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论文范文

2023-09-11

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旅游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市场需求 涉外旅游人才 培养策略

随着交通、通讯等产业的迅速国际化、网络化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当前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朝阳”产业。

一、目前我国涉外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

1.涉外旅游人才的来源。从我国目前涉外旅游人才的市场供给来源看,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高等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直接培养,其专业背景主要是旅游管理和外语,这类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毕业后直接应聘到星级旅游饭店从事涉外接待服务工作,或者是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持证上岗;二是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饭店以及规模较大的国际旅行社进行行业培训,然后直接进入宾馆饭店从事涉外接待服务工作;或者考取涉外导游、出境领队等资格证,再到国际旅行社从事导游服务工作。三是其它行业改行而来的人员,如原外事部门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等。他们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再挂靠国际旅行社或直接应聘到星级宾馆饭店从事涉外旅游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这类人员最明显的特点是,外语水平高,对某些国家的基本情况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从事涉外旅游工作游刃有余。

2.涉外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目前涉外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大,尤其迫切需要的是涉外导游、出境领队以及外语翻译类人才、具有国际水准的涉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品牌项目策划人才、市场推广人才、信息资源开发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及高档旅游饭店的部门经理等。与此同时,小语种涉外旅游人才更为稀缺。

二、涉外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没有达到一致,旅游人才开发和职业教育培训滞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的农民,基本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二是从业人员阅历浅、知识贫乏、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不高。特别缺少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管理、旅游外联营销和能把握市场、懂业务、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三是旅游行业缺乏训练有素的培训师资队伍,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共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作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1.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实现“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与企业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涉外旅游专业在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而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针对于企业实践的计划。其次,开发有效、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最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运作机制,顺利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院校在跟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本着平等双赢的态度,双方商议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讨论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实施办法及考评方式。

3.建立教师与职业人联动机制。旅游专业课教师或旅游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同时,旅游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职业人走进学校,并参加学校相关的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4.实施凭证上岗制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对旅游专业学生实施 “双证书”(毕业证和导游证)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以 “适应快、动手强、素质高”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因此增加了企业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满意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将为以后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接待大国,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的人才非常缺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能形成对旅游人才市场的互补,这不仅是国际化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方向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

[2]邵小慧.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2).

*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性产品及服务不断拓展,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阶段,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储备量不足。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金融专业人才素质的新定位,总结现阶段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相应意见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科技;教学改革;金融教学;复合型人才

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对原有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新业态。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支柱,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人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传统金融课程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金融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工+传统金融业务阶段”“IT+金融交互式阶段”“互联网+金融智能终端阶段”与现在正经历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阶段”。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投资顾问、大数据智能风险控制等新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以金融智能化为特征的金融科技时代已经到来 [1]。金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不仅局限于传统金融专业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对劳动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所急需掌握数据分析、量化投资、金融生态平台维护与创新等知识技能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2]。

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金融业与科技创新结合日益紧密,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群)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金融企业一线工作任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金融全产业链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而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是指精通一个专业,并通晓多个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科间知识应用融会贯通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指的是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新兴科学技术工具,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体现复合的新型人才。对于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言,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在传统金融专业理论框架下,通过实践教学有机融入大数据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大数据营销、量化投资、智能投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3]。金融类专业教师应加大对传统金融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拓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新实践补全知识结构的能力。金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金融科技实训教学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具备金融数据分析能力、智能投融资决策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技能及金融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应具备主动学习能力,适应智能金融服务潮流,能够借助人工智能辅助金融服务创新,提高业务效率,应学会应用技术,而非被技术取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要为社会提供懂业务、精技术、善营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

三、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现有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金融科技是从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人才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是业务工业社会体系内形成的标准化与流程化的金融服务,所需人才适应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金融科技业务是信息社会体系孕育的金融新业态,其产品与服务体现出差异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呼唤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备创新性思维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仍围绕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与现代金融业发展潮流脱节。高职院校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即将原有的单一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在未来的职业领域中更好地发展。

(二)现有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未能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区别于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具有就业指导的特殊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研究型院校相比,更注重实践教育与技能教授。但据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停留在教授传统金融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阶段,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多数围绕传统金融行业业务内容开展,知识点与形式较为单一,与目前市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相悖。金融理论课程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基础与陈旧,缺乏对行业前沿业务的接触,难以满足快速变革的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完善的专业课、辅修课的学分兑换制度,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暂未能探索行之有效的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路径。

(三)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传统金融理论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基本符合目前教学需要。但现有教师多数从事传统经济领域研究,且未接受过金融科技相关知识教育,知识结构受到时代限制。金融科技是近年出现的新业态,现有师资队伍通常不具备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经验,未能充分了解金融科技实践业务,在高职院校大量实践教学的要求下难以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且现有高职阶段金融科技类教材匮乏,难以支撑教师对金融科技知识的教授,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 [5]。此外,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知识架构,授课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过程中缺少金融领域前沿知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的企业教师多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未能有效改善金融科技师资缺乏现状。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制约了对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內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需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需依托于计算机技术,金融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要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关实训室的硬件与软件基础较为薄弱,信息化设备老旧,实训教学器材仅能满足传统金融业务实训需要,未能紧跟行业潮流更新换代,且主流公司提供的金融科技实训平台仍在开发初期,价格高昂。此外,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实习基地多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大多数学生未能得到金融科技业务的实践机会。且高职学生到基地实习时接触的业务多为营销类的前台业务,无法充分了解金融业的业务核心与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实际运用。

四、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产品、新业务、新岗位不断涌现。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培养金融科技知识技能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内涵,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课程设置具有动态性与灵活性。针对金融行业业务创新迅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日益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紧贴实际,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优化,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使用活页教材等形式,及时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高职院校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实训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具有现代化视野与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实用主义为指导调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传统金融课程标准中融入新技术知识,为全产业链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金融人才。

(二)丰富专业课程内容

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大数据营销、量化交易、智能投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技术与业务模式融入课堂案例教学,实现前沿金融实践与课堂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金融科技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 [6]。例如,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引入AI工具,在设计家庭保险方案与设计家庭理财规划方案等学习项目中辅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难点,让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同时习得科技工具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了解金融科技业务是以传统金融逻辑为底层架构,融入科技手段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一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金融科技企业共建脱密真实客户案例系统,通过部分脱密平台数据,开展数据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金融数据进行现象分析及平台实操。学校应加强课程灵活性,健全学分制度,引导学生选择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的路径,创新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学制。

(三)配备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力量

优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团队是培养新型金融人才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构成主要为传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及传统金融学科研究人员,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人员短缺。高职应组织开展部分教师跨学科培训,鼓励金融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跨学科进修,完善教学方面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引导教师队伍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与技能储备,并及时更新行业前沿业务动态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金融科技企业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参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利用行业经验补充高职原师资在科技金融知识方面的空缺。学校可鼓励教师跨专业组成研究组,试点金融科技教改项目,跟踪试点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科技金融类企业的实践锻炼中,或参与社会机构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培训,以此构建高水平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四)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环节,对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间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金融科技领域。传统金融专业实习基地基本由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组成,业务内容较为传统单一。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时代,智能合约、智能投顾、大数据营销等新业务形式构建了金融新业态,传统金融流水线型的工作内容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新业态也催生了相应的新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金融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构,适量增加与金融科技类企业的相关合作,在保有传统优势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引入如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用友科技等财务数据分析类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金融科技类型实习,能在实践中体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掌握金融科技核心技能。企业通过合作项目,也能够储备一批对口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五、结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原有业态,部分传统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浪潮也带来了新业务与新岗位,金融职业环境迎来巨大转变。近年来,大批金融科技公司涌现,导致适应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呼唤适应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针对行业岗位实际要求,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金融科技复合知识结构的实践型职业人才。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校外实训基地的调整及对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俊.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9):43-45.

[2] 宋杨. 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2):105-108.

[3] 沈玉星.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营销界,2019(19):70-72.

[4] 林晶,陈苗,李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19,37(09):123-125+

132.

[5] 李东荣.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 中国金融,2013(24):9-10.

[6] 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 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5):59-62.

(荐稿人:方勇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三星集团起步于1938年,创始人李秉喆对“三星”的解释是:“三”代表“大、多、强”,“星”寓意“明亮,高远,永远散发纯净的光芒”,合在一起就代表了对“大、强、永远”的期待。近年来,随着三星旗下主要子公司——三星电子在智能手机等领域的飞速崛起,三星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已迈入全球顶尖企业行列。如今的三星集团,2012年净销售收入为2688亿美元,相当于韩国当年GDP的23%;旗下拥有包括兩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9家上市公司(2012年三星电子排名第14;三星生命排名第427)和59家未上市公司;手机、电视等近20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已成为韩国的国家名片和民族企业象征。作为东亚企业崛起的新标杆,三星走过的很多路,正是中航工业已走过、正在走或将要走的路。

发展没有天花板

三星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三次历史机遇下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次历史机遇,是韩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大力推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其时,三星明确提出了“实业报国”的经营理念。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韩国政府开始推行钢铁、机械、电子、化工、造船等战略产业的进口替代,三星开始了向电子、重工业的大规模战略拓展,到20世纪80年代,三星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财团,成功实现了由小型贸易商社到巨型实业集团的跨越。

第二次历史机遇,是20世纪70~90年代进入高潮的以摩尔定律为代表的微电子革命。其时,三星经营着“从卫生纸到航天飞机”的庞杂业务,为此,三星于1988年宣布进行“二次创业”,以实现向“21世纪世界一流企业”的转型升级。芯片、液晶面板等微电子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成为三星聚全集团之力重拳出击的方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在芯片和液晶面板领域均已具备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实力。此外,三星在造船、保险、工程、数据系统等领域业务也已能比肩世界一流,实现了从韩国第一到世界一流的跨越。

第三次历史机遇,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字革命。三星决定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将经营重心从大规模制造转向自有品牌经营上,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确立了“成为引领席卷全球的数字革命的领导者”的战略目标,树立起了全球高端品牌和行业引领者的形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世界顶尖企业。

中航工业当前阶段与三星的“二次创业”非常接近。在收入规模上,三星1988~2000年的“二次创业”实现了由1987年的770亿元到2000年的近万亿元的飞速增长。中航工业2008~2020年的“挑战万亿”有着同样长的时间周期,起始收入则要比三星高出近一倍(2007年销售收入1478亿元)。在业务结构上,三星在“二次创业”前的总体业务格局,与中国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由“强军”到“富民”的业务拓展方向相近,也存在业务杂而不强的问题。在面临的挑战上,三星的“二次创业”轨迹曾遭到97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在3年内走出了危机,2000年再创收入新高。中航工业这两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逐步显现,一些单位也出现了经营业绩下滑等问题,目前正采取与三星类似的措施来全力实现战略目标。在发展机遇上,三星的“二次创业”是借助了微电子革命的东风,成功做大做强了电子产业。中航工业的“挑战万亿”也有国际、国家、国民三重历史机遇交汇的优质土壤。

小舢板争不到制海权

三星从出生就开始追求“大、强、永远”,但三星信奉的大而强并非简单的数量的积累,而是以“第一主义”为纲领,以“成为涉足领域中最先进、最好的企业”为目标。

以三星电子为例,在手机领域,三星电子从2000年起就不断推出“领先时尚科技”的世界第一产品,包括全球第一款MP3手机,全球第一款双屏翻盖手机,全球第一款双模手机,全球第一款500万、700万、1000万像素手机,全球第一款手表手机,全球第一款全触屏太阳能手机,全球第一款双屏安卓手机,全球第一款准专用拍照手机等。这些世界第一产品有效推动了三星电子的市场成功,其智能手机销量自2011年起成为全球第一。此外,三星电子的平板电视已连续6年把持全球销量冠军。

如今,三星的产品和业务体系已是一支全面拔尖的豪华联合舰队,有旗舰航母(智能手机)、有主力舰(造船、电视、冰箱等排行全球第一的业务)、有辅助舰(芯片、面板、精密材料等全球数一数二的核心零部件业务),有补给舰(保险、证券、投资等成规模、成体系的金融业务),还有已经启航的未来主力舰(五大“新树种”产业)。这样的阵容确保了三星在全球市场的称王称霸。

“追求第一”也是中国航空人多年的理念与旗帜,中航工业提出“挑战万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中航工业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仅仅围绕国内市场、做到国内一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全球视野、世界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全球市场上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使国际收入增长成为“挑战万亿”的重要支撑。这不但要求中航工业的航空主业做到世界前列,也需要非航空业务能够形成多个千亿级的“世界一流”专业化业务板块或专业化企业,在产品技术和市场份额上能具备多项“世界第一”。

后来居上有捷径

三星如今在全球称王称霸的很多业务,在刚进入时往往已比行业竞争对手迟到很多,三星能够后来居上,在于采取了与美、欧、日企业巨头截然不同的赶超式发展模式。三星的后来居上有四大要素:敢于失败精神、快速创新机制、垂直一体化战略和高端品牌营销。

敢于失败精神,是三星得以在诸多业务领域催生出累累成功硕果的重要支柱。三星在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从不惧怕失败,将失败视为取得成功的必付代价,甚至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正是敢于失败,三星才能在诸多试验品的肩膀上发展出明星产品,在多方向的大踏步业务拓展中发展出支柱产业。

快速创新机制,是三星能在技术层面后发先至、迅速赶超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市场导向,二是外部集成,三星多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8%左右投入研发,四是集团驱动。通过快速创新机制,三星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雄厚的技术积累,继而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迅速组合出丰富多样的新产品,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新产品卖出“生鱼片”式的高价。

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三星发挥多元化大集团优势,在新进入业务领域赶超竞争对手的常用手段。在三星整体实力还未跻身世界一流的“二次创业”时期,三星的垂直一体化是先重拳出击关键零部件,再努力向研发、整机制造、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延伸。如今,在成为具备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竞争优势的产业帝国后,三星在新业务拓展上也经常通过内部的系统明确分工,发挥出垂直一体化的母合竞争优势,实现对产业链高效、有序的火力全覆盖,以军团作战的方式在新产业很快打开新天地。

高端品牌营销,是三星能迅速摆脱97亚洲金融危机,在21世纪后来居上击败诸多电子产业巨头的重要法宝。三星的高端品牌营销主要做好了四件事。一是品牌定位,二是营销渠道,三是品牌管理,四是事件营销,为三星走出亚洲金融危机泥潭、树立全球一流品牌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与三星追求后来居上类似,“创新超越”是中航工业长期以来的发展之魂。早在2008年整合成立之初,中航工业就提出“创新超越”要以“追求科技领先、把握市场需求、注重商业成功”为根本出发点,这与三星后来居上的成功法则在内核上是高度契合的。例如,在新产品、新业务的发展上,我们要更加敢于失败、包容失败。在技术创新上,航空工业作为科技的集大成者,我们可以从基础研究和非航空领域来获取信息、材料技术等,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对外部技术的集成。在业務布局上,中航工业正在努力提升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竞争优势,一方面做强研发、关键零部件、品牌营销等核心、高附加值环节,实现“元宝曲线”式的业务组合,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各子公司的分工协同,实现军团式高效作战。在品牌营销上,我们也要思考符合产业特点的时尚营销理念和渠道。

紧握战略的缰绳

三星的集团管控,是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战略管控体系。集团总部具备强有力的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和战略控制能力,各子公司在一般决策和具体经营层面有灵活的自主权限,形象来说,即是总部在经营层面放权的同时“紧握战略的缰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更好地在金融危机下推进大刀阔斧式改革,三星将工作重心聚焦于集团大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入21世纪,三星开始推行“铁三角”管控体系,结构调整本部也于2006年更名为战略企划室。

在“铁三角”管控体系下,董事会处于铁三角最顶点,负责确定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拍板长期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战略企划室携手三星经济研究院扮演智囊团角色,负责全面及时地掌握公司经营信息,基于内外部环境进行独立策划和思考,为董事会提供决策建议方案;社长团(子公司领导人)则扮演着具体指挥者的角色,在公司制定出重大战略方向后,由他们具体加以实施,对中小业务的投资到人事、组织、商品策划和营销有很大自主权限,且能通过一周一次的社长团会议就一周内的经营情况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自主协调经营问题。在这一管控体系下,子公司在具体经营等战术动作上能够做到灵活机动,董事会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内部智囊团,对重点业务的现在和未来情况能做到系统深入的了解,从而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能够有底气、有依据地为子公司紧握缰绳、引领方向,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断。这种由强有力总部“紧握战略的缰绳”的管控做法,是三星能在国际竞争中屡战屡胜、基业长青的关键要素。

中航工业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持续推进管控体系的改革优化。对于非航空业务领域,集团公司近年来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措施,着力提升下属单位在经营上的灵活、科学决策能力。接下来,或许可以加强在关键业务领域的资源聚合、军团作战,完善集团层面对未来重点业务的倾斜式“炮火支援”和战略投放机制,以及对下属单位业务方向的战略管控机制。从三星经验来看,做好这两点,中航工业未来重点业务在迅速做大做强上就能有更多的支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能有更多的胜算。为此,三星提升集团总部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和战略控制能力的种种做法,都对中航工业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天才能养十万人

三星在创业之初就提出“人才第一”理念,时至今日,三星已有了雄厚的人才积累,使人才成为了三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技术人才方面,仅三星电子在全球已拥有超过5.5万名的技术和研发人员,占三星电子员工总数的约四分之一,罗织了众多全球顶尖技术研发和工艺设计专家;在管理和营销人才方面,三星号称韩国商界“人才士官学校”,三星出身的经营者在人才市场上有很高的评价和信赖度,韩国销售收入排行前10的金融企业,其CEO绝大多数都是三星出身。在长期的实践中,三星人才战略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特别重视核心人才和人才之上的“天才”。

中航工业从2012年就提出要重视能够提供“非无差别劳动”的创新型人才,“不要怕给创新型人才以更高的待遇”。当前,中航工业各行业的核心人才、高层次人才依然高度稀缺,航空业务是这样,非航空业务、资本运作等领域更是如此。这两年来,随着一些单位的经营业绩下滑和成本控制压力增大,如何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就更有其紧迫的现实意义。在这一方面,三星吸纳和培养核心高端人才的种种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内脑支撑大集团

内脑即内部智囊,是三星在跨越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集团总部的战略分析和决策能力,不断提升大集团母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三星经济研究院是三星内部智囊团的主要构成。

与欧美企业巨头更多借助咨询公司、智库等外脑不同,三星选择做大做强三星经济研究院这一内脑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内脑比外脑更满足三星跨越发展的总体需求。三星追求的是从韩国本土向全球市场的战略重心转移,对三星,这关系到全集团的兴亡成败,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对世界知名咨询机构,只是多了一个利益纽带薄弱的陌生客户,很难围绕三星的“我想做什么”提供高成本的定制化服务。只有作为利益共同体的高水平内脑才可满足这种需求。其次,是内脑能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比外脑发挥更大作用。宏观经济研究,是一个信息混杂、学派林立的咨询业务领域。对欧美企业巨头,最难的是从观点不一致的诸多知名研究报告中解读研判出宏观经济走向,接着还要通过智库游说等形式来影响宏观经济向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三星,这两方面难度都大大降低。三星经济研究院既可以及时提供高水平的、针对细分领域的研判报告,也能够以重要智囊团的角色把相关结论提供给韩国政府和其他业务所在国政府,争取使三星与政府在大势判断上保持一致与同步。最后,是内脑比外脑更胜任竞争情报业务。企业竞争情报要做到高质量,一定是建立在既知己又知彼的基础之上。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跟踪竞争对手的知彼环节往往会产生海量信息,必须通过建立在知己基础上的筛选与再加工,才能形成有价值、成体系的竞争情报。

(作者:李平,中航工业副总经济师兼战略与资本部部长;廖全旺,中航工业经济院副院长;黄毓敏,中航工业经济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华兴,中航工业经济院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有删节)

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问题,在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任务艰巨。高校办公室能够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其运动效率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档案管理是高校办公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新学期背景下,档案管理方式也与之前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发展,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时代对于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高校属于一个综合化系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良性运作,与此同时,它也是由千千万万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大家庭,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习提供服务。高校的各项工作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其实涵盖了诸多内容,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进入网络化时代,也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随着网络办公软件的快速普及以及自动化办公理念的逐渐渗透,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以往的办公流程进行转变,对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亦是如此,要求高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除此之外,为了提高高校办公室工作效率,还需要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的档案管理工作与网络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互联网的突出特征都能够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凸显,以下是对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的分析:

(一)信息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日益普及,也要求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其逐渐开始向电子化办公方向发展,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对整个办公环境进行了优化。高校是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应该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新事物接受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档案管理方面,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档案信息存储的信息化、通讯的网络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不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化

高校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与社会必然会存在很多联系,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是要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完成教育培训之后,将这些人才输送到相应的企业或单位,而这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学生从入校的那一刻开始,高校办公室就应将其受教育情况、科研成果、受奖励情况、学习成绩等记录在到案,最后还要由特定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这些档案,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人品素质、学习成绩来进行衡量,而这也是其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凭证之一,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办公室在对学生档案进行整理时,通常会与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个人等取得外在联系,而由此也决定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特征。

(三)综合化

对于高校办公室来说,除了常规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外,对于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所产生的专业档案、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档案、财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档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人事档案等,也要进行高效综合管理。进入网络化新时代,纸张不再是档案的唯一载体,同时也包括光盘、磁盘等,多种形式的档案也从侧面凸显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化特征。

(四)竞争化

高校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才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管理活动当中,与学生相关的文书档案管理至关重要,高校在和相关的用人岗位进行互动时,招聘单位首先就是要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了解,之后再确定人才是否与用人岗位相匹配,最终决定是否录用学生,由此也凸显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竞争化特征。除此之外,高校的技术发明、科研产品等也会成为竞争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高校办公室的科研档案来说,其应该结合相关的市场准入法则,逐步的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这一般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竞争机制所决定,明确了高校档案管理的竞争化特征,能够为本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新时期做好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背景下,也对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高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积极转变工作理念

目前,高校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开始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电子文书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档案信息逐渐实现远程传输,由此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必须要与现代发展相一致,具备一定的新事物接受能力,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软件,从行为到意识上都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变化,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構建,建立起具备高校特色的档案管理数据库,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

(二)积极应用现代化设备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还需要对各种现代化设备与软件进行应用,创建一个网络化办公环境。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高校能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在对现代化设备进行采购时,必须要考虑其先进性和性能,以此建立起现代化先进的网络系统,所应用的软件必须要具有规范化和先进化特征,但要注意的是,在对这些高科技软件进行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病毒入侵,以此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以及相应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总之,高校档案与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在此情况下,高校办公室必须要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使其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等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对提升体育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讲授方法、课程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这些方面着手,对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就业指导 课程体系 构建 策略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Study on Employment Guiding

Curriculum in Sport Universities

ZHAO Lefa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02)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1 就业指导在体育院校的功能及地位

(1) 就业指导是实现人与职业相匹配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发源地是美国,于20世纪初叶美国工业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诞生。近些年就业困难和职业倦怠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社会逐步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许多学校甚至成立了单独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也逐渐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受到学校的重视。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2)就业指导贯穿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全程。高等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能简单认为是在大四毕业时的阶段工作。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应当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始,教会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大学二年级应该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团队意识、沟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指导。并根据学生自身特长,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重在职业定向指导。让学生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学会自我培养相关职业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创业能力;大学四年级着重从职业选择和就业形势政策分析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国家、省、市及学校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还有必要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四个阶段应该是层层深入,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3)就业指导是与其他体系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实用性课程。从学科性质上讲,就业指导课程是一种辅导类的课程,教师分析和讲解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前景。专业教师如果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渗透在其他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会对学生未来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业指导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实际应用性。如何做到就业指导理论与学生的实用技能提高相结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升华思想,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的首要要求。

2 当今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绝大多数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从国内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学生实际的需求相比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时间安排的不连贯性与滞后性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旨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职业潜力、提高职业需求能力的系统而有规划的课程体系。很多体育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在第八学期,也就是毕业之前,虽然学生学到了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培养了职业规划素养,懂得了其他因素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错过了实践锻炼的好时机。这些知识和技能仅在毕业之前的短时间内获得和锻炼成熟几乎不可能,应在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课程更加注重层次培养,将指导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2.2 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短效性

(1)就业指导课程还在起步阶段,没有正规、系统、专业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教材编写分散,缺乏统一化、专业化的指导教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部分自编教材内容表面化,堆砌材料、案例,缺少相应的理解分析和指导内容。

(2)就业指导的内容仅仅围绕解读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和发布用人单位需求、培训求职技巧、对自主创业给予鼓励等表层化信息加以讲解,教学内容易得且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长期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适应性的教育等方面上缺乏深刻讲解。这种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质进行教育的指导,会使学生出现入职不匹配和职业倦怠的现象。

(3)教学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课。目前讲授式是大多数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加上枯燥的内容,导致了学生出勤率不高,或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2.3 师资队伍的单一性与非专业性

(1)师资队伍单一,结构不合理。一部分是毕业不久刚刚跨入职场的新鲜人,另一部分由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种师资结构存在就业观念落后,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职业认知,缺乏职业指导经验等问题。

(2)缺乏校外的专家学者充实师资队伍。目前就业师资队伍只由校内的资深教授和专业教师构成,通过理论讲座的方式补充单一的课程内容。但是校外专家的实践经验是学校教师无法比拟的。例如分析市场需求、把握求职经验、洞察就业信息、解读求职技能等方面。

(3)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任职教师,常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老师担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指导性很强的工作,兼任教师一般没经过相关培训直接上岗,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难以挑起这一课程的教学重担。

2.4 就业指导科研水平的落后性与被忽略性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具有学科理论基础,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个学科的规范和成熟程度以及发展方向都体现在科研水平上。现阶段,高校整体忽视就业指导课科研,缺少学术交流平台,缺少相关成果的研发,缺乏科研意识,忽视科研水平,这些因素的缺乏阻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进步发展,各高校应当担负起责任,搭建广阔的科研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3 体育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遴选。第一,在学校内部加强授课师资力量建设。遴选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及公共管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同事还需具有思政、心理学教师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力量,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讲座和相关心理辅导。第二,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进行实践辅导。例如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要立足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实践教育,结合自身的就业经历进行案例分析讲解。

也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士担当就业指导顾问,对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成立校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2)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基于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身份复杂的特殊情况,选拔完教师之后,首先要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和机会,对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的指导老师给予大力支持。

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丰富教师的专业和理论知识;参加各种高校间及校企间的交流和研讨,学习前沿知识开拓视野;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调研学习,了解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获取最新的就业趋势信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再集中组织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备课,构建起一支具备就业指导课知识理论体系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师资团队。

(3)建设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多以辅导员和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师资结构稳定性不强,使授课教师没有使命感和归属感。作为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积极发挥德育的示范作用。由知识教授到转变观念引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成为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为一体的多能教师。

3.2 构建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

3.2.1 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体育院校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就业指导内容应针对体育类专业特点进行设置。除了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招聘制度等内容的介绍外,还应根据学生就业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进行讲授:大一年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阶段。主要内容设置是如何适应角色转变、做好大学学习的管理、处理好校内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等。通过初期的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做好规划并开始按照计划实施;大二年级:这是学生的职业认知阶段,就业指导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带学生到各种相关就业岗位进行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场所、环境和工作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人际交际能力和其他能力等等,并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这部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大三年级:为职业决策阶段。本阶段应以理论教育为主,通过了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两个阶段,此时应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让学生充分探索自己的特质,最终做出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决策,即就业或升学。大四年级:职业准备阶段。对于考研的同学,授课内容主要以复习考研的方法策略、缓解心理压力为主;对于就业的同学授课内容主要以讲解就业形势、培训求职技巧为主。

3.2.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课程讲授内容的不同,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多应用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想把就业指导课上好总结起来要围绕“高度、深度和兴趣度”三个维度来研究。体育专业学生聪明好动,从小进行体育锻炼,导致文化课学习水平一般。所以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围绕兴趣度来做工作。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小游戏等形式教会学生做职(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66页)业生涯规划。大二通过高介入式的教学模式,例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从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四个方面来培养。大三可以通过一个模拟的招聘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大四多以案例教学来讲解国家、省市相关就业政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哈增红等.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2] 罗璋.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

[3] 孙萌,陈红军.陕西省工科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5).

[4] 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05.

[5] 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69.

[6] 张爱云,杜安强.体育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体育社会,2010(6):94-96.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下一篇:企业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