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范文

2023-09-22

社会契约论范文第1篇

第一章 透视经济现象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

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一节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作商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

1 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什么是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如同尺子本身有长度,可以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历史上金银充当货币时一般采用的是重量单位,如斤、两等;纸币产生后,采用了专有的计量名称,如人民币、美元的元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学生活动:讨论:价值尺度需要不需要真实的货币;超市中的价签是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教师总结:价签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其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

教师活动:流通手段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流通手段就是流通所需要的媒介。

教师活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换的方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此时交换的方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这个道理。 当货币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就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当货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又体现出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在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

上,逐渐派生出货币充当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1、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教师活动:(多媒体)一枚金币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后其购买力还和原先一样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和原先的购买力一样的。因此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金币的重量,而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只要有一样东西其购买力和原先的金币一样就行,而不管它是不是金币。这就是纸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作为金银条、块的货币,在每一次交换过程中,都要称重量、查成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的成色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早期的金属铸币往往是足值的。但是随着运输和使用的磨损,这些货币很容易变得不足值,这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金属货币一样使用。人们由此而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纸币虽然是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任意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

物价水平下跌。二者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下降。

2、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交易的手段:

学生活动:信用卡、储蓄卡、支票等等

教师总结:这就是信用工具。(多媒体展示资料,看我们常见的几种信用工具)

(1)支票、信用卡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给持 票人或收款人的票据。

2 (2)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载体是 各类信用卡。

教师活动:小明在学校使用校园卡,这小小的“一卡通”使他的校园生活变了样。过去,校园购物、食堂就餐、校内看病、预约上机都要交现金,现在,只要将卡在 POS 机(计算机联网的终端机)上轻轻地一刷,转瞬间一切帐目就结清了。大家说:“真没想到,小小的校园卡竟这么神奇。”

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也可以使用信用卡存取现金或转账结算。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流通,提供结算服务,方便购物消费,简化收款手续,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2007年春天开始是猪肉涨价;2008年后半年猪肉价格下跌;2008年秋天的四川柑桔下跌。

学生活动: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是通过影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教师总结:上述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雹灾中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上涨,体现的是气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而实际上,雹灾中的苹果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苹果产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苹果的供给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的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2008年10月20日,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传言蔓延,仅半天时间,全市柑橘市场全面滞销,全国各地经销商生意大赔,橘子卖不出去,橘农望着成熟的果子一筹莫展。祸起何处呢?原来是当地一果农在柑橘园内发现大实蝇,被一网友发布到网络上。消息的广泛传播,造成消费者对柑橘安全感严重丧失,引起大家恐慌,都不敢买了。广元柑橘为什么卖不出去了?你能举出引起价格波动的其他因素吗?

学生回答:除供求外,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还有气候、时间、习俗等,甚至网络的创意等因素也会改变商品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波动。

(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然而,夏利车再贵贵不过宝马,再便宜也不会比普通自行车价格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是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教师活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如果不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商品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师活动:从我们已学的知识中,我们知道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由每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讨论分析

学生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甲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不是最大的,甲、乙、丙三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

学生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因而事实上甲生产的自行车并非价值量最大的,如果甲的价值量最大的话,就会导致生产技术越低,效率越低的生产者赚得钱越多的矛盾。商品生产者要获利更多,就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才能解决生产者越懒,工具越差,技能越低,价值量越大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能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否则,就得亏本。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3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商品的价格总是不断地上下波动。

教师活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价值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看书并回答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涨跌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保暖内衣销售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教师活动:常见的消费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钱货两清、租赁、信贷。反应我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叫恩格尔系数。 多媒体展示恩格尔系数。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看教材上的案例,分析小李为什么不买车?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

教师活动:收入和消费品价格影响着我们的消费。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师活动:多媒展示喝酒的漫画。然后提出问题:这样的消费方式合理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应该有什么样子的消费方式。

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只应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结构合理,协调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明确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把握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理解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中;辨

4 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一、阅读思考

板书设计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供求影响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5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一章第二节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企业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能力目标:

1、公司的含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的优胜劣汰;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提高素质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企业和公司的区别;企业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第二节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因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并于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司良好的业绩也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的事例,提出问题:

海尔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什么是企业呢?海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海尔集团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感知企业,从而引发探究企业相关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二节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一、企业的不同类型

(一)企业分类概述

1、企业的含义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列举几家公司和事业单位,判断它们是不是企业,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什么是企业

教师评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企业的类型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都离不开商品。而商品是企业生产的。企业有哪些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评论: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和公司制等,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行业属性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 金融企业、科技企业。

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根据企业的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根据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的比例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3、公司的含义: 教师活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规模大,有完善组织机构;有的规模很小,内部组织结构单一?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不同。在数百年的孕育和发展中,企业逐

6 渐形成了几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即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和公司制等。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公司是企业的重要形式,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

教师提问:如果四个人开一家企业的,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

学生活动:讨论填写两种形式的比较。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讲议: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设立,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不上市,不发行股票集资,所认的股份也不能随便转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集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由若干人共同出资组建,这些人叫股东;股东都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资料展示: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拥有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这些新技术,形成了客车用冷轧板、船用中板、汽车用冷轧板、耐热不锈钢中板、不锈钢复合板、不锈钢中厚板、铁道机车轴用钢和军工用钢等八大类约100多种规格型号新产品。其中不锈钢货车、不锈钢地铁车及火车客车、机车车轴用钢和火车轮用钢等产品,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的?自主创新为什么能提高经济效益?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教师评论: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一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进行经济核算,强化成本管理水平;三建立权威的、高效的生产管理指挥系统,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二、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一)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制定经营战略,确定准确的市场定位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宝洁公司的产品;思考宝洁公司是如何制定经营策略的。

学生活动:对比讨论宝洁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师评论: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企业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企业最根本的经营战略,就是能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切实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

学生活动:讨论网络给企业带来哪些管理方面的优势。 教师活动:列举海尔物流成功的原因在于其良好的管理。

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企业的治理和运营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形成“数字神经系统”。

3、诚实信用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教师活动:多媒体列举几种知名品牌手机,让学生选择。

学生活动: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品牌,而不选择另一个品牌?

教师讲评:一个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诚信”标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地区形象乃至国家民族形象。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没有一流的质量,就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创立品牌的过程中,只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将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强化企业产品在顾客心中的地位。诚实经营、注重品质和信用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活动平台

企业形象设计

目标: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步骤: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企业,了解企业的宗旨和文化;讨论确定设计图标方

7 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用计算机有关软件设计出来代表企业形象的图标;上课进行交流,并选出最佳企业形象设计。

(二)公司经营的优胜劣汰

1、企业联合

资料展示:多媒体观看一汽联合天津夏利的事件。讨论一汽为什么要联合夏利;夏利为什么又被“联合”了呢?

学生活动:讨论一汽和夏利各自的优缺点

教师评论:企业联合是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市场如同竞技场,大家都按照统一的竞技规则参与竞争,谁的实力雄厚,谁的竞技能力强,谁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谁缺乏实力,谁就会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铁的法则和必然结果。一汽和夏利他们之间通过联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兼并

教师活动:讨论企业的兼并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出一个案例来。

教师评论:企业兼并是由经营管理好的、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经营不善、企业效益差、 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实行企业兼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3、企业破产

资料展示:看多媒体上的漫画,“这样的企业该不该救?”

学生活动:讨论,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处理?其实破产有它的坏处,但破产的好处是大于坏处的。

教师评论:企业破产,就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竞争中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1、劳动最光荣

教师活动: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小到吃穿,大到飞机、人造卫星都是劳动者的结晶。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从社会上获得了多少,他的价值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劳动作为依托,个人的价值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学生活动:讨论劳动对个人的意义。

教师活动:劳动者通过参加劳动并取得报酬,以满足和提高生活需要,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些人好逸恶劳,或者不能正确认识劳动带来的快乐,没有价值成就感,而使自己碌碌无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蔚然成风。

2、就业是民生之本

学生活动:讨论劳动就业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每个劳动者都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教师点评: 树立职业平等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在靠辛勤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树立自主创业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己创业,不仅能够找到合乎自身能力、意愿的职业,还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陶冶情操,促进自我的完善。

树立灵活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自由职业者,如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都可以灵活选择。

(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多媒体资料:多媒体播放劳动模范许振超的“一钩准”和“无声响操作”等绝活。讨论劳动者素质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8 学生活动:讨论并看书总结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师评论:劳动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没有劳动就没有个人的价值。特别是现在的竞争环境和就业情况,就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有三个:

一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基本要求是: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是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劳动者的专业技能素质是企业生存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是强健的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基础。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企业的基本知识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职业意识,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社会和企业作出自己更大的价值。

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二、材料说明

[板书设计]

一、企业的生产发展

(一)、企业和企业的主要类型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

(一)、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经营的优胜劣汰

三、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9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 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和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税收是国家收入在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投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税收、民生”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在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是什么?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0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评论: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活动:讨论“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好不好。

学生活动: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得出正确的认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哪些要素?看教材,进行总结。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分清某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请分析教材26页小芳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0 教师讲评:小芳的爸爸是按劳分配;小芳的妈妈是按个体劳动者经营分配;小芳的哥的收入是资本和经营收入;小芳的奶奶是资本收入。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公平含义

教师活动:我们前面讨论了“按需分配”、“平均分配”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公平?

学生活动:讨论这两点是不是公平。

教师评论: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意味着每个人不管他的出生、能力、背景如何,都能够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公共利益的分配。规则公平是指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分配结果的公平,就是社会的一切财富和利益要均衡分配于全体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结果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

2、效率的含义

教师活动:前面的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还是其它的原则?

学生活动:是效率的原则。效率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效率,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即以最少的代价(时间、资源、人力等)取得最多的收益。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讲求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讲求效率,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讲了在分配时,一要考虑怎样把蛋糕做大,让大家分得更多──讲效率,又讲了如何把蛋糕分得合理,让大家都满意──讲公平。请问:是把蛋糕做大重要,还是分得均匀一点更重要?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一致: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你分什么”。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效率谈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地去做蛋”。只有坚持社会公平,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矛盾:想要把“蛋糕”做大,就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在对“蛋糕”进行分配时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每个人在能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所得到的蛋糕的份额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均匀,则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又是冲突的。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的图片,思考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评: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公平的制度保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学生活动:如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两种极端)

教师讲评: 政府应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再分配是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目标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富裕”意味着效率,没有效率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共同”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致富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平等地享有共同发展的成果。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依法纳税

(一)收税的特征及种类

11

1、税收的含义

教师活动:国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各种各样的部门和物资,它们的经费来自于哪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选一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评论: 每个人都与税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天天享受到的公共物品,无不有赖于税收。接受教育要有学校,看病要有医院,出行要有道路,保障国家安全要有国防,防洪、发电要有水利工程,这些都要依靠国家的税收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句话,通过税收,而使国家筹集到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经费。可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税收是根基。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2、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图片,观察税收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图片,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体现着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的分配关系。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小刘回到母校某职业高中办事,遇到了班主任丁老师,他热情地请丁老师到学校大门对面的某饭店吃饭消费了80元,但在结帐后索要发票时遭到饭店老板拒绝。他当即同工商、税务部门联系,老板在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采取藏匿、转移等手段逃避检查,更为严重的是该老板还伙同工作人员打伤了两名税务检查人员。有关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老板也受到法律惩处。对老板的惩处说明了税收的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讨论并总结税收的三个特征。

教师活动: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运转的基本保障,有税必有法。税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4、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多媒体表格展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了解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主要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重点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增值税,是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增值税的纳税人。

活动平台:制作税收小卡片

目标:理解税收的涵义和作用,明确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树立纳税意识,依法进行纳税。

步骤:分若干个组,利用课余时间,以组为单位到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观察肯德基、麦当劳的消费者吃完西餐是否要发票;制作税收小卡片,课上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明;课下到街上做义务宣传,提醒客人要索取发票,哪怕只消费了一个甜筒。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活动:创造情境“学生没有自己的个人收入来源,我们有没有纳税”,来进行辩论。

学生活动:分成两个小组,经小组讨论后互相进行辩论。

教师评论:实际上在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已经就纳税了,不过我们不是直接的纳税人,而是间接的纳税人。税收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当我们走进超市消费,到银行取款,去影剧院看电影,到书店买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依法纳税,向国家多纳税,是纳税人事业成功、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成就。个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事业是否成功,纳税多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作为纳税人,为国纳税是值得自豪的,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2、公民应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活动:刚从商业学校毕业不久的小黄中了2万元大奖。原来,他当上保险推销员后,风餐露宿的他在拿到一个大保单后,高兴地在泉州市区一家酒店犒劳自己,吃饭后,他向收银员要了发票,刮开竟发现中了两万元大奖。他从泉州市地税局领走了两万元服务业定额发票特等奖,并主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4000元。小黄拿到奖金说:“以前我没有要发票的习惯,

12 以后可得记得要了。”地税局为什么开展有奖发票活动?你在日常消费中有要发票的习惯吗?

学生活动: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讲评:公民是国家税收的最终负税人,应自觉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为,关注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三、多元化投资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0页内容,说明什么是储蓄存款活动?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人们为什么进行储蓄存款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储蓄存款的含义: 是指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教师点拨:储蓄活动中,储蓄机构必须按规定为储蓄者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到期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否则是不合法行为。

教师活动:我国有哪些机构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

学生回答:主要有建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浦发银行等等

2、商业银行

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哪些

学生活动:了解并说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教师点拨: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教师活动:结合你对股票市场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股票投资的认识。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股票是居民投资的一种选择。 股票投资能获得较高收益,但也有很高的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教材的案例,股票投资有非常高的收入,同时,也存在赔本的风险。

教师活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 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2、债券

教师活动:看教材分析什么是债券;债券和股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评论: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教师活动:一般来说,债券主要有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等项目组成。(可找一张国库券和其他债券,向学生展示)。发行国家债券,是政府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用来调节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的手段。由于国家债券由中央政府发行,政府的资信程度最高,还本付息由国家作保,所以,国家债券的安全性高,风险最小,而且收益又比银行储蓄高,老百姓把国债誉为"金边债券"。

3、保险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假如遇到了这种情况该如何规避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回避风险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有可能发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保险的意识,来借助社会的力量减少损失。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若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以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换句话说,一人损失,大家分摊,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互助行为,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从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学生活动:对比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3 教师活动: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社会保险就好像你在冬天里穿的一件衬衫,商业保险就等于皮大衣、大棉袄 ,有了它保证你过个暖冬。

教师点评: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当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地有哪些保险公司?它们开展哪些保险项目?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从大的方面说,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教师活动:想一想,我们学生参加的保险是什么类型的保险?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出现了分红保险等新种类,分红保险在具备正常的保障功能外,还可以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中分到一部分盈余,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加保险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保险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全,参加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知道了,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利用储蓄、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积极地为自己创造财富的积累,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四、探讨回答

板书设计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引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

二、依法纳税

(一)纳税人和负税人

(二)依法纳税人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多元化投资

(一)存款储蓄

(二)债券

(三)股票

(四)保险

社会契约论范文第2篇

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报告

誊写人:廖静仪 外国语学院 国商108班 1018100209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6日至2011年11月20日

调查地点:广州大学

调查对象:47位大学生

调查目的: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时出现信息爆炸。一件事,可以在一瞬间,出现在各大网站,各大媒体。而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出了一些曾经看起来很稀奇的事情。就如几年前的“彭宇案”和最近的“小悦悦事件”等。据相关统计,最近几年出现了至少十二起搀扶跌倒老人被诬陷事件,是什么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人们的正义感真的是日渐降低了吗?还是,媒体的无意炒作引起了人们自身权益的警惕?或者是什么东西改变了我们?为此,我们对广大学子们作出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助人为乐及社会出现的冷漠的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助人为乐、小悦悦、彭宇、冷漠、见义勇为、道德

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情况:通过问卷设计,调研实践及数据统计完成了此份"关于广大学生对助人为乐及社会出现的冷漠的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进行调查并一共收到了47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馈。现在我从设计问卷的背景、广大学生对助人为乐及社会冷漠现象的态度以及解决方法这三方面进行问卷分析。

(一)背景

首先我先列举一些案例。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彭宇案”。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 2011年8月27日中午,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西边的张黄立交桥上看见了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倒,司机殷红彬下车搀扶了老人。不想面对警方的调查,那老人一口咬定是那辆撞倒大巴车撞她的,最后,通过调阅监控录像,警方发现,正如殷红彬所述,他不是撞人者,而是下车救人者。

2011年9月2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了。这期间来往者众多,但大家仅仅是围观,却无人敢扶他一把,致使他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在家附近的巷子里玩耍,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型货柜车先后三次从悦悦身上碾过并逃逸。然而18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是漠然不理,无一施以援手。最后只有一位拾荒者陈阿姨将小悦悦扶起,躺在路边小悦悦就这样躺在血泊中七八分钟,最终抢救无效。(以上例子皆出自人民网)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达,中国人越来越患上了“发达社会冷漠症”,它突出表现为:社会越发达,人的竞争意识越强,法律的自我表现保护意识也越高。一些时候,许多受到帮助的人们不太懂得感恩,这也就使得人们帮助他人的热情减退。当我们去帮助别人,可能会

招来旁人异样的目光。帮助他人逐渐成为一种“非主流”的行为,使得我们渐渐缩回了那只帮忙的手。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善心恰恰是中了别人恶意的圈套。例如好心借手机给他人手机却被盗了,将路边摔倒的老人扶起却被诬陷是肇事者,勒索医疗费等等。人们逐渐功利化。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喜欢思考投入回报比,不再愿意无偿地奉献、自发地帮助别人。如果中国社会30年的经济腾飞换来的是“发达社会冷漠症”,我们要反问自己,难到这是我们要的社会发达吗?

(二)广大学生对助人为乐意识及社会冷漠现象的态度

在上文描述的背景下,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位大学生中,当被问到“碰到有人摔倒在地等现象你会上去扶他起来吗”,有9位同学表示会毫不犹豫地去扶起对方,而有20位同学表示会拨打110或120等待别人的救援,还有17位同学表示会先拿手机等物品进行摄像或录音,当已得到自己清白证据后再去搀扶。可见,经过一系列的“彭宇案”后大家似乎都闻“扶”色变。再问到“碰到街上有人偷窃或是抢劫是否会揭发”时,47位学生中仅仅只有9人表示会见义勇为,更多的会选择报警以静观其变,更有6人认为只要不偷或是抢到自己就不去管。这种助人为乐意识和见义勇为的淡薄,不仅反应了个人抱有不惹祸上身的想法,也显示了见义勇为后续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英雄流血又流泪”,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见义勇义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的当今社会频繁出现见死不救、见危不帮现象,英雄缺失,人们感慨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你认为社会道德是否在倒退”,几乎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他们认为社会发展加快,人们心态落差剧烈,进而造成社会道德水平的倒退。也有两成受访者认为在一些案件的负面影响和新闻报道的影响下,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倒退。再问及“社会道德倒退的原因”,超过半数人都把矛头指向许多如“彭宇案”负面案件的出现,使得社会互相信任度下降。这无疑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解决方法

为了增强人们的助人为乐意识,我在这提出几条建议:

1、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改良。在学校和家中对孩子们做好基础的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正确地引导孩子们从小乐于助人,真诚为人。

2、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引导。宏观上倡导和谐、关怀、友爱的社会氛围。树立起一定的道德楷模,并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养成民众一种正确的意识,从而将意识转化为行为,以一带十。

3、使民众懂得感恩,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真诚的表达感谢,从而也加入到助人为乐的群众当中来,营造起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环境。

4、严厉打击那些利用人们善心犯罪的行为。政府加强相应的监管与治理,媒体适时曝光,使群众更能明辨真假,让不法分子无从下手。

对于改善社会冷漠英雄缺失的现象,我也有两条建议:

1、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见义勇为的后续保障制度。关爱见义勇为、勇于牺牲的人,免除他们后顾之忧的,不但能给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一种精神上和实际上的满足,同时,也能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源力,使把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这也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同违

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

社会契约论范文第3篇

摘 要:新的世纪我国致力于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性,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法律对于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激发社会活力,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构建 法制建设

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 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 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现代法治国家,和谐社会更多的要靠健全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和谐社会应 该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制建设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以法制 建设为导航,引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全面实现。

一、法制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应该包括其他所有相关的非 经济指标。其中,法制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来不断加强 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可以说。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的目标需要法律来确定,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法律来保障,各种经济主体以及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矛盾也要依靠法律来调适。因此,只有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健康的发展。

(三)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法制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的推动。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的社会。这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成熟的法律制度加以确认和推动。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 (四)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离不开法制建设提供的强有力保障。一方面,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需要法制来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公众依法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经济建设、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权益等各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违法行为,也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予以有效打击和惩治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设想与思路

(一)坚决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不允许存在法律以外的特权,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也就是说,法律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党和政府及其成员必须模范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政党必须依法执政,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决不能以政策取代法律,否定法律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备尤其重要。我国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的国家,有重视法律和典章制度的 传统,只有法律制度健全,才能有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法律不完善,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封建集权和人治强权思想时有表现,人们已经习惯于强迫命令,习惯于惟命是从,这就需要法律来调整。有法,人们才能知法、懂法,才能依法,才能有法律的意识和观念,才能建立法治社会。我国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各种问题、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靠过去简单的办法已很难处理,这就需要法律从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制约和监督,使问题解决得迅速快捷,使矛盾处理得圆满,使冲突能及时化解,使全社会能正常有序的良性发展。

(三)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行政机关在国家机关中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大,与公民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行政机关成为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重要性最强的机关。这就 决定了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制环境的关键环节,是依法治国、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重点和难点,究其根源就在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也有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就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才能存在,而且职责和权 力永远是统一于一体的。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未经法律授予而行使行政权就构成了无权限或无效,即行政职权的存在必须合法。另外职责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保证履行。因此,行政机关的职权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 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就应追究法律责任。第二,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并且不得超越法定 权限。如无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剥夺或限制公民 的权利,也不得为公民设定或增加义务,否则就构成 违法。同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不得超越法定权限。第三,行政机关行使行政 职权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法律规定的行政程序是行 政行为的方式和步骤,它影响着实体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如果行政程序合法,其行政决定可能合法,如果行政程序违法,其行政决定必然违法或无效。可见,程序合法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第四,行政机关所有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都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法律包括实体法、程序法,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只要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对所造成的损害国家必须承担责任,必须撤销和改变违法的行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确保司法公正,促进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司法历来都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法治进程中,司法公正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司法公正是国法律正确实施的基本保证。现代法治社会,仅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制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切实遵守,被正确实施才有生命力。法律能否被正确实施,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司法机关能否做到司法 公正。司法机关只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司 法权,确保司法公正,才能保障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使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受侵害,才能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法制环境;其次,司法公正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司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的正确适用,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力,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当社会的良知受到恶势力的践踏,受害人能够寻找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司法机关,司法机 关是保障公民权利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再次,司法公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基本要求。司法公正有利于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利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法治认同与否及认同程度,影响着社会 成员依法办事与服从法律的状况。 为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必须坚持我国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决不能因人办案、看人办案。如果裁判不公,首要的就不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激烈,使社会缺乏安全、自由和秩序,也必然导致公平、正义的丧失和社会的混乱,这样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其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正确 运用法律的一条基本经验。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只能以客观事实作为惟一依据,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严格依法办案,既要严格执 行实体法,又要严格执行程序法。其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机关的职能就是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案件,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如果司法机关不能独立行使职权,任人插手,任人干预,那么司法机关将成 为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根本谈不上什么司法公正。其四,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就是按照法律的授权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互相配合就是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通力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通情报,共同完成法律赋予的任务;互相制约就是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同时,要互相监督,发现错误,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不断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法制教育,普及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法治环境。普法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的宪法原则,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司法 活动,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切实推进“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 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加大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自觉性。法治实践是增强全社会法律 意识,增强普法效果的最佳途径。普法工作要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开展普法工作的同时,要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法律虽然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强制力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普遍知法、自觉守法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以确保法律得到更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不强”,诚信是人类社会所 崇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护正常的社会关 系和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石。而现阶段我国信用缺失 现象十分严重,其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和 行政工作中始终存在着司法不公、权力寻租和执法 不严等严重制度缺憾。违法失信者可以用极其低廉 的成本投人获得丰厚的产出和回报,受此 “超额利润”的影响和“激励”,众多守信者也纷纷向失信“投诚”,自觉不自觉地加人到了违法失信者的行列之 中。信用缺失不仅败坏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对招商引资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国内经济秩序混乱。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在于规范商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从法律角度讲,信用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诚实无欺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用法律规范经营者的商业信用行为,应重点从两个方面加强诚信建设:首先,建立健全惩戒欺诈行为的法律法规。欺诈是市场经济中发生频率最高、最为严重的破坏社会信用的行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尤其是侵权赔偿责任制度,以保障证券市场信用关系,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其次,尽快颁布实施新的破产法。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两大后果:一方面,一些事实 上已经破产的企业仍在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由于资 不抵债,难以承担信用责任,给合作方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市场主体滥用破产程序,“假破产、真逃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应当抓紧完 善破产法,使没有信用能力的企业尽快退出市场。同时,建立经营者的财产登记制度和信用监督制度,有效遏制各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应加快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 意识,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首先,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通过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惩治社会邪恶现象,倡导公序良俗,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自己模范的遵纪守法行为,为社会诚信建设作出表率。政府机关能否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信用,惩治失信行为,当好市场经 济的裁判员,对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具有重要的示 范作用。因此,良好的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开展政府信用专项治理,使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提高行政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诚实守信意识,用法律规范来保证国家公务员的信用。现代 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控制公共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和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之所以赋予党和政府以权力,是因为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 保障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公务员必须忠实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诚实守信对公务员来说,绝非一般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参考文献 :

社会契约论范文第4篇

摘要: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契约思想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现代罗尔斯、高蒂耶,有着极为丰富内涵。西方近代契约论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人的思想最具时代代表性,他们都对契约思想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和阐发,三人的契约思想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其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理论,为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路径。社会契约思想的研究和分析,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契约;自然状态;自然法;人性;民主政治

作者简介:彭升,男,汉族,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广明,男,汉族,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一、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分析

(一)人性

霍布斯的人性观具有鲜明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风格。霍布斯以激情作为其论证人性的基础,激情是决定人们行动的指南。“当这种意向是朝向引起它的某种事物时,就称为欲望或愿望。”“而当意向避离某种事物时,一般就称之为嫌恶。”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没有公共政治权威,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来判断善恶。霍布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上,并没有提出人性善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欲望,是一种永无休止的贪欲。欲望本身并不是罪恶的,而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欲望的矛盾。“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人与人之间相互相互猜疑、争夺、杀戮。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战争状态。但是人性中也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正是由于理性的存在,人们之间才能订立契约,摆脱战争状态,而进入政治社会。霍布斯的人性观摆脱了以往神学人性观,重新构建了世俗主义的政治观。对解放人、发展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洛克与霍布斯一样并没有提出人性善恶论。在洛克看来,人性的本质在于追求利益。洛克在《政府论》中进行了详细论述,个人追求利益是人性中的积极因素。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利益的作用,但是过分地利益追逐却影响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既能够在自然法则和法律的约束下合法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却能够在约束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①。为了防止人性走向恶化,就需要对人性进行道德监督和制度约束。洛克的人性观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有利地抨击了神学政治观和伦理政治观。其对人性的两面性的合理思考,对西方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卢梭不认可霍布斯的观点,与霍布斯、洛克不同,他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是善的,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卢梭对人性得出了较为乐观的认识,即人除了保存自己的欲望之外,更存在着一种堪以产生‘一切社会美德’的‘怜悯心’,它犹如人的自爱一样是人的天性”②。“一个人并非仅仅由于他接受了后天的智慧的教训,才对别人尽他应尽的义务;而是,只要他不抗拒怜悯心的自然冲动,他不但永远不会加害于人,甚至也不会加害于其他任何有感觉的动物,除非在正当的情况下,当他自身的保存受到威胁时,才不得不先爱护自己”③。而现实人之所以走向恶,在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应该归咎于社会和文明。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从政治入手,重构契约。

(二)自然法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继承了格劳修斯的看法,他认为自然法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理性所发现的戒条或一般法则。这种戒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④。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发展而来抽象的自然法不同,霍布斯的自然法更为具体、更为实际。他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法的内容,那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这是其自然法的基础。由此条自然法从而派生了“契约”、“正义”等自然法。由于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这一权利将很有可能导致战争状态,因此需要自然法的约束和限制。

与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的自然法是赋予了人广泛的权利。在洛克看来,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遵守的自然法对他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⑤。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然法规定人们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等权利。在自然状态下,“完全自由并不受限制地利用自然法提供的一切权利和特权”,而不存在公共的权威机构,“人人都享有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利”。这样自然状态就不稳定不安全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利,但其他的如生命、健康等自然权利没有放弃。尤其是财产权,洛克强调要尊重私有财产。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更为深刻,“关于这个法则,我们所能了解得最清楚的就是:它不仅需要受它约束的人能够自觉地服从它,才能成为法则,而且还必须是由自然的声音中直接表达出来的,才能成为自然的法则”⑥。“‘自然的法则’不仅应该是‘善’的,而且也应该是‘真’的;也即是说,它既是应然的,也是实然的,是两者的统一”。与洛克不同的是,卢梭强调人的感觉和感情是自然法,而不是人的理性。感觉和感情是先于理想而成在的,自然法的基础是人的自保和怜悯。卢梭更为强调的是自然权利中的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平等的自然权利丧失了,为了重获这些权利。“每一个人既然把自己交给所有人,也就不是交给任何人;而人们既然把支配自己的权利交了出来,也获得了同样的支配所有参加联合的人的权利,那么也就得到了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等价的东西,而又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保持自己的所有物”⑦。通过契约建立了公共权威,而契约的核心内容在于公意。“公意是全体订约人的共同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社会契约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自由

社会契约思想的一大重要作用在于使西方社会从“身份社会”过渡到了“契约社会”。人身依附的观念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契约思想。自由契约从社会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政治层面,人的自由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无论是霍布斯,还是洛克、卢梭都承认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的。洛克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利的约束,不处于人们的意志或特权之下”。卢梭更有着精彩的论断,“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只有人都是自由的,才有可能去订立契约。“就人的意志来说,导致人去缔结契约的是一般需要、表示好感、有利可图等等,但是导致人去缔结契约的毕竟是自在的理性,即自由人格的实在即仅仅在意志中现存的定在的理念”⑧。人们在缔结契约的过程中出于对生存和安全的考虑虽然放弃了部分自由,但是契约却保障和促进了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放弃的自由。所谓“法律之外皆自由”。

宪政中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与社会契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一样,都强调对公民合法领域中自由的保护。特别重视公民的自主性,使其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得到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强调公民对政治权力和政治议题选择的自由,与民主理论紧密相连。

(二)法治

西方宪政中法治是宪政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宪政的重要手段。社会契约思想有着浓重的法治色彩,就具体内容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限制权力,二是建立法治社会。二者的综合作用就是建立有限政府。

契约本身就意味着要求法治,因为契约是彼此之间做出的承诺,需要彼此遵守。而法治具有普遍的约束效力,能够满足契约的需求。自然状态下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部分让渡出来,结成公共权力。又从公共权力中得到个人权利,实现了自然权利向公民权利的过渡。

社会契约思想家们早就认识到权力可能会出现异化,要求对权力做出限制。对权力限制,他们设想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分权,洛克主张将权力划分为执行权和立法权。另外一种方法则是法治,自然法是道德自律的价值观念,缔结的契约则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它不仅要求公民之间遵守契约,也要求政府在契约的规定之内的范围运行。

就建立法治社会而言,“社会契约理论作为自然法思想在近代的理论产物,既是一种政治学说,也是一种法律学说。社会契约论者运用契约论的原理,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制度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的法治方案,第一次将公共权力的建立及运作纳入到受人民主权规制和公民权利约束的法治轨道上来”⑨。主权的行使是以公意为基准的,它是要求是在维护民主的法律秩序上运行。法律是公意的体现,在这种生活中享有着最高的地位。契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最根本的宪法。

三、社会契约论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主在社会主义中有着广泛的含义。社会主义与社会契约论有着相同的主体—人民,社会契约论中的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参考。民主不仅仅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一切权利归属于人民的政治资源分配,更要求我们在政治信念上和政治程序上注重人民的作用和利益。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但人民并没有放弃自己所有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要给民众带来切身的利益,确保人民自身合法领域不被政府的公权力所侵害,确立公域与私域的划分。

(二)提供了政府改革的思路现代政治中政府是重要的一环,政府改革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和领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众政治意识的提高,对政府限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契约思想影响下的宪政模式中政府是“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也就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讲求效率,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得到人民的委托。

[注 释]

①张雷雷.洛克的自然状态下人性观浅析[J].华章,2012(24):3.

②王春.回顾与前瞻中的人性-卢梭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视野[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4):60.

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

④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7.

⑤洛克.政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8.

⑥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7.

⑦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

⑧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

⑨沈长霞.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13(5):47.

社会契约论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有序。我国的体制改革促生了社会分层,社会关系的复杂和社会活动的活跃,通过自己能够对利益分配获得参与乃至一定决定的权利是实现个体权益保障的有效方式。社会管理价值的实现不再是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实现,共识民主成为更先进更科学的民主实现形式;在社会管理中应坚持结果的民主、过程的民主和契约式民主的方式的共存。

关键词:社会管理价值;民主方式;共识民主

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甘地(Mahatma Gandhi)

一、社会管理的价值追求——民主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有序。

(一)社会管理及其终极目的

在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传统上主要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另外,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基层群众性组织也能够以居住区域为单位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同时,受国外理论和实践影响,近年的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领域作用日渐提升。

伴随社会管理主体扩大的现象之一是社会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是国家权力从对社会进行管理,其内容从微观与宏观不予区分逐渐成熟实现对宏观社会关系进行必要的管理;另一方面,社会管理的效果追求由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向实现社会正义、民生福利方向转型。

国务院在2004年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年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都对主要行使社会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中职权如何行使提出明确的规范和具体要求,《实施纲要》规定:“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将“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作为全文的一部分加以规定。接踵而至的各地方政府贯彻实施这两个文件过程中,对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中提出了民众参与的要求。那么,究竟民主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如何?通过何种民主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

(二)民主也应为社会管理的终极目的

民主本身应成为社会基本价值追求,但在现阶段的社会管理中,从立法者到拥有社会管理权的主体在强调民主的重要性的同时,都忽略了民主的独立价值,认为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实现了互动,管理主体听取或者接受被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见或者建议即可,而最终管理行为的内容或者结果与被管理主体无关联或者关联并不密切。于是在现实中便出现了听证会中听证会代表广泛发表意见但是意见不被最终采纳的“伪民主”程序。

美国制宪之父汉麦迪逊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政府,如果政府是天使,那么我们也不需要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正义是政府的目的。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目的。无论过去或将来始终都要追求正义,直到获得它为止,或者直到在追求中丧失了自由位置。”[1]而实现正义的途径之一就是民主方式。并且,随着正义实现方式的发展条件的变化,民主不仅是方式而且其本身也已经成为价值目标之一。

在社会管理事务中强调民主价值的实现毋庸置疑,但是是否社会管理事务在现阶段都需要将民主作为独立价值贯穿始终,部分人有质疑。本文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较小的社会组织中,民主的实现在于真正实施与否,而与所谓的实施条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当民主价值被人们认可后,当民主价值具体实施到社会管理中时,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实施,都会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各类主体利益的最大化。

古老的雅典民众之所以采取民主方式进行社会管理,起源于富有的地产主和贫困的家庭之间的斗争,贫困的家庭已经失去土地,或者有失地之虞的贫困家庭因负债而处于可能被强制失去自由,而公元前594年被选为执政官的梭伦调整了富有的雅典人承担公共职务的财产资格,使穷人有机会成为法庭的裁判人员。[2]主动采取民主的方式不仅在古代存在,其生命力在当代依然顽强:不丹王国以主动方式植入民主,进行民主化改革,并且其改革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当代,无论是原英联邦成员国家移植英美法系的民主法律制度,还是大陆法系移植德国和法国民主理念与法律制度,在适应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条件的理念与价值基础上,都也取得了良好的实现正义和民主的目标。因此,民主在社会领域的植入方式并不关键,重要的是准确评判民主价值在社会管理领域是否是首要指导因素,如果纯粹技术性的社会管理事项,民主价值就不应成为主导制度设计的统帅。

(三)社会管理中民主独立价值的动因

1、国家体制改革促生社会分层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出台是政策就包括:破三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优化组合、抓大放小等等。到90年代后期,在新的政策的引导下,城市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四大体制均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大的政策、理念上提出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和谐社会。中央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一种新的政策取向当然也会影响资源配置,并最终改变结构。这两次改革使中国公民利益分化,社会分层加速,而社会关系多样化必然会细化出更多的利益集团。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都希望在社会中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呼声和要求。而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诉求。

2、社会关系的复杂和社会活动的活跃

随着市场的活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一种社会关系都会牵涉到不同的利益诉求。

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也是中国社会管理中出现的一股清新力量,市民社会界与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既追求个体利益,又具有集体利益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市民社会的不断成熟为我国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联合国在1975年发表的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for development指出:“公民应有机会参与推动及享受社会发展。”[3]历史上的不少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便可视为公民透过公民社会对社会决策的民主参与。市民社会的形成促使公民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得失,也促使公民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作用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3、公民权利意识提高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个性化加快了公民对个体利益的追求,公民逐渐意识到,个体权益保障的有效方式是自己能够对利益分配获得参与乃至一定决定的权利。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向权力机关表达或者直接作为决策机构成员决定社会管理事项,或者向社会管理主体提供自己的想法、建议与意见,以便能够在社会管理中体现自己的意愿,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公民要求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的愿望逐渐提升。

二、社会管理民主方式的法律制度路径

(一)社会管理民主方式

民主的方式和目的不仅应体现在对社会事务的决策领域,在行政执法领域也充分得到尊重和施行。

1、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是最早期而又最知名的民主制度,民主一词也是在前五世纪于古希腊出现的。在这段时间之前的记载都断断续续的,不过希俄斯岛(Chios)的记载显示:岛上在公元前575-550年之间就出现了公民的议会和大会。投票的权利逐渐扩展,从原本的一小群地主贵族扩展至所有受过义务军事训练的公民,公民的年龄限制通常是20岁以上。而妇女、奴隶、和外籍人士则无法拥有公民权,使得全雅典只有1/10或更少的人口才有资格投票。所有雅典公民都有资格投票决定创立法律、向某个国家开战,同时所有公民都可以在大会上演讲。这种形式的政府被称为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能够使民众准确表达意见和建议,民众能够最有影响力地表达并争取自己的利益,能够更容易接受自己参与其中的政府行为的最终结果。但是直接民主也有一定的缺陷:直接民主应遵循少数服从多数意见的基本规则,于是,可在直接民主中可能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在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和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文革期间群众决策都出现了多数人暴政情形。因此,在社会管理领域,尤其是在行政决策领域,为防止“多数人的暴政”现象出现,民主的价值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唯一价值,我们还要考量社会管理领域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因此,在社会管理决策中确定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时,不仅应设计利害关系人和公众的参与,还应设计专家参与的决策机制。

2、代议制民主

采取直接民主形式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模式固然具有偏差率小的优势,但也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斯图雅特?密尔提出,在宏观的政治民主层面用“代议制”,人民选择自己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代议机关行使权力;在微观社会管理层面,通过民众直接参与决策过程而实现自我治理。[4]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国家采取的主要社会管理民主方式,其优点是通过代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民众的追求和利益能够获得便捷、真实的反映;其缺陷在于民主性差,决策的结果极容易为不同利益集团左右。

3、共识民主

虽然社会的发展导致人口增加、社会关系复杂、专业技术性增强,代议民主似乎成为不二选择,但是,多数决定的决策方式应该是社会管理中最底线的标准,应允许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努力使‘多数’的规模最大化,而不是满足与获得作出决策所需要的狭隘多数”。[5]衡量一个社会治理水平标准:直接民主的适用范围和效果——大众认可程度。为制衡社会管理主体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等情况,在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出现另一个调节器——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专家,在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中,管理主体、被管理主体和专家共同对社会事务进行论证、协商妥协、合作,实现共同治理社会的目的。

(二)社会管理类型与民主方式的选择

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有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民众权益的实现;对民主价值的追求和民主制度在社会管理领域的确立更利于社会管理目的的实现。社会管理事务的广泛和类型差异悬殊,故有必要进行必要的分类来分析民主在不同的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实现方式。

1、按社会管理类型的亲民化程度确定民主方式

按照社会管理的领域和对社会影响作为标准,本文认为,社会管理类型可以做如下划分。(1)确定规则类社会管理,即立法类或者准立法类社会管理,包括国家机关为调整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立法行为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为;(2)社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类社会管理,包括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的社会团体、自治团体的决策;(3)行政机关或者社会组织在具体执行立法或者决策中的公共事务的执行性社会管理。

不同的社会管理类型因其技术性和政治性程度不同,对民主的内在要求和行使方式会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确立规则类的社会管理就是不同政治集团博弈最终确立权利分配的过程,因此,此类社会管理宜采直接民主方式;重大事项决策具有主管能动性,但应是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因此强调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民众的直接参与和专家参与决策过程、决策机关最终确定决策内容的民主方式更切合实际需求;而单纯的执行性社会管理事务中管理主体裁量权较小且很少会直接触动公众的利益分配,故此种社会管理的过程参与性的要求并不强烈。

2、民主价值与社会管理专业技术性的博弈

在民主价值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必然表现在社会管理的程序中或者结果的协商性,但是民主价值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贯彻将会引起以下诸多讨论和质疑。

一方面,公民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参与将会导致效率的下降。

公民通过参与方式实现民主的追求,同时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社会管理行为本身而言,该行为通过公民的参与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行为正当性。但是,社会管理的效率因公民的参与而降低是毋庸置疑的后果。因此,应区分社会行为的类型,如果是立法性规则的制定行为,则应强调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标准,例如,在著名的花生酱行政规则制定中,当事人耗费了数周听证时间阅读几百页的文字材料,以便专家能够盘问花生酱应含有87%还是90%的花生之争。[6]因此,在确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程度方面,判断标准之一应是首先确定该社会行为是否存在若干直接的多元利益诉求,如果仅仅是技术专业性的社会管理事项,则公民参与的民主诉求本身并不激烈,在制度设计上也就没有必要强调过程的参与,但是应注重事后对该社会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质疑。

另一方面,公民的参与与社会管理领域专业性之间出现矛盾。

公民的利益诉求具有利己性,与社会管理机关的目的并不能时时保持一致,而很多领域的社会管理专业性的不断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公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有学者认为,就目标尚不确定,存在价值冲突的行政管制任务而言,引进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理性;但当价值和目标已经确定后之后,在手段的选择和优化上,公众实际上处于知识的劣势,参与并不能够促进理性。[7]本文认为,社会管理中的专业性与民主参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维度:专业性强调的是结果的科学和理性,民主参与强点的是过程的利益互动和结果的可接受度;二者并非水火关系,但也需要通过规则达成出共赢的局面。无论是社会管理实施机关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是专家在社会管理过程的参与,都不能忽略或放弃公众对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私利诉求,因为在当代社会中,任何国家和社会作为行政权的社会管理权都不仅仅是对立法机关决策的简单执行,社会管理主体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而灵活调整政策,时时对社会管理方式和内容进行决策,而这早已超出传统理论中行政机关仅仅是立法机关的“传输带”作用,社会管理的能动性和决策性特点决定了公众以民主的诉求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三、社会管理行为民主方式法律定位

前文分析了民主作为社会管理独立价值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不同社会管理类型中民主价值存在的空间系数必要性,本文下面就民主价值在社会管理中体现的途径加以分析和论证。

(一)过程的民主——对反民主立法例的分析与评价

在社会管理中,对民主价值初衷并不一定都能够得到现实的完美回应,下面以两例分析。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自治县(旗)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和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过程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无论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都是民主代议机关,都具有民主性,但是自治立法程序在法律上存在民主的冲突: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自治立法如果遭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否决,意味着上位的代议机关否定了具有地方事务决策权的地方民主代议机关。实际上只有自治地方的民主具有正当性:该民主的实现被上级人大常委会的批准程序阉割。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事务可以经过上级批准,但是立法性决策事项的决定权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层级的民主。

在重大事项的决策的社会管理类型中,以厦门市的PX项目为例,厦门市人民政府未经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于建议,授予台湾翔鹭集团的行政许可,后在民众的反对声中,采取时候不久措施——撤回自己的许可行为、补偿行政相对人翔鹭集团经济损失。

以上两例虽然性质分别属于立法行为和重大行政决策行为,但是因为这两种行为的作出都会涉及众多不同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不以民主为主要价值追求的社会管理行为一旦作出,则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乃至混乱。因此,当一种社会管理行为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则该社会管理行为在程序设计上一定要注重公民的参与制度的规定。

(二)结果的民主

社会管理事项涉及公共产品的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前文提及,社会管理事项的实施主体并非只有国家机关,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完善,更多的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在我国,行业性自律组织对本行业的监督、管理、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本地域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这些社会管理事项中,管理主体本身利益就与管理事项直接相关,且管理主体成员组成的民主性较之国家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管理民主性更强,前者的成员基本是基于直接本领域/地域直接选举产生,因此,这些领域的社会管理事务具有更强的民主性。

(三)过程与结果结合的民主——契约形式

民主的实现不仅应在程序中得到体现,如能够在结果上充分体现民众的意愿,乃至最后能够就公共产品的配置达成一致,而非由社会管理主体自行决定,则民主的价值贯彻得最为彻底。这种目标的表现形式就是订立契约。

这种契约式的民主的适用领域广泛,不仅包括理论意义上通过民众选举产生代议人员组成政府而与人民订立社会契约;这种契约必须有监督机制保障实施,否则,这种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就会变质。另外,器乐式民主还包括另外一种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广泛适用的方式——行政合同的方式,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就实现行政目的而订立的、具有具体权利义务(职权职责)内容的社会管理行为,该种行为突破传统的单方行为方式而采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协商、妥协,达成一致而形成。行政合同适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提供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于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权力行使领域,前者如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后者如公用征收补偿合同等。

过程与结果的民主意味着社会民众从公权力与私权力在利益与权力的博弈中利益主体无缺位地参与整个决策过程,且决策的结果的达成必须是妥协与协商一致的结果,其内容的实现需要协议当事人的全面履行。(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汉密尔顿,杰伊 杰斐逊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66-267页。

[2] 参见[英]约翰?邓恩 著,尹钛 译《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5页。

[3]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for development.New York.1975.。

[4] 参见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与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4—5页。

[5] [美]阿伦?利普哈特 著 陈崎 译《民主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6] 转自欧内斯特?盖尔霍恩 罗纳德?H?利文 《行政和行政程序法概要》,黄列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7]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于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83页

上一篇:母系社会下一篇:民主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