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2023-03-21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诗人的心胸是万方田野,是多条河流,是一泓湖泊,她与天、与地、与人、与旱情,融合在一起,渴望着久违的雨。这是我从湖北蓉儿诗人的诗作里感觉出来的。

为什么她要渴望雨?前一个时期,湖北旱灾严重,似乎一夜天,大地的肌肤,演变得暗淡无光,把春后万物复苏的生气,搞得面貌全非,延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裂、水浅,湖泊直接见底,显露出禾苗枯萎、鱼肚朝天的惨况,面对此景,叫人忧心。

当老天把鄂西北的空气拧干的日子里,蓉儿诗人的心也已到了抗旱第一线,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表达出她的一份爱心、一份温暖、一份深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她来说,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支援抗旱,作为一位业余诗人的她,能有这份心情是值得赞佩的,令人感动。

因而旱情或好或差的变化,也是她心情的变化,成了她心灵极大关注的晴雨表。当雨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又非常敏感地写下:“雨,来了/它在空白的纸上写着”,一种心情上的欣喜跃然纸上。诗人的隐喻是很确切的,为什么称之为白纸?这不是文字游戏,是土地干裂禾苗已经枯死的万方田野,只剩下叫人心痛得如同一张白纸的感觉。雨来了,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里变化,从紧张中放松下来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难以抑制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读了蓉儿诗人《南方的忧郁》《鄂西北的雨夜》《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汉水的消息》等诗篇,我能触觉到诗人内心很不平静,心随旱情的变化在诗里起伏,她不是梦思,是在曲曲折折的心理活动中追求。诗云:“如果,今晚有雨/我祈祷雨点大一点,密一点/时间久一点/涨满每一条大河和小溪/,这是诗人的渴望,是强烈的渴望,别无它法选择。让水中的鸟儿重新歌唱/生生不息/让南方的空气湿润一些/那些干裂的嘴唇重新吮着露珠/让南方更像南方/温婉动人”诗人的心,沉浸在一片旱情里不断流淌出疼痛的现场感叹,这一幅意境,叫人撕心裂肺,小鸟飞走了,土地裂口了,空气把人的双唇烤干,江南已不是江南的模样了。诗的这种表述,是一种隐入很深的忧郁中所透露出的期盼,谁也说不清,大地何时将能解脱干瘪的形象,再现青青的禾苗。

它在《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一首诗里说:仅有一场雨是不够打湿/鄂西北干裂的嘴唇的/汉水很瘦很瘦,河谷空洞/那些忧伤的石头/一一呈现/船已搁浅/水像鸟儿一样飞走了/野人谷,逍遥谷,太极湖/眼神呆滞//读她此景此情的诗句,谁不心痛,顿生凄凄惶惶。接着诗人在求情了: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它不能润泽失去弹性的花朵/它不能梳洗蓬头垢面的叶片/它不能擦去一座城市身上的灰尘和酒气//。很自然为旱情操心感叹。接着又随着雨滴的到来,在诗里流露出解渴的心理,略有放松。“雨,终于来了/汉江河上搁浅的船可以通航了”。随着鄂西北的旱情的逐步好转,诗人此时也已感到有了一丝安慰。这首诗的意境,竟然有点像(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虽不是写抗旱的,但它起到了同样效应,是一种萧瑟冷落的景象。古诗中冷落的夕阳西下,散发出无精打采的光,照在枯枝上,乌鸦在枝头哀号,和着萧瑟寒冷的秋风,整个遭难的现场,苍白无力,如一匹忧伤的瘦马。满眼是忧郁,满面是愁思。

不过她的诗,没有过多的运用意象为立意作为贴切的表达形式,而是以悲悯情怀,用深情理性的光辉去演示自己作品的内涵。水的存在即是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界抗争,即是人生的意义,朴实的政治抒情与昂然诗意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意象不多的艺术效果,并不差到哪里。

她已感到旱情所现的情景是个大局,是个民族的整体,是母亲身上的一份伤痛。诗中说:“雨水不来/南方多么忧郁/南方的忧郁是母亲的忧郁/母亲愁眉不展//。”她已忧国忧民了。由于旱情极不寻常,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

这组诗的最大特点是呈现了真情美,以朴实的诗句展示了真情美的内心。诗人胸襟阔大,胸怀豁达,感情真挚、她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她始终以博大的爱心、充满希望的悲壮、细腻的笔触歌颂着真、善、美。

曾经有专家批评过“文学贫血缺钙”说:“当下的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症结,比如,普遍的理想缺失,思想的贫乏苍白,对形而上的淡漠,新意的匮乏,主旋律的弱化,崇高的消殒,英雄的远去,情感的淡薄,心态的浮躁,想象的乏力,审美的世俗……”。应该关注此类不良精神状态,但不是普遍存在,有提醒的必要,也无须认定什么都是。从蓉儿诗人诗歌作品中所见,她就是弘扬了主旋律。

她的诗在手法上,以真情抒发为主体,力求意境丰富、深远。读了她一些诗后,倒也没感到她的诗过于粉饰、虚伪;倒是觉得她很求实地讴歌真理,赞颂光明,弘扬高雅。既有他手法上的丰富性,又有它的模糊性。追求意境美、旋律美,短小精悍,她的诗没有超过25句的,诗句排列很有乐感,读起来颇有舒适感,长长短短,似乎听到,她手指在琴键上弹动。

对于蓉儿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我很钦佩与敬重。因为她在灾情面前与灾区人民站在一起,急灾民所急,用一个业余诗人力所能及的精神支援,她尽力了,也是她的作品对我的感动点。她与灾区人民在一起,她的心如同一个小政府。从满目凄然忧虑不安中落笔、共鸣,作品隽永流畅、质朴自然之美,是我所感知的。

她的诗歌精神是真正把他人的困苦、磨难放在自己的卷宗里,自找压力的心态得到了弘扬。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曾询问过她说:你这组诗,只因为你以模糊性的手法写的,所以有两种领会:一是大爱的审美;二是小爱的自我欣赏,网络出生的人,有些诗离不开个人抒发。能否告诉我,你的企图是什么?我问的意图我可告诉你,当然我要评的是那些积极向上的作品。她的回答也很肯定:她已从个人抒发逐步在向大爱过渡。回答得还比较实事求是,是符合逻辑的。

最后要说对她的诗,要说有些什么?需要提示的话,我想用著名作家郑敏对新诗的意见相告于她:“生活素材进入诗必须经过一次艺术的发酵,然而,这种转换是无法强加给素材的。由于一些关于抒情和写实的简单化说法的影响,在很多的诗中抒情变成庸俗的宣泄,……。”郑敏老诗人的意见很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艺术转换是何等重要。实话实说,有些诗的构思与表述尚不成熟,诗的跨度不大,用语为追求现代而失准等。只要留心一点就可以了,气可鼓而不可泄。

附:蓉儿诗人一组原创诗作四首

老天把空气拧干的日子里(组诗)

鄂西北的雨夜

“雨,来了”

它在空白的纸上写着

鄂西北

目光不用惊惧

暗下来的时光隧道是暂时的

绿色窗帘

没有离窗外一步

闭上眼睛

听一群鸟儿潮湿的足音

由远及近

依然等待着归巢

久违了雨

鄂西北的干裂只因没有雨

车轮滚动的是烟尘

汉江已没水

与人民干杯轻松不起来

有多久没下雨了

没有计算

焦急的心知道已是很久很久了

雨 终于来了

汉江河上搁浅的船可以通航了

这多么幸运

该来的终于来了

南方的忧郁

如果 今晚有雨

我祈祷雨点大一点 密一点

时间久一点

涨满每一条大河和小溪

让水中的鸟儿重新歌唱

生生不息

让南方的空气湿润一些

那些干裂的嘴唇重新吻着露珠

让南方更像南方

温婉动人

已经很久了

雨水不来

南方多么忧郁

南方的忧郁是母亲的忧郁

母亲愁眉不展

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

仅有一场雨是不够打湿

鄂西北干裂的嘴唇的

汉水很瘦很瘦 河谷空洞

那些忧伤的石头

一一呈现

船已搁浅

水像鸟儿一样飞走了

野人谷 逍遥谷 太极湖

眼神呆滞

五月 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

它不能润泽失去弹性的花朵

它不能梳洗蓬头垢面的叶片

它不能擦去一座城市身上的灰尘和酒气

汉水的消息

一场大雨之后

听说搁浅的船可以起航了

今天早上

我从《十堰晚报》上看到这头条消息

有点兴奋

一条河流开始丰腴 清澈

它又可以哺乳两岸的青草和烟火

噢 这多好

我又可以坐在火车上静静地凝视

它静静地流淌

不说人间悲苦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奏;舞蹈;风格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视听盛宴。舞蹈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动人的舞姿能让人体会到人肢体带来的美感,但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才能打动人的内心。在舞蹈作品中,音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创作之初,音乐的旋律节奏决定舞蹈的风格,舞蹈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节奏不仅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风格多变的来源之一。笔者以古典舞《吉祥天》为例,结合舞蹈动作对其中音乐的节奏进行分析。

一、古典舞《吉祥天》作品介绍

古典舞《吉祥天》是第十一届桃李杯优秀的舞蹈作品,由编导欧思维编排、演员刘璇姿表演的舞蹈作品,这个作品属于古典舞的敦煌类别,带有敦煌特有的神秘色彩,以独舞体裁表现的是“飞天”的形象。该作品以音乐为分段点,以递进的形式音乐从弱到强分为ABC三段式,与之相呼应的舞蹈部分也是一种递进形式,飞天的形象慢慢铺开,把“飞天”感觉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舞蹈作品节奏与节拍的关系

在音乐中,节奏和节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奏存在于节拍之中;节拍也离不开节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音乐的骨架,来支撑音乐的律动。在舞蹈作品中以音乐的节拍为主,同时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设计舞蹈动作。在古典舞《吉祥天》的作品中,根据音乐与舞蹈变化分为ABC三段,每一段的音乐、舞蹈风格、情绪都有明显的区别,且这三段之间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围绕舞蹈的主题“飞天”做不同的变化。在舞蹈开始的A段分为两种节拍,一种是舞蹈的引入部分为自由拍子,没有规律性,这种拍子的选择可以烘托出舞蹈的神秘感,刚好与舞蹈主题相符;一种是A段的后半段是4/4的复拍子,把主题旋律反复体现,其中的节奏型有二八拍和二拍子;在舞蹈作品的B段,舞蹈整体氛围较欢快,在音乐的节拍上也由原来的4/4复拍子转为2/4的单拍子,但B段也分为了两小段,在B段开始的节奏型以每小节三个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和一个四拍子为主,且一直重复,在B段的后面的节奏性有每小节三个连续的前附点和一个前八后空拍子为主且重复,整个B段的拍子节拍是相对频率较快的2/4单拍子和节奏型附点以及前八后十六密集的快节奏,烘托出舞蹈在B段的欢快的气氛;而在舞蹈作品的C段是整个舞蹈的高潮,表现的是终于飞升上天的情景。整个段落都是大气的氛围,在音乐上也跟着舞蹈的调整而做了改变,在节拍上为4/4的复拍子,节奏型为四拍子和二拍子为主,在作品的后半段更是加入了人声也是以四拍子和二拍子为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三、舞蹈作品风格和节奏之间的关系

舞蹈作品风格除了舞蹈语汇相关外,也和音乐的处理有关,在对节奏的处理上也和舞蹈风格息息相关,舞蹈《吉祥天》是古典舞流派中的敦煌派,这一类型的舞蹈大多以神秘、空灵的音乐为主,舞蹈动作以大气为主,在这部作品中的节奏和节拍都较为单一,是为了体现敦煌舞这种神秘的飞升的舞蹈主题风格,以B段为例,在B段中的节奏型以前八后十六和附点节奏型密集的段落,在敦煌舞的表现中也不会脱离其风格特征,一直保持在敦煌舞特有的三道弯的基础上根据节奏的变化做头的摆动或手型的变化或脚位的左右摆动,使舞蹈肢体动作在展现其修长的四肢的基础上,也能体现动作的灵巧和欢快的气氛。

四、舞蹈作品的主要节奏型及多层次对比

在这部舞蹈作品中主要以二拍子、四拍子、二八拍、前八后十六拍、前附点为主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其动作设计也极不相同,例如在C段作品中有一段舞蹈动作音乐是八拍的以四拍子为一拍节奏,为了体现舞蹈人物在最后一步一步飞升上天的一种雍容华贵的质感,编导根据这段的节奏设计舞者脚下以左右交换一拍踩点为主,而上半身的肢体以两拍一换前后为主,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契合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缓缓徐来的仙者气质;在作品B段中的节奏型是以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为主,节奏相对较快,在动作的设计方面动作较AC 两段都更复杂多变些,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在音乐上的感觉是前慢后快,但在这个舞蹈作品中这里的设计是以前慢后快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与音乐形成一种反差能让动作的留白更多,给人一种形止而神未止的感觉。节奏型的不同给舞蹈的动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丰富舞蹈的肢体语言,使舞蹈语汇在保留风格性的同时有更多的发展,也使舞蹈形象更为饱满。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3;42-45

[2]朱兮、胡伟.古舞探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84-89

作者简介:罗恵娴,女,汉族,湖南湘乡。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母题;影视赏析课;身体叙事

奥斯卡获奖影片《三块广告牌》以其独特的身体叙事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的处境以及身体的样态,病态的身体与荒诞不经的身体的存在与表达是对美国社会形象的隐喻与尖刻的反讽,可以说影像视域中的身体叙事,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困境中不断挣扎、抗争与和解的荒诞与无奈。

传统的英文影视赏析课通常包括作品介绍、情节分析、影片分析、影片欣赏等教学环节,但此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在兼顾各环节的过程中错失重点走向泛泛而谈。在影像叙事中,以文学母题切入展开作品分析,将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情节、影像表达方式等要素融入其中,则会使英文影视教学的课堂效率大幅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以《三块广告牌》为例,如何引导学生在课上快速精准地把握影片叙事的特点,成为起课的关键。首先,教师可以省去冗长的背景介绍部分。诚然,文化社会背景介绍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诸如此类先入为主式的引导,难免会抵消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有效的做法即是直接进入观影,同时要求学生关注影片中的远景、近景以及特写的变化,跟随镜头找到影像叙事中重复出现的焦点,从而体会到叙事的母题。

文学理论家艾伯拉姆斯在其《文学术语汇编》中为母题做了清晰的定义,他认为文学中的母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明显的反复不断出现的成分,它或是某一事件,或是某种技巧或策略,或是某种方案,或是某种标记、文字、符号等[1]。

影片《三块广告牌》是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英国Film4 公司联合制作,由马丁·麦克唐纳编剧并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等主演的犯罪剧情片,该片获得了当年的美国电影金球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同时斩获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单项奖等诸多奖项[2]。影片通过追凶的故事反映了美国的社会政治现实,身体影像贯穿了该片的主题表达,身体叙事成为了该片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开片叙事从悠扬婉转的经典怀旧歌曲“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的听觉角度开启,歌声中镜头反复闪放着三块广告牌,歌声结束,视点落于停靠在公路边的车中的女主望着广告牌若有所思的画面。三块破旧的广告牌,闲弃已久,但在残留的昔日广告的图画中依稀可见一张孩子的笑脸,这是一个活泼可爱健康的身体,它作为身体的指意性符号引导观众进入影片的独特的身体叙事。

通过观影可发现,镜头停留在那块旧广告牌上那张活泼可爱的孩子的笑脸上足有数秒。孩子白皙细嫩的皮肤,浑圆的脸蛋,结实的小胳膊,粗壮的小腿,都在特写镜头下清晰可见,以此暗示了身体是整个影片叙事的焦点,也是该片叙事的母题。

西方传统中,自柏拉图以降,身体总是伴随着灵魂的高贵而备受贬低,身体一直受到压制;在笛卡尔的主体哲学中身体仍旧与意识对立;尼采的反主体化的权力意志论将身体从深渊中解救出来;福柯则将身体置于权力话语之中;布尔迪厄、涂尔干及巴特勒等承袭尼采和福柯的传统,将身体置于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在此身体不再是自然的身体,而是被建构了的身体;梅洛-厐蒂则将身体置于存在主义语境之中,从知识出发认识身体的存在。

由此,身體的表达除去其自身的作为自然身体而存在的意义之外,还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三块广告牌》通过对身体影像的表意性的直观展示,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语境中使“身体成了符号的表达,确切说是成了符号的器官或工具,身体成了意义的工具或化身,机制或工作,这个意义从未向身体进入,向自身展示自身,使自身成为已知的样子,并想要在那里叙述自身”[3]。

不言自明,片中的公路、人物的衣着、身体形象、乡村风貌、路边风景无不显露出该片的背景信息,这是当下美国乡村的小镇。而身体作为该片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使人们更加关注片中出现的各种身体样态。

约翰·奥尼尔将现代人的身体分为五种样态,分别为世界身体、政治身体、社会身体、消费身体、医学身体[4],因此,在观影的同时,将身体分类可以有效地对身体进行深层研究。纵观整部影片,身体可以略分为以下几种样态,见表1。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以上方式归纳总结出片中人物的身体特点,从而进入影片的叙事分析。该片首先映入观影者眼帘的便是三块醒目的大广告牌,而高耸的巨大广告牌恰恰是对身体最形象的隐喻。

一、三块广告牌的身体隐喻

片中三块广告牌都是以红色为背景,色彩绵密浓烈,犹如鲜血浸透了每一个角落,铺满了整块广告牌。黑色字体的文字赫然以写意的方式排列于牌子上,犹如三个人的身体,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女儿汩汩流出的血液之中。第一块牌子:在奄奄一息中被奸致死(RAPED WHILE DYING),文字排成两行,上排一个单词,下排两个单词,这样的排列形象地喻指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身体,她的女儿,已经奄奄一息,可蹂躏践踏仍没有停止;第二块牌子:而仍逍遥法外(AND STILL NO ARRESTED),四个单词,两个一行,被排成两行,这样的排列喻指了一个站立的男人的身体,显然这是罪犯的身体,得意地站在血泊里,逍遥于法外;第三块牌子:怎么搞的,威洛比警长?(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同样四个单词,两个一行,被排成两行,但后两个单词明显很长,看起来像把摆放于血泊中的长椅,而前两个单词的排列犹如一个人坐在长椅上,显然这是威洛比警长的身体,坐在血泊里,无动于衷。每块牌子无论从文字的表达还是从版面的设计都形象且富有深意,不禁唤起人们对身体的想象,正如她的儿子罗比所说,“用二十英尺高的漂亮字体提醒人们她生命最后时刻的生动细节”。

课堂观影时,此处应为重点强调片段,该片的名字为《三块广告牌》,而起课的思路从身体入手,所以在此应引导学生从身体的视角解读三块广告牌。同时根据表1人物、身份和身体样态的关系,可将以上身体形态进一步分成病体、抗争的身体、荒诞非理性的身体等形式。

二、病国病体

通过观影发现,显然该片的主题并非是探讨疾病的本身,而是将疾病作为隐喻贯穿在整个影片的身体叙事中。

黑尔(Hale, David George)在《身体政治》一书中指出:“社会或国家与个人的身体之间的类比永远都保留着生命力,因为长时间来关于人和自然的本质之间的假想都被毫无争议地接受”[5]。身体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因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以人体喻指国家和社会的结构秩序,以身体形象隐喻城市形象等现象比比皆是。身体的意象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被不断地演化和利用来隐喻政治。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以身体喻指城邦的秩序及结构;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们利用身体的形象来探讨国家首脑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政治理论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更是用一个人工模造的身体“利维坦”比作一个国家。如约翰·奥尼尔在探讨柏拉图城邦的性质时所言“所以说真正的城邦源于一个‘最早的城市’,即是说,一个放大了的身体”[4]。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该片的编剧和导演用一个小镇作为美国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小镇是整个美国的缩影,而这个国家在此被比喻成“国家身体”,那么影片显然在明确地表明这是一个“病国”,每个喻体都有其不同的指涉对象。片中警长、警员来自于国家、政府等国家机构,掌握着国家机器,象征着国家权力。而警长威洛比是胰腺癌晚期病人,警员迪克森是个头脑简单、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躁狂症患者。由此可以说整个“国家身体”从精神到肉体都已沉疴入髓,积重难返了。片中无论是威洛比还是迪克森,均为崇尚暴力之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行种族歧视,折磨迫害黑人。他们完全不受社会礼法的约束,失去了传统文化下作为父亲或儿子所具备的应有的特质。无论何种场合,他们脏话连篇,随口而出。威洛比当着女儿的面,满口脏话;迪克森,当着母亲的面,也会有污言秽语。影片开始就说明了迪克森是当地一个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刷广告的黑人工人见到他就唾了他一口说道:“我知道你,我见过你”。警长自鸣得意地说:“如果我要把所有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人踢出警局,那么也许只会剩下三个人……”

“暴力总是针对身体的,没有身体就没有暴力,即使是思想文化、语言符号、意识形态的暴力,也总是落实在身体或作用于身体。[6]”以警长为代表的权力机构利用职权对身体实施暴力式管理。暴力最直接的表现即是身体。

身体被暴露于权力暴力之下,失去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掌管自己的身体的权力,人随时都会被剥夺自由的权力,处于躁动不安、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警察的权力无处不在,他们找到广告代理商,威洛比不经询问,直接审问,以污蔑人格罪名直接问罪;而迪克森直接双手掐住代理商的喉咙,甚至后来将代理商直接从窗户扔了出去,利用手中权力对他人的身体实施暴力和控制。他们利用权力,随意羁押人,随意剥夺人身自由。当他们确定无法说服米尔德里德撤掉广告牌后,竟然以吸毒的名义拘捕了米尔德里德的黑人好友,并以此要挟米尔德里德。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片中身体隐喻进行理解,同时启发其了解西方自古以来对身体政治隐喻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政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该片身体的社会、政治指涉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三、血的隐喻

影片中女主米尔德里德与警长威洛比在警局争执起来,警长一方面以命令的口吻让米尔德里德撤掉广告牌, 而另一方面却在给女主施压,以女主的前夫来挖苦和刺激女主。警长高大的身体,端着肩膀,以高高在上的身体姿态和语气面对看起来弱小的米尔德利多德,镜头中两个身体形成明显的反差和对比,强弱分明。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正是这个看起来形象高大,身體健硕,处于上风和优势的警长,在激烈的争吵中,突然喷出一口鲜血溅到女主脸上,令女主顿时错愕。这个外表看起来高大健硕之人,竟然已病入膏肓。显然,影片中溅血的画面呼应了广告牌血红的底色,暗示了身体面前人人平等,女孩被奸致死成片的流血与警长因病衰即亡而喷出的血并无二致,影片在此以细腻的身体叙事展现了警长由忽视他人的身体到看见自己的身体进而再意识到忽视他人身体的恶果的全部过程。溅血画面,引发了警长对身体的思考和自我反省,使其产生对身体的敬畏之心,因此当警长被抬上救护车时,他用尽全力告诫他的同事不要为难米尔德里德。同时,影片借此身体叙事讽刺了喻指国家权力机构的身体,看似强健高大,实则已病入膏肓。

在课堂教学中,此处提醒学生注意警长喷出的血与女主的女儿倒在血泊中的血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特写镜头定格在女主米尔德里德的脸上,鲜血几乎糊住了她的眼睛,她有些睁不开眼,血似乎是从压力泵中喷出,直接打在米尔德里德的脸上,凝固在她的眼周、鼻梁上、嘴角边。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个画面的震撼效果,并思考这样的画面使一直强势的警长威洛比对身体、生命会有一番怎样的感悟。

四、抗争的身体与身体的反讽

彼得·布鲁克斯“身份及其辨认似乎有赖于标上了特殊记号的身体,它俨然就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能指。记号在身体上留下烙印,使它成为一个指意过程的一部分。[7]”

身体形象是人物情感、思想和身份等信息的外在表征。身体既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身体被赋予社会属性,身份等社会特征则可以通过身体得以呈现。“身体一直是定义和争辩身份问题的中心场所”[8]。作为文化与政治符号的身体姿态和身体形象成为身份的象征。

片中一个侏儒的身体形象意味深长。片中所有的男性中,只有侏儒一人是遵循着绅士风度及传统、体面之人。他尊重女性,谈吐得体,仗义执言,心地善良。只有在他的面前,外表刚硬的米尔德里德才展露出内心的脆弱,回归于女性应有的魅力。片中当米尔德里德火烧警局之后,与侏儒并肩坐在马路边的石阶上,近景镜头中侏儒的形象显得那么自然、正常甚至很高大。侏儒一直暗中对女主米尔德里德给予支持和帮助。此类身体形象在该片中一反常态,并未被刻画成恐怖的或恶毒的形象,也并未被当作一个哗众取宠的滑稽形象,而恰恰是这个与高大威猛的警察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畸形怪異的身体里充满了对底层人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当权人的愤恨与不满。可以说侏儒这个身体形象是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弱势群里的代表。与米尔德里德一样,他也同样以非理性的甚至是荒诞的方式对抗着荒诞的社会。他为支持米尔德里德火烧警局,竟然为她做了伪证。而他的种种非理性的行为却显得他的身体形象在该片荒诞不经的叙述中变得高大起来,从他身上观众可以感觉到底层人之间互助互爱的温情以及同自身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对正义的渴求。

女主米尔德里德的反抗也充满了荒诞和非理性,可以说她的对抗体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分裂状态。她矢口否认用电钻将牙医的拇指钻个洞的事实,并以放火烧警局的非理性方式对抗无能的政府,也正是因为她的一把火,使躁狂的警员迪克森遭烧伤毁容。片中迪克森面部的烧伤实际上意味着身体的改变,他容貌尽毁,不再拥有白人特有且引以为傲的干净白皙的面容,显然烧伤后的略带焦黑的面容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有色人种,在此喻指了他的身体变化,此刻他变成了一个曾经被他极度歧视和暴力打压的有色人种。伴随身体的转变,其思想意识似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意识到了自己从前的非理性行为。

片中女主米尔德里德的黑人女友是个吸毒者,而她吸毒的身体恰恰象征了底层人的无奈的抗争,他们麻木自己,不去纠结于自己无力抗争、无能解决的问题,与残酷的现实达成妥协,毒品是他们最好的麻醉剂。遭歧视、遭迫害、遭讥讽,她无力改变这一切,麻醉自己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

以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他们以非理性对抗非理性,以荒诞对抗荒诞,是一种无奈的抗争,可以说影片充满了戏剧性的讽刺的力量。

课堂教学中,在此可引导学生关注身体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从片中女主黑人好友,街上流浪的黑人詹姆斯,以及失业的生活毫无保障的女主,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片中这些小人物的身体是畸形的、怪异的、非正常的、非理性的,而恰恰是这些看似怪异的身体才是这个时代最善良、最具有人性、最温暖的群体。这一切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五、结束语

就解读影片而言,麦茨认为“解读影片文本”即“把影片视为富有涵义的表述体,分析它的内在系统,研究一切可见的可潜在的涵义,在各种符码、形式和能指的交织中洞见精密的结构”[9]。该片的精密结构则见于身体的符码在社会、文化及政治语境中的交织与流动。片中展现了被漠视的身体、病态的身体、对抗的身体、畸形的身体、被折磨和迫害的身体、荒诞的非理性的身体等,该作品凸显了身体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展现了身体在社会、文化及政治语境中的各种样态。约翰·奥尼尔认为人类的身体是环境、社会及文化的建构者,同时又被以上因素所构建,人类的身体形象,身体经验和身体认识无不与社会文化及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4],片中的各种身体形态都是美国社会文化的形象喻指。影片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女主米尔德里德与曾经的死敌、被大火改造了容貌的警员迪克森,扛着枪、开着车一同奔走在追查罪犯的路上。在此,枪支、汽车即是身体的延伸,也是暴力和非理性欲望的延展。荒诞的故事一直在继续。

英文影视赏析,作为一门语言欣赏类课程,是语言类高级课程,它既包含了语言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又兼顾文学艺术赏析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高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精准地把握影视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特点,借鉴文学母题切入文本研究的方式来赏析影像文本,是该课程带给师生的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M. H. Abrams.文学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第三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三块广告牌[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5%9D%97%E5%B9%BF%E5%91%8A%E7%89%8C/19511011?fr=aladdin.

[3]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92.

[4]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5]转引自武娟玲.《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的身体政治[J].四川戏剧,2014(8):102-104.

[6]陶东风.身体与身体写作[A].陈定家.身体写作与文化症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9.

[7]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M].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3.

[8]曲佩慧.用身体来书写身份——罗斯小说中的身体写作研究[J].文艺争鸣,2013(2):154.

[9]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428.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便衣警察》 好戏开场

1987

主演:胡亚捷、宋春丽

1982年,海岩开始创作自己的首部警察题材作品《便衣警察》,一经推出好评如潮,随后于1987年被改编为12集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成为海岩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初步奠定了其在刑事案件侦破背景下走言情路线的“海岩剧”模式。

回顾这部海岩最早的作品,关于胡亚捷、宋春丽青春飞扬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起码对于新一代观众来说,那个年代有些遥远了),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海岩的文学创作角度,谈一谈这部作品。在海岩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铅字崇拜”,觉得印成铅字的东西都是真理。但1982年的一天,海岩在地摊上看到了一系列乌七八糟的“地摊文学”杂志时,感到不是滋味,觉得自己随便写写都比那个好。按照后来很多媒体常用的说法:海岩从那次被地摊文学刺激之后,开始了“随便写写”。写些什么呢?虽然小学都没有毕业,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有太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1976年“四五运动”期间,海岩以便衣警察的身份被派到天安门广场值勤。于是就决定写一个《便衣警察》。其政治背景就是那时的政治背景,但故事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主人公身上有着海岩曾经经历的压抑和苦闷。起初,海岩准备写一个中短篇过过瘾就完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写成了一部47万字、60章的超级长篇小说。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锋芒毕现

1998

主演:徐静蕾、刘汉强、姜武

那是一个影视剧拍摄刚刚面向市場的年代,经历了近十年的沉淀之后,海岩再次出手,而这时的他,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锐气,无论是自组海润公司拍摄电视剧的胆识还是投资上千万的手笔,在当时来讲,的确是少见的。当然,这部电视剧比较敏感的剧情,也很有争议性。

故事源于一把意大利小提琴,这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在我国失窃后,被偷运到香港,引起了香港两大黑帮——潘氏家族和天龙帮的一场火并。潘家幼子潘小伟被偷送到大陆避难,我公安人员闻讯后,立即组织侦破小组,以潘小伟为线索,展开了追查小提琴的工作。据说此片是拍竣于1998年,但因为女警察爱上黑帮子弟,题材过于敏感,修改了二三年才被批准在午夜时分播出,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超级强大,徐静蕾、刘汉强、姜武、濮存昕、丁志城、傅彪等等。尤其要说的是,虽然整个剧中刘汉强的戏不多,而且剧中的他也不是小说中的短发形象,但整个剧中他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阳刚、很帅气,可惜的是这部戏并没有让他真正走红。而徐静蕾扮演的吕月月,先“背叛组织与黑帮分子私奔”后“背叛情人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夜晚拨打了公安局的电话”,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吕月月是徐静蕾塑造的第一个荧屏角色,那时的她还没有毕业,相当清纯。徐静蕾并不是那种很明艳的美女,但她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气质,令人感到舒服。如果换个人来演吕月月,观众会恨得牙咬得吱吱作响,但徐静蕾的诠释却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那时,第六感告诉很多人,这个演员一定会红的,果不其然……后来的老徐,如日中天。

《永不瞑目》 现实太惨

2000

主演:陆毅、袁立、苏瑾

《永不瞑目》对陆毅来说,是他这一辈子都无法逾越的高度,有的人可以复制神话甚至可以创造第二个神话,但是像当年陆毅那样一夜成名的速度、力度,实在是太空前绝后了,“肖童”这个角色让陆毅赚足了观众的人气和泪水。据说当年有一个大学女生寝室的所有人,一集一集地追看《永不瞑目》,越看越压抑,最后结局的时候全寝室的女生都哭了,后来没有人愿意看第二遍,不是不好,是太惨。人们受不了那么美好的东西毁在面前——即使是在屏幕上。 袁立把欧阳兰兰的任性、狠毒、骄纵、感情用事、情感受挫时的委曲求全,时而的良心发现演得丝丝入扣。在欧阳兰兰的主导下,肖童的悲剧人生逐渐展开,而后,肖童认识了欧庆春,成为警方卧底,这个风华正茂的大二男生,成为黑白PK大战中的棋子,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在西藏,他对欧阳兰兰说,我们俩是孽缘。而欧阳兰兰也对他说过,“我TMD爱你爱得都不是我自己了!”一个女人执著地追求着一个从来没有爱过她的男人,为了他连自我都放弃了,而这份一厢情愿的感情注定没有回报,这还不是一种悲哀吗?连腹中的孩子都是她诱奸肖童得来的,欧阳兰兰在最后那集的痛哭发自内心,这段感情她到底得到了什么?所以在最后肖童带着那种慷慨赴义的表情走向欧阳兰兰而被她开枪射死的时候,观众在为肖童难过的同时,也庆幸这段孽缘终于结束了。对肖童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解脱了。可以说在他觉得跟欧庆春的缘分已经完了的时候,他似乎对人生就不报太大期望了,他走向欧阳兰兰的枪口时的眼神是那么从容镇定,他似乎是欢迎着这个结局的到来。

《永不瞑目》不但成就了陆毅、袁立、苏瑾以及导演赵宝刚,也第一次明确树立了海岩剧品牌的大旗,从此以后,天下无人不识海岩。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真情味道

2001

主演:常远、刘栋

在海岩越来越“著名”之后,开始有各种评论人士为他下定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海岩最擅长的就是编造都市爱情童话,实际上,用某一种特点概括某一作家的创作,而且绝对化,就很容易犯错误。海岩自然是喜欢写很纯很美的爱情的,但他却并不喜欢琼瑶式的言情。他曾多次声明要和琼瑶式的言情划清界限。在他的笔下,爱情总是发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爱情的主人公总是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相联系。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使我们看到,爱情总要经历风风雨雨的考验与磨炼,才见真情,才有味道,所谓霜重色愈浓,就是这个道理。 林星与吴晓的一见钟情,最初很像是该剧的一条副线,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神龙见首而不见尾;推动叙事的更多是在吴长天这边,在前10集,他的出镜率明显高于他的儿子吴晓。直到吴长天被他的手下郑百祥突然杀死在汽车里。说,还是不说?爱,还是不爱?问题尖锐地摆在林星和吴晓的面前,于是,我们发现,叙事的目的才开始显露出来了。说到底,吴长天的故事不过是给林星与吴晓的爱情故事做了某种铺垫,它用层层铺展的手法把爱情主旋推向高潮。爱情经历着考验,林星与吴晓也经受着考验……

在这里,爱情只是故事的一层外壳,导演希望我们领会的,其实是壳里包着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尹力(该剧导演)和海岩倒是达成了很好的共识,他们都不把言情作为目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把一般的言情剧深化了和提升了。如果说言情剧往往只向观众提供娱乐和消遣的话,那么,《你的生命如此多情》还试图进入意义层面,试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观众思考。这正是海岩努力要使观众理解和认同的地方。

《玉观音》 侬心似铁

2003年

主演:佟大为、孙俪、何润东

随着海岩个人以及海岩剧品牌的树立,观众对于《玉观音》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好在,2003年《玉观音》一经推出便再次火爆荧屏,成就了海岩的所谓“第二春”。

悬念迭起的案情、凄美流畅的爱情、婉转抒情的音乐叙说着三段截然不同的情感。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杨瑞在邂逅了清纯美丽的杂工安心后一下子堕入情网,而当他毅然抛弃了金钱、权势、亲情而奔向理想中的爱情时,却发现安心不仅已身为人母,而且至今仍挣扎在两个男人带给她的情感创伤中难以自拔。恰在此时,一段扑朔迷离的案件也正在朝他们一步步的逼近……虽然这样剧情给人以脱离现实的梦幻感,但比起海岩以往的作品,《玉观音》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寓意,贪婪、占有、背叛这些情绪虽然皆因爱而生,却也是在爱的包藏下人性最为脆弱的表现,此时,是非公断也如案情般扑朔迷离难以一语定夺。

海岩把中国人对观音的全部最美好理解赋予给了女主角安心:端庄、安详、洁净、美丽、怜悯、善良……有趣的是,如此超完美的女性形象并没落入已成名的玉女掌门人们手中,而制片方海润则是冒险挑选了初登荧屏的新人孙俪担纲主演。或许是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束缚,孙俪以其清新的形象、饱含激情的表演、真实投入的感情赢得了一致的认可。相对于孙俪的激情投入,男主角杨瑞的扮演者佟大为所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颇为冷漠的现实风格,剧中的杨瑞是一个典型的北方都市青年,地道的京腔,闲散不羁的做派和他在电影《我爱你》中的表演如出一辙,与孙俪的冷热对比,异常鲜明。至于何润东的出现,则有着两种意见,有人认为突然加入一个港台演员,冲淡了剧情的深入发展,容易喧宾夺主,而且何润东的口音也是个问题,但导演丁黑以及海岩最后还是选择了何润东,理由在于:他的口音正好可以突出毛杰这个人物身上的特殊气质,带那么点儿坏。

海岩剧十大经典作品赏析

■冰凝

盘点海岩剧,你会发现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是白给的,你没办法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部,只能老老实实地细数,从最早的一部到最新的一部,一个都不能少。

《便衣警察》 好戏开场

1987

主演:胡亚捷、宋春丽

1982年,海岩开始创作自己的首部警察题材作品《便衣警察》,一经推出好评如潮,随后于1987年被改编为12集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成为海岩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初步奠定了其在刑事案件侦破背景下走言情路线的“海岩剧”模式。

回顾这部海岩最早的作品,关于胡亚捷、宋春丽青春飞扬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起码对于新一代观众来说,那个年代有些遥远了),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海岩的文学创作角度,谈一谈这部作品。在海岩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铅字崇拜”,觉得印成铅字的东西都是真理。但1982年的一天,海岩在地摊上看到了一系列乌七八糟的“地摊文学”杂志时,感到不是滋味,觉得自己随便写写都比那个好。按照后来很多媒体常用的说法:海岩从那次被地摊文学刺激之后,开始了“随便写写”。写些什么呢?虽然小学都没有毕业,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有太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1976年“四五运动”期间,海岩以便衣警察的身份被派到天安门广场值勤。于是就决定写一个《便衣警察》。其政治背景就是那时的政治背景,但故事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主人公身上有着海岩曾经经历的压抑和苦闷。起初,海岩准备写一个中短篇过过瘾就完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写成了一部47万字、60章的超级长篇小说。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锋芒毕现

1998

主演:徐静蕾、刘汉强、姜武

那是一个影视剧拍摄刚刚面向市场的年代,经历了近十年的沉淀之后,海岩再次出手,而这时的他,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锐气,无论是自组海润公司拍摄电视剧的胆识还是投资上千万的手笔,在当时来讲,的确是少见的。当然,这部电视剧比较敏感的剧情,也很有争议性。

故事源于一把意大利小提琴,这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在我国失窃后,被偷运到香港,引起了香港两大黑帮——潘氏家族和天龙帮的一场火并。潘家幼子潘小伟被偷送到大陆避难,我公安人员闻讯后,立即组织侦破小组,以潘小伟为线索,展开了追查小提琴的工作。据说此片是拍竣于1998年,但因为女警察爱上黑帮子弟,题材过于敏感,修改了二三年才被批准在午夜时分播出,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超级强大,徐静蕾、刘汉强、姜武、濮存昕、丁志城、傅彪等等。尤其要说的是,虽然整个剧中刘汉强的戏不多,而且剧中的他也不是小说中的短发形象,但整个剧中他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阳刚、很帅气,可惜的是这部戏并没有让他真正走红。而徐静蕾扮演的吕月月,先“背叛组织与黑帮分子私奔”后“背叛情人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夜晚拨打了公安局的电话”,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呂月月是徐静蕾塑造的第一个荧屏角色,那时的她还没有毕业,相当清纯。徐静蕾并不是那种很明艳的美女,但她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气质,令人感到舒服。如果换个人来演吕月月,观众会恨得牙咬得吱吱作响,但徐静蕾的诠释却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那时,第六感告诉很多人,这个演员一定会红的,果不其然……后来的老徐,如日中天。

《永不瞑目》 现实太惨

2000

主演:陆毅、袁立、苏瑾

《永不瞑目》对陆毅来说,是他这一辈子都无法逾越的高度,有的人可以复制神话甚至可以创造第二个神话,但是像当年陆毅那样一夜成名的速度、力度,实在是太空前绝后了,“肖童”这个角色让陆毅赚足了观众的人气和泪水。据说当年有一个大学女生寝室的所有人,一集一集地追看《永不瞑目》,越看越压抑,最后结局的时候全寝室的女生都哭了,后来没有人愿意看第二遍,不是不好,是太惨。人们受不了那么美好的东西毁在面前——即使是在屏幕上。 袁立把欧阳兰兰的任性、狠毒、骄纵、感情用事、情感受挫时的委曲求全,时而的良心发现演得丝丝入扣。在欧阳兰兰的主导下,肖童的悲剧人生逐渐展开,而后,肖童认识了欧庆春,成为警方卧底,这个风华正茂的大二男生,成为黑白PK大战中的棋子,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在西藏,他对欧阳兰兰说,我们俩是孽缘。而欧阳兰兰也对他说过,“我TMD爱你爱得都不是我自己了!”一个女人执著地追求着一个从来没有爱过她的男人,为了他连自我都放弃了,而这份一厢情愿的感情注定没有回报,这还不是一种悲哀吗?连腹中的孩子都是她诱奸肖童得来的,欧阳兰兰在最后那集的痛哭发自内心,这段感情她到底得到了什么?所以在最后肖童带着那种慷慨赴义的表情走向欧阳兰兰而被她开枪射死的时候,观众在为肖童难过的同时,也庆幸这段孽缘终于结束了。对肖童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解脱了。可以说在他觉得跟欧庆春的缘分已经完了的时候,他似乎对人生就不报太大期望了,他走向欧阳兰兰的枪口时的眼神是那么从容镇定,他似乎是欢迎着这个结局的到来。

《永不瞑目》不但成就了陆毅、袁立、苏瑾以及导演赵宝刚,也第一次明确树立了海岩剧品牌的大旗,从此以后,天下无人不识海岩。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真情味道

2001

主演:常远、刘栋

在海岩越来越“著名”之后,开始有各种评论人士为他下定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海岩最擅长的就是编造都市爱情童话,实际上,用某一种特点概括某一作家的创作,而且绝对化,就很容易犯错误。海岩自然是喜欢写很纯很美的爱情的,但他却并不喜欢琼瑶式的言情。他曾多次声明要和琼瑶式的言情划清界限。在他的笔下,爱情总是发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爱情的主人公总是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相联系。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使我们看到,爱情总要经历风风雨雨的考验与磨炼,才见真情,才有味道,所谓霜重色愈浓,就是这个道理。 林星与吴晓的一见钟情,最初很像是该剧的一条副线,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神龙见首而不见尾;推动叙事的更多是在吴长天这边,在前10集,他的出镜率明显高于他的儿子吴晓。直到吴长天被他的手下郑百祥突然杀死在汽车里。说,还是不说?爱,还是不爱?问题尖锐地摆在林星和吴晓的面前,于是,我们发现,叙事的目的才开始显露出来了。说到底,吴长天的故事不过是给林星与吴晓的爱情故事做了某种铺垫,它用层层铺展的手法把爱情主旋推向高潮。爱情经历着考验,林星与吴晓也经受着考验……

在这里,爱情只是故事的一层外壳,导演希望我们领会的,其实是壳里包着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尹力(该剧导演)和海岩倒是达成了很好的共识,他们都不把言情作为目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把一般的言情剧深化了和提升了。如果说言情剧往往只向观众提供娱乐和消遣的话,那么,《你的生命如此多情》还试图进入意义层面,试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观众思考。这正是海岩努力要使观众理解和认同的地方。

《玉观音》 侬心似铁

2003年

主演:佟大为、孙俪、何润东

随着海岩个人以及海岩剧品牌的树立,观众对于《玉观音》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好在,2003年《玉观音》一经推出便再次火爆荧屏,成就了海岩的所谓“第二春”。

悬念迭起的案情、凄美流畅的爱情、婉转抒情的音乐叙说着三段截然不同的情感。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杨瑞在邂逅了清纯美丽的杂工安心后一下子堕入情网,而当他毅然抛弃了金钱、权势、亲情而奔向理想中的爱情时,却发现安心不仅已身为人母,而且至今仍挣扎在两个男人带给她的情感创伤中难以自拔。恰在此时,一段扑朔迷离的案件也正在朝他们一步步的逼近……虽然这样剧情给人以脱离现实的梦幻感,但比起海岩以往的作品,《玉观音》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寓意,贪婪、占有、背叛这些情绪虽然皆因爱而生,却也是在爱的包藏下人性最为脆弱的表现,此时,是非公断也如案情般扑朔迷离难以一语定夺。

海岩把中国人对观音的全部最美好理解赋予给了女主角安心:端庄、安详、洁净、美丽、怜悯、善良……有趣的是,如此超完美的女性形象并没落入已成名的玉女掌门人们手中,而制片方海润则是冒险挑选了初登荧屏的新人孙俪担纲主演。或许是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束缚,孙俪以其清新的形象、饱含激情的表演、真实投入的感情赢得了一致的认可。相对于孙俪的激情投入,男主角杨瑞的扮演者佟大为所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颇为冷漠的现实风格,剧中的杨瑞是一个典型的北方都市青年,地道的京腔,闲散不羁的做派和他在电影《我爱你》中的表演如出一辙,与孙俪的冷热对比,异常鲜明。至于何润东的出现,则有着两种意见,有人认为突然加入一个港台演员,冲淡了剧情的深入发展,容易喧宾夺主,而且何润东的口音也是个问题,但导演丁黑以及海岩最后还是选择了何润东,理由在于:他的口音正好可以突出毛杰这个人物身上的特殊气质,带那么点儿坏。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 心如刀割

2003年

主演:于娜、刘烨、印小天

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她幸福,可以为了他/她做任何事,即使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看着他/她成为别人的爱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种心胸和气度。韩丁因为爱罗晶晶,所以替自己的情敌辩护;罗晶晶爱小羽,所以不顾一切救他。海岩总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观众,什么样的真爱可以脱离世俗的羁绊,爱到地老天荒,爱得无怨无悔。

海岩最爱用的导演之一赵宝刚,对于该剧的感受颇多,于娜这个女主角是海岩钦定的,但是全剧组几乎对于娜都有意见,模特出身的她此前毫无演出经验,灯光一亮,便紧张得不行,赵宝刚还不能批评她,“因为越说她越不会演戏”,只要于娜有点点进步,赵宝刚都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猛烈表扬。而印小天是赵宝刚选来的男主角,所以对他的要求就格外高,印小天多年之后回忆当初的剧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精神濒临崩溃的境地,“从开机到关机,一直在骂我。有一回我实在受不了了,全剧组都在等我,但我自己跑到了天安門,因为我实在压力太大了,不敢见到导演那张脸。”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跌跌撞撞地拍完了,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除了印小天、于娜终于拿得出手的表演之外,刘烨这个早就盛名在外的金马影帝,也有了全新的发挥,龙小羽是一个有着人性阴暗面的角色,刘烨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海岩表述自己最初的创意是围绕生活在都市底层的贫民龙小羽而展开的。这个从农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上流的都市边缘人,虽然靠着自己的拼搏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始终不能摆脱善良与罪恶、爱情与背叛、诚实与虚荣的深刻矛盾冲突以及人性挣扎。

《平淡生活》 于无声处

2004

主演:沈佳妮、奚辰华、高云翔

《平淡生活》没有脱离海岩剧的基本模式。一对情人徜徉于感情的错综复杂之间,徘徊在情和法的边缘,一边是爱情的折磨,一边是法律的尊严,也许这就是海岩笔下的生活。如同以前的那些海岩电视剧一样,感情和法律成为海岩电视剧不变的模式,而《平淡生活》和其他电视剧不同的地方是,海岩力图用一种文学的方法来贯穿整个剧情的发展,这样的好处是让人们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感觉。

《平淡生活》描写的故事并不复杂,故事最后也并不平淡,而且牵涉到法律。在这里“平淡”变成了海岩的噱头,因为在繁忙的商业社会我们渴求有一份平淡,但是该剧恰恰不是表达这种平淡的味道,平淡只是电视剧的一个外包装而已。因为海岩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又不愿意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就只能借助于一个伪造的世界来演演而已。但是,海岩剧毕竟是商业剧,不是文艺性电视剧,所以海岩就把它包装成一个看着像文艺性电视剧作品的商业电视剧,这样的结果于无声处,有惊雷。

《平淡生活》中推出的三位主角是初涉荧屏的新人,他们分别是饰演优优的沈佳妮、饰演凌信诚的奚辰华和饰演周月的高云翔。但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让他们一炮而红,海岩的造型模式,未必百发百中。

《阳光像花一样绽放》 大爱如海

2006

主演:周一围、童蕾、王洛丹

这部改编自海岩长篇小说《深牢大狱》的电视剧,作为2006年海岩的三部曲之一,播出以来,引发好评如潮。《阳光像花一样绽放》剧情非常感人,描写一位行走于苦难和阳光之间的青年人刘川,遭遇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故事细腻真实自然,关照社会现实,正面强攻其性格成长,海岩用一个虚构人物形象再次感动中国。从亿万富翁、英雄到阶下之囚,刘川并没有多少回转之地。命运给他的,并不是惩罚,而是持续不断的压力。在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上,刘川选择了,因此必须接受。在海岩的世界里,并没有原罪的概念。在现实中,像刘川这种性格的人是很多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妥贴地解决问题,也是很多人必须面对的。

命运是和偶然紧密相连的,你认识一个人意味着认识更多的人。导致刘川犯罪的是单成功一家人,因为卧底任务的需要,刘川认抢劫犯单成功做义父,因此与其女单鹃熟悉。单鹃是敢爱敢恨的人,对刘川一见钟情,但是注定有缘无份。当刘川以英雄的身份将单成功送进监狱之后,单鹃的爱就变成了恨,最终疯狂的报复使得所有主人公的命运改变。

此剧播出后,有评论者认为,这是海岩对自身的一次颠覆过程,刘川的人生大起大落,在风雨如晦中把握住自我,刘川的遭遇引人同情、发人深省。《阳光像花一样绽放》的故事立得住,全在于刘川真实的性格转变,他在监狱中的幻想、对抗、改造、渴望,都与作为亿万富翁、人民警察、卧底英雄产生了对照和联系,精神上的完满,恰恰回应了物质和名誉,钟天水的三种英雄论对于普通观众也一样有深刻体会的必要。不同的观众,以不同的心态,看《阳光像花一样绽放》,都会有全新的收获。

《河流如血》 亲情之河

2006

主演:黄明、王媛可

《河流如血》以一个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寻找亲情的过程为主线,描写了一家四口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命运的大起大落的过程。河流呜咽,家国责任荡去爱恨情仇;残阳如血,风华少年饮尽一路蹉跎。陆保良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他引以为傲的父亲陆为国是鉴宁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大队长,他还有温柔慈祥的母亲和一个很美丽也很疼爱他的姐姐保珍。十岁那年保良效仿父亲跟最要好的同学刘存亮和李臣磕头结拜,自号“鉴宁三雄”。父亲的把兄弟权力一家跟陆家关系一向很好,权家的养子权三枪每次打架斗殴进了局子,都是父亲出面把他弄出来。保良十一岁那年,父亲在接权三枪出来的路上出了车祸,从此成了瘸子,从刑侦大队调到当地的公安学校,虚挂了一个副校长的头衔。原本就少言寡语的父亲变得更加沉默,对儿子保良的期望也更高更迫切,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志愿,做一名出色的警察。

将在暑期播出的《河流如血》,切入点是亲情,它讲述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寻找亲情的故事。这对于海岩来说,也是首次讲述亲情。海岩说,由于以前没有专门写过这方面的东西,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喜欢。但作为小说来说,《河流如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被评为了当年度10大长篇优秀小说之一。海岩表示,如果有100个电视观众完整看过这部剧之后,有50%的人表示认可,他就感到很满意了。

《五星饭店》 奢华梦魇

2006

主演:张峻宁、牛萌萌、曹曦文

这是今年海岩三部曲的压轴大戏,六一杀青后,正进行着紧张的后期制作。该剧故事比以往海岩剧又有了新的突破,除了剧情跌宕起伏外,整部戏的场景也显现了别样的大气。《五星饭店》是一个关于“真实”的故事,家境贫困的潘玉龙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母亲重病令他不得不休学打工,以赚取学费,后来在邻居兼女友汤豆豆的资助下重新回到了学校。毕业后,潘玉龙考入万乘大酒店……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关于“爱”与“真实”的故事。从感情上来说,《五星饭店》的一切感情都围绕着潘玉龙和汤豆豆、金志爱,以及暗恋他的女孩杨悦之间展开,这些感情跌宕起伏,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也会审视自己的感情。

而且在这部剧中,也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真实”的含义,比如,有面对危急时刻人性的真实,有面对利益时现实的真实,有面对巨大诱惑时感情的真实……随着剧情的展开,不禁引人沉思的是:身处浮华都市,真实需要放弃还是固守?真实能否战胜虚伪?真实的爱情,会实现吗?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在眼前的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现在丈夫已经逝去了,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了。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见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李清照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李清照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但是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的心更烦躁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所有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李清照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上一篇:中外比较文学论文下一篇:文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