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范文

2024-04-08

科技政策范文第1篇

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国煤矿机电领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绝大部分装备上不落后于国外,某些关键技术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荣誉得来非造化!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他们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吴教授个人也得到了“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原煤炭工业部“业务拔尖人才”等荣誉。

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其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引援,更需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吴淼教授高屋建瓴,始终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并组织众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立起多支研究队伍攻克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在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同时,许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薛光辉、郝雪弟、田劼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能独当一面,使得吴淼教授倍感欣慰,同时也使科研队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煤矿安全重于山

这些年来,我国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年产千万吨的工作面已不鲜见。煤矿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其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高产高效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其关键设备的开机率,归根结底是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该问题在“一矿一面”、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矿井中尤为突出。煤炭采、掘、运、提等环节的某一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工作面甚至全矿井停工停产,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如何提高煤矿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日益受到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煤炭生产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建立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是提高其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薛光辉博士指出: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行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煤炭生产时常面临着瓦斯、水和粉尘等恶劣而苛刻的环境。煤矿安全重于山,要求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煤矿用电气设备安全标志证书,地面普遍使用的仪器设备不能也不允许在煤矿井下使用,使得在地面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难以在煤矿井下推广应用。

为适应煤炭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该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煤矿大型关键设备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研究”。他们认为该项研究的难点和技术瓶颈是如何获取设备关键状态数据,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其一,利用便携式仪器采集记录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带至井上进行分析处理。针对煤矿井下的环境特点,成功研发了YHJ(A)、YHJ(B)和YHJ(c)三代便携式矿用数据记录仪及相应分析软件,实现了包括振动在内多种信号的获取。在冀中能源、潞安、晋煤等多个矿井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为在煤炭行业推广普及简易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精密故障诊断奠定了基础。

其二,采用机载数据记录装置获取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该科研创新团队研制的矿用大容量机载数据记录装置,使煤矿采掘设备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可以跟踪、记录和分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各种状态数据。特别是多路振动信号。薛博士透漏采煤机和掘进机用的样机已经开发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利用该技术将可获得煤矿采掘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煤矿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是优秀创新团队的必要素养。吴教授团队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重要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煤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平台和基础。目前,该团队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煤矿井下大型设备关键状态参数远程传输试验平台,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把煤矿井下关键设备的状态数据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该技术若获得突破,可在地面建立设备远程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中心,甚至在整个集团与大学或研究机构成立联合设备健康诊断中心,将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势相结合。建立现场简易诊断与远程精密诊断的二级设备预防维修体制。

薛光辉博士介绍: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多个纵向资金的支持,与国内主要的煤机生产和使用企业开展了多层面的服务与合作,取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技术升级建功勋

煤矿自动化和少人甚至无人采掘工作面一直是国内外采煤行业追求的目标。发展煤矿采掘装备自动化和远程监控核心技术,提高井下自动化水平,将对保障我国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减少事故隐患,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虽然巷道掘进机已在各主要产煤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综掘工作面环境恶劣,空间狭小,黑暗潮湿,粉尘水雾大,危险程度高。掘进机作业条件差,空间狭小,司机视野严重受限,司机手动操纵掘进机截割定位定向困难。掘进效率难以大幅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大,掘进安全性低。手动控制极易造成超挖欠挖,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差,截割臂摆速自动化控制程度低,掘进成本难以降低。掘进机虽可借助巷道激光指向仪指示掘进方向,但无法进行自身定位定向,运行姿态出现偏差时手动纠偏无精确依据且操作困难。上述诸多问题使得巷道掘进速度与回采速度不匹配。采掘失调问题突出。研发掘进机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掘进机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煤巷掘进自动化的必经之路。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掘进机自动化发展的进程。2005年掘进机科研团队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与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和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精诚合作,历时3年研发了“掘进机智能型恒功率自动成形截割与定位控制系统”,经同行专家鉴定为“国际

领先”水平。

田劫博士介绍说:该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打产品EBZ160、EBZ200、EBZ300型掘进机上,井下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截割误差小,满足煤巷技术考核指标。能实现截割自动成形和悬臂摆速自动控制及掘进机全无线遥控。其中EBZ200型掘进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官板乌素煤矿投入生产运行,在半煤岩巷道煤岩硬度f≤7、断面20平方米的作业环境下,应用掘进机自动截割成形技术,创造月进尺过千米的新纪录。

正是基于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基础。2008年该团队联合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团公司、中煤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单位组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较高竞争优势夺得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井下采掘装备遥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并具体负责课题1“掘进机远程控制技术及检测系统”。该团队重点负责其中“掘进巷道断面自动成形控制、截割头自适应PID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以及掘进机定向掘进控制”等四个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煤巷掘进断面自动截割成形、截割悬臂自适应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定向掘进自动控制、掘进机全无线就地遥控等技术瓶颈,促进煤矿综掘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我国掘进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将来实现井下少人甚至无人掘进工作面奠定基础。目前该课题已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审发明专利3项,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节能环保显神通

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低碳经济”这些术语日益为人们耳熟能详时,吴淼教授团队已经为黏稠固废的绿色处置忙碌了十年。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一类黏度高、颗粒细、难以沉降、极易污染的工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吴淼教授命名为“高浓度黏稠物料”,涉及20多个行业,如果无法有效消纳和处置则不得不四处堆积或抛弃,成为“高浓度黏稠固体废弃物”,属固体废弃物中极特殊且难以处理的一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黏稠固废产量日益巨大,2006年我国煤泥年产量即达约7500万吨,脱水污泥约2000万吨,赤泥3000万吨以上,电石渣1200多万吨。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些黏稠固废同样也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如煤泥仍具有相当大的热值。燃烧发电是煤泥的最佳出路,对此国家投入巨资研究。

然而废弃物变成资源并非易事,仍以煤泥为例,尽管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早已成熟,但如何将数量巨大的煤泥送入锅炉却是技术难题。传统的皮带机、刮板机和运输槽车等敞开式输送方式不能适应锅炉燃烧工艺,输送本身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长期以来煤泥不能大量工业利用,不得不丢弃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壤、水体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全国煤炭行业节能环保最为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采用管道是输送煤泥入炉燃烧发电的最佳方式。然而煤泥具有浓度高、黏度大,常温常压下不具有流动性,高压管道输送时呈浓密膏体状,管道输送阻力极大,超越了传统浆体管道输送理论的研究范畴,属国际固体管道输送前沿研究领域,理论与技术依据匮乏,成为煤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针上述现状,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煤泥特性和锅炉燃烧煤泥对管道输送的各种要求,一方面研究膏体管道输送理论,一方面进行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服务于高浓度煤泥资源化利用的管道输送技术及成套装备,使其资源化利用得以实现,并成功推广到城市污泥、电石泥、化工污泥等十几个行业黏稠固废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有专家评价:该项目适用范围广泛,应用简便,在煤泥等黏稠固废管道输送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郝雪弟博士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时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项目以煤泥膏体高压管道输送技术为核心。将煤泥的‘预处理一管道输送一处置’等环节一体化,创立了基于管道输送的煤泥资源化利用新工艺:(2)通过建立国内唯一研究高浓度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的专业化实验室,研发多种专用测试装置,开展大量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浓密膏体管道输送的理论框架;(3)解决了高压长距离泵送、单管输送多点给料、在用系统与备用系统切换等主要难题,攻克了11项关键技术,为煤泥等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4)研发高浓度黏稠物料一体化管道输送与洁净储运的成套装备,成功推广至其他黏稠固废的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置方法中,将黏稠固废的产生、管道输送、储存和最终处置有机结合,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至2009年底,已有299套输送煤泥累计约1.23亿吨,用户燃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140亿元。还有96套成功应用于市政、造纸、化工、石化、冶金、制糖、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印染等十几个行业,资源化利用与处置污泥、电石泥等累计约0.27亿吨。产品几乎占有国内全部市场,并实现了出口。

吴淼教授告诉笔者,该项目获得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称号,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已获得授权专利31项,正在实审中专利14项(1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该项技术已经成为黏稠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输送的首选方式,有2项有关国家标准正在编写之中。“四会”人才做栋梁

在简短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吴淼教授培养的这三位学生都具有极高的素养,反映了该团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培养人才上也不落人后。吴淼教授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四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深受学生爱戴。1993年至今,已有5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43名、博士13名、博士后3名)。现在仍有硕士生1g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在吴教授门下深造。

所谓的“四会”人才指的是“会想、会做、会写、会讲”。吴淼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教育,科学研究是其最主要培养方式。课题人人不同,来源广泛,要求多种多样。按照“四会”要求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综合训练才能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共性因素,培养出研究生较高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简而言之,“会想”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态。“会做”就是要求学生数学能力、专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研究能力、各种实验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都要提升到过硬的水平,而且具备自信与勇敢的精神。“会写”就是具备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实验报告、中英文学术论文、立项申报书、鉴定材料、学位论文、研究笔记等都能做到熟练准确。逻辑性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制作留存影像资料、做好笔记、经常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倡导学生用1/3时间学习+实验+工作,1/3时间思考,1/3时间整理各种成果。“会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绝不啰嗦,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注重技巧,过程结论调理清晰。训练学生做各种报告都要精心准备,做到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口齿伶俐,并擅于博证旁引,精准掌握时间,同时善于倾听、提问和回答问题。还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PPT制作。使其成为“再创作、再凝练、再提高”的过程。

“积极迅速积累经验”,“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做规定的事”,“要让思维充满创意”,“若无热情则无大志”,“先宏观,后微观:先综合,后分析:先发散,后收敛”,“会应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吴淼教授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吴教授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理念。他说,只要研究生按照以上“四会”去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课题,都会达到较高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基础,会有宽阔的事业前景和迅速发展的潜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有了这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相信吴淼教授希望学生达到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科技政策范文第2篇

虽然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 但由于肥料的使用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人们对于肥料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肥料对于农作物的增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应该大量施用;有的人却认为肥料的施用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 应该少用;还有的人认为肥料被农作物吸收以后会随着粮食进入体内, 对人体有害, 最好不用。那么肥料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肥料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基于这些热点问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白由路向笔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2015年2月, 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请问农业部为何制定这个方案?

不可否认, 肥料, 特别是化学肥料在保障人类食物供应和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物供应方面, 从几十年前是粮食不够吃, 到目前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化肥在粮食增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超过50%。有人估计, 仅合成氨技术目前养活了地球上48%的人, 可以说地球上有一半的人都是通过化肥来养活的, 如果没有化肥, 农作物产量根本达不到现在这么高。

在生态环境方面,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肥料特别是化肥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 实际并不尽然, 如果想一想, 没有化肥, 我国的粮食单产能维持目前的一半左右, 我们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吗?我们能拿出大量的土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吗?目前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化肥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肥料是营养农作物的物质, 如果不合理的施用, 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如果不能被植物吸收, 则会流失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 如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气雾霾等。农业部根据目前我国化肥用量的测算, 特别是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水平, 认为目前的施肥水平, 可以满足至2020年的粮食生产的需求, 如果再大幅度增加化肥投入, 则会影响环境, 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所以, 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 实现化肥的零增长是基于这样考虑的。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让很多化肥生产厂家对未来的市场增长感到悲观, 觉得化肥需求不会再增长了, 您怎么看待这种理解?

目前, 我国化肥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 是肥料的供给方, 而肥料的主要供应对象是农业, 如果肥料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则意味着厂家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这对于化肥的生产商来讲, 这样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我们也希望化肥的生产厂家不要消极看待农业部的“化肥零增长行动”, 而是要作为一种发展的机遇。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国务院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化肥生产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方是典型的供给侧, 农业部是要求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零增长, 不是不施肥, 为了实现农作物施肥的零增长更要施用更加优质的肥料, 对质量好、肥效高、施用省工省时的肥料需求量会更大, 影响的是质量差、肥效低、不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肥料。所以, 在这个改革的大潮中, 如何能把握好方向, 创新发展思路,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质优价廉的肥料是肥料生产厂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淘汰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白由路:农业施肥零增长就是想要减量不减产, 我个人认为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来提供支撑。如果施肥技术或肥料生产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 减量就意味着减产。只有通过科技让肥料的效用提高, 才能减量不减产。在目前的水平, 不改进技术, 想高产就要多施肥。

怎么才能减少施肥呢?那就是把肥料效用提高, 少用肥料也能保持产量不变, 这就需要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要把握四个“正确”:正确的肥料、正确的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1.正确的肥料。这需要肥料技术的创新,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肥料, 多利用、少损失, 且施肥简便;2.正确的用量。我国在之前十年的测土配方施肥中一直在研究农作物生长最合适的施肥量, 如果肥料施用的数量超过了作物的需求, 肥料就是浪费, 我们所说的减量正是要把不合理的过量部分减下来;3.正确的时间。作物生长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养分的需求数量也不一样, 如果时间不对, 所施用的肥料不能被作物吸收, 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过长, 就会挥发、淋溶, 不但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作物最需要的时候施肥, 效果是最好的;4.正确的位置。比如放在离农作物的根部近一点, 吸收效果就非常好。

合理施肥能大大节约化肥的用量, 有些技术是很成熟的, 但农民不愿意操作, 一是操作麻烦, 二是成本高。这就需要政策来引导, 给予鼓励。因此, 2020年农作物施肥零增长, 需要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撑才能逐步实现。

新型肥料发展受阻政策引导亟需破冰

很多人都认为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方向, 这几年发展好像也不顺利, 这里面的什么问题您能谈一下吗?

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动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什么是新型肥料?它与传统肥料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不解决, 只停留在“新型肥料”的概念上, 是不能促进肥料发展。我个人认为, 所谓“新型肥料”是肥料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品种、新类型, 它之所以有别是传统肥料, 是体现在“新”字上, 新一方面意味着肥效好、损失少、施肥省工省时等, 但是, “新”字也意味着工艺不成熟、肥效不稳定、生产具有风险性。当这些不利的部分解决后, 它就逐渐转为了传统肥料。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是重视概念, 甚至炒作概念, 有人将我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有机肥也作为新型肥料, 这严重阻碍了新型肥料的发展。新型肥料是科学严谨的, 是需要用缜密研究、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突破。

新型肥料既然是发展方向, 在国家政策层面如何引导?

肥料既是一个产业, 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 不仅关系到粮食的安全供应、也关系到环境的健康、同时也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对于新型肥料国家政策引导首先是在加大新型肥料的科研力度, 增加科研的投入。我国目前虽然有完备的肥料产业体系, 但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低水平, 科研后备不足。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 由于新型肥料在市场上的排它性,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肥料的科技水平, 在新型肥料的研究方面, 需要依靠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为主体进行, 并结合相关企业, 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新型肥料评价体系, 对于达到科学标准的新型肥料企业进行政策支持, 既要防止假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资源, 又要切实鼓励真正的新型肥料发展起来,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

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需要得到发展, 肥料的生产厂家如何创思路, 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肥料呢?

创新思路是多方面的, 这里我只讲一下肥料创新的技术问题。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肥料的创新不外乎四个方面, 一是适合的养分浓度、二是适合的养分比例、三是适合的养分形态、四是适合助剂。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主要注重于肥料中养分浓度与肥料比例的创新, 但对肥料养分的形态注重较少, 这也是我国长期认为“等养分等效”的观点, 但是, 在土壤养分紧缺的情况下, “等养分等效”的观点是成立的话, 在土壤养分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养分的形态与肥效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很多与国内养分浓度和比例相同的肥料, 在效果上不如国外, 很大程度上是养分形态不同。所以, 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 还要加大肥料中养分形态及各形态间的比例, 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作用, 减少肥料的施用。在肥料助剂方面, 目前肥料的助剂很多种类, 这也是不同的肥料厂家相互保密的关键技术。但是, 目前国际上在研究一种能促进植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增加植物非生物抗性、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东西, 被称为“植物生物刺激素”, 我国虽然也应用很广, 但理论基础研究不多, 这方面也需要重视。

目前有机肥料的发展么?

首先, 施用有机肥的农业不一定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施用有机肥仅是其中一个措施。

农业部提倡一精 (精准施肥) 二调 (调整肥料结构) 三改 (改进施肥方式) 四替 (寻找替代化肥) 。用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 确实有一些人在做。牲畜的粪便和农村的废弃物, 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我通过实验证明秸秆直接还田可以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 但农民不用, 因为把秸秆深翻到土里所费成本太高, 实施起来很麻烦。所以农民就烧秸秆, 省时省力但却污染环境, 这就是技术不配套的问题。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一是技术问题要解决, 二是政策补贴要到位。

此外, 把牲畜粪便制成有机肥, 但是粪便里面的养分很低, 本来在养殖场污染一次, 再拉到有机肥厂再污染一次。因为养分很低, 卖的贵, 农民不愿意用, 卖的便宜, 则有机肥厂收不回成本。所以推广起来很困难。

这方面需要向北欧学习, 实行种植-养殖一体化。目前, 我国采用的是种-养分离的养殖业发展模式, 即养殖业仅有畜禽养殖, 而种植业仅有农作物的种植。为了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 可借鉴欧洲种养一体化的模式, 即种植业和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 土地的耕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畜禽养殖不得分离, 以土地面积决定养殖规模, 形成种-养一体的农业生产联合体。在该体系中, 畜禽粪便必须就地就近消化, 也可以将畜禽粪便制成沼气, 其中的沼渣沼液就近用在自己的土地上, 同时, 自身所生产的农作物可以用作饲料。减少畜禽粪便的加工环节, 减少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减少了很多无效运输环节, 可节约由运输所产生的大气污染。还有, 该模式还可抵御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 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推广这种有机肥。

期待肥料产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化肥对人体有害, 这种认识正确么?

这种认识是对化肥的误解和偏见。确实有很多人是谈“肥”色变, 尤其是城市居民, 一说起蔬菜、粮食施了化肥, 吓得都不敢吃了, 好像化肥有毒似的。其实化肥是营养, 不能和农药相提并论。农药对人体有害, 但化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化肥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小, 主要是化肥施用不合理时, 可以引起作物营养的不平衡, 降低作物产量, 或者使作物的品质变差, 但不会有害于人体的建康, 同时, 化肥施用不合理, 会引起养分的损失,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还污染了环境, 所以, 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作物本身。不是所有施用化肥的农作物都会品质变差, 而是不合理施肥会使作物品质变差。公众不必对食用施有化肥的农产品产生任何忧虑。想要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 还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重点是对城市居民的宣传, 告诉他们不要把肥料当成毒药, 因为这是错误的认识。

目前千变万化的肥料让政府监管很困难, 您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肥料市场现在非常乱, 五花八门的肥料充斥着农民的眼球, 鱼龙混杂, 无从选择。目前关于肥料的定义有很多, 教科书上是一套说法, 标准上是一套说法, 条例上又一套说法, 彼此相互矛盾。肥料概念碎片化给肥料的监管和登记带来很多麻烦, 什么是肥料都界定不清楚, 我们怎么管理?只有清楚了哪些是肥料, 才能方便管理。

肥料用了几千年, 如今反而不知道什么是肥料, 很简单的肥料在商业社会里被搞得很复杂。过去肥料品种单一, 氮肥只有碳酸氢铵、尿素和硫酸铵等, 例如, 在尿素的监管上, 只分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即可。现在的复 (混) 合肥料, 养分含量和比例十分灵活, 加之肥料中养分的形态和助剂, 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肥料, 如果政府对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肥料助剂等均进行监管, 则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同时也会给肥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我国的肥料质量如何监管?我个人认为:根据目前肥料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肥料可采用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模式, 肥料的养分含量由政府监管, 肥料的效果由市场监管。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 您对肥料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科技政策范文第3篇

附件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

编 写 提 纲

说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形成本《编写提纲》,供构建联盟时参考。

目 录

一、标题部分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2.鉴于条款

三、定义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四、主文部分

1.联盟名称、组织原则和组建宗旨

2.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任务和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3.联盟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4.联盟成员 5.联盟的经费管理 6.联盟的项目管理

7.联盟收益分配原则和知识产权管理 8.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9.违约责任 10.一般格式内容

11.联盟成员认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附件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六、结尾部分

一、标题部分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分别列明联盟成员各方的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 协议缔结方应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独立法人,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协议缔结方的名称应是其营业执照或法人机构代码证上的名称全称,并与协议结尾部分加盖印章一致。

协议缔结方的住所地一般为实际住所地,协议中无特别规定的,该地址通常视为协议各方的通讯地址,即相关文件的送达地址。

协议缔结方的法定代表人应为企业工商登记或其他机构在登记机关登记备案的现任法定代表人。 2.鉴于条款

由一个或数个“鉴于”字样开头的句子组合而成,表明协议缔结各方系基于对各方主体资格、资质、订约目的、订约背景等事实的共同认识或特定认可,方签署此协议,鉴于条款一般不具体规定各方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条款如: 鉴于:

1. 本协议缔约各方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签订本协议的合法主体资格,且各方相互确认彼此履行本协议的资格和能力。

2. 本协议缔约各方签订本协议旨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规范联盟运作。 ……

三、定义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约定将协议文本中反复多次出现的特定概念用简单的词组代替,以提升协议文本语言的精确性,避免重复冗长的叙述占去不必要的篇幅。

四、主文部分

1.联盟名称、组织原则和组建宗旨

列明各方商定的联盟名称。写明联盟的组织原则和联盟的组建宗旨。视联盟组建的实际情况,写明联盟与有关社会组织的关系等。

2.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任务和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技术创新目标部分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联盟技术创新的近期、远期目标。 联盟的任务及分工部分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为实现联盟技术创新目标而开展的具体任务,以及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对尚无法明确任务分工或将来开展的联盟项目的任务分工,应约定由相应各方另行协商签订有关协议。 3.联盟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由缔约各方共同指定,可代表联盟签署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文件。协议中需要规定对该责任主体的授权范围和授权程序,约定内部责任分担方式。

明确设立决策机构,如理事会。明确决策机构人员产生办法、人员组成、职责、工作制度和决策程序等。

设立咨询机构(视联盟具体情况,非必设机构),如专家咨询委员会。明确咨询机构人员组成、职责、工作制度等。

明确设立执行机构,如秘书处或办公室等。明确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责、主要负责人产生办法和工作制度。明确执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可约定专职人员通过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委派、联盟成员委派、社会招聘等方式聘用。

可视情况明确联盟执行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

参考条款如:

1.本协议各方共同约定**单位(一般可以是联盟理事长单位),作为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代表联盟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文件;联盟对外签署的其他文件可由相关联盟成员就具体事项,共同出具授权委托书,委托联盟理事长单位签署。

4 2. 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理事会为联盟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为理事会咨询机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执行机构。

3.理事会的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 3.1理事会的组成。 3.2理事会的职责。 3.3理事会议事规则。

4.专家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 5.秘书处的组成、职责和管理机制。 ……

4.联盟成员

明确联盟成员的基本资格条件,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新成员加入、联盟成员退出和除名的程序和方式。可对新加入、退出和被除名的联盟成员约定有针对性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新加入联盟成员与联盟原有成员之间契约关系的建立方式。例如可约定委托联盟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代表联盟与新加入成员签订加入联盟的协议,视同新加入成员与联盟所有成员建立了契约关系;或约定以其他方式建立新成员与联盟所有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

参考条款如:

1.联盟成员的基本条件。 2.联盟成员的权利。 3.联盟成员的义务。 4.联盟新成员的加入。 5.联盟成员的退出。 6.联盟成员的除名。 ……

5.联盟的经费管理

明确联盟经费的来源,如联盟成员投入、政府财政资助、银行贷款及其他渠道等。对联盟成员投入部分,需约定投入的方式和比例。

明确联盟经费用途,如用于公用办公、项目研发等。

5 明确联盟经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及其责任。如可约定由理事会委托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管理联盟经费,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明确联盟经费的使用规则。联盟若设立研发基金的,应约定其来源和使用规则。 明确联盟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经费来源属于政府财政资助的,应明确执行国家有关经费管理监督规定。可约定接受经理事会确认的会计事务所审计并报理事会审查。

联盟可就具体的联盟经费管理事项,制定《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联盟经费来源。 2.联盟经费用途。

3.联盟经费由理事会委托理事长单位或联盟常设机构依托单位设立独立帐目进行管理,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联盟成员共同认可的第三方的审计。

4.公用办公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和使用。 5.项目研发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和使用。 6.政府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

6.联盟的项目管理

约定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机制等事项。

明确承担政府计划项目须执行相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可视具体情况制定《联盟项目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项目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联盟项目申请和立项程序 1.1联盟项目的来源

1.2联盟项目的申请和立项程序

6 2.联盟项目的实施 3.联盟项目的验收 ……

7.联盟收益分配原则和知识产权管理

界定联盟收益的范围,约定联盟收益的归属、使用和分配原则。

明确约定联盟成员原有知识产权投入和共享规则,新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使用原则,以及许可使用、转让和转化产生的利益分配办法,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事项。

可视具体情况制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或在联盟协议中约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审批生效的程序。

参考条款如:

1. 现有知识产权的投入和共享

1.1 联盟成员在加入联盟前和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以外、未利用联盟资源和条件自行研发的现有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仍归其享有。

1.2 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中,项目合作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投入的现有知识产权及其权利共享的范围和方式。

1.2.1 在联盟组织项目的研发阶段,如项目合作一方在项目合作中需要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专利技术,可不经授权无偿合理使用;如需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现有的非专利技术(如非公知技术信息、技术秘密等),项目合作方之间根据现有知识产权投入的约定范围和方式使用,项目合作方和非项目合作方的联盟其他成员之间可通过协商,签订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

1.2.2在联盟组织项目的产业化阶段,如项目合作一方因项目研发成果的应用而需要使用联盟其他成员的现有知识产权,项目合作方之间根据现有知识产权投入的约定范围和方式,在公平合理条件下使用;项目合作方和非项目合作方的联盟其他成员之间可通过协商,签订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

1.3 联盟组织项目的合作方,未经许可不得将他人投入的知识产权用于联盟项目之外的其他用途。

2. 新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使用和利益分配

7 ……

3.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

8.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约定联盟解散的情形、解散程序和清算办法。 9.违约责任

明确联盟成员违反协议规定义务应当承担的相应违约责任,如追回联盟拨付的项目经费、赔偿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除名等。

参考条款如:

1.任何协议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经联盟理事会决定,可从联盟中除名,并由联盟理事长单位或联盟理事会指定的其他联盟成员代表联盟追回其承担联盟研发项目中政府资助资金和联盟配套资金,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 联盟成员被除名时,其不再享受本协议约定的联盟成员权利,但仍应承担保守联盟及联盟成员技术秘密的义务;对已经许可联盟其他成员在联盟项目中使用的知识产权,相应联盟成员仍有权按原有条件继续使用;对其已投入联盟的各类资金不予退还。

……

10.一般格式内容

不可抗力、争议解决、法律适用、协议生效和变更、文件送达等条款。这些条款在各种协议中的格式一般相近,编制时可视具体情形作相应取舍和调整。争议解决条款中可约定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争议,但不能同时约定仲裁和诉讼两种方式。

参考条款如:

争议解决:因履行本协议而引起的任何纠纷应通过相关各方友好协商解决,或通过联盟理事会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向联盟常设机构所在地(如联盟秘书处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法律适用:本协议及其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协议的生效和变更:本协议经协议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8 协议各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本协议的任何变更须经协议各方一致同意,并以书面形式作出。

……

11.联盟成员认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的其他事项

根据联盟的实际情况,明确联盟成员认为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当约定的事项。

五、附件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列明附件清单及附件内容等。

各附件应具备生效的形式要件,即由相关方签署生效或按联盟协议规定的相应生效程序执行(如附关于通过该附件的理事会决议)。

六、结尾部分

联盟成员单位签章、签署日期等。

科技政策范文第4篇

2014.04 政策工具的研究: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注意理解一下五点:

★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

一、)自愿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 ——优点:

※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 ※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

※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1

——缺点:

※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上常常虚弱无力,它们往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 ※规模经济效应也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依赖这种工具来解决公共问题可能产生不公平。

(2)自愿性组织:既不是政府强迫成立也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

——优点(时旺谈谈台湾的慈济基金会) ※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且成本较低;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回应性;

※减少对政府的行动的需要,或减轻政府的负担。 ——缺点:

※应用范围有限,大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不能通过这种手段来处理; ※志愿者组织也容易蜕化而变成准官僚机构,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和效益; ※许多社会成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源去从事公益劳动。 (3)私人市场 ——优点:

※市场在提供大部分私人物品上是富有效力和效率的手段。

※在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市场工具也可能是改进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缺点:

※不能充分提供大部分公共政策旨在解决的那些纯公共物品; ※由于存在不同类型的市场失灵,市场在提供各类收费的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时也存在困难;

※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公平的政策工具,因为它仅仅满足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们的需求。 (

二、)混合型政策工具 (1)信息和劝诫

信息: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期望社会群体按照政府的意愿改变他们的行为。

劝诫: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类事情,力求改变被说服者的偏好和行动,但不通过强制性的奖惩来使行为发生。(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的沿海地区抢盐事件)

——优点:

※对于政府处理那些尚没有明确解决办法的问题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出发点; ※成本较低,容易实施且比较稳定;

※如果找到了更优的政策工具,很容易就能改变或者禁止倡导、劝诫的政策; ※可以减少其他强制性工具的使用,也是一种民主的手段。 ——缺点:

※这种工具是一种相对虚弱无力的工具,它只希望或要求人们做某事,而没有强制人们做某事。如果没有其他工具配合,这种工具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2)补贴:由政府或由政府指定的机构赋予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以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目标是让得到补贴者采取政府所希望发生的行为 ,包括拨款、税收减免和担保等形式。(比如目前有大学生就业补贴,可以分析一下)

——优点:

※如果政府的期望偏好与目标群体的意愿偏好相吻合,补贴便易于确立并容易实施; ※由于个人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对补贴做出回应,因此补贴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如鼓励创新);

※由于存在潜在的受益者,管理、执行与实施的成本较低; ※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

2

——缺点:

※补贴需要财政资金,而要钱总是困难的;

※获得关于补贴是否达成目的(即所希望的行为是否发生)方面信息的成本是昂贵的; ※由于补贴是间接地起作用,因此存在时滞问题,不适用于危机处理; ※一旦补贴建立起来就难以取消;

※在即使没有补贴也能产生预期行为的情况下,补贴可能是多余的。

(3)产权拍卖: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没有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比如上海的车辆牌照拍卖)。

——优点:

※创造了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

※只须政府设定一个上限,其余的事情则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因此比较容易确立; ※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 ※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产权拍卖的对象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来调适自身行为。

——缺点:

※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的产生,甚至产生欺诈行为; ※产权拍卖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它依据支付能力而不是需要来配置资源,由于购买产权者必须承担额外成本,因此产权拍卖常常遭到支付能力不足而又确实需要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4)税收和使用费

税收:一种法律上规定的由个人和公司对政府的强制性支付,引发政府所希望的行为或限制所不希望的行为(比如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费)。

使用费: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 ——优点:

※二者容易确立;

※对减少不期望的行为来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财政激励; ※有助于创新,因为能够促使公司致力于寻求更廉价的替代方案;

※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持续不断地调整税率直到找到合适 的基点;

※由于它将减少目标活动的责任留给个人和公司来承担,这减少了官僚机构的执行任务。 ——缺点:

※要求大量信息来确定引发预期行为的正确税率和费额,因此难以准确确定; ※资源在获得最优收费标准的实验过程中可能被错误配置; ※不能用作处理危机的工具; ※行政管理成本较高且较为繁杂。 (

三、)强制性政策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称直接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如小煤矿的关停和小炼钢厂的关停)。

(1)管制:政府要求个人和社会履行一定的行为程序或行动方案,政府则通过特定的职能机构来进行全程管理。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管制两种。

——优点:

※所需的信息较少; ※较容易实施和管理,运行管理比其他工具更有效率,并且不存在其他工具所涉及的不确定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工具来说,管制更适用于危机管理;

※管制比其他工具(例如补助或者税收)的财政成本更低;

3

※采取管制措施能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快速行动,对公众而言具有政治感染力。 ——缺点:

※经常扭曲志愿部门或私人部门的活动,从而导致经济无效率;

※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缺乏灵活性;

※管制所引起的社会服从成本会比较高。

(2)公共企业:可以看作一种强制性工具,其强制性有时比管制还强。其特点是具有公共所有权,受到政府控制或直接管理,收入与成本之间必须保持有某种平衡。 ——优点:

※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政策工具; ※所必需的信息比管制或自愿性工具少;

※可以简化行政管理,并可以补充公共支出的不足。

——缺点:

※政府难以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

※运作效率往往较低,由于连续亏损并不导致破产,公共企业可能是无效的; ※易于造成垄断,并将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3)直接提供:由政府机构及其雇员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优点:

※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所需的信息成本小,且容易获得);

※能够避免间接提供所出现的效率损失,如谈判、讨论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 ※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缺点:

※官僚机构的直接提供往往僵化刻板且反应迟缓;

※官僚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导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自身利益满足而不是公共服务;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官僚机构容易因缺乏成本意识而造成浪费;

※政府机构内部机构之间以及跨部门之间的某些冲突往往会导致某些服务供给无效。

三、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以前选择的限制,意识形态因素。

(一)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

※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

转变。

(二)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每种工具有其自身优缺点。

※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问题,运用于不同组织环境。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 ※执行组织

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如果某项政策工具能使执行机构受益,执行机构就会积极支持该项政策工具。如果某种工具的选择会降低执行机构的 4

地位,改变组织结构,影响组织成员的利益,这种工具就会遭到抵制。

※目标团体

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目标团体会抵制对自身不利的政策工具,使其无法开展;同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工具继续下去。

※其他工具

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政策领域的其它因素(如相关法律、环境)

(四)以前选择的限制

※工具在运用一段时间后被内化于组织之中。改变工具需要改变组织的文化。 ※工具的选择代表一种递增的发展,旧的范式依然有影响。 ※行动者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不仅考虑其效果,而且受传统、路线和特定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支配。

(五)意识形态因素: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关于政府治理工具选择主张的基本特征:亲市场而远政府。 ※我国政府在尝试选择和实践运用多种工具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

四、政策工具选择的5I模型:

(1)观念(Ideas)

观念与意识型态影响了政策工具的选择。例如,根深蒂固的全能政府观念就对中国很多地方公共事业的民营化改革进程有着显著的影响。由此,民营化工具很多时候难以成为政府面对公共事业改革时的可能选择。 (2)利益(Interests)

政治学理论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基本逻辑就是政治是由行动者的利益所带动的,这些行动者企图在政治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目的。

基于利益的考虑,相关的政治行动者往往致力于影响政策过程,以期政府选择使其受益最大而成本负担最小的政策工具。 (3)个人(Individuals)

5

——某些个人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扮演了较具影响力的角色。中国的情境下,个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路径也有很多,但多数都是非制度化的。由于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政府官员个人成为能够影响工具选择的最重要群体。近年来很多决策失误的案例都是由于“拍脑袋”决策继而造成工具选择失误带来的。

——在目前的体制下,公民自下而上通过个人努力影响政府决策和工具选择的路径仍然非常有限。一些曝光比较多的经典案例也有相当的偶然性。 (4)制度(Institutions)

在特定的制度下可能形成对于政策工具的偏好,这种偏好可能缘于过去的历史背景因素、学习经验、专业训练等因素。(政策风格)再者,政府一般都偏好所熟悉的工具,因为能够预期其运用的结果,并且相信它能达成所设定的目标。因此,制度因素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不同的公共管理问题,同一组织却常选择使用类似的工具。 (5)国际环境(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因特网的兴起与普及,政治意识型态传播更加密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更趋密切,甚至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间的界线日愈模糊。因此,来自于其它国家、国际组织或国际协议的国际压力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关键因素,也影响了政府对于工具的选择,国际环境也具体地影响政府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如中国金融政策工具的选择变化)

案例选择缘由:

一、案例选取意义:

我们案例的选择是清水江流域治污。

(

一、)对目前的现实具有借鉴性。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各种环境污染仍比较严重,诸如沙尘暴肆虐、雾霾、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影响恶劣的生态事件频频爆发,“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尝试以环保这一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政策工具的使用,对今后解决类似环境问题起借鉴作用。

(

二、)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工具使用具有典型性。国外公共政策最经典的实践领域就是环境保护,如德国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等,充分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在国内的公共管理实践中,环保领域也蕴含着很多鲜活的政策工具,因此分析环保行政和环保政策是认识政策工具的一条“捷径”。

(

三、)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干预。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1968年英国科学家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公用地的悲剧》一文,以公用地放牧为例描述了理性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故事。我们知道环境生态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它具有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即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正因为如此,一些企业、甚至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上演了“公用地悲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市场机制对这类公共物品的供应往往不足且效率低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 6

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需要依靠政府的积极干预。而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生态效益无法抗衡短期经济利益的结果,政府是否愿意“积极”干预,是否愿意牺牲经济效益来换取环境的改善,这本身就很具有现实意义。

(

四、)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多元性、多样性决定了这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尤其是流域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般来说都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流域范围也涉及多个地市,其良好效果的取得不可能仅由一个地方政府、一个部门全权负责管理,也不可能仅由一项政策工具使用到底,因此选取环境治理案例来分析其中的政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了解各类政策工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探讨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

(

五、)在清水河治污的议题上,政府面对的选择情境很多。在对高污染且屡教不改的排污企业问题上,强制性的直接关停显然是最合理的工具选择。对于很多有意愿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排污但受制于资金有限的企业,政府资助(Subsidy)则应是最优的。而对于很多治污效果良好的企业,为了给予其一定回报,环境友好企业项目等志愿工具则应该会有好的绩效。但是从现实来看,当前清水河的治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治理的速度比不上污染的速度。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思考,显然,如果公共管理问题仅仅是这些情境的简单集合,那么工具的组合应该可以实现最优,但是如何解释清水河治理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时间之后不但没有明显效果,反倒出现反弹的现实?这反映出清水河治污,政治、经济、社会的多重约束是巨大的,同时一些传统政策工具的不合时宜,新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工具亟需补充和完善。因此我们引用此案例,也希望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总结相关政策工具的实践经验,探讨相应政策工具的制定与完善。

二、中国治理河流污染主要政策工具:

80年代:主要是罚款、排污收费、制定标准、限期治理、限期整改、直接关停等。 90年代:资助清洁生产、帮助污染企业技术改造、总量控制、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生态环境补偿费、加大舆论宣传造势等。

近年来:税收优惠与惩罚性税收、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排污权交易、环境友好企业项目等。

案例分析过程:

一、清水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向东、东南倾斜,是洞庭湖沅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清水江在贵州境内长459km,流域面积17145k㎡。清水江流域包括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内3市12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二)清水江流域的水污染状况。

1、.工业排放。

清水江流域环境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其中工业废水是清水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流域区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势必要依赖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在清水江流经区域,一些耗水工厂随之建立,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这些高耗水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排入清水江中,造成了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现状。清水江流域的工业污染源分布在化工、化肥、机械制造电力、建材、轻工、食品、采治等行业,主要分布在福泉市、都匀市和凯里市。其中化工、化肥、建材、食品、采冶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 7

到整个流域废水排放量的83%以上。

含剧毒物质的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清水江

2、生活污水排放。

随着清水江流域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急剧上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掩盖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成效。同时由于目前清水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30%,流域内各城市基本没有建立起单独的生活污水管道系统,使得生活污水排放的任意性加大,生活污染成为清水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时,农业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养殖污染、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也是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清水江干流监控断面监测结果显示,5个断面水质几乎月月为劣五类水质,水体中总磷、氟化物超标现象很突出,重安江大桥断面水质总磷浓度最大超标倍数更是高达213倍,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000年以来,沿江两省一市四县(保守估计有8个乡镇)的十余万民众在不知晓的情形下,饮用被污染的河水,许多人因此罹患肾结石、胆结石、癌症以及毒疮等不知名的怪病。

2003 年初,由某镇镇政府主持,以“受污染群众”的名义,给中央去信反映了清水江的污染情况。不久,国家环保总局派出一名官员到清水江一带视察,当时茶峒镇隘门村村长华如启等5人以群众代表的身份参与了座谈,并提出“还清水江清白,及沿江两岸人民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的诉求。但是,这些厂子在环保总局官员到达前半个月就停产了,“不但停产了,就连厂区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很显然,有人走漏了风声,自然此次视察收效甚微。

2004年7月,群众要求治理的呼声更加强烈。当时由花垣县茶峒镇党委书记吴带队,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环保局官员一行进入清水江上游的万吨级电解锰厂进行视察。当时一致得出结论:工厂处理污水的设备并不能将剧毒致癌物质六价铬还原达标。

2005年4月22日,重庆市贵邓村和湖南省太平乡、矮车坝等乡镇的村民集合千余人,将当地产生剧毒烟雾的钒厂砸了。2005年5月9日,花垣县茶峒镇上潮水、下潮水和磨老三个村的几百名村民,砸了该县猫儿乡200多家选钼矿的厂子。而如果政府仍然不作为,更大的砸厂行动一触即发。

2007年贵州省政府要求对流域范围内的43家化工、酿造、制药等企业下达限期整改任

8

务,要求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开磷集团剑江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等排水大户对生产废水进行治理后全部循环利用,最迟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其他企业要做到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消除污染隐患,时间是2007年底前完成。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或整治效果达不到要求和环保标准的单位,环保部门将依法予以处罚。

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

二、清水江治理中的5I模型:

(一)清水江治污中的5I模型—利益(Interests)

任何一个公共问题,都会涉及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而每一种利害关系都会涉及某些人或者团体,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同时利益群体也会影响政策工具的运用。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考虑到多元利益群体,进行多元利益群体分析。在流域治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涉水部门、涉水企业、公众、第三部门等利益群体都据以不同的利益出发点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流域的良性发展,给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1)中央政府。

流域治理的整体性、多元性、多样性决定了流域治理不可能实现由一个部门全权负责管理,而必须实现多部门间的协作管理,这就必须要有一个从宏观视角进行综合规划,统一布署的机构。

中央政府正是从宏观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及流域综合管理入手发挥其主导作用。《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等都规定了相应的主管部门和协调部门,对这些监督、管理部门的具体监督管理职权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分清权限、职责,避免各管理机构间趋利避害、推诿扯皮。

(2)地方政府。

对于流域的治理,地方政府往往会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治理困境。一个流域往往由几个地方政府分段管辖,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与利益的驱动,以及政府部门内在的“官僚本位”思想,流域内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极强的官僚层级关系,且各地方政府之间难以沟通或沟通常归于无效,使得流域开发治理的规划方案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3)涉水部门。

政府是流域治理的主体,如果政府在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上存在不足,那再完美的政

9

策都无法实现其预期价值。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省级层面的涉水机构有水利厅、环保局、林业厅等部门,在清水江段一个涉水事务,涉及到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发改委、税务局、工商局等各个部门,增加了流域治理的复杂性。

(4)涉水企业。

流域区内丰富的资源,是流域区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流域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最大的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物造成的流域水污染。而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流域区内的重点企业。自2000年以来,清水江流域就不时的受到沿江重工企业的污染,曾一度引发“村民集体砸厂”事件,“村干部集体辞职”事件。

清水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在于上游重工企业的三废排放。许多不达标的污染源直接排入江中,而这些企业又是地方政府的缴税大户,政府对他们有一定的依赖性,使得政府在对等重污染企业的排放污染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如果民众的反映不能引起高层的注意,这种污染情况仍会继续。如2006年,由于清水江流域水质污染极其严重,受到高层注意,国家环保总局派专员督办此事,才使得一些严重污染企业整顿停业。

(5)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在现实的行政过程中,公民多是在“无知之幕”下被动的接受公共政策。在清水江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在涉及水权、林权、矿权等问题时也多通过公民参与的形式解决,使得公民的意愿得以表达,公民的利益得以体现。但这些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在参与的深度、广度、向度上还有待于提升。当然,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反映的公众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参政的能力也有限。

(6)第三部门。

清水江流域治理开发的过程中,第三部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环境保护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动物保护协会倡议保护清水江生态环境,建设原生态清水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组织多来自高校,其成员以在校学生为主,但多数情况下被公共部门所忽视或是当作点缀,作用可想而知。

(二)清水江治污中的5I模型——制度(institutions) 我国现行环保系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即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一方面在业务上受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 另一方面却在人、财、 物等方面受制于当地政府。其结果是:作为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部门,对外不能独立、对内不能自治,就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狭隘和短视的牺牲品。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罚款限额不构合理。最高罚款限额为100万元,使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从而导致部分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超标排污,而政府在现有体制内却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工具的选用本身都快要失去了意义。

(三)清水江治污中的5I模型——观念(Ideas)、个人(Individuals) 传统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污染难治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不少政府官员缺乏对“政绩”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误以为政绩就是较快的经济增长。发展是硬道理被片面地理解成经济增长是硬道理。 在这种发展观和政绩观的支配下,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被扭曲,官员政冶上的晋升更多的只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绩效相挂钩,唯GDP论从观念上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不够重视,甚至暗中帮助排污企业。

三、清水江流域治理基本政策工具

10

在对清水江流域治理的研究中,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基本政策工具:

(一)管制。

管制是由政府作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在清水流域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出现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管制措施。

贵州省环保厅出台文件规定,凡河流新建项目必须填报严格的申请表格,获得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并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企业环境污染情况及技术更新状况;对涉水公共物品价格作出相应规定;对涉及危害流域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作出强制措施。为改善清水江流域河流水质,省政府于2007年3月28日对该流域范围内的43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治任务。省环保局随即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清水江流域污染源限期整治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清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各地环保局和有关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9又推出加大老污染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污染、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三措施推进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

根据清水江流域环境容量和环境保护目标,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清水江贵州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

(二)直接供给。

直接提供是由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这是一种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也是被广泛运用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在清水江流域治理过程中为流域区居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如天柱县在清水江流域区水资源开发过程常为当地居民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林业培育服务,无偿为居民提供技术指导,定期义务进行技术宣传教育等到。麻江县政府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投资1400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污水主支管网27.888公里,日处理污水3000吨,基本实现了县城区„雨污分流‟,进一步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提高了县城环境质量”。

(三)政府资助。

地方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及其他政府涉水部门提供资金,用以保障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资金的来源多为政府预算,社会捐赠,部门费用收入等。政府资金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政府涉水部门的资金分配,这部分资金主要是涉水部门如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在日常工作的运转中所用到的部门资金项目。如贵州省环保厅建立专项基金项目用于补贴清水江流域污染的补偿。二是政府的资助项目。对于流域的开发不仅体现在流域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上,更主要的是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上。2008年,锦屏县在清水江边举行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包括青鱼、鲤鱼、鲫鱼、草鱼四大品种共100万尾鱼苗放入清水江中。天柱县、麻江县加大资金投入营造经济林,落实天保工程,维护清水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

(四)家庭与社区。

在任何社会中,政府都会有意识地扩展家庭与社区在达成政策目标上的作用。如在调研中,贵州省清水江段出境口瓮洞镇的清水江沿江居民,多是靠江水生活,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保护清江水源的习惯,自发的维护本区域清水江的生态平衡。据瓮洞镇政府人员介绍,由于瓮洞镇与湖南省交界,经常有人在这一带捕杀野生动物,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由于是两省交界管辖地段,政府的执行力有限,而两地乡级政府的“联合执法”也往往流于形式。

(五)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组织是指由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个人所组织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组织。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免受国家强制力和经济利益分配的约束。在清水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组织主要有两类,一 11

是高校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禾公关协会等。他们多是进行义务宣传教育,向人们展示流域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及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保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二是各政府部门下的志愿者服务,如环保、计生志愿者组织,消防、应急、防灾志愿者组织等,他们多是针对其服务的具体事项,定期到相应区域进行服务。

四、清水江流域污染治理成效:

据官方数据,贵州省加强清水江流域污染治理,通过采取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清水江流域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07年10月监测数据显示清水江流域出境断面总磷、氟化物浓度已降到1.2mg/L和0.59mg/L,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降低了45.4%和53.2%。

案例的主要启示: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工具的价值选择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在内的次生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我国社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甚至有崩溃之虞。但倘若只顾及保护环境资源,则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难解的悖论,那么,如果在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呢?

二、政策工具运用主体的多元化及目标的异化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是指若干个政府基于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问题和经济发展难题,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区域开发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拉动型发展向“自下而上”的促动型发展转换的主要模式。目前,跨区域性公共事务问题也超载了体制性的地理界限,对特定地区或邻近地区的公众产生普遍的影响,虽然各地方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横向合作与治理,但总体上说,存在着许多使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难以进一步深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意识上的,也有体制上和措施上的。清水江流域流经渝贵湘三省,在贵州境内长496KM,流域面积17145KM,这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别、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

三、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

政策主体和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影响着其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由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人来完成的。同时,由人所组成单位与部门也会形成固定的小集体利益意识与部门利益规则,要使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和运用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项公共政策或者某项政策工具的使用威胁到自身利益,那么公共政策执行者无论出于公心或者私心,都有可能抑制这一政策工具,因面就使得该项政策很难顺利有效地得到执行,就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四、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评估

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应从效率、效益、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来判断,对政策工具运用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评定。而我国的政策工具的运用往往只注重其即时性,针对问题的出现而采用政策工具,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政策工具就会失去 12

其效用。如在清水江流域贵州与湖南交界地区,采石掏沙现状较为严重,而对于越境采石掏沙的采沙船,地方政府采取的方式是,一经发现,立即进行抓捕,而一旦采沙船逃至临省管辖范围,则停止追捕。湖南方面亦是如此。

§2 有益的启示:

一、正确界定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自愿性政策工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会适应任何的领域与行业。在自愿性政策工具行不通的地方政府可以以命令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但是在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中政府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做好服务。并不是自愿就是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愿行动,政府不做任何事情。相反政府此时的工作将更为繁重,不仅是要履行强制性政策工具中的政府责任,此外还应为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运用的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与支持,营造全民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一点贵州政府做的比较好,能够做好服务者,这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需要政府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协调力。

二、提供外在技术条件的支持

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也为自愿性政策工具能够在贵州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贵州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理念,这两者缺一不可。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贫困相比生态往往被忽视,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和企业更加容易接受自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三、重视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的自愿行动

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的自愿行动是自愿性政策工具得以实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前面两点经验所涉及的都是在主体之外的外部氛围的营造,真正的实施还是要靠主体的实际行动。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虽然是在政府的倡导之下,但是政府只是作为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对于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没有硬性的要求也不具有相关的处罚权力。这就决定了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运用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的认同度以及执行力情况。贵州在清水江治理过程中可以说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虽然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全民参与生态治理的共识已经达成,这成为贵州省自愿性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与支点。

§3 考虑因素总结:

政策工具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 ——各种政策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并无绝对的优劣。 ——在选择政策工具时,公共利益是基本的出发点。

——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是理性的,而且必须以多元理性为基础。

——在选择和评估不同政策工具时,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多元利益相关者。

——不同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各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工具本身。 ——在当代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政府治理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某一公共问题。

谢谢!

科技政策范文第5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总書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科技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打通科技向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重点突破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了县域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具体情况,从而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为政府实施创新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设想

作者简介:夏其中(1986-),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士学位,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推动科技成果轉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近年来,建湖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一法一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取得良好成效。

一、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中重要环节来抓,进一步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在本县企业转移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取得了很好效果。

建湖县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县高新技术产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湖县石油装备产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湖民营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高新区未来科技城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开发区创建省级节能电光源科技产业园,近湖、建阳、上冈等3个镇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镇。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5家。全县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

二、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导向,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1)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出台《关于产业升级科技支持政策的意见》、《建湖县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等文件,设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专项资金,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支持,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技术咨询服务等,给予专项支持,累计为100多家企业提供42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风险共担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模式,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明确风险承担比例,鼓励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计为45家企业提供2.5亿元的科技贷款支持;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资助,面向全县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费、授权费用给予资助,为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诉讼案件提供专项资金,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补助资金800多万元。

(2)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科技与人才节”,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等100多家高校院所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受邀来湖,发布科研成果1560多项,达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近100项,吸纳40多人来湖创新创业。全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初步形成“百家高校院所支撑百亿产业、百名专家教授支持百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县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65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5项,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

(3)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载体。政府层面:分别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建湖航空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装备研发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与东南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究所、与西安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建建湖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共建建湖现代园艺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建湖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园区层面:县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及盐城师范学院,县高新产业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冈产业园与上海交通大学,建湖石油装备产业园与常州大学、建湖民营创业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建立了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层面:通过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共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家,实现了大中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以上。

2.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核心,全力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

(1)引导企业引进科技成果。通过政府补贴、科技计划资助引导各镇区(街道)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有针对性对接高校院所,引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已形成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湖参与企业研发、科技成果优先来湖转化的良好局面。“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人员在专家教授的培训和指导下,共计培养本土在职硕士研究生20多名,企业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2)完善技术转让商业化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成果价值评估、许可、交易的商业化机制,强化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集聚。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让竞争和后续监督机制,力争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加大组织保障力度,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县、镇(区)协同推进。加大对产业研发、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牵头制定政策,县、镇(区)按比例共同扶持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2)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以金融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金融担保体系,积极开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新产品,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技术转移转化活动。

(3)积极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在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重点发展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办专业性、行业性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通畅。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的效率较低,企业购买科技成果的成本高、转化风险高、形成产品周期长,精准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企业对引进科技成果的主动性还不高,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支持力度还需加强。三是专利结构需要调整,全县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专利总量的比重过低,发明专利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深入推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一)鼓励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1.加大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我县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继续执行科技“一法一条例”对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科研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约定优先”的原则,规定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的方式。没有规定或者约定的,按照法定标准不低于净收入50%的比例给予奖励。

2.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转化研究和技术转让两个重要阶段,分别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完整的政策链,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转化研究阶段,围绕新特产业需求,通过机构和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等,扶持应用型科研机构把基础研究向应用研发转化。技术转让阶段,以企业为主体,扶持将商业化潜力大的技术在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二)鼓励知识产权创造

1.提高知识产权奖励补助额度

201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进一步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度,优化全县知识产权结构,对新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万元,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0万元。

2.落实推进标准化、品牌战略的有关政策

落实省市县科技创新券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化、标准化水平。

(三)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1.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始终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严格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扶持政策,深入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税收减免政策。

2.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认真落实研发机构建设奖励政策,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1.落实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整合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出台《“515”建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县新特产业需求、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精准定位,引进高端人才来湖创新创业。

2.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奖励

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发挥县委党校、建湖县石油机械研究所作用,拓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范围,鼓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将研发骨干人员送到高校院所深造锻炼给予相应补贴。

(五)鼓励科技服务业发展

1.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涵盖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科技查新、知識产权、检验检测技术、农村科技超市、科技金融等七大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行业,对科技成果在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转化成本、缓解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效率。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科技服务队伍。

[ 参 考 文 献 ]

[1]杨东占.重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谈起[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11.

[2]牛芳,李苏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5-8.

[3]孙洁.细化政策成果转化更给力——解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J].中国农村科技,2016(5):22-25.

上一篇:商务工作论文下一篇:林业造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