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内, 各个民族团结统一, 开拓进取, 创造了中国的博大精深,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图案以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缤纷的色彩以及繁多的款式形象和工艺手法, 给世人一个非常震撼的冲击和艺术美的价值和享受。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包含了特定的技术工艺、宗教信仰、审美文化、婚姻生活、民族情感、经济社会构成等许多方面。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和时间历史的,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发展背景等的差异和变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图案等有着非常多的类型,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有着少数民族本族的区域性和民族本身的文化、历史等特性。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图案, 是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由少数民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为服务自己的身体机能、服装自己的生命精神力、文化审美和社会构成需要、文化环境因素需要等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服装结构、饰品、人体装饰、服装工艺、整体装饰和局部装饰、服装风俗和风格、服装材质等[1]。

二、中国藏族的服饰文化研究

1、藏族地理位置

藏族是中国的一个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辛勤劳动。勇敢朴实的少数民族。藏族主要生活在中国的西部地区, 生活地区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多米之上, 藏族的人民群众是非常勤劳和充满智慧的, 创造了与自身民族一样的非常悠久古老、充满本民族特色、有着光辉的文化内涵艺术, 藏族服饰和图案正是藏族在这充满着神秘、悠久、古老的文化当中最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在藏族的图案和服饰文化中, 有着非常丰富的地区文化, 由于藏族生活的区域范围的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 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使得现在的现代藏族文化服饰的呈现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巨大的地域性和地域特色。藏族服饰但是又有着大体的统一的服饰特征与文化。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为肥硕的腰部、宽大的衣袖、大襟、右衽、长裙、高统靴鞋、编发、和金银玉器珠宝等。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带, 高原地带的海拔高, 气候异常, 生活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严峻恶劣的, 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农业和畜牧为主, 这样的诸多因素, 所以就决定了早期的藏族人民祖先的服装主要的特征是保证温暖, 比较厚重, 能够适应农业劳作, 畜牧的流动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 形成了大襟, 束腰, 在胸部有留一个宽大的空隙, 外观形似袋子等[2]。

2、藏族地区的信仰文化性

藏民地区的僧侣服饰和图案, 主要是受长期的历史时期的藏区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体现的。在西藏地区, 僧侣有着非常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主导能力, 他们的服饰主体大多为绛红色的氆氇呢, 为披挂形式状态。有的部分高僧背部装饰非常的独特和色彩艳丽, 图案的主体文化几乎都是与佛教文化的内容和含义有关。在藏传佛教的历史和文化中, 护身符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地位, 如开光加持等仪式场合都是不能有着差池的。在藏区的一般民众看来, 佛教的僧侣有着神圣的能力, 都有着为他们佩戴的法器开光和加持的能力和责任。在文献的记载中, 这些的护身符的有着非常多的力能和用途。它的产生是根据藏族的社会的构成模式的发展和信仰的崇拜意义, 宗教的文化影响都有着紧密的结合联系等。藏族地区的服饰和图案, 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也是传统的吉祥如意观念的呈现[3]。

三、流行服饰与藏族的结合

在面料上藏族因为在环境因素高海拔地区, 所以藏族的服饰面料是非常的厚重的, 保暖性好, 看着粗犷朴实, 拥有者非常天然原始的高原地区的蓝天白云雪山的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具有藏族特色的面料特征的形成, 首先是藏族人民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和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物产和天然资源的制约, 并且也反映出了高原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高的信仰和无比全身的热爱。在人性和自然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藏族人民信奉的, 遵循的为人之道和处事的原则[4]。

在色彩上藏族的服饰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的运用, 颜色比较鲜明醒目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色之一。并且藏族人民有着较为崇拜的思想性, 崇尚洁白纯净, 所以纯洁的白色也是藏族服饰里的常用色。藏族服饰通过一系列的冷暖、强弱等对比表达着藏族人民的心里情感、信仰、情绪等多方面特征和表述。鲜明的对比也反应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轻松乐观的思想理念, 热情崇拜和爱憎分明的生活态度, 以及表现自我价值的突出的心理反应。藏族服饰的色彩又是表达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 展现出宗教灵魂的含义, 在藏族的宗教信仰含义里白色是代表着纯洁的天神的法力呈现, 被藏族人民看重的最美丽、最崇高的颜色。

四、结论

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的提升, 不仅是一种实力的展现, 更是一种文化的地位的提升。在我国研究欧洲、日本等相关服装文化体系之后, 应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服装文化价值, 加入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族特色的服装能更加是服装具有品牌性、文化性、价值性等, 在创造具有商业和艺术性兼备的服装品牌, 也将改变时装设计的格局变化, 并且能变相和直接的传播民族的文化、特色等, 发展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感。

摘要: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一步一步走向世界顶端, 中国在每个方面都在展示自己独特之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服装以及服装文化艺术思想也在得到传播。藏族使我们国家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凝聚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及现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每个服装服饰上的元素和图案的细节特征都是民族人民的思想特征的具体反映和人物情感的寄托, 藏族的服饰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藏族服饰和图案,现代服饰,结合,传承,新生

参考文献

[1] 达娃卓玛.浅谈藏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J].中国培训.2016.12:207.

[2] 夏梦.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结合之探索[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0.

[3] 杨琳.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151.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望谟县地形属于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布依族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的体现。望谟布依族少数民族在服饰艺术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发掘望谟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促进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

望谟以少数民族布依族和苗族聚居为主,望谟布依族文化氛围很浓厚,由于没有本民族的符号文字,导致本少数民族文化无法从源头上考究,因此许多古老的文化都消散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然而,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却大多以生活实物为载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又或者以图腾、节日、习俗等方式流传下来。其中,民族服饰是布依族文化流传的实物载体,其独特的民族服饰图腾风格设计反映了布依族服饰艺术的特征,再现了我们的先辈们的历史文化,凝聚了民族的文化精髓,反映了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征。

一、望谟布依族服饰文化

贵州望谟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贵州省南部,东部为黔西南州,东接罗甸县,南部与广西乐业县中间有一条河在中间,在各自对面都看到居民区,西与贞丰、册亨两县以北盘江为界,北与紫云、镇宁两县相邻,总面积3018.44平方千米。独特的地貌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原生態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民族风情气氛浓,有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望谟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很好,有着“贵州天然温室”之称。2019年,望谟县下辖4个街道、11个镇、1个乡。望谟布依族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环境形成了布依族服饰独特的艺术特征,其中包含了纺织、蜡染、刺绣等多种工序,且在图案、色彩、纹样、风格、造型等方面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这些都体现了望谟布依族先辈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文化艺术魅力。

二、望谟县布依族服饰艺术特征的历史传统价值分析

服饰特征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民族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它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历代先民的改革创新,最终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服饰特色,为我国多民族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几份色彩。

(一)、望谟县布依族服饰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布依族传统服饰经过多年历史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布依族文化博大精深是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中华大家族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们都是从劳动中有了文化,所以文化来源于劳动”[1]。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艺术历史悠久,其从制作过程来看,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材料都是自己编织,服装款式也是自己设计,望谟布依族服饰艺术包含了蜡染、纺织、刺绣以及图腾纹样等内容,从历史发展到今天,望谟县布依族当地人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望谟布依族传统艺术文化浓厚,布依族当地人热情好客。望谟布依族传统的服饰艺术文化体现了本族人民朴素的价值观。

(二)、望谟县布依族服饰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望谟县布依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除了全国统一的节日以外,更有属于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功能,随着历史的演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就是服饰色彩从动物本能或图腾、宗教以及记史释俗的历史重负下解脱出来,自觉地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衬饰”[2]。望谟布依传统服饰有动物图腾、植物图腾、花纹图腾等内容,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当一年一度的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活动时,望谟布依族人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服装,盛装出席这一节日庆典,服饰文化的魅力在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习俗中尽情的展现出来。

(三)、望谟县传统服饰艺术是展现服饰魅力的重要途径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望谟布依族人更是将艺术融于生活,将生活融于服饰。布依族人在生活生产中创造出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自己的地域特征以及文化特点相结合。望谟县布依族服饰艺术将传统服饰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服饰的图案与花纹也为后人考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凭证,“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是劳动人民用时间和智慧攒下的瑰宝。

随着社会的发展,望谟布依族一年一度的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日庆典活动,除了本民族的人们能够展现个人魅力以外,同时也能够利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外来游客,这样不仅能向外来的人们展示本民族的服饰魅力,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传播发扬,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望谟县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

布依族服饰有多种造型,不同的纹样图腾,鲜明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望谟布依族的服饰价值在于其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其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融为一体的。

(一)、望谟县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话题是一个永远不会截止的话题,布依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原材料的种植,面料的纺织到印染制作、蜡染、刺绣等各个环节,都是劳动人民亲力亲为,自力更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审美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对一个山地民族而言,审美和与造物相辅相成,造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而进行人工创作的物质产品,是审美的物质呈现也体现民族精神内涵,反映出独特的审美特征”[3]。望谟县布依族人的服饰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实用性,体现望谟布依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和望谟布依族民族精神,也展现了望谟布依族人生活文化的面貌。

(二)、望谟县布依服饰艺术的独特性

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的南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影响着望谟布依族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生产人们免不了耕田劳作、奔波涉水,为适应生活地理环境,望谟布依族男女服饰上衣各不相同,但是外套主要布料为蓝靛染成的藏青、深蓝或浅蓝色、黑色、白色土布为主。

“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形象地体现出其民族间信仰”[4]。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服饰文化艺术。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种类有外套、内衣,长衫、短衫、园边等,领口分有领和无领两种。服饰上面均有刺绣、蜡染等图案,颜色上有藏青或深蓝色,衣服领子、袖口、襟底有彩色花边或漂亮的栏杆花边,造型美丽,有立体感,线条柔和,是望谟布依族少数民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特色。

衣袖从肘关节处接五寸长青布,并在接口处镶上栏杆花边,然后在袖口内镶上一寸斜纹的白色土布。望谟布依族衣服简单、靓丽、纯朴,体现布依族的文化个性和深厚底蕴。

内衣有长衫和短衫,短衫是中年人以下穿的,长衫是60岁以上男性穿的。女子的裤子以长裤为主,有蓝色、青色。女子还喜欢带围腰搭服饰显得独特精致。腰围由腰头、围腰和腰带构成,除了腰带底部留有编织的白果须条,腰头和围腰上都绣有剪贴绣和彩绣,腰围上还带有各种花鸟鱼虫图腾。青年男子衣服以蚊子布、花椒布图腾为主,比较简单,如果是男子结婚的话要在围肩加上栏杆花边。六十岁以上的男性大多穿右袄大襟长衫。

望谟布依族服飾制作用棉线手工缝制。流程复杂,制作时间比较长。穿着舒服修身,冬暖夏凉,穿着看着得体大方,色彩鲜明。望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决定了望谟布依族服饰结构向着更加方便、更加简洁的方向发展。

(三)、望谟布县依族民俗与文化活动下孕育的服饰特色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节日、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而这些节日大都讲究隆重、正式,人们都会穿着庄重、喜庆,能代表本民族特色服饰参加节日或宗教活动。望谟布依族服饰因这些文化活动节日、礼仪而更加丰富多彩。国家民委指出“要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体制创新,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5]。望谟布依族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文化节日活动,是望谟县布依族当地最有名的文化活动节日,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护好我们的望谟布依族服饰传统艺术文化。

四、结论

传统服饰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往往我们从一个民族的衣着,就能看出这个民族的很多文化特征。望谟布依族族传统服饰是先辈留下的瑰宝,是布依族族人民祖祖辈辈劳动的结晶,独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喀斯特地貌特征孕育出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艺术,经历一次次蜕变逐渐形成如今结构简单、穿着简便、民俗特色、宗教特色浓厚的传统服饰艺术特征。望谟布依族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体现文化流传的实物载体,望谟布依族服饰艺术上的布依族民族服饰图腾都体现布依族服饰艺术的特征,再现了我们的先辈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护和继承好布依族传统文化艺术,望谟布依族传统文化体现望谟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征。民俗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望谟布依族传统服饰艺术,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特色化的民族文化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静.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

[2]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2(02):36-43+5

[3]张云婕.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杨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57-61.

[5]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民族,2011(10):30-32.

(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无论是何种戏曲,其服饰造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表演起着重要作用,服饰设计是戏曲艺术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重要部门,是连接戏曲内容与剧情表现的重要形式。服饰与妆容有利于演员更好的完成角色,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身文化直观的向大众表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服饰;妆容

中国戏曲,集文学、歌唱、音乐、舞蹈以及雕塑、美术、服装、化妆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样式。而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爱,逐渐发展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研究从花鼓戏服装与妆容这一领域出发,对其重要性及发展进行初步探索。

一、湖南花鼓戏服饰与妆容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的意义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方阵的一个重要分支,带有浓郁的湖南文化气息,是一种聚集了声音、肢体动作、舞美等众多艺术于一身,用以表达思想及感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在表演过程中所注重的不单单是剧目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其服饰和妆容在表演过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花鼓戏服饰和妆容上,十分讲究文化底蕴,其造型都是“神”与“形”兼备的,这样能使表演更为灵动。通过角色身上的色彩能够生动鲜明地表达出角色的情绪、心理特征,烘托出情节气氛及作品的风格基调,同时,也能直观的通过视觉效应来体现湖湘文化及民族特色。

二、针对湖南花鼓戏的妆容与服饰实地调研分析

笔者通过围绕湖南花鼓戏中的服饰与妆容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考察群众对花鼓戏服饰与妆容的了解程度。经过回收问卷并分析,笔者发现:

第一,对于花鼓戏服饰与妆容了解的人群较少,青年一代仅知道花鼓戏是一种地方戏曲代表,对于花鼓戏的服饰与妆容的了解更少,重视程度也不高。

第二,部分人群对于服饰与妆容存在一定的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并能折射出他们的审美观念。

第三,当下的人们虽然对花鼓戏的了解不多,但多数人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愿意去接触学习,并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三、湖南花鼓戏服饰与妆容的具体研究

1、湖南花鼓戏服饰与妆容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源自民歌,其服饰与当地的地理形成以及汉族人的起居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由最初的条件简陋只能就地取材,以日常生活装扮为主,到现在传统剧目有了特定的服装,包括道具以及头饰,十分讲究,并有严格要求。

在服饰方面,一般都有其固定的服装。例如《刘海砍樵》中,刘海哥头戴草帽,手拿扁担,梳着两根辫子,身着一套固定的蓝色戏服,而胡秀英手拿的扇子为固定的桃红色,服装则是上身金黄色乔其纱古装,灯笼袖,上披尼龙纱绣花半透明云肩。

在妆容方面,每个角色行当的妆面都有不同的风格。以丑角和旦角为例,丑角一般以鼻头的白豆腐块儿、上翘的胡须等造型来体现其诙谐幽默的角色特征;旦角的妆面则有统一的化妆步骤,从拍彩到拍红,再到定妆,扫红,元宝嘴,每一步都要求精细。另外,还通过梳头和贴片,来美化人物的头部造型,修饰演员的脸型,最终以优美的舞台形象结合表演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2、湖南花鼓戏服饰与妆容的发展对策

第一,与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的服飾与妆容需要随着现今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现代观众在审美上对花鼓戏的服饰和妆容的冲击力度较大,因此,满足各年龄层次观众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重视观众信息的反馈,是增强花鼓戏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必要手段。

第二,与舞美的有效结合。花鼓戏在舞台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其服饰与妆容是对剧中人物形象最直观的塑造,并起到辅助表演的作用,能够让观众对花鼓戏文化留下第一印象。舞台的布景作为背景色彩出现时,会一定程度上限定一些服装的运用,这就需要把握住戏曲服装中各因素的变化,以便更好的完善舞台效果。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色彩的搭配、材质的选择上。

①色彩的有效搭配。色彩是人类视觉接受的首要因素,因此,色彩最能在饰品和服装设计上营造氛围。它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成分,是对戏曲意境的创造以及人物内心世界剖析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现代人个性化的体现,可在服饰的颜色处理上进行多种色彩的搭配,形成鲜明的对比度,增强其对观众的吸引力。

②材质的有效选择。所谓的材质就是指服装的面料肌理和性质,面料材质和服装的风格主要取决于角色。例如,花鼓戏当中表现不同性格特征的角色时所选用的材料是不同的。且光泽感面料和凹凸质感的面料所表现的风格也有明显差异。服装的厚薄、软硬、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表达形式。另外,就表演演员来说,对于服装材质的选择要考虑其舒适程度,展现人性化的设计,让演员在舞台上能有更好表现。

第三,与花鼓戏情景的有效融合。戏曲情景主要用来展现戏曲的主题,表述这戏曲人物的职业、年龄、身份、性格等方面,无论是传统剧目或是现代剧目,其生存环境和矛盾冲突都可以通过服装与妆容加以展现和揭露。

四、展望与期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花鼓戏这一传统艺术引入校园,亦或是对其进行课题调研。花鼓戏进入高校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高校校园推广花鼓戏,让花鼓戏进入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进行学习,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接、快速的接触其中的魅力,从而使花鼓戏的服饰与妆容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眼中。

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只有认识了解了,才会去喜欢和欣赏。通过以湖南花鼓戏的服饰与妆容为出发点,了解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表演方式,知道以怎样的角度和心理来欣赏这门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加艺术涵养。同时,作为肩负祖国文化振兴事业的青年人,更要努力将花鼓戏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潜,余音绕梁的中华戏曲与音乐——中国地方戏【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07.

[2]郭晓强,浅谈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特点【J】,人文天地,2016.5.

[3]刘民,戏曲服装的设计因素与表现形式研究【J】,戏剧之家 2015.5。

2017年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论文

项目编号:XJ201712

项目负责人:张雨,姚玉婷,贺冰淇

指导老师:彭琳茜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1 中国服饰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服装在款式和装饰上各有千秋, 也各自不同, 但在颜色运用和装饰图案上仍是一脉相承。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服饰风格受儒家美学影响, 隐藏形体, 以飘扬高贵的直线条为含蓄美, 避免形体曲线之美来诱惑人的肉欲, 而以脱俗朴素之精神美怡人情操, 这种审美心理主导着中国传统服装。

(1) 中国传统女子服饰。妇女服装, 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 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 上绘五色翟形图画。鞠衣色黄, 为告桑之服;展衣白色, 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 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 但又发展出半臂、披帛、霞帔、褙子、披风、围腰、抱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 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

(2) 中国传统男子服饰。裙服之中, 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 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 以象天;裳多黄色, 以象地, 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 上面用朱、白、苍、黄、玄五彩丝绘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 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藻、火等图案, 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 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 系于腰间革带, 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 裳后系组绶, 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1.2 韩国服饰传统文化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对此, 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 生活起居, 奚同中国”。唐代时, 新罗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 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 韩服特别是女装, 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 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 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

(1) 韩国传统女子服饰。韩国女性的传统服装, 由宽松短衫和高腰长裙组成。短衫在前面交叉, 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 高腰长裙系在胸部, 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 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行鞋。看上去非常优雅。韩服的美可以从外观的线条, 布料的色彩及装饰的变化中看出。强调女性颈部柔和线条的短衣, 内外边V字型领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线, 突出温和感。

(2) 韩国传统男子服饰。韩国男装的传统服装, 由宽袖短褂、长袍和肥大的裤子组成。长袍在前右侧交叉, 裤口有带子束在脚踝处。丝绸上有花刺绣的绣花鞋, 对衬托韩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饰裙边线条。

2 中韩现代服饰文化

2.1 中国现代服饰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和融合的过程, 因此中国现代服饰中仍然融合了中国多民族服饰的特点, 融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服装成为现代中国女性追捧的新潮流。这些新潮的服装上, 有的点缀着一块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图案;有的配以华丽的藏族饰品;有的绣着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这些现代服饰即简单又有内涵, 被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元素巧妙装点后, 很好地展示出服装个性。走在繁华的街头, 你会发现, 这样穿着具有民族元素服饰的人不在少数, 以民族元素点缀现代, 给自己的品味平添了内涵。民族服饰的流行, 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女性审美情趣的变化另一方面, 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2.2 韩国现代服饰特点

《皇太子的初恋》中的成宥利在剧中是一个可爱的灰姑娘, 她的穿着风格是运动型。她的服饰给人以简单、轻便、活动性极佳的感觉, 以吊带、无袖T恤、迷你短裙为主, 通常都配上运动挎包, 帽子等饰品。在韩国16岁至32岁的人群中, 除了制服和正统套装、礼服, 多数时候都是一派休闲打扮。健康不受拘束。倡导个性的他们, 是韩国时尚产业的生力军。他们随意舒适的风格, 尽显年轻人的不羁和活力, 对于礼教森严的韩国社会也是一种低调的反叛。

2.3 中韩现代服饰的相似点

(1) 都缺少世界级设计大师。中韩缺少如日本的高四贤三、三宅一生等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师, 这不是设计师能力所能决定的。我们自身服装市场的发展程度, 本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 国家经济实力等诸多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设计师得到世界的承认。中韩两国随着今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出现国际级大师也会指日可待。而鉴于韩国的经济腾飞先中国一步, 其设计师水平相比中国设计师水平略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2) 追捧外国时尚。在社会发展和不同文明交流过程中, 西方文化辐射周边。历史上韩国借鉴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形成了韩服, 而今, 韩国物质文明建设和西方大国还有差距, 崇拜欧美时尚就顺理成章。同理, 中国也崇拜欧美时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中国现代服装紧跟世界潮流, 在自身没有完全成熟之前, 学习别人的特点和长处也是无可厚非的。

2.4 中韩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1) 着装礼仪方面。韩民族注重礼仪, 在正式会议或宴会上, 韩国人着装十分严格, 男人是西服套装、领带, 女人是西服或韩服正装, 不着正装就进入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在中国, 基本不存在如此严格的限制, 学校对于校服的要求, 公司企业对于员工制服的要求, 公共场合对于正装和礼服的要求、以及平时穿衣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等等, 都不如韩国严格。

(2) 服装设计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服装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之间, 设计师对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独创性的设计师往往从民族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 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寻求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韩国服装反映了自身社会特征和自然特色,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可供识别的基本形式, 从史前直到李朝一脉相承, 一切设计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 由此构成了韩国原创设计特点, 并且一直延续到韩国现代服装设计中。

3 结语

中国和韩国服装各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服饰的外在要素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点, 这主要反映在服饰的内在品格方面。对于两国高贵的服饰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认真整理和总结,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另外, 中韩两国是近邻, 具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儒家思想基础。在变革的国际大环境中, 开放的全球化给中韩两国服装业提供了更大的互补和借鉴的空间, 中韩两国服装界应该紧密合作, 加强交流, 共同发展, 从中吸取对方的优势和经验, 为弘扬本民族服饰文化而努力。

摘要:本文由中韩传统服饰文化, 中韩现代服饰文化, 及总结三大部分组成, 运用事实论证、引论等方法, 分析比较了中韩服饰文化的综合情况。着眼于两国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从中得到启示, 中韩两国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 加强两国合作关系,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韩国服饰文化,传统服饰,现代服饰

参考文献

[1] 吴卫刚.服装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屈原以香草喻人, 美服寓志的艺术手法, 深深地影响了历代文人。曹植塑造的洛神形象中“凌波微步”, 如此轻盈飘逸的美, 更是凭借了服饰的无穷魅力。诗人借其传达审美, 诠释生活和服饰风采, 服饰凸现了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心理。以服饰表现文化, 并成为文化的载体。自“曹衣出水”后, “褒义博带”的延伸使大唐服饰大胆裸露鲜衣华服成为一时风尚, “吴带当风”成了风格, 无拘无束, 酣畅淋漓, 唐人的自信尽在服饰中有了显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服饰对大唐时代的折射。

1 丝绸之路的通道, 有着对外文化的融入趋势明显, 外来乐舞服装丰富了大唐服饰与文化

公元7世纪的大唐, 吸引了四方使臣和商贾。长安成为中古文明的象征, 成了服饰交流的中介。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胡服胡乐胡舞, 这些新奇鲜明的服饰丰富了大唐服饰。

唐代疆域扩大, 思想开放, 经济繁荣, 造就了一代自信的大唐人。服饰上更是容纳了外来文化、异域文化的新鲜和精华, 唐王朝也派使臣去异域取经, 其中舞服更让唐人感兴趣。白居易诗句写“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姗姗”, 来写舞服和舞饰, 有如此描写舞姿“飘然旋转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裙时云欲生, 烟娥略敛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唐王朝宫廷舞名曲中的舞服吸收天竺 (古印度) 服饰特色, 但仍以中国传统舞服为主。

另外,也有“鼓催残拍腰身软, 汗透罗衣雨点花”的拓枝舞, 都是由中亚、西亚舞者带入。真有那种舞者自醉, 观者如潮的景象。白居易诗写“臣妾人人学团转”, 写的情景感人真实。由此引发着唐人对中西亚乃至欧洲服饰的强烈追求。

2 唐服饰的多姿彩艳丽的特色, 展示了大唐的大气魄和博大胸怀

唐服中尤以女服最为精彩, 冠服华丽丰美, 装饰奇异纷繁, 令人目不暇接。在唐服中以襦裙服盛行。由于人们交流广泛, 思想开放, 袒领流行起便成为时尚, 这类服装的穿着效果, 一般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 它是在历代中少见的穿着形式。方干有“粉胸半掩疑暗雪”的诗句。欧阳修诗写“二八花钿, 胸前如雪脸如花”的描写。

除此之外, 丝衫也是常服之一。

温庭筠诗句“舞衣无力风敛, 藕丝秋色染”和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以及张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 孔雀罗衫付阿谁”和欧阳炯的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等处来看, 唐代女子着衫普遍, 并喜欢红、浅红、浅绿等色, 同时加“罗衫叶叶绣重重, 金风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品。为美着意巧打扮, 显出她们无比的青春与俏丽。

裙子在当时倍受青睐, 裙腰上提高度, 有些可掩胸, 有的仅着抹胸, 外面直接披纱罗衫, 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周肪诗写“惯束罗裙半露胸”, 这是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

一种, 足以显示唐代开放的时代背景。其裙身长, 并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白居易诗句中写到“眉欺杨柳叶, 裙妒石榴花”,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中宗时候的安乐公主之百鸟裙, 就是刺绣代表作, 它的光亮不同, 色彩不同, 呈现出百鸟形态, 一时间富贵人家女子竞相仿效。可见古时装的感召力。必须注意的是服装饰物中有半臂和披帛, 成为仕女们的典型饰物。头饰华美, 有诗为证:“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薄粉轻朱去次施”的诗句写面部施粉, 唇涂胭脂的面妆。从诗句纪录描绘中能看出唐代妇女的妆饰及追求新奇的心理基础。

唐代女子不受礼教束缚, 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一风气盛于开元天宝年间, 《旧唐书》有明确记载。这种着装, 使女子与秀美俏丽之中, 有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它也说明唐代对妇女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3 以服饰反映宫怨和社会现实

刘禹锡诗写“农妇白伫裙, 农夫绿蓑衣……路旁谁家郎, 乌帽衫袖长”。诗人不明写农事艰辛, 却用具身份标志的服饰形象予以反映, 白麻布裙, 绿草蓑衣与江南田间景色相宜, 而乌帽长衫的书吏兀临田边, 加上庸俗的语言, 破坏了田间劳作的气氛, 渲染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服饰带有明显的文化标记, 如唐官服上绣禽兽, 佩带的佩鱼, 成为礼俗, 显示着等级和贵贱。

杜甫有诗“小头靴履窄衣裳, 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人见见应笑, 天宝丰年时世妆。”诗写一生幽闭深宫的宫女身穿前代衣服来反映社会现实, 有着“宫花寂寞红”般可怜而可怕也寂寞得要死的心情, 服饰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作者写这首诗作时, 已是元和四年, 妇女改穿了宽大衣裳, 把眉头画得短而宽了。

杜甫长诗《长恨歌》首先对服饰作了描绘, 手法细腻, 服饰很美, 也依次写了杨贵妃命运的几个转折。“鬓云花颜金步摇”, 反映她初受恩宠的情景, 头带饰品“步摇”。而“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说安史之乱起始, 霓裳羽衣是舞曲所用的服饰。“花钿委地无人拾, 翠翘金雀玉搔头”诗写贵妃自被迫尽后, 首饰遗落满地。其中花钿、翠翘、朱雀、玉搔头都是饰品。“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诗句写安史之乱后, 李隆基派仙士在仙山上找到扬玉环后, 玉环闻讯后慌慌张张下堂来的情景, 诗中也表现了仙境特殊环境中的服饰形象。诗作显得浪漫, 服饰也展现出浪漫的特点, 因而诗人撷取一贯侧面, 去活生生写出人的性格, 身份品质和心理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界标, 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人们从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转到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社会现实。

4 从着装写人的文化传统, 表现含蓄

王昌龄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旁开。”开场将少女服饰置于自然环境中, 罗裙绿如荷叶, 又形容少女脸与鲜艳荷叶相映, 可以说诗句写出了服饰的简朴。

李白有诗句说“山花插宝髻, 石竹绣罗衣”。诗句写一位年幼的宫女, 衣服上满绣着石竹, 头上戴满鲜花。一幅天真自然的憨态。

唐边塞诗也写有“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裘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里的狐裘服饰不同与宫廷服, 民服, 它需要和寒雪劲风相适宜, 根本不注重细节的描绘, 它要突出戎装的保暖性。

唐时服饰从头写到脚, 无不写如诗文, 唐诗中服饰折射的意韵丰厚。“吴带当风”表现出的服装飘逸感构成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这个时代, 它惊世的吸取与创新精神令民族振兴, 国家兴旺。大唐文明也在服饰上留下了深深印记, 展示着民俗风情, 展示着中国文化永久的魅力。唐服饰以丰富且款式大胆开放, 服色和服饰的雍容华贵放射着独特的光彩。

摘要:大唐文化的表现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也是立体的多元的。若从服饰的角度去认识审视大唐, 你就会从另一层面上感知大唐文化的灿烂多姿, 体味大唐积极进取的精神, 感悟它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了世界文化, 提高自身文明之高度, 同时也传播了大唐文化, 成为中外文化的载体, 从而在世界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上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所以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