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范文

2023-12-20

国际经济学范文第1篇

08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H0870114

王英倩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概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二.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一).经济形势概况

1.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

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2.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3.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1.国际商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2.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

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三.国际政治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构成了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等层面上都呈现出新的内容,世界正在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在给中国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动是我们准确把握未来格局走向的基本依据,对确定中国未来的政策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形势概况

1.国际政治形势变动的主要动力

国际形势的变化源于主要力量的推动和相互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对外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无疑是2009年国际形势变动的推动性力量。这三件事情的发展动向将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2.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

在上述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上正呈现出新的内容。概而言之,由于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和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崛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国际问题议程呈现出从传统国家间关系向国家内部调整和全球性热点上下两个层面的转移;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合作使得G20的作用提升,成为未来国际政策协调的主要机制。

3.世界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

国际政治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快速步入后危机时代。权威缺失、模式困惑和全球化阶段性停滞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标示。国际权威的缺失使得世界治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失序。具体的表现是,其一,由于美国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下降,其他大国既无能力也没有意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世界出现了一定限度的领导权真空。其结果是各种地区争端有可能重新抬头,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其二,国际权力结构从单极向多极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在利益平衡、规则主导和责任分担等问题上的矛盾大为加剧,发达国家对优势丧失的担忧和新兴大国对现状的不满将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其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异常活跃,在特定议题和功能领域拥有着甚至超过主权国家的行动能力。但由于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张力、不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非国家行为体本身追求的去中心化目标,既有国际秩序的合法性遭受质疑,世界正处在一个普遍焦虑、缺乏共识的阶段。

(二).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格局的调整在给中国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将既有的挑战进一步放大。在机遇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大国角色,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机制的决策权有所提升,在世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应增大;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崛起对既有秩序的冲击,为中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全球性问题的增加凸显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化解中国与传统大国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拓展新的合作空

间。相比之下,处于深刻调整中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构成的挑战更值得关注。

三.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对我国的内政外交的影响

(一).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虽然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出现下滑,但是它的大国霸权主义的作风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

(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处于结构性的改变状态。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局势正在弱化。一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发展尤其迅猛,而这些国家并不属于西方体系。它们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另外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首先,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脱离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最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失去自身应有的地位。其次,一些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超大区域集团为中心的格局,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南进”、欧盟“东扩”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制度化,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将会更加明显。再次,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出现了一些跨洲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了开放政策,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加强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加强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带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与欧盟形成跨大西洋的泛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更是地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跨洲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主流。

四.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经济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兴起于上世纪70西方经济危机之后,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学更是在美国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该新生学科趋向完善、成熟。作为8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者,罗伯特·吉尔平不得不提,其重磅之作《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汲取了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地不偏不倚地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各个流派的观点,并渗入了作者自身许多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该论著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是个重大的里程碑。

关键词: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理论

回顾世界历史,其实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早期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时期,就有不少西欧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当时的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渐牢固,为强化西欧各国内部刚建起的早期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各国竞相发展海外贸易,企图通过经济增长来强化自身实力,从而不可避免地政治会与经济发生冲突,因此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像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志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德国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相关对外贸易中实行关税保护的理论学说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密切关系。只是后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相继抛弃了政治与经济统一的观点,认为“政治与经济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结果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研究分为彼此孤立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1]

新的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研究兴起于上世界70年代以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强调权力、国家利益、冲突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要求对古典政治经济学重新评价,在经济等“低级问题”日益向“高级政治”转化的过程中,提倡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方法论的革命,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政治问题。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论著主要有: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70);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克劳斯·诺尔的《国际权力: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1975);琼·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1977)等等。到了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到了理论构建时期,作为该理论构建时期重要人物的罗伯特·吉尔平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功不可没。作为其该时期重要代表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更是对以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观点及流派进行了综合整理,并掺杂作者自身重要的学术思想。使得该书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史重要论著。

“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虽然世界绝不可能以某种‘纯粹’的形式存在,但国家和市场的相对影响确实在随时地变化着”,[2]吉尔平在国家与市场关系的阐述中,开启中了他创作本论著的思想之基。

按照吉尔平本人在该论著英文版前言所说的,他创作本书的意旨在于“对该领域反复探讨和普遍流行的若干课题的综述,……在对某些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直抒己见的同时,我也吸纳了其他学者的思想和理论,……并加深我闪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现状的认识。”[3]因此本文思路脉络清晰,每章在重点介绍以前各派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思想观点的同时,适当介入自己的评论,并且不乏许多深刻的思想见解。在《国际关系:国作者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前三章里,作者介绍本书需要讨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第一章从国家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中引出了国际经济学性质。第二章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三大理论观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批判。第三章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在于结构变革,这种结构变革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经济中心转移;二是经济部门兴衰;三是经济一体化。

接下来的章节吉尔平探讨了当代国际政治学的实质问题。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和持久效率这一主题。五、六两章讨论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等一系列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问题。第七章作者在引用依附相关理论,评价关于国际经济对不发达国家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第九章分析国家金融体系在连接国际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维持全球经济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及国际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虚弱本质对国际经济稳定性的影响。最后两章作为总结性的两章评价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第九章讨论了国际政治的转变,第十章节讨论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

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领域重要著作,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全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吉尔平所阐述的国际政治经济理论并不是纯粹的、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无论是在综述别人的思想观点时,还是在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时,吉尔平都时不时地注重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书中,可以看到诸多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介绍,具体形象的世界经济问题案例让理论显得鲜活而富于可读性。吉尔平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并不是说简单的有理论有案例,他这种结合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让人感觉是理论又是现实,是现实又是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显吉尔平驾驭理论与现实文字的高超。

第二,引述介绍与自我评论相结合,在综述别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卓识观点,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在对别人理论思想进行综述时,作者都用单独一节表明自己的批判,并用充分的理论与现实对此展开批判。在这种批判中展示自己的思想之光。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提出某种代替旧观念的新理论显然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从一点出发,我设法阐明我对国际政治学与国际经济学间关系的理论。”[4]

第三,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典型的表现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或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问题来说也是如此。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充分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经济、历史知识和政治理论的深刻见解。这些知识学科的综合运用,表明了吉尔平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他企图运用崭新方法来分析变化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世界。

吉尔平的这本《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它以发展的视野对长期争执的问题重新阐述。全书紧紧围绕国家与市场这对主角,以丰厚的经济学知识评述国际货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依附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评述中掺入国际政治学,形成了具有吉尔平本人独到见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吉尔平这种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的努力对于20世纪80代国际关系理论领域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全书中处处透露着美国霸权思维。在最后一章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讨论中,在谈到关于政治领导问题,吉尔平更是当仁不让地指出,“自由国际经济的确立、维持和成功运行,需要一个领导。某种管理机制应能提供诸如稳定的货币之类的公共产品,并促进市场开放。在国际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主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主体,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5]“几十年来,这种政治领导(或霸主责任)一直由美国承担着。”[6]这使得吉尔下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霸权稳定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吉尔平的这种霸权稳定思维实际上在为美国继续其霸权提供理论基础,吉尔平认为单靠美国一国霸权就能维持全球稳定是片面的。霸权稳定论中许多错误假设以点代面,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这是我笔者我不赞同的。当然该书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白璧微瑕,并不影响该书成为一部优秀学术著作。

注释: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345页.

[2][3][4][5][6]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第1页,第2页,第355页,第355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向东辉(1985- ),男,土家族,湖北省建始县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史。

国际经济学范文第3篇

一、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自由化原则要求各国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应当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为外国资本、技术和服务提供市场准入;应当逐步扩大外国资本的准入;应当逐步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经济自由化原则的经济学基础是大卫李嘉图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得出国际贸易将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这一重要结论。

二、经济公正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有四重内涵:其一,一般

-1-

情形下,要求各国在管制国际经济交往时应当符合“非歧视”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各国要平等对待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最

惠国待遇”,另一方面还要求一国应平等对待本国人与外国人,给予

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国民待遇”。其二,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

济活动中,对他国政府和企业的扭曲自由经济的措施采取对应措施,

例如允许一国针对他国企业的倾销行为或他国政府的补贴行为征收

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等。其三,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针

对危及本国根本利益的事项,临时采取一些限制经济自由交往的措

施,例如WTO协定中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关于一般例外和安全例

外的规定等。其四,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由于各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上的巨大差异,要求发达国家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单方地

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

家的“普惠制待遇”。

三、经济便利化原则: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运输与通讯方

式的不断改善,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除,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对

各国经济管理便利化形成日益强烈的诉求。经济便利化与自由化既有

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便利化不仅要求在执行非关税措施时程序应

简化和协调,不应有过多的文件要求;而且各国有关涉外经济管理的

各种程序应当具有透明度,政府应当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政

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效配合。

-2-

综上而言,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成为三股重

要的潮流,推动和指导各国的跨国经济管理行为。之所以将上述三项

原则确定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上述三项原则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背景所提出

的。虽然存在种种质疑和批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这

已无庸置疑。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仅

为2.3%,而全球贸易额年增长率却达到7%,货物贸易于服务贸易总

额已达到全球GDP总额的29%。与此同时,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从1990年的2,06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700万亿美元。据

统计,在2001年,全球6.3万家跨国公司,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

美元,几乎控制了近50%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

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便利化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中提出的,旨在协调各国外经贸管理

行为,使其顺乎经济全球花的发展潮流。

二、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经济交往的内在诉求。部门法

学基本原则的提出,应当从其调整对象出发,应当体现其所调整的社

会关系的本质诉求。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实信用以及公序良俗

之所以成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根本缘由在于它们都体现了平等主体

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本质,是市民社会健康运作的内在诉求。

经济的本质是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管制跨国经济交往的行

为必须在维护基本的经济公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自由而便捷地开

-3-

展。由此,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公证化原则和经济便利化原则应运

而生。

三、上述三项原则是真正从法的价值层面提出的法律原则。我认

为部门法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法价值学的层面来概括,才能真正发挥

对具体规范的统率和指导作用。部门法学在逻辑体系上总是从调整对

象中汲取其价值层面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法律化为法律的基本原则,

再由这些基本原则来统率具体的法律规范。以目前最为成熟的部门法

学——民商法为例,前述平等、公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

俗等基本原则,其实都是自由、正义、效率等法价值在部门法学的具

体体现。将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确立为国际经济法

学的基本原则,其实也正是自由、正义和效率这三个层面的法价值诉

求在这一学科的体现。

学者在研究WTO规律时,提出将非歧视、互惠、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透明度

等作为WTO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其实均可以经过整合,

纳入贸易自由化、贸易公正化和贸易便利化的框架之中。

之所以没有将经济主权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但这并

不是说经济主权无关紧要,也不等于我们主张在国际经济管理中放弃

经济主权。毋庸置疑,经济主权始终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基石。我

认为,经济公正化原则中已经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经济主权原则的要

求。经济公正化原则允许各国为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本国根本的经济

-4-

利益,采取管制甚至限制跨国经济活动的措施。这本身就是承认一国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自主权,也是一国经济主权的重要体现,同时还要

求主权对跨国经济活动的限制必须符合经济公正化这一目标。可见,

经济主权渗透在经济公正化原则当中,作为一个“安全阀”确保国际

经济交往朝着互利的方向发展。

一言以蔽之,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在全球经

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将国际经济交往的本质诉求从法价值层面进行

了抽象和概括,理当成为指导国际经济法学科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学范文第4篇

培养目标

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和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技能。

专业要求

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对于政治、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有较深刻的了解。 具备坚实的数学、经济学和统计/计量经济学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及英特网的操作技能,有较强中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听、说、读、译五个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擅长书面和口头表达。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通过有系统的副(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取多样化的专业技能。 通过听课、课堂讨论、参加研讨会及实践活动、考试、撰写论文、利用图书馆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等多种途径,开发自己的分析能力、创造力和决策能力。

公共基础课

1、必修课

代码 ECON 102 HUM 102 HUM 103 HUM 201 HUM 202 ECON 203 HUM 301 MATH MATH MATH CMP 合计 PED 101 PED 102 PED 201 OTH 101

课程 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大学语文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中国经济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微积分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

体育

(一) 体育

(二) 体育

(三)

德育

学时 36 36 54 36 36 54 36 72 54 72 72 558 36 36 36 18

学分31 1 1 1 1

学期

OTH 102 共计

军事理论与实践

16门

18 702

1 36

2、选修课

从下列公共教育课程中任选10个学分。

代码 HUM 105 HUM 109 HUM 110 HUM 111 HUM 302

共计

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欧洲文明史 心理学 世界宗教概论 社会学概论 自然科学概论

16门

学时 36 36 36 36 36 36

学分

学期

英语课

必修课程下列英语课程

代码 ENG 101 ENG ENG ENG ENG ENG ENG ENG ENG ENG 共计

课程

大学英语精读

(一) 大学英语精读

(二) 大学英语精读

(三) 大学英语精读

(四) 大学英语听说

(一) 大学英语听说

(二) 大学英语听说

(三) 大学英语听说

(四)

高级英语听说 高级英语文章选读

10门

学时 72 72 72 72 72 72 72 72 36 36 648

36 学分

学期

注:原英语课时为684学时。

专业基础课

必修下列专业基础课

代码 ECON 101 ECON 201 ECON 202 ECON 301 MGT 201 ACCFIN 201 INS 301 LAW 407 共计

课程 经济学原理

(一) 经济学原理

(二) 国际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应用统计 会计学 财政学 货币银行学 风险管理与保险

国际商法 10门

学时 36 36 54 54 54 54 36 36 36 72 468

学分26

学期

注:同99-2001相比,管理学原理和营销学原理两门课放弃。

专业课

必修以下7门:

代码 ITR 201 ITR 301 ITR 303 ITR 402 ITR 404 ITR 301 MKT 301 共计

课程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A)

国际贸易(A) 国际贸易实务 电子商务 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A) 国际营销学

7门

学时 36 36 54 36 36 36 36 270

学分 2 2 3 2 2 2 2 15

学期

代码 ECON 102 HUM 102 HUM 103 HUM 201 HUM 202 ECON 203 HUM 301 MATH MATH MATH CMP 合计 PED 101 PED 102 PED 201 OTH 101 OTH 102 共计

课程 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大学语文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中国经济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微积分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

体育

(一) 体育

(二) 体育

(三) 德育 军事理论与实践

16门

学时 36 36 54 36 36 54 36 72 54 72 72 558 36 36 36 18 18 702

学分31 1 1 1 1 1 36

国际经济学范文第5篇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深刻的内涵,也具有应对时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同时存在着政治经济方面的风险,需要全面认识其的建设和发展,为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政治;经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次提出来自于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色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个战略构想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勾勒的一个新的蓝图,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一)产业和人口的“点—轴”集聚是根本动力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只要产业和人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区域经济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和势头不断发展。城市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空间,集聚经济是城市的本质内容,各个城市经济体间的竞争才是各个和各区域间的竞争。城市不仅集聚了优质的资源,也是对面交流的窗口,还是区域经济的支点。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把沿线城市间的合作作为其主要的入手点。

(二)中国与中亚地位的共同利益是存在根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主体是中国和中亚地区,少了两者中的一个,就不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腹地,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的空间基础。中国作为倡导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国家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核心,离开了中国的市场和发展势头,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会失去生存的活力和基础。

(三)交通干线和自由流动基本框架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决条件是完备的交通设施,交通干线当之无愧成为了其重要的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管道和民航四种形式。要建立和发展好丝绸之路经济必须保证物流通道流畅,交通干线完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将自由流动的要素作为其血液,货物、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文化等的要素应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规范和协调机制。

(四)地缘政治和能源合作是现实基础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由于领土接壤的地缘关系,中国与中亚五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在反恐和地区局势等方面都是两者的密切关注点。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基础,是其发展的纽带和先导。

(五)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战略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跨国经济区域,与一般的经济区域不同的是它属于国际范畴,它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增加、统一经济政策的步调、建议区域内的统一市场。

二、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

(一)应对时局调整地缘政治战略的迫切需要

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联合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利用亚太再平衡战略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围堵,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棘手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需要与时俱进地做一些在地缘政治战略方面的调整。中国需要与西部邻国建立友好、融洽的關系,建筑友好、合作、互信和互利的发展平台对于中国来讲是迫切需要做的事。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对接世界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决策,对于促进中国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能够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方式转变,甚至能够改变欧亚大陆经济的版图,小的方面讲也能带动中国物流和外贸电商两大行业的发展,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长期的低迷状态,在全球范围内开辟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关重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是应对这样状态而出的战略性决策。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欧洲和亚洲两大经济体联合在一起,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的“塌陷地带”全方位覆盖,具有一条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的经济带,能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政治经济时代。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治经济风险

(一)政治风险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尽管有诸多益处,但也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两种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形势复杂、领导人频繁更替、宗教民族矛盾突出、政治缺乏民主和政策缺乏连贯性等各种风险是内部风险;由于欧亚地区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各国间地缘战略的博弈与斗争激烈是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更加加剧了外部风险的扩大,外部风险也会造成内部政治的动荡不安,内外结合影响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二)经济风险

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经济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国家和沿线国家的投资情况整体上弱于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回报率较低;由于其对钢铁需求量不高,也会造成国内产能过剩无法借助沿线国来化解的现象。该经济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项目拉动”和“能源驱动”两种方式,但沿线国家自我发展能力不高,也很难确保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发展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沿线国家、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张新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核心议题与深化方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

吕德轩(1999-),男,汉族,河北保定人。

上一篇:区域经济学下一篇:技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