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论文范文

2023-03-01

财务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财务 内控制度 财务控制 控制目标

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环节,务必将这一环节做到科学合理,精确规范,为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有力依据。业内人士很清楚,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式,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企业日常财务的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而且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并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及企业财会队伍的建设,从而达到更好地实现财务控制目标的目的。一句话,企业内控制度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的。

一、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办法

1.务必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对企业的内部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1)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的内部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并以此来确定是否遵循了企业财务内控所制定的公认的方针和政策,并且是否符合企业财务内控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地使用了企业的内部资源。(2)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控,对财务核算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财务核算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审计界限或参数的情况,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或消息。

2.务必增强企业财务支出控制,即对企业的主要资产部分进行控制。(1)增强企业财务支出控制就是对企业的主要资产部分进行控制,如对企业的账款、库存材料、积存产品等进行定期核对、定期分析,这样能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支出。(2)企业要通过财务来控制资金成本的核算,对于每笔支出的账目都要清楚记账,并且对企业库存的支出都要进行严格入账,在进行材料采购的时候应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制订进货、领用、库存制度,并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做就能够有效地通过财务来控制企业的支出。

3.务必完善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过程,使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保持一致。(1)通过进行财务汇报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就要在会计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使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保持一致。(2)由于企业业务的业务量和企业大小有关系,所以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财务汇报管理过程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核算时经常会采用集中核算方式,由会计进行统一办理。

4.务必建立企业财务内部管控模式,完善财务体系。(1)企业财务内部管控模式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财务体系,那就要进一步地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建立会计主管、会计核算、稽核、综合分析、制单、录入、档案保管、出纳等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作业指导书,明确岗位的主要职责、作业流程、衡量标准等,并建立岗位轮换、岗位考核等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提高会计人员监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企业财务内部管控模式,进一步完善财务系统。(2)企业内控制度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通过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控制目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实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手段,是由企业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实施的。

二、加强企业有效执行财务内控制度所采取的有效举措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1)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对象、范围。(2)要确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3)要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

2.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1)首先,企业要为财务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人力、技术方面的支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2)其次,企业要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力量,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3.提升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1)首先,要求人事部门要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注重职业道德素质考察。(2)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操守教育,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4.完善财务人员考评机制,促进财务人员提高专业水平。(1)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考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建立财务人员考核档案,促进财务人员依法核算,不断提高财务人员核算水平。

5.发挥委派制会计作用,为预防职务犯罪打下基础。建立健全与委派制相配套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委派制会计的人事管理制度、任期和考核制度、定期转岗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使委派制会计真正成为被委派单位财务管理、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

6.运用科学技术加强财务管理,发挥网络化优势作用。(1)首先,主要通过运用财务软件,实现财务人员记账、对账、审核、报表等功能。(2)其次,完善电算化管理制度,配备专人监管网络,杜绝发生伪造、篡改财务数据行为。(3)运用POS机完成收款工作,通过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支付结算,避免财务人员直接接触现金,减少货款支付环节,减少发生职务犯罪行为。

7.要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约束机制,就要首先完善企业总体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同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意义重大

1.为有效保障财务信息且安全避免风险,企业就要对现有的内控制度进行整合,建立其完善且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财务人员管理体制及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制度等,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2.通过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规定目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所需各项目标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测算,并进行责任挂钩,进行财务人员的考核奖惩。另外,通过制定企业的目标成本,明确企业的相关成本指标,通过相关的财务内控制度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策略。首先,通过科学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规范了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退库等各个环节,确保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和浪费。其次,加强财务人员自身的管理,通过对财务人员的监督,使得财务人员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避免财务人员出现贪污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云虹.浅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2]高红.关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应对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财务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会计改革基本经历了93年的“两则两制”、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三个阶段。首先总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及区别,结合我国历次会计改革具体环境及会计规范自身的完善程度,分析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动因及历次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更替的原因。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改革

1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1.1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含义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指出:“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形式,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分析我国会计改革的动因及会计准则与制度之间的更替原因,有必要先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2.1 两者均为行政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2.2 两者统称会计制度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而本文中所指的企业会计制度是狭义上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制度也各有特色,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

1.2.3 两者都是会计规范及标准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要求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业务规程和行为准则。两者都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和准绳,只不过有的标准原则一些,有的标准具体一些,但是它们都可以反映各自运用的会计政策。

 1.2.4 两者的功用和目的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其目的都在于确保企业依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1.3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3.1 规范的目标不同进而规范的内容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着重于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提供对外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侧重于会计科目在使用上的规范和会计报表在揭示形式上的统一,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统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定性”的规定,它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规范,而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则具体得多,它主要对会计记录进行规范。会计准则是对某一类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加以规定,而制度是对某一类企业或全部企业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规定。会计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会计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动与结果。

1.3.2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层挺不同,进而制定、修订的灵话性和稳定性程度不同

准则和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规范,前者,尤其是会计基木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一层次,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因为一项会计准则涉及的范围通常较小,易于增加或修改,而会计制度修订存在两种困难:一是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变动,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二是如果新业务涉及所有行业,则各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要修订。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具有应急、灵话、多变的特征,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临时性规定,或对原规定进行修改。而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凡需要形成准则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是带有普遍性的可以形成准则规范的内容,形成之后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1.3.3 适用的范围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

会计准则大多适用于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有些也适用于其它企业;而会计制度要求除股份有限公司外,符合条件的其它企业也可执行,国有企业经批准后可执行。

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可引导会计人员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开始考虑进一步决定怎样记录和报告;采用制度的形式,会计人员能直接使用科目进行记录,少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报表。由于规范的详略程度不同,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要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2 我国会计改革历程回顾

2.1 1993年的“两则两制”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以第四号、第五号部长令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施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及管理要求,财政部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施工、农业企业等13个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它的发布实施,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新会计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一个里程碑。

2.2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于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其后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2.3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针对2001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提出的新需求,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我国于2006年公布《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2.3.1 构建了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就框架结构而言,新准则由l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

则和准则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涵盖了我国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重大事项,大体能够解决我国各类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涵盖面宽,应用性广的特点。

2.3.2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国际趋同的改革目标在2006年准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会计准则除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部分政府补贴的会计处理等极少数问题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3.3 创新了会计准则内涵

2006年准则的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同时兼顾会计记录的要求,以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方式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用于满足企业记账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近,又不完全一致,带有中国特点的准则内涵。

3 历次会计改革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动因分析

要分析为什么我国20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替代1993年的“两则两制”,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替代了20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首先要要搞清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动因。

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国的会计标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当需求变化时,会计标准也应随之而变。

需求可以分为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促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直接动因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运用会计信息以调控解决国内问题的需要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从国际看,其直接动因则在于吸引国际投资,拓展国际贸易,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需要。

3.2 “两则两制”并行的原因分析

3.2.1 为适应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了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两则两制”的并行,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3.2.2 “三步走”的改革目标

我国从1988年开始研究会计准则,1992年出台《企业会计准则》,到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准则与制度的并行。而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是通过制定统一会计制度来指导约束企业的会计核算。所以,限于当时只出台了基本准则,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具体准则,理论界对我国会计改革设计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基本会计准则→大行业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随着具体准则的逐步出台,过渡到第二步。

第二步:基本会计准则→大行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待具体会计准则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时,取消会计制度,过渡到第三步。

第三步: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由此可以看出,财政部是以大行业会计制度作为过渡,进而向完全的会计准则模式逐步接近。

3.3 统一会计制度替代“两则两制”的原因分析

3.3.1 “两则两制”不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3年实施的两则两制使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但随着八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则两制”与我国当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情不相适应;与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稳健性,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3.2 会计法律环境的变化,要求建立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订了《会计法》。修订后的《会计法》也专门增加了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并在多处提到应当以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衡量会计行为是否违法的标准。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该条例也在多处提到应当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来规范编制财务报告的行为。

3.3.3 改革目标由“三步走”转为“四步走”

实行“两则两制”期间,不少会计理论工作者结合部分具体准则实施后与行业会计制度双轨运行实践,重新思考准则与制度的关系与定位,独到地从其功能分工人手展开研究,指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都只是会计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违背国际惯例。”“评判一国会计标准的优劣只能看其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准则与制度并行发挥作用,符合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生长规律。”“实践证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不矛盾。就其最本质的方向来讲,是互为补充的,会计准则更多的侧重于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政策方面,会计制度则更多的侧重于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编报程序等会计记录方面,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就能把(会计要索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很好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些认识上的深化和共识,才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步走”演绎成为“四步走”。即在原来的第二步之后增加新的第三步,原第三步改为第四步,即:

基本会计准则一综合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一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3.4 新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原因分析

3.4.1 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1)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具有强制性,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制度的规定对于层出不穷的经济业务始终是“滞后”的,也就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所以,会计准则是为投资者提供及时透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证。

(2)国际趋同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报告

2002年全球调查》中有一个调查选项就是:是否有直接采用或者是使本国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划。在59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95%(有56个国家和地区)有意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3%(有2国)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2%(有54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打算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是向其趋同,只有5%无意于接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表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4.2 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特别是2003年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换届以后,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界、学术界等组成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从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从而使会计准则更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2)会计准则操作性的增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指南和具体准则讲解。具体准则指南其实就是对具体准则的具体讲解,虽不如会计制度那么详细,但相对于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足以对具体准则进行理解,所以在完善准则指南的前提下,取消会计制度是可行的。

(3)政府部门的努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因此做好相关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要。财政部会计司提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的各省市财政厅会计处长座谈上,会计司就促进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若干拟采用的宣传措施供与会人员讨论。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对全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展开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提高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铺平了道路。

(4)各部门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领导人在会上纷纷表示,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各部门将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另外,为了规范和加强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改进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由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与信息中心五方联合组织开发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于2006年2月16日正式运行。这些措施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财务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国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财务制度改革为导向,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建设,更契合当前国企的改革发展需求。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问题分析,阐述了当前国企强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制度;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国企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国企改革是一个过程,要求内控管理建设的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但是,国企在新的环境之下,财务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企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管理体制、基础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财务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因此,以新的思维视角,以制度体系建立为导向,推动国企财务制度改革,正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研究,就如何深化国企财务制度改革,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二、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财务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国企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从实际来看,国企财务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基础工作薄弱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企财务工作的有效推进,强调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具体而言,国企存在以下财务制度问题:

1.薄弱: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

国企具有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建设中,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问题,导致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国企组织结构庞大,在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不协调性”,对子公司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导致财务基础工作不完善,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国企而言,财会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有效搭建,影响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基础工作的视角而言,国企财务制度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会计信息失真等的发生,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2.不完善:财务制度体制不完善,尚未实现制度化管理

当前,我国正深化国企改革,建立更加符合国企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推动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国企在财务制度体制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财务制度的不完备性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明确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国企在经济运运营、资产管理等环节中,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比较混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制度化管理的视角而言,国企的财务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如何在完善的制度之下,加快财务管理建设,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3.缺乏:财务专业人才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欠缺

面对新的环境要求,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财务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也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国企要从实际出发,加快财务专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此外,国企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性。流于形式的工作开展、应付式的考核,极易导致数据虚假报送等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国企内部管理的改革建设,给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三、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国企业财务管理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对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形成较大阻力。因此,如何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成为国企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强调改革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是基于内控建设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创新管理的有力保障,应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发展与创新的视角而言,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内部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一轮的改革环境之下,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内部管理建设的内在保障。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化,能够规范和引导内部管理建设,转变的当前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为内部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调教;其次,财务管理涉及面广,且存在较大敏感性,财务制度改革以优化管理建设为导向,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再次,国企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以改革为驱动的大背景之下,基于财务制度改革為内控建设提供动力,创设改革发展新局面。

2.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保障

管理改革创新是当前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创新的视角而言,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推动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财务管理方法滞后、理念僵化等问题,需要依托财务制度改革,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维视角,推动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依托财务中会丢改革的推进,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创新带动新发展,发挥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

四、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对策

1.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优化财务管理环境

国企在财务制度改革中,应着力财务治理体系的建立,为财务管理环境的有效创设,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管理,进而更好地发挥财务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其次,国企要对财务智力的市场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特别是在财务治理责任的明确等方面,应确保财务治理职能的有效落实;再次,国企要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通过更加透明、清晰的产权关系,让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2.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制度管理的激励效果,应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构建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挂鉤,以更好的激励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工作散漫等问题;其次,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具有国企特色的监督体系,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再次,要强化内部审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管理,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确保约束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国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3.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国有企业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从创新发展的视角,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首先,国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要求;其次,强化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以壮大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在创新发展、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再次,要适应新的改革环境,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并树立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多价值,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企要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以创新发展的思维视角,推动内控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在本文的探讨中,国企财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要求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关键在于扎牢3个面:一是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二是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三是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燕青.探究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09).

[2]路华.国有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 .中国企业文化,2016(06).

[3]宋雪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15).

[4]宋书忠.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5(01).

[5]郝宏艳.论国有控股企业加强财务监督对策[J].企业研究, 2017(12).

财务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爆发的财务困境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文章揭示了高校爆发财务困境的原因,并展望未来提出了避免爆发财务困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 财务困境 非限定性收入 教育发展支出

我国高校财务困境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高校的债务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特别是2007年《第一财经日报》一则“吉林大学贷款办校之困——每年需拿1.7亿付利息”的文章将高校财务困境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时任吉大党委书记的张文显认为:吉大的财经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的“公办普通高校”是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严格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原则的公办高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贷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群体性财务困境?面对未来,如何去防范和避免高校财务困境的再度发生?

一、高校财务困境辨析及界定

在探究一个未知事物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所探究的事物是什么?才能去确定为什么?进而准确把握怎么做?什么是高校财务困境呢?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但大多数学者将“净现金流量不能及时补偿到期债务的现象”称为财务困境。然而,上述定义更适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并不适用于高校。首先,高校存在着大量的限定性的资金,例如:科研经费、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个人住房公积金等,这类资金占高校库存流动资金的比例相当大,特定时点某些高校限定性资金占库存流动资金比重高达90%。指定用途的资金是不能用于补偿到期债务的,也就是说高校即使是存在大量的净现金流量,由于大量的限定性的资金存在是不能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净现金流量金额的大小对缓解高校财务困境作用不大。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第三十八条“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可见,高校既不能通过创造财富来归还贷款,又不能用教学科研的资金来偿还贷款,我国高校不具备运用筹资杠杆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债务不是高校发展的必备因素,显然“净现金流量不能及时补偿到期债务的现象”不适合用于界定“高校财务困境”。

由于高校缺少“利润”这个重要的会计要素,致使高校在财务管理中缺乏一个统驭性的重要指标,目前“预算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起着统驭的作用。财政部、教育部2012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二条“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可见,“收入”与“支出”才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指标,即“非限定性收入”与“教育发展支出”才是决定高校财务状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高校财务困境”应该界定为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

二、我国公办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的原因

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995年为290万人,2012年为2391万人,18年增长了603%,尤其是1998年至2006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由341万人猛增到1739万人,8年时间增长了410%。

我国高校由于1999年至2006年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华丽转身,在让国人欣喜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公办高校群体性财务困境。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测算,每增加一名在校大学生要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室宿舍、土地等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增加教师0.056人;运转经费0.7万元至1.5万元等,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发展支出需求,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根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去除高校贷款资金,测算出我国公办高校资金缺口走势图(图略)。

从我国高校资金缺口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6年是我国高校资金缺口最大的两年,也正是我国公办高校财务困境最严重的两年。我国高校经过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超常规的扩招,致使“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矛盾不断累积,从2000年起我国各公办高校为了解决严重的资金缺口,纷纷选择向银行贷款并且大部分是五年以内的短期贷款。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贷款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还贷高峰期的来临,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06年至2007年我国公办高校群体性出现了“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即爆发了群体性财务困境。

三、我国高校面临的财务现状及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增长率的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6.1%下降至2012年的3.6%,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再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高校的努力,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似乎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可是,潜在的诱发新一轮高校财务困境的因素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我国各高校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实现高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了国家的法律,计划生育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至2012年10年间我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54%,显著低于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1.46%,也低于美国0.87%、英国0.7%、法国0.61%等发达国家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从在校生人数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从1998年开始至2012年连续15年呈现负增长,我国初中在校学生人数从2004年开始呈现负增长,我国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从2008年也开始出现负增长现象,而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从2007年起就结束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2007年至2012年虽然还没有出现负增长,但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高校生源角度来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由于生源不断缩小,从2012年开始,很多省市出现了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河南省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招生计划的11.63%,山东省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招生计划的12%,上海市2014年报考人数5.2万人,比起2006年的11.38万人,规模缩减超过一半。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可见,若我国公办高校不及时改变1999年以来扩张性的财务政策,那么还没有从需求拉动资源不足型财务困境中走出来的各公办高校,很快将进入需求萎缩资源过剩型的财务困境中。

四、我国公办高校避免陷入需求萎缩资源过剩型财务困境的建议

(一)实行紧缩性财务政策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当年综合定额财政拨款=折算在校学生数×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可见,我国公办高校财政拨款的多寡严重受制于在校学生人数。我国公办高校学杂费收入的多寡同样直接受制于在校学生人数,即当年学杂费收入=在校学生数×学杂费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47.82%,普通高等学校学杂费收入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30.52%,上述两项合计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78.34%。可见,如果我国在校大学生出现象中小学在校生一样逐年递增的负增长,那么必然会导致高校非限定性收入的逐年递减。若各高校还像1999年至2006年的扩张性的大发展,势必重现“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的状况,公办高校再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因此,在我国在校大学生即将出现负增长之际,各公办高校必须实行紧缩性财务政策,合理控制高校规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压缩师资、设备、校舍的数量。同时,改变前些年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改为依靠质量效率的发展方式,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软实力。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从2006年我国公办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以来,各级政府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高校贷款政府贴息、对高校实行保税政策、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等。例如:广东省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由2006年的6300元/标准生增加到2014年的8600元/标准生,这些政策对缓解各公办高校的财务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是难以保证高校不陷入财务困境的,几乎没有那个国家的高校办学资金完全是由国家财政包办的。因此,各公办高校在不断拓宽主渠道的同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办学资金。

1.通过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增加收入。各高校不仅是文化知识传承的场所,同时也是探究未知世界、现代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承接科研课题、开办各类培训班、科研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能够提高各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增加办学经费。

2.通过联合办学引进资金。联合办学是不同高校、法人或政府部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行为过程,具体可分为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公益组织联合。尤其是校企联合,企业能够发挥自身资金、实践场地等优势,各高校发挥科研、人才培养等优势,双方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转让科研成果、员工培训以及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科研及办学经费等。具体包括联合攻关项目、学生宿舍建设、实训基地等。

3.通过资产运营盘活资产。高校的有形资产都是有使用年限的,如果闲置不用到了使用年限也将报废,这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各高校应该建立资产运营平台,将各自闲置的资产进行等价置换,或是将闲置资产出租。对于价格昂贵教学科研又急需的资产也可以通过闲置资产互换或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其次,高校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假期,也可以采用办短期培训班、出租等方式盘活资产,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筹集办学资金。

4.通过广泛交流积极宣传争取捐赠收入。从世界范围看,捐赠收入是各国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朱洁义(2011)的研究,2006年至2007年各国社会捐赠占学校经费的比例:美国(私立)14.4%、美国(公立)4.07%、日本3.00%、英国1.66%、中国0.64%。可见,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的提高还大有潜力。我国各高校应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进行广泛交流积极宣传,尤其是要重视校友工作,我们必须通过校友会等渠道,开展各种知校、爱校活动,加深大家对学校的感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建立校友跟踪制度,最大限度地吸收校友的捐赠。

(三)加强预算控制减少资金浪费

预算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起着统驭的作用,高校预算控制的本质是对教育事业支出的控制,即“有预算的支出可执行,没有预算的支出不可执行”,也就是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原则的贯彻执行。可见,高校预算控制的严格执行是避免高校爆发财务困境的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部分高校在使用预算经费时还存在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情况,造成偏离原定的事业发展方向,加重了高校的财务负担;再加上预算绩效缺乏完善的考核、监督、评价体系,节约没有奖励,浪费没有惩罚,造成各系处争夺资金,加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各高校必须以预算控制为“缰绳”,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预算,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高校各系处在预算控制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财务困境、保障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

(四)价值体宏观总量控制

价值体是现实的不可替代的人类需求。运用价值体理论,建立我国的国民经济价值体分类体系,从而可以获得我国的教育价值总量,进而获得高等教育价值总量,以此可以获得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数据。以此数据为指导可以有效地制约高校的盲目扩张,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能避免高校非限定性收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支出状况的发生,进而避免高校爆发群体性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 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2] 褚珊,厉洪.浅析高校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10(10)

[3] 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教育学术月刊,2011(1)

[4] 张文昶.以价值体理论为视角透视欧债危机.惠州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作者简介:张文昶,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

(责编:若佳)

财务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2012年提出新医院财务制度以来,各大医院不断地强化了成本核算,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理论指导。近年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是现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重要内容,在医院的不断探究和发展中,很好地加强了成本核算及管理,同时资源也得到有效地利用。但是,有很多医院因为不适应新的财务制度,反而有更多的问题浮现出来。就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现状、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意义、针对如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提出的措施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财务制度 成本核算 管理 加强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新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全国大范围的医院都加入这项新政策中,所以各大医院在各方面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医院本身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药品价格的不断下调、医疗设施收费也在不断调整、政府各方面的补偿在逐渐减少等。这些因素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现在医院实施“加强经济管理,强化成本核算”的政策对医院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现状

原有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介绍比较笼统,而面对医院浮现出来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样的“两制”就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针对医院改革提出的“新两制”,主要针对如何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是加强经济管理,很好地解决了医院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强化成本核算给医院的发展和探究指明了方向,给医院的进步做了很好的引导。但是,医院在不断改革中,就会有各方面的压力产生,逐渐地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机制不够完善。旧版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中介绍的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比较单一,与现实中医院的财务制度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样医院就不能盲目按照旧时的方法进行核算,因为这样的成本核算随意性大,不具有科学性与现实性,同时不具有规范性。也就是说,旧时的财务制度中关于医院成本核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面成本核算,这样核算出来的数据结果就没有真实性可言,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医院发展的现状与医院在某个环节出现的漏洞。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机制可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与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2.成本核算方法单一。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在成本核算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全面,仅仅停留在某个环节,如:医院内部科室的绩效分配。这样看来,这些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做的不够全面,比较单一,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很严重的,医院没有对医院的整体成本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核算,对医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因为核算资料的不完善、不规范等原因,也加剧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漏洞。随着现在社会物价的上涨,那么各方面的资产成本就会增加,这样就增加了医院在经济方面的压力,所以这个时候更要加强医院在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才能减少损失。

3.医院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现在人们去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样就增加了医院的工作量,再加上医院关于成本核算方面的工作本来就存在核算项目多、过程复杂等特点,所以这方面的工作仅仅靠医院工作人员手工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借助于现在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完成工作,但是现在市面上能够满足于现在新财务制度的软件非常少,同时因为医院在信息资料传递等方面比较落后,这样就使得这一部分的工作仍旧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就会加大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致于在成本核算方面降低了工作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

4.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浅薄。随着我国新财务制度的出现,对医院财务科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要求工作人员在医院成本核算方面能够做到和现实示状况结合,这样核算出来的结果才更加规范、准确。但是现在很多财务类的工作人员他们仍旧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于现在新财务制度的出现。还有一部分老員工,仍旧停留在旧时的财务成本核算方法之中,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新财务制度当中。这些方面的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完成。

三、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院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成本核算工作已经发展成为现在整个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完成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与探索,甚至于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稳定,决定了医院各方面能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同时,加强了医院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也就规范了看病人的看病渠道,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个医院。这样显而易见,医院就可以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各大医院中立足,越来越稳定地向前发展。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体系下,加强成本核算及管理,就是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是医院经济管理最有力的的方法。由此可见,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四、针对如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提出的措施

1.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想加强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首先就要做好医院各项基础工作。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健全医院的成本核算组织、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预算控制标准等。首先针对健全医院的成本核算组织,医院可以增设多个成本管理工作小组,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就要为各个小组设立负责人,这样就可以加快成本核算的效率。同时医院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提前制定预算控制标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费用开支标准,这样就可以更加方面的对每一笔开支进行全方面的审核和控制,非常有利于减少成本的损失。

2.完善医院核算制度,合理规划核算工作。因为核算机制不够完善和核算方法单一等因素,大大地降低了医院核算工作的效率。所以要想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就要完善核算制度,医院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的成本建立不同的核算单位,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要树立医院工作人员成本核算的理念,让医院的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控制成本开支,以实现源头控制。最后要合理规划核算工作,就应该按照成本合算的规定,细分医院成本核算单元,合理确定人力资源角色,使得工作快速有效地进行。

3.加强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从上面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遇到的问题看来,医院当中关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化是十分关键的。因为现在医院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难度的上升,很多问题单单利用人力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借助于现在发展迅速且工作效率快的网络系统。这样医院就可以实现信息系统、会计核算软件、成本核算软件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建立科学的、规划的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减少人力工作,增加有效地完成医院的成本审核。所以,由此看来,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和信息技术系统是离不开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下,虽然越来越多的优点可以提升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但是也有部分问题逐渐浮现出来。结合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医院只有加强成本核算及管理,才能使得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对工作的热爱,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医院在各大医院中的竞争能力,使得医院在各大医院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安玉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16-16.

[2]翟素娟.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7):65-67.

[3]韦健,王晓飞,蔡晓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48-49.

上一篇:区域经济论文下一篇: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