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

2023-04-2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中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专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更要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全国体育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阐述了新时期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并深刻影响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播纵深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体育院校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已有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因此,结合国情和体育院校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

1 体育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新时期体育院校大学生均为95后,整体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上进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秀,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能够勤学善思,正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能够历练本领,清晰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专业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积累、思想观念形成、行为选择的发展时期,知识构造、言论责任、社会阅历、法律常识等方面欠缺,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包括思想和行为,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迷茫,入党动机不单纯,入党目的不明确,学业诚信缺失(如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经济诚信缺失(如参与非法校园贷、假冒家庭经济困难骗领助学金等),就业诚信缺失(如在简历中伪造经历、证书等),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间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

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为少数大学生受自身理论基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盲目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非理性地接收以理论观点新奇性为噱头来吸引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从而受到了一些负面的、不健康、消极的影响。

2 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育青年学生立志成才主要阵地的大学校园和传播知识育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特征,进一步探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引领大学生走出迷雾,抵挡诱惑,树立主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规范性

高校课堂是高校向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最严肃、最直接的平台,具有正确教育导向作用,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辅导员,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待认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评价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发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的观点言论,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今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业、前途问题,更多的涉足于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学生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以深入浅出的说理教学方法,以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思想观念中,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性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因年级、政治面貌等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存在着一些差异。高年级的学生在主体认知和思考鉴别方面的能力,明显大于低年级的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也相对较高。学生党员是团员学生的标榜者,定期参加民主生活会,接受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也相对较高。

基于这种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可以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一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入学教育、爱國主义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辨别好与坏、荣与辱,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循序渐进地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二是针对团员学生,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集体主义利益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党员为引领者和传播者,坚定团员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中国体育事业未来接班人的信念。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营的先进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信息是开放自由的,涉及面广、数量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滋生和传播着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也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新时期的体育院校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社会有更多方面的接触,而这些新媒体渠道有些部分都是非正式的、非理性的和非全面的,带有很强的口头传播影响性,并与现实的片面观相关联,体育院校大学生很容易采取感性和日常生活体验的方式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因此,体育院校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把校园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营,倡导文明健康的新媒体文化,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深对世界形势和国情政策的认识,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以优秀楷模和卓越成绩鼓励学生,强化典型示范作用;以高尚精神和品格塑造学生,优化校园精神环境;以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同时,加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趋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为体育院校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上进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刘炳序.新时期下知行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J].黑河学刊,2017(4):173-174.

[3] 王明刚.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2):27-2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真正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高校扩招后得到快速发展。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高校出现。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达到296所,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69%[1]。截至2012年,设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620所[2],其中14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3]。

卓越的环境工程人才应具备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应通过高等教育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设计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助性知识和能力,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法律知识、获取与应用工程信息的能力以及外语交际能力;此外,还应具备适应工程环境市场特征的能力,包括对工程成本的认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国际工程承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4]。

各高校均以此目标为指导,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设置工程专业课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模块构成,工程管理与经济相关课程开设较少,且大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理工科学生普遍重理化轻文史,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把工程管理与经济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造成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知识欠缺。此外,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对环保行业的成本和进度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环保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工程管理方面的能力。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处理方案,然后从进度、成本、效益、处理工艺等角度入手对方案进行筛选。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施工成本控制和进度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使环保项目建设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因此,开设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尤为重要。

二、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环境科学系各专业和环境管理专业研究生开设环境工程项目管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环保项目工程综合管理的关键元素,内容涉及项目管理、环保法律、政策、科学、工程等领域,主要强调环保项目特有的,包括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外围的调整环境等要害因素。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优化

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任课教师根据环保行业的现状设置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大纲,尽量涵盖环境管理学科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环境项目管理,而非环境工程项目,让学生知晓环境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在环境项目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环境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策划、组织项目实施等)。由于听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学科背景,因此,任课教师适当删除了调研和技术可行性分析、环境治理项目的设计和评审、项目的实施等侧重于技术方面的内容,还补充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在讲授项目组成立时专门安排时间介绍项目经理应有的素质,此外还安排两个课时介绍了跨文化对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见表1),特别强调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商业模式、技术标准、宗教信仰、文化氛围和气候因素对工程项目实施的挑战,阐述了善于学习不同文化并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教改后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环保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在调研企业项目管理岗位需求后,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将来就业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以讲解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

随着更多外国环保企业的入驻,国际环境工程项目快速增多。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在一起工作,用英语交流,涉及的合同、相关法律文件和规范也通常用英语撰写。该课程推行全英语教学,将讲授专业知识与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相结合,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强化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环保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环境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深入掌握却有一定难度。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讲授、谈话、讨论、练习、实习作业等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项目规划与管理能力。课堂讲授的方法主要用于介绍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知识。一些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述的内容,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批量试验、小试和中试的区别,现场管理、现场施工和现场运行等,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照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信息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项目建议书的撰写、评标的根据和投标的理由、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时,采用讨论和谈话的方式让各国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相互交流,分享各国环保项目管理的特点、流程和相关环保法规。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借以巩固和检查已学的知识。练习课主要分析讲解例题,教会学生采用挣值分析法和图像挣值分析法控制项目进程和成本。采用完整的实习任务模式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分组(每组约3~4个人)假想并设计一个环保小项目,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环保项目管理知识,对设计的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内容包括建立项目组、分解个子项目单元,以及为每一个子项目单元编制任务、项目行程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挣值分析法分析项目的执行情况,并按计划控制项目进程和成本。学期结束前,学生用ppt汇报作业完成情况,每个组员分别汇报各自完成的部分。在汇报、小组和组员互评之后,教师总结,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整个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准备、小组的合作、课堂发言和参与情况)被计入学期成绩。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经验中学[5-7]。学生们尝试解决假设的项目管理问题,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导致无法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此,任课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让学生亲自去分析并发现规律,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新知识重新回到问题和困境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成为“做”的主体,在做中产生了求知欲望,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5-7]。學生通过完成实习作业,提高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亲身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改前,任课教师专门安排了4个学时讲授上海某污水处理厂改建和地下水治理两个环保项目。在案例讲授的过程中,没有突出管理方面的重点,没有较好地将项目管理学科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听起来一知半解、索然无味,没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更是觉得理解困难。教改后,任课教学引入自己在环保企业里的所见所闻,通过对多个环境工程案例和中试项目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就管理过程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2各教学法的时间比例安排教学方法教改前课时安排及占比教改后课时安排及占比讲授(包括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28学时(77.8%)15学时(55.6%)谈话2学时(5.6%)2学时(7.4%)讨论1学时(2.8%)3学时(11.1%)课堂练习5学时(13.8%)3学时(11.1%)实习(分组汇报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和其他组员提问)04学时(14.8%)总计36学时(100%)27学时(100%) 整个课程安排两次课堂练习。第一次课堂练习内容为30个多项选择题,要求学生在1个课时内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第二次课堂练习内容为挣值分析和图像挣值分析,给每位学生布置2道习题,要求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挣值分析、和评估项目,然后提出建议,主要考核学生对项目进度和成本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的掌握情况。第一次练习之后,教师在课堂进行评讲,集中纠错,让学生知道错误的根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纠错反思能力。第二次练习后,教师面对面地批改作业,告诉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允许学生当场纠错,改错后不扣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在重视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8-9]。通过面对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因材施教,从方法上加以指导。两次课堂练习均以开卷的方式考核,成绩被计入学期总分。

(三)开放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的仅是理论知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教改后采取442形式的考核标准,即家庭作业、课堂分组汇报和课堂积极参与、小组和组员互评共占40%,两次课堂练习占40%,每次以20%计,课堂表现和出勤等占20%。教改前,没有安排实习作业,仅要求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之前交一篇关于环境治理项目的小论文,可以涉及环保项目中试研究、环保项目可行性分析、环保项目的管理等。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部分学生抄袭网上的项目概述,部分学生泛泛而谈,不知所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历,加之教学内容单调,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改后安排了实习作业,环保项目的选题由小组成员自行选择。有的小组在采用挣值分析法分析项目的执行情况时,还用图表列出了项目执行的多种可能,分析可能导致每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实习作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小组和组员互评又给每位学生增加了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任课教师主要从汇报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发言流畅度、答题准确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来评分,见表3,其总评分数占实习作业分数的50%,小组评分占25%,组员互评占25%。小组互评标准参考表3,对应的分值减半。组员互评内容见表4。表3家庭作业评分标准(分值)内容完整性逻辑性发言流畅度答题正确性参与积极性83333表4组员互评表题目组员1组员2组员3组员4在整个过程中是否表现积极提出的意见是否对团队有帮助能否按时完成本职工作对小组的贡献是否突出总分备注:优秀2.5分,良好2分,一般1.5分。 (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学期末,学生要求填写教师授课情况反馈表。学院通过反馈信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整体性评价及对任课教师和以后学生的建议等方面(表5)。

平均分值教学态度教师对讲课内容和方法作了精心准备9789教师对教学热忱,教课时充满活力9788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能认真解答9789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吸收学科新成果,反映学科新动向9588教师讲课深浅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内容量适合学生掌握9789教师讲课能促进学生思维,富有启发性9678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不同观点9789教师在作业上给予的指导及反馈很有价值9689教师的教学使我对该学科的兴趣提高了9578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使我理解并掌握了该课程内容9788教师的教学使我的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10678总评100708593 由表5可知,经过两年的努力,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平均总评分由2011年的70分提高到2012年的85分和2013年的93分,其中教学内容更新、反映学科新动向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分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说明了教改成效显著。

三、结语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学科,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针对目前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精选该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全英文授课等,将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多方面提高了环境科学和环境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假设的实习作业锻炼了学生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9 (7): 28—29.

[2]新东方高考院校库.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EB/OL]. http://gaokao.xdf.cn/college/m_zkc_175.

[3]百度文库. 2012年环境工程考研院校排名[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a21f62204b35eefdc8d3 33d1.html .

[4]阮建凑,陈颖.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166-167,179.

[5]赖红梅. 浅论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内涵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2-34.

[6]刘广利,汤慧丽.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 84-86.

[7]仲涛.“做中学、做中教”内涵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145-145.

[8]詹慧芳. 课堂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互动[J].教学与管理,2013(4):14-16.

[9]白美丽,回娅冬,贾贺男.情感教育在大學生行为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3): 56-5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1 公路环境保护问题

公路建设, 尤其在施工、营运期期间必然会影响环境。例如: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也有所不同。

(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公路工程在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环保重点

(1) 遵循“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进一步优化公路线位走向, 从源头减轻公路对沿线居民、水体等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进一步优化取土方案及取土场恢复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 对全线构筑物设置及线路纵坡进行优化, 以降低陆地填土高度, 减少占用耕地。适当集中服务区、停车区、监控分中心等辅助设施, 严格控制互通立交、收费站数量及占地面积。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须及时采取农业复垦等生态修复措施, 以减缓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占用基本农田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依法履行手续, 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土地调整、征地补偿及拆迁安置工作, 防止发生次生环境问题。

(2) 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做好路基桥涵等工程的土石方挖填调配, 强化边沟排水和拦渣工程设计, 尽量减少弃土弃渣量, 清淤、清表土等弃方应收集, 用于施工迹地恢复及公路绿化。施工期散状物料堆存及运输时采用篷布遮挡、铺覆防尘网或洒水抑尘措施;取土场、运输道路、施工路段、临时施工营地等易扬尘处要采取洒水等措施抑尘;沥青混凝土搅拌采用站拌形式, 并设置封闭除尘设施。沥青拌和须配置沥青烟净化装置, 确保沥青烟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 。施工料场、拌和站、沥青熬制选址应保证其下风向300米内不得有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

(3) 进一步优化桥梁桥型, 桥梁桩基础施工作业应尽量选择在枯水期或平水期进行, 采用钢围堰灌桩, 设置临时排水沟, 开挖或钻孔产生的渣土应妥善处置, 严禁向水域弃渣和排放施工废水, 预制场、拌合站以及物料堆场应等临时工程设施应远离地表水体。跨越敏感水体的桥梁要设置防撞护栏及防侧翻设施, 桥面不得设置竖向泄水孔, 两侧要设导流槽, 桥面径流须经收集系统送至桥头两端设置的泥浆沉淀池, 严禁泥浆直接排入水体。

(4)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 近距离有村庄的路段尽量避开夜间施工, 必须夜间施工的须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 靠近环境敏感点路段, 采取设置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安装隔声窗等降噪措施, 确保到达相应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强运营期沿线敏感点的噪声监控,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止措施。

(5) 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区、养护站等辅助工程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经集中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标准后方可排放。施工期及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废须纳入当地固废收集系统并妥善处置, 严禁向沿线河流及周边农田水系倾倒废油。制定运输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防止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因交通事故或化学品泄露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6) 初步设计阶段需进一步论证生态恢复措施, 落实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各项措施及投资。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 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培训, 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 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报告。

(7) 公路环境保护应体现公路建设和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环保政策, 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方针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实施各阶段的环保工作。项目竣工后, 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环保验收。验收合格后, 项目方能投入运营。

3 结语

公路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依靠完善的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认真敬业的环保工作者, 把环保思想和环保工作贯彻到公路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的全过程中去。为了提高我国公路的环保水平, 既需要筹集充足的资金, 又需要决策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 从而真正把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在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摘要: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着重强调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造成的负影响最小。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 JTG B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 赵勇, 李建华.浅析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策略与影响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5) .

[4] 胥敏.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5)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灌溉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小型水库、水坝、引水工程及灌溉工程等,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做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不仅能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干旱和洪灾,还能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及运行一定要科学合理。本文分析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举例分析

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水资源,还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草案)》,指出要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关乎到农村建设及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等问题,我国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当,导致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1]。因此,查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工程建设的安全,如果水利工程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时会出现恐惧和不安,将会影响施工人员的实际配合能力,从而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施工效率,进而使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质量出现大打折扣的现象[2]。因此,建设单位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能够提高实际施工人员的配合默契度,有助于提升整个施工团队的凝聚力和施工效率。

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工程项目法人责权不到位

在水利工程建设四项制度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关键的核心问题,但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水利工程项目组建并不规范,甚至根本没有进行项目法人的组建。导致水利工程项目工程建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过于重视工期长短,并不重视项目的实施质量、项目资金不能按时到位、行政干预比较严重等现象。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管理工作中,存在部分工程的项目同体现象且问题比较严重。项目同体的发生主要是存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大都隶属在同一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管理。

2.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都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约束力不强等问题[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使得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施工现场质量监管,从而导致建设管理问题频繁出现。此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管难度大,对工程质量的约束力不强,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较多。

3.工程立项缺乏科学规范性

水利工程立项事实上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猎的范围十分广,包含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水利工程立项的目标是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实施一般要求具有科学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技术比较方案。但是,部分地区和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并未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也并未对当地的水资源、生产、人文、经济水平、群众意愿进行具体分析,导致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益较差,甚至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强烈的反对。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立项受行政指令干扰,使水利工程的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将会脱离实际,从而产生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4.农民对水利设施的防护意识不强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农田,工程建成后设施周边的农田会被重新耕种,但大多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取用周边的土,导致地势下降,水利设施被破坏。此外,大量降雨后,地势较低区域的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农作物被淹,不能发挥水利设施对农业增产的效果[3]。

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分析

1. 加强项目法人制的落实

为了加强对项目法人制的落实,政府需要通过加大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管理,并结合建立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严格约束和规范管理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有关部门需要严格进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资格审查,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将项目法人确定,有关部门需要严格把控负责水利工程建设的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确认项目法人,若建设单位未落实项目法人制,相关审批工作不予审批。例如,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强制项目单位委托中介服务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政府在《甘肃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中指出,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需要对项目策划、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等全过程进行全权负责。甘肃省人民政府通过加强项目法人制的落实,有效提升了项目工程的实施效率。

2.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因此,相關部门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应着重讲解管理技巧及专业知识,使管理人员能顺利开展后续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实践培训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及管理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技能及综合素质。此外,在管理工作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并组建研究小组对疑难问题加以研讨,制定相关应对方案。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各项管理经验,及时查找各项管理措施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3.提高群众参与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主体是农民,为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应让群众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因此,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群众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使群众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与受益者。

4.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各地区相关部门须立即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做好管理责任划分工作,合理分配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要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开展管理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设备磨损、老化现象,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派遣专业的维护人员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以此延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是推动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促进水利工程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注重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工程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下,将会出现多样化的改进方式和更有效的优化模式,作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人员,应重视自身工程建设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水利事业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敏强.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30):202-203.

[2]杨骕,张冉冉,李佳.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15):154-155.

[3]麦浩恒.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和解决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7):191-19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建设服务社会化要遵循多样性变化的需求特点

网络环境下, 高校自身和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呈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建设要适应自身和社会的要求, 以更快的促进高校档案建设的发展。就自身发展而言, 高校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其他管理也在不断增加, 管理部门更是不断扩容, 部门间、院系间的交流互动猛增, 这样与档案管理间的互动将猛增, 为了方便快捷, 就必须建立网络系统, 以适应这种互动的实现。为此, 在建立高校档案管理时就要建立网络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实现交流互动的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从社会层面而言现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频繁, 单从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来说, 由于大学生分配实行自主择业, 用人单位迫切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学生诚信义务履行的真实情况, 以便做出正确的用人选择, 这就需要向学校提出有关档案查询的业务要求,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一需要, 网络系统应该建立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络环境。再从学校科研与社会合作来说, 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学校与社会各行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研究项目, 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样社会单位和个人对于学校实行合作、交流或者捐助时, 都需要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学校的教学科研政策与导向等进行了解;这同样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建设与之相适应, 不然高校将与社会脱节, 高校的科研成果就不能很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就不能促进社会的经济与文明发展。再如社会各界报考择校需要了解高校招生、就业政策和教学管理基本情况档案信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高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需要档案信息过程管理与服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实行改革等, 这都需要高校档案管理建设与之相适应, 适应社会各界对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变化, 以满足高校与社会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档案信息需求。

2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建设

服务社会化要遵循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高校服务方向和服务思想的特点

我们知道, 不论传统档案管理还是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 都只是管理的措施, 开发是途径和手段,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校和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我们认为,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同样创新是档案管理进步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信息服务的数字化、便捷化和社会化是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必须。在高校自身、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层次的档案信息化要求下,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改变服务方向和创新服务理念, 正确指引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实现。因此, 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和服务思路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 改进管理措施, 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机制, 充实服务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 充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目标。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建设

服务社会化要遵循以高校需求为主线不断更新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内容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 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和高校强大的技术支持从实际出发, 从满足学校改革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出发, 兼顾社会需求, 统一规划, 不断充实服务内容, 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3.1 在充分突出高校档案信息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努力拓展档案信息服务内容

在充分突出高校档案信息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努力拓展档案信息服务内容, 使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唤醒”、“尘封”的学校历史文献资料, 如:校史档案、名人档案、重大或突发事件档案、教学科研成果档案专题等, 把这些历史制成网页, 在网络上鲜活明亮起来, 在大学生的鼠标点击中触摸到“身边的历史”,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学习的动力, 逐步把高校档案馆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3.2 在充分实现网上信息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专题档案

高校建立专题档案是实现网上服务社会的一个信息功能。现在社会对大学的个人档案、诚信档案, 贫困生资助档案、国家助学贷款档案等各类民生档案, 以及学校的名人名家档案、近期科研成果档案等非常需要,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中, 就要将之逐步实现网上社会信息服务以方便和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大学生在校情况、受捐助和资助情况以及科研成果了解, 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3.3 在充分强化档案信息编研的前提下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等院校是高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 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也承担着我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革新的重要任务, 承担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因此, 高校的科研成果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管理者有责任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编研成电子信息资源, 并根据有关法规和解密时限利用网络加以共享, 更好地为师生和社会服务。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也要“以人为本”, 适应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社会提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发民群众休闲文化的需求, 同时建设丰富多彩的档案网络文化,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建设服务社会化要遵循多样性变化的需求、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高校服务方向和服务思想、以高校需求为主线不断更新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内容等特点, 要努力建设能为高校和社会提供方便优质服务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各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集中地体现在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之上, 如何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是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关键所在,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下一篇: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