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

2024-01-10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档案管理是全国档案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但整体分析国内专业档案工作运行实况,发现其和各项业务工作相比较,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征。鉴于此以上情况,应尽量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持续创新专业档案工作。文章在分析专业档案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囊括的内容与运行策略作出探究。

关键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措施探究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被定义为劳动部门、民政部门社保经办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在管理劳动就业、办理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档案。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积极拓展就业、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措施。当下我国专业档案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这是令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堪忧的,创新管理措施方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作出相关研究分析。

1.专业档案管理应遵照的原则

1.1集中统一管理

这是专业档案管理工作所遵照的基本原则,也是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门设有多种模式,档案来源体现出繁杂化特征,应在管理规范中明确设定该部门的综合性档案管理机构,针对档位档案实施统一管理措施,并对单位运行模式予以督导。统一管理措施的落实,一方面能有效规避不同类型档案间出现分离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为专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性。

1.2服务广大群众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部门和普通大众密切相关,在管理专业档案全过程中应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己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将服务的重点转移至广大群众。《劳动保障监察条例》[1]中明确指出,建设用人单位与劳动保障有关的内容,也有益于更有效的就业并协助职工维护合法权益。所以,在管理专业档案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引导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

1.3开拓创新管理

专业档案管理是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构成,在国家相关部门颁发与归档相关规范后,下属部门在工作进程中也积极响应、落实,主动作出改革、创新。在现实工作中,专业档案数量庞大,这势必会增加管理工作压力。若相关部门依照现有规范开展该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并不可观。鉴于以上情况,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长远的目光,以最新理念与技术为支撑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归档材料范畴的文种化、动态化,最大限度的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促进其现代化发展进程。

2.专业档案管理内容及措施

2.1劳动就业专业档案

劳动就业专业档案被定义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管理、维护劳动者权益过程中,而形成的专业档案。主要涵盖企业职员、劳动监察、劳动争等。对全国劳动就业整体状况分析,不难发现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持续推进。从就业人数上看,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6万人,同比均增加3万人。三季度末,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低位[2]。在以上过程中,企业职工档案在保证职员切身利益、记录职工劳动状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全国状况分析,尽管国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较为规范,但在很多已破产、民营企业及外资产企业中,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随意性显著,暴露出诸多问题,已管理分散、监督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较差、档案内容严重缺失等为主。为应对以上情况,有省市基于建设劳动力资源、信息档案资料库服务再就业为工作目标,从产业结构、经济种类、行业、学历、技术专长等方面,科学调配了就业供需状况,最大限度的满足供需两方的需求。

2.2社会保险专业档案

社会保险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涵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及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专业档案为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档案。类型。结合相关统计,2018年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畴将进一步拓展。截至2018上半年,我国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5亿人、12亿人、1.91亿人、2.3亿人、2.27亿人、1.97亿人;五项基金总收入3.7万亿元,总支出2.93万亿元;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库已基本建设成型,截至6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1.5亿人[3]。为应对社保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数目庞大且管理失衡的现状,有社保局印发相关文件,对本省所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推行目标规范管理考评制度,协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高管理服务标准水平、经办程序规范性、人员队伍专业性、信息网络科学性。

2.3社會救助专业档案

社会救助体系涵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其专业档案为民政部门经办各项业务期间形成的专业档案。在该体系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最高的工作项目之一。结合2017年社会救助统计资料,发现国内城市低保标准上调至5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上调至350元/月。城市低保累计保障77.48万人,累计支出2.25亿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107.2万人,累计支出为1.94亿元。 当下,重庆、天津、云南等地区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颁发了城市低保档案管理规范,将城市最低保障档案设定为城镇街道办事处、居

委会处理低保待遇申请、审批、发放及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存储价值的历史记录,并构建了城市低保档案、规范管理与归属流向的形式,以提升城市低保档案归档与管理工作效率。

1、结束语

现阶段,国家专业主管机关针对专业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制定、颁发有关规定。只有国家专业主管机关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形成合力作用,立足于专业档案管理实况尽快拟定、下达与专业档案管理相关的规定,方能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专业档案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武晓燕.劳动保障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19,17(33):21-22.

[2]张楚儿.基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9,47(09):29-30.

[3]姚金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化开展路径的相关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8,14(32):60-61.

作者简介:马爱侠(1978年6月),女,汉族,山东省鱼台县人,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大学专科, 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单位:鱼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单位所在省、市:山东省济宁市,单位邮编272300。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经济开发区众创空间一楼大厅,收件人姓名:闫位位,联系电话15563499114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经济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和谐社会; 构建; 作用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经济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制度,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100多年前,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种措施制约失信行为,20世纪中叶以后,又纷纷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形成了完整的运作体系。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信用关系纳入制度化管理。这是因为,日益扩展的市场联系,使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愈发突出。失信行为对经济秩序的损害和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急剧放大。因此,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并构成完善的运作体系,通过依法征信及信息披露起到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作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信用意识逐渐淡化,失信行为已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和谐的“毒瘤”。据前几年专家估计,我国一年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00多亿元。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2001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出了“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其中治本的措施就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就是为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提供制度支撑。从经济作用看,有利于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更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促进资本的流动和企业重组;优化我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放心地发展信用交易,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而从社会意义上看,则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诚信意识,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信用体系是改进政府市场管理的有效方式

加强市场监管是确保经济活动和谐有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展市场监管主要运用法律和行政的办法,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和管理对象出现的新特点,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在下降,成本在上升,必须与时俱进,在方式上加以创新。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的记录和依法传播机制,鼓励守信、惩戒失信,对失信者实行社会联防。在这种机制下,诚实守信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良好的商业信任和交易条件,而失信者则要付出“一朝失信,处处受阻”的沉重代价。这就使得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愿意遵守诚信规范,大量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同时也减少了市场监管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

信用的收集查询体系建成之后,不仅可用于经济领域,也可以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改进社会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对于流动人口的信用状况和基本情况可以随时随处查询。当然,社会信用体系主要作用还是事前防范,它必须同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这些国家强制性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生活走向和谐。

三、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促进诚信文化和精神文明

建设诚信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了建设诚信文化,一方面要加强诚信道德教育,积极倡导“八荣八耻”的是非观,另一方面,也要把诚信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道德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支撑。这几年,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不少都是与信用制度的建设紧密结合的,例如“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就通过大量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宣传,对广大经营者接受“守信光荣获益,失信可耻受罚”的观念起到了好的作用。建立诚信理念,除了宣传教育,也需要管理制度上的配合,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现在,我国税务、海关、质检、工商等部门都建立了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档案,对管理相对人在纳税、进出口、产品质量、履行合同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记录,对守合同讲信用的企业给予免检、快速通关等便利,对违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严重失信者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银行则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这些制度安排不仅改善了管理,也使管理相对人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把道德教育与信用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才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从而推进诚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和服务作用。

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包括法律制度,信用信息的采集、公开、技术传播手段等都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还相当薄弱,征信行业也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信息通畅、服务高效、应用广泛、约束有力的信用体系,必须及早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和服务作用,从法律制度设计、公共信息共享、信用服务业的培育等方面积极作为,创造环境、系统推进。

(二)加快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我国信用方面的信息有80%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因此,首先要抓紧落实政府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使之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法定内容。目前,某些政府部门对自己掌握的信用信息只用于本职监管,不向其他部门和社会开放,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利用,成为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要求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共享,其中也就包括了政府掌握的信用信息。如果公共信用信息真正做到了公开共享,不仅政府各部门的监管效率会因“合力”而提高,我国商业化的征信服务也将成为“有源的活水”,得到快速发展。

(三)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服务体系。

落实这项要求,一是加强信用方面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并推动诸如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联动机制。二是政府不能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直接或委托他人从事商业经营,也不能搞某个领域的征信垄断。三是加强对信用服务业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和诚信监督,特许经营必须保持征信行业的适度竞争,严防并严处信用服务企业造假谋利的行为。四是为了培育商业化的征信市场,政府除了要开放公共信用信息,还要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在项目招投标、财税扶持项目、公务员录用以及市场监管中积极使用信用报告,同时引导市场主体在经济交往中使用信用产品,防范信用风险。

(四)及早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和相关技术标准,避免建设中的浪费。

信用标准不同于信用建设规划和信用服务,后面两项工作地方可以先行先试;而信用标准如果各地各搞一套,必然给将来建设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的信用技术平台带来极大障碍,并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以,信用标准一定要先行,做到全国统一。有关部门要尽快统一信用建设中的标准,包括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处理流程、技术接口、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实现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化。

(本文作者: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

责任编辑史小今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各高校也做出了一系列举措促进大学生创业,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消极受到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培训、资金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就需构建起对大学生的创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  创业  培训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简析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来推进全国的创新创业活动,各省各高校全面贯彻这一文件精神,不断采取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完善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教育体系,不断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降低对大学生的准入门槛;搭建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体系,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创业服务和指导;组建了创新创业培训队伍,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专项活动,促进大学生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新创办或者在成长中的企业也提供了经济支持。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并不高,真正参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很少。

二、大学生创业消极原因分析

从创业资金上来看,由于大学生的创业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资金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使得大学生创业时资金缺乏。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大多数来源于自筹或者是合伙人的储蓄金,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借贷和风险投资。这样的创业资金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自筹资金的数额非常有限;其次,借贷的资金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时间期限,负担利息的压力也比较大;再者,风投很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管理困难,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大学生的创业资金难以满足创业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

从创业政策上来看,虽然各级政府均出台了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以落实到位,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从创业培训上来看,培训的形式以讲座、社团活动为主,课程化的创业培训较少,负责培训的老师往往本身就缺乏创业实践,给大学生培训时,只能传授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这样的培训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也无法将创业的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虽然经过了培训与学习,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准确的认识到创业的实质是什么,没有领悟到创业的精神与意志,缺乏实施创业的技能,因此很难形成创业的积极性,将创业的想法转变为行动。

从资金保障上来看,国家财政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面临着一些压力,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保障大学生创业方面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较高水平的需求;此外财政支出保障大学生创业还存在资金的管理问题,资金管理模式不够成熟,资金运用不够有效,造成社会保障机构与财政机构之间的衔接不畅,难以发挥国家财政就业保障的作用。

从社会保险上来看,一般情况下,参与社会保险能减少生病、失业、养老等等的不确定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社会保险有助于创业的大学生谋求生存,提供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失业保险会平滑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风险。然而,由于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有限,创业人员没有被全覆盖,他们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对创业的辅助,尤其是失业保险。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的建议

以创业带动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缺乏创业意识与精神、缺乏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校时创业教育培训与社会实践不同步、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创业质量不好。为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就必须要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我国“双创”的发展趋势。

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双创型”教育和培训,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创业、自主创业。高校还应逐步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师资授课水平,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知名企业家的汇报演讲以及学生亲身实践观摩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综合能力。政府财政上也应给予创业的大学生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应该进行合理的設置和监测,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大学生创业者纳入进来。

参考文献:

[1]周广肃,李力行.《养老保险是否促进了农村创业》,世界经济,2016年11月

作者简介:

杨慧敏(1990-),女,山西忻州人,华中师范大学2015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把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特点与具体融资方法结合起来,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把资金融通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融资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以主动市场建设方式弥补市场自身的失灵、缺失与空白,打通融资瓶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领域,有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投融资保障体系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进一步强调推进甘肃省和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示范试点。

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甘肃域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既是甘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紧张、探索资源型省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国家生态保护、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涉及面较广,体制性约束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要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面向市场、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支持体系,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格局,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保障问题。

针对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第一阶段建设中投融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循环经济投融资方面的主要体制性障碍,按照即解决当前难题,又着眼长期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关键环节切入,瓶颈领域突破、整体体制推进的原则,从如下三个方面对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投融资保障体系做一初步分析。

一、突出政府引导。强化体制保障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许多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多、程序复杂、项目短期甚至中期收益不明确的特点,项目的外部性特征比较明显。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调控职能,采取鼓励、支持措施,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一)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国家和上级政府部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本级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和精神,编制本级“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指导园区、企业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主要任务、关键环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二)健全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产业政策

首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技术项目、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在甘肃优先布局,在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上向甘肃倾斜。其次,争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再制造示范企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平台。最后,支持钢铁有色、石化、煤电化、清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关键补链企业和项目在做好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或放宽产业准入限制。

(三)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扩大就业及国债项目财政贴息等专项资金项目落户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是优化省内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预算内资金投入,加大直接投资、资金补助和财政贴息的投资力度。逐步增加甘肃省循环经济、工业强省、工业技改、节能减排、农业产业化、环保等专项资金的额度,并在资金使用上优先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

三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或其他机构和个人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四)完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价格税费政策

一是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价格和非居民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试点,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实施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完善有利于节约用电的电价体系;适当调高垃圾处理费、排污费收费标准。实行阶梯式排污收费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污染物种类、数量征收超标排污费。

二是争取“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权,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征收范围在目前石油天然气的基础上扩展到煤炭、金属等其他资源产品;争取开征环境税试点权,将目前的有关环境税费进行规范,以统一的环境税的形式征收;积极推动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加快建立统筹考虑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排污费及污染超标罚没收入、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收入、资源税收入专款专用制度;加快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争取国家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权。

二、创新金融服务,夯实金融支撑

(一)加大信贷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首先,信贷金融机构明确信贷支持重点领域,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甘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商业信贷支持重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可行方式;要把36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3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和68户重点用能企业作为重点信贷对象,积极落实评级授信政策,争取扩大授信额度,优先满足符合“3R”原则的项目,对甘肃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补链企业和项目适当放宽信贷标准;要对甘肃试点示范市(州)、县(区)、园区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予以信贷支持。

其次,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甘肃省建设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机遇,银行业等信贷金融机构要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通过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的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开发专门用于支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以及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环保信贷产品,通过推动应收账款、仓单、订单、收费权、排污权以及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探索循

环经济集群企业联保贷款等方式拓宽抵押担保范围,通过积极为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短期融资券承销、中期票据主承销、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贵金属库存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丰富融资产品。

再次,加快覆盖甘肃的信贷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支持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招商、中信、浦发、浙商等股份制银行扩大在甘规模,延伸服务范围。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健全和完善县域支行布局,股份制银行加快向兰州以外的市、县两级延伸分支机构;推动兰州银行加快市州机构和县域网点建设,支持敦煌银行加快发展,扩张规模,深化甘肃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和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它们积极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华夏、兴业、广发、深发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甘设立分支机构。

最后,拓宽信贷渠道,争取国外贷款支持甘肃的循环经济发展。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优先安排高效生态农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对外宣介力度,吸引国外商业银行的贷款。

(二)大力拓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直接融资渠道

一是完善企业上市联合工作机制,按照“首发上市一批、改制辅导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制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梯度培育计划,广泛开展多层次的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工作,有效对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重点推进一批具备较大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符合条件的优质龙头骨干企业,在主板或境外市场上市融资。积极引导有一定资产实力、企业治理机构和机制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推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资源再生利用类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鼓励和支持省内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二是重点开拓债券融资渠道。及时掌握国家债券融资最新动态,建立健全偿债保障机制、完善债券承销中介服务,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努力拓展债券融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渠道,实现甘肃债券市场发展质的跨越;重点扶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钢铁有色、石化、煤电化、清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债券发行要求,根据不同债券市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的要求,分层次进行辅导,做好培育和协调工作;由政府主导,建立中小集合债券(票据)发行试点的组织体系和推进机制,开展面向甘肃中小企业的宣传、培训和发动工作,积极鼓励专业机构参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发行,运用招标等科学评估方式精选优质专业机构,发挥其专业优势,合理设计和优化发行方案,保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成功发行;抓住国家“十二五”期间将推出市政债的机遇,做好发行市政债的前期准备工作,随时关注国家放行市政债的动态,积极争取发行市政债的试点;探索发行生态金融债券的可能性,支持兰州银行、敦煌银行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发行生态金融债券,为循环经济发展筹集低成本资金。

三是积极拓展产权交易市场。抓住国家“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循环经济企业通过场外产权转让融资;支持甘肃产权交易所加快发展,鼓励其在各市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强省内产权交易市场与外省产权交易机构的战略合作,扩大产权交易信息在全国的辐射面。规范省内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国有资产和非国有企业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抓住国家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机会,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力争甘肃有1-2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进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

四是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共同出资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投资基金(企业)等方式,投资于甘肃循环经济产业和企业;以省级和市州财政出资为初始资本,吸引社会资本,设立甘肃省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于甘肃的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鼓励省内民间资本依法组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引入省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增大各级政府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通过参股或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投资于循环经济类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基金(企业)。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

(三)积极利用其他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支持甘肃省信托投资公司加快发展,引入省外信托投资公司,依托循环经济优势产业和项目设立信托产品,由信托投资公司向投资者发售和筹集资金,以贷款、投资、出租、出售等多种方式管理资产和融通资金;发展和引进租赁公司,积极开展回租、委托租赁、转租赁、合成租赁、风险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租赁融资;引导保险公司以债券的方式投资于符合准入条件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强制与激励并举,调动企业和保险公司实施污染责任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证券交易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制度,维护行业秩序,不断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规范融资平台,提升融资能力

甘肃省内投融资平台存在着融资渠道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少,策划、培育大项目的动力不足,有效整合优势资源的资本运作能力弱,治理机制不健全,还贷准备金不足,市场融资规模有限,贷款风险集聚,融资功能萎缩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筹集长期建设资金的有效功能、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的文件精神,健全甘肃投融资平台体系,规范其运营机制和投融资行为,提升其投融资能力,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

首先,要提升壮大省级投融资平台。支持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公司、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现有省级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发展,加快组建并逐步壮大省工业交通投资公司、省工业矿业投资公司等新的省级政府产业投融资平台,积极对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重点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谋划一批牵动力强、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其次,规范发展市县级投融资平台。按照国家和省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要求,规范发展市县区等

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支持兰州、金昌、嘉峪关等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城市新建专业政府投融资平台,推动部分综合实力比较弱的市县精简和整合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导市县融资平台投资于当地的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

最后,着力打造重点园区投融资平台。根据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的需要,立足各园区基础和特点,采取新设、重组、扩容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园区融资平台,增强其对园区基础设施、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能力。

(二)完善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的市场化。

二是在治理结构改善的基础上,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充实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时,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实现资金内流,以缓解经济区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外部性较强的领域,政府部门可把现有融资平台转换为公私合伙式伙伴关系,引入部分外来资本,形成市场化融资和财政补贴的合作型融资模式,从而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优势,减轻政府的投融资负担,降低其投融资风险。

三是建立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加强管理层的专业化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队伍,有势防范投资经营风险。

(三)鼓励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模式

一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整合政府资产、注入经营性资源等形式,多方增加平台资产,增强投融资平台的造血能力和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打造成为吸引民间投资等社会资金的“洼地”,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外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股东结构。

二是鼓励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或创造条件申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运用市场化方式经营各类建设或投资项目,运用多种融资手段,拓宽融资平台资本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增强投融资平台的综合实力。

(四)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一是建立投融资平台风险内控机制。建立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的科学决策程序,发挥专家智慧和科学决策程序的监督作用。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跟踪机制和预警体系,实行全程跟踪、识别、评价、预测和监控。对每项财务活动实行责任制。利用合同条款约束,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二是强化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平台公司运作模式,对出资不实,以及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平台公司,进行整顿治理。建立平台公司授信信息通报制度,加强银行与政府、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通报制度,实现平台公司授信情况信息共享,避免多头授信问题。建立地方政府负债能力评价机制,对地方财力及偿债能力进行定期披露和评价,及时摸清地方政府债、对外集资、对外投资及其他隐形负债情况,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偿债能力,科学测算地方财政的承载力。

[作者简介]姜安印(1961-),男,甘肃会宁人,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能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1-09-10

责编:启方;校对;正融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谈及如何战胜消费疲软,首当其冲的是先把当下的经济和营销环境、消费者分布及其行为特征分析清楚。正如毛泽东早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整个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样,企业只有把环境分析透彻了,才有可能找到营销的破局之道。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1月~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2012年5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909亿元,比2011年同期同比下降5.3%。

消费疲软的根源

这组数据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当下,经济下行压力渐趋加大,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如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鼓励民资参建铁路、电信等经济策略,确保经济增长。

消费为何疲软?实际上,当下的经济下行趋势更多的是中国经济中多年来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表现。

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多年来,依靠出口和投资,中国经济获得了多年的繁荣和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将其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经济多年来始终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内需始终是“三驾马车”之中最弱的一极。那么,中国人是不是真的不消费呢,为什么不消费?

恰恰相反,从消费绝对数值上看,中国人消费增长的速度实际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近年,消费增长速度都保持了两位数,消费增速已经超过GDP增速。

考虑到被低估的子女教育、购房、养老等方面的消费,中国人消费额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并不低。那么,除了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外,究竟还有什么限制了内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悬殊的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内需。这是因为,高收入阶层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却拥有全国大部分财富,这类消费群体通常是奢侈品的拥趸,但这部分消费群体热衷于高端消费(国内尚缺乏真正的奢侈品品牌)和国外消费(这等于拉动了外国的内需),相比之下,另外一极——低收入消费群体主要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本应当作为消费中流砥柱的中等收入阶层却在中国深深“塌陷”。

M型社会提前到来

人们曾经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中等收入阶层应当占总人群的比例最大。直到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他通过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后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能跻身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人将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阶层,原本的中等收入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于是,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他将这种社会形态称之为“M型社会”。

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之下,中等收入阶层始终未能成为主流,M型社会很可能提前到来。

在一个M型社会中,当消费疲软到来时,对企业营销有怎样的影响呢:品牌定位处于高端的以及处于低端的品牌受到的影响都不大,受到冲击最大的中间型品牌。相比之下,经济疲软和通胀对高端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影响不大,而低端消费群体购买的多是生活必需品,一般是刚性需求,且他们购买产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即使通胀或收入缩水也不会阻止他们消费。

以乘用车市场为例,2011年市场在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捷豹和路虎在中国销量却创出新高——全年销量42063辆,同比增长61%;当年前10个月,进口量前15位品牌中,有6个品牌同比增速超过50%,分别为奥迪、路虎、沃尔沃、雷诺、保时捷和凯迪拉克,其中5个为豪华品牌。2012年1月1日至今,豪华车销量增速依然保持了30%以上(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相比之下,定位中低端的车则普遍受到冲击 。

中间型品牌的营销困局

消费疲软时期,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间型”品牌。这些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本应当是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实际上,笔者认为,中间型企业的目标消费群是摇摆不定的(比如李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最高端品牌的位置通常为那些世界500强榜单上的跨国公司所把持,比如运动服装行业,高端品牌是阿迪达斯、耐克,而李宁、安踏属于中端。在手机行业,苹果、三星为高端品牌,国产手机同样是中低端定位。

令中间型品牌困惑的是,中国没有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遑论这一阶层有稳定的品牌偏好抑或消费习惯,这为企业定位和营销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实际上,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当经济上行时,中等收入消费者对未来预期较好,因此,其消费水平通常比其收入水平而言通常高一个档次,即所谓的“跳高消费”。

当经济下行时,中等收入者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会大打折扣,甚至加入中低消费群体之列,完成了从品牌消费者到务实型消费者的转变。

中国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布对营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中低层消费者有消费意愿,却无消费能力;高端消费群体有消费能力,在国内却往往找不到符合其审美偏好的产品;而中间型品牌往往找不准目标消费群。内需市场的悲哀,恰在于此。

那么,如何才能拉动内需呢?有人认为,内需不足就是因为收入不足,政府发放的代金券可以解决这种状况。事实上,这种方式非但不会提升消费,反倒会加剧通胀,使得人们手中的货币更加不值钱,从而进一步令可支配收入缩水。

今天,在人民币升值、三大红利(货币红利、出口红利、成本红利)逐渐消弭的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办?继续依靠追加投资吗,这不啻为饮鸩止渴,单纯增加投资不的“挤出效应”不仅会挤压私人投资、内需无法提振,还势必造成过程产能,库存积压,令企业现金流枯竭。所以,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必须同步实现的。

供给方:营销创新时不我待

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市场除需求另外一个方向——供给方。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一味强调扩大内需是有益无害的,如前文所述,内需升级必须和产业升级同步,对企业而言,在劳动力成本重新估值的背景之下,基于消费需求重新考虑自身的产品研发、品牌定位、营销策略才是走出经济危机,也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企业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和价值创造,实际上就是营销创新。

从单点突破到价值链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谈营销创新,已经不只是过去的渠道、传播等层面的创新。中国营销的问题依靠单点突破已经很难有大的进步,我们今天更多需要从整个价值链条上创新。而要想在价值链上创新,必须化繁为简,回归营销的基本面,从产品创新开始。

营销创新肇始于产品,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工业生产大国,制造业的产出规模已占世界制造业产出总量的6%左右,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0.3%。在中国,像华为这样的按照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的企业几乎仅此一家。当然,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需求政府企业多方合力,方能实现。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企业应当借此机会,对外千方百计保持增长,对内实现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矛盾往往意味着机会,而经济疲软本身也是一个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消费疲软固然给中国企业带来许多困难,但压力也是动力,它将推动中国企业真正实现营销创新和产业升级。消费疲软呼唤中国企业营销创新!

中低层消费者有消费意愿,却无消费能力;高端消费群体有消费能力,在国内却往往找不到符合其审美偏好的产品;而中间型品牌往往找不准目标消费群。这正是内需市场疲软的根源。

上一篇:保险需求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