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2023-04-04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课 隐性逃课

在大学校园里,逃课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或多或少有过逃课的经历,对于学生偶尔为之的逃课现象,做为教师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给予谅解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各学校严格考勤制度的情况下隐性逃课成了学生的不二选择。无论是公共课、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存在隐性逃课的现象。2010年3月广州羊城晚报报导,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师生在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不仅逃课非常普遍,“隐性逃课”也相当严重,仅有26%学生认真听课。而做为公共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隐性逃课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显性逃课是指学生不到课堂来上课,而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也就是所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学生身在课堂,但形在神不在。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素质相对地在降低。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做为最后一批被录取的大学生,其对于压力的心理承受力、自我的控制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较本科生要差一些。他们彷徨、迷茫、焦虑、无奈,而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感觉到学生内心是渴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的,但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却又存在着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看小说、聊天、吃零食等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隐性逃课现象,而且存在的比例还相当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隐性逃课现象存在原因

存在如此大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厌学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和逼迫下一路走过来的,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的比较少。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改变,加之学校各项活动较多,使得一部分学生彷徨迷茫,无心学习,整天忙于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生上课期间睡觉、发呆、看小说、手机上网或忙于写各项活动计划、总结之类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做为公共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采用大班额授课,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暇或较少顾及到学生听课的状态,这就为学生隐性逃课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者,有些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他们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只是在填报志愿时在志愿栏里填了“服从”二字,被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产生了厌学思想,这也增加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论对待何种性质的课程都是厌学倾向严重,所以在大学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2.从众心理在作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从众现象则更为明显,且由于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定向,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在逃课现象中最为明显。[1]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弱,看到周围同学在课堂上忙于其它事情,也做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事情,而且学生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隐性逃课。

3.学生群体规范作用弱化,缺乏群体内聚力

群体规范一致性表现在群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统一,它调节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如果群体规范标准化很低,导致群体成员认知标准化作用降低,群体结构松散。班级过去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最基本形式,班级具有鲜明结构特征和目标特征,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聚力也较强。[2]而高考扩招以后,学生对于班级的概念在弱化,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采用大班授课,通常是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心理上的互融性也比较弱,大多数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彼此不认识,群体的规范作用在弱化,更谈不上群体内聚力。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严格考勤但疏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管理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勤制度。教师大多都采用点名制,严抓学生的到课率,有的学校采用信息数字化管理,实行上课打卡制,这样可以减少或杜绝学生显性逃课现象的发生。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态度却极少关注,这也增加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对于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也大多采取默许的态度。

2.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单一

有研究者曾对大学生对待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75%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心理课感兴趣的学生数也占调查总数的73.96%。这反映出,大学生内心实际是需要和渴望心理课的[3]。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从小到大都被家长老师冠以“差生”的头衔,他们更需要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做为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授课水平与学生的期待不成正比,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评价机制不完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成绩考核方法的难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课堂听课行为。心理健康课改变了过去期末统一安排考试的考核方式,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小测试、小组活动、调查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查课程不会让学生不及格,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做为考查课的心理健康课,只要学生上交作业,无论作业质量如何,通常都能顺利通过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更给学生留下了只要去上课,交作业,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在心理上就不重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

(三)家庭和社会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是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这一代孩子没有受过太多的苦和累,所以在学习上也不肯吃苦。一方面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优势自居,上学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混个文凭,毕业以后凭借父母的权势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为了将来自己有个更好的前程,往往选择那些实用性的知识,甚至到社会上去做兼职,积累社会经验。这也加大了心理健康课堂上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生逃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媒体对于“一夜成名”、民众“选秀”、彩民中奖等的大肆宣传报导,使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大学生充满了幻想,迷失了方向。相反地,大众媒体却频频报导,大学毕业生蹬三轮车、卖茶叶蛋、擦皮鞋等,大肆宣传“读书无用论”,使学生的期望与现实出现了差距。

如何減少或杜绝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这不是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2]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

[3]王井云.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大学生恋爱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女生关于恋爱现状、观念、行为、与性行为、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旨在对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帮助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并树立自信;注重恋爱道德的教育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关键词: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职業院校大学生群体受社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恋爱问题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也开始饱受广泛的关注,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及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与现象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女生比例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超过40%。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时候所形成的恋爱心理表现在生理上比较成熟,心理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上需要外界环境刺激所形成的以自我意识为标志,从而开始对异性感兴趣,逐渐发展为恋爱以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现在的职业学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数从身心发展来看,处于17—25岁之间,他们的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未能积极应对不安、沮丧、羞耻感等不积极、不健康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也会在受到恋爱挫折后开始产生,并且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学领域认为在情感的敏锐度方面,女性要大大高于男性,女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等状况。经过对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王建中、樊富珉等人发现,据90项症状清单SCL—90显示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度等因子上的得分要大大高于男生,所以对女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更迫在眉睫。而高职院校作为另一层次群体,女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更具现实意义,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出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表现

1.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单身,就会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个恋爱群体中来。现在的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由于学历或其他原因,对自我自信不足,没有恋人的情况也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加之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去模仿跟随大多数人的恋爱行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表现之一。

2.随意心理。“不重结果,只重过程”是在大学生恋爱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说法,这种行为实质是否认了爱的责任,只强调爱的权利,他们谈恋爱的终极目标并不会以婚姻为结果。打发时间、摆脱孤寂、享受恋爱的感觉是一部分人的想法。另外,恋爱双方之间没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恋爱观,也没有共同的目标和规划。

3.性爱的盲目心理。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结婚之前发生性行为具有轻率性。这是由于中国教育对性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婚前性行为的严重缺乏认识导致的。部分大学生开始面对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或性病等问题的威胁,这些情况让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身心遭受巨大压力,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

1.失恋危机。恋爱中失恋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所表现出的状况也不一样,如情绪低落、愤怒、沮丧,甚至强烈的挫败感等,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如果达不到缓解,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危机。

2.抑郁危机。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临床特征主要以显著并持久的心境低落为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沮丧、厌世等不良情绪,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不安。

3.焦虑嫉妒危机。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中焦虑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紧张、苦恼、烦躁等不良情绪。嫉妒心理在女生中更为普遍,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由此造成不良的后果。

4.自杀危机。高职院校最大威胁之一就是自杀危机,大学生中由于恋爱产生的抑郁、挫败等负面情绪而导致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已构成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中因恋爱挫折而自杀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四、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步入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性心理上已发育成熟,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大体上已完成,在不太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易产生性冲动。女生虽相对男性来说在生理上更为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情感、精神的心理需求和渴望也逐渐增强。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心理上表现出需求后才开始表现出情感欲。从恋爱心理发展状况来分析,“一见钟情”会由于异性的容貌、才华、风度、品性的出众发展而来,由此产生对性的要求。处于青少年期的女性感性更多于理性,也偏重于对异性气质、形象的迷恋,呈现出冲动性、波动性、排他性等特征。另外女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依赖性较男性强,自制力较弱,更渴望受到关注并被他人接受。而恋爱方式作为男女间最可靠的认同方式,是相互间获得情感慰藉的渠道。总而言之,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同异性交往经验的缺失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所产生的矛盾,以及情绪发展不完善都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发生偏差。

2.社会因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弱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发生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开始遭受扭曲,其社会行为和处事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寻找异性朋友、填补空虚的心灵欲求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也容易产生,更大的冲击是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也影响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3.特殊环境的因素。我们在研究女大学生爱情观的问题时,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校园生活的独特性、人员素质的相对性、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大学生们年龄相仿、学识相当或是心理相通,他们有彼此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爱情易于发生。

五、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根据前文的阐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1.形成积极自我认知,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保护因子。现在女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矫正,就会继续蔓延下去,从而使偏差更加扩大化。首先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爱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爱情三要素之一责任感,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大学阶段,爱情绝不是唯一内容,应始终服务于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这一大前提。

2.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大学生的外在保护因子。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恋爱上的外在保护因子有诸如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相应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情感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需要在危机应对中给其建立信心,帮助积极应对,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爱护、支持等层面加大关注,有利于建立信心并采取应对办法。

3.开展相关活动,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大学生要学会开始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复原力,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能力,以便于形成正能量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呈现更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凤和.大学生“恋爱问题”之我见[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0,72.

[3]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27,30.

[4]于志涛,冯维.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4,(6):4,6.

[5]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卢宇婷(198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周洁(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则明确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未来的工作任务之一。可见,课堂教学是我国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下简称心育教学)主要通过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健康人格课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进行。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必须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将其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和实践主体性心育教学,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和提升。

一、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事实上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将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嫁接至“教学”中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术语。“主体性”和“教学”也是近二十年来理论界争论较多的两个概念。主体性是在现实活动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当前关于教学的理解也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倾向于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能动而现实地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1]。

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它们之间彼此的交往,发生在二者与课程内容之间,旨在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活动(本文侧重于学生主体性培养和提升)。主体性教学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鲜明的时代感。它着眼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人具有更强社会和时代适应性;(2) 完整性。在主体性教学中,要培养主体的人,其教学目的、过程、内容、方法都应该是完整的;(3)以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支柱;(4)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开放和创造。

主体性教学观站在时代的高度,凸显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失落的主体性寻回。实施主体性教学,对于激活高校心育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主体性教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确立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心育教学的前提和条件,这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成败,这既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当前我国高校心育教学的现状所决定的。

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创新意识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都得到增强,他们更倾向于那些与自己相关,能够“置身其中”的课堂。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够胜任主体性教学提出的主动参与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建构要求。

纵观我国高校的心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种重视和强调落到实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2]。一些高校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功能的急迫性,对中、高级功能重视不够。而心育教学正是实现中、高级功能的主要途径。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存形式。这些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心育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此就出现了应付,乃至凑学分的现象。

也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却由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心育课堂教学规范性、实效性低。当前存在着一些对心育教学的误解——即认为告知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就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疾患的发生,还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的课堂无需像中小学课堂那样,搞出那么多的“花样”,加上传统的师道尊严等,都造成了单向传输的“一言堂”——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学这种双边活动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听众和书记员。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强制性色彩,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学生希望通过心育课了解个人心理,走向健康生活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其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遭到扼杀,进而丧失了对心育课堂学习的兴趣。

以个性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情感化交往,注重教学完整性为特征的主体性教学是克服这些弊端中最佳选择,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我国正在进行的课改相呼应的必由之路。

三、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施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主体性心育教学。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要在高校心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首要问题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围绕他们心灵的成长展开,涉及其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只有当知识内化到期认知图式中,才能导致相应的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变化。与此相应,教师也应该由知识传授者和权威向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独立自信的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3]

(二)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美国课堂教学的经验是:课程只有和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关心和熟悉的事联系起来才有效果。”[4]主体性心育教学中联系实际,就是要从学生个体出发,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更应该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现实针对性强的问题,如大学生犯罪心理、大学生传销心理、大学生爱情观、大学生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也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选讨论内容,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内心产生共鸣的同时,所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创建良好课堂氛围

主体性教学以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支柱,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和开放。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情景,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充分信任学生,营造民主对话的良好氛围,恰当体验学生的心理变化,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实现;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其自主设立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要善于通音乐、录像、小品、漫画、案例、网络等形式,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寓教学内容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挖掘其潜能,拓展其思维空间,进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再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当前高校心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整、多样性的欠缺。实施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讲、辩论、讨论、主题谈话、参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心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对心育课的兴趣。

另外,在主体性教学中,问题中心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重要善于选取典型情景、事件、活动与问题作为心育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能力。学生还能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获得心理体验,接受心理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主体性。

(四)注重方法的指导

“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学习心理的任务,教师在心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学科学习(当然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方法,乃至元认知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调节心态,接受挫折,培养健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心理的方法。

(五)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一般具有淘汰、选拔、改进、调控、激励等功能。传统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前两种功能。主体性教学侧重的则是后三种功能。我们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改革心育教学的评价:(1)实行等级制,将学习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2)扩大评价范围。将平时评价和期末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3)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个性、意志、心理素质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

主体心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增多,心理调节方法的掌握,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更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主体幸福感的获得,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主体性心育教学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盛湘鄂.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3]郑家农.弹性学制及其实施基础[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4]刘陈陵,朱从书.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

作者简介:袁红梅(1974—),女,湖南东安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教育。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