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范文

2024-04-24

服饰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以及服饰设计理念也在不断革新,现代服饰设计要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内涵,传统服饰也应如此,本文笔者就将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了解当下主流的服饰设计风格和理念元素,然后提出对传统服饰设计革新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展现传统服饰文化的自身优势。

关键字:传统服饰;创新性;途径

“笔者学习和参考由张媛媛、成国良和孙振可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装饰工艺品研究》一书,立足于传统服饰文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服饰进行了详细讲解,对提高读者的传统服饰认知、推动传统服饰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书可作为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服装行业设计人员的参考书。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围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了服饰礼仪、服饰艺术和服饰美学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涉及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时尚设计。第三章针对装饰工艺品设计与流程,从装饰工艺品的艺术特征、设计的流程等专业角度进行了多维度介绍。第四章从装饰工艺品模型制作的目的、分类、材质等方面,对装饰品的制作工艺与市场化研究进行了全面解读。第五章针对传统服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设计风格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服饰的技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六章針对中国传统服饰品的设计与应用,从服饰设计方法、材料选择、色彩运用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第七章针对传统服饰的流行趋势进行了有效解读,主要介绍了传统服饰的时尚设计和创新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装饰工艺品研究》一书以我国传统服饰品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服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该书通过与国际服饰大牌进行对比,对国内外服饰品的差距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国内服饰品对国民的吸引力,对未来传统服饰品的发展道路进行预测,并对促进国内传统服饰品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该书指出,传统服饰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是人类服饰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服饰设计师需对传统服饰进行创新研究。但传统服饰的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叠加在一起,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服饰设计师打破传统的设计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不断对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设计和理想化设计,使所设计的服装能够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并能引领时尚潮流,以此促进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服装得到创新发展。“[1]

一、对传统服饰进行文创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研究是对传统服饰优秀文化的一种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传统服饰进行文化创新研究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近年来,我国正稳步发展“文化自信强国”战略,对传统文化和技术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对这些文化仅采取保护措施远远不够,同时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此,设计师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和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体现现代审美的作品,进而采用高科技技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在传统服饰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设计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既能秉承传统,又能契合当代,创建一个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方向,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用最精致、最纯粹的手段保护传统服饰文化,弘扬服饰品的传统技艺,使其文化在当代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凝聚古老的时代精神。“[2]

1、传统服饰创新有助于增强传统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

如今,许多服装设计师在服饰设计的适合盲目的追求新颖,就是为了更多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忘记了创新实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绽放的,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思考会导致衣服缺乏文化底蕴,没有内涵。没有体现出民族的特点。在如今服装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设计师不仅仅要提高服饰的设计感,也要强化服饰的文化底蕴,服饰要有内涵。要把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展现给世界,要给传统服饰发展提供保障,也是我国服饰发展的支撑力。

2、传统服饰创新可以提高传统服装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装饰工艺品研究》,认为对民族服饰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要进行详细介绍。该书认为,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文化创新,可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服饰展现出来,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服饰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举办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我国的传统服饰得到了更多国际化的展示机会和发展平台。在这种良好的发展背景下,设计师对我国的传统服饰进行文化创新,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的有机融合,提高我国传统服装的核心竞争力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进而影响更多设计师对传统服饰进行文化创新,并形成良性的循环,让更多的人了解我83国传统服饰所蕴含的灿烂文化。” [3]

3、传统服饰创新有利于大力发扬我国传统服饰文化

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和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的服饰设计师对现代服饰进行服饰理念创新,中西服饰文化进行融合,但是不能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与我国服饰文化发展所冲突的。因此,设计师就要在传统服饰文化中不断深挖创作灵感,对服饰进行设计上的创新,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前进。

二、对传统服饰进行文化创新设计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许多品牌服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和传统服饰设计元素紧密结合,深受我国大众的喜爱,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服饰品牌发展的一个契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在工艺上进行创新,更要在服饰设计理念进行革新,要把文化和服饰结合一起。

1、在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

“我国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一片布料进行裁剪缝制,服饰通常宽大,例如汉服;而西方的服装在制作过程中通常用到多片布料和大量的辅料,更突出展现人体的自然曲线。因此,设计师可在傳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与西方的制衣技巧相结合。例如,设计师可在传统服装上添加衬领或垫肩,在旗袍的领口处采用现代服装设计手法中的嵌、滚、镶嵌等工艺,或将传统的圆形盘口编制成葫芦、琵琶等造型,为传统服装添加现代服装的设计感,使服装细节之处更加栩栩如生。” [4]

2、在传统服饰的造型上进行创新

“服装的造型是服装设计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的传统服饰由多片大的衣片相连,整体呈现出儒雅、温和、内敛的形象,且服饰造型有很强的社会象征意义。而西式的服装造型更加立体,在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身体自然曲线的展现,具有具象性和写实性的表现特点,且更加注重在三维空间中对形体的塑造,在服装设计技巧方面与西方油画的表现方式相似,善于运用夸张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人体的特点。因此,设计师对传统服饰的文化创新可从对传统服装的造型上进行创新设计。为此,设计师首先应详细分析传统服装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西方服饰的造型特点,然后将二者进行融合,找到最和谐的设计思路,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例如,设计师可将传统服装裁剪过程中采用直线的裁剪方式,使服装呈现出现代的立领造型,还可在传统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加入胸省和腰省,并采用立体剪裁的方式对服装面料进行处理,在传统的服饰造型中融入西式的造型设计和特点,使传统服装更加立体,完美地展现出人体的曲线美,同时又能体现服饰的艺术美。此外,设计师还可将传统服饰中的细节造型直接采用西式服装的造型设计,可将传统服饰的领口采用西式圆领进行处理,增添传统服饰的现代感,进而达到传统服饰创新的目的。” [5]

3、在传统服饰的色彩上进行创新

“除造型表现形式外,色彩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可直观地展现出服装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色彩美学来讲,每种颜色都有其自身独有的表现力和审美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所流行的服装颜色都不尽相同,服饰颜色的应用还受到当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伦理道德的制约,所以传统服饰中的颜色更能表达当时社会的风貌。例如,秦朝时期以黑色为尊,而其他朝代的君王则以黄色为尊。紫色褐和红色象征着权贵势力,唐代的文武官员也都采用红色和紫色的朝服。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来说,色彩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中,白色多表示哀伤之意,通常将白色用于丧事,但白色还可表现高洁的含义。所以,现代服装设计师可利用白色表现高洁之意,将白色与荷花结合起来,表现出服装高洁的意境。生活和艺术都需要不断研究和传承,所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国的传统服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光大,设计师需要不断对传统服饰进行创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装饰工艺品研究》一书通过对传统服饰详细介绍,对我国传统服饰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促进传统服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6]

参考文献

[1] 陈宇刚.中国民间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延展与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14(4).

[2] 管丽萍.刺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6).

[3] 李淑萍.立足传统,创新变革——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5(20).

[4] 陆瑶.传统刺绣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

服饰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将当前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并对其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的途径。东方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类型的设计系统,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文脉。具有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宇宙观和环境观,取象譬类、长于拟物的造物观念,简洁含蓄、以小见大、少以见多的风格追求等特征,设计作品创意自然,原生取材,精工细作,含蓄典雅。东方设计需要在不断汲取东方文化营养与民族设计元素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于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关键词:东方设计;东方文化;设计哲学;文化DNA;地域振兴设计

Key words:oriental design ; oriental culture ; design philosophy ; culture DNA ; regional promotion by design

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哲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功能需求而在设计实践中自觉生发并不断推进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它并不是简单的地域式或地方式的观念,而是博大精深的东方设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进行的现代转型,既将历史与文脉的烙印传承在设计作品当中,又充分融合了当代人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体验。

1 东方设计的内涵

东方设计是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而言的,东方设计中的“东方”是“基于东方文化”的意思;“设计”则包括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多个专业。

所谓“基于东方文化”,就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中以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物我相生的环境观为准绳,将传统设计中的“心师造化”、“妙造自然”的艺术境界,借助现代的新兴技术手段,转移到现代的设计产品当中来的过程和方式。东方设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由东方人从事的设计,或等同于在东方产生的设计,而是指在东方文化的浸染、熏陶和创造性的运用中,用符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来传达对于东方文化的借鉴、承继和发展。进一步来说,基于东方文化的设计作品既可以是直接沿袭了传统设计元素的作品,如对古代经典纹饰、造型、手法等的现代运用,也可以是间接传承了古典文化或设计理念的作品,如把握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原则,以少事雕琢、宁拙勿巧、自然而然为原则的本色设计。与东方设计相对应的,则是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设计思潮和设计实践,虽然东方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并不截然对立,在同一件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多元交叉使用,但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是适应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工业生产过程而产生的设计原则,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受众功能需要为旨归,强调对手工业时代的慢节奏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的超越;而东方设计则基于未发生断层和剧变的数千年东方文明,秉承匠作美、自然美、境界美相统一,人生修养和社会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继承了东方文化中的“诗性”,使设计学获得多个人文学科的滋养,正如《庄子·齐物论》中所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相合的观点,东方设计强调最大程度地发挥事物的本性,以物与人的自由舒展,物与人的相互服务为设计的最高准则。

作为与20世纪以来西欧的现代主义设计相并列的一种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提出虽然是针对西方设计而言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策略性的抗衡,而是为了将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将东方设计的理念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途径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于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2 东方设计的理论探索

学术界对于东方设计的概念、理论、元素与方法有着多种讨论,从各个方面阐明了东方设计的文化传承内涵。

与东方设计相关的概念研究中,郑巨欣(2015)认为“东方研究” 的范畴主要包括文本意义、地域意义以及思想意义上的东方;设计领域的东方研究核心是东方的物质文化及其造物技艺,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东方设计学,解释为关于东方的设计研究,即设计是基于地域意义上的设计;二是设计东方学,解释为涉及文化中的东方性研究,偏重文本意义[1]。现有文献中多次出现“新东方主义”这一概念,对其诠释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将其看作一种重新整理的设计思考方法(黄仁明,2015)[2],抛弃一切附加价值,重新回到本能与感官的形式(李晓鲁等,2014)[3];二是认为新东方主义应该融合西方的现代精神与东方的审美情趣,以东方文化为意蕴,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以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魏笑,2013)[4]。

在东方元素的提炼运用方面,设计领域中的东方元素可以依据特征与地域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特征可分为纹样符号、艺术技法以及美学习惯三类。纹样符号包括木板年画、京剧脸谱、皮影、剪纸、汉字、水墨元素等(王洁非,2009;刘飞,2014)[5]。艺术技法包括中国书法、绘画的疏朗和留白手法等(金艳,2013)[6]。美学习惯包括在空间形态上偏好中规中矩、对称等边;色彩运用上以黑白灰为基调,增加红黄蓝绿等局部色彩(王杨,2010)[7]。东方元素按照地域可分为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李娜,2012[8];张冬蕾等,2013[9])。

在东方设计的哲学理念方面,可以归纳为四类设计思想:禅意文化设计哲学、慢设计理念、适度设计理念,以人为本设计哲学。禅意文化设计哲学强调设计的日常化、生活化(武旭,2011)[10],主张采用纯色调、朴素的材料,简约的造型满足产品使用者的情感诉求(云雅洁,2014)[11]。慢设计理念,是从生活品质和生活美学角度出发,讲究对环境的慢生活体验(曾辉,2015)[12],薄玉桴等(2010)认为慢设计体现的正是东方哲学的无为之美和中和之道[13]。适度设计理念是要求在空间与器物的美学平衡中探索东方之生活状态,防止过度消费(张天星,2014)[14]。以人为本设计哲学,是将中国古代用于治国安邦的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设计领域中,重视产品使用者的需求,以提高产品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设计哲学(张豪,2014)[15]。

在东方设计的艺术创作方法方面,刘雪丹(2014)利用多个案例诠释碰撞与融合、解体与重构、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方法[16],以此为设计师关于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对抗和共生、历史刻板符号的摈弃和重塑、经典文化元素的沿袭和创新提供思路。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的华人设计师叶锦添从哲学角度提出“原神-原形-原创”的艺术创作方法论,详细描述其进行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体验(王丽君,2012)[17]。沈珉(2004)提出改变立场的设计思路,即从其他文化角度观望东方文化内涵,从而让设计师获得逆向的设计思路和灵感[18]。笔者则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分析当代空间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周武忠,2015)[19]。

3 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与代表作品

3.1 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

东方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类型的设计系统,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使命感、对设计经验完善的弹性调适度,如同台湾学者汉宝德先生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一文中对“传统定位的困惑”之设问:“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今天所见之建筑,至少有两千年可追溯。汉唐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明清则是我们直接传承的时代。我们所谓传统,指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两千年的中国建筑传统视为一体,那就是承认自汉唐到明清,基本上一脉相承,没有根本的差异,即使到了明清有衰微的迹象,也没有到灭亡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找到中国建筑的精髓,作为我们所认定的传统。自这个观念回顾中国建筑,那就不可能以清代业已衰微的传统为我们的传统,就不得不以恢复唐代的建筑为职志了。……我们要恢复汉唐的形式,似乎并不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有意义的吗?历史是可以回头的吗?我们不能不承认,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20]

建筑史大家傅熹年则从自然环境、文化影响的视角论述了一种社会空间视角的建筑地理: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土东南临海,是冲积平原和丘陵,属海洋性气候;西北深入大陆腹地,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属大陆性气候。从南到北,跨越了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各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发展。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与古代其他文化中心无直接联系,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至今已有四千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图1)。

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就已发现的遗址而言,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尽管地理、气候、民族等差异使各地域的建筑有很多不同,但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发展、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取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并一直沿用到近代,还曾对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产生过影响。它是一种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的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21]

东方设计,尤其是“中国风”设计,在西方形成两次有影响力的潮流。第一次是17、18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家具和陶瓷设计分别受到中国传统漆绘家具、雕饰屏风和青花瓷的影响;第二次是20世纪 20、30年代的陶瓷、珠宝和室内设计大量存在中国风格的印记(李萌,2014)[22]。方海(2015)指出,日本浮世绘概念给欧洲近代艺术带来的革命性思想,中国古代家具系统为欧洲设计界带来的生态设计理念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促进西方及全球艺术的根本性变革[23]。

诚然,中西方对于“东方设计”(或理解为“东方文化圈范畴的设计艺术”)研究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Craig Clunas)即认为“中国艺术”是新创造的词汇,它出现的时间不足百年,任何关于“中国艺术”(Chinese art)的定义中都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和内在矛盾,它永远都不能被理解为一个稳定的、不变的统一体,“例如,近一千年来中国文人定义的‘艺术’(art)总是将书法放在第一位,然而西方的研究一般趋向于留给雕塑更多的空间而不是书法。雕塑在西方后文艺复兴(post-Renaissance)传统中就被确立为‘美术’(fine art),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 [24]

因此,对于“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这一议题的探讨本身即充满了挑战性,在纷繁复杂的设计类型中却仍然可以寻找到一根主线——“实用主义的自然性”,在设计材料择取(建筑用材、造园用材、绘画与书法媒材等)、设计美学定位(文学中的自然观、造物的自然契合取向等)、设计方法论确立(人与天合、天人合一等)等诸多关乎设计文脉的层面均指向自然之于人的母体孕育功能意义。

《诗经》之“东门之池”即录:“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25]

延至南朝的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亦有:“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泱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26]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记大型索桥的设计建造过程:“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采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27]

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三》描述了水力作业的机械转动装置,“简车,流水简轮。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其车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仓,斜擗水势,急凑筒轮,其轮就轴作毂,轴之两旁,搁于桩柱山口之内。轮辐之间,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 [28]

明计成《园冶·掇山》则云:“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29]

明文震亨《长物志·几榻》载日用器具陈设之法:“禅椅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诘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斤者为佳,近见有以五色芝黏其上者,颇为添足。” [30]

清袁枚《小仓山房集·随园记》释其园造之理:“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31]

3.2 东方设计的代表作品(表1)

4 东方设计的特征

东方设计深植于东方哲学与东方文化,将东方思维中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自觉地践行到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来,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时间或民族概念,使古老的智慧与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在多样化的形态中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东方设计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4.1 天、地、人和谐合一的环境观

传统思想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这三者兼而得之,才可谓之得“道”。天、地和人的三者共同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东方哲学中的基本的物我观和宇宙观,也奠定了东方设计对于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基本关系的认识。再进一步来说,设计的原则要讲求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和因材施用,将天时的运行周期、地理地势的条件、物质材料的本性、人们的使用需求等相互平衡协调,既要产生良好的使用效果和功能需要,又不与周围环境相冲突,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中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设计样态(图2)。

4.2 取象譬类、长于拟物的造物观念

东方哲学在造物方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长于拟物,《周易》各种卦象都有譬喻的色彩,是伏羲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象于天地万物的结果。东方设计中的拟物观念由来已久,建筑物的设计讲求依山面水、龙脉紫气的风水堪舆,器物用具的设计也长于运用仿生的形态和手段,各类动植物为原型的纹饰图样更是数不胜数。从各类现有的事物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并使得设计产品与环境相互融合和生发,是东方设计物我合一的优良传统在造物手段上的体现(图3)。

4.3 简洁含蓄、小以见大、少以见多的风格追求

就设计风格来说,在东方哲学以“无”为事物本源的最高准则的影响下,东方设计理念下的设计作品以明快简练、宁素勿丽、宁简勿繁的装饰手法和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人文内涵取胜。这一风格远承自老庄哲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贵无思想,在传统社会经过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和能工巧匠的相互切磋而得以以清新雅致的风格见长,在现代社会中与现代新兴的设计手段相结合之后,设计作品则既简洁高效、宜居宜用而又赏心悦目和意味深长(图4)。

4.4 文化与民族设计元素的推陈出新

东方设计理念下的设计实现过程也是对长期以来的设计传统和设计文化的借鉴和发扬。东方设计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精深的设计思想和丰富的设计元素,对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的继承和发展是东方设计的设计者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一方面,对于传统手法和形式的吸收是构思时的思路来源和资料储备,另一方面,随着设计者对于经典的设计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新作品的不断推出,东方设计的传统也就不断被续写,东方设计的历史就得以不断接续。

5 东方设计的创新发展

就设计理念来讲,东方设计在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社会,高举东方观念和东方思维的大旗,正是对传统思想的新发展;就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设计工作者来说,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变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带来的人与外在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他们需要迎接不断创新、创造新产品的挑战。

5.1 把握新对象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新环境与新生态,设计者应将与东方设计理念中的物我相生、万物和睦的设计理念在新的设计对象、设计目标中的特定方面体现出来,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态度,保持新鲜的眼光和心态,既始终以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为最高的设计准则,又尊重各类设计对象不同的特殊材质、属性、布置,在新对象中完满地实现设计理念。

5.2 探索新形式

《易》经中有“革卦”和“鼎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是东方哲学中求新求变观念的体现,也是事物的创造力得以保持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变化与需求的多样化,即使是同样的设计对象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设计者审时度势,敏于思考,把对旧技术、旧形式的吸收和新技术、新形式的使用相结合,将之作为保持作品创新力的关键。

5.3 开拓新领域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学是由多个与艺术、技术、管理有关的专业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生活、生产相关的设计活动,按照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东方设计学的建立可以以东方特色文化为本底,特别是从事以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传基因的创新设计,创设“地域振兴设计”专业,开创以设计带动东方世界文化、经济、社会重新崛起的新纪元,让“西方设计,东方制造”的模式退出设计界的历史舞台,东西辉映,共享设计繁荣之盛宴。

5.4 发展新文化

东方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份子,东方设计作为东方文化在设计领域内的体现也同样是当代全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各种设计思潮与理念的交融和结合,是保持设计产品的活力,立于致胜之地的重要途径。东方设计秉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与当代设计新思想的交流和借鉴中培育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在全球设计行业的共性发展中打造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东方设计哲学和东方设计文化体系。

6 结语

2014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申请创立“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2015年12月获得批准。岗位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思考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对交大设计学科进行“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把交大设计(SJTU Design)建设成为以设计贯穿的跨学科的、在创意技术研究与艺术教育引导下的创新中心和国际设计学术研究高地,使交大设计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在研判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形势并对设计学科现状进行竞合分析后,笔者决定与同道们一起系统建设“东方设计学”,并在交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下半年创立“东方设计论坛(Oriental Design Forum)”。不只是因为我们身处东方设计之都,而是因为东方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宝藏,她们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鲁迅在《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中说到,“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32]后来的理论家将之概括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东方设计学才是我们设计学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一道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巨欣.东方研究与设计之思考[J].新美术,2015,(04):5-6.

[2]黄仁明.浅析平面设计中的“新东方主义”[J].大众文艺,2015,(12):103.

[3]李晓鲁,张媛.新东方主义在电影服饰设计中的价值体现[J].赤子,2014,(24):110.

[4]魏笑.浅谈新东方主义与本土化设计[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21-22.

[5]王洁非.走向西方,回归东方——浅议东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X):11-12.

[6]金艳,宋魁友.东方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留白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3,(1):127.

[7]王杨.室内设计中东方元素传承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7):894.

[8]李娜.论东方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合[J].现代装饰(理论),2012,(01):25.

[9]张冬蕾,谭巍.浅析东方元素在家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8):83-85.

[10]武旭.简论原研哉设计理念中的东方美学传统[J].艺海,2011,(10):96-97.

[11]云雅洁.东方禅意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文献,2014,(2):180-181.

[12]曾辉.东方设计与慢生活美学[J].新美术,2015,(4):11-13.

[13]薄玉桴,于炜.慢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精神[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4):65.

[14]张天星.适度设计中的“中”与“和”——共赏“良适”之东方美学[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2):50-55.

[15]张豪.东方哲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设计,2014,(4):190.

[16]刘雪丹.浅议设计美学的东方人文价值[J].建筑与文化,2014,(1):201-205.

[17]王丽君.新东方美学的神思与神行——叶锦添的艺术创作境界与《太极》的造型设计[J].电影艺术,2012,(6):149-152.

[18]沈珉.美国设计师眼中的东方文化立场与设计(一) [J].包装世界,2004,(2):80-81

[19]周武忠 马佳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设计[J].艺术百家,2015,(6):102-107.

[20]汉宝德.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6.

[2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1.

[22]李萌.风从东方来——“中国风”设计述评[J].艺术科技,2014,(12):278.

[23]方海.“东方”“东方设计”与“新中国主义” [J].新美术,2015,(04):6-8.

[24][英]柯律格.中国艺术[M].刘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6.

[25](宋)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07.

[2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2.

[27](宋)范成大《吴船录》,转引自.顾宏义,李文整理标校.宋代日记丛编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838-839.

[28](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农书译注.上[M]济南:齐鲁书社, 2009:634.

[29](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210.

[30](明)文震亨,屠隆撰.陈剑点校.长物志 考槃余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88-89.

[31]陈建群撰.袁枚散文选精注译[M].昆明:晨光出版社, 2006:112.

[3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责任编辑:王凌宇

服饰设计范文第3篇

一、色彩的简介

色彩是由光源、反射特性、人体视网膜对光波的处理方式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在17世纪, 牛顿为了探索光和色彩之间的奥秘, 牛顿在暗室内引入一束光, 光穿过三棱镜产生折射, 投映在白纸上形成了彩虹的七种颜色, 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彩被分为有色彩和无色彩。有色彩包括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 无色彩包含白、灰、黑等单调的色彩。红、黄、蓝是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这三个颜色称之为三原色。色彩有明暗的强弱大小, 称之为亮度。无色彩只有亮度的改变, 而色彩不仅有亮度的变化还有色调的不同。

人对色彩的冷暖感觉基本取决于色调。红、黄、橙等颜色使人联想到火焰、炎阳, 故称“暖色”, 青、蓝、绿等颜色使人联想到严寒的夜晚, 称为“冷色”。色彩不仅仅只带给人冷暖的感受, 还有坚硬和柔软、轻快和沉重的感觉。深色的服装则会给人稳重, 沉稳的感觉。

二、色彩的心理概述

色彩心理学就是通过色彩了解人的心理特征。色彩可以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号和心理暗示, 通过这些暗示与信号我们可以发现色彩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色彩可以使人高兴也可以使人悲伤, 色彩可以使人安静又可以使人张狂。色彩表现着其情感的力量, 能够唤起人们的某些情绪。每个人或许对色彩有不同的偏好, 但是色彩对情绪或是心理状态的影响却是始终存在。

不同的色彩对人心理与大脑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红色, 它不仅象征着红火与吉利, 它对人们的大脑神经也有刺激作用。红色使人兴奋, 加快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速度, 可以有效的帮助与治疗患有忧郁症的人群。蓝色可以使人平静, 镇静。使情绪较为激动或者亢奋的人群慢慢平复情绪。

三、服饰中的色彩心理学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普遍意识到颜色具有唤起情感的能力, 色彩是形式美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感是对人感官刺激产生的一种情感响应, 服装亦是人们对其物体所有的审美意识。审美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知觉经验, 心理学研究对其研究一直十分关注。研究发现, 在人的意识里, 任何感觉都是相互联系的, 服饰的色彩对人感官所产生的刺激与有关联性的意识经验是色彩的联觉。服饰的色彩能使人有联想到冷与暖的感受, 例如红色、橙色、黄色最使人具有热感, 即为之暖色。青色、绿色、蓝色是典型的冷感色彩, 称为冷色。关于人对服装色彩的不同好恶, 可以将人的性格分类。偏爱暖色型服饰的人群属于较为外向的性格, 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 能够较好的调节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偏好冷色系服饰的人群属于较为内向的性格, 比较主观, 对外界冷漠, 对外界新环境的适应与应变能力还比较不足。以下将详细分析几个不同色彩的服饰偏好人群的相对性格特征。

1、黑色

黑色会使人联想到寂静、严肃、寂寞、黑暗、罪恶等。黑色在色彩中属于吸收所有光线的颜色, 所以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与消极的影响。康定斯基认为:“黑色象征着空无, 像太阳的毁灭, 像永恒的沉默, 无法看到未来也没有任何希望”。偏好黑色服饰的人群一般心理机能受压抑, 在生活工作中有很大的压力或者不愉快。这类人群会感觉黑色服饰带给他们安全感, 让人能够得到一定的放松与消除不安。

2、白色

白色和黑色是极端的对立色。白色使人有明快、洁白、纯真、素朴、神圣、纯洁、清净等感受。所有的色相都包含在白色光中, 所有极度充实和饱满的色彩。它没有色相所有显得没有生气且会使人有空虚感。在中国的传统用色中, 白色被当作不详之色。偏好白色服饰的人群感情较为空虚。

3、红色

红色相对比其他颜色而言更加明显和鲜艳, 所以对神经系统的反应也相对更强烈。红色使人有喜悦、热心、革命、活泼、野蛮等感受。红色有热情喜悦也会伴有危险性或者侵略性。从古至今, 中国的婚礼与春节, 都是整片红色。所以在春节期间, 许多顾客爱购买红色的服饰, 以融入春节的氛围。偏爱着装红色的人群较为外向, 在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中都比较主动和积极, 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4、蓝色

蓝色会让人联想到沉静、深远、沉着、冷静、理性、智力等积极的概念。所以大多企业与银行等偏爱用这个色彩作为标志。蓝色是一种冷艳、端庄, 略带有神秘感的色彩, 象征着世界和宇宙。它能使人保持清醒, 从恐慌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偏爱蓝色服饰的人群喜欢事事按部就班, 井井有条的生活方式。这类人比较和蔼可亲, 易于交流, 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这类人也具有抑制外界刺激的能力。

四、总结

在服饰设计中, 色彩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没有文字、图案已经非常独特的廓形, 但色彩一定是存在的。服饰色彩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 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色彩在不同服饰上给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有研究表明, 白色和绿色搭配、黄色和白色搭配、绿色和黄色搭配能够使人有快乐情感的产生。所以在节假日较为开心快乐的氛围里, 服装设计者可以尽量设计类似颜色搭配在服饰中, 不仅能烘托出节日的氛围而且也能对顾客的心理感受有相应的影响。色彩不仅在服饰上能够对人心理有影响, 在各种商品中色彩都有很重要的角色。色彩在人的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设计师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巧妙运用到服饰以及产品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感性成熟的时代, 在基本生活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人们更多追求精神慰藉和生活质量的满足。色彩作为服饰中对观者有着最为直接的视觉感受, 服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色彩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 通过服饰设计中的色彩体现, 结合色彩心理学知识分析服饰的色彩和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 总结归纳服饰中的色彩使用原则与分布规则, 使色彩在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让服饰更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与传达效果。

关键词:色彩,色彩心理学,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 弗龙格.《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1.

[2] (日) 滝本孝雄藤沢英昭.《色彩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 小林重顺.《色彩战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09.

服饰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所能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拥有它们各自的色彩。在包装设计里,色彩是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它能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氛围,还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色彩心理显得格外重要,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色彩在包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决定了商品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在商品包装设计中通过灵活运用色彩心理,就可以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包装更好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关键词:色彩心理 包装设计 色彩采集

1、色彩的心理效应

伊顿曾说:“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色彩作用于视觉神经,温度感则来自皮肤的触觉,对于色彩的冷暧感知,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关进涂满两种色彩的小屋里,结果发现在红色小屋的被测试者中出现了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内分泌增强的生理现象;身处蓝色小屋的被试者则出现了体温下降,脉搏缓慢,内分泌减弱的生理抑制状态。色彩的冷暧感是视觉心理的直接反应,不是间接联系的结果。由此看出,不同的色彩对能人产生不同的效应。

人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它们的颜色,感觉是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者说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把色彩的情感作用归结为联想作用是比较普遍的认识。其实,联想是人的主观活动,联想内容具有社会性质,因人而异,因社会条件而异,引发不同联想的决定作用不在色彩自身。色彩感受和联想取决于作者的心态和生活背景,与色彩自身的性质关系不大。对于色彩进行感情或心理方面的定性,是大同小异的普遍做法,需要辨明色彩自身性质和社会附加作用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界限。

不同的色彩对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当色彩出现在产品中,直接面对购买它的消费者时,就又有了不同的意义。就要根据特定的产品属性,和环境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色彩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时尚,大自然中,色彩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色彩均通过视觉反映到人脑中,产生种种色感,这是消费心理的一个关键。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对消费者心理有持久刺激。自古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着颜色,并享受着色彩变化带来的欢乐。人们对色彩的一系列不同的爱好,促使人们去审视并购买自己身边的消费品。丰富的色彩在现实社会中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刺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色彩充满着许多联想,这进一步刺激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无形中受到色彩的刺激。

2、色彩心理对人的影响

2.1 色彩的记忆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是同时交替进行的,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人们对色彩世界的感受实际上是多种信息的综合反应,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生活经验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色彩记忆是大脑对过去视觉经验中发生过的色彩的反映。色彩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它的影响并不立刻消失,可以形成视觉后像,这种视觉后像是最直接的原始记忆。视觉后像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瞬间短暂,即使是最鲜明的视觉后像也只能持续十几秒钟,但是带有具体形象性的色彩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色彩记忆的信息量与生活经验、认识色彩的能力有关。

2.2 色彩的联想

“因花想美人,因雪想高士,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大部分人看颜色,往往联系到生活中的某种景物,例如有人见蓝色联想到天空,有人见蓝色联想到海洋;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火,有人见红色联想到太阳,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红旗等等。这种把色彩与生活中具体景物联系起来的想象属于具体联想。有人见蓝色联想到冷静、沉着;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热情、革命等等,这种把色彩与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想象属于抽象联想。色彩的联想与观者的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儿童偏于对周围熟悉的动植物、食品、玩具、服饰品等具体事物的联想,而成年人则较多地联想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抽象概念。以联想去评价色彩的人,是以自己的心灵去观照色彩的,他们通过移情作用的所谓“物我同一”去欣赏色彩的美,生活中种种色彩变化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某一种色彩或色调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2.3 色彩与味觉

食品色彩在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中颇受重视,色彩可以促进食欲。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为首,是色觉;“香”为嗅觉;“味”为味觉,食品的色彩与味道一样重要。色彩的味觉与食物本身的味觉记忆信息有关,苹果的红色给人以甜味感,但辣椒的红色却给人以辣味感;青绿色的蔬菜具有新鲜感,然而腐败变质的肉类等蛋白质食品也呈青绿色;对于没有饮用过咖啡的人来说,并非感受到咖啡色(褐色)的苦味,可见,色彩的味觉因物因人而异。不同的食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同,味觉的记忆内容有别,色彩的味觉联想也不相同。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心理实验报告如下:黄、白、浅红、橙红色具有甘甜味;绿、黄绿、蓝绿色具有酸味;黑、蓝紫、褐、灰色具有苦味;暗黄、红具有辣味;茶褐色具有涩味;青、蓝、浅灰色具有威味;白色清淡,黑色浓威。明亮色系和暖色系容易引起食欲,其中以橙色为最佳;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容易使人倒胃口。

2.4 色彩与嗅觉

色觉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人们在生活中会体验到花卉、瓜果、食品等各种芳香味,如蔷薇、玫瑰、兰花、苹果、桃子、柠檬、香蕉、甜瓜、檀香、牛奶、咖啡、酒类、酸醋、茶叶等的不同香味。化妆品工业中,从各类花香中提炼香水用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食品工业中从各类香料中提炼香精供食品调味。由花色联觉到花香,或由花香联觉到花色,或由某种食品的香味联觉到某种食品,由某种食品联觉到某种色彩是很自然的,其联觉的依据仍是生活体验。没有喝过咖啡的人不会感受到咖啡的特殊香味,没有使用过法国香水的人当然也很难想像其香水是什么花香。

3、色彩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在选择商品时,虽然也有人在仔细比较性能后才慎重地做出选择,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在商品颜色的吸引下做出购买决定的。女性喜爱的色彩当首推粉红色,尤其是年轻女性对粉红色的钟爱更加强烈。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女性产品包装都被设计为粉红色。粉红是幸福、甜蜜、舒适、年轻和可爱的象征,同时在生理上具有促进女性荷尔蒙分泌的作用。所以粉红色包装多受女性青睐。

在男性产品包装中,男性喜欢锐利、冷静和饱含力量的颜色,最能表现这种特征的颜色是纯色及与纯色相近的暗色调色彩,这些颜色是男性包装商品中主要使用的颜色。富含都市气息的色彩也深受男性的喜爱,泛灰调的冷色就可以流露出这种都市的情调。从男性使用的刮脸刀中,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色彩喜好。在深受广大男性喜爱的刮脸刀品牌中,黑色、藏青色和银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女性用的除毛刀则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有除毛刀都是明亮色调的粉红与蓝色,突显了可爱的形象。

在饮料的包装中,通常会使用饮料中主要原料的颜色。但对于碳酸饮料或运动饮料,由于饮料的颜色并不是能够激发食欲的颜色,所以最好使用商标的颜色或能够体现味觉的颜色。以灰色的运动饮料为例,由于在视觉上给人以威的感受,所以在包装上使用了白色与蓝色,以传递清爽与干净的形象。(再比如罐装咖啡,它的包装主要使用与咖啡颜色相似的深褐色。然而,乐天的Let’s be咖啡饮料却打破了传统模式,使用完全出人意料的蓝色作为包装的整体色彩。

在不同性质的包装设计领域中,色彩的运用是不同的,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色彩,以此来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4、色彩采集方法

4.1 自然色彩的采集

在包装设计中应用色彩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喜好,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热衷与贴合大自然的设计,所以在自然色彩中采集色彩是个有效的方法。要把大自然的物象看作是细微的光和色调的组合,是各种色彩调和、冷暖对比的产物。我们要对大自然的色彩进行不断的感知,从泥土的芬芳中吸取艺术的养料,从自然的光影中感受世界的变化,捕捉色彩的语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明净的蓝天,飘飞的黄叶,绿色的湖波,灰色的寒雾,红色的夕阳,青色的芳草,正是对这大自然景物的五颜六色深刻的感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可以使我们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产生色彩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冲动;甚至通过大自然的色彩,理解生命,升华道德,感受到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情趣和美好享受。通过对自然色彩、线条、色块以及光影的感受理解,艺术家对大自然色彩进行重新配色、重新排列、设计组合,创作出独特的色彩艺术世界,将自然色彩的思考上升为对人类普遍性的终极哲学问题的思考。人与物都有自然属性,艺术的自然属性就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形成。

情感和欲望受制于社会,也可以归附自然,大自然可以激活人的感情,升华欲望。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自然与人的气息和感情相通,可以使人陶醉其中,物我两忘。所以,运用更贴近大自然的色彩可以更好的俘获消费者的心理。

4.2 民间艺术作品色彩的采集

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原始崇拜特征和民族传统的艺术种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演变而来,是最贴近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的特色,其色彩具有明确倾向,以表现美好生活、慰藉心灵、崇拜自然为主题,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源泉。从民间艺术作品中采集色彩可以深入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者喜爱。

结语

人类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无处不在,是色彩构成了生活。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给人心情的不同变化。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好色彩,满足不同受众对色彩的不同心理需求,就能让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喜爱与记忆,抓住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对包装设计来说是重要的一点,色彩恰好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包装的设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服饰设计范文第5篇

亚历山大麦昆从不做平凡的设计, 他追求大胆、自由, 人们总能在众多设计中一眼就认出他的作品。他的设计和灵感天马行空, 骷髅围巾、包屁裤、犰狳鞋均出自这位“坏男孩”之手。大胆的造型使他的设计在最初颇受争议, 但是过人的才华和精湛的剪裁使人们很快就打破了对他否认的看法。

亚历山大麦昆惊人的天赋使他在时尚界很快就崭露头角, 他善于利用大胆的剪裁设计出独特的造型。好友伊莎贝拉·布罗曾评价他说:“他吸引我的地方, 是他懂得从过去吸取灵感, 然后大胆地加以‘破坏’和‘否定’, 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意念, 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意念, 他像一个偷窥的小孩, 在残破的布料中, 寻找最性感的地带。”亚历山大麦昆运用他在萨维尔巷Savile Row裁缝服装店学习的剪裁技术, 对不同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 创造出一件件造型独特的服装艺术品。熟练地剪裁技术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了每一种布料的特点, 并将这一优势与纤维材料的特点相结合, 设计出更符合材料特性的作品。本文就以他设计的个性服饰为例, 列举纤维语言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堆积

堆积这种设计语言在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中经常出现。例如2001年春夏系列, 主题为“鸟”, 这一季的大多数作品都运用了堆积这种语言。羽毛堆积出来的裙摆蓬松且柔软, 很大程度上的体现了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将鸟“灵动”这一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有2009年秋冬系列的白天鹅与黑天鹅, 这两款造型也是通过大片的羽毛堆积来塑造出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形态。另外2001年秋冬系列还有一个将堆积语言充分体现的作品, 一款脖颈处带有巨大穗状装饰的奶油色针织连体衣。流苏式的领口设计丰富了服装的层次, 大量堆积的流苏也打破了浅色服饰的单调性。

二、叠加

较为经典的案例是2001年秋冬系列的“牡蛎裙”, 真丝雪纺的裙身由数百层褶皱构成。设计构思来源于牡蛎的裙边, 层叠的波浪造型是牡蛎裙边的特点, 亚历山大麦昆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加以设计, 而这一设计之所以能成为2001年的代表作品还有另一因素。亚历山大麦昆不只在这一设计中运用了叠加这一种语言, 他还运用了褶皱这一手法来塑造波浪的造型。这也正是这一设计在当季设计中脱颖而出的原因。2006年的秋冬系列也是多次使用这一语言, 奶油色的丝绸蕾丝贴合着模特的臀部, 斜裁的荷叶边裙摆上也有着大量叠加的蕾丝。

三、褶皱

褶皱基本上作为固定的语言经常出现在亚历山大麦昆的各季作品中, 尤其以2004年秋冬系列和2008年春夏系列最为突出。2004年秋冬系列中的希腊式拖地长袍, 上身用十字交叉形和褶皱相结合, 并且亚历山大麦昆在以后不止一次的对这个设计进行优化和修改。同一季的晚礼服设计也用到了这一语言。超模蒂尤·库克穿着大敞领的晚礼服一出场就震惊四座, 整个晚礼服都采用了褶皱的设计, 裙身的小褶皱使整个裙摆更加立体且有层次感。

2008年春夏系列的褶皱形式与2004年的有些不同。这一季的作品麦昆意欲向逝去的挚友伊莎贝拉·布罗致敬, 因此在麦昆心中象征着布罗的“鸟”元素又再次出现在了秀场上。在这一季中褶皱更多的运用于对服装腰身部分的修饰, 而运用在裙摆的褶皱则显得更为飘逸和柔软。

四、拼接

2002年春夏系列, 这是亚历山大麦昆与GUCCI签约后的第一场秀, 主题为“斗牛舞”, 破碎的弗拉曼柯舞裙和红色波点搭配, 两种图案的拼接给作品增添了层次感, 通过破碎的衣裙和红色来充分表达斗牛的激烈气氛。2007年春夏系列的爱德华风格也大过了一把拼接的瘾, 无论是漏斗状的紧身胸衣还是礼服, 都在袖口、领口还有裙摆上拼接着成片的花卉装饰, 大面积的花卉造型使整个作品更时尚更浪漫。

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亚历山大麦昆无疑是时装界的领袖, 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与对时尚潮流敏锐的洞察力, 他注定是时尚界的“鬼才”。亚历山大麦昆的艺术造诣不仅仅在于他的时装设计, 其之所以能被称之为“设计鬼才”更体现在了对舞台和时装的整体把握。他的设计虽然让人眼前一亮, 但他的舞台展示技巧则使他的设计光彩夺目。

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从不跟风, 他的每一次秀都带给人们一次视听盛宴般的感受。动物的头角, 动物的面具、骑士的盔甲, 蒙面的薄纱, 都运用在服装表演中。在每一年的秀场上, 除了服装, 人们最期待的还有亚历山大麦昆天马行空的创意——服装表演形式。从1999年“闪灵”系列中, 模特借助机械手喷枪表演的“天鹅之死”, 到2001年以《飞越疯人院》为灵感, 将T台被布置成关押精神病人的玻璃房, 到2004年以倾盆大雨开启了时装秀的序幕, 模特一袭薄纱晚礼裙被大雨淋透, 曲线尽露, 再到2006年数字技术营造的“影像Kate Moss”, 这些都是麦昆对于表演艺术的执着。他把服装看做成一种艺术品, 将与其设计相符合的纤维材料和语言均运用到服装的设计和表演中, 这其中包含着他对服装的创意与灵感, 在T台上他将服装通过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世人, 将服装展示从一种视觉艺术提升为空间艺术。这使服装设计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展示, 更具有了思想和意义。

亚历山大麦昆虽已离我们远去, 但品牌的设计仍在继续, 时尚界的脚步也在不断向前, 这位世界级的时装设计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场过目难忘的时装秀, 而是一个时代, 一个纤维艺术开始运用在各个行业的时代。纤维艺术, 逐渐融入了服饰中去, 不仅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而且还为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开创新模式和新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摘要:本文主要从纤维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延展开, 以亚力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Queen) 的服装设计为例, 从他的服装设计中分析纤维语言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广泛应用性。

上一篇:家庭经济下一篇:全过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