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范文

2024-04-30

证券行业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必然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必将进入“新常态”。本文概述了中国房地产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影响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几大因素,阐述了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最后,结合我国社会和政府的实际,提出了应对房地产“新常态”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 新常态 应对措施

在2014年11月9日的APEC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做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首次系统的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意义与内涵。经济“新常态”的提法不仅深刻的符合了经济学的客观规律,还准确的把握了我国当前的经济态势,即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这一客观实际。

中国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副作用。由于房地产关系到居民的民生问题,所以向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点与关键点。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际,房地产“新常态”值得关注。

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特别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以后房地产行业逐步成为了我国的支柱性行业(见表1),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增加。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成大量住房需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从0.216万亿美元、人均GDP226美元增长到13年的GDP9.1万亿美元、人均GDP6767美元,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居民住房条件需求也不断提高,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注重实用性到注重品味性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在住房商品化以后,我国城镇居民的购房需求呈现井喷状态。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出台明确废止了住房实物分配,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至此,我国实行了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老百姓开始进入买房时代。而这一年已经改革开放20年了,居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其住房需求被长期压抑,当住宅商品化以后,之前的被压制的需求在短期内井喷,使房地产市场超快速发展。

(二)住房刚性需求叠加

刚性需求主要是指消费者买房的目的是自住而非投机,分为首套购房需求和住房条件升级需求。其中刚性需求的主力是新成立家庭的首套购房需求,这其中其决定性的是我国人口结构。

据公开相关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有过三次“婴儿潮”。大量“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正好处在20-30岁之间,这部分人口正好需要结婚首套购房。

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1949~1959年。当时国家为了弥补战争的人口锐减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增长率将近300%。但由于当时中国总人口只有4亿,基数小,此次婴儿潮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第二次婴儿潮则是自1962年开始,高峰出现在1965年,持续至197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主力婴儿潮。这段时期,国民经济情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占当前全国总人口数的约20%。第三次婴儿潮是在1986~1990年,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其中1990年是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虽不及主力婴儿潮,但也有1.24亿,接近当前全国人口的1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人口众多的“80后”一代也已长大,陆续成家立业。

“80”后由于成家立业需要购房,“60”后也大多事业有成也需要升级住房条件,这两部分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30%,由此可见,我国的住房刚性需求出现了“扎堆”现象,即住房刚性需求的叠加。这样一来,使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供小于求,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出现了超额利润,大量开发商进入该行业。

(三)经济刺激政策和货币超发催生泡沫投资需求

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实行了史无前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见表2)。虽然这是世界经济避免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历史覆辙,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副作用——资产泡沫。由于中国的可投资标的物相对较少,一旦有多余的资本,首先就进入资产市场,在中国主要是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需求和刚性需求进一步叠加催生了中国房地产的泡沫。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必然要求

①国内外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

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10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为六年前开始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QE)画上句号,同时明确下一步政策重点将转向加息,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由于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该退出计划实际上意味着全世界范围内进入“货币紧缩周期”。同时,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财政政策也进入尾声,大量高铁、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进入了收尾阶段。市场的流动性收紧将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去杠杆化”阶段。

②房地产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4百城房价盘点》报告中指出,2014年12月全国一百个样本城市均价降至10542元/平方米,自5月以来连续8个月环比下跌,同比下降2.69%,且201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高库存压力增大。

2014年表现为一些城市房价开始持平或者下降表明经过十多年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已经悄然从供小于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一些城市地区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大量的“鬼城”开始出现,住房的空置率显著上升。在居民有效购买力条件下,有效刚性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二)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各方面的不理性投资出现了不健康的,不科学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房地产质量堪忧。虽然国家在住房建设方面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但是但疯狂的楼市面前,一些“黑心”商人为了追逐暴利,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建设了不少的“豆腐渣工程”,而在卖方市场下消费者往往抢先购买,忽略了楼房的质量。这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②房地产布局不合理,“扎推”现象严重。一些楼盘在规划之时缺乏产业规划和生活设施的协调配套建设的意识,盲目立项,结果是城市内结构性的住房短缺或过剩,造成了资源的浪费。③楼盘千篇一律,缺乏生活与文化积淀。过去十多年的新开发的楼盘往往雷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筑设计雷同,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展太快,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文化积累,居民生活节凑快,失去了生活的特色,最终导致生活品质的下降。

而房地产的“新常态”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困局,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各方投资趋于理性,市场机制淘汰一大批房地产开发商,这使得开发商更加注重住房质量的提升,配套设施的合理性;刚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也将有助于社区文化的积累。

(三)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转型升级有很多含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下,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则是当代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新经济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核心经济。然而反观这些新经济领域,都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

过去几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的投资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新兴经济国家,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利润率较高,吸收了这部分热钱。因此,多种因素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成为了货币的“池子”,这对缓解短期通货膨胀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也对其他行业产生了“排挤效应”,使本应该投入到新经济的资本也流入房地产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高投入,短期无经济收益的高科技研发型行业影响巨大。过去几年中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和股市的惨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倒逼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原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平稳过渡到资本密集型的新兴经济产业中,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低级制造转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经济转向消费拉动经济。

如何应对房地产市场“新常态”

在房地产“新常态”下,居民消费者应该理性认识对待,一方面减少投机意识,不再盲目投资,回归价值投资,根据自身的刚需购买;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我国房地产的总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房地产在中国还是非常主要的资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会“软着陆”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来,所以不必恐慌性抛售住房。

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的转变经营战略,做好财务管理,不要盲目地扩张,并逐渐退出房地产行业,或者转向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能带动服务业的综合房地产项目,实现企业的平稳转型与前期阶段发展的软著陆。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应不再以投资房地产行业为重点,应该转向新经济行业,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社会需求大的服务业。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既要防止房地产市场崩盘,又要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还要培育经济的新增长点,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适当降息降准,对冲美国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

从国外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终结势必会引发的全球流动性的从紧;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正在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时刻,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流动性非常紧张,持续性、常态性的钱荒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其突出。

美联储退出QE不仅仅指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更意味着近20年来,全球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廉价货币时代将宣告结束。美联储基于美国未来经济战略的考量,正在主导美国的货币政策发生历史性的逆转。美国QE退出,必将引发两个结果:一是美元走强;二是美元资金将从新兴市场流出,回到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结果是新兴市场将立即从资本流入地区变为流出地区。这种大变局,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意味着极大的冲击和不确定。国际金融研究所(IIF)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至今投资者从非洲、拉美、东欧、亚洲股市合计撤出90亿美元。中国9月份外汇储备突然罕见的减少1000亿美金,外汇存款减少了188亿,种种现象表明资本在悄然流出中国。这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将无疑带来巨大冲击。

因此,中国政府要靠“政策”组合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出现过去无原则无底线的刺激主义,也不能罔顾流动性紧张的现实而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收紧。降准降息是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是对冲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是有助于我国经济“软着陆”的有效政策,从而避免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危机。

②简政放权为培育创业企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国务院前两次召开常务会议, 批准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在上海自贸区试行了“负面清单”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这就是为了“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简政放权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它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的作用,激发内在活力;它能推动经济转型,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内需潜力、形成新动力。为实体创业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政府除了以上两点外,还需为企业发展融资提供健全健康的金融市场,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加速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在短期内和货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和金融市场的有关。我国当下融资过度依靠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不足,结果导致银行积累了大量风险,新经济行业投资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方法就是发展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适度推进房地产证券化,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活力,提高市场效率。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还要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沪港通、上市公司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最终将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成世界上有投资吸引力的金融市场,是我国实体经济顺利升级转型。

注释: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 姚红 曹刚 改革与开放 2014.17

【2】:吴敬琏 直面大转型时代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14.5

证券行业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使用2011—2013年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对证券分析师收益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行业是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受自然环境、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预测的准确性较差,如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预测准确性较差。相比而言,受经济形势、政策等影响较小、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及较为热门的行业的整体预测较为准确,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本文对于丰富分析师预测的文献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  每股收益  行业

一、引言

证券分析师作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中介,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证券分析师具有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专业分析能力等优势,他们的收益预测有助于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减少被分析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资本成本,促进市场整体的有效性,从而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在有效市场中,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应该是完美的,其预测所依据的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到价格中去。而现实中,由于分析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做的收益预测往往是有偏的,也必然影响到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研究表明:导致分析师收益预测有偏的主要原因是被预测公司的特征和分析师自身的因素两个方面。而行业的整体情况是导致被预测公司特征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行业因素大多被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研究中,不同行业往往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影响的程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盈利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关注度等也存在差异。所以,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预测的准确度也应存在差异,关注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是证券分析师预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现状

西方学术界对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并认为目标公司特征、公司行为及分析师自身的教育背景、能力等是影响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决定因素(Kross,1990;Barron,2002;mikhail,1999)。涉及行业差异研究的有:稳定行业中公司的盈余相对比较容易预测,而处于受外来因素更多影响的行业则增加了分析师预测的难度(O’Brien,1990)。Patz(1989)研究表明分析师对大型重工业的盈利预测比对消费品行业的预测更加困难。Capstaff(2001)以1987—1994年期间欧洲公司的盈利预测为样本发现,相对于交通及消费耐用品部门,分析师对公共事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的预测更准确。

由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比较晚,证券分析师的分析、预测能力和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证券分析师还有相当的差距(姜国华,2004)。国内对于分析师预测的研究大多将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模型中(如岳衡,2008;郑亚丽、蔡祥,2008)。高明华等(2010)阐述了行业和证券分析师关注度的关系:中国的证券分析师在被关注公司的行业选择上存在“趋同效应”,更喜欢关注一些热门行业的公司。从绝对数量上看,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是最受关注的行业,其次是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和塑料、医药、生物制品,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以及仓储业。上述六大行业被关注公司的总数占到被关注公司总数的59%。但从相对数值来看,受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其受关注的公司占总数的100%。被关注公司与未被关注公司在盈利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被关注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未被关注的公司,这个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偏好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预测风险。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分析师预测的行业差异研究较少,并且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直接将行业作为自变量引入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中,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并检验了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本文的研究将为行业作为影响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提供证据,同时对丰富分析师预测的文献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1.行业分类。行业分类依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分为17个行业,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本文剔除金融行业的样本及主营业务不明确的综合业后将其余的15家行业作为研究样本。15个行业依次为:A:农、林、牧、渔业;B: 采矿业;C: 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H:批发和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选取了数据库中所有券商对上市公司2011—2013年每股收益(EPS)所作的预测数据。若不同的分析师对同一上市公司做了多次预测,本文取每股收益预测数据的均值。另外,为了排除异常值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利用3σ法则对每个行业中的异常值进行了剔除。经过筛选,2011—2013年分别得到1 829、1 806、1 796家上市公司的收益的预测数据。

(二)变量的选取

借鉴clement(1999)方法,本文采用相对预测误差来衡量收益预测的准确度,计算公式如下:

FERR=|AEPS-FEPS|/|AEPS|

FERR 为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对误差,其值越大收益预测准确度越低,相对误差越小,预测的准确度越高;AEPS为公司实际每股收益,FEPS 为不同分析师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预测每股收益值的平均数(以下简称为分析师的预测值)。

四、统计结果分析

由图1及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年内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预测的准确性整体比较高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这几个行业三年内预测误差的均值和中位数都比较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年中的均值为0.62、0.77、0.81,中位数为0.33、0.33、0.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年中的均值分别为0.3、1.06、1.22,中位数为0.17、0.46、0.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三年相对误差的均值和中位数也较小。

综合来看,预测误差较大的行业分属制造业、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预测的相对误差在2011年分别为1.38、1.00,中位数分别为0.40、0.17,而且这两个行业在2012年和2013年的预测的准确性明显较差。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2012年和2013年预测误差较高。从整体上看分析师在2012—2013年预测的准确性要低于2011年,尤其是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最为明显。

从2011—2013年分析师预测的一致程度来看,分析师预测分歧较大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矿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最大的标准差达到7.55,而且这几个行业在2012—2013年的离散程度尤其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分析师预测分歧较大的行业往往也是预测准确性较差的行业。

从描述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分析师在预测准确性方面的确存在行业差异,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行业差异是否显著,本文进一步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行业间的两两比较(LSD检验),结果见表2。

从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来看,2011—2013年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都为0,都小于0.05.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结果显著,各样本所在的总体方差齐,所以以此数据做行业间比较是可行的。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2011—2013年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行业因素是影响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重要因素,行业间每股收益预测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行业间差异是显著的,为了更进一步掌握行业之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本文利用LSD法检验进行行业间的两两比较。详见下页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发现和描述统计的结果基本相同,行业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预测误差较大的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和其他行业差异显著。究其原因,制造业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两年全球尤其是欧洲制造业增长急剧收缩,外需恶化同时去库存压力增加,致使制造业活动增长放缓,整体效益较差。而研究表明,分析师对成长性及效益好的公司跟进的多,且预测准确度高(Pae,1998),同时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大量的研发费用,而研发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制造业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师对这类企业的预测准确性较差,一致性水平较低。同时,采矿业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关联产业,由于近年机械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导致采矿业经营困难,尤其是煤炭工业更为突出,近几年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恢复地表生态的法律法规,提高了采矿业的准入标准,采矿业受宏观调控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无疑增加了分析师的预测的难度。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因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分析师对整个行业的关注度较低,且整个行业受自然环境、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农业,所以分析师预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预测准确性和一致性较差。

预测较为准确的行业主要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广义讲属于物流范畴的行业,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各相关产业中,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与道路运输业是投资重点,也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热点及分析师的关注热点。而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由于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少,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所以,预测准确性和一致性较高。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证券分析师2011—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分析,进一步掌握了会计收益预测的行业间差异的证据,得出如下结论:

1.行业因素是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一味地将行业作为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将会遗漏分析师预测中重要变量,加重模型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

2.行业发展是否容易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本文研究发现预测较为准确的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是垄断性行业,其发展受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国家政策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影响,属于近些年的投资热点,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属于大的服务类行业,此类行业受经济形势、政策等影响较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较少,所以整体预测误差较小。

3.行业是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受自然环境、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预测的准确性较差,如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预测准确性较差。本文基本和O’Brien与Patz在1990年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的研究表明,行业是影响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变量,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较大和知识产权等信息保护较高的行业,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分析师预测中搜寻信息和预测的难度,所以投资者在借鉴分析师的投资决策时,应重视关注行业的发展形势,降低投资风险。J

参考文献:

1.Kross William,Byung Ro,Douglas A.Schroeder.Earnings expectations: the analysis’ information advangtage[J].Accounting Review,1990,65(2):461-476.

2.Barron Orie E,Donal Byard,Charles Kile and Edward J.RIEDL.High-technology intangibles and analysi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2):289-312.

3.Mikhail Michael B,Beverly R Walther,Richard H.Willis.Does forecast accuracy matter to security analysis? [J].Accounting Review,1999,74(2):185-200.

4.O.Brien,Bhushan,McNichols.Analyst following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discus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8):55-82.

5.Patz, D. H.UK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9,(19):267-275.

6.Capstaff J.,K. Paudyal and W. Re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nings Forecasts in Europe[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1,(28):531-562.

7.姜国华.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06).

8.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08).

9.高明华,曾诚,杜雯翠.公司特征与证券分析师关注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3).

10.郑亚丽,蔡祥.什么影响了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大管理研究,2008,(03).

证券行业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试用2002-2009年我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资料,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特征、发展障碍以及应对障碍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会计师事务所 发展机遇

一、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面临的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进而对依托于实体经济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务量大大减少;二是审计收费下降;三是审计风险加大。但是危机当中也蕴含着机遇。第一,由于金融危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大”)的业务量衰减很多,失去了持续增长的高收入作支撑,只能以各种方式裁员,大量的人才回流到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人才是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第二,在金融危机中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业务增多,拓展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第三,金融危机促使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微观企业规范化运作,从而更明确地意识到作为高端服务业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性和其独特的行业优势,更加重视外部审计的重要性。此外,2012年5月,财政部、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制定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工作进行规范,以促进在我国法律框架和统一市场规则下的公平竞争。

综上,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应抓住这个发展良机,强化内部治理,调整发展思路,以“做大做强”。

二、新形势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

(一)逐渐打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独霸”的格局,新的竞争格局形成。通过2002-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前百家排名情况可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占据了前四名。然而,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09年,四大的总收入虽然在逐年增长,只是2009年出现了降低,但其增长速度却明显下滑,说明“四大”在我国的发展已不如从前。

“四大”总收入变化和收入增长率变化呈现完全不同的走势,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四大”的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滑状态。而且“四大”总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后也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从图2可以清晰地反映这种趋势。

这说明除“四大”之外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实力已经上升,导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压力在加大,国际“四大”独霸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格局正在慢慢被打破,竞争环境趋于良性发展。

(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不断增强。百强中的国内事务所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分析2002-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中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可以发现以下3个明显的发展态势:

1.总收入超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增长很快。从2002-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中可知,2002年和2003年总收入超亿的事务所只有5家,以后年份总收入超亿的事务所逐年增长,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34家。而且收入超亿元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在行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国内收入超亿元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亦是逐年攀升,从2002年只占行业总收入的16.11%上升到2009年的55.19%,收入的增加为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竞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优质人才积聚速度增快。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人合”组织,人才是事务所的核心战略资源。除了2004年外,从2002-2009年百强事务所中国内所的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年年增加,百强中集中的注册会计师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到2009年已占行业注册会计师总人数的25.37%。从表1可以看到这种人才聚集的变化速度。

自2005年开始,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中国跨世纪财会行业领军人物。截止到201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后备人选共193名,其中绝大部分在前百强事务所中执业。从表2可以看出百强中的国内所里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数量逐年增加,单就2009年来看,国内所累计人数已占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总数的75%以上,同时占全国会计领军人物的约27%。

3.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趋于优化。在事务所百强评比中,注册会计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两个辅助指标,所以在2002-2009年的统计资料里,这两项资料并不齐全,各年的统计口径也不相一致,但从最近两三年的统计资料里还是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已经趋于优化,硕士以上高学历的注册会计师所占比例逐步扩大,而且青年注册会计师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注:由于国际“四大”人才结构相对比较特别,以下只以除“四大”以外的前百强所的数据进行分析。)

(1)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由于2002-2009年中有两年的学历结构资料没有进行统计,本文将最早的三年和最近的三年学历结构变化进行比较,同时将学历层次分为本科及以下、硕士及以上两个层次。从表3中可知,2002年到2004年在百强国内所中硕士及以上的注册会计师在当年其注册会计师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均没有超过5%。但是在2007年到2009年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表4表明从2007年开始,硕士以上高学历注册会计师人数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到2009年已经接近8%。

(2)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对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的统计口径差异比较大,鉴于2008年和2009年的统计口径一致,同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认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本文按40岁作为划分年龄结构的标准,将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资料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5可知,2008和2009年百强中国内所的注册会计师趋于年轻化,40岁及以下的注册会计师超过了60%,注册会计师年轻化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助推新知识的转化速度。

三、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问题。国内事务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四大”以及国际注册会计师市场比较起来,差距还是很明显。

1.分所数量增长速度很快,管理难度加大。由统计数据可知,“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数量与2006年比较起来,增长速度逐年扩大,而四大分所的数量在2007年到2009年没有任何的变化。增加分所的确有利于拓展市场,增加收入,但很多总所对分所的管理比较松散。虽然总所和分所在法律形式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人事、财务、业务和职业标准等内部管理制度。这势必会增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风险,难以发挥“1+1>2”的合力优势。

2.前百家事务所组织形式单一,不利于执业质量的提高。根据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7月1日,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6 892家(不含分所),其中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4 428家,占64%;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2 464家,占36%。在2009年度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仅有3家为合伙制事务所,2010年度只有4家事务所采取了普通合伙方式,呈现非常明显的比例失衡。这是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所造成的,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难以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使事务所的执业行为过于市场化。而合伙制度可以将事务所的风险和注册会计师个人的风险合二为一,从而提高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形成一道天然的风险监管屏障,有利于审计市场执业质量的改善。

3.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单一。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源自审计收入。从2004-2008年,虽然总收入和审计收入规模扩大,但总收入和审计收入的差距比较小。其中,2004年审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2.29%,2008年审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0.28%,而2009年审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2.43%。因此寻找事务所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事务所做大做强的一大关键。

(二)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路径探析。

1.培育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文化。合伙人文化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灵魂。合伙制事务所是国际上事务所的主要形式,国际“四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除了把握住了发展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代代传承和不断融合的文化理念。在金融危机中,很多美国金融机构没有经受住考验,而高盛作为一家专业性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却在这次危机中幸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达百年的合伙人制度所形成的独特的公司文化。不论是何种法律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本质是一个典型的“人和”组织。事务所的文化是增强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同的理念才能增强事务所的凝聚力,提高职业质量,留住优秀人才。

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虽然已在2007年5月26日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但是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完善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事务所的内部治理首先需从优化组织形式开始。新《合伙企业法》增加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普通合伙”组织形式,在该组织形式中,当一个或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而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有利于克服有限责任制下股东人数的限制,而且能够相应减轻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企业债务的合伙人的债务责任。根据有关规定,从2012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市场将会出现三种事务所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将会带来不一样的治理效果,但无论是哪一种组织形式,均应修订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章程或合伙人(股东,下同)协议,在事务所章程或合伙人协议的约定下,建立健全互相制衡、权责明确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3.开拓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拓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能增加收入来源,降低经营风险。事务所文化的建设、优秀人才的培育、机制的创新、走向国际等都需要以经济基础为动力。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已经越来越宽,但对新业务的争夺除了某些行政力量干预之外,主要取决于事务所能否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同时由于事务所营销手段有限,收入渠道的挖掘应从老客户着手,以老客户为核心向其周围延展。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着眼于现有客户,在优质高效完成现有委托业务的同时,为其提供有价值的附加服务,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事务所的声誉。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行业发展研究资料(No.2008-8),2008. http://www.cicpa.org.cn.

2.李四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制度改革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8,(7).

3.里莎·埃迪里奇(美国).高盛:最后的赢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证券行业范文第4篇

1.1 增加了证券行业的价值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以实体形态存在, 是以虚拟网络形式存在的,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 有效的发挥了证券行业的价值, 明显的改变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主体及交易结构, 促使金融行业向着民主化方向不断发展, 促进了证券行业的创造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互联网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的降低了证券行业的成本, 增加公司营业利润, 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服务管理体系和增加了证券行业的管理方式种类。证券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得的大量数据组建数据库, 为证券商提供信息指导, 因此企业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确保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完善的发展, 以此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改变了证券行业的管理渠道

由于互联网行业和证券行业的发展比较特殊, 企业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 为了充分发挥当前阶段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 要不断的扩充证券的管理渠道。证券经济业务的内容本身十分的繁杂, 利用互联网金融, 可以实现网上开户、销售, 从这个方面来说, 互联网的使用扩大了证券行业的服务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比较特殊, 初级发展阶段, 企业要考虑到地域这一因素对于自身业务的影响, 以新产品的服务模式为基础, 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建。互联网金融明显的促进了证券管理渠道的拓宽, 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认识到这一现实情况, 合理的规划自身的业务线, 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1.3 弱化了证券行业的中介功能

金融的中介形式不同于一般的中介, 每一个发展环节都要基于实际情况降低融资成本。金融中介内部的信息处理部门能够有效拉近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具备媒介建立成本和媒介信息两个基础功能。然而当互联网金融和证券行业结合后, 交易主体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这无疑会逐渐降低证券机构的中介功能。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交易双方可以选择直接交易, 资源配置由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组成, 市场的有效性被提高, 企业要积极满足金融中介的功能需求, 如此才能推动证券行业进一步发展。

2 证券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对策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投资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金融上, 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证券行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在控制成本和搜集信息方面的天然优势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对于证券行业的影响, 在实际运用中要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迎接挑战的同时, 抓紧机会, 实现证券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2.1 善用技术变革

证券公司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 要能够在正确认识到市场形势, 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对当前阶段的技术形势要求有充分的认识, 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对金融行业未来一端时间的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清晰的认识, 证券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实体市场向虚拟市场转变之上, 结合互联网商务的标准, 对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 尽可能扩大网络的服务范围。与此同时, 企业具体的营销模式也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传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证券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企业要能够积极的转变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点, 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实现双赢。

2.2 证券行业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环境

目前证券行业所处的互联网环境尚且不成熟, 对于企业的筛选不严格, 行业标准严重不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 监督管理不严谨, 严重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证券行业健康发展, 需要重新建立市场环境, 制定完善的互联网行业标准。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进步的成果, 证券公司必须充分了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因势利导地处理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影响证券行业的因素还有很多, 要在恰当的时机重组互联网金融机构, 促进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综合体, 是现代金融业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证券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实现证券行业价值渠道的改变上。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为出发点, 探究了有效减少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冲击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证券行业,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水茂.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06:29.

证券行业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证券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该行业也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催生了一批有关的产业链,这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为理财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使人民的生活得以有效丰富。当前新技术理念不断被应用到证券行业中,互联网金融业对证券行业发展提供了推动作用,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正面影响如下:

(一)提升了证券行业的整体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发展,为证券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渠道,推动证券投资更为多元化,同时也促进金融交易的方式和成本进行了有效改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证券交易更为便利,通过引入互联网能够使得其中间交易的时间得到有效减少,这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证券操作更为精准。而且,在互联网背景下,证券交易透明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为证券交易以及各个环节的开展提供了详细化的指导,这就能够为证券行业的更好发展做好基础与保障,推动其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推动证券交易管理方式的有效改变

在互联网基础上证券交易管理模式得到了有效创新,能够通过相关的数据库以及软件来开展证券交易的跟踪,这就能够对整个证券交易流程进行监控,从而避免违法行为的产生,更好地把控证券交易的细节内容以及发展趋势,提升证券交易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上证券的开户数不断增加,使得证券管理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推动证券服务范围的有效扩大,更凸显了证券行业的服务性质,推动了证券行业整体改革的有力进行。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证券客户的类型也更加丰富,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将客户作为核心与基础,重建了行业服务结构,使得证券管理途径与管理方法更加完善。

(三)证券业中介功能得到弱化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中介功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用户能够借助于互联网对各个金融产品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选择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金融产品,有效开展证券投资,而且互联网还能够对客户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并促进客户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这样交易双方就能够利用其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和寻找,从而能够缓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证券双方也能够采用直接交易的形式开展交易,这就会将证券中介的作用减弱。在这种背景下,证券交易的准确性不断提升,交易效率有效增加,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要求金融中介要积极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运用,推动证券行业更好发展,促进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负面影响如下:

(一)导致证券商的利润不断被降低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证券交易更为方便快捷,其服务成本不断被降低,然而这也使得直接使用资金存在大幅下降的趋势,证券业中的矛盾不断被升级,导致其不得不对交易费用进行科学化调整,这就导致证券企业的经营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对其经营效益造成了打击。当前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管制更为严格,虽然能够推动其服务行为更加规范,然而也会对其扩张带来阻碍,也导致证券行业受到了利益方面的打击。

(二)使证券行业的竞争不断升级

在互联网金融有效发展的当前,证券行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自身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信息传递速度较快、运转成本较低,这就对传统证券行业造成了冲击,导致其受到了威胁。从运行模式方面而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证券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大幅压制,从而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内部竞争更为激烈,从某种程度而言,可能会导致市场被恶化,从而会使得证券行业受到重创,竞争不断升级。

(三)交易风险不断增多

在互联网金融下,证券行业的市场环境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第一,证券公司的工作规范较为欠缺。因为我国互联金融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政府没有针对于互联网金融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所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证券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缺乏技术方面的支撑,并且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来引导。第二,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存在缺陷,监管不够全力,力度较轻,也导致证券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由于政府没有构建健全的市场监管制度,导致很多券商无法进行实名制认证,这就使得证券交易的风险不断增多。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推动证券行业更好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证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对负面影响进行全面化分析,根据具体的影响情况构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来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推动证券行业更好发展的对策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

(一)完善证券行业的市场环境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融合,对于双方更好地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因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还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所以导致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速度较慢。为了推动我国证券行业的更好发展,应当对其市场环境进行完善,构建相对应的法律规范,促进其法律秩序更为稳定。在进行证券行业法律规范制定的时候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并充分考虑市场发展规律,并提升安全方面的管理力度,合理对客户信息进行维护。同时,还要对证券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明确,提升分析交流的水平。另外,还要构建互联网金融有关的监管体系,对监管准则进行明确,更好地规范化互联网金融行为。

(二)不断拓宽证券与财富经营渠道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券商的营销渠道不断被拓宽,同时其服务范围也不断被扩大,使得证券与财务经营管理的方式得到有效改善。如此资金供需双方就能够借助于互联网渠道开展直接性融资,推动互联网金融与证券行业有效融合,实现共同进步。这就能够将传统的证券营销方式改变掉,促进其经营方式不断向互联网交易转变,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经营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有效结合,使得证券经营与财富经营的渠道得到有效拓宽。

(三)推动证券行业市场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发展,能够促进证券行业市场化发展,这就能够保障证券企业不会被互联网金融冲垮,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有效提升。因为我国证券企业整体发展速度是比较慢的,发展环境还不是十分稳定,所以行业内部应当进行有效改革。只有制定满足投资者需求,得到其认可的证券产品,并对证券行业的市场契合度进行有效完善,才能够推动法律环境建设起到更好的作用,推动证券行业向专业化和国际化转变,为证券行业的更好发展营造和谐稳定、公平公正的环境。

(四)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证券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要想推动证券行业发展,必须要做好人才培养。比如要对互联网业务人员进行培养、平台维护人员进行培养、推广人员进行培养等,如此能够促进互联网渠道更为稳定地运作,提升运营水准。一方面能够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应的岗位或者部门,进行全职专业化工作人员的聘任,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相关服务外包给专业的运营公司,减少企业团队建设的成本。另外,还要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及时做好反馈,增强员工的互联网经验,提升专业化水平。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证券行业实现转型与升级,提升了证券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过其也为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证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并加快转型与升级,如此才能推动证券市场稳定持续运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证券行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证券行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形势更为多样,其发展逐渐进入到了新的时期中。不过从整体上来看,互联网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也并不都是有利的,同时还有很多不利影响,证券行业只有顺应时代趋势,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互联网对自身的冲击转化为助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才能够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开展了详细化分析与探究,总结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推动证券行业健全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证券行业,影响,对策,挑战,机遇

参考文献

[1] 梁志辉.关于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探究[J].山西青年,2017(23).

[2] 张若齐.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

上一篇:证券基金投资下一篇:广告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