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论文范文

2024-01-25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课堂;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科学实践”,都是科学素养的内容。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参与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那如何才能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如果缺乏知识素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解答,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了解、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二、激发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科学教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學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四、强化课外实践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学生的亲历活动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实践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自然、家庭、社会、网络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信息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学科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让小学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敏.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2,(04).

[2]陈盛兰.提升科学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2).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重要。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真实学习情境的呈现,以设问、提问切入,明晰研究主题,引导实验观察、分析,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维、建构科学概念,有效发展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学习能力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明确:“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学生要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发展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可分为信息流的获取、编码和基于反应的输出三个过程。具体到小学科学中,我们可将学习能力界定为:获取和分析自然现象的相关信息、建立科学概念并应用所建立的概念理解自然现象的能力[2]。科学学习能力包括:科学观察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

对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施行“五步五定”,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一、把握学情,确定科学学习能力发展起点

要提升学生科学学习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能力起点。一个班级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前概念及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结合该年段学生心理特征学情进行大致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学生能力起点,才能做到尊重学生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划分,笔者借鉴了唐小为、邵发仙所著《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研究测评、城乡比较与提升路径》一书中对科学观察能力、科学分析能力、概念理解能力的维度及水平划分表。科学观察能力包括:观察复杂程度、观察目的性、客观性三个维度;科学分析能力包括:模式识别能力、区分证据和理论的能力、协调证据与理论的能力;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包括:概念识别能力和概念运用能力。基于以上维度及水平层级的划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提升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前概念及科学学习能力水平有以下方法。

(一)谈话法

在班级找几个学生进行谈话,过程中教师模拟情境并抛出提前准备的有逻辑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后作答。根据学生观察中的表现和回应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及能力水平。比如在上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时候就找来几个同学,向他们展示了水槽、木块、玻璃球、橡皮擦等物后向他们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会浮哪些物体会沉?是什么在影响它们的沉浮?学生接收问题后开始观察及回应,通过这样的谈话交流,我就大致能了解同学们对沉浮的认识情况。了解他们学习能力水平,也了解到他们思考中的难点,便于在教学中根据这些难点来引发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学习。谈话法轻松随意,学生能很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二)学导单

提前准备学导单发给同学们,学导单上是一些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及问题,让学学们认真完成,老师根据回收的学导单了解学生前概念及目前能力水平。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提前发给同学们学导单让他们凭着经验先画出鸡蛋的结构,这就利于老师了解他们平时观察到的鸡蛋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了解他们的观察情况,接着给每个小组发一个鸡蛋和实验器材,请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尽可能完整地观察出鸡蛋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细节。这样就能大致察出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水平了。运用学导单更便于获得大批量的学生想法,但是对于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的动态捕捉效果差一些,适用于了解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

(三)经验法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经能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学生前概念情况,或是根据以前学生的情况,或是根据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但由于生生各有不同,班级各有不同,凭已有经验并不稳妥,最好还是要结合谈话法或学导单来进行佐证。

二、把准课标,确定科学学习能力到达点

拟定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明确学生目前水平层级后要清楚通过课程学生学习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清楚地知道课程中要怎样去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学生科学学习能力。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层次。这是发展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目标的拟定必然遵循以下要求。

(一)结合课标

要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来确定学习目标。首先确定课程内容所属知识版块,明确该知识版块在该年段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二)结合学情

根据已知学情、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层级,确定不同水平层级学生经过本课或本单元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层级。

(三)结合课程内容

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在课堂上能力的发展就有所不同,有侧重了解进行知识拓展的课程内容,也有注重思维,多于建构的课程。所以要确定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目标,必须要结合课程内容。

三、实事求是,确定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切入点

科学观察能力即有目的地运用感官采集客观自然世界相关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目的更明确的观察,保持他们在观察中保持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应该是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重点。[2]

科学观察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能沉下心来观察和思考,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目的,才能注意区别观察结果和推测。学生进行有效观查有以下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有序的课堂秩序;2.有计划的观察组织;3.创设情境有目标有对象的观察;4.运用多种感官真实体验;5.科学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在设计观察任务时,首先要确定观察目的,其次要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要凸显记录与描述的重要性;最后将观察与学生分析等思维活动紧密结合。

四、协调证据,确定科学分析能力发展点

科学分析能力,即从所获信息中心寻找规律、构建合理猜想,并调整自己的想法以与不断增加的證据保持一致的能力。[2]

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协调他们的观点和证据。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中,学生认为小灯泡下端只要和电池连接就能亮起来,即使实验结果证明不能,有些同学也认为是没连接好或是电池没电了,而不认为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所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证据,能承认自己观点受到挑战,能协调证据与理论更新自己观点,发展自身理论是很重要的。

科学分析能力基于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要提升学生科学分析能力,首先要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获取信息;其次要以有逻辑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有素材思维分析的,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感的,且每次提出的科学问题不要太大,要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找到思维的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思维;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分析过程和结果的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让学生敢于分析、乐于分析。

五、探究体验,确定发展概念理解能力着力点

概念理解能力即识别科学概念并能运用特定概念构建科学解释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有意义理解是科学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2]

理解一个概念不单是明白一个概念表示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概念对具体现象做出解释。例如,学生在打开汽水瓶时知道用开瓶器更方便,他也知道杠杆原理,但是他却不能用杠杆原理中的支点、受力点、阻力点去进行科学的解释,对于概念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基于学生充分的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升华,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下方法提升学生概念理解能力:1.创设情境,给出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2.引入思维导图,提出有逻辑结构问题一步步思维一步步小结,厘清概念本质特征、建构概念;3.真实情景中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提升。

六、结语

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但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有长期的规划,并积极去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唐小为、邵发仙.小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研究测评、城乡比较与提升路径[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科学活动课程对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影响研究”(2017-WT-09)部分研究成果。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科学学科成为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内容、贴近于实际学情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欢迎。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影响到课堂教学水平,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兴趣不高,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不强。面对着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效课堂成为小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班级学生生活阅历、新事物了解程度有所不同, 很多学生对科学学科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接受能力有很大差别。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来培养科学素养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愿。

一、吃透教材,积极备课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先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后方能积极备考、引导班级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新知识。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广泛,包含有诸如声、光、电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在备课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应当积极开展备课,吃透教材知识后来奉献一节丰富多彩的课堂。只有教师清晰明了教材中各部分所講内容,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推动科学课堂向前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在讲解“使用工具”知识点前,教师先要了解本节课中的科学概念,结合自身经历来认识到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阅读来了解所讲解新知识,意识到工具和机械能够帮助人类减轻负担,恰当选择工具和机械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结合上述内容,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工具, 如,老虎钳、螺丝刀、开瓶器、剪刀、镊子等,以此为基础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先以学生熟悉的窗花剪纸来引出制作过程,再让学生思考和回忆生活中都会用到哪些工具,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工具能够做什么事情。讨论完成后,教师在课前设计中应当预想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课堂授课中,教师现场为学生演示遇到的某项困难,再由学生选择合理工具来进行解决,以此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交流哪些工具最合适。整节课教学设计内容丰富、节奏紧凑, 更好地发挥小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性,外延他们课堂认知,帮助其吃透教材内容。

二、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科技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知识面变得越来越宽,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人虽然见到过用法却不会使用、无法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科学教材内容广泛,试题灵活、多变,但只做试题使得学生过于重视背诵、忽视了对知识深度分析和理解,学习重点出现偏差不利于发展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面对这一情况,科学教师在重视课堂练习同时注重动手实践, 实现熟能生巧来更好培养科学综合能力。

平时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应当重视练习学习知识、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编制试题难度不宜太高、类型应当丰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考察。在平日练习中,教师把多数题型来集合成为某个专题供学生进行练习,还应为学生展示该专题相关知识点,条件允许情况下来引导展开课外实践活动,以多管齐下方式来学习和巩固课堂新知识,发展学科思维能力。此外,科学教师在出试题过程中要了解每道试题的考察重点,关注试题类型在试卷中的分布,及时应用大数据手段来了解学生学习及分数分布情况,以便接下来更好地针对问题来进行授课和讲解,有效促进对科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科学习能力。

三、严谨教学,培养思维

站在科学角度来讲,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这就需要师生双方都有认真态度方能做好,以此来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往课堂授课中,科学教师往往以学生年纪较小来讲解教材内容,忽视了培养他们课堂学习的严谨性,导致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足,影响到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影响到学习兴趣、班级科学探究氛围不足,应当予以重视。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课堂授课中应当遵循“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原则来讲解教材知识,而不是盲目为学生灌输错误思维。系统、深入查阅完相关资料后,教师要确认知识是否正确再转述给他们来供课堂学习,同时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更好地推动课堂向前发展,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更多服务,实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提升科学综合成绩。日常教学中,对于一些科学专有名词,教师应追求教学严谨性,以此为基础来用简单、直观语言为学生解释知识,而不是出现模棱两可词汇来误导学习方向,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严谨学习态度,推动科学知识、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要想上好科学课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教师要从吃透教材、注重练习和严谨教学三个方面展开授课, 让他们更好、更深地学习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让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熊晓辉 . 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J]. 西部素质教育,2019(08).

[2]钟天文 . 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 [J]. 西部素质教育,2019(02).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金石桥镇黄金井完全小学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今的课程教育改革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地深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推进。科学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为了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应该形成教师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科学这门学科。

一、让民主、和谐的氛围成为科学课堂的常态

教者认为,促进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应当从教学伊始确立方向,在每一节课中逐渐施行,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而课堂教学氛围必然就成为科学教师首先关注的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便成为教师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师要能够营造出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轻松与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与发现科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食物的营养》一节课时,为了能够创设出让学生轻松学习的氛围,我便以学生的生活基础作为切入点,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新课内容。我向学生提问:“孩子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吃哪些东西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地回想自己的生活,罗列出自己平时喜欢吃的事物,活跃的课堂氛围便由此形成了。然后我将本人的习惯饮食食谱写到了黑板上,如早饭:鸡蛋、面包、牛奶。此时,也有孩子会问我,“老师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食物呢?怎么不以肉为主呢?怎么不喝饮料呢?”我让孩子们对我的饮食习惯作很好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习惯性饮食是很健康的。最后,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合理饮食呢?什么样的饮食才是健康饮食呢?以此作为科学探究的切入点。

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的学习心情得到了放松,与教师形成民主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也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让信任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思想动力

教师要想使学生热爱科学这门课程,让学生喜爱自己的科学课堂,就必须俯下身子亲近学生,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取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获得孩子的信赖,也是建构有效科學课堂的基础。

我在引领学生共同学习《热传递》一节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热的传递进行科学猜想与合理验证,我给学生每一小组提供了相应的材料:酒精灯、火柴棒、灯丝等器材。随后我让学生交流实验操作流程,并进行合理分组。在让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后,教师从总体上进行步骤的总结,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几条注意的事项:1.小组合作,实验装置安装到位检查后再加热,同时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不可以用手直接触碰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铁丝;3.细心操作与观察,记录好实验现象;4.注意安全。在实验过程中,我不停地巡视,对操作不熟悉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实验记录无从下手的学生进行提醒,并用亲切的话语及时提醒他们观察实验要认真,切勿三心二意,要能够抓好观察的时机。在教师的倾心指导与关怀下,孩子们都能积极而又安全地完成了此次实验。

信任,往往建立在教师对于孩子的一些亲切关怀的话语中,往往体现在教师对于孩子学习的要求与具体活动中。一席表扬的话语、一句温馨的提醒……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温暖,也给学生带来了对老师的信任。只要有爱,教师就能够获得学生的无比信赖,从而使自己的科学课堂更具有人格魅力。

三、让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科学内容往往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拓宽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视野,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选择进行科学探究的素材,让学生以自然生活中的素材为切入点,开展探究活动。在具体的科学课堂上让学生感知一些自然、生活现象,引发学生进行质疑、解疑。有力地提升了小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经验。

在学习《垃圾堆里有什么》一节课时,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有关科学的因素,我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自己收集家中的垃圾,并作出自己的研究。具体任务是: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填表、统计。如果在搜集垃圾时遇到困难可以请求家人的帮助。要搜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垃圾,分析这些垃圾产生的原因;而后,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知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家庭垃圾的研究,引导了学生能够对生活垃圾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各种各样的垃圾使是怎么产生的,属于哪一种类型,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生活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

科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能够从生活入手,合理选择让学生可以感知、可以操作的实践性活动,从而让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更具有生活性与趣味性。

总而言之,科学素养已成为培养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强化了这一科学理念。因而,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优化教学模式、建构更具魅力的小学科学课堂。

【作者单位: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  江苏】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科学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向多维化、智能化、广域化方向发展,引起人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育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巨潮,席卷世界,波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为更新教学效果,改革《科学》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现《科学》课教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天地。那么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实施新颁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呢?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教媒体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人在课堂教学上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一、释放空间,拓展探究潜能

科学课堂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乐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共享,大大扩展了学生的信息来源。如初中科学课程的《青蛙的一生》,因为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走进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眼前的青蛙去了解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现代教育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类似的问题,让难以走进的生活搬入课堂教学之中,先让学生从有限的书本中掌握青蛙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绘自己眼中的青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现在,还知道了青蛙的过去和将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

二、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能将生动的生命世界带人科学课堂外,还能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把自然界中的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把许多宏观的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

三、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中想方设法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受到资源和媒体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无关的演示就会浪费较多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预设性能好、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许多与教学无关的操作时间就可以省略,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由于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

农村中学的实验室条件非常差,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出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由传授知识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突破约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都有表现自己、发展个性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具有正负双重作用,教师切不可把现代教育技术理想化、绝对化,不应片面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盲目施教,在传授知识时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忽视传统教育和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科学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用先进的技术为旧式的教育服务,变“人灌”为“机灌”,电脑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避免学科的“盲点”,充分发挥其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科学教学手段“强强联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素质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学科学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