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1-03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美术;应用趋势;策略方法

民间美术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骄傲,因为它不仅仅在我国,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瑰宝。民间美术艺术是我们中华儿女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之后的智慧结晶,它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和谆谆教诲。而随着改革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强,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宽,民间美术艺术也受到了现代美术艺术的打击,但是它仍然顽强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并且对于现代美术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一、民间美术艺术的特点的简要述说

1.1、民间美术艺术的概念以及分类

民间美术艺术和现代美术艺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由华夏儿女经过长期的积累以及奋斗而流传下来的,它是流行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提现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最为朴素的向往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没有什么相对严格的标准来进行界定。民间美术是扎根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血脉深处,它传承着我国的文明史,也是传承着华夏儿女的灵魂。

民间美术艺术由于涉及范围特别广阔,它所包含的东西特别特别的多,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无处不在,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民间美术艺术它大致分为几个方面,衣服服饰,艺术造型,生活习俗,手工艺术,绘画书法,戏剧戏法等等,种类多种多样。

1.2、中国民间美术艺术的特点

1.2.1、具有极大的文化知识

中国的民间美术艺术是与我国的历史进程相互同步,共同影响的,因此民间美术艺术具有极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知识。民间美术艺术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我国人民群众生活与知识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生活习惯,因此我国的民间美术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是十分众多的。另外,由于我国民间美术艺术在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与中国的各个时期有着相互的影响,所以说民间美术艺术可以表现出我国某一事期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国家的文化进程,对于研究我国源远流長的文化知识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活化石。

1.2.2、民间美术艺术范围广泛,种类繁多

民间美术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进行生活与工作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文化知识以及生活习俗的总称,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所包含的种类十分的繁多,所表现出来的类型也是十分的繁杂。民间美术艺术所表达出来的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以及生活理念,它不仅仅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所追求的生活水平,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的环节和途径之一。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其中一大部分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明列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对于我国文化内涵来说意义十分的重大。与此同时,民间美术艺术正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表现,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因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民间美术艺术表现形式和种类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绘画,书法,剪纸,服饰,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例如陕西的窗花剪纸艺术,东北的二人转艺术等等。

1.2.3、民间美术艺术影响氛围广

民间美术艺术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艺术成就之高是难以企及的,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民间美术艺术艺术成就是许多现代美术艺术所难以企及的,它对于现代美术艺术的发展以及进步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是现代美术艺术所学习的重要方面。我国的民间美术艺术正是因为种类繁多,表现类型又是多种多样所以它所影响的范围也是十分广阔的,对于现代美术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民间美术艺术中一些雕塑,瓷器,书画等由于它是在我国民间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相当于官方美术艺术来说十分的灵活,表现的是创造者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是表达创造者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其中不乏精品。而且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间美术艺术是渗透在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的,它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更新,使它本身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增加,所影响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例如,民间美术艺术一些具有实体性的物品比如说剪纸,绘画等它们就影响着我国人民最为基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民间美术艺术中一些虚拟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戏曲,戏法等它就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二、民间美术艺术在现代美术艺术中的应用

由于民间美术艺术种类十分的繁多,表现形式也是十分的众多,它对于现代美术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是十分多的,应用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现代美术艺术设计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元素都是来源于民间美术艺术,它是现代美术艺术所汲取营养的源泉。民间美术艺术对于现代美术艺术设计所影响以及应用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2.1、民间美术艺术对于造型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艺术和现代美术艺术一样对于人物造型都有着自己所独特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而民间美术艺术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累下来的,因此现代美术艺术设计应当充分的学习与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自我完善和设计。民间美术艺术在现代美术艺术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方面就是服装造型上面。民间美术艺术所表达的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在现代美术艺术设计中采用比较多的就是民间美术艺术中的色彩和造型,例如使用红色等暖色系的颜色比较多,例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方面,无论是手机色彩造型,联通标志等都无一不透露出吉祥如意的理念和寓意。另外在服饰设计上也是广泛的应用了民间美术艺术,从中国风的衣服,中国风的造型都被广泛学习和应用。例如各大时装周和时装走秀上中国民间美术艺术的元素越来越抢眼了,从服饰上的小配饰,小造型到整个服装设计造型都表现出来浓浓的中国风。

2.2、民间美术艺术对于现代美术环境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造型是民间美术艺术所表现的重点之一,它对于我国现代美术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一些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民间美术艺术的元素,吸取文化精华来进行设计,符合我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与理想未来的理念,达到我国提倡的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麻可.解构与重建: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05).

[2]完颜严.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08:169-171.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一种新式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强调公共部门如政府或NOG组织需要重视科学化管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基于大环境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并依据实际国情提出了若干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

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基础包括交易成本、公共基本选择、委托与代理以及四人管理模式等基本管理理论。通过积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改革,公共部门可以舍弃原有的压抑沉闷的管理面貌,建立并完善科学化的部门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推动公共部门的职能与管理改革需要充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其加强公共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情,并与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方向有机统一结合。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和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长时间囿于“官本位”等中国传统公职观念的影响范围内,因此一直得不到发展。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分依赖于各级行政管理,而忽视了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潜力,压抑了各种优秀人才在工作的中的热情以及促进改革的积极意愿。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公共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方面的缺乏。此外,各类公共部门普遍缺乏较为科学的职员激励与考核机制,忽视了人在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才的能力固化,使得职员的创造能力与积极性直线下降,进而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法实质性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

公共部门的晋升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也间接决定了今后的部门行政层级的架构与质量,因此,完善而合理的职员晋升制度对公共部门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运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实是,我国大多数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职员晋升制度,晋升的规则单调,晋升的途径十分有限。在这样的部门环境背景下,职员会在繁杂而无聊的工作中失去热情,并感受到极强的挫败感。这种现象会使得部门内的主力年轻职员感受到挫败与不公,进而使得整个公共部门的职员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

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是公共职能部门为了维护部门内各级职员的核心利益,并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与要求的必要改革内容。我国各类公共职能部门实行的薪酬制度普遍僵化,导致了部门内各级人员的收入严重失衡,直接对公共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合理性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相较于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以及银行金融等行业,我国的各类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薪酬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范围内,我国的行政部门收入差距悬殊。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灵活薪酬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对了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我国公共职能部门在职员培训方面的进展不俗,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机制仍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各类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没有实现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的良好结合,过分重视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职员的个人发展实际需求,进而削弱了部门培训对职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部门的职员培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失去了培训的实际指导性。

二、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对策

(一)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体制,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实现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强调公共部门在实现社会意志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化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提高部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奖惩与薪酬机制,并将职员的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有机结合。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改革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升与推广,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人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关注职员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一理念表现为,塑造部门精神与文化,加强部门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在各种管理制度中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关心每位成员的精神需求,注重培养工作人員的责任意识与组织纪律性,并为有能力的职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

良好的薪酬与晋升机制是公共部门内部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能够有效遏制在我国公共职能部门中出现“论资排辈”的恶劣之风,使得具有优秀管理与业务能力的年轻职员可以拥有展示的自己能力的平台。另外,公共部门也应关注职员的物质需求,保障职员的基本工作权益与福利,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于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改革过程中。

(四)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

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优化必须针对现有缺乏计划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等缺陷,建立起完善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使此类职员培训充分发挥其在提高部门工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在公共部门职员培训活动的开展中,要重视对职员的社会责任心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部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意志、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四点现实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改革中,能够加快建立并完善的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依照我国基本国情,本文提出了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四点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振海.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44-45.

[2]胡伟娟.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发展创新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9):221-222.

[3]张涌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01):49-51.

作者简介:宣侃,出生年月:1985.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浙江诸暨,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现代城市管理的有序推进,需要实现由一元管理到多元共治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本质上仍为一种基于科层制的一元化管理,因而也就难以避免科层制带来的困境:囿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部门间的协调难以顺畅展开,基于专业分工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而行政主导下的管理活动亦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为此,应契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特点,建构“互联网+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构筑扁平式的跨部门协作平台、职权分工基础上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进而形成城市管理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关键词]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科层制;互联网+城市治理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20

[基金项目]山东省法学会2018年度省级法学研究课题“深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环境行政执法权构造研究”(SLS(2018)-28)。

[作者简介]

郭大林(1984 -),男,山东高密人,法学博士,鲁东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宪法学、城市治理研究。

在广义上,城市管理包括对存在于城市空间范围内所有人与事的管理,其管理者包括了环境、交通、工商、治安等众多管理部门,管理对象亦可谓无所不包,市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均被囊括在内,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在狭义上,城市管理是指政府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执法局,专司城市管理工作。这些部门对包括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供水节水、风景园林等在内的诸项事务享有管理权,同时对城市中的生产经营、建筑施工、餐饮活动、休闲娱乐等享有执法权。本文采用对城市管理之狭义理解,将城市管理定义为由专门城市政府部门采取的一种管理与执法活动。现代城市管理的高复杂性、系统性要求管理者采取更为高效与智能的管理手段。当前我国主要采取“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而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管理应当改变这种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施对城市的管理活动,如此方能提升管理绩效,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及其科层制难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目前我国采取的一种城市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管理对象被分为部件和事件两类,前者主要是桥梁、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后者则指需要处置的破坏城市管理秩序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城市管理部门采用实体数据库、空间信息、无线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单元格的形式进行城市管理。通常而言,城市管理者会采取“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具体形式,即以市、区的专门城市管理机构为中心,由其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的规则制定、行政指导、行业管理。同时,以管理与监督职能划分为基础,围绕城市管理机构,形成案例处置、调度协调两条轴线,前者包括案件的受理、监督、核查、结案、评价等工作,后者包括部件、事件的派遣以及与城建、环保、卫生等各职能部门关系的协调工作。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手段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其实施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人工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的弊端,降低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带来的成本,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从而使得管理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专门的城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收集、整理与分配的整个程序,使得管理者能够迅速了解市政设施、城市环境的真实情况,及时处理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部件问题。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并在事实上成了现代性的缩影”[1](P17),科层制已然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最主要形式,城市管理自然也概莫能外。透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技术表象,其本质上仍是一种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管理,因而也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科层制管理带来的难题。

(一)“条块分割”下的协调不畅

科层制管理意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官员根据理性化的规则进行管理的制度体系,其运作奠基于职权分工与等级划分之上,各个管理主体根据不同级别形成“金字塔”式的权力架构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架构,即不同级别的政府、同一级别的政府部门之间彼此分割的碎片化管理[2]。“所有岗位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职员的管辖。”[3](P25)“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虽然试图以技术化的手段改善科层制的等级化弊端,但是,“技术总是进行着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新问题”[4](P75)。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条块分割”的现行制度仍难以撼动:“条”涉及各级城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块”则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商、治安等同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强调职能部门的平衡与沟通。在“条块分割”体制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两轴”均遭遇了科层制的难题。由于条块之间处于独立与封闭状态,信息为不同部门所掌握,不同的部门不愿进行信息共享,城市管理部门在信息收集时往往会遭遇来自其他部门的阻隔,即“不同政府机构在职能、资源、信息、利益等方面不能充分整合、及时交流、高效利用”[5],进而形成所谓“信息孤岛”现象。即便信息收集得以顺利展开,但在“金字塔”式的权力等级架构下,案件派遣仍可能因受制于政府部门之间的级别关系而难以完成。例如,有的地方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是科级部门,其能够将案件成功派给处级部门并获得妥善处理的几率并不高。案件处理遇到困境时需要城管部门有效发挥调度协调轴线功能,但 “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统一协调机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等级体制的格局无疑进一步弱化了协调的实效性。最终,案件处理与调度协调只能由更高级别的政府官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

(二)专业分工中的权责不清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效推进,需要以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为基础,这也是科层制产生的前提。“官僚制是分工精细化和合理化的体现,这种精细和合理使官僚制变成一部恒定的、难以摧毁的机器。”[6]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不同部件或事件分屬不同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机构会根据各自职权分工将其分别派送。如行为人实施的破坏公园植被的行为属于园林部门的职权范围,而违法停车行为则为交通部门所管辖,违法摆摊经营行为则隶属于市政部门。不过,专业分工的困境就在于完全分类的难以实现,“尽管总体社会在理论和相对意义上可以按部门分割,进而形成纯粹的部门性事业,然而,并非所有的领域都能进行这种分割,并依靠单一社会主体负责”[7]。“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不得不面临类型化的难题,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分类意味着必然产生难以归类的行为,这些行为遂成为城市管理的“模糊地带”,如夜市中经营行为产生的噪音应由环保部门抑或由市政部门管辖就难以确定。在这些模糊地带中就会产生权责不清的问题,表现为管理部门权力边界、责任主体的不明确,权限交叉与管理真空并存。当城管部门对处于“模糊地带”的事项进行派遣或与其他部门协调时,相互推诿的现象就会出现。

(三)行政主导下的参与不足

科层制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行政部门主导管理活动,成为唯一的管理者,决策、执行、监督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意志,社会公众被排除在外。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中,信息传递是封闭的,信息由政府聘用的专门人员采集,自案件受理至审核监督的流程全部由行政权包办,信息只在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循环流动,城市管理部门集信息的发出者、传递者、接受者于一身。市民本应是管理主体,而现实中却异化为客体;城市管理本身仅是一种手段,应当以实现公众的自我管理为目标,然而,现实中手段却被替换为目标,为了遏制城市失序、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断强化行政力量的做法成为了城市管理的常态。“目标替换这一熟悉过程的出现,使本身仅作为手段的价值成为终极价值观。”[8](P314)政府一元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设立,软件、硬件设施的采购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每个单元网格均需相应的管理人员。受制于财政不足与编制缺乏的现状,人员配备的数量很难满足管理的需要,于是,大量“临时工”的存在及其引发的暴力执法问题便成为了城市管理中的一大弊病。同时,管理者并未给市民提供足够的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其诉求无法体现在城市管理过程之中,而管理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及时性亦有待提升。由此,一方面,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对城市问题不太关心,往往不会主动参与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因缺乏民主监督而极易为权力恣意、行政腐败提供机会,管理活动陷入“管理—混乱—再管理”的治乱循环之中。

二、“互联网+城市治理”:一种多元共治的新模式

2015年,“互联网+”理念勃兴,并在当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被提出;随后,“互联网+”进入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视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互联网+城市治理”通过对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扬弃,以融合、开放、平等之互联网为媒介实施城市管理活动,是一种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能够突破科层制的制度瓶颈,契合了由管理到治理理念转变的现代城市管理特征,形成了一种戈登斯密斯所谓的“行政管理序列更为扁平,行政管理的多元目标更易达成”[9](P64)的多元共治的新模式。

“互联网+城市治理”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互联网+城市治理”是对城市管理硬件的一次全面升级,除数字化手段之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均被引入其中,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接入,使其连接范围扩至最大,实现了由“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到人与物之间的互联。管理者、社会组织成员、市民均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互联网+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管理对象的物理特征、空间位置、属性特质等要素均可借助“互联网+”以影像化的方式存储和处理。如此,管理决策的作出、任务的分配处置、行政执法的展开、绩效的监督考核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契合了高效、精准、低成本的现代管理原则。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信息收集、分类、加工、处理能力,形成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同时,“互联网+城市治理”亦成为打破部门化管理思维的有效方式。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各部门的管理流程、办公方式不断升级、优化,突破了部门区隔的连接平台,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架构起必要的沟通渠道,形成常态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协同机制,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实现了管理时空的整体覆盖、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行为的协调统一。

“互联网+城市治理”意味着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高综合性是城市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其他类型管理形式的显著特点。“数字化城市管理”职权交叉、范围不清、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科层制下管理活动仅仅依靠城管部门的孤军奋战,而非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而在“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下,虽然政府设有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专司城市管理工作,但管理信息会通过多个部门进行互联共享。另外,“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消弭了职能分工带来的沟通与整合难题,能够突破部门管理壁垒,构筑起顺畅的联动协调机制,推动管理方式由“一维单网”向“多维互联”、管理体制由“部门一元”向“跨部门多元”的转变。

基于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现代政治理念,政府公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城市管理的初衷亦在于城市中“人”的发展与进步,其文化形态应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意涵。城市管理事项涉及市民的多种权利与自由,这就决定了市民必须享有参与城市管理的权利及渠道。“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很难使其行为合法化。”[10](P59)而且,城市人口规模与流动性的双重增加及人员结构的复杂化,使得个体问题极可能波及更大的群体而成为公共问题,城市管理需要面对不同主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城市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治理发展的必然规律。”[11]“互联网+城市治理”追求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行政机关、市场主体、社会部门、市民个人均可成为“线上”及“线下”的管理者,多元主体能够形成竞争关系,市民也因此享有更多的选择。多元主体的参与是“互联网+城市治理”区别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特征,其贯穿了以社会方式化解社会问题的治理理念,通过多重平台的构建,市民及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立法、城市行政执法及城市管理监督方面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参与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摊贩经营者、城市流浪者、个体工商户等主体是作为管理客体而存在的,其行为以事件之形式形成数字信息传送至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据此作出行政决策,进行行政许可,并对其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管理活动即是纯粹的命令-服从活动,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在“互聯网+城市治理”模式下,管理对象则是集主体与客体于一身,其在受到行政行为规制与行政命令约束的同时,也会以主体身份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正如西尔登教授所言:“行政权的单方性并不妨碍公民参与行政决定,相反,在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机关必须给予权利和利益受影响的公民参与的机会。”[12](P163)“互联网+城市治理”型构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对话与协商的平台,基于信任而沟通,进而取得共识。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行为表征了双方的共同意志,管理规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即会得到保证,管理对象遵循的是“经过同意的法律”,因此,管理立法能够取得实效,行政执法的障碍必然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管理对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得以保障,其对城市管理行为的认同感得以强化,城市管理也会成为一种基于“权利”意识的主动性的自我管理,城市管理的目标、政策、措施亦会向善治之方向发展。

三、 “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的实现平台

(一)建立“扁平式”的跨部门协作平台

当下的城市管理已然是一种涉及多个部门的“大城管”,负有管理权的政府部门之间需要架构起必要的沟通机制,形成一定的操作规范,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行为的协调统一。同时,各个管理部门内部也需要构筑高效的联动协调机制,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整个过程应减少环节、突破障碍从而达成行动一致、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良好效果。“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案件处置基本上是城管部门的内部运作流程,案件派遣虽与其他部门发生联系,但也仅仅是单向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金字塔、条块分割的层级型结构被扁平化、网络结构模式所取代”[13],“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的建构需要在数字化手段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优势,形成“扁平式”的跨部门协作平台。

首先,建立决策网络联动平台。城市管理决策内容广,涉及部门多,往往需要统筹行政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以解决跨不同行业和部门职能界限的问题,因而,应当融通城市管理部门与其“上游”部门(住房建设、土地规划、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及“下游”部门(城市管网、卫生、环境等部门)之间的内部网络,建立跨部门的网络决策平台。相关部门在进行行政决策时,若决策事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就需要通过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协商与沟通,统一参与城市管理各部门的思想和认识,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與合理性。其次,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困境。共享平台应与同一行政级别的横向部门以及跨行政级别的纵向部门之间同时展开,此平台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处理、信息监控四个子平台,原“数字化城市管理”中案件处置程序内嵌于各个平台之中。不同机关(而非仅是城管部门)分别在各自辖区内收集信息,在有效性检测基础上,根据职能划分进行数据对比、归类、整合之后,通过网络互相派送至相应部门。并且,互联网也应成为城管信息的常态化监控手段,利用摄像头、传感器、移动终端等方式对城市环境、市容市貌、基础设施实施全方位、实时性的监测。最后,建立执法网络协同平台。执法是管理的必然延伸,执法网络协同平台的建设旨在改变执法力量分散、相互推诿、重复执法的问题。执法对象的行为往往属于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而执法活动也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整体流程,前一环节的执法效果势必会对后一环节带来影响。“城管执法部门要与专业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协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14]故此,专门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与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建立网上执法衔接和反馈制度,“前端”执法部门在就食品药品、建筑工程、车辆通行等事项实施行政许可,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及时通过互联渠道告知城管执法机关,以便后续管理,避免“一事多罚”。同时,“后端”执法部门也应对发现的“前端”执法问题进行及时反馈,进而降低因执法欠缺整体考量造成的非必要管理成本。另外,藉由移动互联,城管执法部门可对违法占道、摆摊等即时性行为进行适时处理,对执法“模糊地带”或需要采取联合执法的事项,可通过互联网会议的形式,各部门共同决策、相互配合,进行统一的执法行动。

(二)形成职权分工基础上的综合管理平台

“数字化城市管理”依托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职权划分,虽存在分工不清、权限模糊的弊端,但现代公共管理均是藉由部门化的管理而展开的,“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亦是如此。不过,该模式强调“在细分城市管理职能基础上的‘综合’协调功能和‘大城管’视角”[15],其职权划分是“根据使命而不是根据分管范围进行组织”的[16](P90)。在契合行政管理公益性目标的前提下,城市管理职权要综合考虑管理部门的法律定位、机关级别、人员数量以及被管理者的主体类型、空间分布、行为特点等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可依据以下标准:一是职权的法定性。若法律明确规定由某一机关专门行使某项职权,则其他机关不得行使,如环保部门对水污染行为的管理权,交通部门对违章停车行为的管理权等。二是事项的专业性。不同城市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基于专业性的差异而划分,这些专业性的事项属于该部门的核心业务范围,是该部门得以存在的前提。如销售的食品是否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事项即构成了食品药品部门的专业性事项,不能由其他部门行使管理权。三是管理的有效性。在依据前两项标准职权分工仍然难以明确,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新出现的管理事项或存在管理的模糊地带之时,应当综合考量管理部门的财政状况、人员配备、体制特点,将事项赋予能以最低成本取得最高管理绩效的部门。

另外,在城市人口多元化、城市环境复杂化的当下,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不断出现,城市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流动摊贩之类的常态性管理问题,而且包括流行病、台风、火灾等突发性问题,此类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具备非常强的应急处理能力。而各自为政的部门化管理存在整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突发性事件出现时,临时成立工作小组是较为常见的处理形式,缺少快速反应与专业处理能力,持续、常效、透明的处理机制尚付阙如。城市管理部门单兵作战的方式使得发生于一点的问题迅速蔓延,由点及面,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城市管理的综合化。可以以城管部门行政级别为基点,建立省、市、区(县)三级网络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公安、卫生、环境、交通等城市管理相关各部门力量,在信息共享、人员调配、部门决策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在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以及执法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或者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开展综合执法。

(三)构筑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

“城市的建设必须以人或人力资本为出发点,而不是盲目相信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自动解决问题和推动地方发展。”[17]城市管理模式革新的根本要义在于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使得城市管理不再是少数官僚或知识精英的垄断性事务。“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可以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提供契机,使得城市管理活动突破时空界限,不再受制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平等沟通与协商。“在这种情势下,人们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认可每个派别平等地参加对话的正当性,存在互相谅解的可能性。”[18](P199-200)藉由互联网平台,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的表达偏好通过平等、互动式的沟通会变得更为理性,城市管理的“公共意志”得以形成。在互联网时代,城市管理“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19] ,“互联网+城市治理”可以创造主体更为广泛、方式更为灵活、成本更为低廉、效果更为显著的社会参与方式。

其一,构筑城市管理信息网络公开平台。目前,城市管理社会参与度不够、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在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管理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因此,管理者应主动公开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当前城市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与《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及社会期许之间仍存在差距。在互联网时代,城市管理信息公开的方式应力求突破传统的政府网站、纸质媒体的形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开拓多样化的信息公开方式,坚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可获得性。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充分、真实、有效:一是要涉及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部门的范围、职权、责任等一般性内容;二是要涉及具体的城市管理个案情况,行政执法的依据、执法过程、执法结果、救济渠道等信息。其二,构筑管理决策网络民主协商平台。协商民主具有的平等性、参与性使其克服了传统直接民主、议会民主的诸多弊端而为现代民主政治理论所推崇。“如果将协商民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网络协商民主,则可能真正实现没有官民之别,没有贵贱之分,赋予所有参与者平等的身份。”[20]“互联网+城市治理”模式下,城市管理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因而,应突出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行政机关应允许及鼓励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在城市管理立法的过程中,应邀请公民在重要议题上参与网络民主协商;在管理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建立利益相关者意见收集的网络渠道,设置不同地域的城市管理网上社区,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就城市管理政策展开讨论。在事关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中实施网络听证制度,以便更好地反映民意。其三,构筑城市管理執法过程网络监督平台。城市管理法治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执法部门依法执法的水平,所以,加强对城管执法的监督,防止暴力执法的发生,是城管法治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城市管理部门可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建立执法监督平台,开展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执法实时记录与传输系统,管理部门可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在城市管理部门网站、移动客户端、社交软件的公共号等处设置专门的投诉与建议平台,接受市民的举报与建议。管理部门应对收集到的监督信息及时处理、反馈,依法追究相关执法人员责任,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此外,建立基于“互联网+城市治理”的执法考评机制,在公开考评标准与具体指标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线上专家考评、网络市民考评两个模块,使之与机关内部考评相结合,从而形成监督合力,倒逼城管人员依法管理、公正执法。

四、结语

城市,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在本质上,城市空间是由一定质和量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在现象上,城市空间则兼有基础意义与衍生意义,前者表现为地表、地上、地下的城市公共基础服务系统所形成的物理范畴,后者则表现为市民在基础服务系统中聚集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而形成的功能范畴,城市空间“既是社会的产品,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 [21]。城市管理是一项高度综合性、协同性、参与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基于相异地域、业务、层级的部门化管理,但同时城市管理应避免成为每个部门都执著于自己利益的“原子主义”管理方式 [22](P110),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信息沟通与有效的资源整合。然而,现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一种行政权一元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显然难以契合现代城市治理的理念。故此,城市管理者应当将“万物互联”的思维嵌入管理活动中,构筑“互联网+城市治理”平台,打破政府部门完全垄断管理职权、管理资源、管理方式的局面,形成部门协同、综合管理、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周伟.地方政府间跨域治理碎片化:问题、根源与解决路径[J].行政论坛,2018,(1):74-80.

[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M].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Brian Arthur.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M].London, UK: Penguin Books, 2009.

[5]陈柏峰.城镇规划区违建执法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能力的视角[J].法学研究,2015,(1):20-38.

[6]郭忠华.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8-183.

[7]张兆曙.城市议题与社会复合主体的联合治理——基于对杭州3种城市治理实践的组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46-59.

[8][美]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想、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美]斯蒂芬·戈登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 王佃利,王桂玲.城市治理中的利益整合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8):13-17.

[12] [荷]勒内·西尔登,等.欧美比较行政法[M].伏创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 米加宁,贾妍,邱枫.“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J].中国行政管理,2016,(5):152-153.

[14] 徐明.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15,(3):109-112.

[15] 朱仁显,黄雀莺.城市综合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基于厦门的个案分析[J].东南学术,2015,(4):63-70.

[1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7] 汪明峰.空间的流变与折叠: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与区域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6,(10):50-56.

[18]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M].胡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3.

[19] 石佑启,陈咏梅.论法治社会下行政权力的配置与运行[J].江汉学术,2014,(2):132-139.

[20] 童星.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型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路径[J].学术月刊,2015,(10):109-116.

[21] 庄立峰,江德兴.城市治理的空间正义维度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45-49.

[22]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y &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2[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责任编辑 刘绛华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他们都具有时代特征,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代表未来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

以珍妮特·V·登哈特和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通过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公共行政理论受制于所处时代,并为之服务,且对其所处在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差异

(一)理论基础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基础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经济学理论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 “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的这些共同特征是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提倡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场机制去引导公共项目。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西方国家的私营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私营部门为了适应环境,很快进行了管理变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营部门还要比公共部门更胜一筹,因此,私营部门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灵活且具有弹性的组织模式、顾客至上、结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并纷纷被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一个理论基础是民主公民权理论。公民权被看作是一种包含对社区及其成员的承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民主公民权,实际上是对更加积极和更多参与的公民权的复兴。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区与公民社区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西方社会日益多元化,社区被视为促进统一和利益综合的重要途径。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组织人本主义思想。基于传统的官僚层级制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视野,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义试图把公共组织改变为更少的受权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于个人积极性和灵活性发挥以及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组织。

(二)价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众多不同的名称,但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场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即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改革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民营化和合同制。市场化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改革、缓解政府压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顾客导向。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由责任感的企业家,公民即为其顾客和消费者。只有以顾客为取向,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民权利更是倍加重视。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在公共组织尊重公民的基础上,只要通过合作和分享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实现公民权利的手段是公民参与。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代表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理论的嬗变。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以一种发展中的新理论,并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完全否定,而是合乎社会变迁和理论变迁规律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在:第一,新公共服务纠正了新公共管理单一的经济学基础中的人性假设,把人视为具有公共美德的公民;第二,新公共服务抛弃了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效益、效能”的单一价值取向,把公平、公正、民主、正义等看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第三,新公共服务纠正了把服务对象当作顾客的倾向,不僅注重服务对象以顾客身份参与公共管理,更注重他们的社会身份;第四,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适用于公共部门。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行政伦理在否定之否定的启示下粉墨登场,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已有范式的解构基础上的。新公共服务的话语背景是建立在民主公民权、协商回话、组织人本、新公共行政等后现代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在理论基础、价值选择、政府责任、公民精神方面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并可以替代新公共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Hood·Christopher·The‘New Public Management’in the Eighties·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 (2-3): 93-109·

[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音乐体现的是人们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模糊的,由于每一个人人生经历的不同,对同一音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让高校学生掌握音乐艺术的课堂实践,对于促进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提高,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与突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公共音乐教育 创新与突破

一、引言

公共音乐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高校公公音乐教育有着显著存在的问题,而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未能很好的事先,也阻碍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上述问题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是接下来本文将要做的。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共音乐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公共音乐教育历来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普遍重视理工科,对人文艺术类学科普遍轻视。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普遍缺乏。受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并不认可公共音乐教育实践,认为公公音乐教育无异于学生实现就业。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观点,实在是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最大误解。如果简单地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就是举办几场校园歌手大赛,这是认识上的问题,将使得公共音乐教育普遍得不到高校的重视,公共音乐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来发展。

2.公共音乐教育普遍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音乐课一般采取选修开设的形式,因此,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质量也会参差不齐。有些注重公共音乐教育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成效方面做得较好,但绝大多数的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力量十分微弱,无法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不能进行良好的公共音乐教育。

3.公共音樂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比较老套,单纯的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无法从公共音乐教育中获得音乐的乐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造成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式微。虽然公共音乐教育中一定的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过多的理论课程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使得高校音乐教师的队伍十分弱小。除了个别的高校拥有专门的音乐院系外,大部分的高校在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时,是从外面聘请老师担任授课老师。由于外聘的授课老师未有高校的归属感,其授课的态度和积极性可想而知。有部分高校聘请了专职的公共音乐教育老师,但是这些老师通常挂靠在文学院、艺术学院等名下,公共音乐教育老师的在上述院系中的地位很尴尬。再这样的背景下,公共音乐教师的情绪上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到了上课的质量,也不利于留住音乐专门人才。

三、加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公共音乐教育理念

在公共音乐教育中,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争取的公共音乐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参与公共音乐教育的程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发现音乐之美,享受公共音乐教育带来的心灵的启迪,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2.明确公共音乐教育目标

教育主管部分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目标,将公共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公共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社会土壤,脱离人民群众。公共音乐教育目标应该促使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生活之美,社会之美,坚决杜绝不良音乐侵袭校园,抵制各种不良音乐。

3.加快建设高校音乐师资队伍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的优劣还与音乐教师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加快建设高校音乐师资队伍,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打下良好的音乐知识基础;加快建设高校音乐师资队伍,提高高校整体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发挥出公共音乐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的重要功能。

4.创新公共音乐教育方式

促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实现突破和创新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但是不能因此而有畏难的情绪。例如将过去旧式的公公音乐教育结合到新的教育方式中来,采用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避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公公音乐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魅力,也才能从侧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对艺术有更透彻的认识。

5.公共音乐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当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公共音乐教育水平,不断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进行优化。音乐教师的公共音乐教育中,要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纽带的功能,让音乐成为学生情绪的、心理的好伙伴。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应该提高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视、转变传统的公共音乐教育理念、明确公共音乐教育目标、加快建设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创新公共音乐教育方式、让公共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就一定能促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在,2009.

[2]李霁.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实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公共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02:27-38.

上一篇:工程训练论文下一篇:工科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