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2024-04-25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第1篇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使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员工心理问题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上升,人际冲突增加,员工难于相互合作,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下降等。因此,员工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在,一些员工相遇,脱口一句话就是:“今天真郁闷。”还有的员工说:“今天我心情不好,真没有劲,别理我,烦着呢”。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员工之间相互竞争压力的增强,个性张扬心理需求的提升,导致企业员工心情郁闷等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据报道,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前不久举办了一场心理知识讲座,为近百名中层以上干部、基层工会主席和部分班组长送上了一把找到工作快乐和取得成功的“心灵钥匙”。

现在,员工的心理培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人才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压力加重。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心理教育疏导十分必要。试验证明,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心态的培训是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心态调适和训练的方向就是心态积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境。企业心理培训内容还会涉及人格品质、活出真我、沟通、负责任等话题,企业心理培训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和提高。心理培训在企业里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有的已列入员工培训计划,有的正在尝试之中,企业心理培训已成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要的有效工具。

笔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干部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常常只是抱怨、发牢骚,还影响大家的工作情绪。因此,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企业开“心理课堂”,对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解除心理压力,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非常必要,值得企业推而广之。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其它资源要表现、挖掘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要取决于职工潜能的发挥,企业通过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职工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包括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健康的心理就是生产力、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专业;慕课;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

一、问题提出

慕课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潮流,是我国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截至2020年底,慕课学习者已经超过1.8亿人,慕课的总课程门数达到11亿门以上,参与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超过950所。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如何让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广大慕课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微专业开始进入慕课建设领域。

微专业指由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针对某一主题的序列化课程,常常由3~10门与该主题相关的慕课组成,从学习进程来看,类似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简版。当学习者完成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学习者就会获得微专业认证。目前,微专业在不同的在线平台上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微学位(Micro-degrees)、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项目课程(Programs)等。edX在2013年最早开展微专业认证,建设了“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能入门”两个微专业项目。国内网易云课堂率先开展微专业的建设,联合知名企业的一线资深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行业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精心打造针对职业岗位的体系化培训课程。现在,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m以及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都已经开展微专业的建设。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开设67个基于慕课的微专业。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依托MOOC慕课建设微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将在线课程的建设重心逐渐由“建设”转向“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课程的“含金量”。同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通过用户的使用,促进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资金、人员的持续投入。袁松鹤等人认为,除了需要教育政策的激励之外,中国的开放教育只有依靠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支撑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微专业的建设有助于现有慕课形成集群效应,促进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优化。微专业突破现有单一慕课的局限,将几门课程形成集群,围绕着行业的最新趋势和需求,聚焦关键问题,在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同时,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四是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微专业有限的学分、有限的知识量促使课程建设者突出职业和能力导向,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将知识精细化,进一步聚焦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提升求业者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五是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供了资源,助力高校人才的培养。微专业建设的慕课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课程的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补充课程的知识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任教师结合课程的需求,开展MOOC+SPOC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推动了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力量、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要求,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在一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就更为突出。比如,在应对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即便在常态化的状态下,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一样强烈。比如,张斌等人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北京城市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但满意度不高。更重要的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王琰等人的調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实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急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孙婷等人调查发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师的专业性较差。这些都需要加强心理服务行业的培育,培养出理论扎实、实操能力强的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增强突发事件后心理疏导的能力以及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心理健康的宣传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借助微专业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的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心理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意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建设

铁路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比如,疏导铁路建设人员克服其对施工地区的恐慌心理、关注司乘人员的心理健康对旅客运输及其服务质量的影响、对从业人员实施人才测评以促进人岗匹配。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特色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亮点突出,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微专业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聚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行业的发展,按照“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要求,培养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MOOC的学习,让学习者既能掌握心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满足教育教学、心育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服务需求,同时,还能胜任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心理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为了使微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扣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向,增强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需要建设好微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心理服务形成了两种发展脉络:一是延续和扩展原有个体心理健康服务概念,从病理学和医学角度解决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侧重解决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会心态建设、社会心理疏导、社会预期管理等。但无论指向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建设,还是指向社会群体层面的心态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只有在个体层面解决好心理建设问题,才能在群体、社会层面培育好社会心态。也就是说,健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增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素养。

西南交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够开展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使其胜任轨道交通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2006年率先在全国设置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2008年招收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2016年获得心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逐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办学特色,获建国家级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等科研和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立足西南交通大学,示范、辐射、引领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支撑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微专业主要做好以下三种服务:一是补充完善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慕课为抓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最紧迫的行业需求,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行业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应急心理与危机干预等方面)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胜任能力和比较性就业优势。二是拓展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学生的视野,促进跨学科融合。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微专业系列课程,促进工科学生与心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工程人文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助力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促进提升轨道交通行业的继续学习人员、社会学员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积极心态的建设。截至2019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速运营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6.60亿人。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巨大的客运量对铁路建设者、司乘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铁路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疏导自身压力的能力,培育积极的健康心态,促进其职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现“交通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关键在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心理健康服务(mental health services)是指使用心理健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困扰,维持和增进其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活动。心理健康服务至少要达成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丰富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疏导、消除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困扰,减少各类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二是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仅维持心理健康状态,而且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三是健全人格,激发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增进积极心理健康状态。要达成这三个目标,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素养,熟悉并掌握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和技术。

在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对接国家专业建设需求。根据国家专业建设标准,围绕增强心理健康素质,设置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疏导技术、方法课程。通过微专业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够胜任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工作。同时,根据《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的精神,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着力构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体系、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体系、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专业的系列课程应该促进学习者掌握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者快速、系统、精细化地掌握相关心理健康服务知识、方法、手段和技能。

在进行微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着力在“精”“深”“用”上下功夫,实现三者的融合。“精”是强调精炼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类课程,保留专业及其方向的基础主干、核心关键课程,突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能。“深”是突出微专业课程的深度,聚焦心理健康服务,以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测量与评估、心理健康培训项目开发与讲授技能、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等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所需的职业方法、技能,精细化编撰相关课程的内容。突出“用”,即实用性,瞄准社会需求,微专业课程聚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突出实操技能的训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共10门课程,具体安排见图1。

在上述设置的微专业课程中,有不少课程是在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中急需的,也属于全国首创,比如心理学工作伦理与督导课程。不少学者提出,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中需要加强政策教育和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但遗憾的是,在全国仅有个别开设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校设置。又比如,关于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课程,此前黄希庭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大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面向民众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这门课程融合传播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的知识,重点讲授微信公众号、微博、科普书籍、心理教育课程等主要宣传普及形式的设计要点与技巧,要契合现实的需求。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设备的辅助,为了增强学习者这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常规心理服务训练室开展相关服务活动的能力,学校还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含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成果。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所有微专业课程都设置在线学习、单元测验、师生互评、师生讨论、期末考核、证书申请等环节(详见图2)。学生按照要求学完相应的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就可以申请微专业认证证书。

四、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建设总结

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并将其作为增进民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突出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将心理健康服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转换为社会建设,从心理疏导扩展到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个体增进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升到国家治理的社会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需求。

在建设期间,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部分上线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疫期间,近2万人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课程,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防护技能。同时,充分发挥这些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了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心理抗疫”的需求,快速地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发展能力。在这次抗疫中,初步发挥了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优势。此外,这10门微专业慕课作为部分专业课程的在线资源,实施了慕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年轻妇科癌症患者术后社会心理压力评估及相应护理干预策略。 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4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与化疗治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妇科癌症年轻女性患者术后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其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生存质量评分等相关情况。 结果 高中文化以下、化疗<6个疗程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分别为(47.48±8.73)分、(41.29±9.62)分、(45.17±9.69)分、(41.68±9.71)分,均明显低于高中及以上、化疗≥6个疗程患者的(59.15±9.39)分、(53.89±7.17)分、(57.94±10.54)分、(53.84±8.18)分(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理评分为(6.62±0.73)分、心理评分为(5.84±0.52)分、独立性评分为(5.63±1.04)分、社会关系评分为(5.97±0.51)分、环境评分为(5.78±1.21)分以及精神评分为(5.64±0.54)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评分的(5.15±0.65)分、(4.92±0.37)分、(4.87±1.21)分、(5.04±0.39)分、(4.98±1.07)分、(4.73±0.43)分(P<0.05)。 结论 大部分妇科癌症的年轻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心理,根据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其不良心理状况,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妇科癌症;年轻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护理干预

[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cancer; Young patients; Psychosocial str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癌症属于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且癌症患者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与其他可以治愈性疾病比较,明显要高,为23%~47%。癌症是导致20~39岁年轻女性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大部分被诊断为癌症的年轻女性将面临身体、心理及社会层面的多重挑战,再加上有些疾病发生在女性的特有生殖器官上,从而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特殊的心理障碍。目前,对于患有妇科癌症(包括卵巢、子宫、宫颈、外阴及阴道癌等)的年轻女性将面临额外的压力,主要来自对生育和性功能方面的焦虑情绪[2]。既往有相关研究表明,年轻女性因妇科癌症的影响,使其生理、心理受到较大的压力,并存在焦虑情绪;再加上妇科癌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又缺乏缓解心理痛苦的方法[3]。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后的半年内属于康复阶段和化疗阶段,若是患者长时间处于负性状态中,可能会抑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从而降低患者的抗癌能力,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直接加快患者的死亡速度。因此,为年轻的妇科癌症患者制订心理干预措施,并提供社会支持等特殊护理是迫切需要的,应给予该群体高度心理与社会支持。本文主要将2019年1—12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40例癌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其术后社会心理压力,并探讨相应护理干预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40例癌症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与化疗治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妇科癌症年轻女性患者术后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其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39岁,平均(31.05±2.91)岁。未婚者5例,已婚者35例;单位工作人员18例,农民和务工人员2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23例,高中以下文化17例;14例化疗≥6个疗程,26例化疗<6个疗程。

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订同意书;(2)非精神疾病者;(3)无凝血功能障碍者;(4)无认知障碍者。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者;(2)伴有肝肾功能衰竭者;(3)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行问卷调查,调查其在治疗结束后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压力和所需的社会支持。内容包括以下问题:(1)与癌症相关的痛苦(“在治疗结束后,你是否经历过与你的癌症相关的心理痛苦?”“如果是”,请描述“开放性回答”;(2)需要帮助[“你是否经历过需要帮助的情况?”(是/没有)];(3)寻求支持[“你是否寻求对癌症相关的痛苦的支持?”(是/否)];(4)支持的形式[“你从谁那里寻求支持?”(顾问/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其他,请定义)];(5)不寻求支持的理由(“如果你不寻求对癌症相关痛苦的支持”,请描述原因,“开放性回答”;(6)获得的支持[“你得到了你需要的支持吗?”(是/否),“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支持”,请描述一下原因,“开放性回答”;(7)既往的不良事件[“你以前经历过困难吗?”生活事件(在你的癌症之前)?(是/否)];(8)既往的心理困扰[“你以前有过心理压力的经历(在你患癌症之前)吗?”,(是/否);“如果是的”,请描述,“开放性答案”];(9)以前的心理支持[“你以前对于心理上的痛苦(在你的癌症之前)有寻求支持吗?”(是/否)]。

采集临床资料:①采集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社会人口情况、癌症相关痛苦与心理支持情况参数。②描述癌症相关的心理痛苦变量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压力、对复发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性行为、性功能、生育问题、身体形象问题、孤独、愤怒、内疚、悲伤、压力/压力不耐受、疲劳等。③评估研究对象获得的支持是否合适,则通过对患者上述情绪反应的评估获得;即当患者某方面支持被获得,但患者仍反应出该方面的不良情绪或压力时,认为该支持是不恰当的[4-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生存质量评分等相关情况。

①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化疗疗程,采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6],比较高中及以上文化与高中以下文化患者心理状况;化疗≥6个疗程与化疗<6个疗程患者心理状况,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状况越差。

②生存质量评估:采用WHOQOL-100量表[7],从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以及精神6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各1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文化水平与化疗疗程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高中以下文化、化疗<6个疗程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高中及以上文化、化疗≥6个疗程的患者(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以及精神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评分(P<0.05),见表2。

3 讨论

癌症属于威胁人类生命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且癌症患者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比其他可治愈性疾病要高,占比为23%~47%[8]。而威胁女性群体健康最为严重的则是妇科癌症;目前,虽然临床上已经对妇科癌症患者的诊断、治疗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在诊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问题[9]。年轻的妇科癌症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康复速度缓慢、治疗时间较长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大部分妇科癌症年轻患者的精神症状均以焦虑最为突出,其次为抑郁[10]。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问题也很突出,且不同文化程度焦虑与抑郁评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可能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术后不良反应了解的知识更多,导致其思想压力增大,欠缺调适心理的能力;化疗疗程越长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也明显较高,患者可能对治疗失去信心,害怕对生命安全构成危害等原因造成的。

由于不同患者之間存在个体化差异,如文化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等,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年轻妇科癌症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使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使其更有勇气面对自身疾病,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康复中,进而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最终达到疾病更好康复的目的。同时,在给予护理措施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具有全面性、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术后妇科癌症的年轻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需及时了解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求知欲望,并向其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介绍一些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②因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化差异,护理人员需对化疗疗程长、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缓解其不良心理状况,使其充满信心、希望;③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而良好的治疗效果,又能增强患者的信心[11]。(2)给予家属与社会的支持、帮助。①护理人员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知识的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特点,给予不同的社会支持,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告知家属,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失落、痛苦等情绪,以免影响到患者情绪,多给予患者鼓励、支持,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感受到温暖,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2]。(3)指导患者正确性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性功能损伤与恢复程度,而大部分患者性功能下降是因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及其配偶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宣传教育,解除其思想顾虑;并向其强调配偶在双方心理适应及性适应的重要地位,缓解患者情绪,有助于增强患者疾病恢复的信心,提升其生活质量[13]。(4)出院指导。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讲解康复注意要点和事项,并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同时,告知患者适当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活动,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使其尽早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如散步、活动、慢跑等,注意劳逸结合,切勿过度劳累[14-17]。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后,其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李景平等[15]将66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对妇科癌症的年轻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让患者心情愉悦,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助于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大部分妇科癌症的年轻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根据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其不良心理状况,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霞,易松,孙云霞,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期抑郁、焦虑及细胞免疫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8,39(5):786-790.

[2] 贾玉蕾,延丽霞,张则,等.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情绪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2):169-172.

[3] 江笑笑,杨娅娟,李树雯,等. 癌症患者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2018,39(8):60-63.

[4] 孙恒文,杨艳珍,刘婷,等. 癌症复发恐惧心理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循证医学,2018,18(5):48-53.

[5] 张璐.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5):160-161.

[6] 张丽燕,陆宇晗. 365例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18,345(14):49-53.

[7] 莫晓芳.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7):2856-2858.

[8] 张文婷. 预警性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对DVT发生率的控制作用[J]. 当代医学,2018,491(12):186-187.

[9] 张春雨,刘薇,马静茹. 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124-126.

[10] 李文高,杨源,孙恒文,等. 新确诊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失眠现状分析[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9, 5(4):221-228.

[11] 米叶红,张秀彩,李淑芳.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影响[J]. 母婴世界,2018, (8):145.

[12] 乔昕晔. 系统护理干预对妇科癌症患者疼痛及心理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7):187-188.

[13] 林维伟.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价值评估[J]. 心理医生,2017,23(27):223-224.

[14] 吴彩娟,李扬,陈英.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缓解疼痛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8):148-150.

[15] 李景平,黄剑仪,朱自利.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7,23(4):43-45.

[16] 籍敏.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103-104.

[17] 雷罗娇,周丽萍,王友娣.妇科癌症患者的整体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2,(6):135-136.

(收稿日期:2020-07-02)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第4篇

——以暗示效应为例

一、选题来源

心理效应,是指某种客观现实在人的大脑得以反映后,对人的言行思维产生的一定影响和效果。这是一种以心理活动为主要表现过程的效应。以暗示效应为例,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暗示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效应能给我们传达正面的力量,使我们心情愉悦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消极的暗示效应则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尽力避免消极暗示给学生带来额负面影响,多用积极的暗示去影响学生。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是以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且素质教育也要突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这就是必须要求学生要以建全的个性为基础,而中学生又处在人生发展的重大变化时期,个性心理正在定型,个性心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发展。男生又有着一系列与女生迥然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这些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初中生理客观条件的转化对他们的思维言行产生影响形成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分析客观存在的学生的个性心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教育过程中。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学校教学管理过程 ,实质上是教师和管理者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认知水平、情绪和情感状态、意志水平、个性心理成份以及自我意识等 )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方法、技术 ,选择适当的途径、时间和场所 ,按照教学管理目的的要求 ,向学生传授知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广博的学识、非凡的创新素质。成功的教育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和谐的教学氛

围,它是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这种心理场让学生感到轻松、积极、无压力,让学生充分地释放能量、舒展灵性、展示风采、张扬个性。这种心理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的新观念、高素质,还要靠教师发挥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

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注意。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教师,应掌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理论上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但是总体来说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怎样把心理效应很好的应用到学校教育中,这还需要我们更多的研究。本课题将在以往的研究之上,通过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重点关注暗示效应的应用效果,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四、课题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1课题的目标: 2课题的原则: 3课题的方法: 4课题步骤: 5预期的成果 6经费预算:

五、选题的研究方法;

5.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心理学效应的资料,总结出可以运用到学校教育中的效应。搜集现阶段已有的关于心理效应应用于课堂的文献,在此之上联系本课题其他方法,得出具体的应用方法。

5.2实验研究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进行实验。首先,确实实验班级,根据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结合学生成绩与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情况档案,档案包括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上课注意力情况、体育及能力发展情况等等。并归类、分析,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

以及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随机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针对实验组的学生应用暗示学效应,并采用变动比率程序的予以强化。研究结束阶段,再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比分析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的差异,得出暗示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优劣。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暗示效应应用的具体实施方法。

5.3个案研究法:随机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选择2-3个典型个案(如学习主动性稍微落后的学生),利用暗示效应,对该学生进行积极关注,研究结束阶段以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六、课题步骤;

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准备阶段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实施研究阶段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提炼研究成果

七、参考文献;

[1]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大出版社

[2] 赵晓亮. 登门槛效应带来的启示———浅谈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3] 章立早.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校长阅刊[J].2005.(Z1) [4] 李梦月. 试析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效应[J]. 青海师专学报, 2002, (03) . [5] 冯秋萍. 利用心理效应 展现教育魅力[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 (03)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第5篇

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09新闻一班李彦杰

2009211405

5中国文化特点中,有着许多思想,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就从几中国文化观点来讨论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很多思想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我们不可能全部一一说出,本文就此挑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可分为:1.认识需要;2.信息搜集;3.方案评估;4.购买决策;5.购后评价。

一、面子文化

中国人普遍非常要面子。

在信息搜集阶段,由于面子问题,我们就会钟情一些比较高档有品牌的商品。对这些高价格的高档商品比较留意。比如送礼,中国人对于送什么程度的礼物能让自己有面子。比如穿着,我们就会思考什么牌子的衣服穿出去能让自己有面子。从而在购买前对这些方面的信息会比较注意。

在方案评估阶段我们会比较搜集来的信息,对一些知名品牌,“有面子”的品牌做出评估。

在经过以上两个阶段,我们就会因为面子来决定一个品牌,然后购买。 在购后评价时,如果有人在场,面子文化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买到的东西受到了赞扬等,我们就会觉的非常有面子。相反,就算买到的商品并不是那么逞心如意,然而为了面子,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强撑着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好。

二、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传统中有着很大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依赖感、家庭责任感都比西方人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

从而在认识需要方面,中国通常是优先考虑家庭需要什么。 而在信息搜集阶段,会对家庭用品,对家里有帮助的商品比较在意。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需求情况等对在方案评估阶段影响也非常之大。 在购买决策有时大都是一家人一起商量买什么品牌,什么价位,去哪里购买等等。这时候包装、降价、售后服务等等都是会影响到购买决策地

上一篇:plc技术下一篇:课外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