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03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设计和运用,能很好的突破区域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并由此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区域地理;微课;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教学特点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知识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涵括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区域地理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而是要通过区域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这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微课的应用优势

自2011年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后,“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与传统课堂的限时限地不同,微课具时空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点,有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微课进行学习。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特别符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以集体教学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教学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可以使教学掌握达到标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实行教学教育给予足够的时间学习,显然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及师资。如果利用微课进行课内外的学习,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教学为例,谈谈微课资源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微课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学习使用的资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聚焦区域特征、建构知识网络以及迁移运用。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见图1)

1.微课资源的选择

微课的选择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微课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取。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微课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开放、共享理念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甄别筛选,为我所用。

《中东》一节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笔者选取了以下微课微课资源。

2.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对碎片化的微课进行精心整合,使其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1)微课嵌入课前预习

微课的存在,更多的是支持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在课前依靠微课资源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将一些课堂识记类知识以及浅层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前任务中去完成;同时将一些需要深层理解的问题或要求抛给学生,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埋下伏笔。

布卢姆说过“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是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传播是单向传播。课前的自主学习,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学生一定要对微课感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前自主学习效果。

本课学习中,笔者将《带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和《初中地理1对1: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中东三洲五海之地 石油宝库》作为预习资源推送到地理Q群,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帶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有着绘本画的风格、略带诙谐的解说,介绍了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宗教情况甚至其历史背景,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同时用QQ群投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简单测试,根据投票结果来查看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

而对于《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内容,则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根据学习任务单,选择其中一项,模拟微课的展现方式,在地图上讲解,录制自己的微视频。明确的学习目标,新颖的成果展示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微课嵌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是对微课的提升、拓展和深化。区域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和特征,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针对《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的预习情况,播放部分学生课前录制的微视频,或者是在课室白板上现场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和补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同学们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地理位置的描述方式,认识中东地理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及输出路线,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微课资源,展示不同方法、技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同时老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知识系统构建上,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起到取长补短的功能。

例如:根据《匮乏的水资源》微课,我设置了4W问题:

(what)本微课反映了该区域什么样的区域特征?(where)本段微课所指的区域位置? (why)为什么呈现这样的区域特征?(which)影响哪些方面?(how)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课。紧接着学生根据微视频,开展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经过讨论,预设的问题可以很快解决,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一起提炼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共性思维模式,构建知识脉络,同时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如下图)

有了基于微课的先学,让课堂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更有针对性的去教会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形成比较接近的学习模式。

(3)微课嵌入课后拓展

微课不仅用于课前和课堂教学,还可以放在课后,是课后复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最好载体。学生在课后再次学习微课,复习环节是巩固当天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避免由于不及时回顾而遗忘;也可以针对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的重难点反复去听、去看,从而能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微课,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加强课堂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优秀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例如:《5分钟看懂中东问题所在》让学生了解中东作为世界热点地区的给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农业》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节水农业;《中国能源战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能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土耳其——奧斯曼帝国的陨落》让学生了解该地区又一大国的历史。

三、基于微课教学效果与反思

1.微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相比传统教材、教辅资料而言,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同时,互联网+时代也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2.基于微课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微课不能取代老师课堂教学。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利用微课,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微课的介入,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之一,其他的媒体资源和教具应合理利用。

第二,受学习环境影响大。部分微课在课堂外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学习起点水平、家长的支持程度等,都将影响学生建构知识。

第三,提供有选择的微课资源。区域地理学习有较为近似的学习思路,这种固化的模式容易形成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对同一内容,可以提供多个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资源来学习,以便保持学习的激情。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终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程[EB/OL]. http://jiao.blogbus.com/logs/157517074.html,2011-8-2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李玉平.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N].中国教师报2012.10

[4]李玉平.微课程培训教程-网易博客[EB/OL].http://whliyuping.blog.163.com/blog/static/3243756201210611364924/, 2012.11

[5]中国“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国微课网.http://www.cnweike.net/

[6]佛山市的“微课”——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更加简约高效[N]. 中国教育报,2012.9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4JXN002)研究成果]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结合乡土事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乡土事物便具有这个优势, 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 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 增强学生地理感性知识, 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海陆变迁”一节中。在讲到海陆是如何变迁时。笔者就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作为事例进行教学, 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就在离我们学校不到500米的深沪湾海滩上, 同学们都见过, 倍感亲切。这样经常地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2 利用乡土地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他们将来能否自主学习地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图也是中考的重要门槛, 近年来泉州中考地理科试卷中各种类型地图总数均达到20张以上。因此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图做为研究对象, 让学生掌握方法, 并加以推广, 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泉州天气预报》、《泉州新闻》等节目, 加上学生平时也有的走亲访友、耳濡目染, 他们对泉州的县市已经有一定了解。这样到了教《泉州政区图》这课时, 复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图让学生填充, 老师只需调动学生的地理联想力, 把他所知道的事物应用到我们所学知识点上, 学生很快地就能填好。当然为了更好地巩固下来, 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1) 从地图上找出118°E经线和118.6°E经线自北向南分别经过泉州哪些县市? (2) 25°N纬线自东向西经过泉州哪些县市? (3) 从晋江市到德化县直线穿过, 要经过哪些县市?这样学生可以近一步掌握各个县市所在的区域、形状和相对位置, 最后要求学生仿画出一张泉州政区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快速掌握整张泉州政区图。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等地图的教学中。

3 利用乡土材料, 唤起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乡土地理材料, 既为学生所熟知, 又为学生所喜爱, 用来做事实例证时, 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 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 提供一些有趣的家乡材料, 让学生深思细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如介绍泉州“充满活力的侨乡经济”, 说到泉州经济迅猛发展, 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具体数据或事例, 如:泉州市现辖7个县 (市) 均跨入福建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 (市) 行列。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和安溪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等。尤其是介绍到晋江连续几年排在全国“百强县”前列时, 学生异常激动, 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 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各种变化都抱一种强烈的认知欲望, 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乡情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父母等老一辈了解几十年前的饮食服装、居住环境、家用电器以及交通工具状况, 对比现在的生活。通过这种活动, 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巨变, 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情感, 把乡情教育寓于国情教育之中。

4 结合乡土实践, 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内容丰富, 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设计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内容, 指导学生观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环境、工农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并形成照片、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实践成果, 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通过乡土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周边环境, 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 让学生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5 结合乡土事实, 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 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 提高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 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绍泉州的自然资源时, 向学生介绍泉州曾经是水乡地区, 湖泊河流较多, 改革开放前河里鱼虾成群, 河水清澈见底。但近十年来, 由于人类在生活、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 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 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涌里, 导致河里鱼虾几近绝迹, 水质变浊, 居民饮用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 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大量的湖泊被填埋, 换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乡镇, 更是出现了水荒。我校所在村庄安装自来水的原因, 竟然是因为村里漂染厂造成的水污染太严重, 导致井水无法饮用。这些都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后果。通过乡土事实教育, 学生惊讶不断, 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如此严重破坏, 环保意识自然而生, 此时教师加以引导, 便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 结语

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是可尝试的。正确认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灵活运用乡土材料来进行教学, 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而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好坏,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 教师也须不断去搜索各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料, 经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以便及时获得乡土地理教学的最新资料, 从而应用到教学中。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合理安排乡土地理教学, 能起到不可忽视的效果。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使学习地理变得简单, 它还可以唤起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感触人地关系和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乡土地理,兴趣,读图能力,实践,情感

参考文献

[1] 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课程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质的标准,高中地理教师若能巧妙运用导课艺术,可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并获取最佳学习效果。但目前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运用较为忽视,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对导课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上述背景,从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对导课进行精心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以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导课艺术

前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在课堂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导课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将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其心智起到了启迪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即将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好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课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促进地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内容要求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先声夺人,“将第一槌敲在学生心上”,课堂伊始即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不同特点的导课其教学功能也各有异同,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

导课设计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其一,导课内容与实时方法需要贴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为整节课堂服务为基本点,否则一旦脱离实际要求,再优质的导课内容也会失去其应用价值;其二,导课内容设计需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课堂开始时就将学生思路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性

导课必须具备启发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地理新知识,并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需着重考虑到启发性这一要求。

(三)简洁性

导课设计需以简洁明了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进行,以迅速巧妙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内容当中,从而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新颖性

高中地理课堂中,若学生对课程内容感觉兴趣盎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导课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新颖不仅仅是为了给课堂制造欢乐,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合理调控,让师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达到思想共鸣和默契交流。导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导课内容、导课方式三个方面,生动、风趣的语言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新颖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贴合实际的内容则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未对导课进行设计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导课与作秀挂钩,每节课一开始就自顾自的讲解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难以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若未意识到这点,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导课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

某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课方式单一、没有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导课语言过于平淡浅白,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强,难以促进学生思考;3、导课内容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或宣兵夺主或过分强调某一事实,对学生造成误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导课艺术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不断吸收现代化教学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导课艺术,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启迪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教学思想和经验与同事共享,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不断尝试或更新不同的导课方法。

(二)导课艺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手段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步引到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上,激发学习兴趣,以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时需注意以下事宜:以师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导向;以教学资源作为开发充足的基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需与真实地理现象和事件相符。例如在学习《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星空的魅力,在观赏星空景象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向往念头,教师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星空情境当中,再以星空图为出发点,向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本节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我们身处的地球在星系中的方位等,通过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是指教师在开课前,对近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以语言或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简述或演示的方法,以诱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由于许多新闻事件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以高中地理知识架构为依据对时事素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导课时使用,时事导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搜集国内外发生的地震、海啸等事件,制作图片或影响素材,在开课时为学生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结束后顺势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如“地震的 发生机制是甚么,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需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等,在学生与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渐凸显出来,本次的知识点教学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3、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在教授新课前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感知不足的弊端,并可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季风》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作为导课内容:取线香两支,关闭教室门窗后点燃,让烟雾垂直向上,在线香左右等距离各放1000w的电炉一台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再将电炉和冰盆互换位置,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此时学生可发现,烟雾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这时教师可简要讲解实验原理——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较低;冰盆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以此引申出气压高低的“季节转换”产生季风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优秀的导课艺术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桥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需重视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导课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发挥导课艺术的教学魅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翠.试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2):30-31.

[2]盘志云.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问题[J].速读(下旬),2014,(6):173-173.

[3]宋佳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5-6.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对一堂地理课的总结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半月,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自己对这一段的地理课作一简单回顾,有成功经验,但更多感觉到的是不足。下面我就一堂地理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周我上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以往在讲授这一节时,通常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地演示洋流的形成和分布,教学效果比较好。目前,我们新到二中的教师还未配备电脑,而且高一年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效果很差,希望学校能尽快为我们配齐笔记本电脑,并更新高一年级的电教设备。

抛开多媒体设备,常规的地理“三板”教学也有自己的特长。在讲洋流的分布时,我利用“边讲边画”法对照洋流模式图,在事先绘好的太平洋轮廓图上,依次用红蓝粉笔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然后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参照我讲的方法,画出了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我在引入新课时,首先用漂流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迫切想了解为什么一只在英国海岸抛下的漂流瓶竟然可以漂到澳大利亚。在讲密度流时,插入二战时期德军潜艇巧妙利用密度流,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而不被盟军发现的小故事,学生听课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里面有自身的原因,诸如对新课标的理念领悟得不够,讲的偏多,师生互动偏少,尤其没能让多数的学生都动起来。此外,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还有待加强。最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参差不齐,中考没有地理,初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许多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贫乏。在讲洋流的分布时,许多学生对“大洲和大洋”这些基本的知识都不太熟悉,有些学生连东西半球如何划分也不清楚,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课程难懂,做练习时一筹莫展。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令人遗憾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做好备课环节

为了在课堂中实现体验式教学, 在备课环节中就要做好准备, 不仅是备知识, 而是要与学生共同思考, 设想教学的最后效果, 首先要与学生的换位思考, 教师的心智水平以及知识水平都与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 教师所设想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领域, 和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范围经常是错开的。因此, 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研究学生的心理, 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学生的所感所想。同时, 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并关注学生最后真正得到的知识。

《第三产业地域差异》这部分内容在老教材和试用本教材中都是没有的, 是新教材中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专题的概述, 主要涉及到第三产业的概念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两部分内容, 内容比较抽象枯燥, 学生要对第三产业概念和影响第三产业分布的因素理解透彻难度比较大。因此我对教案作了如下设计:为学生提供世博会的教学平台。通过对世博会是属于哪一种产业的分析, 引出第三产业的概念;并以“世博申办”、“世博交通和世博旅游”、“世博动迁”这几个环节, 让学生在利用“现实”分析出不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上海和边远地区的对比、海南和印尼的对比、上海和海南的对比,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最后, 要求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奉贤地区适合发展哪些第三产业、什么产业适合重点发展的分析, 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有效利用教学情境

在体验式教学中, 好的情景是成功的一半, 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学科本身引出, 也可以从学生主体出发引出, 从社会生活中引出, 要符合课标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要有典型性、趣味性, 尽可能生动活泼。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课程目标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素材或获得素材的途径。如调查、观看视频、个案追踪分析等,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感受, 积极体验, 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这堂课中, 学生都置身于自己比较关注的世博会这一情景中,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世博会视频、创设几个与世博会相关的生活化的情景,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能满足学生产生体验的需要。学生愿意联系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3 对话、启发与引导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进入教学情境之后,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沟通,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主体参与情境。这样就使思想教育寓于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对话中, 就实现了由过去的“灌输—被动接受”到“体验—理解—自觉接受”这一转变。学生进入情景, 角色发生了变化, 学生主体原有的经验被激活。比如, 在世博动迁这个环节中, 讨论是否愿意入住到某小区的问题时, 学生主动进入角色, 都能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讨论问题, 从而分析出住宅小区周围需配备哪些第三产业部门。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 主要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 激活已有经验, 产生新的经验, 内化为自我感悟, 使感悟到的东西最终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 起着促使学生产生高层次体验的作用。教师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学情, 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素材,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将获取的知识组织起来, 与已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中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时, 针对性比较强, 源于原有的认知水平, 又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即使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既有充分思维依据, 又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体验成功。同时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 分享成功, 甚至面对挫折。在交流中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在交流中通过归纳迁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积累了再次活动时的经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随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 积极进行组织和引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感悟和体验的点拨者。

4 结语

在《第三产业地域差异》这堂课中, 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 有所侧重,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 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总之, 体验式学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主角。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堂课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 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知识对象化, 以获得精确的知识的过程, 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 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 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使学习由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情感、生命和人格领域, 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过程, 而且是整个人的成长过程, 即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 知识不是学会的, 而是体验会的。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论文下一篇: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