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

2023-09-12

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目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化学药品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执行力度欠佳、安全准入制度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从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落实危险化学品信息化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建立与完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探讨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构建起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与高校实验室条件装备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成为实验室健康发展的不和谐音[2]。高校实验室中存在多种易燃、易爆、有毒、辐射等危险化学品,很多实验室存在高温、高压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强电和高转速等危险的实验环境,危害性大[3-5],稍有不慎,极易酿成安全事故,危害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使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6]。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责任主体不清,制度不健全

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经调研,国内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多由不同的职能机关处室及学院分块承担,政出多门,责任不清[7-8],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或国资处负责,部分是由校教务处及科研处按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分类管理,还有一些高校的校综合治理委员会或保卫处等部门也参与实验室安全的管理[9]。出现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有人管理,但又未管理到位。一是专业人员缺乏。管理处室内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或者严重不足,且安全管理人员无相关的专业背景,管理效果不佳,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管理无法可依。调研发现:不少学校无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管理办法老旧,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无规范的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无完备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无法可依。

2.设施陈旧老化,经费不到位

高校资金有限,偏重于将其大量资源配置到科研领域,对实验室安全的整体投入不足[7-10]。主要表现:高校很多实验楼相对老旧,房屋设计之初并非为了建设实验楼宇,后由于房屋用途调整,经过简单装修改造,便用做实验用房,导致洗眼器、高清监控、烟感等多项安全设施不到位。实验室水、电、气管道的布局不符合安全标准,私拉乱接电线现象严重,通风设施老旧、效果不佳,实验区和办公区混在一起,存在安全隐患。学院或实验室无专门的危险试剂存放库房,危险化学品大量存放在实验室内,不符合存放要求。气瓶多散落在各实验室内,气瓶不固定,性质相冲的气体混放,无专门的气瓶房,且室内鲜有气体泄露报警器、易燃气体报警等用气安全设施。

3.存在潜在危险,监控不严格

一是购买审批不严。药品采购管理源头多元化,多数销售市场未具备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部分实验室购买危险化学品时,并不关心销售方是否具有许可证,只关心其价格[11],且教师在药品请购中往往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导致管理人员非常被动。二是使用监控不严。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台账记录缺失或较为粗略,导致很难实时掌握药品的使用明细,从而影响各实验室药品年度使用量登记和其他统计工作。实验室药品库存不清、时间不明、超量存放、随意取用等,给实验室安全和校园治安带来较大的隐患。三是危废处置不严。危险废物无法保证妥善处置,师生安全环保意识缺乏,部分实验室仍存在随意倾倒废弃物至下水道的事情[7],很多实验室危险废物的收集过程混乱,不按相应的规范做好记录,包装物、标签不符合规范,导致废弃物无法安全转移和运输。

4.缺乏安全意识,教育不深入

一是培训不深入。目前,虽然多所高校开展了多形式的安全教育,但是工作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很少有完整的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缺乏成熟的安全教育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12],往往使安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内容空泛,安全教育无法深入人心[13]。二是技能未掌握。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90%以上都是由于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13]。实验室人员没有掌握化学试剂使用、仪器设备操作、三废处理、事故应急措施等相关知识,一旦发生危险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安全意识,对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

为确保各项科研任务的完成,实验室安全运行是前提保障。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广泛的管理改革措施调研,从而建设适合高校校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1.体系建设,制度先行

优秀的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建设贯穿于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高校应在认真梳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其他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充分调研,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总体而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需要从如下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顶层设计,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二是实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三是引入责任明确、奖惩分明、措施有力的监管评价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安全隐患通报制度和重大隐患约谈制度;四是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都需参考国家和地方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细致地规范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各项流程更具操作性,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经费配套,设施保障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杜绝实验室将废物随意排放,规范危险废物处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设置了实验室废物处置专项经费[14],并逐年加大危险废物处置专项经费投入,从废物处置费用部分由学校承担逐步过渡到由学校全额承担,从而彻底杜绝实验室随意倾倒废物的现象。为了满足学校日益增加的实验室废物存放的要求,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危险废物存储库房,各二级学院配有专门的危险废物管理专员,负责定期将散落在实验室的危险废液收集整理完后运输至库房进行暂存,等待厂家来校进行安全转移。从而避免废液大量堆放在实验室,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学校还设置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常规专项经费,费用主要用于对所有的化学类实验室实行监控全覆盖;整顿建设气瓶房;配备防爆灭火设施;配置钢瓶固定支架;化学楼宇配置复合式喷淋洗眼器和急救药箱等,安全设施的完善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最大限度保障实验室人员财产安全。

3.信息建设,手段提升

为了全面监管化学药品的安全,学校也开发了具有化学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废物回收等监管功能一体化功能的化学品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化学品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招标优质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供应商,作为学校的签约供应商,将其销售的危险化学品导入学校危险化学品管理平台。学校教师和由教师授权过的学生可登录危险化学品管理平台进行检索所需药品、加入购物车和确认订单等操作,危险化学品订单生成后,由学院和学校两级管理部门审核后,厂商安排送货事宜。平台中还能对实验室内的化学品台账进行实时监控,课题组可借助管理系统更新库存台账,方便快捷。化学品到货后,各实验室药品保管人员负责在系统中点击确认收货,完成药品的入库台账登记;在使用过程中,保管员需做好化学品出、入库数据的实时网上更新,使各级安全管理员实时掌握各实验室化学品储存状态,直至化学品用完或完成废弃物处理过程。同时,平台中有很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实现化学品的订单统计、存量统计和废弃物回收统计等功能。实现化学品流向的在线监控,对于高校规范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教育培训,安全准入

一是培训多样化。学校还不断扩充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形式和内容,通过组织相关实验室老师编写建立安全教育题库,编制安全教育手册、开辟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站及宣传栏、开展安全讲座、组织安全技能培训、開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等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全方位宣传和培训工作。学校还制定了各类安全事故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二是考试准入制。学校借助已建立的安全考试系统,建立校、院两级的培训体系,每年定期对理工类研究生实施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对考试合格学生颁发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准许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并打算逐步将培训范围扩大到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和参加开放实验的本科生。实验室安全准入制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一道有力的安全屏障。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校通力协作,常抓不懈。在争创“双一流”名校的背景下,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显得尤为必要。在学校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全方位加强安全管理顶层设计、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和各相关制度、加大对安全管理保障经费投入、加快危险化学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等多项措施并举,共创安全。高校只有创建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实验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153.

[2]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151,170.

[3]毛磊,童仕唐,龚佩,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223-225.

[4]郭万喜.高惠玲.唐岚,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98-200.

[5]孙建之.董岩.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5):286-288.

[6]李勤,史天贵,戴方震,等.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54-356.

[7]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8]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42-244.

[9]邵凯隽.孟军.王世泽.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35-240.

[10]刘玉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5,18(4):203-205.

[11]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2):242-244.

[12]黄凯.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4.

[13]周利刚.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38-240.

[14]刘青,孙学文,毛荣.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管理初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255-257.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处}

[责任编辑:卜 珺]

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第2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必要性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重在安全二字, 重点在于高校实验室人、财、物及环境等方面的行为及状态, 由此来实施科学合理化的管控, 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作用及必要性层面来看, 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内容: (1) 安全管理能够切实保障高校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稳步运行, 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真正成为国家人员资源获取的主要平台。科研工作开展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对相关实验室设施设备的运用存在一些潜在危险, 一旦使用及维护工作不足, 则很有可能由此引发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在于维持实验室的安全稳步运转, 保持高校正常科研教学即可。 (2) 安全管理是保证教师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选择,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多, 促使其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随之不断增加, 相应的使用人数及时间、效率等随之持续提升。但是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如火灾、中毒、污染环境、偷窃遗失等安全事故频发, 轻则造成财产损失, 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因此, 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3) 安全管理是校园安全文化及和谐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 安全校园和和谐环境的建设是深度贯彻国家科学发展的真实需求。因此, 实验室安全管理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稳步发展都极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 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重视度不断攀升, 但是多种实验室方面的安全事故依然不断出现, 由此引发严重的后果及重大的损失。由此可见, 高校实验安全管理方面让人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安全教育指导不规范

主要是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教育指导工作不够规范, 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明显偏低, 相应的实验操作出现一系列不当的行为。再加上在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也不够到位, 最终将由此引发中毒、污染、爆炸等一系列安全事故, 甚至存在人为投毒的犯罪行为, 由此引发恶劣的后果及影响。

(二) 监管力度欠完善

高校实验室在安全监管方面不够完善, 存在执行不足, 监管不力的情况。即便是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 但经常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并未实施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表现良好人员奖励及表现较差人员的惩罚非常模糊, 这样很容易给实验室埋下相应的安全隐患问题。再加上高校实验室堆放存储了大量实验物资, 其中不乏一些较为贵重的设备、器材、材料等, 通常价值数十元到千万元的范围。因此, 很容易遭到窃贼偷盗, 多数高校内实验室被盗窃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都是由于监管力度欠完善所致。

(三) 实验室投入不足

当前国内仍有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 在实验室内科研器材的更新和采购方面明显不足, 很容易对实验室的安全环保设备配置造成忽视。具体表现在对实验室安全资金的投入上严重匮乏, 导致多数安全类设施陈旧落后, 比如产生线路老化、防火措施等级偏低及消防设备配置欠缺等。一些高校实验室为了能够有效实现防盗, 胡乱设置防护门, 最终导致安全通道拥堵。再加上实验室用房较为紧张, 相应的环保设施也难以充分满足要求, 呈现出各项设施不完善而最终放任自流的情况, 这些都给实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设举措

(一) 强化安全教育, 培养安全意识与行为

安全教育具体指对全体师生开展全面的安全教育, 主要目的在于防患风险, 教育内容上主要从安全知识、意识、技术及行为等几个层面来强化教育培训, 重点在于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 开设相应安全教育课程, 由此纳入至必修课程中, 借助安全教育教材、手册来进行编制, 促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制度、操作规程及应对举措, 由此来培养安全意识与行为; (2) 扩大宣传, 文化塑造, 高校可结合不同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像讲座、网络宣传、安全知识及竞赛等, 由此提升安全意识及知识水平。 (3) 强化安全示警, 可选择在实验室、楼道等地张贴安全规章、仪器设备等标准, 由此提升师生安全意识。

(二) 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立制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然选择, 这就要求应当建设出更为完善、规范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建立由校领导负责的五级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加强岗位安全责任制, 切实保障责任到人。 (2) 保障实验室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建立各级安全管理制度, 保障政策制度落到实处。例如, 针对一些剧毒化学品实施严格管控,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相应的“五双”制度, 由此才能实现良好的安全效果。

(三) 强化投入, 做好安全采购管理

要想切实保障实验室内相关设备及用品质量安全, 就要求应当极大对实验室的安全头投入, 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硬件质量安全。而整个过程, 安全采购工作属于重点内容, 这就要求严密结合中国招标投标采购法来实施, 整个过程坚持公正、公平与公开的原则, 切实保障优质低价, 这样才能预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学校。尤其一些剧毒化学用品, 必须在公安及环保部门备案, 办理购买使用证后才可购买使用。

摘要:高校实验室的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开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的高校实验室中,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一些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由于高校实验室内的危险物品种类较为复杂, 安全隐患非常明显。因此,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这是保障实验室正常、稳步运行的重要前提。为此, 就必须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设, 由此来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文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设进行探讨, 展开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1] 范现丽, 王晓静, 刘溪杨, 丁珍菊.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 (12) :266-269+273.

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第3篇

高校危化品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要环节的教学一般也是在实验室进行。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高校师生肯定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和危险化学品。近几年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以采取什么手段预防?这些重大事故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学生安全意识不足, 对安全隐患防备不够, 遇到紧急状况时应急能力不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意外事故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鉴于这种情况, 如何才能在正常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 又尽可能地避免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确保学校教学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更好地发挥实验室最大作用是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二、高校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不仅已给学校和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且也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虽然一些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制度, 但由于所制定的这些安全管理制度仅浮于表面工作, 并没有针对许多操作规程、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援措施等列明具体的操作规范, 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化学实验室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不重视, 以至于造成安全管理混乱、制度执行力不强。很多实验室虽然有安全管理制度粘贴在墙, 但实验教师和学生并未落实这些制度, 或者没按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 而随意地加大试剂药品的剂量, 甚至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1]。诸如这些不完善、不规范的安全管理乱象使得近些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手段不规范、日常管理方式单一、监管体系不健全。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具有剧毒性和危险性的化学试剂等产品的购买必须由采购方所在单位审核盖章、必须要严格进行实名制登记。而近些年来随着网购方式的兴起, 很多人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渠道而私自购买这些危化品, 这就给正常的监管方式造成了困难。相关的监管机构和学校门未能及时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放情况, 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落到实处[2]。对于危化品存储来说, 因为没有专门的区域, 存储空间狭小, 没有消防安全和排放设施, 也没有配备可靠的安全防护用品和规范的标识, 总的来说就是其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

(二) 实验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不够

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这需要从事实验的师生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共同配合。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直接关系到实验室的管理的好坏。实验相关人员主要是实验的师生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如果这些师生没有树立起风险意识, 也没有掌握风险防范的技能, 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 就不知如何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 这样导致事故造成的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为了规范和整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高校实验室对于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其管理的内容也仅限于针对常规性的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提醒, 并没有针对危险化学品作出具体规范的管理细则, 管理的安全责任也没有具体的落实到位。实验人员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对于相关安全防范的认知还不深, 对于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没有责任感。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 自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危险情况[3]。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必然使他们在操作中省略了一些必要的程序, 操作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三、危化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改进建议

(一) 建立危化品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管理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其先决条件。各个实验室可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必须就危化品的采购、储存、操作和废弃物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划分等问题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除此之外, 还要针对危险事故的处理方式、应急预案等做出明确规定, 使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各项具体的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 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既科学合理又规范严谨。

安全工作是化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和实验教学的基本保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这就要求所有进入化学实验室的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防火设备的使用方法。规章制度要求做到人人应知应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实施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个实验室要设有安全专业人员、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实验室的管理细则;管理工作中要有安全技术监督、检查与指导职责、检查各种危化品的使用情况, 如发现有不安全因素, 应及时报告。总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必须制定健全的规定、安全守则, 强化安全防范。

(二) 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队伍

建立和健全一支可靠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是除了制度保障之外的重要方面。要求提高实验室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决定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加大对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4]。管理人员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体责任方。对于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要求以人为基础。必须在管理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环节都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就是要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相关师生应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除了要求认真学习国家的危化品相关法律法规之外, 还要对可能会接触到的危险化学品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学会规范正确的操作和使用流程[5]。

(三) 落实危化品安全管理具体细节

为了科学、规范、高效地管理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建立和完善涵盖购置、使用、储存、废弃规范管理细则, 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采购流程需要规范化操作。在采购前需由实验人员填写危险化学品申请审批表, 经过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之后, 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学院领导签字同意, 然后统一由采购人员组织购买。对于危化品的贮存首先要依照其特性的不同分类分专柜存放。在存放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要求定期地查看是否有异常情况。为了确保危化品的进出安全, 要求实施“五双”管理制度, 也就是双门、双锁、双人操作、双人复核、二本帐记录[6]。处置废弃危化品, 一定要依照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不得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剧毒物品的容器、变质料、废渣及废水等应予妥善处理。

(四) 建立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事故时能有序地实施救援, 避免事故发生后引起的慌乱, 更要避免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二次伤害事故”, 确保相关责任方可以安全有序地对事故进行处理, 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尽可能地降低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各个危化品实验室应制定“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中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化学试剂事故预案”等管理制度细则。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这就极易引起未知、突发的危险事故。如一旦发生这类的突发事件, 首先要确保实验相关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四、结语

实验室是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非常重要基地。它们的安全管理也是师生进行科研活动、安排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 也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倡导的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化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配备实验室安全应急必要设备、完善实验场所的安全警示标志等方面的措施与方法, 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需要;针对这类危化品的实验室实际情况的要求制定严格规范的操作及安全管理细则, 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制和合理的安全管理准入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扎实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朝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摘要:近些年来全国高校危化品实验室时有发生诸如爆炸、火灾以及剧毒气体泄露等安全事故。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凸现并已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危化品实验室普遍存在各种问题, 着重从实验室安全制度完善和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实验教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高芳, 方红明, 罗志文, 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育探索[J].广州化工, 2018, 46 (20) :122-124.

[2] 林清强, 林凤屏, 王正朝, 蔡钒, 薛婷, 陈必链.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 2018, 21 (04) :221-223+226.

[3] 刘鹤, 王曦, 刘志伟, 孟庆繁.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2) :1-5+19.

[4] 王胜华.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引入风险管理办法[J].化工管理, 2018 (27) :185-186.

[5] 王燕, 王月荣, 熊焰, 殷馨, 俞晔, 孙学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8, 35 (04) :69-72.

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从实验室经费来源、人才设置与培养、实验室课程安排、实验室对外开放四个方面比较了国内外大学实验室的异同,概括了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的一些特点。结合国内大学目前实验室管理的现状,本文最后对国内大学实验室的创新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国外大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7.049

在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下,如何建设好管理好高校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适应目前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值得每个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深入思考。国外大学实验室发展起步较早,管理比较完善,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1 我国实验室管理现状

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思维的影响,实验室在高校中处于辅助地位,未得到应有重视[1]。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定位不准确。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实验室相对封闭,很多只用来进行本专业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足,人才设置不够合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欠缺评估机制。尽管国家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实验室相比,依然有提升空间。

2 国外实验室管理与我国实验室管理比较

2.1 经费来源

在我国,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实验室的经费属于学校财务支出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来源比较单一。而国外大学,实验室经费来源渠道较多。比如德国大学的实验室,有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或企业捐赠等多种渠道[2],经费比较充足。再以新加坡大学工学部的纳米制作中心为例,该中心最初由新加坡政府投入2亿新元成立,到目前为止该中心承担的项目金额达到5404万新元,这其中只有4%的资金单纯由新加坡大学资助,其他均为外单位或者新加坡大学合作方提供资金[3]。

美国贝尔实验室,虽然不属于高校实验室,其经验依然值得借鉴。经费除了来自于早期的投入外,还来自于其母公司的销售,按照母公司的销售的比例拿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实验室中[4]。我国目前鼓励产学研结合,很多学校有校办企业,可以根据校办企业的销售额给予一定实验经费补贴,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技术研究。

2.2 人才设置与培养

受传统上“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师,轻教辅”等的影响,早前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不高,专科、本科学历即达到应聘条件。而入职之后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继续深造机会不多,导致目前实验室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实验室人员很多是建校中期招聘,年龄偏大。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人觉得实验技术人员发展前景不明,择业的时候不愿意从事教辅工作。虽然近年来新进实验室人员年龄年轻化,学历也普遍要求硕士研究生,但是在整个队伍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职业自我认可度均比国内要高。以加拿大高校为例,加拿大高校的实验人员普遍学历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大部分,实验室人员的待遇与教师也没有区别,有些学校还设置有首席实验岗大家也不会有做实验工作低人一等的感觉,每个人都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拿大的实验人员配置并不多,很多基础性工作由TA(Teaching Assistant,助教)完成,助教一般是研究生,聘用制度比较灵活[5]。

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实验课程一般由教授负责,具体实验教学和辅助学生上实验课等基础工作由教授助理负责,实验室工程师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及技术工作。德国实验室队伍相对稳定,没有读学位升职称的压力,大家根据岗位的需要进行培训学习。

2.3 课程安排

目前我国的课程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项目较少。另外,国内大学的实验室教学难以或者不会随着工业的发展进行革新,实验内容多年不变[6]。国外大学的实验课程与其国家的工业结合得比较好,实验课程根据内容和受众不同有所不同。

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为例[7],强调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设置。学校提供机会给本科生,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设的比较典型的课程是项目设计(Design projects)和工业训练(Industrial assignments)。项目设计的总体要求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这个训练一般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项目设计与传统的实验课程区别在,这里考虑了课本上的知识点并寻找一个最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验证课本上的结论。负责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助教,课程协调员给予学校指导。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工业训练类似于我国的学生实习,但是这里强调的是,高年级学生通过面试成功后进入企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基本上作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参与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发表的工程论文,通过企业的工作经历写论文参加答辩。

2.4 实验室开放管理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思想要充分认识实现开放实验教学是当今培养优秀创新科技人才的必要方法。国内主要工作还是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部分实验室对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有偿开放。

从实验室开放管理来看,日本大学的实验室管理值得借鉴[8]。以日本香川大学为例,其实验室布局和设施就很方便开放管理,凸显了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实验室大门与各个分室都有智能门禁系统,不同的人持有的卡有效期和级别有所不同。全天候开放,不设门卫。另外,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需要购买实验仪器意外损坏保险,如果发生意外,由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维修。这样,有效规避了风险,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导师不同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实验实行预约制,按时段划分,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我国目前由于在思想认识,经费投入,教师课酬等方面的制约,高校的开放实验还没有很好开展。可以探索将日本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和德国的在培训制度上的TA制度结合在一起。

3 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启示

从各方面来看,我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大学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实验室设备昂贵,在设立之初就应该有统一计划,对已经建成的实验室,通过对管理制度的改进,提高利用率,提升设备的价值。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以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玉剑,焦宇,汪金辉,等.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239-241.

[2]朱玉华.德国大学实验室考察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29-132.

[3]郑晓东,赵月琴.新加坡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室队伍建设情况调研[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68-171.

[4]蒋景华.贝尔实验室创新经验的启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5-8.

[5]王友建,吴元学,岳进.中国与加拿大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30-132.

[6]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9-151.

[7]顾艳红,刘晓鸿,蔡晓君,等.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开放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187-190.

[8]窦春升.由日本香川大学的实验教学谈物理开放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38-140.

高校实验室安全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实验室的安全、人员和仪器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需要迫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管理作用,注重实验室过程的管理,同时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保证科研实验室的共享和开放。

關键词:科研实验室;管理;探索

随着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的加大,科研实验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人员结构和系统也越来越复杂,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人员和仪器的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科研实验室为例,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现状[1,2]

1.仪器设备多,科研任务重。科研实验室集中着许多高端、精密的仪器,比如在我院的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包含有气质、液质、原子吸收等40万以上仪器共6台部,还拥有酶标仪、厌氧培养系统、微生物鉴定系统等多台套仪器,这些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需要特别的管理。同时,科研实验室承担着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的课题研究,承担着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工作,科研任务繁重,时间紧迫。

2.实验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验药品管理的安全意识;(2)仪器使用的安全意识;(3)实验操作过程控制的安全意识。试验药品管理方面主要是科研实验室实验药品摆放混乱,对易燃易爆及易制毒药品的认识不清,储存方法和使用方法不按规定进行。仪器使用方面,特别是对于电磁炉、酒精灯、高压灭菌锅、高速离心机、液氮罐等气瓶的使用,常存在开机而无人看管的情况。学生进入实验室急于学习实验方法,不重视规范操作,实验中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随意处理废弃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因素没有充分考虑。

3.人员复杂,管理困难。科研实验室的人员有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外来进修人员,不同的人员所做课题不同,所用试剂不同,使用仪器不同,实验时间不同,因此管理起来相对困难。

4.缺乏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3]。高校科研实验室是各位教师的科研场所,以科研为主,管理也以博士和研究生兼职管理为主,大多缺乏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因此试剂的购买、仪器的维护、保养,甚至是仪器的共享基本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提出的要求

1.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安全意识的建立是以制度提高人的意识,而不是让安全意识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依靠制度切实保障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2.需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的增大,各个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增加显著,技术含量也很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着实验分析的重任,承担着仪器为维护保养的重要工作,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使各类精密仪器高效安全运转,必须重视和加大对实验人员的培训。

3.加大科研实验室平台的开放和共享。科研实验室仪器的开放和共享可以提高科研平台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弥补不同科研平台间的劣势。

三、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完善安全准入制度[4,5]。安全准入制度是实验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不仅围绕针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制度,也包括实验物品、实验环境准入规则和制度。安全准入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制度上提升实验人员的素质,也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门槛。我院先从硬件上改造,全楼安装了门禁系统,门禁系统的开放管理权限由试验中心负责教师统一管理。教师和学生开门禁进入实验室之前,中心开设了强制安全培训体系。学生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申请办理门禁系统。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使各个实验室的使用者责权清晰分明。(2)健全大型仪器使用和开放制度[6,7]。我院大型仪器设备经过培训合格后,先进行预约,方可按照规定使用,要求人员熟悉仪器性能和操作流程。同时,我院依托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室的大型仪器的完整率、使用率以及对外开放同时纳入绩效考评当中,有效加强了大型仪器的管理和对外开放。(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8]。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使用制度、仪器安全使用制度、安全事件应急反应制度等。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要重视每个科研项目安全性的审核制度,建立实验项目进行中的安全监督制度,防止和杜绝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开展,防止和杜绝有安全隐患的项目硬性上马。

2.加强实验室监管力度[9]。(1)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力度。对于科研实验室,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人员管理,化学品的使用相对比较随意,我院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每周安全隐患排查和上报制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实验室和不符合项,在院内公开,并制定整改期限。(2)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制度。科研实验室的实验废弃物很多,有不同的有机和无机废液,有玻璃、针头等尖锐废弃物,有生物污染的废物,还有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针对不同的废弃物,实验室要切实加强监督和管理。(3)加强大型仪器的实时监管力度。大型仪器的实时监管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可以结合计算机、互联网、身份识别等技术,对实验人员使用大型仪器进行身份识别和实时监控。通过权限分配、违规禁止、仪器数据偏离报警等机制,有效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开放时间外无法及时监管等问题,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实时监管力度。

3.科研实验室的管理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10]。研究生是科研实验室的主要力量,对于实验室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生的职责不清,导致实验室在管理时责任主体不分明。我院科研实验室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研究生协助导师负责管理购买试剂,定点存放;每周的固定时间对科研实验室清理、检查;组织研究生进行安全培训;等等。通过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增强其安全责任意识,保证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琳.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王芳,薄国家.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探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04):528-530.

[3]冯斌,陆坤,王洁,等.研究型大学科研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7,20(03):137-140.

[4]黄漫青,张馨如,许丽,等.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浅析[J].新校园(上旬),2017,(05):35.

[5]唐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设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02):103-106.

[6]许小凡,史迎莉,张红.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工作及准入制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13):181-182.

[7]陈皓,刘海玲,孙雅洁,等.高校大型仪器实验平台开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09):277-280.

[8]王申伟,姚志刚,何大伟.过程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07):245-248,256.

[9]薄国家,张志强.浅议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实验室管理[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04):354-355.

[10]李志军,胡笑涛,蔡焕杰,等.科研实验室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1):230-233.

上一篇:商业艺术设计下一篇:服饰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