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4-02-07

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任务驱动;任务;教学内容

"Task" Design of the Task-motivat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DING Ai-ping, LV Zhen-lei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3,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ask-motivation; tasks; content of courses

1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都把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应用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计算机应用》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如何探索切实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和推崇。但是,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偏差,为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实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任务”设计进行探讨和辨析。

2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 “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3.1 化繁为简,单刀直入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

“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这就是“黑箱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

经常有初学者向笔者咨询“如何学电脑”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我一般建议他们首先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对于少年儿童,我主张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会在电脑上玩益智游戏,然后是画图),并且告诉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必要(至少暂时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我们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某几个步骤,进入某个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环境,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章就可以了。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初学者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3.2 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学生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不用多久可能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4 设计“任务”的关键技术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1)“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然后按章节内容设定若干个“任务”,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纳到某个特定的“任务”中,通过该“任务”将需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的知识。注意,在设计“任务”时,既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又要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任务”设计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又要给能力强的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虽有所体现,但并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专题任务时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成果。

(3)“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办法是:老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且唤起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知识。使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与此相关的学习过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课时只告诉学生一些常用按钮的使用,然后详细讲解帮助菜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就可以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或帮助按钮自学了。教学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之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事件作为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老师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一套贺卡。上课时先让同学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5)“任务”要结合现实实际

任务的设计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让学生用Word设计一张销售平安果的招贴画,学生兴趣高涨,充分利用各种Word排版技术来进行创作。因此,一个联系实际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实现计算机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小娟. 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2007,(21).

[2] 朱美松. 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J]. 科技信息,2007,(8).

[3] 黄红艳, 李霞, 才秀凤,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7).

[4] 杨洪雪.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06,(10).

收稿日期:2008-02-15

基金项目:200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7-167)

作者简介:丁爱萍(1966-),女,副教授,硕士,从事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研究、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吕振雷(1982-),男,助教,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物流管理基础》是理论性、概括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本课程和中职学生的能力特点,教师要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物流管理基础;教学;人才培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和互动协作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近年来,“任务驱动”在高职院校工科、计算机等专业受到广泛应用,但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应用还相对较少。本人在担任《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现就本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探讨。

一、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分析

(1)专业基础课。《物流管理》是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将引导学生对物流知识入门,同时该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2)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中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包括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基本理论、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网络、企业物流、供应链、全球物流、物流企业等内容。

(3)内容丰富,概括性强。本课程由于要兼顾到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因此,在内容上,其专业性是无法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相提并论的,只能是概括而言,将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绍给学生。

《物流管理基础》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一年开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视频教学。讲授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课堂枯燥乏味,缺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案例法,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案例分析难以深入。视频教学只能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增加主观认识,达不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喜欢动手实践又具有协作探索精神等特点,本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在任务驱动教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学中本人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本课学习,为任务的接受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然后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认知等特点,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的实际任务。《物流管理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将每一章设计一个总任务,再将总任务按节分解为多个子任务,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完成对教学目标下知识结构的整体覆盖。例如,在学习“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时,我先播放一些货物图片和广州、青岛城市的图片,吸引学生,然后提出“有几批不同的货物从青岛运输到广州”的总任务,接着根据课程内容,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认识现代包装”“设计一个合理的运输方案”“介绍流通加工”“设计一个仓储方案”等子任务。在学习“企业物流”时,先播放本田公司各种款式的汽车,并播放汽车的组装和零配件拆分视频,接着提出“对本田汽车公司进行物流设计”的总任务,我把这个总任务分解成“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设计汽车零配件的回收物流”等子任务。这样,学生可以在完成各子任务之中逐步地学会新知识与技能。

(2)分析任务,探索研究。任务提出后,我先对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讲解,再举例应用,或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的有关线索,通过提问、查资料、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索。本人设计的任务以小组合作完成为主,课前进行合理分组,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及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引导学生完成“对本田汽车公司进行物流设计”总任务中“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的子任务时,因为MRP是个新知识点,我就先花一定的时间讲解MRP概念、原理、依据等,引导学生掌握MRP编制计划关键是分析该公司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产品“需要什么”,库存“有什么”,然后结合一个自行车厂的案例演示MRP的实现过程。这时,学生了解了有关MRP的理论知识,并对任务的完成有了大致的思路。接着布置学生分组完成此子任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查找资料、自主探究。

(3)展示成果,评价总结。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课堂展示,小组间进行互评,最后由老师集中评析和点拨。评价的内容一定要具体,主要包括: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例如:在评价上例中“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时,我采用小组互评占30%、个人自评占50%、教师评价占20%三结合的形式。评价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评价,按教学重难点分配分值,也要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

此项任务,评价形式为:自我评价占5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20%。评价内容如下:

①结构图及各零配件需要时间和数量。包括:能正确画出产品结构示意图(配分10),能正确分析需要发动机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变速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减振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车灯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车轮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

②下达各零配件生产时间。包括: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发动机的时间和数量(配分10),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变速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车灯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车轮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减振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10)。

③团队合作意识(配分6)。

④讨论的积极性(配分5)。

⑤任务完成速度(配分10)。

三、《物流管理基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1)任务设计要具有可行性,遵循难易适当,循序渐进,激发兴趣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科学与否。《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内容丰富,概括性强,因此,通过特定的任务来概括教学全部知识与技能就比较困难。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设计任务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

(2)改善教学环境,实现任务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任务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环境。由于《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实现任务需要教学资源、设备较多。我校的教学环境有限,教学场地小,而且现有的教室桌椅摆放都是按传统的行列式,多媒体教室桌椅是固定式,不利于小组讨论。学校可用的教学资源有限,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物流实训室,在教学中,一些教学用具要靠教师和学生提前一段时间收集或制作。有时因为一些任务对硬件环境依赖较强而不能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尽量实现任务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3)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有些内容较难设计任务,不过经过认真考虑、琢磨,还是可以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非常熟悉,能够将知识模块化,对内容进行序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最佳结合。因此,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下厂实践,调研,明白企业的需求。

(4)注意适时归纳汇总。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一些新知识分解到任务之中,但有时并不是所有新知识都能在任务中一一呈现,有时还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还是零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5)明确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本人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发现由于组内学生分工不明确,少部分学生滥竽充数,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具体的分工,而无所事事。因此,任务实施前,分组要合理,分工既要具体又要有交叉,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宁.《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

购研究,2009(15).

[2]李晓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物流学》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

技术,2010(10).

(广东省广州港技工学校)

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探讨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随机选取梧州市卫生学校 2013 级护理专业的 2 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实施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教学,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内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实验班学生对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认可度较高。

【关键词】微课 任务驱动教学 内科护理 调查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视频的形式记载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微课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前必须进行严密的设计,并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效地呈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指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共同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笔者尝试以微课为载体,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任务呈现,学生在观看微课学习的同时积极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加深对知识点理解。本研究通过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入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从梧州市卫生学校 2013 级中职护理专业 6 个班中,随机抽取 2 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为 2013 级护理 6 班(学生人数 n=73 人),对照组为 2013 级护理 5 班(学生人数 n=73 人),两组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其他专业课程成绩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相同,授课时数和教材相同。

1.实验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制作学习任务单:内科护理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情况,选定内科疾病护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将重难点融入设置的任务内。以“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为例,设置课前任务,思考:铁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导致人体内缺铁的原因有哪些?缺铁时病人会有哪些特殊表现?缺铁性贫血病人如何指导饮食及用药,有什么注意事项?根据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2)制作微课: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内容,制作时间为6-8 分钟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相关知识介绍、重难点讲解、提出任务要求等。可结合图片、动画、视频、案例等资源,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效果进行合理优化,适合中职学生的审美和接受能力。

(3)建立微课学习平台:教师将制作的微课上传内科护理课程学习网,告知学生课前一周自行登录平台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学。

(4)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后,对学习任务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讨论问题、角色扮演等,并将讨论问题发布学习平台的讨论板块。

(5)检验自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检验学生自学效果。可通过小组提问、小组制作 PPT 讲解重难点、互动小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检验学生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自学情况。

(6)评价反馈:师生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首先,学生对课前和课中自学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关注自身问题;其次,教师对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总结,高度概括,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复习回顾上一节教学内容,然后讲授新课,最后总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布置作业。

(三)评价方法。具体如下:

1.收集 2 个班的内科护理期末总成绩:期末总成绩由期末理论测试和平时测验成绩按照 6∶4 组成,两组学生均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统一测试,满分为 100 分。题型包括 A1、A2、A3/A4 型题。

2.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以微课发放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发放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四)统计学方法。收集的成绩数据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两组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两组独立样本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满意度调查采用人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期末总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内科护理期末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实验组学生对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调查。

三、成效

(一)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先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对教学重、难点结合图片、視频、动画进行讲解,使原本抽象的知识感性化和直观化。因此,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任务驱动法是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多个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笔者尝试在微课中融合任务,让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围绕任务,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 79.5% 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可促进学习的积极性,75.3% 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主体,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学习效率较难提高。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比较,不难发现,实验组学生内科护理学期末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

(二)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形成小组团体学习,相互协作、促进。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可相互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其中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会充当小组内成员的指挥,指导其他学生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合理分配任务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互助协调学习。通过本研究,实验组学生中 82.2% 的人认为以微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任务驱动法不断完善着中职课堂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在个性培训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本文通过绘制“样板房”的构造详图,完成“样板房”构造部分的验收这一任务,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入下,学生对任务的实施,使用任务驱动法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得出任务驱动法在绘制建筑详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关键词】样板房 任务驱动 应用 反思 展望

一、前言

任务驱动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知识点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自主学习实践的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的满足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人才为教学中心,以高就业率为教学目标,使得中职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以及探索中,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引入任务驱动,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1]。任務驱动法不仅促使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且促使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2]。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仅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能爆发出知识的力量。

二、应用

《建筑识图》课程的建筑构造详图部分属于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能够实现技能和知识一体化,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的掌握上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识图技能。由于建筑专业实践性强,在建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起创新思维的能力。以绘制“样板房”的建筑构造详图为例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堂教学,具体详见图1。“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学生在绘制“样板房”的建筑构造详图过程中通过任务,进行实践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图1 绘制“样板房”建筑详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绘制“样板房”建筑构造详图这个教学情境,告知学生“样板房”已经竣工,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样板房”的各构造进行验收,来检验施工单位在建房的过程中是否符合图纸的要求,学生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查、看、量、测、画等方式对“样板房”各构造进行绘制,帮助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实现对“样板房”的验收,这样把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方案设计,布置任务

学生根据验收“样板房”的情境,通过设计任务一探索绘制“样板房”基本构造的详图,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标注构造位置,查一查、看一看来完成任务。通过设计任务二探索绘制“样板房”细部构造的详图,借助测量工具和绘图工具,学生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画一画实现验收任务。两次任务由易变难、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知识点的逐步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渐加强。

3.自主学习,探索合作

学生通过对建筑构造详图的知识点(见表1)的应用,借助观看“样板房”各构造验收的微课或微视频(见表2)实施任务,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实践,学生通过“做”完成“学”,在“学”的过程中完成“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自主学习,探索合作,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完成对“样板房”的验收任务,而教师在此扮演指导者或引导者的身份(见图2和图3)。

4.评价总结、答疑解惑

教师解答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疑问,解答疑惑,拓展并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自制微课和微视频,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教师探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而教师对知识点的解读巩固学生的知识。

三、反思

通过绘制“样板房”建筑构造详图的课堂教学发现,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性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讨论和探索。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合理分配,从而使得小组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太大,而且要有差异性,这样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从而在探讨过程中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在分组探讨过程中,学生要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解决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倾听学生的观点,这样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因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采取些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四、结论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实践问题、思考问题、运用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显而易见。

1.教学目标容易顺利完成。任务驱动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这个任务来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个体性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和学习基础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新型教育观念相违背。而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可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可以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成长。

3.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任务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布置的任务,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个任务与学习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既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工具仪器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朱秋艳.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高职物理教学探析[J].职业教育,2013(11)

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体系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同时具有持续改进功能。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体系等方面阐释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工程教育;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2015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构建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体系,重新建立了自然科学与工程知识体系架构,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正,并对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进行了丰富。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同时具有持续改进功能的新型“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秉承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备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水、气、物理性、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评价与规划、生态修复等专业知识,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从事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能力,具有环境工程领域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科学、工程素质与能力及伦理道德素养,愿意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的环境工程与管理优秀人才。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同时又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几乎所有环境要素的监测理论、方法和技术介绍,并配置相应的实验教学。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力求两者在内容上能有机衔接,并对两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对学生成绩评价制度进行了探索,力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领域较多,方法及标准较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各种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本课程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删整合,删除、更新已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增加了必要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更新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标准检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授课内容的选择。早期通过问卷发放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热点或焦点内容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必要时增加部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收集提供新增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把教学内容同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学生关注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这也是对教学内容及案例库的有效补充。如在2018年本科教学过程中着重增加了自动监测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以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环境监测应用现状。

其次,以学校所在地合肥市的主要河流、厂区、农业种植区等为对象,以综合性实验为依托,系统讲授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如2017年学生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对其沿岸企业、居民区、土地利用方式、排水口、泵站等进行调研,通过课外和课堂讨论确定监测方案,在实验教学期间实施并完成水质分析报告一份。而学生的南淝河水质调查分析结果及应对办法,同合肥市政府拟实施的南淝河污染控制与治理方案内容相符,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该教学实施后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和参与,笔者进而在土壤监测方面的教学工作中开展了“大圩生态种植园区不同类型葡萄土壤质量调查”,该工作也得到了葡萄园种植户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提供了葡萄品种、施肥、灌溉等背景信息,這对学生分析监测结果提供了方便。这两项工作结果的部分优秀内容,已作为教学案例收录。

再次,选择国内或国外的环境污染热点事件,结合所学课堂知识,要求学生按照国家颁布和采用的新标准,制定监测方案及应对办法。对于教材未涉及的标准、方法及其他知识,鼓励学生准备教学课件在课堂进行讲授。如针对2016年某学校新校址环境污染事件,学生分组完成关于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的监测方案,通过课堂PPT汇报互相进行交流学习,最后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学生收集室内空气快速检测方法、工业场地污染、第三方检测等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讲授。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学生的自我学习及讲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其社会责任心。

第四,环境监测及实验课程通常包含数据处理和分析,但是缺乏计算机的应用解析。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不涉及此内容的讲授及考核,往往由学生凭兴趣完成。在新修正的教学大纲中,该项内容被融入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收集和分析当地环保部门公布的水体、空气等质量数据,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及趋势,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借此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是以监测技术为主的课程,涉及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生态学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以及监测质量保证和评价等多方面,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性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讲义一步步完成实验和报告,这种做法学生缺少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索实验和求知的内驱力,教学效果有限。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

以综合性实验为依托,结合实验室测试分析条件,选择关键的具有代表性的测试项目作为验证性实验内容,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侧重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的实验教学。学生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指定的对象或事件,独立完成背景资料收集、监测项目选择、采样网点布置、采样方法、仪器安装调试和使用、样品的分析测试、监测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环境质量评价及应对办法等。

对于开放性实验,主要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校覆盖面较广,分为国家级、校级、院级等)、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以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为对象,广泛地开展自主开放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通过预约实验室的方式协调安排实验进度,并以项目书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实施,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一)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设计的分析对象设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任务书。教师依据当地典型污染问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等选择设置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课程教学进行讲授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破解问题的兴趣,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评价,同时提出问题或疑问。在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索,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并以任务书的形式完成综合性实验方案。

(二)视频教学法

作为课堂板书及PPT教学的重要补充,微视频、课堂直播教学逐步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普及。目前,主要应用的视频教学演示内容有:分析仪器和采样设备的运行,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土壤取样钻机等;水体、大气等样品收集过程演示;由某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直播介绍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变化等。本课程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收集和自我拍摄影像资料,逐渐形成了包括大型仪器使用演示、现场取样演示、演示性实验等内容的微视频库,通过课堂播放以及云共享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课程任务时拍摄相关视频,选择优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充实本课程的视频库。

(三)团队合作法

无论是实验任务还是课程自我学习环节,均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主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团队的任务核心即为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其他任务,团队需对承担的项目任务进行充分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或报告。以小型研讨课的方式,在开始和完成阶段使用PPT对项目任务进行答辩,接受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该方法有利于在培养个人能力的同时,同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及对外交流能力。

四、教学效果考核及持续改进

改变传统的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兼顾平时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估方式,包括作业、实验方案、实验报告任务书、期中考试、PPT汇报、团队合作情况等。具体而言,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将项目任务具体细分为资料调查、采样规范、布点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数据结果分析等步骤,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每个团队完成监测任务后,用PPT汇报监测过程、监测方法、实验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教学过程及质量继续追踪评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将授课内容细化为若干层次分明、内容清晰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调查和测试效果分析制度。发放随堂调查问卷,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各知识点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直接反应课堂教学问题及个人想法,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改变教学内容、进度及方法等。建立和完善小型测试及其质量分析制度,通过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及考试分析,全面反思教学过程并进行改进,切实做到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

五、学校及学院管理层面的政策支持

(一)虚拟实验教学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由于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尚不能够全方面、系统开设环境监测课程涉及水、大气、土壤、物理系污染等实验内容。虚拟实验教学是有效解决此困境的方法之一。虚拟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方便地远程登录系统进行操作和学习;通过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功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实现在(离)线交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拓展真实试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目前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了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境实践虚拟仿真创新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校企合作

选择省市级环境监测中心、第三方环境监测公司、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大中型企业环境监测中心等合作单位,通过讲座报告、实习交流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根据课程需要,可组织学生进入基地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同时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巩固和丰富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实用性的认知度。学生在现场了解先进的分析仪器和设备,尤其是自动监测和分析设备。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环境监测项目和仪器的发展情况,而且可以同专业技術人员进行交流学习。2017年我们邀请安徽省环境监测工程师讲授巢湖水质监测的相关知识,邀请某环境检测公司工程师介绍了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现状及问题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环境监测。而此项工作需要学校管理部门进一步出台相关细则,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作为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之一,审核评估是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最科学、最适宜的选择。审核评估的特征是“四不”:不设统一标准、不做评估结论、不对学校分类、不做横向比较。审核评估依据是学校自己设定的目标与标准,实际上是一校一标准。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规定新建院校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通过上轮评估的院校或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院校采用审核模式进行评估,将认证和审核两种模式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先“保底”后“自我约束发展”的模式。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借助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的审核评估意见,不断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最终服务于“以本为本”。

六、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原则,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开展,同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要求,体现出持续改进的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 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翅鹏,杨爱江.“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2015(30):25-26.

[3] 郭亮,梁宏,刘京,陈明,南军,周志刚.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市政环境类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107-110.

[4] 陆建刚,周宏仓,张慧,许正文,方华,陈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8):206-210.

[5] 张建恒,马玉欣,霍元子,王丛丛.“三微”综合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7(2):250-252.

[6] 李荣喜,雷敏,余取民,杨珊,宋勇.《环境监测》课程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2(2):119-120.

[7]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J].中国大学教育,2013(8):72-78.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photoshop教学论文下一篇:美术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