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

2023-0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1 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深入学习、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和内容, 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普遍遵循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追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历来非常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 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 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 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 一曰礼, 二曰义, 三曰廉, 四曰耻。”[2]后来,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要真正的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05”方案以后, 高职院校由于不再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相关课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就不可能完全使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因此, 可以采用选修课或者专题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并进一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 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特别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 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也才能真正的爱国, 并最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 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 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 让高职院校学生真正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全面把握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高技能人才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当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国际国内复杂形势, 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 同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稳定紧密联系起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利益机制调整, 思想观念的变化既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是好的, 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时代、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价值观念冲击也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涉世未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在这种冲击中产生困惑, 发生畸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学生, 接受了“5·12”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检验, 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 又存在不足, 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 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方面, 他们有责任感、有进取心、他们不是所谓“垮掉的一代”, 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既有报国之志, 也有报国之才, 有理想、有抱负, 思想活跃, 乐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独立思考, 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 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 品德优良;另一方面, 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强, 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 少数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失败归为客观原因, 思想方法主观、偏激, 把握不准事物的实质;有的学生只关注自身发展, 急功近利, 功利意识太强;少数学生求知欲旺盛, 兴趣广泛, 但常常目标不稳定;有的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心理素质欠佳, 存在心理障碍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 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 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要根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与特点, 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改革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3.1 专题讲授与经典阅读相结合,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培养更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就日益突出。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讲座无疑是一种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好方法。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畅通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渠道, 让学生自己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 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3.2 全面利用社会教学资源, 开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

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最有效的就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切身感受20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 经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 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走出来的正确道路。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5·12”地震、北京奥运会展现的中国精神与中国风貌, 都是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世界金融风暴发生不仅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而且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形象生动的实际的教学资源,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正确性,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积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 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当代学生的成长成材特点,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全国, 要积极组织学生就近参观革命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增加学生的感性积累,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性、生动性, 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让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获得滋润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4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 是否有正确的荣辱观, 是他们成材的重要保证。同时,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以形象生动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 结语

要通过创新、高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从而真正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管子.牧民.

[3] 罗国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1 科学有效的德育, 需要有一个核心

这对于认识和实践来说, 都可以说是一条重要规律。很容易知道, 没有核心的德育, 就必然是散乱的、被动的、应付性的、治标不治本的、缺乏目标的。这样的德育, 尽管兢兢业业, 也肯定做不到点子上, 也不可能做出出色的业绩来。而如果有一个正确的核心, 就能够使德育高瞻远瞩, 就能够有的放矢, 由标到本, 深入人心, 从而取得好的效果。我们的德育核心应该是什么呢?这可以有多种选择, 比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传统道德等, 应该说这些选择, 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但都不如选择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鲜的科学概括, 这是毋容置疑的, 人们常说纲举目张, 我们的德育也需要能够紧紧围绕一个纲, 而这个纲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点, 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价值观——处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人生实践的核心地位, 它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生活在中国,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现实是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了六十多年, 尽管有过曲折和教训, 而且仍在探索和发展中, 但却已经被雄辩地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因此,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成为我们德育核心的不二选择。

2 实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以德育实践主体, 即教育者们对这个核心的认同、认知、认准为前提和基础。这里说的认同, 意思是认识到它的正确;认知的意思是对它有深刻的理解, 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 领悟其意义、意境和内涵;认准的意思是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懂得以它为德育核心的理由和根据, 能够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做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言简意赅、内涵深厚的复杂结构, 如果只是承认其德育核心地位, 在德育实践中却依然故我, 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为了更自觉、更有效地践行, 教育者们必须深刻领悟和把握这个核心内涵及其德育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确简练的语言概括, 虽然不长, 但其内涵却极其深厚。为此,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复杂多变的现实, 深入对内涵的理解。对其内涵已有科学的概括, 似不必在这上面多费心思, 而应在深化理解和认知上下功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其中指导思想是灵魂, 共同理想是主题, 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动力, 荣辱观是保证。这是一个异常简明的纲要, 但每一个方面, 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都与每个人的人生取向、价值理念、人格品位、事业成败、前途命运这些人间大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谁都离不开它, 否则结果是绝对悲哀的。由此可见, 以此为导向实践新德育, 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正确选择。

(2)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德育核心, 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就要求绝不能局限于理论文字的背诵和表面理解, 而是要在不断深化理解的基础上, 与思想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观察、成败经历等方面的体验结合起来, 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这点是德育最为困难的一条,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但却又是当前最为虚弱的一条, 因此, 有必要将其作为德育的核心课题, 加以解决。

(3)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其形态上说, 具有科学性、结构性、简明性等突出特点, 它科学、正确、深刻, 是多少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闪耀着真理的灿烂光辉;它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 涵盖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所有方面, 具有全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使社会道德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范式;它的表述简洁扼要, 清晰明了, 抓准要害, 提炼精华, 易记易解, 了然于心, 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为德育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和思路。德育只要遵循它指引的路径走下去, 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应是可以期待的。

3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需要注意的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实施的难度很大, 之所以如此, 因为它不是知识德育, 而是心灵德育, 就是说要解决人的信仰、追求、价值理念以及人格品位等一系列精神上的深层问题。本来, 德育都理所当然地就是心灵德育, 知识德育在任何时候其效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总括地说, 这种德育所追求的是使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 入教育工作者之心, 并在此基础上入受教育者之心。这是很难的工程, 探索核心价值的入心之道, 这不仅是德育的当务之急, 也是德育的永恒课题。这个课题涉及诸多深层问题, 下面一些就比较重要, 提出来权作探索和实践的参考。

(1) 教育工作者们自身的强化, 是入心之道的前提。古话说“言为心声”,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就会说什么样的话。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善说假话者, 但这不过是其真心的另一种表现, 其假象总是会现形的。所以, 好的德育者, 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人格, 清心正本。笔者曾和一些学生交流, 说到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信口开河, 发泄心中的不解和不满, 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种现象很值得警惕。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 就有“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难矣哉”之说, 意思是你自己不明不白, 想让别人明白, 可能吗?追求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入自己之心,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

(2) 用事实说话是入心之道的有效法宝。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无可怀疑的, 但它所面对的却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 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个价值体系, 达到入心的程度, 常常会遇到负面东西的阻碍。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正是使这套价值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就是说, 这套价值理念的真理性, 是在经受现实的磨砺中显现的。从德育角度说, 就要善于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最雄辩的, 通过事实, 展现出无可怀疑的真理来, 就可以收到逐步入心之效。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哲学家马寅初, 他有一个主张叫做“理在事中”, 从这点看, 他是对的。但在现实里不断发生的事实, 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景象, 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在德育中如何运用得好, 大有学问,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办法来。这里特别提一下运用特殊事件进行德育的问题, 对我们的探索应有些启发。近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如西南旱灾、4·14大地震、金融危机、广州亚运等, 都是饱含德育要素的, 既给德育提供了有利时机, 又大有文章可做。

(3) 适应学生需要和使学生认同需要, 是入心之道的有效切入点。学生们生活在中国, 是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将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因此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入心践行, 是他们的至需, 有则游刃有余, 无则寸步难行。这应该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有了这条, 德育就有了内在动力。使学生认识个中道理, 是德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4) 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入心之道的基础。德育所面对的学生, 不是一张白纸任凭德育去描画, 而是在已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基础上做长善救失的文章, 从总体和个体说, 都是如此。这叫做先在条件, 离开这个先在条件的德育, 是不可想象的。为此, 从事德育就必须确切了解学生的状况, 才可能适应其特点, 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来。确切了解学生的信仰、追求、崇尚、喜好、人品道德等内在性极强的深层状况, 很不容易, 不经过真诚、细致、深入地调查、了解交流和分析研究,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 也不可能使德育富有成效。做好这一条, 是入心德育的必修课。

(5) 激发学生内心思辨, 是入心之道的通途大道。“学贵自得”是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 德育当然也应该如此。这里面关键是思, 包括深思、反思、对比的思、自省的思等。有思, 则有学有进;无思, 则无学无进。这点显而易见。我们德育实践中的一个显著弱点, 是过分依赖知识德育, 这种德育虽有其存在以至发展的价值, 其局限性就是入心度低。为此应该更重视德育的思辨性, 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和独立思考。这一条是大有可为的, 值得下大力气去做。

(6) 注重德育的实践性, 从生活里体悟, 是入心之道的重要途径。做了好事之后, 许多人会心情愉悦, 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可以引入德育实践中, 叫做体验德育。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 志愿者行动多么热烈呀!人们在行动中的感受和体悟是巨大的。德育也可以搞类似活动, 比如校内志愿者等等, 就可以使学生们体悟出道理来, 不妨一试。

(7) 创造性地用好传统的和新鲜的载体, 是使核心价值体系入心的重要条件。大凡理论思想、道德文明等的传播, 都必须依靠各种载体才能做到;使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深邃思想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也必须依靠多种载体的效用。以前德育运用的各种载体, 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书刊阅览、个别教育、奖励惩戒、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 都曾经发挥过各自的作用。这些, 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载体, 它们仍然具有其价值和生命力, 可以在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来。然而一种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出现了, 就是随着科技、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 许多新鲜载体出现了, 它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 探索用好这些新载体的有效办法, 就成了德育的一个新课题。许多新载体如网络、博客、短信等, 都渐趋活跃起来, 德育应该进入这个新领域。使其充分发挥正向的作用。

(8)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入心之道的有力要素。学校作为育人机构, 理应成为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这样的环境应该具有和谐、向上、友爱、文明、敬业、关心大事、热心公益、正气高扬等鲜明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长时间地感染熏陶, 对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我国的德育工作, 一直缺乏一个核心, 本文通过三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说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探索和构建科学德育的关键所在。指出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德育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1 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只有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 才能使全校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不排斥高校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激励师生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具有实现可能的人生目标。共同的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集中地代表了做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克服任何困难, 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只有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共同理想统一师生思想, 使全体师生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同国家学校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 激发师生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特别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巩固与全党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 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引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改革是时代最重要的主题, 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时代的本质特征, 创新强调开拓创造, 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发明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当代青年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屈不挠的名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 树立广大青年学子强烈的名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建设, 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认真分析国家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支撑和道德基础,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八荣八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共产主义道德等方方面面, 引导和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社会急剧转型、思想空前活跃、观念复杂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很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凝聚作用, 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最终推动我国高校积极快速的发展, 从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 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目前在价值观多样化, 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建设和谐校园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互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育广, 胡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7) .

[2] 黄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教育管理, 2008 (8) .

[3] 郭宇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是, 2007 (17)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高校统战工作及其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对党外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首先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理论体系。使他们认识到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 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其次, 组织党外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高校中的党外干部, 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由党外干部们去向高校中的其它党外人士宣传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往往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加强共同理想教育, 对于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每个人的理想都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高校中的党外干部大多具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因此是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中国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社会思潮, 进而影响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影响他们理想的形成。这些思潮中不乏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使党外干部中出现了一些倡导西方政治体制、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了使党外干部端正思想,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最广泛的联盟。要加强对党外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 大力培养爱国型的党外干部。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激发党外干部的爱国热情, 提高其政治素质, 让党外干部正确的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使其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高校是接触外来文化最为前沿的地方, 西方的很多思潮首先是被高校的知识分子们所接受并传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很多知识分子们都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及其文化产生幻想认为西方的很多东西都比中国先进, 比中国的强, 因此很多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其中不乏高校的党外干部。

4 加强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今世界, 知识的创新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及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改革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及价值源泉, 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那么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高校党外干部作为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显然成为高校改革创新强有力的推动力量。首先培养党外干部在自身专业方面的创新精神, 提高自己学术成果的质量, 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其次, 培养党外干部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创新精神。新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中的党外干部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党外干部以前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以及教学的需要。因此, 党外干部们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统战知识以外, 还要对经济、历史、法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次, 高校要为党外干部提供发挥创新精神的环境。高校要积极的发挥自身的环境渲染作用, 为党外干部创造出开展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 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

5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礼仪的优良传统,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激荡, 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一些不讲荣辱、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的事件, 这些都使我国传统的荣辱观受到很大的考验和冲击, 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修身立德, 提供了共同的价值遵循。高校的党外干部自身的特点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与技术, 在这些思想及诱惑的渲染下难免使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对其进行内容丰富的荣辱观教育。首先, 坚持教化育人。各高校组织部及统战部应联合定期召开党外干部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特别是在学术学风上加强道德引导, 并定期让党外干部做荣辱观的思想回报。其次, 坚持实践育人。高校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和鼓励党外干部从自身做起。

摘要:党外干部工作一直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这一工作基础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也尤为重要,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党外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展开论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方面对高校的党外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关键词:高校,党外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07.

[2] 雷厚见, 刘定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C].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08,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1 高校育人实践的时代境遇

1.1 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 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新旧伦理道德观念的剧烈摩擦碰撞,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受西方思想、市场观念影响大, 他们崇尚适应市场竞争的道德因素, 反叛传统道德, 一些畸形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校园悄悄蔓延。我国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现代社会无论怎样变化,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始终都是中国的社会意识和主导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传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中, 教育应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

1.2 各种社会思潮泛滥, 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复杂性

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社会思潮, 良莠不齐、鱼龙混珠, 在促进思维方式多样化的同时, 也增加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地完成价值选择, 是当前高校育人实践的一个现实任务。

1.3 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他们在成才的价值取向上, 从关注社会目标趋向关注个人目标, 社会价值观淡化。把培养个人学识和职业能力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压力、设计人生, 适应社会, 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 需要高校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4 互联网的出现, 使高校育人方式面临新的契机

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学校通过网络, 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情绪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及时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是庞杂多样的, 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黄色的内容, 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育人环境, 高校的育人实践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高校育人实践的核心内容

面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实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核心内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1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高校育人实践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也是高校育人实践坚持的方向。由于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大众主体, 他们往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 但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实际经验不足, 对社会思潮的性质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使学生在理论素养的提升中, 提高抵御错误思潮的自觉性。

2.2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决定青年人走什么路, 成什么才。青年人的个人理想只有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相结合, 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怎样把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找到结合点和着力点。

2.3 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主旋律

当前我们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对文化传统、时代特征、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取决于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 而文化底蕴是其基础。高校都具备优良的文化传统, 教风严谨, 学风积极, 无论在科研创新还是基础教育工作上, 都具备鲜明的文化气质, 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2.4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基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变革的环境下,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主动的, 他们崇尚科学知识, 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更有很多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的现象。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 理应把知荣明辱、治身修德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 把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

3 探索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中, 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认清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 明确方向,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认识问题。

3.2 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切入点,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 利用校内各种条件、多种场合和有利时机,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专业思想。通过不间断的专业理想教育, 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服务祖国的责任感。

3.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内生活的成员, 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起着“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 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使爱校求知、诚信友爱、进取和谐成为校园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育人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阐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高校育人核心内容的重要性, 探索了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高校,育人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上一篇:大物论文下一篇:五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