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论文范文

2023-04-04

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高校管理中,管理理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校管理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在这一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执行能力

高校管理是高校的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管理有别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其管理的特殊性。它担负着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让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其整个高校管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有好的管理效果,就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创新管理意识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定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再比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2]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务实,戒浮躁,要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去着想,去考虑。“求细”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精细化管理。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二、以服务理念为核心

服务意识,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管理人员的内心,是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作为高校管理的第一理念,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高校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高校管理就是要不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里面包含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比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服务,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等。而所有服务的派生是以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服务是高校科学管理的第一理念” [4]。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呢?

第一,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在当代社会上,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倡导服务意识,首先强调服务是重要的。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树立起神圣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教师、对学生更要比平时更注意细节,更加有耐心。教师作为高校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要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教师竖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就是服务,教师的工作也是围绕以学生的服务展开的。所谓,上梁正,下梁也正。教师享受了受尊重的服务,他们也将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平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因此而受益,形成良好的循环。

第二,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是将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使整个组织管理正常运转的纽带。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协调需要沟通才能达到目的。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象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行政各个部门,要想服务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善解人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只有了解了他人的需求,你的服务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通过协调和有效的沟通,管理人员才能做到定位准确。理解服务对象因什么而着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诚心诚意地为对方解决问题,体现高服务的水平。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标准服务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多为师生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服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创新、务实的“有效管理”的理论,他指出:“管理必须有效”,“只有效率才能使题目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谓“执行力”来源于2002年美国的拉理·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写了一本书《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而在我们国家,最先用执行力概念的是法院。后来,执行力这个概念被普遍用了起来。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各级机构和所有成员的执行力的总和,他们都是学校执行力的体现者。

当前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高校管理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竞争力取决于与对手相比相对较强的方面,而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使“管理必须有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发展、教职员工成长、学生成才。

那么,什么是高效、有效的执行力?高效、有效的高校管理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去努力。

第一,合理的执行制度。规范的执行力标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只有这样,执行力的执行者才能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避免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让组织成员无所适从,或者本身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最终流于形式,使管理的执行力受挫,更谈不上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高校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须本着两个原则: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不盲目去跟从,制定出适合自身管理特点,利于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二,健全的执行机构。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教学系部和后勤部门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缺乏工作分解和汇总的方法,组织成员根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想有高效的执行力,就要设置健全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宏观管理上看,明确高校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明确各个处室、院系的职责,开展定员定岗定责工作。从微观上看,上至院长下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内容和考核要求。管理的每个决策目标能够细化到每个处室,每个组织成员,目标指向清楚,方案简洁、清晰,从而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力。

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里面,管理人员就承担了“干部”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便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如何使管理人员队伍过硬,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便是高校管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哪里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在于学习。在当今社会,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每一个人都推向了知识海洋的浪尖上。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懈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素质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严格律己,具有奉献精神。管理工作是复杂琐碎的,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无法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实施。第二要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教师、学生、各系部及各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还有,随着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推广,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知识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上各方面的顺利开展,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学历教育。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就要讲究“对口”学习。管理岗位中缺少什么知识,就要到对口的院校进修,参加职业培训,讲求学习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岗位。

总之,在高校管理的每个岗位中,作为管理者其中一员,要适时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柳清秀,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3]黎红.高校组织创新的现状与必要性[J].教学研究,2012,(10).

[4]贺继红,张开祝.体制、机制与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三大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责任编辑:田 苗)

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是针对包括教师、学生、行政干部、教辅及后勤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员的管理,是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部分,其效率的高低关系到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通過对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对象的分析,了解目前管理现状,并提出提高其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

行政管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延伸到各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内部管理体制也必将随着改革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是各高校管理阶层需要重视的问题。

1 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内容

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分为四大块,分别为:1、教学科研:主要为教师与学生两部分。教师是教学科研主体,学生则是接受教育对象。教师在其价值观念、道德层面等均较为成熟,对他们的管理,应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找共同语言,优化沟通及管理效果。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社会经历,尚无独当一面的能力,心理不成熟,价值观念易受外界影响,实施行政管理时需要针对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去因材施政。2、行政干部:相对人数较少,但富有双重责任及身份,是本校一级命令、决策的制定者,但又是上级教育部门的管理对象。3、教辅人员:这类人员成分较复杂,数量也不多,包括教务人员,图书馆、实验室工作人员等,由工人、干部、教师等组成。4、后勤人员:比如餐饮、环境卫生等,一般属于企业化管理。由此可见,高校内部人员组成成分较复杂多样,不可能完全统实施一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和性质的特点,进行不同对待,不断改进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 当前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上也进行了不少相应的改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因为行政权力过大,高度集权,教育资源仍然处于统一分配状态,工作方式落后,导致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首先,由于高校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同的财政拨款,几乎可以说是政府包办,权力过于集中,这就导致了其举办者、管理者及办学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不能各负其责。而且,行政人员思想偏差,对高等教育认识不清,“官本位”思想严重,职称效力弱于行政,使一些教师一心谋“官”,影响学术、教育风气。

其次,作为传达上级指示,并负责将这些指示落于实处的高校管理层,为避免网络的书面信息可能引起不同部门负责人理解有误,日常工作中的琐碎事务仍需通过纸质文件或会议去传达,这样,为了安排时间参加各宗会议,会打乱各部门负责人原本的工作计划,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各部门上报的数据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到行政人员工作效率。

而且,某些岗位存在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未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去定人定编,导致一些需要人的工作岗位没有足够人手,仅有的几个人负责大量繁杂的工作,效率自然不会高,而不需要多少人的岗位反而配置了不少人员,导致该岗位大部分人员整日无所事事。

3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

首先,需要根据各部门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方案与目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将“终身制”转变为“聘任制”,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管理工作公开化,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需要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业务培训。行政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需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思想教育,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并且,需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各项业务培训,包括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等,可以是培训班,也可以是各类讲座,以帮助行政人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掌握正确的行政方法。领导需要掌控大局,突出重点的抓工作,需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不能僵化管理。而且,基于学校的性质,行政管理需以教学为中心来开展,以提高教学成果的取得为最总目的。在管理实施过程中,需加强现代化管理,运用网络等现代化设施,实现办公自动化,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用科技的手段去帮助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4 小结

各高校需要不断发现自己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上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尝试新方法、新手段,以提高本校教育成果为目的,运用最合适的方法,提高本校教育行政工作效率,并带动本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武,李海云,李建军,邵慧彬.完善省市共管的市属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 (03);34—37

[2]王丽萍,张日新.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现状及改革探索[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2,11(02);25 一 28

[3]郭光武,杨云,李建等.探究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3,23(06);54 一 57

[4]刘超,廖婷,范明明.探析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内容[J].中国成人教育 2012,(07);61 一 63

[5]王丽萍,张日新.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现状及改革探索[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c12);25—28

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班级网络社区、社会性软件等合理地融入高校班级管理当中,构建了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班级社区;网络平台;高校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经和教室、寝室、运动场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四大公共环境。网络虚拟空间使传统的以班级教室为基础开展集体活动的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高校管理中采用各种管理系统、网站、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一系列方式,途径多样,但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推送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并有效整合进行高校班级管理便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小学开始就以班级为单位,班集体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代替的。高校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和交流所依赖的场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来源的广泛、学生住宿的分散、教室上课的不固定等因素增加了难度。传统班级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网络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为其带来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受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对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脱离了现实,带来了不关心集体、孤僻等现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淡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的管理需求,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模式亟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主动出击,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功效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朝着民主、开放、平等的方向迈进。

目前,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主要还是体现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如QQ群、MSN、电子信箱等来辅助管理,这些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但缺乏对高校班级管理的系统性整合和研究。本研究依据学校、大学生、家长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基于网络环境的有效整合构建,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就利用网络开展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做出了新的思考。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一)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1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

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建构,也可以单独开发,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师生、生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信息、高校职能部门信息以及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均可融入平台中,并以新闻、通知、报道、专题等形式体现。大学生则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及办理手续等,使班级网络社区成为其学习知识、获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及各类应用的通道。

班级管理应用是社区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的主阵地,主要是记录班级活动、班级学生的发展轨迹,是班级成员展现风采的虚拟化班级新舞台,主要包含网络课堂、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班级社区、班级论坛、SNS 社区、家校互动平台等互联网应用。除了这些互联网应用外,根据师生需求,也可集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可以引入体现班级特色的个性化应用,根据班级各自需求开发各类插件,体现班级成员的特点、优势,为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开放平台,积极营造健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实现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知识获取,在开阔视野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班级管理系统除了是班级文化展现的窗口外,也是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管理人员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舆论导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之情,建立班级社区、网上家长园地、论坛、视频会议等类似的交流栏目,逐步形成家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互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的开放式的全员互动的虚拟班级管理环境。

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家长在校外的监督配合以及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作为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班级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多的时间为班级管理服务。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微博等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网络形象,增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参与管理。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更需要全体学生特别是班委的分担和配合,应充分发挥班委在网络化班级管理中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统一。

2社会性软件:个别化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与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及与家校沟通的工具,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论坛、微博、QQ、微信等。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通过QQ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特别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它功能多样,可将教务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图片、视频等内容用基于手机的主动推送方式发布,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教学模式。因此,高校班级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互动,提升管理效率。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社会性软件三种通道,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构建如下图所示。

网络高校班级管理需要内外合力,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在高校新生入学时直接推出并应用,使其在新生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应用系统的“首因效应”。同时,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以平台为唯一的途径发布重要信息,使同学们对平台产生“路径依赖”,切实推进其应用。当然,我们也应正视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网络道德、人际交往情感冷漠及其他负面影响,批判性地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原则,规范技术使用行为,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1建立平等交互新型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的心理特性和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迁,而作为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势必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更关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管理活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基于网络交流的便利和多渠道构建的师生交流平台,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彼此沟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构建线上线下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班级管理主要以面对面为主,具有许多优点,如活动组织化程度高、统一安排、教育管理严格、评价机制完备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封闭性,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班级管理的这些优势,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基于网络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内容充实、交互性强的高校班级社区,形成网上班级。传统班级的优势和网络的虚拟性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班级人文环境线下与线上的和谐。

3营造家校合作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提供了家校互联的新途径。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营造家校合作的新型社会环境。

三、结论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班级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7).

〖=2〗张立新,张丽霞.论生态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班级及其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3〗何伏刚,杨文婷.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一对一”网络班级管理的问题和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4〗凤启龙,刘璟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07).

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迅速发展,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也逐渐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来,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需要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积极的促进师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还有助于資源的合理化利用和个人执行能力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和探究了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措施

高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性和制度性需要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的落实各项责任,对管理流程进行有效、专业的细化和优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后勤人员,对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切实的保证,同时维持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现如今,高校后勤管理模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

1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1.1不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制定繁多的规章管理规定,但都不具有科学性,对工作人员提出多重标准,更多的出于人为因素的原因来处理问题,这使高校优质的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的资源配置中发挥高效的作用。高校后勤工作人员需要以规章制度作为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但不规范的规章制度恰恰使工作人员不清晰具体自己的岗位职责,从而降低了后勤人员的工作效率,导致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提高。

1.2有效激励手段的缺乏

实施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开展有效的激励措施。由于教育体制的迅速发展,高校后勤的奖励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岗位并不存在在岗位劳动上的差异,这其中就包括劳动贡献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的渺小,导致许多高校后勤人员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1.3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参差不齐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参差不齐体现在工作人员职工道德、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这三个方面上。后勤工作人员的差异性,导致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贯彻的不彻底,从而导致后勤人员在精细化管理概念理解程度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多项任务和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和发展。

2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对此,高校后勤人员应具备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抓住本质,运用更为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以下是提高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精细化制度,确立有效的理念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治策之本,运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指导和管理高校的日常活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有效的结合和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实施个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上,为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明确、科学、实际作为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实施有层次、有条理、可持续的发展方针,这都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2.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执行力是创造高校后勤工作环境的首要任务。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体制,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高校后勤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物质和事业等方面的奖励,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要对激励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保证激励体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贯彻,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合理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加强高校后勤精细化制度的执行力;最后,要加强高校后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高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做到工作细化、工作量化,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目标责任管理水平,使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的执行力得到加强,创造良好的环境。

2.3提高执行力培养后勤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提高执行力和培养后勤人员素质的基础。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是提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员应在日常管理活动中不断督促和监督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并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人员的思想素质、操作技术和服务作风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需要革新工作人员的整体理念,创造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文化,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行变革,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其次,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操作水平,并在执行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对工作的感悟和理解,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后,形成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服务作风,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将“服务至上”的服务精神深入贯彻,使信息流动起来,使每个工作人员达到满意,为高校的整体理念着想,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水平。

3总结

现代高校管理要求在高校中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体制、确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执行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率、高服务的必然要求,将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正确、有效的落实和贯彻,培养和发展精细化管理文化,为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做出切实的保障,促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仔荣.后勤集团精细化管理实践性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2,(1):3-5.

[2]吴振麟.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2013,(27):169-169,171.

[3]李泰儒.浅议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70-70.

高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校学生人身安全、培养学生危机意识、维护高校声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造成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对策如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突发事件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国内众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的概率大为提高,为高校有效管控校园危机事件带来了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应当成为高校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新媒体及其特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下的媒体形态[1]。

相较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交互性强、信息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虚假有害信息,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利用新媒体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各种未知或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高校声誉,是高校平稳、有序运转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不可控风险。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系列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处理效果,使得危机从出现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危机蔓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处理时间。由于难以预料新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最终的发展走向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危机事件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大增。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大學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频繁,使得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在高校之中快速蔓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进一步扩散到高校之外,从而由开始的高校危机事件進一步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监管难度,而且使得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考量的因素大为增加。如之前发生的安徽芜湖高校女生元旦意外坠亡、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使当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界限,学生卷入社会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较以往更大,这也会加剧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再次, 新媒体的发展对现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在新的危机形态下显得滞后和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捉襟见肘。但是新媒体也为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中的传播特点,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很多高校对新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多停留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没能从危机公关的视角看待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对危机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的处理措施还不成熟,对新媒体给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作用缺乏清晰认识。此外,很多高校教职工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把高校危机管理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割裂开来,简单地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二)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措施匮乏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没有针对新媒体建立危机预防长效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进行相应处理,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更有甚者在危机发生时仅由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处理,高校各部门缺乏一个系统的危机应对机构。这样不仅会错过危机的最佳处理时间,而且会使得事件借助新媒体进一步蔓延,使事件扩大和复杂化。一些高校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提升危机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在学校官网这一渠道发布,对于事件实时处理进展没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下进行信息同步披露,不利于师生和外界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出现误解和谣言等不利情况。

(三)危机管理能效较低

造成高校危机管理能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有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才加以重视,以致贻误了危机的处理时机。二是危机管理者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层面较浅,对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起作用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很多都是兼职教职工,缺乏专业的高校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培训,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较单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对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一是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决策,加强对高校师生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学校宣传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定期发布与高校危机事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题信息,正确疏导负面信息,积极宣传正能量,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组织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危险信息,并立即启动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师生和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消弭师生对学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的不满因素,同时积极吸纳、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中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防止出现因上下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有损学校声誉和师生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为避免在师生之间出现各种谣言和非议,防止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是应及时利用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广大师生和外界大众被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不可信信息所误导,争取获得舆论的主导权以及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事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学校相关决策、制度和危机处理的信息传播者和解释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发布危机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有效利用新媒体切实维护高校聲誉和正当权益。同时发挥新闻发言人在高校领导层和师生以及外界大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形成高校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隊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和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信息的扩散速度十分迅速,对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和媒体素养不断提高。其一,高校应重视对危机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使危机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使之具备基本的危机公关素养。在危机发生时,快速进行初步处理,避免因未能及时有效处理使得事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而产生负面影响。其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媒体素养,积极面对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及时转变思维模式,熟悉各种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特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搜集的有力工具。其三,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在高校师生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在高校中使用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适时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有关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各种产生形态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应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紧紧把握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维护高校声誉、师生正当权益和安全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卫萍,姜德锋.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新闻传播,2012(3):151.

[2]蔡火凤.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3]刘雪霞.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14(34):161-163.

[4]孙亮.网络媒体在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教育机构论文下一篇: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