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

2023-03-05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江苏外贸发展的重大契机,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思路,本文从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出发,根据2001年~2016年江苏省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統计学方法验证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并借助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关系,全方位发展江苏省国际物流产业,以更好地提升江苏省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 曲线估计回归分析 江苏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业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国内物流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而国际贸易需要利用国际物流网络实现国家间空间范围上的物物交换。在商品流通领域,物流和商流密不可分,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贸易的成本和利润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物流产业的演进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国际贸易的经济环境更加趋向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零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理想假设(刘素月,2007)。

1 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水平一直都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成果颇丰。杨长春(2007)首先通过对北美、欧洲和日本三个地区的外贸货物还运量和进出口总额的Granger因果分析验证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而后(2008),以我国2001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再次验证了该结论。孔原(2010)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与杨长春教授相反的结论,认为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较弱,而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陈宸(2013)、王志杰(2011)、张良卫(2015)分别以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数据为基础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对研究地区的后续发展给出了建议。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学者选择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来验证我国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而另一些学者以具体经济区域的数据为基础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2 变量选择

为了更好地研究二者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大量的相关指标的相关统计量中选取合适的变量来分别代表国际物流变量和国际贸易变量。

在国际物流的指标选择上,物流产业的产值、仓储及货物周转率,物流企业的数量、货运量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而运输和仓储在物流活动中占比很大,因此使用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物流规模有一定的科学性(周素月,2007)。因此,本文选用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来作为衡量国际物流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对于国际贸易规模,本文选择了通用的最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作为衡量指标。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适用性,我们选用2001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共15组数据作为样本来进行离散数据的回归分析。其中2001年的外贸货物吞吐量数据缺失,本文采用取平均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江苏省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见表1。

3 协同关系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SPSS23分析工具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变量间关系及其密切程度。因此我们需要绘制散点图以便直观地查看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3绘图工具可以绘出江苏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散点图(见图1)。

根据前面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间存在因果相关关系,或者指数相关关系,但是根据该散点图可以发现,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对数相关。为了准确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两变量进行曲线估计回归分析来确定一个最佳的曲线模型。

相关曲线估计回归模型的表达式如表2所示。

我们使用SPSS的曲线估计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拟合效果见图2)。对比三种曲线拟合结果的ANOVA 表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01,表示模型分析存在显著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另外根据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来分析(见表2),其R2值均大于0.7,表示所有模型的拟合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对数曲线的拟合优度值最大,为0.971,说明对数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

通过对数模型参数估计值的观察(见表4),方程常量b0和系数b1均可由系数表得到且具有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且到我们得出江苏省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最优拟合曲线方程:y=-23569.226+0.968ln(x)

4 基本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2001年~2015年间的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国际物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驱动效应不足,尤其是在近些年,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几乎出现了停滞。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江苏省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现象的原因。

5 原因及对策

在对外贸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因此是否存在大型港口及该港口的吞吐量成為国际贸易中十分关键的因素。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际物流水平,因此本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选取了江苏省及其临近省份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作为对比(见图3)来分析江苏省的国际物流水平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比图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至今,随着国际贸易数量和水平的提高,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及上海港的吞吐量进步显著,而江苏省的第一大港连云港,发展程度局限性很大。与江苏省海外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不相称的港口物流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的海运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

因此,为了提高江苏省的国际物流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江苏省的国际物流产业,尤其是在当前的“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应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本省海运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发展。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推动港口物流园区发展,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流、RFID等新兴信息概念和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构建集成化精准化的仓储系统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综合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发挥亚投行在物流金融领域的作用,加强国际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发展国际物流产业,使得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适应国际快速发展变化的专业化个性化物流需求,提高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江苏省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健康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从而提高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素月.物流产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1).

[2] 杨长春.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10).

[3] 杨长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4] 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

[5] 陈宸.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相互促进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1).

[6] 王志杰.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1(1).

[7] 张良卫.“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5(7).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9月8日上午,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原组长郭向远,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

宋军表示,中国科协愿与国际科技界一起,构建互信、互利、互惠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努力维护国际科技界的核心价值,遵守联合国宗旨下的科技治理原则,维护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以更加务实进取的态度,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他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共同体组织,中国科协及所属210个全国学会发挥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商协会、投资机构以及国际间各类科技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协以建设“科创中国”品牌为牵引,通过构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导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要素,发展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型组织,与地方共建创新枢纽城市等举措,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生态,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论坛现场,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布“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发表《以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主题报告。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ASTP)前主席、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马丁·雷迪奇就技术转移、知识转移学术界的作用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分享主题报告,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张璋分享《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技术产业化跨境合作的驱动力量》主题报告,美国Ocean Tomo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马拉科夫斯基就美国专利制度的历史分享主题报告。

在高端对话环节,“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评审专家及机构代表结合相关经典国际技术转移案例,聚焦“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国际技术转移促进第四方平台”主题,就“高校、科研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市场化运营模式与发展机遇”两个专题展开交流。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外贸人才需求量大。为顺应企业用人需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进行改革。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分析外贸业务岗位的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及教材,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培养有机对接;引入职业资格考证项目,把考证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

关键词 商务英语;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尽相同,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企业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1]。

一、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Ellis&Johnson(2002)把商务英语定义为在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通常由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等部分构成[2]。商务英语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商务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和一个可交易手段;商务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应包括英、汉互译技能。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考虑这些要素。目前,很多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照搬或模仿专科英语课程,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3],缺乏对学生商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构建

(一)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岗位(群)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岗位有营业、采购、生产控制、货运、报关和文秘等;核心的岗位能力包括熟悉外贸操作流程、掌握外贸函电的读写、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口语较流利、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任务难易度确定适合中职生的典型工作任务。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英语函电阅读与写作、外贸跟单操作、进出口业务操作。

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后,要制定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与评价等内容的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或学习任务为驱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编写课业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工作流程,即获取任务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步骤,真正实现课岗对接。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证,实现“课证相融”

以跟单员岗位为例,随着企业对跟单人才需求的增加,在现有的外贸课程以及单证员方向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需求开设跟单员岗位专业课程及考证,深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项考证内容纳入平时教学中,做到课证相融。

三、“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特色

“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学生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要求,确立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具体见表1。各模块之间遵循渐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的编排原则,在各专业基础类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知识点之间做到不断线。在专业学习领域类课程教学中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课岗对接的目的。

总体看,“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体现出四大特色:课程目标突出了岗位工作需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综合化。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46.

[2]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179-180.

[3]吴思,李德贵.优化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探析[J].当代经济,2009(14):118-119.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近十年来1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作为参考,对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做了相关的实证分析。经分析发现,FDI在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上并不明显。反之国外的R&D在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介质上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不过,这个促进是建立在条件上的,也就是说这项国外的R&D技术溢出跟国内的研究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一定要呈水平结合。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溢出 FDI R&D

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是技术的进步,只有技术进步经济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以国际贸易,FDI,人口迁移等途径为主的技术溢出又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人指出,利用国际贸易和FDI为传输渠道的这

项技术为物化型技术的溢出,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

国外学者首先考虑的溢出效应是东道国的经济福利。关于FDI在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上,进行了检验并且考察了其技术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这1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和时序数据,在FDI技术溢出上的假设进行了研究求证。研究发现,FDI在对东道国企业的影响上呈现很大的溢出效果。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对当地企业产生的外溢效应十分明显,尤其是美、日两个国家更是呈双向效应。而发展中国家在FDI技术溢出效应很难通过研究论证来进行分析。据某国制造业在1978到1990年期间的企业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国在FDI技术溢出呈负溢出效应。另一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数据统计显示其也不支持正溢出效应,即使发现FDI溢出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

国际贸易在技术溢出方面备受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进口贸易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自从国外学者利用进口份额来对国外在R&D上的存量进行构造,证实R&D在国外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对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很多学者也通过这一证实来进行后续研究。除此之外还有C&H模型,进一步优化了数据处理方式,缩小了处理结果的偏差,其结论也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度越高,越能从R&D中收获利益。通过对国内的R&D的存量和人口数量进行一个平减,并且以人均的进口量来作为比对国外的R&D,在采用了一系列OECD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面板数据之后,研究表明了,进口贸易的技术能够对这些国家带来200%的TFP增长值。

在以上的研究中,利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模型。虽然方法不同,不过其得到的结果都有表明到,国内的生产力和R&D在投入方面存在的相关数据,其R&D效应的存在。不过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对此表示怀疑,而且不支持R&D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的显著性这一结果。也有相关研究结果实证了这一方面,且国内学者还认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这两方面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存在。

1 模型的设定

1.1 FDI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说明: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取时间为1992-2002年。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能将截面与时间的变量相结合,以减少缺省变量的问题,也让模型的确认变得更为困难。其模型分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三大类。

3 关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15个国家11年内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其对于FDI在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R&D的存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是FDI的系数是负的。这说明,FDI不仅会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有时还会产生阻碍作用。结果如表3: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美、日、韩的拟和程度和各项检验都比较先进。三国的计量分析从侧面上反映出中国在FDI和国际贸易上对技术溢出的吸收效应。

计算结果如下:

说明:表中显示的为估计参数,括号中为t检验值;*,**,***分别代表10%,5%和1%显著性水平。

在表4中可以看出国内的R&D资本存量与TFP增长呈正相关。但是在外资存量中,日本的R&D对中国的FPT的影响最大。在中国的进口产品中,以日本的电子产品为多。这些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所以也就显得国内的技术溢出效应尤为明显。对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进口和出口都可以提高。不过是各自的影响不同而已,所以在模型中没有包括这些原因,也会对结果产生相对比较小的影响的。

4 结论

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还有在国内主要的贸易伙伴的技术溢出对于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其中R&D资本存量能促进我国的产出增长,但是FDI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相当明显。而且在只考虑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的影响后,许多发达国家将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项目通过FDI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国外的R&D溢出促进了中国的TFP增长。但是这种促进是需要国外R&D技术溢出与国内的研发水平互相结合的。

参考文献:

[1]黄凌云,范艳霞,许林等.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2):125-130.

[2]黄先海,张云帆.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7-32.

[3]苏为华,孔伟杰.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贸易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2):58-65.

[4]刘和东.国际贸易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吸收能力与门槛效应的分析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2):30-36.

[5]陈立龙.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2):78-79.

作者简介:

李建清(1980-),男,福建厦门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企业管理方向。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2、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

3、论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

4、论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5、高校翻转课堂的“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推进

6、“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

7、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分析

8、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业绩承诺纳入中美双边投资条约的利弊分析

9、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10、PAD教学模式 在“国际投资学”教学中的应用

11、国际投资仲裁发展前景分析

12、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创新战略研究

1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14、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目标、挑战与思路

15、CPI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1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分析

17、基于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思考

18、论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

19、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与前景展望

20、中间产品进口是否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21、“美丽年代”最后的火花

2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3、积极管理中资企业外向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24、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发展轨迹:替代互补与融合

25、国际商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6、投资资本权利扩张与管制的辩证法

27、内陆城市开放路径探析

28、沈阳自贸区的国际化、贸易便利化发展路径探究

29、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

30、浅析“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31、从“WTO是模范国际法”说开去

32、英国“脱欧”是启动中英自贸协定谈判的契机

33、加快推进天津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①

34、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协整分析

35、国际税收仲裁裁决的效力与审查

36、经济波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

37、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与选择

38、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研究

39、法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40、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

41、经济一体化与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42、大学课程教学的“三单”问题及“五线谱”教学方法

43、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比较研究

44、因专业稳中求进 赖格局致以远方

45、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路径探析

46、探究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

47、低碳经济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

48、国际投资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相关思考

49、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上一篇:国际贸易问题论文下一篇:本科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