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06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2、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3、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4、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办法研究

5、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及对策

6、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7、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策略

8、现代教育思想引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路径

9、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

10、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11、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12、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探讨

14、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15、汉语言文学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微

16、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

17、就业发展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探索

18、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讨式教学分析(1)

19、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改探析

20、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读”类课程群的建设与探索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22、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1)

23、网络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阅读方法的分析

24、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讨

25、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26、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析

28、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和措施探究

29、互联网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

30、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31、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探索

32、关于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的解读

33、汉语言文字特点及汉语言文字审美化风格

34、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35、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汉语言

36、探析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运用

37、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

3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9、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影响研究

40、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41、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体会

42、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4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

44、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4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46、信息化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7、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48、基于职业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49、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讨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2、热爱汉语言文学的初衷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困境

3、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4、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和措施探究

5、网络用语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

6、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

7、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8、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9、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体会

10、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

11、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12、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13、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1)

14、汉语言文字改革,一部民族自强史

15、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汉语言文学:习育人长技,做优秀园丁

1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18、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融合

19、刍议有效开展初中汉语言文学的几点教学方法

20、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析

21、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浅析

22、浅析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23、品牌营销中的汉语言商业化研究

24、浅谈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25、基于职业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26、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分析

27、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8、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9、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30、探究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古代文学鉴赏

31、浅论现阶段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32、你所不知道的汉语言与汉语言文学

33、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

34、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分析

35、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

36、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探讨

37、创新创业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 ??

38、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39、汉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40、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41、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42、微课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43、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44、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研究

45、浅析国际汉语言教学方式的策略

46、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

47、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讨式教学分析

48、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融合研究

49、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课堂 教学 非语言因素

一.非语言因素的概念

非语言因素是指在教学中非话语教学因素。最初对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语言初论》中,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阐释了“非语言因素”的含义。[1]广义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一切非声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体态姿势、面部表情、视觉接触。狭义的非语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语气、语调、轻音、重音等。总体而言,非语言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声音的或运动的身势系统,其作用是辅助课堂语言教学的“补充”交际。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因素运用情况分析

1.非语言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选取真实的课堂案例,通过考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课堂非语言因素使用情况,就其中的所有非语言因素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蕴含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信息,教师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汉语学习者对初学汉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非语言因素也可以减少师生间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问题,可以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用性和推动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非语言因素使用案例分析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高质量汉语教学视频,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陈默老师主讲的《“把”字句语法教学》为案例。[2]本案例教学对象为零起点成年的外国留学生。教学内容是“把”字句型,课程视频总时长为45分钟。该教师在课堂中一共用了150个非语言因素教学,平均每11秒一个,可见课堂使用非语言因素频率之高。该师在讲授新句型的时候,整节课使用了大量的非语言因素,基本运用了各种形式的非语言因素。

案例中因为是零起点的留学生,所以在讲授语法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无法用语言讲解的地方,在晦涩难懂时教师及时准确的运用手势、眼神,使学生对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语法点明白易懂。该名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物件和教室现有的资源,借用非语言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户关上、把电脑打开、把门关上等。对于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语言因素。因此,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法,并且获得永久记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针对上述视频案例分析,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语言因素能够强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有意识性地加重某些字词的读音,反复示范练习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语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非语言因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非语言因素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可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准确使用非语言因素,能够帮助留学生克服对目标语的紧张和抵制情绪。

再次,非语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出现个别学生违纪的现象,使用非语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该名学生的“面子”,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膀)。

最后,学生的非语言因素也能给教师传递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非语言因素能起到反馈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

非语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不同国家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非语言因素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必须在对自己国家和其他各国的非语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尊重的态度,选择性地应用。[3]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积极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和中国人常用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合适贴切的非语言因素,成功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是“一带一路”视域下对汉语教师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7EB187)

(作者介绍:韩玲玲,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王绍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不言而喻,优秀的翻译著作应达到翻译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因为译者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他翻译这一领域中的外国著作就会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方面胜人一筹,得以与原著者并驾齐驱,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评判。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刘明静,黄毅,陆青

出版单位: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150902

定价:70元

中國当代汉语言文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对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刘明静、黄毅、陆青合著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结合相关文学研究理论,全面探讨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同时也在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上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其一,对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的分析和认识十分客观,关于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观点也颇具创见性。作者先从思想观念、审美水平、语言品格等角度,肯定了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继而在“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一节中,强调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真正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二,关注我国汉语言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作者从时间观流变的角度入手,对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回归态势进行解析,揭示了当今西方文学在思想上陷入困顿、呈现出矛盾和反思倾向的现状,以及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日益回归传统的趋势。由此,将西方文学正在经历的停滞和自我否定,与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联系起来,既说明了不同文化在精神本质上的相似性、互通性,也打破了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作者还指出,只有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并采取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态度,才能真正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上收到理想效果。

其三,着重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贯穿每个受教育者整个学习生涯乃至终生的重要内容,关乎国人的整体文化素养。作者在“文学鉴赏与理想价值的追寻”一节中提出,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性。即在充分认可和肯定现有汉语言文学鉴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选择国外优秀作品两方面入手,提升年轻读者对文学作品思想性、文化性的领悟。此外,作者又进一步提出“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鉴赏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策略和建议,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围绕当今时代的热点文化论题展开富有理性和创见的论述,不仅透彻地分析了当代汉语言文学的现状,还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对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上一篇:汉语言的论文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