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并且两者分隔的时间比较长, 对教学效果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有些高校也使用了举例教学法、企业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式教学法, 但是单独的一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知识的混乱, 对于知识的讲解也不能深入、全面, 实际改革效果不明显,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影响不大。

三、高校C语言嵌入式专业课程教改研究

(一) 教学目的与内容的改革

嵌入式专业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编写出功能强大的程序代码, 主要是为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高校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理解, 例如, 以基础编程知识与流程管理知识为理论指导,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企业员工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为员工的考勤数据、员工工资的计算等, 通过实践课程, 让学生学会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阶段, 教学方式通常采用黑板、教室多媒体设备或者幻灯片播放等,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的全面普及下, 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层出不穷, 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翻转课堂、微课以及慕课的出现都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当前阶段的互联网优势资源, 让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答题解疑, 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教学方式的改革

除了上文中讲述的两种课改措施, 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的办法来促进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举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 老师通过列举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经典案例, 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可行性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了解案例中的要求和问题后, 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并运用输入输出的知识制定可行的方案, 举例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核心老师进行指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

2. 企业教学法

企业教学法是授课老师根据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为基础, 向学生提出实际项目运行中的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教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负责查阅资料制作方案, 老师对项目的开发进度进行管控, 并和学生保持沟通交流, 为学生解答其中遇到的问题, 对其进行指导。

3.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中的主旨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 实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老师根据书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为学生设置多个任务, 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的启发,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增强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知识。

4. 自主式教学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中的优势资源, 将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将网络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分享的教学资源提前预习, 自主的选择地点和时间进行课前知识的学习, 学生可以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有规划的学习课堂中的内容, 老师也可以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解答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嵌入式专业C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为嵌入式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不要求对C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师老师应当有主次的进行教学活动, 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C语言嵌入式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结合时代新技术和自身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从教学目的与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三个方面解析了教改的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

摘要:C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C语言的学习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嵌入式开发是对软件和硬件共同研究的过程, C语言嵌入式专业也就是以C语言为载体的嵌入式开发研究, 目前, 高校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 需要对C语言嵌入式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主要从教学目的与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C语言,嵌入式专业,高校课程

参考文献

[1] 刘路路, 范庆春, 谢飞.以“嵌入式”培养为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7, 16 (11) :57-59.

[2] 雷道仲, 李平安, 黄亚辉, 阳领.机器人系列产品开发驱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以“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电子测试, 2016 (21) :86-88.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服务,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数学教改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客观原因,教改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未达到预期目的。教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教改便难以走上正轨道路。

一、数学教改的困惑

1、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教是为了不教”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苦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问题。

2、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固步自封。

3、教改遇难而退或浅尝辄止。教改,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改艰巨性的认识,缺少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改,正当向纵深发展时,却浅尝辄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不能深入下去。

4、教改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教研、教改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5、教改不能坚持到底,易受外界左右。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教改上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他们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上级委任了校长、主任之类的行政职务。这样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忙于行政事务,在业务工作上用非所学,结果两败俱伤。或者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到这里作报告,那里介绍经验,最终使教改成为昙花一现。

6、对教改成果不能作科学评价。教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改没能落到实处。此外,目前对于教师教改成果的衡量,往往也局限于分数上。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迫于分数压力,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进行加班加点,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

以上便是在教改过程中出现的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使教改达到预期目的,有必要通过对以上困惑现象作些探讨,以寻求教改的出路,使数学教改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数学教改的出路

要使数学教改能顺利地按计划地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寻求教改的出路,依笔者之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对教师而言,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首先,教师要加强哲学的学习,教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总理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便不能使教改达到预期目的。在业务学习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

2、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使教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目前各地教改在教法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结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可选择目前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进行介绍和评述,并加以研究和探讨。

3、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教师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知难而进。同时教师教改的方向要明确,目标宜具体,要通过教改实验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4、同科教师能力协作,联合攻关。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深发展,这就必须杜绝和防止文人相轻、同行相嫉妒的不良现象,老教师不要以有较多的理论知识而自傲。

5、为教改提供和创造条件。教改工作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有关部门应多给教改工作者提供条件,积极支持教改,使教师能安心于教改,且无后顾之忧。对教改成果的鉴定,要较为客观、公正而科学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情况,智力开发情况等各方面作全面而具体的考查,切忌以分数率成败。

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教改工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教改教材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教改成果的科学评价(不以分数论成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名家都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当代负有盛名的课程理论家和评论家拉尔·泰勒在西方第一个提出系统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模式和课程评价模式,即泰勒原理,以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为标志。泰勒原理首要的问题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针对这一问题,泰勒提出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的理论。他认为“教育是涉及学生自身积极努力的过程,因此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的兴趣……在满足了学生目前兴趣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拓宽和加深学生的兴趣”。对兴趣的研究,中外心理学家早已造诣颇深,提出的理论也很广博。本文主要就中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展开一些思索、探讨。作文教学,历来的讨论比较热烈,写作兴趣研究,更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基础。多年来,我国语文教改的进程,风风雨雨并不顺畅。自1978年3月,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拉开语文教学改革至今,作文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又证明,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弊端,“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中学师生”。时下提倡的淡化主题、淡化文体、解放作文的“新概念作文”,在实践运用中,却让不少师生处于困惑状态,“教与学脱节,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灰色污染”(赵谦翔语)时有存在,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解放作文”的问题。就其根源,我认为对中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研究的缺乏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阴影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依旧十分艰难,作文教学在中学普遍存在着难以茁壮成长的尴尬。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大部分学校的作文教学自初始年级开始,就为高、中考服务,存在“因一篇作文能上大学”的思想不乏其人。导致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一种极端的认识,教师训练什么、学生学习什么,教材安排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学生整天沉浸在教条化和功利化的作文思维之中,自己的情感、美感受到压抑,导致了中学生作文除了编假话、谎话,就是空话、套话的现象发生。某校语文期末试题中有一道语段仿写题,例句是:“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撰写了《本草纲目》。”结果试卷交上来后让老师大吃一惊,30多个学生中竟有20多个写的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事,内容惊人的相似。有同学竟说:“我写议论文的论据,无非两种:大家都知道的,如爱迪生、雷锋;没人知道的,也就是自己在瞎编……”另外,不少学生作文不乏抄袭之作,不乏内容空洞而辞藻华丽的拼凑之作和模仿之作,再加上相当一部分老师以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灌输,综合起来使学生对作文的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未能充分认识,把作文写作视为一种负担或者完成的一道公式化的作业,“创作”的情趣荡然无存,最终导致学生对作文写作失去兴趣。

一、写作兴趣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也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的确,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当是语文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基础和关键。

1.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

兴趣(interest),“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兴趣也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一个人的兴趣所向与其需要相一致的,再加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支持,因此,兴趣对个体的活动,尤其是对认知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自己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持续的作用。特别是在认知过程中,当学生的某种写作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强化,并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又会使学生产生对写作的新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肯定的情绪体验。学生会广泛地涉猎有关写作的知识,积累有关材料,主动地观察事物,阅读示文,背诵范文,勤于练笔,去体验写作的快慰和满足。

另外,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兴趣在自觉组织的劳动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和培养中,我们不光要考虑写作本身的特点,更要注意学生写作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所谓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而且,动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即兴趣。

2.兴趣是影响学生写作效率的主要心理因素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些事物发生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只能有20%左右的才能发挥。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课程的学习,不仅不是主动的,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抵触,特别是思维方式逐渐成熟的中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写作一旦成了学生的需要,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那作文质量、效果一定是良好的,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产生热爱作文的情感,并能长久地保持这种最佳状态。乡土作家刘绍堂自小对写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促使他不停地动笔写作,他13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二十八部中篇小说,还有上百篇短篇小说和一百多篇散文随笔,所作的作品,语言明快,田园风光和人物形象的古朴美德相映成趣,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自云,对创作有一种冲动式的兴趣,“并且是满怀激情地行动起来的”。兴趣是影响学生写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探讨中学生作文教学,不能不提出对写作兴趣的研究,否则,不论什么“绿色作文”“新概念作文”等等,只能使作文教育走向误区,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正确的航向,陷入别样的怪圈。那种强化式的、公式化、“八股化”的应试作文,只能揠苗助长,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兴趣对活动的作用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人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中学生作文来说,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作文的奥秘,并且使学生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写作过程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所谓灵感的产生,也只是在注意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不感兴趣,要想谈作文的灵感是无法想象的。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有三: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许多事业有成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作用于他们的活动,促进他们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进展,直到成功。如丁肇中曾说:就是因为他自己有兴趣,“我可以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们要探索的东西”。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进行作文,而且兴趣本身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又起到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学生受益匪浅。

4.兴趣对智力开发起促进作用

据研究,兴趣对一个人的智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拉扎勒斯等人通过研究得出“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结论,他们把学生分为智力组(平均智商120,对语文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和兴趣组(平均智商107,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兴趣)两个组,一学期结束后发现兴趣组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智力组,他们的实验中有一个对比,如下表:

兴趣组和智力组阅读和写作情况对比

可见,智商高,未必就能取得好成绩,而兴趣才是真正促进学生进取的动力。

二、写作兴趣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的实例,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对某一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这一科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成绩优异,但他们的智力在班上并不是特别超常的。同样,写作兴趣归根结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写作水平的动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

写作兴趣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中学生写作兴趣是深化教改的重要因素

语文是一种信息载体,其功能不外有二:(1)摄取信息;(2)传播信息。摄取信息的途径是听、读,传播信息的途径是说、写。对于母语的听说训练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完成,而读、写则非通过系统的训练不可,尤其是写作更是如此。“作文——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融会贯通,作文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语文教改是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新时期的语文教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初,主要是提出拨乱反正,注重归真意识,解决语文教学应当干什么的问题,提出“双基”口号。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解决“怎么教”和“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涌现出了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蔡澄清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教改专家和相应的教改模式。第三阶段即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改革,主要特点为对十几年的教改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反思,呈现出对语文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趋势。但二十几年来,虽然语文教改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文教学却始终未有重大的突破。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作文教改走入了一个误区。传统的写作被冠之以训练之名,学生在老师命题定意、强制作文的束缚下,机械地为完成任务而写作,全然失去了写作的自主性、积极性,失去了自然释放心理能量的机会,失去了众多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的机会,失去了学生的自主性,对写作感到枯燥无味,甚至畏难而退,导致对语文学习的最终失去信心,严重束缚了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深化。

吴泓曾引刘锡庆的话说:“……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煸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大火,使他们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语文,痴情作文’。”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真正开动脑筋去探索研究新知识。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符合语文教改规律的,也是语文教改的必然需要。

2.中学生写作兴趣研究是走进新课程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目标明确提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实到位,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语文教育一个关键环节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是使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落实到位的当务之急。

如果把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就更容易求得共识了。素质教育一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全面发展,二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中对全体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应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三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特长。对于有文学才华的学生,要鼓励和培养其自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也就是要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写作兴趣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只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开端拓展到整个语文学习,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将会更有效地寻找到一条高质量的语文教改的途径。为语文教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里,我再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兴趣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有了这块坚实的基石,在不久的将来,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出累累硕果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根据我多年的高中数学实际教学感悟,并结合现行新教改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学习方法作简要的探讨,以便最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讨

一、高中数学特点与学生适应性分析

高中数学的三大特点:严谨性、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往往过于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却抛却了它的广泛的应用性。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大量增加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的篇幅,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进入高中以后深受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影响而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究其原因,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存在理论加强、课程增多、难度增大、要求提高等深刻的转变。

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是不同的,在证明或求解中,运用归纳、演绎、换元等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说是解题的技术性问题,而数学思想是解题时带有指导性的普遍思想方法。例如,在解一道题时,从整体考虑,应如何着手,有什么途径?就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的普遍性问题。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只有在解题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地学好高中数学。解决具体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一般地,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如果有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采取了恰当的数学思维策略,又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一定可以学好高中数学。

二、讲授方法的改进

(一)改进学生听讲

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现实和新教改课程要求必须大胆改进现行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听好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弄清讲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分析,理由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听讲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在听讲的前提下,还要展开来分析: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老师就能想到最简捷的方法?这个题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二)科学设置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乐趣

课堂教学事实表明:只有学生完全沉浸于课堂教学,思维激活,进入到设定的情境之中,才能达到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的转变,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是完全必要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课堂教学情境设置应保证在基本课程目标基础之上,尽量考虑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在内容选择和问题设置上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同一问题情境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乐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科学采用启发式、激励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具有神奇的鼓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争胜好强的特征和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积极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启发提问,利用图表以示结构关系或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提问,均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抓住本节课的“主线”,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对定理的证明、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四)正确合理地设计练习与课后作业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我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尽量避免题型重复,设置新颖别致的题型,让学生做练习或作业时常有新鲜感,让他们不仅愿意做练习、作业,并且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作业。同时,作业量和练习量也要适当,作业要少而精,多精选和自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务求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有时,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编练习题,使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从学生的自编的练习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发现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的地方,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强.《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数学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2]张金良.《关于浙江省高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适应性的调查》,2006

[3]刘洪翔.《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张月,杨帆《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现状与教师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理论界2005(8)

[6]舒昌勇,《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的开课现状与思考》,数学通报2007(10)

【作者简介】

李从仁(1968—),男(汉),山东省莒南人,高中数学一级教师,本科,莒南县第三中学。从事高中教学25年,主要任教高三数学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师范教育论文下一篇: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