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范文

2023-09-26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第1篇

1、流动性好。货币市场基金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货币市场工具短期性、高流动性的特点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退出,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为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以随时投资随时变现。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投资于商业银行储蓄的资金将会失去提高收益的机会,而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则可以享受到收益率的提升。

2、收益稳定。货币市场工具的特点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不像股票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那样波动性很大。而且由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好,交易价差小,所以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的资本利得一般比较小,但是收益却相对稳定。因此货币市场基金非常适合那些风险偏好较小、流动性偏好较大的小额投资者和有现金管理需求的机构投资者。

3、投资者多元化。由于免税和高流动性,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和个人都将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现金性资产的避风港,只要有暂时富裕出的资金,便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特别是一些非金融性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有着较多的财务资金头寸。在不影响其生产周转的前提下为了能够使资金获得理想的收益,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是非常好的选择。

4、风险较小。货币市场基金“资金批发”业务的本质使得其可以通过构建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得到互补。这意味着原本风险就很低的货币市场工具在经过组合之后形成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将降到更低的水平。

5、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的灵活性类似于银行存款,在忽略一些技术性细节之后,将货币市场基金视为是一类特殊“影子银行”也并不过分。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益,以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争取到更优惠的市场价格、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其收益率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商业银行存款。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位货币多元化 主权国家货币 亚洲货币合作

自布雷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构建的讨论未曾止歇,尤其是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追究危机根源时,更是掀起了关注该问题的高潮。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成为本轮国际货币体系大讨论的导火索,当危机传染成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各国都在乘势而动,希望能在这一次洗牌中占领先机。就中国而言,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

一、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973年“双挂钩、双固定”确立的“美元一黄金”混合本位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社会进入牙买加体系,美元成为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本位制度成为一种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吸取教训,增持外汇,尤其是美元。各国都以贸易顺差来实现美元的流入,再以这些美元储备作为本币发行的主要渠道或唯一渠道,结果走向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事实上形成了初级形式的美元化。不同形式的美元化进一步强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地位,呈现出以美元为首、欧元英镑日元紧跟其后的一超多强的国际货币的局面。

陈彪如(1990)曾指出,一种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能保证比较稳定的本位货币,能提供比较稳定的汇率体系,能调节各国经常项目的不平衡,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令人失望的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大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美元霸权。当处于美国根据自身的利益改变汇率时,盯住美元的国家无论国内经济状况好坏和各方面条件是否允许,都不得不随之重新安排汇率,从而被迫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此外,如表1所示,美元储备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稳定在60%以上,远高于以20%居于第二位的欧元,而美元和欧元以外的货币加总后仍不到10%。美国要向其他国家输送美元,只能通过美国的逆差、美元流出这一途径,其结果必然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美国作为储备发行国,只需要开动印钞机而不需要储备外汇,就可以偿付贸易往来,自然没有改善其国际收支逆差的动力,结果必然使国际收支失衡的进一步扩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设计,使本位货币发行国先天具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机制。

二、国际本位货币的选择

当一国货币的职能从国内市场的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延期支付、价值贮藏延伸到国际市场的国际计价货币、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金融)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时,它就成了国际货币。当国际货币进一步发展,成为货币价值的标准和货币发行的准备时,该国货币就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整套安排和惯例,货币本位是基本问题之一。

根据货币本位制的本质,把它分为三类:商品本位制、混合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商品本位制,如金币本位制,通过立法把本国的货币与黄金建立稳定的联系,规定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从历史上来看,金本位制最终走向崩溃,根本原因就在于黄金的供应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过去跟不上,未来更跟不上,只要这个矛盾没解决,黄金就决不可能恢复本位币的功能。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以特定商品作为本位币,都会面临供应跟不上需求的问题,所以商品本位制不是本位制发展的方向。

混合本位制,如金汇兑本位制,以黄金和外汇作为货币发行准备,规定单位货币法定含金量,但是用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成黄金,只能通过先汇兑成另一种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与黄金发生关系。混合本位制只是一个过渡形式,在格雷欣法则的影响下,最终都会继续演化成单一的商品或信用本位制。

综上来看,在历史潮流中,只有信用本位制才是本位制度发展的方向。根据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将货币分成超主权国家货币和主权国家货币两类。

(一)超主权国家货币

1、SDR

特别提款权的发放同任何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无关,它的价值由一篮子货币决定。通常认为储备资产的积累必须和储备货币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相分离、对经常项目顺差国必须有所约束,应该提供一个比美元更为稳定的国际价值贮存载体,有学者认为一个最为现实的方法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应该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储备货币积累的需求。

余永定评论上述作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储备货币同储备货币国的国内政策相脱离,可以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但是,回顾我们对特别提款权进行的改造取得的微弱进展可知,该方案在近期内都不具备可行性。

2、某种“世界元”

通过国际协调,建立某一种区域货币或某一种世界货币,Richard(2009)称它为合成货币,可以解决单个国家势单力薄的现状。一类设想是一步到位,直接设立一种世界货币,它就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货币了。另一类设想是先建立区域货币然后区域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直至本位货币,如目前讨论较多的“亚元”等。而刘军梅(2009)倡导人民币与卢布合作,在上合组织内发行类似于欧洲货币单位的“上合元”,之后,美元、欧元、人民币和卢布则有可能分别成为区域货币。

但是,区域货币的实现,是必须先设计出一种货币,或者在区域内各国现有的货币中选定一种货币来作为区域内统一流通的、代替原来各国流通的货币。亚洲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差异比欧洲要大,经济一体化水平比欧洲要低,且在政治上还潜在着一定的战争风险,由此造成了亚洲地区无论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方面,还是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方面都远未达到统一货币的可能。区域货币的实现是一件非常复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功夫、克服许多困难、解决许多问题的大事情。欧洲统一货币的创造花费了50年,世界货币的出现恐怕是我们在有生之年所无法看到的。

而且,如果真的要发行货币了,应该由谁来安排发行、承担最后贷款人责任。目前的IMF已经深陷SDR设计难题无暇抽身,恐难担此大任,世界各国只能先把机构问题协商确定后,才能来讨论世界货币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由于没有主权税收、缺乏直接财政保证,如

果还是靠成员国缴纳份额的形式,那还是会面临某些强势国家主导的问题。本文和武建东(2009)的观点一致,认为非主权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成为本位。

(二)主权国家货币

1、成为国际本位货币的条件

非主权国家货币具有以上局限性,承担国际本位货币的责任就落在主权国家货币的身上。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前,先要成为国际货币。Tavlas(1991)把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总结为稳定的低利率;开放、深化和宽度的金融市场;在世界贸易或世界产出中的较大份额。Chinn and Frankel(2005)检验了一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和该国的GDP世界占比正相关,和相对于世界的通胀率成反比。此外还要求:经济基础雄厚,宏观经济稳定并保持增长;国际贸易发达,国际收支结构合理,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市场自由开放,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货币价值稳定合理,汇率制度成熟;政治上的强大而稳定,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

不同文献对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有不同的表述,正如黄泽民(2009)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该国外部性交易占国际交易的比重要足够大,第二,该国外部性交易占本国经济的比重恰当,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具体来看,一方面这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在全球交易中要占到足够大的份额。一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决定了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广泛的国际接受性。该条件至少在自由兑换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前,一定要具备。英磅在成为世界货币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无可非议地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该国外部性交易占本国经济规模的比重足够小,对外依赖性低。当外部经济波动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比较小,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虽然在商品结构上有所差异,但从数量上来看,占本国GDP的比重都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纵观历次经济危机,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的传染都很小。本次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因为是从美国内部引起的,所以才能对美国产生冲击。

2、坚持主权国家货币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从正面影响来看,包括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助于减少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从负面影响来看,可能会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可能成为投机对象;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反洗钱、反假币工作难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国经济的利弊得失还需谨慎分析。

大部分学者坚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民币作为主权国家货币这一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展开双边的、地区性的和国际性的货币合作,实现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相一致的作用。

三、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体系”这个词是指“有组织的整体”,它含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有计划发展的意思。一种体系可以是体制和习惯缓慢发展的结果。在相互联系的体制和习惯形成以后,一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得到公认。当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遵守某些程式而给予法律的约束力时,一种体系就算是发展起来了。如国际金铸币本位制。在另一些情况下,一种体系也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经过国际性会议建立起来。如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管是自发形成还是人为促成,最终都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首先从变化的方向上来看,只要还存在不同的国家,没有实现全球的政治一体化,国际货币必然走向多元化。张明(2009)也认为即使短期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从中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欧元与亚洲货币的地位将会逐渐上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被美、欧、亚三种货币共同充当全球储备货币的格局所取代,即美元本位制可能让位于“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

有学者认为世界货币大一统是最终局面。如刘军梅(2009)认为未来的终极目标将是最终建立“世界央行”,而不是以一种货币取代另一种货币。周小川(2009)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正如余永定所言,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但目前主权国家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笔者也认为,如前文所述,只要还存在不同的国家,没有实现全球的政治一体化,主权国家货币比超主权国家货币更有实施的可行性。

其次从实现路径上来看,许多学者认同在地域扩张和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的渐进过程。陈雨露认为每个阶段需要10年,第一个阶段是结算货币阶段,应用于周边国家的贸易当中,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金融投资货币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储备化阶段。黄泽民指出第一步就是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第二步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第三步是当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达到既定目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之时,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全面形成。应该说现有的展望已经非常具体,而且切实可行。

对于具体时间的预测,不同学者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最保守的估计是要3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在10月30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预计,再过30-40年,人民币很有希望成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但他同时又指出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只有8%,这个比率要上升到20%时,人民币才有可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而这个时间又是未定的。Wendy(2009)认为资本管制、金融系统和汇率制度让人民币是否国际化尚不明朗,要等到下一个5年计划(2011-2015)把增长的动力重新回归到对国内需求的依赖上以后再来谈人民币国际化,而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也认为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参与到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中,是一个需要稳步推进的漫长的过程,如果从当前正在进行的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贸易结算算起,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达到3%以上的比例(相当于日元目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至少需要30年左右。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既包括自发形成的内容,又隐含人为促成的因素,加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总是与其他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无法立即实现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对外寻求区域货币合作就是合理的选择。黄泽民(2001)早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指出亚洲各国大规模储备美元,是“个别合理和总体错误”的行为。为了事先规避这种美元化会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应该积极加强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李扬(2008)也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在亚洲形成货币合作机制,实行亚洲货币一体化。笔者认为中国应抓紧金融危机促使亚洲各国重提10+3外汇储备库的建设这一契机,与其他国家一起出资推动亚洲货币合作,谋求自身在该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话语权。

除了对外寻求亚洲货币合作、实质性参与共同储备库的建设之外,对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振兴内需上,提高经济的内向性、降低对外依存度,满足成为国际货币的两大条件。正如余永定(2009)反思的,如果我们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在5年前就推行增长战略的转变,刺激内需、采取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及早废除对于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中国国内的商业营销网络而不是过多地依靠出口加工贸易,中国就不会深陷美元陷阱。

国际货币体系正在,而且还将朝着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方向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人民币终将成为国际货币之一,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子集。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因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而纷纷持有人民币,届时如果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还如此高,那么我们或将面临一项新的课题——如何防止人民币超速国际化。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第3篇

1、流动性好。货币市场基金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货币市场工具短期性、高流动性的特点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退出,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为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以随时投资随时变现。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投资于商业银行储蓄的资金将会失去提高收益的机会,而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则可以享受到收益率的提升。

2、收益稳定。货币市场工具的特点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不像股票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那样波动性很大。而且由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好,交易价差小,所以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的资本利得一般比较小,但是收益却相对稳定。因此货币市场基金非常适合那些风险偏好较小、流动性偏好较大的小额投资者和有现金管理需求的机构投资者。

3、投资者多元化。由于免税和高流动性,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和个人都将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现金性资产的避风港,只要有暂时富裕出的资金,便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特别是一些非金融性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有着较多的财务资金头寸。在不影响其生产周转的前提下为了能够使资金获得理想的收益,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是非常好的选择。

4、风险较小。货币市场基金“资金批发”业务的本质使得其可以通过构建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得到互补。这意味着原本风险就很低的货币市场工具在经过组合之后形成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将降到更低的水平。

5、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的灵活性类似于银行存款,在忽略一些技术性细节之后,将货币市场基金视为是一类特殊“影子银行”也并不过分。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益,以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争取到更优惠的市场价格、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其收益率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商业银行存款。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第4篇

在互联网与金融业交叉融合等大环境下,货币市场基金(MMF)的设计更科学、交易更便捷、功能更完善,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2013年四季报显示,中国共有MMF产品153只,资产净值8832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30%。其中“余额宝”一只产品在成立的8个月内规模激增至4000亿元,约占中国MMF总规模的40%。

参照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最大时约占存款总量十分之一估算,中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可达10万亿元。但其仍存在孕育成长与创新的空间,企业现金管理需求是未来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分食的另一块巨大奶酪。目前中国企业闲置资金主要投向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流动性相对欠缺。专业的企业现金管理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基金公司推出“企业版余额宝”产品,未来满足不同细分需求的企业MMF产品将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旦企业存款转化为MMF形成趋势,将对银行负债端造成更深远影响。一般认为,银行存款中“存贷挂钩”的长期企业存款比居民存款更为稳定、不易流失,构成了银行存款的“护城河”。如果未来大规模转为MMF,银行存款规模、结构等将产生较大变化。此外,与中国现有的主流MMF相比,美国的MMF还具有签发支票、转账付款等支付功能,中国MMF未来仍有创新空间。

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动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形成“小额先行、加速推进”的独特市场化路径。目前中国已推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仅限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个人和企业大额存款并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而MMF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小额资金的利率市场化。中国规模最大的MMF“余额宝”人均持有金额仅4307元,显示目前中国的MMF是典型的小额活期储蓄替代品。

此外,目前中国监管部门整体上对互联网金融有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来自银行积极主动地应对都将进一步加速利率市场化。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市场基金发挥着存款的“平行线产品”竞争作用。

中国货币市场基金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风险也不可忽视。基金管理人应高度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风险。MMF多用于日常现金管理,或作为不同投资品种转换期间的临时资金存放,常被投资者视为安全产品而忽视风险。当同业市场出现波动,机构投资者往往第一时间赎回MMF,或在不同MMF产品间套利,造成“踩踏”。MMF管理人面临更高的投资者申赎带来的风险,对流动性管理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机暴露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信用等其他风险间的密切联系,应注意控制期限错配敞口,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缺口。

静态流动性监管指标“存贷比”面临考验。在MMF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储蓄存款变身同业存款,“存贷比”达标正在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银行无论放任“存款搬家”,还是将存款引入合作的MMF,都面临来自存贷比指标的压力。如果继续固守该指标,将进一步推动银行扭曲的监管套利行为。建议逐步引入更为动态的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全面流动性评估(CLAR)取代这一静态指标。

未来满足不同细分需求的企业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货币市场基金的支付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际货币基金范文第5篇

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一段时间,人们反思以美元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问题。在国内,一些人热衷于人民币国际化。

不能说人民币国际化不对,但又不能说全对。要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确切含意了。

要知道,作为货币来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逻辑上,国际货币也是要一元化的,而不是多元化。

当年日元和西德马克一度强势,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不过那主要是作为储备货币而言。就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职能来说,没有也不可能冲击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

储备货币是可以多元化的,不奇怪。发挥储备职能的岂止是那些强势货币,黄金、白银、很多其它资产都是可以很好地发挥储备职能的。但是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来说,多元化就是问题了。货币之所以出现,是要用它来节约人们相互交易的交易费用。根本上,交易费用的节约是要靠货币的一元化来实现。原则上,货币多元化是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

欧盟成立后,欧元迅速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极。仅从表面看,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了。但换个角度看,因为欧元的诞生,世界上二十几种货币为一种货币替代而消失了,这是货币在走向一元化,不是多元化。在欧盟内部来看是这样,从全世界来讲也要这样看。这才是看待区域货币一体化以及这个一体化的区域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和作用的唯一正确的角度。

同样的道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极,主要还是体现在储备货币上,并不改变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的国际货币的一元化内在要求。就算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货币也具有超过美元的强势,其货币也很难与美元共同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这是货币一元化要求的内在规定。进一步,替代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就更有难度了。即使我们人为构建一种货币。比如说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接受其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计价单位。还要考虑调整成本。调整是有成本的。想想吧,教育部要改革几个汉字的写法,竟然引来一片反对,为什么?因为调整成本实在巨大。要在全世界改变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计价单位,调整成本会是怎样的呢?

所以,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让人民币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那么毫无疑问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让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国际本位货币之一,甚至替代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那么就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内人民币国际结算不一样,这样做是在促使国际货币走向一元化,而不是促使国际货币走向多元化。我们认为,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内人民币国际结算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现实的和可取的方向。

记住了,不是说以美元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没有问题,也不是说人民币国际化不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而是:第一。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不是人们可以自由构建的,而且任何货币体系都是有缺陷的,我们不能保证新的货币体系就一定好到哪里去。而只要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任何替代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都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短期里中国将为之承受剧痛。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国需要再稳定地增长20年,犯不着在现在去冒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大风险。所以,我们要再一次强调,与其把精力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上,不如把精力用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区域内人民币国际结算上,要来得有意义得多。

上一篇:信贷政策下一篇:大学生英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