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7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职情结”的涵义

情结,词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结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

这里所谓的“中职情结”就是指长期以来由于“中职”德育教师这一身份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而构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及行动模式的“结”。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曾不无夸大指出“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

二、“中职情结”的表征探析

“中职情结”的存在,使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中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换句话说,在“中职情结”作用下的行为方式,必然显现出各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心理上的自卑倾向

众所周知,自从中职德育课不再纳入高职单招的考试范畴后,其地位就显得尴尬,很多中职校是碍于教育部红头文件和各类学校评估而不得不设立德育课,这种口头上受重视实际上被弱化的现状导致了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中职德育课教师的群体自卑。而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学科的不重视、不好学更使德育教师的成就感丧失殆尽,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群体自卑,以至于在遇到教学上的困难或其他挑战时,他们都会说服自己“那么认真干嘛,反正不被重视,过得去就行了”,于是在工作中,他们不再积极进取不再精益求精,不作为或消极作为,久了,就陷入“少为”、“无为”——“低位”、“无位”——自卑自怜的恶性循环。

2.教学行为上的“求假”倾向

“中职情结”作用下的自卑心理反映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出现了“求假”倾向。例如,在教学中,他们认为反正没有“市质检”或其它的统一考试、反正考试是自己出题、反正讲了学生也未必听或听不懂,于是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就不太认真执行教学进度,或者为了降低教学难度而将一些重要的、但备课量较大的知识点删去。又如为了完成学校评估指标、追求学科考试的及格率,他们往往会将考试难度一降再降,甚至在复习课上会将考题大面积的直接或间接告诉学生,他们明知这种作法不对但仍深陷其中。再如,在指导学生参加小论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竞赛时,他们往往忽视了的竞赛“指导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片面追求成绩越俎代庖,最后拿着一些奖状自欺欺人。

这些“求假”倾向和行为对德育教师的成长和德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其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教学关系上的专制倾向

“中职情结”下,教师们最大的心愿是能让中职学生老老实实地上课、不捣乱。这种心理强化了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关系,强化了德育教师的绝对权威意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忽视自己的“学习的主导”者身份错误地将自己定位成“教学的控制者”,片面注重课堂纪律管理、“高压教学”,整个教学就是课堂上“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考试时教师划范围,学生复制范围,学生由学习的主体变成教学的服从者、听从者甚至是盲从者,丝毫没有教学民主可言,久而久之,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教师越教越没激情,教学非但不能相容反而相悖,严重影响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说落实德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了。

4.教学组织上的“圈养”倾向

“圈养”原是农牧民饲养畜禽的一种方法,借鉴于教育教学上则是指,将特定对象圈定在一定时空,用特定的局限性的教育模式和套路对待他们。

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圈养则是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职生圈定在固定的德育课课堂、教材和教学法当中,用固定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模式、套路对待他们。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局限于围绕教材,围绕考试进行讲课,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越来越抵触。同时,由于教学关系上专制倾向的普遍存在,更加激化了这种“圈养”倾向。

例如在《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教学中,教师会依次设计问题:什么是违法?违法有什么特征?如何避免违法等,看似一堂课有问有答、师生都参与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呢?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这种教学思路中,他们内在的创新思维、独立个性受到遏制、得不到发展,也许凭借他们年轻、记忆力强的优势记住了这些法律知识,但难以形成心灵上的碰撞,真正去思考“我的所思、所想、所为与违法还有多远”?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也就无从实现了。

当然,为了让学生爱听德育课,有的中职德育教师也是精心备课的,他们也关注学生、“呵护”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情境,组织精彩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往往局限于更好地将学生“圈”在教室中进行,而忽视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教学中,老师也采用了漫画、案例教学等方法,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上的几个观点即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观,在作业中布置“例举科学的消费观有哪些”?这一系列的作法不可谓不努力,但其潜在的教学“圈养”倾向却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衷地产生共鸣、学以致用。

三、中职德育教师“中职情结”的形成原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职情结”进行科学归因,将直接关系到如何有效地消解“中职情结”,进而消除“中职情结”的负面作用。

1.“中职情结”的世俗心理因素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追求经济利益,在生活中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这种状况必然地反映在了教育上。虽然八十年代初,中央就提出了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在中国民间却依然“重普高轻中职”,“尊普高之师重普高之教”。尤其自2002年起,德育学科不再作为高职单招考试的科目,使得一些带着功利色彩的学生及家长对中职德育课和德育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身份”被赋予一种尊卑意义,而其职业意义则被消解殆尽,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中职德育教师在被问及职业时,就不好意思明讲。“中职情结”便是中职德育教师的身份人格的产物。

2.“中职情结”的学生因素

在经历了以中考为目的的初中教育后,大多数职校学生的学习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普遍认为“德育课不像语、数、英、专业课”,它“除了拿几个学分外没有多大用处”“德育课不过是走形式”。尤其高职单招考试又不考德育课,更使得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对德育课失去了许多热情与兴趣,甚至失去了学习德育课的基本动力,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消极“对抗”:他们从内心对德育教师不认同,对德育课不认同,对德育第二课堂不认同,甚至在德育课上做别科作业、睡觉、看课外书、开“小会”、玩手机等,使德育课教学陷入更为尴尬窘迫的境地,也使得德育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加了德育教师的不良工作情绪。

3.“中职情结”的学校因素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然而在高职单招和全国重视技能大赛的背景下,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被打上深深的功利烙印,片面注重专业课教学和高职单招科目,一切以技能大赛和高职单招为中心,大会小会时常强调技能大赛获奖率、高职单招上线率。不同学科教师的地位也就因此而不同了,甚至在排课上,专业课也得到优先考虑,德育课则被排得“天女散花”、四处填空。这种嘴上不说但实际上确是重视专业课教师忽视德育课教师的现实,让德育课教师产生不愉悦感甚至是压抑感,从而强化了“中职情结”的形成。

4.德育课教师自身因素

一些中职德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专业素养低,对课堂组织教学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方式单一,方法简单,根本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也无视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仅把课堂组织管理看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这些都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学生厌学——德育教师厌教的不良情绪循环。

四、“中职情结”的消解策略

“中职情结”是一种综合症,由多种原因造成,因此必须实施综合治理的策略。

1.消解“中职情结”的世俗优化策略

世俗环境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的世俗职业声望可使个体减轻压力,消解“中职情结”的影响。

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中职德育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一般来说,职业声望越高,越容易吸引社会成员参加的积极性,从事该职业的人员也越感到自身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并从中得到优越感和自豪感。因此,优化积极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声望,给中职德育教师以强大的精神支撑,使其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这是消解“中职情结”的重要手段。

2.消解“中职情结”的学校策略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比马龙效应也告诉人们: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中职学校应改变观念,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条件认真分析他们的需要结构,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关心爱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疏通思想,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给德育教师提供更为轻松和稭的环境和更多的职业期望,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第三,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多给他们机会,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德育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成就感、增强德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消解“中职情结”的教学策略

消解“中职情结”的核心对策是增强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最大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莫过于学生喜欢德育教师、接受德育课。因此,改变以往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对立关系,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1)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行民主教学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可见,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德育课,让德育教师有教学成就感应从构建和谐、民主的的师生关系做起。中职德育教师应该更新师生观,摒弃教育专制,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双向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德育教师由教学的统治者、主宰者变成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的促进者。

(2)变“圈养”为“放养”,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通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构建中职德育的和谐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变“圈养”为“放养”,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中职德育教学的“放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任务,放手让学生锻炼,使学生自己“摸爬滚打”,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变“课堂是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是学生的课堂”,充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模拟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角色,现场协商劳动合同。又如《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的教学可以通过“做校园拍客”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前用手机、相机拍下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拍摄体验,从反面说明问题。再如《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学中,让学业生采访校友,了解他们的创业的喜怒哀乐,体验创业历程。

4.消解“中职情结”的情感策略

积极开展“乐业”教育,提高德育教师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适时进行个人调节,利用心理调节法,调整认知,加强情绪管理,勇于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寻求帮助,化解各种问题,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帮助自身提高心理水平,走出“中职情结”的思维定势。

(责任编辑:林文瑞)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各专业领域软件开发、社交工具等的运用,高科技逐渐走进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另外,应试教育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倾向于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提升个人道德素养远比提升专业技能更加重要。本文站在未来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如何将智育教育运用到道德教育中,推动班级德育工作,让学生在个人道德素养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智慧教育 班级管理 个人道德素养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手机APP、网络聊天工具的出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育教学与管理也有了革新;教师被纳入一个新的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也更加频繁。而“智育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辅助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大部分教师将智育教育运用到教学中,但是较少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提高中职学生个人道德素质。而只利用班级的德育课或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一是学生已经厌烦了这种说教模式;二是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在互联网中成长的学生。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教师在抓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公民。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及中职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不足之处

智慧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IBM的“智慧地球”理念,IBM对“智慧地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借助新科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让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变得智能化。而智慧教育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学生的发展,让教师和学生适应当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社会,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信息化教学中,一切教学因素和环境都将信息化。

中职学生的父母大部分从事务工、务农、经商的家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文化素养方面较薄弱,因工作关系长期和子女分离或者很少沟通。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成长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朋友当中。个人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乱扔垃圾、逃避责任比较普遍,甚至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

二、智慧教育在中职学生施行中存在的困难

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常沉迷于虚拟聊天、网游当中,在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当学习兴趣消失之后,容易从学习转移到其他方面,如手游等。而且手机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因而教师也无法利用网络进行课前学习资料共享。而德育工作需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利用提升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在“缩小”。中职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让自己的事业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个时候,一言一行就体现着个人的整体素质。甚至于一次简单的出国旅行,个人的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甚至于一句过激的言论,一个不败坏道德的行为,都会被上传到网络。

而一家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它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专业技术,还有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当今社会并不缺技术人才,缺的是道德高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员工。如果员工没有职业道德,无论多强大的企业,都会走向衰亡。而職业道德的培养,要从学校开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开始。

四、智育教育在学生个人道德素养提升中的应用探索

1.运用教育管理软件

以往,学生的成绩、个人信息都是手写记录,一是容易丢失,二是不方便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比较,容易忽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随着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多,手写记录更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育管理软件,以学生和教师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等归纳整理,让教师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更易掌握和查询,方便结合家庭情况进行教育。更易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总结、比较,找出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同时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软件上进行作业布置,督促学生周末和寒暑假的学习。

利用教育管理软件,教师更易与家长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教师在平台上可定期发布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帮助家长在“教育”这一主题上共同成长进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同时让家长也更加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帮助学生共同成长。教育管理软件记录了学生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在其他方面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局限于对成绩的评价。

2.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学生的德育成绩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学生经常会出现乱扔垃圾、上课迟到、对考试不重视等现象。在初中阶段,中职学生大部分是被教师忽略的对象,其实他们需要家长及教师更多的关注。把他们每个月的行为进行总结,让他们看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有必要,而这种差距不再只是成绩上的差距,而是个人行为上的差距。

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学生的德育成绩,分类记录学生每星期、每月的德育扣分情况,如卫生、迟到、校牌未戴等。将每周德育积分情况公布于班级中,让学生引起重视,培养道德方面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行为不符合学生行为规范,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班级荣誉结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个人行为关系到班级的荣辱,在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同时实现班级荣誉的竞争。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扣了分无所谓,教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每月班级德育积分的前几名,利用班费购买小礼物,在班会课中颁发,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引起重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德育积分影响学生参与各项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更加引起学生的重视。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地服从班级管理到主动从事劳动,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

3.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培养班级荣誉感

许多中职学生因被家庭和教师忽略,更注重自身个体而不是集体,集体荣誉感较差,觉得集体好坏与自己无关,只要过好自己就行。学生感受不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互联网的发展,网游的流行,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当中。如果将这种思想带入以后的工作当中,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较难考虑企业利益,更不会考虑国家利益。

在教室中,讲台与课桌的关系注定无法平等,学生永远会把教师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这种关系下,学生不可能袒露心声。利用微信建立班级微信群,在微信群中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上的难题。这种建立在平等原则上的交流,教师更易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用语,用文明的网络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明上网、文明交流,在QQ班级群中上传学生平常学习、活动的照片,让学生体验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及平常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样子,参加学校比赛时努力的样子。每学期制作班级相册,配上感人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当中感受班级的凝聚力,而不是在毕业晚会上播放高中成长相册,只是让学生感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更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将来工作岗位中能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做准备。

4.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同身受

大部分中职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都是比较疏远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子女对父母有误解。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他们的情感无处安放上。于是,笔者将一些讲述家庭故事的感人影片搬入课堂,从听觉、视觉中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比如《摔跤吧,爸爸》,影片中的爸爸和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只会一味地对孩子严格要求,不会表达对子女的关心和爱。影片当中的两个女儿也同大部分中职学生一样,一度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通过影片的播放,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情境,体验影片中的父爱。

看过影片之后,笔者并不会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因为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原本就比较害怕写作文。笔者会设幾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如果你是影片中的爸爸或女儿,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德育课堂的枯燥乏味,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小结

让参与到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和家长可以主动参与到其中,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觉自身高尚品德并发扬光大。教师也更容易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带给学生,改变了以往枯燥的、低效率的课堂模式。

同时,德育工作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创新性强的教育方法,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臻.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知识图谱和共同分析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

[2]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界线[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卢品卫.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

[5]叶欣.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中多媒体资源库应用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作者单位:松阳职业中专)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德育工作是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崇尚文凭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中职学校生源不足问题日趋严重,学生群体特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尽管很多学校也在尝试着创新德育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德育工作主要的问题及分析

1.生源特点变化导致德育队伍不适应。在高中扩招和学龄青少年减少双重影响下,中职学校生源每况俞下,中职校学生入学几乎无“门槛”。这些学生群体往往厌学、判逆性强,传统的说教德育工作方式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德育工作者面新的考验。同时,从国家倡导教育产业化开始,社会便热衷于学历教育,原有实力较强的中专学校纷纷转向升格为高职院校,未升格或新组建的中职学校往往存在管理基础、师资等方面相对薄弱问题,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尽管近几年职业教育日益被重视,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到中职教育中,加入德育队伍中,给德育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这些教师大部分德育工作经验不足或观念差异性等,往往与学生群体存在沟通困难,更不用说教育效果了。

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德育工作失衡。尽管国家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但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领会先育人后育才的涵义。即使把德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范畴,安排了德育教学课程,制定了德育活动计划,但大都是流于形式,仅限于把德育课程完成了,活动计划实施了。由于认识不足,一些学校明显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三重三轻”问题。

3.系统性、连贯性缺乏导致德育工作难深化。有些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孤立的教育,是德育工作者份内的事。因此,有些学校总是将德育与智育人为隔离,把德育工作全部内容都归并到学生科或德育办等单个部门。经常在校内制造一种封闭的德育管理体系,学校专业老师、班主任、生管老师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有些学校既没有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又缺乏校外德育途径,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因此,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德育工作也仅能浮在表层。

4.处罚约束手段失效导致德育工作乏力。由于生源不足,相当一部分中职校招生任务完成不好,害怕已经来校报到的学生流失。有些学生是由于家长原因被动读书,他们总是伺机找理由逃避上学,更希望被除名等。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流失,部分学校常常迁就学生行为,针对这些判逆、厌学、被迫学的学生,除了哄,别无选择,甚至都不能严肃批评,更不敢采取强有力的约束管理措施。即使学生有违纪违规行为,有时也只能放任之,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德育工作者常常显得办不从心。

5.消极因素交织导致德育工作艰难性。到中职生这个年龄,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不断受到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不断地影响。他们自控意识差,明辨是非能力弱,往往更容易受消极、负面问题。而德育内容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德育内容往往被误认为“空泛化”。因此,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助长了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抵触行为,形成了德育工作“防火墙”效应。

二、化解德育工作问题的主要对策

前述分析可知,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学校传统的德育理念、方式受到了挑战。因此,中职学校只有走在时代的前沿,锐意改进,大胆创新,更新理念,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才能有效化解德育工作难题。

1.更新理念,实现两个较变。现阶段中职校学生既有普通青少年的共性,又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思维活跃,厌学好动,判逆心里强,是典型的“不听话”孩子。绝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性入学,基至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当作一种解脱,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不会有太多兴趣。因此,传统的德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求。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先做人后做事”育人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机制。

一是建立 “一岗双责”德育工作机制,实现从“只教书不育人”向“既教书又育人”的“一岗双责”角色转变。“一岗双责”机制,就是要强化教师的育人职责,落实教师履行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加强学习,即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加强道德修养,掌握德育常识,提升自我,提高履行“一岗双责”能力。

二是建立“全员参与”德育工作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军团协调作战”的德育模式转变。传统上,有些人总是偏片地认为德育工作仅是政工部门或学生科的份内事,是某个分管领导份内的事,其它部门或人员与德育无关。这种仅凭少数人参与德育工作的做法,是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求的。德育问题涵盖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仅是少数人抓德育工作是不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员性工作,应该坚持“大德育”理念,把所有人都纳入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氛围。

2.人性管理,实现三个转化。传统德育工作手段之一的惩罚性约束措施失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考验。因此,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尽快适应学生特性,立足人性化管理,推进教育理念、方式、模式转化。

一是教育方式上要实现从“以强制性约束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化。以往,一些教师常常以权威者的身份,用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遵守规则等,似乎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当前学生群体,则会造成学生对立。因此,教育过程中要多些正面激励和沟通,改变过去强约束,强处罚的做法,坚持以表杨、奖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提倡以事迹感化,以行动影响,以典型带动的引导方式。

二是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从“以强化管理为主”向“以主动服务为主”转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管理,更要服务,要注重以服务替代管理。要主动服务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以服务感化学生,让学生自觉接受管理。要主动接近学生,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教学,多了解学生,发掘出学习需求,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德育过程变成学生主动的道德修养过程。

三是教育模式上要实现从“以灌输为主”向“以交流互动为主”转化。德育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我讲你听”单向输罐问题,多采用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避免对着稿件念到底的单向说教问题,多采用广播、板报、网络、基地等载体多种形式宣教的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多形式的互动教育模式,确保学生“听得进,讲得出”,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享受教育的转变。

3.统筹兼顾,理顺三个关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孤立的。德育工作必须保持连贯性和系统性,仅仅通过上几堂德育课、组织几次德育专题会,德育工作难能有成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中,融会贯通在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教育中。

一是要处理好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关系,解决“轻重”矛盾问题。德育和智育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德育是智育的方向,智育是基础。德育贯穿于智育环节中。有的学校把“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片面地理解为以智育为中心,只教书不育人,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因此,德育和智育对培养一名优秀的学生具有同样重要意义,重德育轻智育,或轻德育重智育,都只能培养出来带“缺陷”的学生。

二是要处理德育与师德之间的关系,解决队伍不适应问题。德育工作与师德教育的共同点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师德水平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师德水平高度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深度。因此,师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同时推进。要避免只抓德育工作,忽视师德教育工作等现象发生。必要时师德教育要先于德育工作,通过强化师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思想、行为素养、确保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引导和影响学生。

三是要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对德育工作作用的关系,解决合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格培养等影响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脱离社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只有加强家庭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学校不重视校外教育,缺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缺少家庭的配合,那么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必须主动与家庭联系,取得家庭的配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的思想动态,克服学校力量单一问题,利于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也可以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方式,把课堂般到校园外,引导学生参与爱心助困活动,引导学生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等,把教育工作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中职教育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产生了诸多问题,给农村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农村中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职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智育”忽视了“德育”,从而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中职德育建设,正确看待和解决德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单调乏味

许多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较难接受。农村中职德育工作在一些德育工作者看来就是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传达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和精神,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往往是抽象的,中职学生受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还有些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内容陈旧、单调,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德育教育效果欠佳。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中职学生在生活理念、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的德育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受教育者思想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

2. 德育工作载体缺乏新意

载体在农村中职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载体应适应当前的潮流不断创新,但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落后以及学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等原因,许多学校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载体,造成德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载体的运用还缺乏目的性。农村中职德育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部分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载体的选择与运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将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德育内容相结合,造成了农村中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农村中职德育工作的效果。

3. 学校、教师对德育缺乏正确认识

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认同感。上级部门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没有具体要求,对教师也缺少德育绩效考评标准,导致一些教师对德育工作不够热情,缺乏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教师对德育工作是否认同,是否对德育的开展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能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德育工作者对德育从心底认同,乐于从事德育工作,并在工作中有计划、有目标,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优化农村中职德育工作的对策

1. 优化农村中职德育教学内容

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注重教育內容贴合时代主题,与时俱进,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史”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德育教学内容还应符合学生实际,多列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将理论讲“活”,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从而使理论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2. 加强农村中职德育教育载体建设

农村中职德育工作中教育内容的实施、目标的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载体的运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载体。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既是优化农村中职校园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工作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的校风、校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学校必须将道德规范纳入文化载体的建设中,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还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如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发挥优秀学生、先进团员干部以及劳动标兵的榜样力量,着力营造“人人相处和谐,争当文明班级”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加强德育教育。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农村中职学校可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及使用力度,加强信息机房的建设,方便学生接收外界信息。

3. 加强农村中职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优化农村中职德育工作队伍,为有效开展农村中职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当前农村中职德育工作队伍存在专职人员少、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应该做到:第一,上级领导部门应增加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者数量。第二,通过“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全面提升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者的文化程度。第三,提高农村中职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方面加强与高校合作,发挥高校的专业指导作用,通过开展“送教到校”活动,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促进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中职应加大引进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毕业生,培养造就一支懂教育、爱学生的德育工作队伍。第四,农村中职德育工作者应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树立自身榜样形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农村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不仅要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自觉调整工作方式、方法,还要加强德育建设,保障农村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建筑工程学校)

责任编辑:刘 畅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的中职学校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动漫设计专业,但同时,在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存在不少思想方面的“特殊生”,对这些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育,一直是令社会、学校、家庭头痛的问题。而我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开展,主要着眼学校加强政治课和思想教育课教学,这样的方式方法,对我们这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收效甚微,离真正的自我教育也有一定的距离。

关键词:特殊学生 动漫创作 德育

1 事件

2013年,一位来自东莞市大岭镇的农村孩到了我校动漫设计班,也就是笔者所带的班级。该生表现较为极端,多数人认为他已无可救药,形容他是当代的“混世魔王”。他散漫,任性,脾气暴躁,无拘无束,是非观不明确,没有好的习惯;但他聪明,有胆量。记得有一次数学课,由于不认真听讲,趴在桌子上睡觉,被老师罚站在课室的后面。这下可倒好,本来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他一下子学动物趴在地上,一下子挤眉弄眼做鬼脸,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当老师喝止他时,他却指出老师的课太闷了,所以才睡的觉,他现在活动活动筋骨,思想活跃了,一点睡意都没有了,把老师气得无法上课。

2 分析与对策

如何来教育好这样的当代“混世魔王”学生呢?来硬的不是不行,但结果可能大家都是想像得到的——离开学校,给社会留下祸害。这可能与我们教育目标相去甚远,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如何将这样的学生引导好、让这样的学生走上正轨,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1 分析问题的症结

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偶然但也决非天然,当我们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要先找出其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的这位“混世魔王”之所以让大家都觉得他这么“混”,问题出现在两点,其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使其为所欲为;其二,没有学习的兴趣,老师的课想听也听不来。

2.2 解决问题策略

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用常规的方法来引导他,向他讲做人的道理,帮助他树立是非观,激励他做有志气的青年,可能有效果,但可能不会有效率。“混世魔王”这一类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一定要他们自己有了深刻的感触、体验后才能够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结合学生所学的动漫设计专业及我们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笔者采用了“在动漫创作教学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即將动漫创作的技能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做项目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虚化到作品中,使自己成为主角,让自己去经历、让自己去感触,从而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2.2.1 如何让学生“明是非”

我们知道,用传统的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与老师、与正确的是非观处于对立态势,因为我们的问题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叛逆心理;相反,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寻找正确的方向,去辨别真、善、美,那么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而这正是我对班上“混世魔王”学生所采用的一种引导方式,也即“在动漫创作教学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笔者在创设虚拟环境的过程中,必须精心选取创作题材,让他能够被故事主题吸引、被感动、被同化,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故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需求,笔者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不急着逼他去学专业,而是先让他自己先选择感兴趣的读本内容,然后让他自己去阅读,并引导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发现做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他的学习自然就比较容易解决了。2014年该生的作品《明天会更好》,讲述了身患残疾的男主人公在冰天雪地中艰苦锻炼的故事,又配以《蜗牛》那首励志歌曲。故事、歌曲都深深的让他感动,激起了他的共鸣;作品刻画的男主人公身残志坚的形象引导了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扭转了他是非不分、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2.2.2 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不爱学习的“混世魔王”学生,你想让他短时间内转变对学习的态度这是不现实的。同样,笔者是采用“在动漫创作教学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方式来达到提高他的习兴趣。首先笔者为他创造合适的虚拟德育环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生动有趣的故事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技术学习中。为他搭建虚拟环境,即为他提供主动参与以德育为核心的创作作品的机会,让他将自己虚化到作品中,让他成为动漫作品中的主角。同时,这样的虚拟德育环境也使得专业技术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要应用到相关的技能知识,这时,他就会更加主动的要求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技能的目标。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设定好虚拟德育环境,同时对班上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项目小组的分组,使他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的学习中,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予不断的鼓励,从而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他的另一个FLASH动画作品《精彩人生》讲述了一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努力走向美好的明天的故事。通过对该故事的创作,不但提高了他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总结

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自觉地转变角色,变管理学生说教者和主宰者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利用计算机这一虚拟环境进行动漫创作教学,正是回应了新时期这一要求的呼声。从动漫创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践等方面挖掘动漫创作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如团结协作、互相关爱、文明礼仪、救灾逃生、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等等,从而形成对利用动漫创作教学这一虚拟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支撑。

上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