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

2023-03-12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制度法规,完善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危害 成因 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包括特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会计信用则是这根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若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与经济关系就不能顺利建立起来,并无法持久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虚假,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而且导致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法规与实际状况的背离,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组织、集团和部门间的信用危机。

2、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客观、准确提供会计资料的要求,不仅是单位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且越来越广泛影响到相关会计资料使用者,对其及时掌握、全面了解、有效利用,将取得合法权益的保障。诸如企业的政府、投资人、股东、债权人,他们投资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外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和真实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保障,消减其投资关注热情,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3、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少数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有的追求利益,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律观念,会计职业道德伦丧,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部分社会中介机构违背准则,弄虚作假,充当被审单位的保护伞,做出虚假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其最终结果,轻者调离会计岗位,重者将按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4、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人为地丧失了“诚信”这一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使其步入“物择其流,适者竟存”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之中,让市场逐出竞争的舞台。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集团经济利益使然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利益取舍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多领域道德冲突,致使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在少数主体部门被扭曲,表现出不讲信用和规则,不择手段地实施损人利己的行为,践踏信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名义下变得心安理得,小集团利益占了上风,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使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会计失信罚责不当

尽管《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总的说来产生会计虚假信息的风险仍然较低。《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威慑力不足。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90%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

3、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措施滞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运作,陆续出台或修改完善了不少法律法规,如《证券法》、《会计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这些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出台,对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较粗,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利,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违法者打击制裁不利,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刑事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等。这在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新的会计准则每年不断推出和修改,加之会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普遍较低,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吸纳、掌握、运用水平差异很大,不平衡。同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平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其培训内容、对象和形式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不符合知识更新的要求,故此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见成效。会计人员知识的缺陷,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三、治理整顿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促进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

(1)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诚信应该是社会的诚信,它包含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既有自然人的行为,又有法人组织行为,遵循诚信规则,接受诚信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应是每个完全责任能力人的行为准则,是形成相互依存的纽带,缺之,其继承性或确不持久、不延伸。因此,我们都有义务率先身体力行,对企业主体而言,把树立和倡导诚信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发展和约束自身经济行为的准则。

(2)创建社会监督平台。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包括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2、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是治理会计失信的重要保障

(1)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处罚力度的总体方法。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整治会计失信,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其出具不真实、违背审计准则的审计报告,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

(2)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罚奖力度的主要手段。在工作中,各级财会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严肃财经经纪律,敢于、善于动真碰硬。对屡教不该、错误严重、在弄虚作假中名利双全的领导财会人员,要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差异、危害程度、责任大小,按照《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规定予以惩处;对那些有“疲软病”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应坚决予以撤换;对会计工作已达标升级的单位,倘若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应取消其荣誉称号,同时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严格守法、执法、护法的会计人员。

3、健全制度法规、完善监督职能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

(1)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信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登记,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媒体披露失信违约单位和典型,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有效防范会计舞弊和经营风险,倡导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职业道德意识,打造诚信有序的社会氛围。

(2)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强化会计监督。第一,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投资者凭借手中拥有的资产所有权按法定程序对经营者实施必要的监督。第二,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管理力量,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要尽快理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稽查、银行监督等方面的关系,形成综合性监督检查的合力。第三,要建立健全协调有序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使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财会人员各负其责,相互制约,有利于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

(3)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要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达标活动,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引导会计队伍自我修养提升,将法律的外在约束和道德的内在约束结合起来,共筑法律和道德的防线。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任务

(1)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会计理论,并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新准则、新规定的出台,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切实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使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优秀的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自觉抵制和监督会计不诚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做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2)切实履行单位责任、主体职责,维护会计人员利益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补充。应该看到,现实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劣和道德风险诱导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非为主流,更多的却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被动造假而失真、失信。因此,今后一时期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大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监管,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自觉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敢于对做假账行为说“不”,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赢取失去的“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依赖会计信息,因此其真实性显得至关重要。然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出现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和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防范;研究

据证监会通报线束,当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年报审核结果中,各证监局、沪深交易所以及证监会上市部,对2403家上市公司年报进行了审核。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关注了9503个问题,其中财务会计问题占比58%。各证监局针对年报现场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向上市公司下发监管意见函或关注函564份,同比增359份。在所有问题中,会计信息失真占比最高,达27%。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就是会计信息所反映和披露的数据、内容等,严重脱离的了现实,与客观事实相背离,难以准确反映真实的会计经济活动现状,进而丧失了会计信息失的原本价值作用,甚至可能会引起决策上的失误和误操作。基于此,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界定、成因以及治理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

对于会计信息而言,其获取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种类也非常的多,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但在经济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很多较为复杂、也难以确定的因素,这样就会提高确认会计要素的难度。会计要素难以准确确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正确的进行衡量,就会与价值运动发生偏离。另外,我国的会计核算规则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旦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在核算上没有同步进行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终降低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企业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当这种偏离程度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产生影响时就不能进行确认,必须要进行不确定性消除,在整个过程中还应遵循信息受益大于信息成本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与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运动保持一致。如若不然,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2.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陷问题。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企业产权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所存在着的利益冲突,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实践中可以看到,政府关心的重点在于税收征缴、债权人以能否收回本金、利息为重;而生产所有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资产的投入是否保值、增值等等。因上述不同主体的经济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会计信息因此而失真。

3.会计制度和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中,为有效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制度,应当给企业提供较大的会计方法选择空间。比如,会计计量过程中,会计准则主要是根据会计计价方式和方法来确定的。虽然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企业不同时期所采用的计价方法,但相同的会计事项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可采取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以及工作量法等进行操作。然而,经营者的随意选择,可能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计算口径严重不一致,原本合理的会计信息也会因此而失真。

4.规章制度制定不规范,执法力度明显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内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部分概念判定标准非常的模糊,缺乏时效性、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较大的选择空间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部分情况难以准确界定。同时,立法与执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很难保证,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比较差,严重忽视财会机制,甚至为满足私欲而公款吃喝、偷税漏税;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以及部分法规没有配套的细则,以致于现有的规章制度难以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5.缺乏监督管理,审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中,因单位内部机制不健全,加之现有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导致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部分单位虽然设立了相应的内审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但因内审人员多为领导委任,因此经济利益通常会受到领导的严重制约,不独立的审计管理机制,难以确保监督管理的规范性。

二、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重视,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实践中,不仅要对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控制,而且还要从完善立法、强化监管等方面对其进行控制,尤其要注意思想上的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文化背景。同时,要加强会计从业指导,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并且从职业道德规范层面对其进行约束。然而当前国内会计人员的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能力要求大相径庭,这成为当前国内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诱因之一。基于此,笔者建议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学生时代就要抓理论知识学习,抓面会计诚信理念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更新思想观念,来加强控制管理,有效减少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2.对会计准则应用进行规范,有效控制随意性操作

(1)在制定好会计准则以后,应当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超前分析研究,以确保会计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2)实践中应加强协调性,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互制衡管理机制,以此来减少或消除对准则的抵制;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会计准则的选择性,降低因会计方法和程序的多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现象。

3.强化制度落实,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来,国内先后制定了很多会计法规,从实践来看,这些法规尽管不够完善,但若能有效地落实到实处,依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在处罚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方面力度太弱,不足以震慑违法行为和违法人员;另一方面,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这样一来,法律法规就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因此,在加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和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及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震慑作用与威严。一旦出现篡改、编造会计数据的行为,导致社会利益遭受损害时就必须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出现一起就处理一起,这样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利益上相互割断必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非常严重的造价偏好,进而减少造假行为的出现。

4.建立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会计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会计管理,根据当前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全面考核,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奖惩机制,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桎梏,尤其是两会上也曾经多次地提到过这一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管理者的具体要求,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搜集相关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预测、分析、决策以及评估等方式和方法,未雨绸缪。

5.对社会中介组织加强管理,进一步强化外部监督职能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和再监督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其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众所周知,在会计监督体系之中,中介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介机构的监督要与经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银行、财政、以及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多管齐下的监督体系之中实现净化会计市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同时,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应采取清理整顿的方式对进行处理,从而进一步强化外部各机构的监督职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在界定、成因方面比较复杂,其治理工作也具有较高的难度,属于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包括为了获取利益的人为方面的原因,包括会计制度以及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等方面的原因,也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原因等等,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失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治理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再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从根本上和源头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从而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梅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09).

[2]刘 巍 赵 琴: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J].学术交流.2010(01).

[3]魏双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11(04).

[4]何 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2012(06).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并且很严重。在上世纪末,我国深圳原野、红光实业、黎明股份、银广夏、琼民源、猴王等企业都爆出会计信息造价丑闻。如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会计领域热门话题,会计信息失真在各个社会经济领域都很普遍。要想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要究其原因,有针对性才采取措施。持“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同时用“治标兼治本”的指导方针从源头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指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各种工作底稿及计算机软件等会计文件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企业决策者了解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但如今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发,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际进行宏观经济决策重要的参考依据,若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则会导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失误,进而使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出现严重的偏差,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次,会计信息失真事件频发,也导致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降低了會计信息的社会公信力。另外,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商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若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完整,将会影响管理层作出的决策,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矛盾,损害企业的利益,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投资人和债权人都是企业利益的关联者,他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状况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并将财务报告作为继续投资的依据,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如果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企业制订的财务报告也会出现误差,将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投资决策,有可能会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人撤走大量的资金,企业缺乏资本的投入,生产环节崩溃,最终企业将会走向破产倒闭的地步。此外,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管理者也会利用职权通过让会计信息失真谋取私利,某些企业还可能通过虚假的事实伪造账面上的业绩,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仅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会影响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会计准则的自身局限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真伪来说有着两面性。会计准则在会计过程中约束规范会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但由于会计准则中允许具有一定的选择权等会计人可个人操作的特点,由于其规范的不完整性以及会计确认方式的多样性,这些让会计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变得容易。由于会计准则自身局限性而导致的选择权被滥用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会计在确认基础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也就有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出现,会计信息造假者往往会通过这其中的时间差来操作会计信息业绩造假。同时会计政策也让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可操作范围越来越宽,在规则内会计信息造假者总是有意识的选择有利于其会计目的的操作。这样会计信息在规则内出现失真就一直不能避免。其次,会计准则滞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经济行为不断出现,原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对经济的发展总是要慢一拍,新的经济行为产生而相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却不能满足需要这也给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发挥”空间。会计准则自身的局限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2.会计监管部门相对薄弱的监管力度。我国在法律上做出各种针对惩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规定,比如《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究其根本首先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体系及各种制度都还够健全,其机制本身的不完善降低其有效性;再者对于不法者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对不法者的纵容这更让不法者没有压力并不以此感到耻辱。加上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缩水,对于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监管部门主要是采取行政处罚而于直接责任人很少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民事责任主要偏重于赔偿更是谈不上处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以使其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使增加其企业的收益而违背会计准则制造假的会计信息。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薄弱及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3.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来对进行自我教育和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会按照领导的指导来进行操作,很少有人会坚持作为会计人员应遵循的执业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人都会配合领导作出的指导,即使是错误的也会相互粉饰,企业经营者中还有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而强迫会计人员按其意愿办事的,这无疑会使会计职业道德直接成了摆设。在会计核算的工作中甚至是在交易中会计人员需要结合自身职业判断能力来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程序,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够公正不够客观,或者说会计人员自身抵制不住诱惑,那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也是无法避免的。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会计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法律体系是通过两种思路来建立,一种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会计行为及实务操作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严密而具体的规定,这对会计这一行业来说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另外一种是指,对于会计这一行业国家只在大体上进行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规范,而对会计行为和实务操作上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由民间半官方的组织来制定。与此同时会计人员在对选择会计信息的技术方法上具有较大限度的自由。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沿用第一条思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会计职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法律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企业、单位更是想尽办法规避自己的责任,各种约束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总会计师条例》、《公司法》、《经济法》、等等,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其可操作性的缺乏依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的发展阶段各种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中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联的会计法律法规较为突出,为更好的解决这些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可操作性得到提升。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为会计程序的制定和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了依据,能规范每一项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的规范。会计实践活动中基本原理也是通过会计准则来反映,这对会计实践活动中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有着一般性的指导。由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在其所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规范的制定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会计准则划分为社会性会计准则和技术性会计准则。社会性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所处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总的体现。技术性会计准则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普遍实用的并对其会计行为具有直接规范和指导作用的会计准则。“社会性会计准则”和“技术性会计准则”这两个特点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的有機的结合,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比较宏观的指导性,这使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治理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限制了会计人员在实际处理具体会计业务时可供其选择的会计方法,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法者粉饰会计信息的行为。为了能使会计行业更好的发展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和规范,在技术性上应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会计准则。

3.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国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两种手段,而然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运用民事诉讼的手段显得不够有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则主要是对违法一方的处罚而民事责任主要体现的是对其中一方的补偿,民事责任使投资者与企业间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促使投资者参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的监督,能够起到提高投资者及企业的积极性的作用,还能对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成本起到控制做用。不同的法律责任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产生具有不同效果的威慑力,民事责任在降低了政府部门监管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降低了,这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非常不利的。

4.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个现象使市场经济能够健康而有序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的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这些强有力地监督机制。发达国家通过组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行会来监督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我国新《会计法》对相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等政府监督及社会监督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实施监督职能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指导。税务、财政及银行等相关部门与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联合审查形成联合监督,才能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更好的保证,才能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

5.加强对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必须与其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相适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应针对我国所处的这种经济环境下经济体制的建设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制定相应的道德标准,如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类积极的道德标准来矫正和规范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今的企业均是以力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有着质的区别。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能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及自我发展并且企业能够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正当利益及其合理选择采取尊重的态度。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还应与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目标相适应.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的要求,并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让会计人员自身有意识的拒绝对会计信息的造假,工作中对身边的其他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甚至是有意识的监督身处的企业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根本上逐步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结语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目前正一步步演变为公共产品。会计信息真伪度尤为重要大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小到企业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不一致,其中包括单一指标不相符,和整体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会计信息的真伪最终会表现在会计报表上。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并针对性的探究解决对策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怀.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云南大学,2012.

[2]梁钰.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D].南昌大学,2010.

[3]田海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璐(1993.08- ),女,土家族,重庆,本科,财务管理(会计)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积极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态势,但同时,财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其中,财会信息的失真问题也日渐凸显,财会领域的专业人员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新型的治理措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准确认清社会发展态势,本文对当前财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旨在帮助财会人员利用审计工作来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

关键词:内部审计;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措施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财务工作也在变得日益繁杂。财务人员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会计科目也在逐年增加,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阻碍财务工作顺利进展的关键原因就是信息失真的问题。为此,各个单位及企业应该增强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定期对内部账务进行调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账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财务报表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解决问题,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报表的权威性。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够有效帮助每个员工摆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以更加严谨的姿态去执行自己的工作。这样,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够对自身发展状况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知晓运营过程之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众多企业一定要注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拥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在新的时代态势之下,积极变换自身的工作形式,提高业务水平,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现代社会审计工作的发展态势

现代的审计工作中还是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对企业造成相应的损失。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国家还没有制定出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关法律条款,处罚措施也不够明确。有些企业甚至会为了逃避税金缴纳而故意让财务人员将賬目进行调整。其次,众多企业在日常运营当中并没有将审计部门放置在主要的位置,导致很多财会工作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提供的财务数据也会失去权威性。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参照国外先进的制度,结合自身情况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内部管控制度。最后,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审计人员没有办法适应发展趋势,无法适应更为繁杂的财务工作。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内部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三、审计工作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

一个企业享有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内部的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利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尤其是审计部门,其工作更是需要其他部门大力支持的,比如报销票据的整理或者是某些合同的归纳都是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积极提供的。所以,企业一定注重每个部门的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员工之间存在的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整改。这样,企业内部潜在的风险才能够被有效排除,促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企业内部也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每个员工团结向上,奋力工作。企业管理者若发现蓄意破坏工作和谐氛围的员工,也要给予严肃处理,以警示他人。

(二)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

很多企业并没为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导致审计工作中的很多环节并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监督,审计工作需要具有新的进展时也没有具体的人员进行新型工作制度的确立,导致审计工作没有办法顺应时代的潮流而稳步前行。因此,众多的企业应该将自己的经营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积极为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委员会,这样,审计工作在进展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效避免很多的潜在风险,有效保护各位股东的根本利益。有了专门的委员后,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将会增强,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也会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在根本上环节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三)强调会计信息透明化

企业内部应该注重视会计信息的透明化,这是保障会计数据真实性的有效措施。信息透明化以后,每位员工都能够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监管者,财务报表也会更急具有说服力。不仅如此,企业的全体员工还能够清楚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态势以及涉及到的项目。员工可以据此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自己的宝贵意见,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程度也会大大提升。也能够意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审计工作也能因此更加顺利的进行,有效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我们国家也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积极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在进行业务交往方面也更加注重和外企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企业的审计工作也在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也能够积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变换自身的工作模式,需要更加高的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诚实守信的品质,遵守职业操守,在工作过程中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现账目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不能够有包庇的心理,公平对待企业中的每个人员,无论层级高低均要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清楚了解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切实排除潜在风险,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能够只注重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要重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以及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企业进展方向的工作计划。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要切实发挥自身的职能特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排除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面对日益繁杂的财务账目和紧张的工作氛围,审计人员需要拥有很强的应变能力,积极变换自身的工作方式,更好地为企业把好财务领域的每一关,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宁玲.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内部审计作用分析[J].当代会计,2017(07):43.

[2]安娜.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119-120.

[3]王焕芝.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7(S1):13.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制度在产权不清淅或产权虚位条件下会产生“公地的悲剧”;在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在激励机制不足的条件下可能产生“逆向选择”。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出发,对由上述问题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会计信息失真 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失真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从而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国有资产流失。长久以来会计界对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在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有了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之间不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和侧重点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吴联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谭劲松的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刘峰通过“红光实业”的案例从合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也有些学者从道德伦理角度去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等。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会计信息及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界定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核算获得的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又是相关使用者进行预测、分析、决策的可靠依据。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提供财务报告,从财务报告中取得有用的经济信息,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和从事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财务报告要符合用户的需要,方能发挥作用。

( 二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般包括: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合法性、可比性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企业会计之所以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要对使用者有用,能够影响其决策。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提不及时,尽管曾经相关,但时过境迁,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靠性,是指会计记录应当以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要内容属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和资料可靠,使会计信息足以令人信赖。可靠性还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如实表达、衡量、叙述所要反映的事项,并在这过程中不渗杂个人的偏见。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可比性是指经济情况相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同;如果经济情况不同,会计信息应能反映其差异。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从产生过程看,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

(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中,会计信息失真是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业务失真,即会计所记录的经济业务不符合客观事实,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二是经济业务的处理失真,即对符合事实的经济业务没有按照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3日报道了财政部抽审百户国有企业2005年会计报表情况,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83%的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89%的企业存在损益不实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27%的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不仅仅是一般企业,更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如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东方锅炉等;不仅是国内企业,更包括众多的国外公司,如安然、宝丽莱、伯利恒钢铁等知名企业,其宣告破产均与会计严重造假有关。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或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这样也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一 )产权理论的观点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产权明晰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通过产权变动可以生成、启动企业内部利益激励机制,从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与企业绩效。从学理方面看,企业的绩效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等,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的绩效除了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等密切相关外,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在混合体制条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会导致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以及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等。企业经济关系主要是由产权派生的有关企业资产的权、责、利关系。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这也为会计规范提供了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但从现在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来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虚位使得国有企业很难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理性的”实际控制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用财务来反映的企业经营效果容易产生与国家长远利益不一致的短期行为,会计核算容易产生以实际控制人的利益为核心,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从代表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管理机构来看,国资委等也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其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对企业的监督缺乏有效激励。在其它非公有制企业中,企业产权中可以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相关主体,还有其它潜在的进入者,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如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已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已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产权不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重要原因。

( 二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交易中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但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因而企业要从所有权、经营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形成合理的安排。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效果并没有这么理想。如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年薪制的固定的工资激励早已显现明显的不足,最容易形成高级管理人员在工资之外寻求额外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些收入的获得必须要有财务方面的配合,由此带来会计信息失真。而浮动的激励机制(如高管持股或期权)也容易产生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逆向选择,虽然《公司法》、《证券法》对高管所持股份有限售的严格规定,也很难制止高管的频繁离职套现,目前创业板市场可见一斑。频繁套现结合财务造假是高级管理人员常用的手段,在企业没有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完善的外部监督条件下,约束机制的缺乏给经营者过多的权力且缺乏有效监督,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会实施违规行为,从而使经营者违规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损失,助长其违规行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冲动,因而促成了个体(甚至集体)的违规和违法行为,会计信息失真随之而现。

( 三 )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科斯奠基 “契约理论”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人以企业管理人的身份相对独立地对企业资产等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代理人成为了解企业的信息优势方;而股东、债权人、国家和普通员工则相对成为了信息劣势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其利益目标也不尽相同,经营者完全可能利用各种会计处理手段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债权人、国家和普通员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此外,从会计监督机制来看,目前,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有着局限性,内部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独立,受单位领导指使被迫做假账。社会监督仍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事务所虽然脱钩改制,但仍缺少标准的执业制度,政府监督大于社会监督力度,职责交叉,经常重复检查,使检查与被检查藕断丝连。企业领导同时管理会计与审计,内部审计不是处于董事会领导下。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厂长或法人的职权太大,由他们直接安排上任的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有些企业负责人出于某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造假,而这些会计大多是厂长(经理)的亲属或心腹,往往对上级惟命是从,他们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逃税,甚或虚列数据来掩盖贪污受贿,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 一 )明晰产权关系,减少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对于国有企业,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型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的战略投资者。同时,还要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对于其它形式的所有制企业,也应当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所有者应当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经营者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即在这个方案下,经营者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这样,所有者和经营者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致使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 二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般看来,经营者的干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根源,要想经营者自觉遵纪守法、不干扰会计人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一套以经济奖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获得合理的报酬;另一方面,从制度和程序等方面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惩罚性措施,同时要把利益一致的激励措施形成长期化趋向,减少短期套利行为,防止经营者短期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还受到内部企业管理状况的环境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价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内部组织机构,形成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约束,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

( 四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能够降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几率。对于会计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包括了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它们与单位内部监督构成了《会计法》中“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但这里面存在了许多问题。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因此就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尽管公司法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已对监事会人员、职责等做了规定,但绝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有名无实,监事会只有真正独立了,才能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部门对外提供和披露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保证委托人的权益。会计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不断强化社会监督的机制。逐步依靠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检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可靠:严格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观念;提高注册会计师社会地位,强调其独立性,真正将事务所办成具有独立性的民间组织。另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督,加强国家行政干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应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通过政府的综合管制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 五 )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是由于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会计规范体系为会计行为提出了约束条件,但具体执行过程中,会计行为的主体即会计人是否能自觉遵守,还要取决于其职业道德素质。现实中的会计人员,由于受到来自环境的各种压力,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场。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经理人员道德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相配套的具体操作方法、评价标准、处罚规定、专门教育等。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各角度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把因为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应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以重视,只有这样,会计工作才能步入正轨,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易风、刘凤良、吴汉洪:《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聂慧丽)

上一篇:英语论文下一篇: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