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8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各校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晓瑜,郑丹.非难为怕不为:一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09(4).

[作者:刘会贵(1964-),男,四川威远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介绍了清洁生产在“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中的内涵意义,指出了潜江市兴隆灌区在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宣传与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增加资金投入,实施农业生态环保项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美丽田园”等建议。

关键词 清洁生产;问题;对策;兴隆灌区;潜江市

Key words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Xinglong irrigation area; Qianjiang City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满足我国北方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是调整水资源空间布局,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一项跨流域大规模调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1]。为切实解决因调水影响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的问题,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兴建了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江济汉两大工程。两大工程主体项目坐落在湖北潜江市境内,给潜江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来,潜江市以“两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兴隆河灌区(兴隆河水利生态)景观带和兴隆水利枢纽景区开发,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种养高效模式,打造以“美丽乡村、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

1 清洁生产

1.1 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技术,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改善农业产品的安全性,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清洁生产”定义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3]。

1.2 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4]。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任务;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大量外部物质投入的生产方式,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可以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污染,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可以通过资源梯级利用,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产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值潜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兴隆灌区推进清洁生产,可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降低水体富营养水平,确保农业灌溉水质量达标,从而保证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兴隆灌区清洁生产现状及问题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面积2 004 km2,现有耕地面积7.21万hm2,是国家和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料、优质棉花、优质蔬菜、优质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兴隆灌区是潜江市三大灌区之一,覆盖面积最大,辖15个镇、管理区、办事处,现有耕地面积4.99万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69.3%,是全国“虾稻连作”发源地,全省“虾稻共作”核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2012年粮食产量32.54万t,占全市总产的72.0%,其中水稻产量2501万t,占全市总产79.6%;皮棉总产3.42万t,占全市总产量71.22%;油菜籽产量7.43万t,占全市总产量72.98%;蔬菜产量31.45万t,占全市总产量60.73%;生猪出栏80.98万头,占全市年出栏量75.5%;家禽出笼1 202.1万只,占全市出笼量67.5%;水产品产量8.8万t,占全市水产品总量87.4%[5]。优势农产品的高产稳产保障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但依赖于资源高强度开发、生产要求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的直接结果也不容忽视。

2.1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 根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沈根祥等的研究结果,潜江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对全市23个镇(区、处)畜禽粪便负荷进行了预警分析,潜江兴隆灌区15个镇(区、处)中,畜禽粪便负荷预警值为Ⅰ级的有10个,达到Ⅱ级威胁的有5个,占全市预警值达到Ⅱ级威胁乡镇数的5/6[6]。因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重,压力大。

2.2 清洁生产示范覆盖范围小 2012年,潜江市农业局和积玉口镇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共同建设借粮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示范区,通过推广“两清”(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两减”(减量用药、减量施肥)、“两治”(规模化养殖治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等清洁生产技术,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畜禽养殖小区综合治理、水产健康养殖等试验示范36项,建成户用沼气池100余处,建成中小型沼气池10处,推广“虾稻共作”1 000 hm2,落实发酵床1.5万m2,对借粮湖及周边生态环境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全市而言,示范面积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2.3 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试点范围偏小 2012年,潜江市在借粮湖周边的古城村、宝湾村等6个村组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试点,当年回收塑料袋19.4万个,玻璃瓶4 800余个。2014年扩大到积玉口镇、高石碑镇、王场镇等5个区镇,20个村,预计回收废弃包装物将达到40万个以上,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项目支持,资金投入偏少,试点回收范围偏小,试点回收的村只占全市的6%。

2.4 农村劳动力支撑不足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中老年人及妇女,尽管他们熟练掌握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清洁生产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担当起实施、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清洁田园的重任。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清洁生产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态环保意识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认识治理农业清洁生产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意义,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清洁生产技术要领,增强农民自觉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7]。

3.2 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要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深入开展测土地配方施肥、精准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绿色植保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要全面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科学设置回收网点,抓好无害化处理。要大力发展畜禽清洁养殖,科学配制饲料,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大力开展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要切实开展养殖水域环境监测,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减少污染排放。要开展农田氮磷拦截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设生态拦截沟、生物浮床等,吸附降解农田排水中的营养元素,改善净化水质,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在办好积玉口镇借粮湖周边清洁生产示范区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兴隆河流域开展清洁田园,美丽乡村建设。要切实抓好兴隆河流域河道整治,抓好河渠疏挖,确保水畅其流。要抓好河渠、湖泊外来入侵生物,重点是水花生、水葫芦的治理,降低水体富营养水平,减少农业灌溉水污染。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美丽田园”建设 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示范、美丽田园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其推广清洁生产,建设清洁田园的意识,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的主阵地[8]。重点抓好原野蔬菜、瑞旭种植等蔬菜产业园的清洁生产示范,办成一批具有带动力的先进典型,并以此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样板村、样板点和样板基地,从而带动一批,推动一片,辐射一方。

3.4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保监管体系 要高度重视农业环保工作,在抓好工业减排、城市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当地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绩效考核。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落实工作经费,建立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产品准出进行全过程控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耘,王学雷,蔡述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0(6):477-482.

[2] 王勇,张昌楠,陈阳.农业清洁生产浅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27(4):50-52.

[3] 段然,王刚,孙岩,等.农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94-499.

[4] 孙继成,关故章,袁著安,等.潜江市畜禽粪便排放时空分布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576-5578.

[5] 潜江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潜江调查队.潜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孙继成,关故章,何家海,等.潜江市农田畜禽养殖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预警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115-117.

[7] 李伟华,袁仲,张慎举.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84-10786.

[8] 秦延春,许忠裕,廖晓璐.广西玉林市以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田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852,881.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认为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西部水电开发是必然的;现实西部水电开发过程引起的某些疑虑,根源在于水电开发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存在库区居民利益悖论,库区居民在水电开发中的优先权益被疏离了;和谐地开发西部水电,需要调整利益关系和导向,确立规范的水电开发权责利结构,纠正产权关系的约束倒置现象,保障产权关系中所有权的主导地位和对经营权的监督,以库区居民生存发展的长期利益约束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本文的重要成果是进一步理清了水电开发产权关系中补偿与分享的权利区别。

【关键词】西部;水电开发;库区利益;产权

【作 者】王文长,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Discussing the Benefit Harmonizing of the Reservoir Area in Exploiting Water and Electricity in West Part

Wang Wenchang,Zhang Jing,Yang Hui

Key words:west part;exploiting water and electricity;benefit of the reservoir area;property rights

西部水电开发中库区利益的协调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直存在、有待妥善协调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西部地区的水电开发中,其他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就中国的区域发展及未来的能源发展而言,西部水电开发及开发中的库区利益关系显然有其特殊意义。①

本文对西部水电开发中库区利益协调的探讨以近年有关西部水电开发的争论为讨论背景,以自己新近的调查为感性和材料支持,②通过对个案材料的分析,寻找协调库区利益关系的关键环节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可能性。

一、西部水电开发,不是问题的问题

1.中国加快水电开发的必然性

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原本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常识性的必然选择。这一点从中国的能源供求结构及能源生产的国际经验可以得到简明而有力的说明。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开发利用的水平迄今仍比较低,不仅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都较低。中国的水电装机能力与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相比约为20%,以技术可开发电量计算开发率仅为13.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8.4%,工业发达国家的开发率则达到50%以上,中国的水电开发率排在世界的80位左右。③。

中国的电力生产一直以火电为主,水电占的比重较小(见表一),而国际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具有普遍性的成功经验,差不多都是从一开始便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比较充分地开发利用了水能资源,早在1950年,水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美国为25.9%,日本为85.3%,加拿大为96.4%,法国为48.8%,意大利为92.7%。到2002年,世界上有24个国家90%以上电力依靠水电,55个国家50%以上电力靠水电提供,62个国家40%以上电力由水电提供。④尽管国际社会在20世纪末对水电开发中大坝建设的负面影响展开了争论。并在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支持下,召开了国际性的大坝研讨会,成立了“世界水坝委员会”的专门机构,面向公众广泛听取意见,结果是达成了国际性的新共识。2000年11月,世界水坝委员会完成了题为《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全球审议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充分肯定了水坝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⑤人类对水能资源开发的经验表明,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对水能资源的开发符合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利益,利大于弊。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巨大压力,被闲置的水能资源再也不应闲置了。中国的水能资源81.5%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且66.7%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藏6个省区。⑥事实上,从国际经验到中国实践都表明,加快西部水能资源开发并没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了。

2.对西部水电开发的疑虑为何存在

尽管加快西部水电开发是必然的,但时西部水能资源的开发却一直存在争议。对怒江水能的开发成为这一争议的集中表现。没有开发的怒江每年的水能净流失相当于5000万吨原煤。⑦但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仍然成为了批判经济主义的重要工具,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极端生态环境保护主义,其中事实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水电建设的库区原先多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的巨大利益一直是库区振兴经济、摆脱贫困的希望,但诸多库区建设遗留的最突出问题恰恰是库区居民的经济生活问题,库区移民成为水电建设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库区居民,一个与库区利益关系最亲近的群体在水电开发的利益形成过程反而被疏远了,这正是心地善良的人们对西部水电开发缺乏信心,对水电开发的利益心存疑虑的症结所在。幸好,水能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不是项目效益问题,只要项目效益成立,其他问题的解决便存有空间。迄今,西部地区的居民仍然期待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利益。本人2008年1月18日至25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随机作的58份关于资源开发的问卷调查,对“您是否希望国家加大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力度”的回答,54份选择水电,49份选择矿产,16份选择土地,8份选择森林,6份列出旅游。这一选择结构恰好反映了当前人们对西部水能资源开发的心态。大理州和怒江州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93%的“希望”选择和认为应重点开发水电,正是表达了西部水电开发的必然性,而7%的否定则是表达了对西部水电开发的疑虑。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统筹做好移民安置,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表明了一种对水电开发的理性态度。事实上,积极开发西部水电也是理性与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西部水电开发利益分配导向的调整

如果西部水电开发存在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份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分配才有利于化解人们对西部水电开发的疑虑,构建水电开发的和谐关系呢?

1.库区居民利益悖论

库区淹没补偿和移民安置一直是水电开发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迄今遗留未能很好解決的问题,尽管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也已尽其智慧形成一系列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1991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条例》规定了移民安置的“原标准、原规模、原功能”的“三原”原则,2006年9月实施的条例又进一步规定“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⑧而从实践看,移民安置与政策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水电开发,苦在移民一直是和谐库区建设面临的不和谐声音。

从理论上讲,水电开发的可观经济效益,是和谐库区建设的坚实的利益基础。水电开发投入产出的显著效益,是协调库区利益关系的从容空间。库区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声音,表明水电开发的利益安排存在调整的要求,而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库区居民的权益保障。水电开发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库区居民的生存利益与库区环境存在最自然、最直接、最紧密的关系,水电开发导致的库区环境变化对库区居民生存利益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但库区居民在水电开发中的权益表达反而最不充分,是一个被安拷的利益主体。补偿标准较低,安置条件较差是水电开发中库区居民的普遍反映。以澜沧江小湾电站招标设计阶段补偿单价为例,旱地补偿单价每亩16704元,茶园每亩12600元,除紫胶外的经济林每亩3840元,集体灌木林每亩1100元,草地每亩550元;住房补偿单价,平均每m21392元,其中框架结构每m2583元,砖混结构每m2455元,砖木结构每m2399元,土木结构每m2309元,木结构每m2214元,杂房平均每m2241元,田房平均每m2154元;生活水池每立方米140元,粪池每个60元,沼气池每个1800元,水磨每个1000元。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住房的补偿单价大约只有实际建筑费用的一半。如果这一反映属实,那么为什么不能按照最低标准的“三原”原则进行补偿呢?而且,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生活的日趋改善看,一个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项目的利益实现过程为什么反而使与之关系最紧密、最直接、最自然的利益主体利益受损呢?如果水电开发的可观经济效益与库区居民的利益受损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即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以库区居民的利益受损为前提,充分补偿了库区居民的发展利益“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之后,可观的经济效益便不存在的话,则这类项目便已经不具备立项的要求!因为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库区居民的生活状况随着社会大趋势而变化是必然的,如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趋于改善的话,帮助生产生活较差的地区的居民改善生活质量也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道义,不应该存在逆发展趋势以牺牲库区居民利益以保障业主和政府利益的现象。事实上这样的假设前提也是不存在的。以漫湾电站为例,电站装机容量125万千瓦,年发电量62亿度,总投资33.87亿元人民币,按水电上网价每度电0.25元计算,年收入15.5亿元,总投资二年便可回收成本。漫湾电站每万千瓦装机容量平均移民23.42人,淹没耕地41.5亩,淹没林地56.7亩,淹没补偿投资26.67万元;淹没补偿投资共3333.75万元,占总投资的1.51%。⑨水电开发的可观经济效益是抵扣成本费用之后的利益,其中对库区淹没和移民安置的补偿也应当是充分保障“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具体到西部水电开发的实践过程,开发建设涉及的地区普遍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框架内重点扶持的地区。这类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要“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其标准实际上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低起点已经降低了西部水电开发的库区补偿费用。如“十五”期间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每千瓦全国平均为1332元,西北地区为405元。⑩另外,从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实践看,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在国家实施的重大资源开发项目中其利益实现与扶持政策的实施也应是一致的。国家实施的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是扶贫开发政策实践的具体行动,所以西部水电开发没有理由导致库区居民利益的受损。

2.库区居民的优先权益

在西部水电开发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开发商获得了巨大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分享了可观的利益,库区居民显然也应该分享到相当利益。如果按照产权分配利益,产权多、责任大、利益多的分配原则,库区居民更是拥有优先获益权,因为库区居民与库区资源环境已经形成了自然依赖的关系。库区居民世居于此,依靠当地资源环境生存,即使从终极产权看这些资源环境归国家所有,而不是产权属地化,但属地居民作为国民共享国有资源产权的同时,又内含着对当地资源环境的直接依赖,所以当地居民在共享归国家所有的当地资源时便多了优先权益。即当地资源环境的变化导致的损益当地居民必然首先承受。这一逻辑关系实际上也是国有资源权益实现的基本空间秩序,在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各地区在共享国有自然资源权益的实践中首先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只是再分配的协调形式,所以库区居民在库区水电开发的利益实现中拥有利益实现的优先受惠权。国务院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使移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也正是以这种优先受惠权为依据的。当然,水电开发商开发水电的动机不是携带资金前来改善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水电开发利益是水电开发商的目的。但水电开发商在获取国有资源经营权,计算水电开发的成本效益时,必须明了库区居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权益以及开发导致的资源环境变化对库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必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基本要求。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补偿是水电开发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如果水电开发在支付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补偿费用之后,投资利益不能实现,则说明项目不可行,不应该投资。这实际上在项目开发投资的论证阶段就已经充分考虑到的,并不是附加的外部成本,不是增加水电开发商的额外负担。而对于具有公益性的水电开发项目,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补偿则需要政府也承担起责任。根据项目的效益结构,确定政府与开发商支付要补偿费用的结构,而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标准是不变的。

把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作为西部水电开发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把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补偿视为项目成本,而不是将其视为利益分享形式。因为,作为成本的安置补偿是必须预先扣除的,而作为利益分享则是扣除成本后的分配,是一种收益。显然,水电开发导致的库区资源环境变化对库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所需要的补偿是一种成本费用而不是收益分配,成本费用必须在利益分配之前扣除,收益分配则是纯粹利润的分配,分配比例依投资贡献程度而定。以往对水电开发中库区居民的安置补偿尽管在形式上是列入项目造价的费用之中,但在观念上则将其理解为收益分配。特别是由于“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标准过于模糊,富有弹性,而库区居民原有的生活质量则多因生产生活条件简陋,“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从一开始便被界定为一种低标准的状态,即使是低估的标准,在开发商看来也是“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把库区居民的安置补偿视为收益分享。

3.如果我是库区移民

对于库区居民的安置补偿“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标准的认识,应该说也是在库区居民的呐喊声中逐渐深化的,20世纪80年代,库区淹没土地补偿额是按被淹耕地年产值的5倍计算。[11]到了21世纪的今天淹没耕地的补偿标准已提高为耕地年收益的16倍,但这是否便意味着“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呢?16倍的补偿标准,实际上是给出16年的产业转型期,即若按现有的收益标准,可有16年的时间进行就业调整。一个大中型水电建设项目,建设期约10年左右,16年的就业调整期很重要的方面是寄希望于水电建设项目建成产生社会效益之后所能发挥的就业带动作用。但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水电站建设能否带动库区的产业转型。实际上这远远超出库区居民所能把握的能力。16年的转型限定同样充满风险,如果未能获得新的就业,原初的“达到或者超出原有水平”的希望便会落空并转化为库区遗留问题。

从另一角度看,库区淹没事实上造成库区生存空间被压缩。移民从河谷地上移到山腰或山顶,生存空间缩小,新安置条件比原先生存条件下降,库区居民获得的资源环境所内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萎缩了。这一萎缩很可能便构成了库区居民生存发展的永久性约束因素。

也许每个人都应当反躬自问“如果我是库区移民”?如果我不是政府官员、不是开发商、不是理论家,而是库区移民,我会如何评价现有的安置补偿和生存处境呢?俗话说:“破家值万贯”。一个已经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所内含的不只是历史记忆、文化遗存,同时还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和安全感,而这些在安置补偿中往往被忽略了。另外,生存环境的变化和搬迁也需要为之付出时间和劳动,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如果开发商和政府官员能设身处地为库区居民着想,多一点“如果我是库区移民”的设想,也许对库区居民的关照便会细致些、周全些,安置补偿的责任感和道义关怀便会强烈些、体贴些。

4.西部水电开发利益分配导向调整的可能性

现在必须对上述“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补偿标准作一结构区分。在已经提到的水电开发的成本与利益分配的区别时,把“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暂时简单归入成本类,这是由于此前的“三原”原则与“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达到”是一种标准,也是最基础的,这里可简称为A标准。而“超过原有水平”则是在A标准之上多出“超过”的部分。因此,达到原有水平应是成本补偿,超过原有水平的“超过”部分是利益分享。1991年提出的“三原”原则,实际上只规定了成本补偿。因此“三原”原则也可以称为成本补偿原则。这一原则在2006年又被重申,即“达到”“原有水平”。尽管2006年提出的标准是“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执行这一标准可以“达到”,也可以“超过”,即可以仅补偿成本,也可以在补偿成本之上再分享利益。这样的标准由开发商执行,只可能实施“达到”标准,而不太可能提升到“超过”的标准,“超过”实际上形同虚设。当库区居民在水电开发中仅仅获得损失的相应补偿时,库区居民并没有分享水电开发的利益,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厍区居民在水电开发中是否应该分享水电开发的利益?根据以上的论述和假设,如果水电开发在扣除成本之后,还有可分配的利润的话,利润分配结构由产权结构决定,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通过税收的形式获取产权收益,开发商通过直接的利润形式实现投资收益,那么库区居民对库区资源环境自然依赖内含的优先受惠权益如何体现呢?是否成本补偿可以抵消这种对资源环境自然依赖内含的优先受惠权益呢?显然成本补偿是不可以抵消资源资源环境自然依赖内含的优先受惠权益的。优先受惠权益是利益分享的权益,库区居民在原资源环境受损获得成本补偿之后,对水电开发导致的库区资源环境变迁和从水电中获得的利益。库区居民的优先受惠权表现在库区居民不仅仅以国民身份将通过公共财政的渠道分享国家从水电开发项目中获得的产权收益,而且库区居民还将直接从水电开发项目形成的利益中分享利益。库区居民从库区水电开发项目的初次分配中直接获益,从而使库区居民生活质量在安置补偿“达到”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又“超过”原有水平。优先受惠权益是厍区居民获得“超过”原有水平生活质量的法理依据和保障。如果没有库区居民源自对库区资源环境自然依赖内含的优先受惠权,也就没有库区居民直接从水电开发项目利益中分享利益的权利依据,没有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的必然要求。

把库区居民对库区资源环境自然依赖内含的优先受惠权付诸实践,库区水电开发项目建设不仅补偿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原有水平,而且保障库区居民分享水电开发的收益,使之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这是西部水电开发利益分配导向调整的重要内容。西部水电开发对库区资源环境变迁的影响不能仅补偿库区居民的既有损失,不能仅保障达到原有生活水平。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是该地区随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基本趋势,这也是库区居民具有的发展权。因为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在改变库区资源环境的同时也打断了库区原资源环境的利用秩序,扰乱了库区居民原先经济的自发秩序,发展秩序的重新建立有赖于库区的新建设,以水电开发为基本内容的库区建设应该是内含着库区居民的发展权益。

水电开发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也是和谐库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电站职工往往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职工生活质量与库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当库区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明显改善时很容易便酝酿为矛盾冲突。只有在改善库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协调电站与库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构建和谐库区。而且从西部水电开发的现实状况看,库区多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远高大中城市的边远山区、生态源区,库区建设蕴含着多重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含义,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并与水电开发的利益实现相协调地获得发展,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开发,扶持老、少、边、山、穷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要求。国家从水电开发中分享的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库区建设,改善库区居民生活条件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由此可见,西部水电开发中利益分配存在关照库区居民优先受惠权的政策内涵,保障库区居民生活质量超过原有水平应该是刚性要求。

三、西部水电开发中库区利益协调的产权规范

西部水电开发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库区建设不可重蹈以往矛盾冲突的覆辙,妥善安排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电开发的收益相协调地改善库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的库区关系,是西部水电开发的长远之计。建设和谐库区,需要重新认识库区建设的关系,化解库区居民与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利益关系的二元结构,从利益一体化的思路来协调库区居民与水电开发项目的利益关系,构建西部水电开发与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迄今水电开发在协调与库区居民的利益关系,主要采取征地淹没与移民安置补偿的办法,这一办法尽管在逐步调整完善、提高补偿水平,但一直未能很好化解与库区居民的矛盾。在水电开发对库区居民的补偿标准即使充分落实了“三原”原则,“达到”原有生活质量水平的情况下,库区居民仍然未能分享到水电开发的红利。从理论上讲地方政府是分享了水电开发红利论,这一部分收益若能关照到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改善的需要,也有助于协调水电开发与库区居民的利益关系。但在具体的利益分配过程中,关照到库区居民的利益安排明显不足。其中原因既有地方政府分享不足之故,也有地方财力薄弱关照不周的现实约束。如据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模式与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国家规划在凉山州建设的9座大型电站,因开发主体未在凉山州注册,而致使凉山州在电站建设期间少收入税款14.4亿元。[12]也就是说,这14.4亿元被不公平地转移到与水电开发地无关的其他地区。地方政府在水电开发红利中的分享不足,加之地方财政收入能力较弱,库区居民也就很难指望从地方政府的财政安排中获得多少关照。

当前我国大中型水电开发基本上是国有企业集团垄断开发,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水流资源产权,水电开发的红利由业主和政府分享。这种红利分享格局所内含的与库区居民权益诉求的矛盾不可能靠兑现目前的补偿标准化解。走出单一依靠财产损失补偿的窘境关键是正确理解国有水电资源开发的权益结构,打破某一利益主体的利益垄断格局,确立规范的水电开发权责利结构。所谓规范的水电开发权责利结构,首先是规范产权权益,国家所有的水流资源在把经营权转让给开发商之后,产权分解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发商获得经营权的收益,国家获得所有权的收益。以往的国家所有权权益只分解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没有反映库区居民的优先受惠权,但库区居民对当地资源环境直接依赖的权益实际上已被国家的所有权涵盖。开发商要获得经营权,只须与政府谈判形成交易合约,而不须征得库区居民的同意,对库区居民的安置工作是由政府去实施的。从产权交易的角度看,开发商与政府达成交易合约,获得经营权。开发商只要履行合约责任,便可以获得经营权益。这实际上已经规定了国家的所有权权益中包含着库区居民的所有权权益,而且这种群益不仅是作为国民的普通身份拥有,另外还作为库区居民的特殊身份拥有。作为库区居民身份拥有的所有权权益应该是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益并列,形成自主的份额比例。在国家的所有权权益中单独析出库区居民的所有权权益,这一权益份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财产权补偿,一部分是产权利益分享。财产权补偿相当“三原”原则所规定的补偿份额,产权利益分享则是库区居民对资源环境自然依赖的优先受惠权的表现。在规范产权权益的基础上,明确责任,依权履责与获益。经营权履行资源经营责任,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获取经营效益,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获取经营效益。所有权履行对经营权的监督,保障经营权的正当权益。

在规范的水电开发权责利结构的基础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实现形式可以有种选择,可以按股权的形式安排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股权结构,也可以凭所有权向经营权征收水流资源经营费用。无论是采取股权结构的形式还是采取征收经营费用的形式,恰当确定收益分享比例,坚持利益共享,坚持权责利结构对称,将有利于库区利益共同体的塑造,调动各利益主体在库区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库区居民在股权分红或者征收经营费用的分配比例中体验与水电开发利益的一致性,实际上也就化解了库区居民与水电项目建设的利益矛盾。

确立规范的水电开发权责利结构,明确水电开发的产权关系,明确库区居民在水电开发所有权权益中的地位,纠正产权关系的约束倒置现象,保障产权关系中所有权的主导地位和对经营权的监督,以库区居民生存发展的长期利益约束资源开发短期行为,这对于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健全西部水电开发秩序,保障流域资源的安全性,促进流域与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本文主体不简言西部水电开发利益,而赘言西部水电开发中库区利益,是由于水电开发中最突出的某些库区利益问题往往被淡化了。库区的空间包含空间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和。库区利益在整体上包括库区中的工程利益、库区居民利益,库区作为空间整体的发展利益,以及与这一整体相约束的生态系统的利益。

②本人于2008年1月18至25日在云南南涧小湾电站及怒江州作了一次简单的关于资源开发的调查,此前对龙滩水电站(2005年)、三峡库区(2004年)、以及1996年和1991年对澜沧江从扎曲到出云南也有过调查。

③参阅刘世锦等着《加快西部水电开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5月第3页,另据中国水电装机容量11652万千瓦,当年发电3952亿千瓦时,水能开发程度达到29.5%。参见《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8期第6页。

④参阅刘世锦等署《加快西部水电开发》第71页。

⑤《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五条结论:1.肯定了水坝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类已经从水坝建设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应该承认人类在水坝建设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可接受的,而且通常是不必要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巨大代价;3.由于忽视了水坝与其他备选方案公平、公正,客观的比较,水坝的经济利益价值引起了人们的怀疑;4.应当邀请那些决策者、开发者及各种开发方案风险的可能承受者共同参加讨论,这是寻求解决利益与意见冲突的必要途径;5.要将不适宜的水坝项目淘汰在早期,从而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水坝综合效益,做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参阅王景福编著《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168页。

⑥参阅陈勇主鳊《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84页。

⑦参见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8期第30页。

⑧转引自刘世锦等著《加快西部水电开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5月,第188-189页。

⑨参见大理白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大理白族自治州发展计划志1949-2005》第200-203页。

⑩转引自《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8期第25页。

[11]如1984年漫湾电站耕地补偿标准为水田1312元/亩,旱地772元/亩,人均农村移民补偿3821元;1998年重新修订的补偿实际为8539元。

[12]参见《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模式与机制建设调研报告》(内部报告)第3页。

〔责任编辑:罗柳宁〕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版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很多业务都已经延伸到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在被开发和签署。现如今,我国的基建工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大,中国人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基本都有中国人的国际工程项目。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继续扩大,国际工程项目还会日益增多,如何保持高增长势头,稳步、高效地进行市场开发,是未来需要研究和提升的地方。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详细探讨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137

海外项目相比于国内项目来说,存在更多不确定及风险性。且一旦遇到风险,损失也更加难以估量及控制。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市场开发过程中,尤其是投标过程中,需严格把控项目的风险,从源头规避风险,同时制定合理的投标管理策略,以提高投标质效,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顺利的发展。

1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1.1 市场开发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世界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未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导,我国将会与其他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市场开发作为国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排头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发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

1.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国际间联系,积极扩充战略伙伴。我国一直致力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大重要性就是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培养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与其他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提升我国工程企业的业务能力水平,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打造国际知名基建品牌。我国近几年的基建水平日益强大,俨然已成为国际标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基础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与我国工程企业开展了相关业务合作。我国工程企业需要抓住此次机遇,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出国内国际知名的基建品牌,真正让国内的企业在国外立足。另外,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在国际大环境下,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业务水平。

2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面临的风险

2.1 政治风险

第一,战争风险。近几年,我国与很多中东国家加深了合作,我国工程企业涉足了该地区很多基建工程领域,但是由于中东部分国家相对动荡不安,一旦出现战争,将会对我国在该国投入的资源,对实施中的项目造成巨大的打击。如2013年的南苏丹内战,导致很多中资企业在建项目被迫停工、人员被困,虽然最后未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但事件对项目、对企业经济都造成极大损失,国别市场也因此基本放弃。因此,对于与中东国家合作的国际业务,需要额外关注政治风险,避免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第二,信用风险。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上一些较落后的国家,我国也提供了很多无偿或者低息的经济援助。但由于很多国家体量太小,经济落后,政府的信用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其他国家政府或业主信用风险也是国际工程企业需要面临及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三,政局风险。与我国有国际往来的国家,有一些存在政局风险,政府首脑变换较快,一旦出现政局问题,很容易造成国家经济崩溃,各行业停摆,业务往来瞬间中断。因此,对于政局存在风险的国家,要时刻警惕,防止政局风险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 经济风险

第一,税务风险。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税务制度,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所在国家税务制度进行详细研究并制定相关策略,确保税务制度的交叉区域没有问题,从而为国际工程施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汇率风险。众所周知,汇率是实时变化的,且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在不断地变化,汇率风险一直存在。国际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项目计量支付的币种需要提前确认,与国际通用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也要根据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出预判,提前识别汇率风险以做出相应对策。同时,对汇率不稳定的货币,在投标阶段最好能够和业主提前锁定汇率,避免因施工期间货币汇率发生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三,市场风险。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尤其是很多国家市场不稳定,一旦出现政局或较大变动,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给项目带来成本增加的风险。除此之外,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压低了中标利润,降低了企业的容错率,增大了风险。由此可见,在国际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市场风险也需要实时的关注。

第四,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国际工程项目最重要的风险,如果不能实时把控,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开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筹集阶段、资金投入阶段以及资金回归阶段。在资金筹集阶段,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很多时候都需要政府或者银行做担保来进行融资,一旦贷款不能及时兑现,那么资金的筹集方面就会出现重大问题。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流动性大,如不能保持资金持续流入,就可能造成项目停摆甚至半途而废,因此,保持项目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项目施工完毕后,资金是需要在某一期限内全部回归,如果资金得不到回归,那么对于企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现金流影响。总之,财务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需要全面考虑,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很容易对工程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国际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管理要点

3.1 调研分析业主情况

决定投标后,在开始编制标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项目的类别,是国际竞标还是口行两优贷款;业主的有关资质等。这些信息对项目报价的高低、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设备采购的选型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响。如在刚果布高架桥项目投标阶段的桩基钻孔设备选型中,原本考虑采用国内常用的冲击钻设备,但经过对刚果布施工市场的考察后,发现该国业主对冲击钻的施工规范不了解,对该工艺并不认可。在了解这个情况后,及时对设备的选型及施工方案做出了调整。业主的心理分析也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资金短缺的业主会选择低价中标,而资金充裕的业主则不会太在意价格,而会对环保、品牌、技术、方案等提出更高要求。

3.2 仔细研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标书编制的主要依据。因此,一定要仔细研究,弄清下列关键点。 其一,工作范围的界定。工作内容、工程量是投标报价的基础,如果连工作范围都弄不清楚,那么报价的真实准确性也就无从谈起。其二,工期的要求。业主要求的工期,必须无条件满足,还要根据总工期编制出施工进度图,尽量细致到天,让业主看到详细的组织思路,确保达到业主的工期要求。其三,项目支付币种及支付方式。投标时一定要弄清支付币种,因为支付币种的不同会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如某些国家的汇率贬值过快,这时若是美元支付比重大就会对我们更为有利。同时支付方式及制约措施也对项目影响很大,也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招标文件的内容很多,每个国家的标书也不尽相同,对招标文件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满足业主的招标要求。

3.3 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及现场情况的调查

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同的,当地的市场水平也千差万别,不能以国内的一套东西去做,在做报价时,需要仔细研究该国的市场情况及现场情况,提高报价的准确性。这其中需要调查的有项目所在国的海关、税收、劳动力签证等各项取费标准;项目所在国的劳工工资、加班费、社保、个税等水平;项目所在国的各种材料价格,如钢筋、水泥、沥青、柴油、碎石等主要材料的价格,并了解相关边界条件,是否含税、是否含运费等;项目现场的地质情况、取弃土场距离、是否有空地设置营地拌合站等;是否需要缴纳征地费,拆迁安置费等。

需要调查的东西很多,只有亲身前往,实地考察,多和当地企业及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信息,增加投标竞争力。

3.4 合适的报价策略

投标报价是投标最重要的部分,许多项目业主甚至把报价作为唯一指标。因此,报价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场心理战。在拿到项目的同时还能保证最大利润空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合适的报价策略尤为关键。

第一,不平衡报价。在保持总价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尽早回收资金,减小投资风险,可采用不平衡报价策略,即在合理范围内刻意提高或降低清单中某项单价。因此在总标价确定后,将土方工程等发生在项目初期的工作内容单价提高,从而能够更早地拿到更多的计量款,更快速地收回资金,减小风险。此外,如清单中某些工程量较小,而根据经验实际工程量可能会较大的子项,可将单价适当提高,而清单中有些工程量在后期可能会变小甚至有可能不发生的,则可适当降低单价。

第二,提交替代方案。标书中有要求提供可选方案时,可以向业主提供不同方案并根据方案做出不同报价。如在玻利维亚EPC项目投标中,业主并未要求桥梁的结构形式,同时提出了连续刚构方案和斜拉桥方案。提供给业主不同的选择,而且其总价可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原方案报价,以达到中标目的。

第三,考虑长远经济利益。有些新兴市场的项目风险较大,且预期利润空间很低,甚至还可能会亏损,但是一旦进入该国市场,后期会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可在投标阶段适当降低利润预期,以进市场为主要目的,为后续市场深化发展提供基础及铺垫。

参考文献:

[1]罗灿.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J].价值工程,2020,39(4):32-34.

[2]梁辉.浅谈国际工程项目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J].建筑技术研究,2019, 2(7):82-83.

[3]赵涌涛.浅谈工程设计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17-218.

[4]陈柯铭.浅谈做好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环球市场, 2019(2):295-296.

[5]吴四成.浅谈建设工程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9(9):184,279.

[6]崔大鹏.浅谈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与建议[J].环球市场, 2019(33):145.

[7]赵永刚.浅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工作[J].四川水泥,2020(1):299.

[8]刘光辉.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20(10):243.

[9]周永生.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C]//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2019.

[10]罗焕东.浅谈投标报价在国际工程中的策略与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8):54.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患的重要举措,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规模较大,建设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各项工程建设指标,企业方面需要加强现代化技术与水利水电建设之间的融合,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消除工程施工管理障碍,实现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证明,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应用,对于工程品质和进度的提升,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保证人员的安全性,这也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信息自动化技术;管理模式;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策略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数量在逐渐增加,而且在建的各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 大多数规模都比较大,对管理工作要求很高,如果管理不到位,施工技术体系不完善,容易引发工程品质问题,削弱水利水电工程的功能性作用。在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项技术的作用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得到了有效的简化,工程的品质、进度等各项指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工程主体部门需要真正的认识到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推动我国水利水电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首先,抗干扰能力强。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等,引发不同程度的施工问题,增加水利水电工程隐患,不利于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通过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提升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屏蔽各种不良因素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工程施工规范性的提升,大幅度的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工程项目的品质因此得到保证,可以真正的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其次,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难度很大,对管理工作依赖性极强,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规模的增加和功能的越发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难度陡增,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对项目建设的有效控制,会出现各种管理漏洞,而且以人力为主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管理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可以加速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工程管控,管理效率更高,可以全面消除工程建设隐患,从而实现优质水利水电项目的构建。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得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水利水电建设行业的一项紧要任务。

2 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2.1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现场管理一直都是水利水电施工管理中的难点,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参与人员数量多,在大部分的工程建设现场,人员去留都非常随意,这种情况会增加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引发的不同程度的施工问题,而且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现场,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企业财产损失。在信息背景下,管理人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场进行智能化管控,引入信息系统,设置智能门禁,在施工之前,对人员的信息进行收集录入,人员进场的时候,门禁系统会智能化的对人脸进行识别,对于非现场人员,门禁系统会自动化的隔绝在现场之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现场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工地,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另外,通过这种管控方式,还能对人员的进场和出场时间进行记录,实现打卡上班。信息化的现场管理模式是水利水电领域发展的大趋势,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信息化意识,积极的引入信息系统,保证现场施工过程更加协调有序,推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范性发展。

2.2虚拟环境技术的应用

虚拟环境技术是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自动化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环境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建设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提前发现各种施工问题和工程建设隐患,从而达到施工问题事前控制的目的,是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建设周期较长,容易出现各种施工质量问题,而且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多变,对工作人员来说危险性极强。在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虚拟环境技术,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模拟,通过技术演示,可以确定各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找出施工重难点,调整施工技术方案,为后续的项目施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3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地点大多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以山区居多,地势环境复杂,环境因素会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带来诸多的变数。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当地的地势信息进行收集,实时性的采集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地理数据,然后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具体的图像,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工程规划,为工程施工提供便利条件,在遥感技术的作用下,有效的消除了环境因素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自动化技术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效的提升了工程管理效果,促进各项工程建设指标的强化,把工程建设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工程建设中,企业要真正的认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意义,采用多样性的技术应用方式,助力于工程项目更加高效的建设,为我国水利水电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旭. 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C].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93-395.

[2]黄震江,谢建勇. 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中的作用分析[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1249-1256.

[3]黄可达. 基于Revit API的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学,2019.

[4]白相违.刍议信息技术环境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与提升策略[J].科技资讯,2020,17(11):86+88.

[5]秦冬余.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8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20:102-103.

[6]秦冬余.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20:101-102.

江苏省水利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上一篇:计量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演化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