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

2024-01-24

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陈石(1985.05- ),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研究。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題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發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3]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上).

[4]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第2篇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寻找身边的数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引入生活素材

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做为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性格又天性活泼,很难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更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入手,使得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来自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生活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的教材中的内容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生活中,所以,注重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引入生活的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身体、思想以及种种方面都不太成熟,在课堂上也由于贪玩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素材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数学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比如,在讲解“加减法”这一节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的任务,在课上找几个同学演示加减法的具体形式。同学甲有四块糖,同学乙有两块糖,假如同学甲给同学乙一块糖,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同学甲、乙现在各自有几块糖。这样一来,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就能直接、直观地观察出问题的结果,同时也对“加减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在教师的详细讲述下,再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全符合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

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亲近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理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本为一体,真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更容易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才能更好地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了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生活化,寻找身边的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对于数学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创设生活情景时,除了要注意情境的科学合理性之外,也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下快乐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大大提高,学生也会享受学习数学的这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生活情境,合理拓展知识的延伸,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形象的教学模型,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时,还应该从多种角度创设不同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要注意了解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便于在创设情境时,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通过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寻找身边的生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建立生活模型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数学中的知识也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没有办法直接讲解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生活模型,利用生活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很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活力。通过建立生活模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生活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

比如,在讲解“行程的问题”时,这类问题既不能用实物直接进行教学,又不能进行演示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建立生活模型的方式,进而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找两辆玩具小汽车,让学生分别操作这两辆小汽车,通过生活中真实车辆的模拟行程,来解决这个行程的问题。这样通过建立生活模型,寻找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更好地理解不容易懂的知识点。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只要留心身边的细节,就能找寻到身边更多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只有回归生活,才是知识的真谛,注重生活实际与数学的联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活跃、贴近现实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数学,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宝塔小学)

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哲学领域;法律的道德性;道德法律化;法治;法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74-02

一、引言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律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和研究。不同学者对该问题有不同看法,许多研究成果也相继发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在人们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问题,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法律哲学领域中法律的道德性

法律不仅表现为一般的法律条文,能规范和引导人们日常行为,同时法律也具有道德属性,下面将探讨分析法律的道德性问题。

1.概念。法律的道德性主要侧重于守法过程,是指法律主体将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让人们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动。[1]

2.作用。法律的道德性不仅是法律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能深化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并对人们日常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高职院校传授与引导学生正确法律道德,将能够使得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知法、懂法、用法之人,最终受益于社会;不仅如此,它还能促进良法善治的形成,在法律制定时吸收新的内容,让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三、法律哲学领域中的道德法律化

道德属于人们内心自律的伦理范畴,它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修养等内容。同时,道德也与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法律化趋势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并掌握,从而更好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日常行动。

1.概念。道德法律化侧重的是立法过程中,具体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将道德理念、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2]从而有效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动,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和道德觉悟的目的。

2.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调整日常行为,不仅注重发挥道德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法律的作用,往往将二者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整体来说,道德法律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1)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取决于公民,公民道德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将道德法律化,增进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能有效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促进公民整体素质提升,进而达到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目的。(2)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将思想道德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日常行动,有利于推动制度文明建设和发展,让道德规范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3)能够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法律化能引导人们日常行动,改进个人存在的不足,净化心灵,美化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四、法律哲学领域中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关系

在明确二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把握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的道德性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道德法律化是道德不断改进,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良法产生的过程,有利于良法善治的形成,对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性质,也能够为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让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有利于人们更好接受和认可法律规范,对提高人们遵纪守法观念,有效约束日常行动也产生重要影响。[3]因此,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是法治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积极作用。

2.法律的道德性反映守法过程,道德法律化反映立法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说,法律道德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基础,没有法律道德化,后者将难以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中,道德法律化也发挥重要作用,对法律体系完善,更好约束和规范人们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法律的道德化是道德法律化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法律道德化,法治的理想将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难以深入人心,法治建设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來讲,立法过程是法律所蕴含的道德理想的形成过程。守法过程反映的是法律道德化的实现过程。

3.法律的道德性在实现上表现为道德上的义务,道德法律化的实现表现为法律。道德法律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首先采取自律手段,并注重其他手段的应用,更好规范和约束日常行动,让人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得到遵守和执行。法律道德化是社会主体在采用其他约束和自律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法律的内涵,延伸法律的概念,有利于人格和法律价值升华,促进法律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优秀品格,造就人们高尚的情操,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升华。

五、法律哲学领域中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定位

在价值定位方面,法律与道德都有着自身的追求和目标,总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点。

1.法律的道德性的价值定位为法治。就制度的作用来看,法治与法制是两种不同的形态,法治表现的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形态,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法制表现为各种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对人们日常行为发挥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法治与民主有着密切联系,表达的是民主的法律化和道德化,体现了法律的道德属性,其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法律,在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下工作和生活。

2.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定位为法制。道德法律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各项工作开展产生积极作用。但它并不必然表明法律会被人们所信奉和遵守,现实生活中,不遵守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法律的规制和引导。此外,道德法律化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历史演进。

六、结束语

总之,整个法律哲学领域,研究和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指出了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二者的相互联系和价值定位,可为深化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正确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德法互济中的乐观与审慎——道德法律化的权利维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6,(02):120-125.

[2]陈波,王海立.善恶之间:道德法律化的现实与法律道德化的理想及其相互矫正[J].江汉论坛,2015,(02):45-51.

[3]唐刚.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技能与职业伦理培养的思考[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3):78-79.

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能力;财务报表;分析

在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通过准确真实客观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这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概述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通过对财务报表各项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外部的各项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经营成果数据和现金流量情况等进行的综合比较评价,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管理决策等提供全面的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进行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偿还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长短期债务的能力,其中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由流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分析以及利息保障倍数分析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分析以及产权比率分析等分析内容。

第二,进行营运能力指标分析。营运能力指标主要是对企业营运资产效率和效益的分析。其中营运资产运营效率主要是指企业资产的周转率以及周转速度情况,营运资产效益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出量以及企业资产占用量之间比率。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以及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等相应的分析指标。

第三,进行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是对企业通过经营获取利润能力指标的分析,盈利能力指标也是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较为关注的指标,代表着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主要包括业务获利能力财务比率,主要是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以及销售利润率;资产获利能力财务表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市场活力能力财务比率,主要包括了每股收益和市净率等指标。

第四,进行财务报表整体构成指标的分析。财务报表整体构成指标主要是对企业资产质量以及负债结构等一系列指标的分析,重点是对企业资产构成、负债构成、利润构成以及现金流流向等进行分析。

二、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方面,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方面存在局限性。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有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财务上报数据不够及时,而且有的企业往往是按照年度周期进行报送整理,这样造成了财务报表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对应时效性,容易忽视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数据以及市场因素等;有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失真的问题,有的财务报表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财务报表数据按照信息使用者的状况等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取舍以及处理,由于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不足,造成了财务报表分析报告会与企业的实际状况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进而误导财务报表分析报告使用者,甚至可能做出错误报告;有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较差,尤其是不同的企业或者是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采取差异化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因而造成了财务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分析;有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缺乏完整性,尤其是有的企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没有把无形资产纳入到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之中,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将会造成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造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结论不够准确全面。

另一方面,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方面,尤其是较为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进行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方面,主要是财务比率仅仅可以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大体的反应,难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映,在财务比率是否合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统一的判断标准;在进行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方面,主要是比较分析法适用条件要求数据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比较分析法中的数据可比性还缺乏相对客观公正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难以进行准确的把握;在进行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方面,由于涉及到具体的财务报表年份、相应的会计期间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造成財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下降,因而会导致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分析上不具有可比性,从趋势图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够客观真实。

三、基于财务能力改进财务报表分析的措施研究

基于财务能力,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的改进优化,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

基于财务能力优化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首要工作是应该改进完善财务报表。首先应该注重全面提高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时效性,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技术,将企业有关的财务信息数据全面融入财务报表系统之中,确保财务报表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能够得到及时归集、整理、报送分析,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系统和全面。其次,应该全面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为了出于有利于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处理,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应该全面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规定,确保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等财务报表数据明确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此外,还应该完善财务报表数据的统计方法,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有关的无形资产认定、统计等关键环节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完整。

2.合理构建基于财务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项目

基于财务能力做好财务报表分析,还应该合理构建财务报表的分析项目。在财务报表分析项目上,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资产负债表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资产项目结构比重,对企业内部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资产进行分析。在资产整体状况分析方面,重点是分析资产总规模的变动情况,在流动资产结构分析方面,重点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以及存货等作为分析重点。在资产質量情况分析方面,货币资金质量主要是分析资金使用是否得当、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际执行情况、货币资金构成情况等,短期借款质量分析方面主要是分析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情况的分析,存货质量重点分析是否存在存货积压等问题,对外投资质量分析重点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投资收益质量,同时还应该做好固定资产质量和无形资产质量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在资本结构分析方面,重点分析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负债合计以及所有者权益合计等情况。第二,做好利润表分析,利润表分析中首先应该进行利润率变动与收入之间的比较分析,重点是分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费用率及其他变化情况;其次,应该做好利润构成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利润来源进行分析和判断,重点了解企业利润结构,进而判断企业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尤其是分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情况、投资收益情况、其他业务利润情况以及营业外收入支出净额情况等。第三,做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分析,首先应该做好企业现金流量表概况分析,掌握现金流量净额情况;其次,应该做好企业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方面,重点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比、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占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比等相关情况;此外,还应该做好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分析以及筹资活动现金流分析等,对企业的现金流情况进行整体把握。第四,做好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分析,主要是进行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规模分析、企业股权结构分析、企业股利政策分析等,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掌握。

3.优化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基于财务能力提高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水平,还应该注重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优化。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坚持运用综合分析法,将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相应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全面结合起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财务报表分析的科学准确。同时还应该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效解决定量分析中由于数据来源和误差造成的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问题,解决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主流分析的问题,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财务报表数据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等应该充分考虑在内,弥补分析数据误差问题,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其次,应该坚持把财务分析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全面深入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同时结合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各类潜在因素与政策优势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实效性。

四、结语

基于财务能力分析进行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尤其是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水平,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及时发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留平,冯晓勇.哈佛分析框架在汽车业并购中的应用——以M企业并购为例[J].财务通讯,2015(32):86-88

[2]刘金星,王姝棋.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报表分析——以YS药业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7(12):72-75.

[3]王洁.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以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5,34(12):128-129.

[4]张幼飞,蒋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时代金融,2016(8):76-77.

案例分析法论文范文第5篇

法律案例教学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逐渐成为当今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将对整个中国法律教育体制甚至法制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法律课程既要求学生探究法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也要求同学们学会独立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实践性技能。[1]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尝试。

一、现有的法律案例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后来,这种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管理学、医学和法学等各领域。法律案例教学法是借用真实的案件,以实案为基础来撰写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不断剖析、整合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法学教育中;在此之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辅助工具或是实验性的教学创新方法一直没有成为法学教育方法的主流。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为了培养更为出色的法律人才,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重点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地位。从此之后,案例教学法的地位不断提升,愈加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也存在不少不足。

(一)案例辅助教学模式。我国高校最早采用的是案例辅助教学模式。这种以老师讲授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理论为主要内容,辅之以简单的法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2]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结构性教学,其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概念准确、逻辑性强”,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主要有:由于法律條文冗长而枯燥,而导致教学呆板、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此外,学生对接受法律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针对基本原理、法律制度等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本质上是“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法学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条文内容或理论的理解,这是一种演绎的学习方法”。[3]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感受到真实案例的教学魅力。不过,在实践中,案例研讨模式也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可能由于学生受传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参与讨论,课程最后可能变成教师一个人分析案件的独角戏;二是可能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没有进行过资料收集和案例思考而难以应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形成各方积极讨论的氛围,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容易在一些浅易的问题上徘徊不前;三是讨论可能出现偏差,在某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四是讨论可能太过积极,课堂时间不足以满足讨论的要求。

(三)案例观摩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我国法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直接感受法院处理案件的过程,从观摩法院处理案例的过程理解法律的运作方式。案例观摩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法庭现场观摩和庭审影相观摩。

法庭现场观摩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作为一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为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有针对性地选择刑事、民事、行政方面案件,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观摩旁听,事后组织学生对裁判进行讨论并总结评估的教学方式。法庭现场观摩的优点是能让学生明确各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观摩、学习法官庭审适用法律的技巧和驾驭庭审程序的综合能力的机会[4]。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庭审观摩耗时较长,且教师无法掌控观摩时间长短;二是由于受到法院开庭时间表的限制,老师对案例的选择空间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后也只能根据法庭的开庭情况进行讲解;三是法庭现场与学校有一段距离,教师组织学生去庭审现场观摩成本比较高昂。

(四)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模式是指老师选取某个或某些案例作为庭审案例,由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控方、被告/辩方,让学生从自己所处角色的角度出发模拟案件审理现场,切身感受法庭审理流程,然而,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模拟法庭要求参与的学生对我国法律已经有系统性认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若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法学初学者身上,效果差强人意;在现实生活中,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本质上都是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展现,而作为还未入社会的大学生必然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时对于一些需要一定社会阅历积累的情景不易应对;另一方面,模拟法庭耗时太长,准备资料甚多,以现在的学生培养计划来看,难以组织多次的训练与讲解;还有,往往由于整个模拟法庭的持续时间较长,在现实情况下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一)采用诊所式案例教学模式。诊所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其方法是指,在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师的指点下,让学生为那些处于困境且亟需法律救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以帮助那些人解决法律问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学校自2000年引入这一教学模式,之后这一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例如,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以下简称西政法律诊所)就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学诊所。西政法律诊所主要通过与居民社区合作设立固定法律咨询点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学生们独立接待当事人、撰写法律文书,并有机会参加现实的法庭辩论,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真实性。与惯常的教师编纂的案例不同,法律诊所里面涉及的案例都是真实的,都是在生活中或者每个人身上有可能发生的案件。(2)实践性。学生直接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近距离参与案件的解决进程,甚至直接与当事人接触、沟通。(3)公益性。学生通过法律诊所这个平台给亟需法律帮助的公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在提升自身的法律实践技能时也能帮助他人解决一些法律问题。(4)交互性。学生在法律诊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既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能弥补原先法学生面对法律相关书籍的枯燥无味与呆板无趣。

(二)引进兰德尔案例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向型高端跨国法律人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国际法学院引入了J.D./J.M.双学位项目。在这个项目中,J.D.课堂几乎完全沿用哈佛大学兰德尔教授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使用国外法院的真实判例,并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准备,教授在课上不断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调整问题预设,一问一答,紧追不放,不断深入,直至学生再无力招架。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明确,其优点是:(1)探索性。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批判性思维。(2)辩论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接受的方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针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其缺点有:(1)模块化。教师把知识根据案例分为一块一块的,知识点不容易形成体系。(2)英美化。不仅选取的案例是英美国家的真实案例,而且,涉及的法律条文也是英美国家的法律条文,很难推广适用。

(三)新增个案全程教学模式。个案全程教学模式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分实体法和程序法,选取已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几乎使用了涉诉案件的所有资料(包括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代理词、各类证据和证据目录、庭审笔录和判决书等)[5],从案件接手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授学生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确定争议点,怎么收集、运用证据,怎么选定诉讼策略,如何参加庭审,如何在庭审现场发表代理和辩护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每一个步骤,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件中。

三、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选择制约因素

选择不同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有各方面的原因,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个“利益”取舍的过程,制约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较好的教学模式。

(一)法律传统。从法学的传统和体系上来讲,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案例来源于法律,而非英美法系国家那般法律来源于判例。我们国家的成文法较为完善,体系严谨,并且没有判例制度,虽有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公布的公报案例,但公报案例既不能作为法律的正式渊源,也不能作为判例在之后的判决里面加以引用。可以将案例与法条的关系类比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判例法国家,先有判例之后才有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出自判例;但是在类似于大陆法系的我国,则是先有法律条文,再有法律案例,案例出自条文。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架构和法律传统的大背景上来看,我国并不能完全适合案例法教学。

(二)课程设置。从目前的法学生培养计划上来看,大学基础通识类型的公共课程占了太多的课时,这些课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的专业课课时。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太过紧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查询资料和思考准备时间。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课程的设置上依然以体系化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安排偏少。再有,课程安排上还是重视法哲学内容,往往在课程设置的先后上,优先安排法哲学类课程的教学。而这种以法哲学优先的教学课程安排对于刚踏入大学,并且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讲是一件不太高兴的事情,因为法哲学艰深难懂,晦涩枯燥,容易让原本抱有好奇的未来法律人望而却步。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法律是一个巨大的门类并且可以成为一种工具,除了培养具有扎实法律基础的法律人之外,似乎还应当在已经具有一定法律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程上进行更为细致的方向性、特色化的区分,例如:允许对商科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商法方向的加强课程。

(三)案例及教材选择。我国法学教材一贯使用演绎法编写,不适合用于归纳法教学;而且,即使是按照案例的形式编写,教材的编写也陷入了“案例材料-案例分析-总结”的怪圈。再有,囿于教材从文稿到最后出版成书的较长时间,现有的案例教学教材中的案例陈旧,书稿的再版时间不确定导致案例更新缓慢。最后,在确定文稿时案例选择不够准确,不好把握难易度和典型性,难以全部满足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实时性的案例要求。从根本上看,由于我国成文法传统,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国的案例资源极其匮乏,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案例库[6];并且,中国大陆的判决书说理部分过于简单[7],这样的判决书难以达到法律案例教学对于判决书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缺乏。在教学方法上,老师长期的体系化讲解形成的思维定式并不适合案例教学,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常常最后会“兜回”体系讲解的“筐”里;从法学教师的培养路径上来看,法学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似乎依然沿袭着体系化教学的路径,这些沿着体系化法律教学成长起来的老师们自然按着体系化教学再教授学生;由于真正的案例教学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求能熟知并灵活运用案例用于教学,因此真正成熟的案例教学法老师并不多;再有,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更为需要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讲授者,但因为不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参与实务,事实上,甚至有的高校教师长期脱离实务,这对于案例教学来说不吝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条件。

(五)认识态度。或许是对西方的案例教学法有认识上的偏见或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执着的追求,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是源于西方的判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应当用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当中。若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行教学,自然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案例教学法,甚至从根本上排斥法律案例教学。

还有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中根深蒂固,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体系化教学模式,突如其来的法律案例教学方法一时难以适应,在路径依赖的前提和体系化教学的大环境中,新的教学方法在潜意识中受到排挤,因此,在教学方法转变之后一直难以融入到新的课堂里去,或者干脆又“转”回了讲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模式,本质上是表面挂着“案例”的“名”,私下里还是“讲授”的“实”。

(六)教学条件。我们目前的教学手段落后也是影响法律案例教学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某些不发达、极不发达地区的课堂上,教学设备简陋,难以进行某些复杂的课程展示和实践模拟。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仅能勉强进行授课,更不能要求教师对于案例有多深的研究。信息沟通不畅,对于新的法律动态和一些典型案例难以及时接收、反馈,若同学们接收的信息都是延迟的,這些信息自然也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法律知识。相关法律教材书籍、刊物、专著有限,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对于需要大量阅读的法科生来说,更新缓慢并且数量有限的书籍难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

四、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若干建议

(一)专门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为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并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对于重要的、实践性强的且使用频率高的法学部门法,建议在理论授课之外增加专门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可以在理论讲解完几章之后安排一次案例教学,用法学案例教学把前几章的内容串起来,用以巩固理论学习,并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或者,在中期学习成果检验时使用稍复杂的、多问题交叉的案例教学来考察学生各个部分的理论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可以考虑采用类似于北大法学院车浩老师那样的案例分析作为考察形式。

回到现实中,为开设专门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恐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压缩大学通识教育课的学时,并且给予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更大的选课、定课权限。这里又会涉及到高校的行政管理问题、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安排问题甚至是教育部对于大学生的能力要求问题,以现状来看,不太可能马上付诸现实。

(二)交替适用不同类型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特点,选取合适的案例分别采用个案全程教学模式、苏格拉底式案例研讨模式、逆向法案例教学模式或是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等。对于具有较深知识并且带有一些争议的案例,可以选用苏格拉底式案例研讨模式,在带领同学们研究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反相成的思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具有较深知识且定论明确的案例可以采用逆向法案例教学模式,如抽丝剥茧般解构案例、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运用法律诊所模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既能巩固理论知识也能锻炼基础实践技能;可以把那些知识不太深,但处理起来运用较多技巧的案例作为个案全程教学模式的素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践技巧,更快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学教学案例。课前选好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实时性的案例;在教学编排上对案例之间的难易程度和案例内的知识点分好层次、层层递进,按照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显易懂到灵活多变的层次进行;在课前案例准备阶段,对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做一些预测、分析以应对学生的思考。

针对案例筛选、编撰成教材的问题,现阶段倒是较为容易解决。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例和各法院内部发放的经典案例选编都可以成为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公布的公报案例作为案例素材库,在素材库中遴选适合教学的并且符合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实时性等要求的案例用于教学,或者高校与地方的基层人民法院或是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合作机制,高校定期获取法院内部刊发的经典案例选编,选用部分经典案例作为法学案例教学的素材。当然,对于法院内部刊发的经典案例选编,因为有些案件涉及当事人隐私或是部分机密,教师在制作案例教学材料时应当注意保密。

(四)精心组织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课堂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们对立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们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体系结构图。在有过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无法回答或者钻牛角尖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比如同学们对某些法条或者对某些法律原则难以理解,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法律原则,尤其是法律原则的讲解,有些我国现有法律原则的发端都是西方国家的某些法律原则,而西方国家的法律原则来源于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原则。之后,可以再次引入案例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法条,以案说法,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另一法条不适用?为什么适用的这个法条不能以另一种方式适用?适用的漏洞在哪里?有机会可以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比赛,引导学生筛选、组织、运用证据,让证据和法条相呼应。之后引入系列案例,进行案例的类比,找出其中相同点和差异之处。在类案评析之后结合社会背景告诉学生们立法的目的与意义,帮助学生们更深层次理解法律真正含义。

(五)改善法学案例教学条件。改善法学案例的教学条件需要更大程度上宣传法学案例教学,不仅让案例教学成为法学教育的主流,更要让公众了解到案例教学的益处,鼓励公众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更为重要的是,让一些公共资金在了解到法律案例教学的好处之后进行资金赞助,以改善不发达地区的教学条件。

针对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在有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到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也应当鼓励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定点、定期支持;也鼓励双方结成对子,发达地区的教师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传授经验,沟通信息。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可以在有相对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好好利用网络资源与数字技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是极为迅速的,而且数量巨大,在纸质书籍难以及时更新的时候,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书籍文档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在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远程给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上课或者给教师进行教学培训。

总之,法律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方式的革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交叉融合之处。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极大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开放活跃,还有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在努力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为上海财经大学)

注: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改项目“法律思维能力培养与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注释:

[1]王亚萍:论法律教育之目的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7期,第100-103页。

[2]刘春华、尹敬勉:案例教学在高校法律逻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第106-107页。

[3]郑莉、张琦:法律案例教学在非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现代教育,2007年,8月下期,第155-156页。

[4]金莉等:浅谈法律教育案例教学的应用[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96-186页。

[5]章武生:模拟法律诊所实验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6]郭亚全:法律碩士案例教学的缺陷与完善[J],嘉兴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8-123页。

[7]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年,第4期,第40-41页。

上一篇:忠孝观念论文下一篇:传统美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