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3-04-18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其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普及和应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项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效率的双重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常来说,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今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该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2.2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兼顾个体;但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制约,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则能很好的弥补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授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进而可以多方面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因材施教的实际需求;另外还能令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死板,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粉笔与黑板,习惯于将知识和要点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显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形成了教师一边口若悬河,另一边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怪相。如果此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精美的画面和动态立体的影像取代一成不变的板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行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每名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必然要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要积极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二者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则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往单纯的行为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更高一级的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动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范以及四维空间秩序维护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认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记住几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资格证书,而是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作用,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以及适应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直观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优势,将隐性知识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式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协作教学等等。而在教学手段上,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评价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形式,建立统一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个性化。最终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注重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实现科学合理地更新,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和过程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的挖掘网络资源,同时也可将优秀的教程上传到网络,与各地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方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5.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从现阶段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学校应该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进修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定期地组织和开展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胜任多变的信息化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开始分析,从中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等院校基本普及,但是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文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2] 万朝阳.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女,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问题与对策

1 引言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获取、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人要学会生存,肯定要会使用这种工具,有灵活应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它是我们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电教奠基人南国农教授曾指出人才的特征之一是“人脑+电脑”。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信息素养将成为网络时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策略等存在诸多争论,信息技术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不一样的专家与老师提出过非常多不一样的看法。本文下面将具体的展开进行探讨。

2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上的问题

课程内容缺少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增进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和联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当今的课程内容对于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方便学生本身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对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帮助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爱好和兴趣方面,相对缺乏。

2.1 信息道德文化教育内容匮乏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上出现许多诈骗,窃盗,犯罪,垃圾信息充斥等等现象,学生容易受到这些未经过滤的信息影响,带来不良的后果。老師较少对网络上的信息作出引导,只粗略讲解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和网络的道德安全等章节[4]。例如在删除文件时不提应该注意不要随意删除别人的文件,不要向陌生人透露私人的信息,不要与网友见面,不要去浏览不健康的网页等。信息技术并不是我们应用信息的全部过程,应用信息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评价,信息道德,人文等。在通讯发达,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许多时候影响我们应用信息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信息的正确态度、合理控制、应用意识等。目前许多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就是一个明证,对于一名思想道德观还没有完善的小学生而言,如果计算机课程以及授课教师缺乏对学生对于互联网各种信息的健康使用引导,后果可谓不堪设想。本人认为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越来越重要。

2.2 不具备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

为什么许多学校都不太注重计算机的硬件配套呢?计算机的硬件投入相对大,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又相对较快等原因。而我本人觉得根本原因是学校不太注重信息教育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一门高考课程,在现今应试教育占重要地位的背景下,学校缺乏对信息教育课程的重视,虽然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个学期都对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给予一个成绩,但是缺乏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与高考无关,不能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平起平坐,因而也引起学生的不重视。

2.3 教材落后,课时过少

国家教育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课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只安排其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在30”35课时左右,与规定相去甚远。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还有教材编写也有不少问题,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版本杂乱,内容重复、千篇一律,软硬件信息版本太旧(例如2009年的教材居然出现了目前高端CPU是奔腾4这样的明显错误)多媒体和网络更加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装饰,由此导致了教材的编写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让学生接触到权威专业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甚至对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阻碍。

3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出现的成因

3.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够强

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毫无目地的浏览网页,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老师应该在给予学生自由使用计算机时间的同时能够布置部分可选的课堂小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及互联网应用的兴趣和了解。例如:制作一个全班投票最受欢迎的小课件,以最快的速度搜寻老师公布的某些科普问题的答案等等。

3.2“任务驱动”形式化

现在有些教材体现的“任务驱动”教法不符合“任务驱动”的原本概念,甚至将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也作为一个任务,而有些诸如将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拷贝到另一个文件夹,也都以任务的形式出现,这是将“任务驱动”形式化。这种编排直接造成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任务驱动”是一个方法。如让学习者学习写板报,首先学习者要找到哪个工具来实现这个目标,并且要有自己的理解,这只是低级的任务,是由老师指导完成,而高级的“任务驱动”,则是要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主题,让学习者自己发挥,也最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任务驱动”方法的采用中出现许多不妥,比如:(1)唯“任务驱动”而是;(2)“任务驱动”方法与形式单一;(3)识记知识型任务过多;(4)针对菜单的、具体操作的、针对单纯功能的任务设置,破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3方法与评价脱节

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难题,主要是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可相对困难。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目标己经相对明确,但具体内容与评价的方式,还需要更多探索与研究。

现在的评价方式,大致有三种:笔试、上机考试、“作品式”成果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

从评价的主体上来看,又能够分为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老师评价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一般同时带近十来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的课,这种评价必然难以具体细致,也不太可能会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学生互评的主要意义在于学习成果的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评价的同时也是一种启发与提高。

学生自评。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们理想的学习成果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成果有肯定的差距,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也能够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

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自由练习的同时,注意巡视与观察,然后选取部分优秀的作品或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作简单评价与进一步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4 营造高效能信息技术课的对策

4.1 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

信息技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导入要新颖,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导入能够用对比展示、观察法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源于兴趣和需求。设置任务时,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等。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要思考、分析解决的办法,解决后,成就感驱动他们提出新的任务,主动探索、发现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学生们都爱把写纸质的日记变成写网上博客,爱把放在柜子里的相片变成上传上网络空间供亲朋好友们分享。老师也能够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图片软件的学习,老师能够以怎么做一个个性的博客来吸引学生。还能够搞相应的评选比赛等。

4.2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教育

例如学校课堂上现在安装了部分绿色上网软件来阻止或者过滤部分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影响的网页,本人觉得没必要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校部分管理人手不太够的机房,或者家长不在家,学生能够“自由”地上网的地方,还是建议安装绿色软件的。但如果是在平时的课堂里,其实老师们通常都会安装监控软件,能够看到学生每台机里的画面的,如果让学生“自主”地上网,反而有时候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教育[5]。而且许多绿色软件都存在缺陷,反而阻止了部分外国网站的浏览,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年青人毕竟是年轻人,不可以一味的否定他们上网的娱乐,教育他们学会拿到一个平衡点,寓学习于娱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方式。

现在,部分相对较早教学信息化的学校已经开始建设供老师和学生使用的學科网站平台资源。这种平台服务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实现各个学科间资源共享,方便老师和学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与学习中。老师能够进行在线计算机备课以及教学研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平台中的有用资源,要指导学生从科学而合理的角度来判断信息的价值,为自主学习服务,使其成为平台资源的收益者至于也能成为平台资源的共享者。学生通过利用平台,也应该树立良好的信息判别意识,提高对识别能力,让学科网站真正地为自主学习服务。

4.3 创新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固有学习思维

转变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直以来社会上信息技术课都叫为计算机课,大家都认为只是学习怎样使用计算机的,怎样上网获取信息等,而忽略了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小学生应该改变传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式,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获取,优化资源配置,过滤有益的部分,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例如用PHOTOSHOP学生能够设计贺卡送给朋友或者家人[6]。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英语听力或者喜欢的音乐。用EXCEL表格制作班级课程表等。这样,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上面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才会更有兴趣去学习,更有目的去学习,从而可以巩固到自己课堂里学习到的知识。

在这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们人手提着一台电脑上课的情景并不少见。但是本人仅仅建议高年级的学生使用此方式。如东风西路小学近年来都会设立招收2-3个网络班,但其反应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好,太早进行超前的学习模式,还是应该先在学校接受较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但本人觉得这种网络实验班能够在中学里面试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现在老师们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外,本身都具备信息技术的能力。他们也能够上网找最新的教学信息备课,掌握新时代教学者应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利用PPT, Paintshow等软件进行教学。这些教师也能够对带计算机上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学生除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外,还能够通过实操学习不一样的软件。现在教育领域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们能通过个人电脑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随时获得更新资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这些都说明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它的教育不仅仅源于学校课堂,还渗透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4.4完善管理与评价模式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课程,部分老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也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学校应将信息技术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每一个环节纳入管理之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老师的考核标准,落实学生信息技术评价制度,以“评”促“学”,以“评”带“学”,让信息技术学业评价进入素质教育报告单[7]。还应建立健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把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作为评价老师教学工作的依据,还应出台政策,面向小学学生,举办部分信息技术活动,为学生们的学习水平的提高搭建丰富的舞台。

教育界有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逐步过度到“一票否决制”,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与高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能够定期举办部分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我认为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重要的举措。

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习成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学习成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状态的具体表现。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者作品,如小论文,研究报告,演示文稿或者小制作等,以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小档案,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果,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实现自我反思,进而实现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它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一样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不一样.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老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方式,利用自评,互评等手段不断激励学生.在自评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8]。

结语

无论从老师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或者还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等方面,现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都还存在着非常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时间匆忙,关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只是略有涉及,而更深入的研究则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著:《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6期

[2]章慧敏、傅德荣著:《信息素养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9期

[3]王相东著:《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

[4]彭绍东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祝智庭著:《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期

[6]周克江、张子石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8月

[7]吕华、任芳著,《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陆宏、冯学斌著:《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独树一帜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是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各州的基础教育情况各具特色,要了解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州级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对我们研究很有意义。北卡罗莱纳州 (North Carolina)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州之一,该州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具有独特之处。

作者:王世军 董玉琦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叙述了大数据主要包含数据量大、技术新、价值大三个层面的含义,分别引起了能力、方式和思维三方面的变革。笔者从生物学案例教学开发的角度着手,依据大数据三方面的变革,提出了三种符合大数据的案例开发策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对比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的培养。

关键词 大数据 生物学 案例教学 策略变革

1912年4月15日,载有1 500人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沉没,而这艘巨轮曾号称“永不沉没”和“梦幻之船”。船长在没有分析恶劣天气、检修游轮的状况下,只凭借多年经验和对巨轮情况的盲目臆断,就贸然在黑夜下的冰山之间穿行,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可见,没有对隐性数据进行建模以及分析便进行决策,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大数据时代之前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可怕的情形下进行的。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教师凭借以往的经验,便将那些自己隐约觉得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教学策略引进课堂,然后通过一次次地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这些教学策略是通过改变哪些条件来影响课堂教学的呢?这些教学策略真的很重要吗?教师却是不得而知。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不再是依靠经验或者是结果性的评价,而是依赖于过程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学习的分析。这无疑将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笔者旨在从案例教学的视角出发,尝试阐述大数据引起的案例教学开发策略之变革,从而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1 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何为“大数据”?《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行动计划》对大数据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大数据有三层内涵:① 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② 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③ 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从这三层内涵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分别引起了三方面的变革:能力变革、方式变革和思维变革。能力变革是指在数据量巨大,真假数据杂糅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发展出辨别数据的好坏真伪、制定正确决策的能力;方式变革是指从事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从以往的“靠经验”“凭想象”转变为“靠数据”;思维变革是指思维形式变为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价值而不是挖掘结果,再将价值应用于其他相关方面,“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

1.1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能力变革之一:对比分析、辨别真伪

对于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变革,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孩子们可以无师自通。基于这种自组织行为,苏伽特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要用到的和必须学习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对着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同时数据好坏、真伪性的辨别也成为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原始数据以及各种别出心裁的数据“包装”,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大数据的大方向,便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追求的“大能力”。

1.2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方式变革之一:用数据说话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许多现在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域都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用数据说话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标志。即便像教育这种依靠经验进行的活动,在大数据时代也将变得准确化和清晰化。大数据时代的云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记录每个学生点击、重复的次数以及阅读时间的长短来收集数据,然后再聚合、分析全体学生的行为数据,从而了解全体学生的思维状况,由此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透明”。美国教育部在2012年10月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就是旨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学习分析。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呈现的将是越来越清晰的世界以及越来越透明的自己。

1.3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思维变革之一:相关性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他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它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将进行三种思维变革:“首先,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其次,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最后,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大体上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是再走通过样本分析得出结论,再运用结论进行评价或者决策的老路子,而是走推陈出新,通过分析全体数据直接进行决策的新路子。举个例子来说,人们在浏览淘宝网页时,网站有时会根据以前购买过的产品或者经常浏览的店铺,而推荐类似的产品,这便是大数据相关性的运用。

2 案例教学概述

2.1 案例及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一般说来,案例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 真实性。案例必须取材于实际生活或工作实践,不能凭空杜撰。(2) 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头有尾,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最好带有戏剧性的冲突。(3) 典型性。挑选的案例要能代表某一类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4) 启发性。案例说到底,还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案例中问题的设置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拓宽学生思路。(5) 时空性。案例在编写时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所谓案例教学既是以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的课程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 明确的目的性。案例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2) 客观真实性。这里主要指的是案例的客观真实性。(3) 结果多元性。“案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呈现多个答案,这也是案例教学的特色之处。(4) 突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思考,自主决策。(5)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编写案例,组织讨论,调整气氛以及最后的总结。(6) 较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不仅内涵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并且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多种能力,如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等。(7) 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就是过程的动态性,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互动成为常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随处可见。

2.2 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及缺陷

案例教学起初源于法律专业和MBA专业,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案例教学的应用算是教学的一大突破。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案例教学也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和尖端的网络技术平台,仅仅具有这些优越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大数据理论指导下,探寻出新的有效的案例教学开发策略,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下摆在教师面前最值得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3 大数据变革在生物学案例教学开发策略上的应用

3.1 基于大数据量,开发猜想型案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信息包围的世界。数据量呈指数形式增长,量大类多,并且各种数据信息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如何快速检索、分拣出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好坏真伪,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和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学生对比分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也变得格外重要。

什么是猜想型案例呢?猜想型案例并不是指教师依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凭空臆造的案例。因为案例具有真实性的特点,随意杜撰的“案例”便不能称为案例,只能算是教学例子。由于现有技术尚不完善,某些微观物体或现象还不能够被完全展示或者解答,专家、学者便依据实验现象或结论构想出新的模型,解释其原理,与此同时,他们的言论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猜想型案例便是依据专家、学者猜想出的新模型或言论而编写的。传统教学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猜想型案例因为理论尚不完善、结论多元化,并且饱受争议,一直以来是一线生物教师教学中的“雷区”,许多教师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经常是一笔带过。而在大数据时代,猜想型案例却有着传统案例不可比拟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猜想型案例可以将不同科学家的猜想(包括已经被科学验证为错误的猜想)罗列,接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优化,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对比优化、辨别真伪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恰恰是大数据时代所更加需要培养的。

例如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中,介绍了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到目前为止还是在大量实验结果基础上的比较符合科学依据的猜想。在探索细胞膜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猜想,诸如三明治模型、单位膜模型、晶格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等,其中有些已经被证实为错误的猜想。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几种模型的作用机制编写成案例材料,简单提供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几种模型是否符合科学依据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哪种模型是优势模型。即使最后学生不认可流动镶嵌模型,而认可其他模型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2 基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发主题型案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由于大数据时代云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发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网络课程中学生的点击次数、时间长短、浏览次数、停顿、内容正误甚至表情变化等内容来判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内容,将学生的综合水平与全体学生进行对比,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是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趋势。

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对于案例题材的偏好是由案例题材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兴奋性四个特点组成。案例题材的科学性以及知识性是必备条件,一般案例都具有这两个特点。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运用同一个案例,而每个学生个体知识广度不同,兴趣视角也不同,这就使得案例题材新颖性以及兴奋性的特点很难得以实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许多网络平台可以根据个人平时的浏览足迹发现个人的爱好点,进而推选出相关的内容供其浏览。同样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的个人爱好点。教师需要做的是开发符合不同学生口味的不同主题案例,并将它们运用到网络教学当中,供网络学习平台推选,从而满足案例的新颖性、兴奋性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3 基于相关性原理,开发相关性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也追求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但这种知识迁移是基于结果上的迁移,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传统的案例教学遵循着“提出案例——设置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拓展升华”的步骤,在得出结论之后,将结论或者原理迁移到其他的案例之中,便算是实现了知识的相关迁移,学生们习惯了先得出结论或者答案,再将结论应用到其他案例中。这种方式与其说是知识的迁移,不如说成知识的运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依据相关性原理,我们需要的是基于案例自身的迁移,基于案例产生的价值而导致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从案例自身寻找价值的相关性,在不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的真正迁移。

为更好地阐述观点,笔者在这里举一个运用相关性原理进行迁移的例子。高中生物学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节时,会通过生物学史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运用资料提出问题,重现孟德尔的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提出假说,通过测交法验证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再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其实这两个定律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维系它们的就是假说演绎法。也就是说孟德尔在研究这两个定律时,运用了同样的实验方法。这对生物教师有什么启示呢?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可以在学生了解了第一个定律的实验过程之后,在不讲解实验方法、不得出结论的情况下,紧接着抛出第二个定律的实验问题,让学生依据两个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提出假说,提出测交方法,真正实现以案例为依据而进行的知识迁移。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尚不完善,更何况基于大数据理论的案例教学,广大一线教师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积极启发,耐得住性子才能得出成果。

4 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会给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会为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但是新的未必是好的,我们要牢记鲁迅的警告,对一切理论,不能再走同意——解释——宣传——做戏的老路,教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改革的王道。在接受大数据理论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寻找理论中适用于教育的内容,依据这些内容做出相应的变革,从而构建教学的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陆璟.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3,(09):5-8.

[2] 魏忠,何立友.大数据:开启面向未来的教育革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15-17.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著,盛扬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承训院校可以从培训的顶层设计、互助式教学过程、“翻转课堂”的创新运用和后续科研工作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型的国培计划教学模式。

[关键词] 农村;英语教师;国培计划;教学模式

自2009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起,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在各省开始贯彻实施。这一培训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南昌师范学院(原江西教育学院)外文系多次承担江西省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顶岗置换培训项目。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更新江西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他们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笔者将以本校承担的项目为依托,结合理论依据和培训经验,探讨国培计划中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根据教师需求做好培训顶层设计

参训教师是培训中的主体,只有培训内容满足其需求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很多国培计划开展前,培训者并未对参训教师做需求分析来了解参训者的心理。即使有部分院校考虑到做调查,也只是简单发放了问卷给老师填写,回收后他们并没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样容易造成培训课程设计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脱轨,无法达到培训目标。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时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基于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1.深入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进行调研

由于江西省农村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地中小学对英语课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教学设备设施等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培训前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他们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明确参训教师欠缺的部分,掌握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特殊需求。

2.通过需求分析问卷和访谈了解教师培训需求

参训者虽然都是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但他们的年龄、执教年级以及已掌握的教学技能均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培训的需求方向也不一致。问卷设计应具有多个维度,既包括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等基本情况,也包括对本次培训想要提升的方向。

3.根据调研结果和需求分析设计分层教学培训方案

培训者在了解了江西不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英语实际教学水平和参训教师的特点后,应制定出符合不同需求的分层教学方案。采用分层教学,能更高效地将同一层次参训者在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逐个击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教师进行专门主题的指导。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互助式教学

传统培训的教学模式普遍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把参训教师集中到高校,请高校教师授课和外请专家做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做法让参训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无法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本校开展的培训倡导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互助式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理论强调“当个体投入到学习共同体当中时,每个人的不同贡献使知识得以共享,个体的学习将借助他人的认知能力和特性得到提高和优化,通过集体的智慧达成对共同探究问题的共识”。

由于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已具有了一定的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不仅是培训对象,也是知识的提供者。因此,专家、高校教师和参训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助式教学机制。参训者来自农村一线的教学岗位,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专家和高校教师的知识则更系统化、理论化以及具有前沿性,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与实际农村教学联系起来。在学术讲座中要打破传统演讲式的灌输知识,而采用工作坊(workshop)或研讨会的方式进行。如观看完某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的视频后,培训者可以先邀请参训教师发表对该教学过程的看法,总结能够借鉴的教学法,并引导参训者提出在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新教学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组织各地区参训教师各抒己见。这样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让参训者成为培训的主体。根据他们提出的看法和意见,培训者结合教学实际将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深化,从而达到参训者与培训者共同提升的目的。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互助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开拓参训者的思路,也有利于专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给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基于“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指“上课前完成新知识记忆与理解,而课堂时间通过讨论、应用、反思等活动进行知识内化”。因此,将“翻转课堂”用于国培计划中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1.可行性分析

从教学对象上看,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元认知策略,能有效地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国培计划的参训者均属于江西省不同地区中小学的英语骨干教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高层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学习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这一特点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内容上看,生动具体的英语课堂活动,规范设计的教学案例等国培计划中常见的培训内容,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2.具体实施方案

(1)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参训学员发送培训资料,包括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方案、测试题等。以上资料应涉及广泛,具有代表性、区分度和针对性。学员确认收到资料后,自行完成对资料的解读,包括学习英语教学理论,观看英语课堂教学视频,科学分析英语测试题等。这个过程当中要求学员独立思考,提出对学习资料的独特见解。

(2)组织培训。专家先对参训者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了解他们对培训材料的掌握情况。接着通过建立培训小组,组织参训者对英语课堂教学视频、设计方案等展开讨论,对各种难度的英语测试题的利弊进行分析。专家在整个过程中也要参与,这样,他们既能快速发现培训者的学习困难,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一点也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3)评价与反思。以往国培计划的弱项在于对培训效果的质量监控有限,很难把握参训者知识内化的效果。而“翻转课堂”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缺陷。培训者可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回到各自学校后,将学到的理论和从学习资料中交流出的经验渗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并且和学生一起录制一堂课。录制的课将成为新的资料上传到网络端与培训的组员共享。组员之间通过相互评课的方式对录课老师进行反馈,帮助老师对课程做出合理的调整。

四、后续科研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江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工作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而国培计划为江西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集中培训时期,应针对数据统计分析、科研方法介绍、论文写作规范等展开专题指导。培训结束后,可以通过建立国培QQ群、公共邮箱等,加强不同地区农村教师的联系,鼓励农村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参训教师将培训成果用于中小学英语课堂实践中必然会有新的变化产生,专家应指导参训者探索教学改革中的新问题,鼓励有相同研究兴趣的老师成立课题专项小组,探讨选题,撰写申报书。承训院校可邀请课题评审专家对申报书内容进行修改,指导农村教师完成课题的申报并撰写论文。这种科研的选题和资料分析来源于真实的教学中,具有实际研究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又能作为依据指导后续的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综上所述,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培训直接影响着新一代的基础教育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江西农村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国培计划当中,承训院校务必以参训教师为主体,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并对培训效果和后续的研究进行跟进,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为真正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素质提供保障,让这些骨干教师能在其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英语教师置换培训课程的重构——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程设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9-153.

[2]邵晓霞.基于翻转课堂的“国培计划”培训模式探究——以天水师院“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0-24.

[3]严萍.“翻转课堂”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26-30.

[4]王枫林.在“国培计划”实践中探索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1):3-5.

[5]张虹,刘建银.“国培计划”实施中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以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30-32.

[6]陈勇.“国培计划”课程实践: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35-38.

责任编辑 肖庆华

上一篇: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