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教学范文

2024-04-19

模块式教学范文第1篇

所谓“校本教材”,可以理解为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专家指导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发、编写、审定和使用的教学材料。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看做是对统编教材的有力补充,它能够弥补由于课程教材的统一性而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应性弱的缺陷,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校本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材料》开发的背景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课,属于“教师口语”课程的一个专业分支。该课程实际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三大模块。

国家教委《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同时明确要求,“教师口语”教学要把训练放在突出位置;教师要注意理论指导,注重示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课外训练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组织保证,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训练,并注意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由此可见,“教师口语”(或“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口语的表达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差别,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课程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采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线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口语表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配合科学、大量、系统的训练,不断巩固与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和技巧。

现行“教师口语”(或“幼儿教师口语”)教材,版本众多,且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越来越强,各院校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使用。但仅仅一套教材,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上,都根本难以满足教学与训练的需求。首先,“教师口语”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制的师范生,培养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涉及的开课年级、具体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也会有所调整和侧重。其次,“教师口语”各教学模块的训练,(尤其是普通话语音训练模块,)受地域与方言影响较大,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存在着语音或表达基础上的群体差异。再次,作为训练主体的学生本身,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另外,教材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增加教学的困难与不适,影响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此,开发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合学校教学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师口语校本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意义

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已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对于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在正确贯彻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尊重、满足本校教育环境及师生状况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基于本校的办学宗旨、学生学习需求、教师群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特的校本教材形成了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而这种办学特色,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设了一个专业化的环境。

其次,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促进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自从斯腾豪斯正式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当中的一种重要趋势。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是把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使教师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参与教材的编制、审定、实施与评价。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也提高了其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甚至对于教育本身的理解),同时也促使教师以研究者的目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并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概括。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加之不断的创新研究和探索,逐步养成行动研究的态度和习惯,最终将自己塑造成研究型教师。

再次,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与价值。校本教材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专业发展自主权,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专业地位。通过参与教材开发的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培育专业精神,提升其在专业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此外,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但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需要教师与其他的开发者通力协作,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会逐渐意识到合作的必要与重要,并深切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效,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会逐渐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校本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材料》的构建与实施

校本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材料》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训练主体,根据主体的语音现状、表达基础、训练目标,围绕职业岗位上的语言能力需要,按照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来构建训练模块与专题,旨在通过各模块的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逐渐了解、掌握幼儿教师用语的特点与规律,提高普通话语音标准度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因此,校本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材料》按照《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口语课程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的具体安排,将教材体系沿用为普通话训练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模块和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三部分。每模块下设训练专题,主要依据实际教学进度与学生主要问题编辑,课后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以方便学生练习并使训练效果最大化。

普通话训练模块以语音训练为主要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将学生语音档案中集中表现的语音问题按照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的顺序,设置为20个训练专题,供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专项攻克式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模块根据学校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设置了两大专题,朗读和讲儿童故事。朗读专题主要以普通话测试指定60篇材料为主,另外增加了国内外美文30篇,供学生练习使用;儿童故事专题则选取了30篇经典儿童故事,供学生欣赏和练习讲述。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也设置了两大专题,依然沿用的教材体例,分别为教学口语与教育口语两部分。此模块内容相对较为单薄,目前正在修订充实之中。此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普通话水平测试,本教材在这三大模块之外,另设附录项目,主要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

其中,普通话语音模块,以提高学生普通话语音的标准度为训练目标,二十个专题训练分别为声母、n与l、z c s与zh ch sh、h与f、j q x尖音、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an ang与uan uang、in ing与en eng、eng与ong、ai与ei、ie与ue、en un ün、ou、e与o。每专题训练内容围绕该专题主要语音问题,设置了100个单字、50个词语、两首古诗词、两首绕口令与两首儿歌的诵读。例如ai与ei的辨音专题,单字部分分别选取ai与ei韵母的单字各50个,双音节词语选取ai 、ei组合如“暧昧”、“白费”等50个,绕口令为《两个排》、《冬天雪花是宝贝》,其余内容均由此方式择取。通过这种集中训练、专门攻克的方式,有目的的纠正语音缺陷。同时,朗读单字、词语的设置还兼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儿歌诵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职业用语特点的熟悉程度。这些专题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具体语音状况及教师建议进行选择,并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开展训练,该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语音考核进行评价。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朗读与讲故事的技能,因此,训练内容紧紧服务于此目标。60篇指定篇目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熟练运用,又能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一举两得。同时,为了满足训练与教学的更高层次需要,增加了若干篇国内外美文,供同学选练。30篇儿童故事,多为短小精悍,非常经典的篇目,比如《两只笨狗熊》《爱打喷嚏的帽子》等等,仅仅作为阅读,都是很好的职业熏陶。另外,考虑到口头讲述的需要,故收录的这些故事都是偏于添加动作与表情,情节相对较为丰富、便于讲述的。30篇故事,要求学生至少精讲5篇。该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朗读考核、讲故事考核进行评价。

通过近一年的试用,笔者发现该教材针对性练习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发现了编选过程中忽略的问题,以及疏漏不当之处,目前正一一弥补改进。

总之,校本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材料》的开发立足于实际,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原则,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实践,追求真实的训练成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随着实践不断的检验,这套校本教材一定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傅卫莉.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1,(08).

[4]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03).

[5]林雪芬.把握课程定位,强化教师口语课的针对性[J].南方论刊,2008,(10).

(康 莉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221009)

模块式教学范文第2篇

餐饮业,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在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排序中,重庆餐饮企业以超前的全国品牌连锁能力,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构建中国“美食之都”。这对烹饪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也对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阴影与泥淖,与时俱进,大胆运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模块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面对这一,我校烹饪专业对这种全新的课题,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本文就我校中餐烹饪专业运用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的尝试。

一、模式名称: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

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从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入手,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据烹饪专业的课程特点,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原料质量鉴别与采购保管模块;菜单、筵席设计与成本核算模块;冷热菜加工与制作模块;面点加工与制作模块;管理与销售模块。这种教学模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提高学生系统而全面的烹饪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

二、理论依据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特定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特定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过程:

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要贯穿课程开发及教学的全过程,要渗透到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具体实施过程是通过烹饪行业市场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与编制——教学实施与设计——教学评价——修正与更新六个环节来实现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餐饮行业市场分析

现阶段,餐饮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需要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职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二星级以上现代酒店的厨房主管、领班、厨师长或大厨,其岗位能力要求相当高。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由不同属性的两个子目标构成,其一为培养具备基本烹饪技能,适应一线操作工作需要的人才;其二是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兼具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这是一种双目标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传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三段式,根据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安排课程设置,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学生的岗位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专业知识,特别是管理能力也未能得到培养的弊端和不适应性,也由此而生。究其实质,课程设置没有以胜任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来展开,目标不明确。烹饪专业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其基本技能无须建立在专业基础理论之上,客观上可以先理论再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再理论。在加强、提高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将课程重新整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案例教学,力求使学生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因此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教学”(如:德育板块、素质教育板块、专业技能板块)等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二)能力分析

确立以培养烹饪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实现 “从一般能力的培养转向整体地理解专业技术的内涵和功能”与“从职业资格认定的培训内容和手段,转向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两个转变,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实践。它具体涵盖烹饪原料质量鉴别与采购保管能力;菜单制作、筵席设计与成本核算能力;冷热菜加工与制作能力;面点加工与制作能力;管理与销售能力等。

(三) 课程开发与编制

1.根据烹饪行业调研和能力分析,我们在原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作了相应改革和调试。针对重庆“人口多,餐饮旺”的地域特点,完善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中级“烹调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开发《厨政英语》、《工艺冷拼》、《烹饪美术创新设计》、《食艺技巧工艺》、《厨政管理》、《创业指导》、《面点工艺》、《热菜制作工艺》等8门专业技能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烹饪理论、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与卫生等3门专业学科建设。

2.根据教学改革工作加强教学研究,着重研究烹饪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开设厨政管理、饭店营运等课程,为烹饪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研究烹饪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课逻辑关系等专业建设问题,开发《快速入门当厨师之基本功》《快速入门当厨师之面点制作》《快速入门当厨师之热菜制作》《如何开办饭馆》《果蔬雕刻》《厨政管理》《厨政英语》《烹饪美食语文》中职生课外读物《心海拾贝》等9门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校本教材。

4.教学实施与设计。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科学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深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中餐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以“厨房模拟经营”现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示教等教学手段,达到学生分组协作,独立设计并操作,充分展开实践教学的目标。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整合,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

(1)模拟操作教学:模拟饭店厨房的设施,学生轮流担当厨师长、班组长、热菜厨师、冷菜厨师、面点师等角色,让他们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提前进入角色。这样,学生通过现场模拟操作,既能明确各工序间的要求及关系,又能熟知菜肴的生产流程。既可以熟悉饭店厨房的操作流程,又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实践证明,模拟厨房锻炼,为学生迅速地变换角色、适应就业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特色教育: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行业的感情。比如开一节专业展示课,请学生家长来参观、品尝学生自己的菜肴,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开一节场景模拟课,让学生扮演行业中较色,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一桌菜肴等等。通过以上形式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学生对专业的感情。

(3)提倡以赛促训,在班级内、校际间开展烹饪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烹饪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

5.教学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智能结构和实际学习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自信心,在评价体系改革上,学校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学分评价,把学生的学分制考核划分为课程学分、德育学分、实习学分三大板块,实施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考核。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互补,合格和特长和相替换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灵活达到学分标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6.修正与更新。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与调整、优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行业调研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为烹饪模块化教学提供更为翔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为了搞好模块化教学,我们将组织烹饪专业教师构建烹饪专业教学资源库,即烹饪专业的教师(红案、白案、食雕、营养卫生等)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具有一定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

四、改革创新点

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实现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的新跨越。

突破以教为主的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引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新跨越。

突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实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的新跨越。

突破以分数为主的考核模式,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新跨越。

五、推广价值

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烹饪学生实践应用和岗位适应能力,如菜肴制作、筵席设计与制作、专业岗位工作能力、厨房各岗位操作技术运用、新技术应用、菜肴创新、开发与制作等综合应用实训等,且这些能力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促进了烹饪专业向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加强了餐饮行业与学校的合作。我校与天津锦绣江南、重庆菜香源、JW万豪酒店、洲际酒店、扬子江假日饭店、劲力酒店,重庆丽华酒店、重庆阿兴记大饭店等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在重庆市内外学校中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云南、贵州、四川、乃至韩国、英国都有学生前往我校,学习烹饪。

六、对教师和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1.必须具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必须理解并能运用模块教学法教学模式

3.必须具备锐意进取、拓野辛耕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具有讲课、实习、实验等多种能力。

4.随时关注餐饮行业发展的新趋向、新动态,在教学中融入行业前沿的观点与方法,能主动到行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5.改革教师结构,加快烹饪专业教师补充步伐,吸引餐饮行业能工巧匠到本专业进行教学。

(二)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1.建设烹饪专业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

2.建立两个“教学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一是教学食堂,二是新实训大楼的教学餐厅,由师生参与经营与管理,将教学与经营相结合,以组织学生进行经营性顶岗及岗位轮换方式进行,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触大部分岗位.并逐步掌握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职能要求。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校企健全合作机制,打造中餐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模块式教学范文第3篇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 时间安排错位, 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 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 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 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 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 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 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 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 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 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 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 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1 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 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 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 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 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 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 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 容易组织实施, 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 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 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 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 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 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 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 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 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 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 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 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 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 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2 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 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入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 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 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 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 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 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 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 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 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 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 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 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关键词:会计,中职学校,分段模块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财会专业的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 改革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模式

模块式教学范文第4篇

1 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为:

(1) 网络辅助教学给教学工作, 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方面, 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 例举如下: (1) 对于某些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课程, 在课后可将有关课件放在网上, 供学生在线浏览或下载, 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方便; (2) 把教师上课时讲稿的内容要点放到网上, 供学生在线浏览; (3) 就课堂上讲课的内容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补充材料或编写一些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这些方法的采用一方面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很有好处, 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与补充, 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印刷费用。

(2) 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这也是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之一, 如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对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难以全面照顾等情况, 此时则学生可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或得到弥补或得到知识面的开拓。

(3) 利用网络, 对于某些作业 (主要是编程类的作业) , 可利用网络传输 (如利用E-mail ftp等工具) 进行作业的传递, 免去了通过软盘复制的过程, 也提高了传递的可靠性。

(4) 网络辅助教学的引进,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交互性!加强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同时, 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等等。

(5) 网络辅助教学的引进, 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课堂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在课后的网络辅助教学中,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 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2 网络辅助教学与专业模块式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具有很强潜在能动性的主体。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是指对同一专业的学生采用前期统一课程设置, 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后期学科专业课根据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要求而采取的分方向教学、有重点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实现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拓宽学生领域知识面,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 以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大的平台, 按照3个专业方向组织教学, 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正是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将学生喜好的东西用到专业课程当中, 因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内外的能动性, 达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辅助教学是继多媒体CAI教学以后, 随着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迅速掘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要引入课堂必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学习活动必须具有自主性、个别化;时空观念要淡化, 校园即课堂, 甚至延伸得更远。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施以网络辅助教学确实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如何监控学生的学习?而模块式教学的特点较常规教学相比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特征”, 在教学时数和教学空间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而且模块式教学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只有创建这样的学习环境、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式教学。因此, 只要在模块式教学中解决好“环境”与“情境”问题, 网络辅助教学与模块式教学的结合就有可能。

3 教学设计与要求

教学环境是保证实施模块教学的客观条件。以往模块式教学环境以实训中心为主教学场地, 辅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形成了教学的硬件环境。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组织机构加入进来, 将其具体承担的教学功能和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明确定位。与改进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信息资料室包括投影、微机等硬件设备, 与校园网中心服务器和图文信息中心联接, 实现资源共享。在校园网中心服务器上安装有网络课程教学与开发系统, 由教研组负责网络课程和其他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维护。无论课上课下师生均可以访问网上教学资源, 作为课堂的延伸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统得过死, 也不能放得过散。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学习任务。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以个别指导为主, 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适当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在实践性强的内容上,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时刻跟踪和监督, 对于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针对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 选择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 在扩展知识方面可以不加限制。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习题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一些协作式活动,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生在课后可以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复习、自学、交流、完成作业, 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网络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 不断地学会应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从而在开展网络教学时不至于无从下手, 应能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学习障碍给予快速的解决;另一方面, 网络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索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应改变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手段, 吸收和共享各种资源和服务。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高校专业中的广泛应用, 在网络教学的辅助下实施专业模块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灵活性, 扩大了知识面,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教学正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在专业模块式教学中引入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探讨了在网络教学的辅助下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在网络教学的辅助下实施模块式教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辅助教学,模块式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智丰, 梅红.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46~47.

[2] 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73~86.

模块式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区块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及通证激励等特征为其指导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可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构建去中心化的团队结构,推行“政行企校四贯通”完善智能合约式共识机制,探索业绩导向健全通证激励式动力机制,在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面取得了实绩。同时,推行项目管理、完善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认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区块链技术价值赋能,推动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區块链;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群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快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区块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变革,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强调共识、共赢、开放、透明等理念,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教学科研管理体系,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课堂教学。2019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立项建设253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简称“特高专业群”)[1]。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的规定,特高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团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9方面内容。其中,“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特高专业群九大建设任务的关键,是高水平完成其他八大建设任务的基础,是取得特高专业群建设成效的保障。因此,运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区块链思维来建设一支“引领产业、结构合理、双向流动”的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所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亟需思考与实践的前沿议题。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动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可能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一并列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产物,已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社会救助、医疗健康、食品安全、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理论上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和通证激励等核心属性对于社群组织形态乃至社会组织形态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指导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能路径。

(一)去中心化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本质特征

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摒弃刚性的官僚制度,不需要经过中心化机构的审核或控制,实现数据和价值的点对点传输,为组织的微观决策、利益调整及高效运转带来正外部性[2]。区块链在组织治理层面的实践由来已久,对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属性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设负责人1名,由15~20名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是带有特定任务且相对稳定的功能型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中心化组织,虽然有负责人,有老中青年龄、初中高级职称及专业结构等层级特点,但负责人并不是行政领导,主要依托其较强教学能力、较高学术成就及较好社会服务效果所带来的个人魅力,推行非科层式、无层级式管理,主要在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分布式任务管理。可以说,去中心化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本质属性。

(二)智能合约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运行规则

在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情况下,去中心化主要依靠共识机制来实现大规模传输信息、价值转移的高效协作运转。区块链共识机制本质上是智能合约在发挥作用,保障实现功能运行的自动化[3]。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是基于价值互认、意愿共识、任务共担的积极关系结合体,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这就意味着,理想中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价值与情感的共识为纽带,按照任务预先设定(任务自带)管理与运行规则,来实现自组织、自运转、自演化,任何一名团队成员因故退出都不影响任务的实现,是共识机制上的实践。区别于将智能合约编码在区块链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直接将智能合约应用到现实建设场景中。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致力于协作共同体的构建,着力于共识机构的建立及智能合约的应用。

(三)通证激励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驱动机制

通证激励是区块链技术发挥功能的关键,主要通过可流通的权益证明帮助不同主体享受参与带来的利益。每一个去中心化组织都可以发行通证来完善激励和治理模式,并通过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来提升通证价值,进一步激励参与主体。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成果奖、规划教材、精品课程、专著论文、软件专利等标志性成果,是对职业院校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激励和治理的关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设计建设任务时,将系列标志性成果作为通证,由相关任务参与者共同拥有,以此来完善团队激励和治理模式。同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从校级团队持续完善并发展为省级、国家级团队,使团队内生出更大的通证价值,更好地对参与主体形成激励。

通过以上分析,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变革,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着力点:一是主张去中心化的非科层式、无层级式管理,遴选能力突出的团队负责人,推行分布式任务管理;二是将智能合约应用到具体的任务场景中,根据任务目标预设管理与运行规则;三是建立成果导向的通证激励机制,并推进校级团队逐步发展为省级、国家级团队。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探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为核心,融合社会工作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组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群,于2019年立项为国家唯一殡葬类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两年来,学校引入区块链理念,聚焦不同任务目标,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1.围绕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4]。特高专业群内各专业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于普通的专业群:第一,针对产业的高端业态,有准确的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定位;第二,培养的是群内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学习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体现产业先进特性,要么技术前沿,要么职业能力处于中高级区间[5]。由此可见,“高素质”和“复合型”是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鲜明底色。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离不开打造一支高水平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必须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对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产业节点,梳理出产业高端业态,解构出产业链上的主要工作任务,解析出其主要任务模块,从而根据不同任务模块要求组建特高专业群校内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特高专业群为例,针对殡葬产业链上的悲傷辅导、火化机尾气治理、遗体修复、遗体冷藏等48项主要工作任务,解析出人文殡葬服务、绿色殡葬设计、科技殡葬应用、信息殡葬管理、智能殡葬设备等主要工作任务模块,基于工作任务模块跨专业组建“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信息殡葬”“智能殡葬”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内涵如图1所示。

2.围绕基于特高专业群引领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客观来说,特高专业群要实现“引领产业发展”建设目标,难度很大,光靠校内跨专业组建的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远远不够。因为高职院校所招聘的教师基本上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不了解产业升级背景下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加之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无法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6]。推动引领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科研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工艺开发能力,迫切需要组建由行业企业大师、行业技术能手、专业群高水平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特高专业群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是整合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高端人才,特别是产业大师、名师和大国工匠,采用柔性引进、产校共建大师工作室、产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业校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聚焦特高专业群所对应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难点与关键问题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特高专业群为例,依托中国殡葬协会和中国殡葬职教集团两个国家级平台,分殡仪馆、陵园、殡葬设备制造商三个行业类别,从广州市殡仪馆、上海福寿园、江西南方环保机械制造总公司三个代表各自行业类别最高水平的企业,分别聘请3名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担任专业群带头人,共同组建特高专业群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殡葬产业技术难点如生命文化传承、殡葬大气污染物减排、智慧殡葬设备研发、殡葬信息标准化管理和殡葬大数据分析等,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从而引领殡葬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殡葬产业转型升级。

3.围绕特高专业群促进群内专业教师发展任务目标,校业跨界组建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特别敏感,反应特别迅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企业是参与产业建设的突出主线,把握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要实现特高专业群“促进群内专业教师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组建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在以下三方面可以促进群内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为群内教师提供与产业前沿对话的平台,使得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长期“保鲜”;二是为群内教师提供与企业教师对话的环境,使得企业“工匠精神”在学校传承成为可能;三是为群内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提升的空间,教师从多维视角去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能改变传统“单兵作战”的教学窘境[7]。为此,特高专业群带头人由校内高水平专业教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领军大师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原则上由具有教授职称的校内专业负责人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共同担任;专业(群)教学骨干原则上由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校内专业(群)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共同担任。来自行业企业的领军大师可以采取定期来校举办高端讲座、专项技术研讨、重大项目共同研发等方式,帮助“群内专业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前沿,帮助其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可以依托“大师工作室”,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难点,带领“群内教师”共同组成技术攻关团队,帮助其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工艺开发能力;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可以聘为专业群骨干兼职教师,具体承担专业群某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行核心课程教学“双教师”负责制,即“群内专业教师”负责课程理论教学模块,技术能手负责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且双方相互听课,促进群内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成长。通过聘请教学名师开展校内培训、到一流师范类高校进修、开展骨干教师教学比武、专兼结对等方式,提高企业骨干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优秀的专业群骨干兼职教师。

(二)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区块链理念的应用

1.着力构建去中心化的团队结构,分层分类培养团队成员

“双高计划”指出,要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必须培育“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等不同类别的高水平教师[8]。依据“师资类型、聚焦领域、重点提升”3个维度,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概括为“分层分类培养”。第一层次为专业群带头人,聚焦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研发和团队专业建设规划,着重提升其行业企业发展引领能力和专业群建设统筹指导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带头人,聚焦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研发和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着重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群骨干教师,聚焦行业企业关键技能和模块化教学模式,着重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其内涵如图2所示。

2.着力完善智能合约式共识机制,建设“政行企校”协作共同体

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采取政府挂职、行业锻炼、企业顶岗、院校研修等“政行企校四贯通”的培训方式。一是政校贯通。特高专业群专业带头人到政府相关部门或政校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挂职锻炼,熟悉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和实际业务需求,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二是行校贯通。特高专业群所在院校牵头成立“国字号”职教集团,专业(群)带头人定期赴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行业锻炼和深度实践,担任企业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三是企校贯通。特高专业群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带薪脱产”轮岗实践,熟悉企业业务全流程,掌握企业关键技术,培养一批省级技术能手,着力提升骨干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校校贯通。特高专业群带头人到国际知名院校开展沉浸式研修,研究学习国际产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掌握国际产业发展动态与行业发展趋势,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专业群带头人在行业乃至国际上的引领能力与影响力。

3.着力健全通证激励式动力机制,并举推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培养一支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任务艰巨,需要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干事创新的潜力与活力。激励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一是在年度考核中,对业绩突出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予以记功或嘉奖,可优先考虑评为优秀教师;二是对柔性引进的特高专业群行业企业大师和校内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三是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和一流薪酬相匹配;四是将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团队成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热情;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好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的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技术能手工作室、教授工作室,配齐配足良好的办公设备,为其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策建议

区块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区块链技术赋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具体应用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结合学校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去中心化的任务管理、智能合约的共识机制、通证激励的驱动机制及团队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彰显区块链技术价值赋能,推动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管理,完善去中心化的任务管理,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取得实效

《国际项目管理杂志》编辑罗德尼·特纳预言:“进入21世纪,基于项目的管理将会扫荡传统的职能式管理”[9]。一是建设任务项目化。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必须有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年度建设任务。遵循“目标—任务—项目”的思路,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年度建设目标逐层分解为一级、二级、三级任务,再将任务细化分解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进而明确任务总牵头人—总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含团队成员),将纷繁复杂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结构化、序列化,以提高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项目管理过程化。研制“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每个项目的项目名称、项目建设要点、项目负责人、项目成果等核心信息统一纳入平台进行实时动态与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的过程监管,确保每个建设项目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三是项目评价指标化。科学评价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成效,必须设定指标化的项目建设绩效目标。作为评价的核心,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评价活动的公正与客观,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实质性开展,关系到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绩效能否得到改进与提高。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为例,阐述其绩效目标(数量指标)如何科学设定,见表1。

(二)双向互认,健全智能合约的共识机制,打造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共同体

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企业大师、大国工匠与技术能手能真正融入专业群校内教学团队并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必须共同建立双向人员职称、岗位、工作量、考核等互认机制,深化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特高专业群要与行业内的一流企业建立员工与教师双向互认机制,探讨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的职称互认,明确教师顶岗服务时间与教学课时折算,将职工开展专业授课任务纳入企业员工考核内容,与企业、机构形成职称互认、工作量互认、考核结果互认、培训能力互认的工作机制。依托特高專业群牵头成立的“国字号”职教集团,与成员企业深度合作,实施校企互认和双向培养,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共同体,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共同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与特高专业群所在“国字号”行业协会共建教师培育基地,与一流行企单位共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着力提升专业群骨干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加速校企人员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三)服务提升,优化通证激励的驱动机制,促进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不断成长

构建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服务提升型绩效评价模式[10],其出发点(目的)是着眼于帮助团队成员提高工作绩效和水平,既关注团队成员的业绩水平,也关注其对工作的内在态度,且绩效考核指标多由考核者与团队成员通过多种方式讨论确定,而不是考核者的“一言堂”。一是分层次帮助团队成员树立个人职业目标,列出所设定的每一个目标必须完成的具体活动与时间节点,及时提供反映成果的支撑材料以供评估。二是构建科学的团队成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复合多样、立体多维,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其关注点是帮助团队成员明确是否完成了最初建立的績效目标,若未完成则一起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对策,而非简单的批评与惩罚。三是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利用多样的内部渠道和媒介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至团队成员,考核者逐一约谈被考核者并引导团队成员认识到与“标杆”的差距,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和自身水平。

(四)建章立制,规范团队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行稳致远

打造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引进行业企业大师、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必须系统培养特高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顺利高效进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必须配套出台《特高专业群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带头人出国研修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带头人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骨干教师顶岗轮训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规范教师责权利,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成效。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14号,2019-12-10.

[2]陈加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核心属性、理论解析与应用前景[J]改革,2021(3):134-143.

[3]刘树霞,杜正毅,刘文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府现代化治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3):185-188.

[4]张淑艳.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集聚状态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5-7.

[5]王寿斌.“双高计划”申报的四个“不等于”[N].中国教育报,2019-05-21(10).

[6]陈超群.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76-79.

[7]李维春.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基于35位教学团队成员的深度访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78-82.

[8]郭天平.“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8-82.

[9]克利福德·格雷,拉森.项目管理教程[M].黄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0]李科.服务提升型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以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9-83.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Based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Taking the Modern Funer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Group as an Example

Li Ke, Wang Song

Key words  blockchain;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modern funer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group

Author  Li Ke, professor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Wang 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作者简介

李科(1973- ),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绩效评价(长沙,410004);王松(1982- ),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

2021年民政部课题“新时代殡葬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21MZJ018),主持人:李科

上一篇:历史知识下一篇:辞职信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