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2023-04-10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1篇

今年以来,朔州市农村信用社引深推进金融普惠工程,以朔州团市委“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契机,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为载体,通过扶持农村致富“领头雁”、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大力支持辖内农村青年实现创业致富之梦。截至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1685名农村青年发放创业贷款7483万元,带动7362人实现就业,切实履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青年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

一是通过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倾力支持农村青年创业。朔州市农村信用社与团市委通力协作,积极推动辖内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评选,大力扶持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根据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信用情况,各基层信用社办贷网点开通绿色办贷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向农村青年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针对部分创业青年资金需求量大等情况,采取多种担保方式,提高贷款额度与期限。在利率定价方面,各县区联社可根据辖内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利率;在授信额度上,农村青年小额创业贷款给予不少于五万元的授信额度。通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致富“领头雁”的信用带动效应,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村青年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的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共青团+信用社+农村青年”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是打造巾帼创业示范点大力支持妇女创业。朔州市农村信用社以金融支持农村女青年发展为主线,积极打造巾帼创业示范点,为农村女青年搭建科技致富的平台。右玉县联社采取“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打造右玉县山宇农林牧妇女专业合作社为金融支持妇女创业示范点。该合作社地址位于右玉县白头里乡马莲滩村后洼,占用耕地面积60亩,其主要经营项目:畜禽养殖、苗木种植栽培,在2013年取得了山西省造林绿化工程施工资质贰级证书,入社农户(妇女)32户,今年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右玉县联社为合作社的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全力支持农村妇女创业,带动36名妇女实现就业,人均增加收入8000元。

三是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年创业逐渐转向个体工商户。今年以来,朔州市农村信用社持续实施富民惠农创新工程,鼓励各级农村信用社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如朔城区联社创新推出的“商户通”贷款、怀仁联社创新推出“商互保”贷款产品,不仅缓解了青年创业商户短期资金周转的压力,也解决了商户贷款的担保难问题。商户信贷产品从推出以来,已累计为485户商户注入4020万周转资金,带动周边2253人就业

朔州市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支持辖内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妇女、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坚强后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年向城市大量流动。农村青年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本文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并站在农村发展角度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双重影响。最后提出发展农村,吸引农村青年回乡的建议,目的是为达成农村青年合理流动,既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影响农村自身发展,最终实现社會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年流动 农村发展 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成规模化流动。在流动中大多以流出为主,主要方式是上学、务工和经商。在本文中把以农村青年因学习、外出务工、经商等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流动定义为农村青年的流动。但是目前农村青年流动的情况,已经使农村出现大量的撂荒地,农村变得冷清,没有活力。使得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建设者(农村青年),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基于此,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年流动进行探析。

一、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

1.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政策上家庭农产责任承包制使得农民从土地上彻底的解放出来。从流动人口结构中看,农村青年一直是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同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较,农村0-24岁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岁的人口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攀升。可见农村青年在此背景下的流动是有增无减。

2.农村青年流动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流动。目前,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现状除去合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还出现农村土地撂荒,造成农村青年流失等问题的不合理的流动,流动的原因也很多。

2.1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样土地上所需的劳动力减少,节省出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还造成农民无地可耕;外加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的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2.2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农村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城市青年的收入,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找到的比农村更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不愿意在农村生活,选择流入收入更高的城市。

2.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时间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落后与城市的教育,我国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很大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村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继续做农民,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农村,把孩子送往城市上学,有的父母还长期半工半陪读。

2.5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中多彩的生活,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收入提高,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就居家迁往城市,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年龄越来越小。

2.6其他的需要。如服兵役、结婚等造成农村青年的流动。

3.农村青年流动方式。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方式有:升学、打工、经商、参军、婚姻,还有已经不常见到的招工、农转非等。农村青年通过升学进入城市,升学失败的农村青年大多是以打工的方式进入城市,升学和打工是现在最普遍的流动方式;经商、参军、婚姻在流动中一直存在,没有明显加强和减弱的趋势;农转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招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招收的部分工人,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这两种方式已经不存在或很少见到了。

二、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1.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1.1改变生活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农村青年的流动,从流动方式上看主要是以求学和务工为主。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求学青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的知识,接受新思想,他们掌握了技能,扩大了人脉,并且重新定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也受到城市生活的感染,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开放了思想,学习了新的技能,开阔了眼界,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个人的修养也得到提高。这种变化对农村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引进新思想,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

1.2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隐形失业。一方面,农村青年流动的发展制约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青年的流动扩充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避免了农村的边缘化。能让整个社会去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为当地留下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外出青年的不断增加,部分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使得就业岗位增加,能够实现就地就业,避免了农村青年更深一步的流动。

1.3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的减少,为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施科学的种田、养殖等。

2.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2.1农村优秀青年缺失。一方面,城市中的诱惑多,收入水平比农村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等使得农村青年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青年思想得到提高,与留乡人群的思想、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加上长期的城市生活,他们也选择留在了城市,造成高素质青年的流失。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优秀农村青年更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缺失会阻碍农村发展的脚步。

2.2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一方面,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集体观念淡薄,小农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强烈。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创新极为困难。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3土地撂荒,阻碍现代农业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土地撂荒,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更低,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4农村发展更加困难。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监管难度,青年人缺少,留守老人和儿童偏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未来农村老人养老带来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农村的发展缺少活力,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得不到继承,面临消失。农村青年现在的流动,努力接受现代文化,忽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不利于农村发展的。

三、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回乡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人口流动有它的合理性,它能够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能够满足农村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会造成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整体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已经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青年人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很大影响,威胁到了农村整体的发展。

1.1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青年职业分布情况。了解在外求学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了解经商人员情况和在外务工青年的具体情况。对农村青年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目的是掌握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當地政府对本区域农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整合区域资源,发展有优势的农村产业。在统筹当中,要听取各阶层人员的意见,结合整个省份乃至全国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实现产业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1.3在政府政策和财政的适当支持下,吸收市场资金和农民投资。在市场经济处于决定地位的背景下,靠市场才能让农村发展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政府只靠政策是不能完全让市场资金进入农村,还需要适当的注资。在谈到农民投资上,需要排除农民投资的后顾之忧,给农民以发展的信心,主要是让农民自身能够对发展规划有信心,能感觉到投资的回报是乐观的,这就需要在统筹规划时广泛听取农民的发展意见。

1.4吸收当地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10年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能说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越性。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适当的应用到愿意回本乡发展的青年身上,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建设。同时要加强青年服务农村的意识,特别是农村青年回报家乡的意识,培养青年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万将军 ,钟颢. 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变化的特征、原因和对策研究——对人口“五普”和“六普”数据比较分析[J].决策咨询,2014(01).

[2]夏绪梅.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04(12).

[3]胡现岭. 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方式之变迁(1978-2010)——以对河南省22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4]张志新. 反思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34).

[5]申锦莲. 试论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J].长白学刊,2009(04).

[6]张培培,李盼盼,王思敏.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69).

[7]段方利,林忠,熊云清. 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03).

[8]胡兆义.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分析[J].实事求是,2012(04).

作者简介:董旭超(1994—),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指导老师:王吉平(1966—),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3篇

***同学1997年10月出生,目前就读于**中学,高三(1)班。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从初入中学的迷惘到现在的清醒,从初时的稚嫩到如今的日渐成熟,怀揣对理想大学的美好梦想,他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完善自我,让自己过得充实而有价值。

一、思想进步,积极入团

作为一名团员,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发挥团员在同学中的模范作用。他认为,只有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航标,在认识上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之路才不会偏离方向。

二、勤奋努力,学习第一

学习方面,他丝毫不敢懈怠,在校期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学习,屡次获得优异的成绩,曾获得了尤溪县三好学生称号和校三号学生称号。同时认识到要做一名学生,一定要有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他常常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坚持不懈。

三、崇义友善,热心公益

“撒播爱心、传承文明”初中时,他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青年志愿者义务清扫敬老院和街道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奉献爱心,尽微薄之力。

在生活中,他非常乐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在一个周末,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非常困难,家里又养着许多小兔子,于是,他和另外两名小伙伴主动帮助这位老人,利用自己的休息的时间在赶集天去帮忙卖兔子,他们整整叫卖了一下午,将卖兔子的钱丝毫不取全部归还给了老人,虽然辛苦了一个下午,但看到当他把钱给老人时她那感激的目光,听到那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他感到非常的满足,即使自己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

还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正吃力地走着,手里还拿着满满一袋子鸡蛋,而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到他的旁边,和他共用一把伞,老人很感激得说了声谢谢。虽然当时很冷,但因这声谢谢,使他能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感觉,温暖人心。

在任学生干部期间,他组织并参与大大小小志愿活动许多次,平时周末也会以一名骄傲的义工身份参加活动,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既提高了组织者自身能力,又提升了志愿者自身价值。如今的他虽然高考在即,但是他还是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虽然学生的力量很小,但是他们在汇聚力量。

四、自强不息,热心友善

他性格外向,乐观开朗,待人友善。他积极参加社会上、学校里和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在和他人相处的日子里,当他人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时,他总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多年的付出与磨砺,他体会到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快乐的源泉就是帮助别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指导下,坚持以“撒播爱心、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行动指南。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北 农村青年

生活观念:更实际,更利益化

尽管时下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也可以说他们刚刚或者说正在解决吃饭问题,谈到享受,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可能只能说是农活不再是刀耕火种了,也开始有时间看看电视了,仅此而已。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农村青年认为“有本事的人,会拉关系的人,与领导关系好的人”容易得到实惠,尽管这与年轻人思想偏激有一定关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更实际、更利益化的生活观念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合情的。但是在大的方面,如“当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时”,70%的人选择了尽自己的可能给予帮助,10%的人选择了会献出自己的一切,没有一个人选择与自己无关。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改革与民主:有所关心,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70%的农村青年目前最关心的改革措施集中在:腐败、社会治安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90%的农村青年“没有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是很不相符合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们农村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做的还是有一定欠缺的。60%的农村青年认为本村的村委会主任(村长)的产生方式“与自己无关”,这应该与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即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家时间较少有直接的关系。

学习与科技:说不清的选择,但内心还是有着些许不舍

对于以打工为主的农村青年来说,离开学校后是否应该继续接受教育,80%的人选择了“说不清”,另外各有10%的人作出了肯定和否定的选择。而如果他们有机继续学习的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以及“通过到城市打工”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时间对于他们这些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基于同样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上选择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实用技能以及与自己有关的政策”。在对待新生事物上,没有一个人因为新技术具有风险性而选择不响应。 婚恋与家庭:宽容,理解,现实,易于接受新观念

或许是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缘故,70%的农村青年择偶的影响因素集中在“性格脾气投合、温柔体贴、健康、文化程度”以及“聪明能干”上,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出身、成分”以及“老实可靠”则没有一个人选择。在对待婚前性行为、婚外恋和离婚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选择了更加宽容,更加理解,更加现实的态度,要知道在80年代,“婚外恋”和“未婚同居”在人们眼里还是见不得人的可耻行为。至于在农村青年的婚事大操大办上,60%的人认为是“形势及情势所逼”,导致了婚事大操大办的愈演愈烈。在对待遗产纠纷上,一半以上的人还是选择了“据理力争,实在不行再付诸法律”的方式,而“找村里有声望的人调解”的方式,则没有一个人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传统的家族宗法势力的衰落。

休闲与消费:物质消费占绝对主体,精神消费有很大的上升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即私营、个体经济较为发达,农村已经没有或者仅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农村青年的经济来源以就地和外出打工为主,这就决定了他们已经没有了所谓的

农闲,而他们主要的休闲时间也就相应的集中到了农历的新年前后(大约1个月的时间),所以,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集中在“看电视、打扑克(麻将)、走亲访友”以及“呆着,什么也不干”上也是有着合理的一方面的。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外出旅游”和“去游乐场”成为不少农村青年的新选择。至于名牌,30%的人认为“名牌显示身份和有钱”,40%的人认为“名牌质量的好”。如果经济允许,60%的人会选择名牌,没有一个人认为即使有钱了也不会选择名牌。

劳动与致富:劳动可以致富,但并不是致富的主要手段

“劳动致富”这一传统观念正日益受到挑战,如果有机会选择,60%的人选择了“经商”和“办厂”,没有人选择“规规矩矩务农”,也没有人选择“进城打工”,但是“进城打工”和“从事特色农业”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青年来说,不失为最现实可行的选择。对于看待已经致富的人,选择的较为杂乱,“能力强,有文化、有技术,运气好,胆子大,有背景”,甚至“会骗人、违法经营”等都有一定的人选择 ,这不能不说明了当前农村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和错乱。在关于致富的目的上,70%的人选择“过上富裕的日子”和“为了儿女过的更好”上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此外,大多数人认为“缺少资金,缺少信息”和“缺少有用的社会关系”是影响致富的主要因素。

其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每个青年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农村青年也不例外。然而,农村毕竟还是较为封闭的,大多数农村青年理解“外面的世界”的途径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以及“听别人介绍”。进城打工虽然“能多赚点钱”,也可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但是进城打工也有着较为复杂的痛苦,主要表现在“被城里人瞧不起、找不到合适的活干”和“受到欺负没有人管”等三大方面,尤其以“被城里人瞧不起”为最。另外,30%的人愿意和“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30%的人愿意和“有知识、有才华”的人交朋友,还有20%的人愿意与”对自己有实际帮助”的人交朋友。相应地,交朋友的主要目的也就集中于“交流情感,获取信息”和“办事方便”上了。对于影响目前和未来生活的众多因素中:“挣很多钱,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事业成功”,100%的人认为很重要。80%的农村青年认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或重要,仅有一个人认为环境问题不重要。此外,大多数人认为“身心健康,建立美满的家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守自己的承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等也是重要或一般的。有意思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认为“干与现在不一样的工作”是不重要或者说是说不清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当前苏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势态较为良好,发展速度较快,但农村青年们的整体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功利主义和盲目的怨天尤人;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迷茫和错乱。为此,我们在对待当前农村青年的发展问题上,应该在扶持其事业发展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精神生活,进而从根本上调整他们的发展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技术说明:

调查对象:18—27岁中国公民(男9人,女1人)

调查时间:2003年8月6日—2003年8月9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抽样方法:随即抽样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5篇

一、调查目的

农村青年作为我国青年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湛江、八塘、桥圩等地进行,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个案调查

在湛江、八塘、桥圩等地找了32个农村青年,与他们进行了沟通,了解他们对学习的需求。

三、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13—28岁的农村青年。

四、调查时间

2010年5月3日—2010年5月30日

五、调查地点

贵港市湛江镇、八塘镇、桥圩镇

六、调查结果

对问卷调查分析,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青年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3%,初二为51%,初三为73%。

2、学习需求

在调查结果中,有52%的农村青年渴望学习;有28%的农村青年想学习;有20%的农村青年不愿学习。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3、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3%的青年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6%的青年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1%的青年害怕 1

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青年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2%的青年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青年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3%的青年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通信技术、国际贸易不感兴趣。

4、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青年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2%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2%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16%的没有考虑。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年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2%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6%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9%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3%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青年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农村青年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农村青年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青年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问卷调查表明,75%的农村青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农村青年本人的考察,发现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农村青年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6%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2%的农村青年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9%的农村青年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4%的农村青年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5%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①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②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农村青年后,发现他们要求较低,从而学习对农村青年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2、学习心理的对策

①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青年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②帮助农村青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青年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各种短期培训的方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和农村农业相关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青年了解不同职业在农村青年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七、结论

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5%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0%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上一篇:河北下一篇:民族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