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7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跨国公司进入国外陌生市场时,应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以保证分销商有效地履行跨国公司所期望的分销职能,实现其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分销商;国际分销渠道

国际市场环境比国内市场环境更复杂,其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更强,因此,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成为跨国公司最富有挑战性的决策之一。

跨国公司初次进入外国市场时,由于资金有限及其他原因,往往首先会考虑使用东道国现有的分销系统,委托当地分销商销售产品。这样,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分销商的业务关系、经验和专业优势,消除语言和社会风俗的隔阂,迅速了解和开拓市场。相对于自建分销渠道来说,使用当地的分销系统,既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风险,又能赢得市场时效。刚开始,销售量上升,营业额增长喜人,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分销商堪称是明智之举。然而,过了一段时期后,销售增长停滞,惊愕中,跨国公司管理人员试图查出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后,他们将其归咎于当地分销商的低效运作。紧接着,跨国公司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中止与原分销商的协议,重新获得分销权,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如果当地分销商对协议中止提出抗辩、拒绝合作时,即便跨国公司通过法律途径最终赢得分销权,当地分销商低价抛出库存商品,不仅有损跨国公司的形象,也使跨国公司日后的市场开拓陷于被动。此外,从间接销售到直接销售付出的代价很大,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跨国公司初次进入国外陌生市场时,与当地分销商合作最富有成效。因为当地分销商对当地的市场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当地客户多倾向于与当地企业做业务。跨国公司往往会授予当地分销商独家分销权,鼓励他们开拓市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对当地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分销渠道的要求也会随之而变。如果当地分销商达不到跨国公司的业绩要求,跨国公司可能会中止与他们的合作,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跨国公司都能解除分销商的。例如: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地方保护现象,对于独家分销协议纠纷,当地法院偏向当地企业,如果当地分销商无明显过错,跨国公司就不得提前中止独家分销协议。即使最终解除了分销商,然而从间接销售调整到直接销售,代价很大,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鉴于此,下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应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以保证分销商有效地履行跨国公司所期望的分销职能,实现其国际营销战略。

一、选择分销商,不要让分销商来挑选你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然后制定清晰的国际战略。但事实上,情况并不皆如此。很多中小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展览会或交易会上与国外某分销商“邂逅”,如果分销商关于市场前景和其分销能力的描述有说服力,便与之“联姻”。

实际上,越是急于合作的分销商往往不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对于中小型跨国公司来说,如果是分销商来挑选你,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情况下,你就只能答应分销商提出的种种苛刻条件,最后体现在销售政策上,签了“不平等”条约,付出很多,最后还是受制于人。

即使是大跨国公司,如果是被分销商“选中”而进入某国市场时,分销商掌握着客户信息,处于主动地位。凭借着其与零售商或终端客户的紧密联系,分销商也想控制产品系列。如果分销商实力强大,可以影响到该区域内产品的定价时,跨国公司对销售终端可能失去控制权。届时,即使跨国公司中止与他们的合作,重新选择分销商或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跨国公司也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鉴于此,跨国公司应首先选择目标国家,然后再选择分销商。至于如何选择分销商,可以巧借零售商。因为关于哪个分销商的服务好,哪个分销商的商誉不错以及哪个分销商的实力强等问题,零售商是最清楚其答案的。既然零售商对分销商是最了解的,那为什么不让零售商帮你选择分销商呢?

二、寻求文化和战略方面一致的分销商,而不是有客户基础的分销商

渠道运作的关键是厂商达成战略上的一致,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合作。如果选择的分销商在文化和战略方面与跨国公司一致,这些分销商往往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跨国公司与分销商建立的亲密合作关系,能够增强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从而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但是如果选择的分销商与跨国公司在文化和战略方面有差异的话,跨国公司与分销商不可避免会发生“利益冲突”,双方的合作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选择分销商时,要选择在文化和战略方面一致的分销商,而不是有客户资源的分销商。文化和战略方面的一致表现为:一是分销商要具有对公司和产品的认同感;二是分销商要贯彻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和业务模式,以便彼此的沟通和互动;三是分销商愿意贯彻实施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等。

三、对渠道的支持到位,使分销商对跨国公司充满信心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渠道的支持,包括派出技术、销售人员或给分销商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广告支持,以及加强沟通(如:信函、业务通讯、促销会议、通过公司媒介的公共宣传,公司职员走访)等形式,使分销商对跨国公司充满信心,激发分销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对于某些影响力大、地位重要、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市场,跨国公司可少量参股于当地分销商,或与当地的分销商合资建立分销公司。即使没获得控制权,也能在共享信息基础上进行营销合作,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

有时候,跨国公司仅仅把产品推向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这在IT、电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为普遍。这种由简单地销售产品转移到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仅使分销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增加了分销的内涵。跨国公司可以帮助分销商“沿供应链方向,向上下游拓展”,从而改善与巩固与当地分销商的关系,促进业务拓展。譬如:欧洲某电信公司加大对某分销公司的投资,帮助其分销商从分销设备环节延伸到下游的服务环节。而事实上,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比简单地销售设备要难得多,当然利润空间也大得多。在电信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其分销商顺利实现战略转型。结果是,电信公司的销售额上升,分销商的营业额也大幅度增长,电信公司与其分销商的合作富有成效。

四、自始至终,掌握对营销战略的控制权

很多跨国公司认为产品卖给分销商后,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分销商如何在当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产品的定价、产品定位、促销方案等方面),跨国公司不太关心。

实际上,跨国公司与分销商是利益的共同体,分销商是跨国公司在当地的“代言人”,分销商的行为不当必定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形象。所以,跨国公司自始至终都应掌握对营销战略的控制权,并保留对销售产品种类、产品定位和营销预算方面的决定权。允许分销商针对当地市场的特点对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如何调整应经过跨国公司同意。

跨国公司要监督其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派出员工到现场很重要。具体的做法有,派送部分员工到当地分销商处工作,或设立区域经理,加强与分销商的沟通,提供营销指导,监督分销商的绩效,掌握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等第一手资料。

五、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跨国公司应与分销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跨国公司自始至终应掌握营销战略的制定权,但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无法实施的战略只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纸上谈兵”。但是,即使是一个适当的战略,倘若未得到有效的实施,也会导致战略的失败;反过来,有时一个并不算好的战略,若实施得当,则有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战略。

如果战略制定与实施之间没有充分的信息双向交流,易产生“战略漂移”现象;实施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智慧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新一轮的战略形成过程之中,许多能形成更好战略的想法和注意不能广泛有效地被搜集和利用起来;伴随着制定/实施分离的是两部分人员的分离(跨国公司和当地分销商),这不利于培养新的战略者,也不利于已有的战略者产生新思维,其对及时广泛和有针对性的战略微调也非常不利。所以,保持与分销商的信息畅通是至关重要的。

在许多国家,分销商是唯一提供市场信息的渠道。在分销协议中,跨国公司应要求分销商提供市场和财务业绩数据。大多数分销商视用户信息、价格为自己的“核武器”,凭此提高他们与跨国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凡是愿意与跨国公司共享市场数据的分销商,往往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在市场剧变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进而获得足够的适应性,因为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孤立运作。唯有相关的企业联合行动,才可能真正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国外分销商的合作是必要的。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自建的分销渠道往往无法达到广泛的市场覆盖面,所以仍需要与当地分销商合作。受渠道覆盖面限制,跨国公司往往管理战略性市场或重要客户,对于当地市场零星分布的客户或小客户,跨国公司自设渠道的成本过高时,可委托当地分销商分销。当地分销商可以成为跨国公司混合型分销渠道的一部分,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服务。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跨国公司在选择与管理分销渠道方面要下大功夫。他们应认识到,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而不是设在某国家或地区的营销部门。这样的话,跨国公司与分销商的利益冲突会减少,双方合作融洽,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跨国公司与当地分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不断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其全球战略。

参考文献:

1.杨德新.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罗进.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安徽财贸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国际河流水权概念的提出深受国内水权理论研究的影响。水权问题在经济学“产权”与法学“物权”双重理论语境下的交替展开,直接导致了水权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国际河流水权概念的先天不足,决定了以其为核心范畴构建国际水法理论面临重重困境。套用国内水权理论研究国际河流开发利用问题的现象背后暗合的是国际水法超越国家主权界限的“沿岸共同体论”。现实的国际水法理论基础仍然是“有限主权论”,其核心范畴应当是水资源主权,而非国际河流水权。

[关键词]水权;水资源主权;国际水法;核心范畴

张梓太(1964—),男,博士后,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学;?穴上海200448)陶蕾(1977—),女,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学。(江苏南京210098)

本文系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水权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项目编号:2009B29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伴随全球水危机的加剧,围绕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的国际矛盾日益尖锐。国际河流水权在很多人看来是打开国际河流公平合理利用之门的万能钥匙,但事实并非如此。国际河流跨境流动、多国共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有关其所谓的水权制度显然有别于一国国内的水权制度。一国国内的水权制度建设尚且不易,更何况有不同国家的水资源主权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贯穿其中的所谓国际河流水权制度建设?国际水法的理论构建需要前瞻性的视角,“国际河流水权”所依托的“沿岸共同体论”尽管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流域一体化管理等先进理念,但终因其过于超前而无法满足各国开发利用国际河流决策支撑的现实需要,因而我们必须从国际河流水权与国内水权比较研究以及国际法基础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

一、水权概念的源起及其在国内法层面的]进

从形式逻辑上看,“水权”是“国际河流水权”的属概念,对“水权”概念较为全面的理解是正确认识“国际河流水权”的前提。

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早期阶段, 水资源利用是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 随着人口增长和开发活动, 水资源成为一种短缺的自然资源, 水权就作为解决特定地区社会系统冲突的制度而产生了[1]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受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法律传统的影响,水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国内法的层面上,水权制度的历史]变大致包括占用优先原则、河岸所有原则、平等用水原则、公共托管原则、条件优先权原则、惯例水权制度等6种类型。[2]时至今日,水权制度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多地和水市场紧密相连[3]。例如,美国的水权制度就是要让市场(而不是联邦、州这类“超级企业”)配置水资源。市场发展的前提就是公权力对水权进行初始配置,然后退出水资源分配活动。初始配置需要公权力把自己对水资源的处分权分配给水权人,让这些水权人凭借财产权进入市场[4]。

究竟什么是水权呢?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系统、完整的水权理论。甚至有学者认为,研究者常常根据实际需要对水权进行界定[5]。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水权是对水资源经济属性进行用益的一束权利,即所谓“水权束”。水资源的经济属性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水量、水质、水能、水域、水体等,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供水和灌溉、纳污、水电、航运、养殖等。目前关于水权的理论讨论一般局限于对水量使用的狭窄领域,即工农业用水的水权问题。对水权的权利束目前有很多种划分方法,如两分法:所有权和使用权;三分法: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或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四分法: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当然还有更为复杂的划分。对“水权束”具体如何划分本身并不重要,水权的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属性用益的一束权利。按照权利持有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水权类型。目前产权经济学中比较流行的是区分四种产权类型:国有产权、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和非产权?穴开放利用?雪。水权体系除了持有权利的主体之外,还有另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权利初始分配机制,是权利在产权的持有者中初始分配的方法,具体有行政方式和市场方式两种;第二,权利的再分配机制,是在权利的持有者中转移权利的方法,也分为基于行政的和基于市场的两种形式;第三,赋权体系,又称配额体系,是资源在产权持有者中被物理分割所依据的权利体系,包括产出配额和投入配额两种形式。产权持有主体、初始分配机制、再分配机制和配额体系,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水权制度。[6]

从法学的角度看,按照现代各国水法的一般规定,水权是指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权利,其含义有二:一则,水权是独立于水资源所有权的一项法律制度;二则,水权是水资源的非所有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所享有的对水资源的使用或收益权。故此,水权由水资源所有权派生而来,水资源所有权乃为水权之母;若不存在独立的水资源所有权或者所有权权属不清,水权也就无从产生并独立存在。[7]

二、国际河流水权概念及其理论价值的学术观点

和国内法上水权概念源起的原因一样,“国际河流水权”及与之相近的“国家水权”等概念也伴随国与国之间水冲突的不断加剧应运而生,并且受到国内水权理论研究的深刻影响。

我国最早研究国际水法的著名国际法学家盛愉先生认为:“国际水法所指的国家水权是沿岸国对国际水域所应享有的各种权利,主要是对属于其领土部分的河流湖泊的管辖权、使用权和取得损害赔偿权,以及对整个水域分享水益的权利”,“沿岸国对界河或跨国河流的边界线内的部分享有完全的排他的管辖权,因为这是在其内水行使国家主权”,“原则上,沿岸国对国际水域有平等的使用权,包括平均分配用水”,“平均分配水权是古代的一条法律原则,应用于各沿岸国对国际水域的正常使用”,“历来都由条约明确规定用水分配方案” [8](P61-62)。显然,盛愉先生所称的“国家水权”是以国家水资源主权为核心的沿岸国对国际水域的各种权利的总称,这与今天很多学者所谓的“国际河流水权”有很大的不同。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长期从事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冯彦博士提出,根据国际水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河流水权是指各国在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时都享有公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权利,这一权利中隐含有维护水资源良好状态和不损害其他流域国利用水资源权利的国际义务。[9] 其与何大明教授合著的《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一书认为:“水资源权属可简称为水权”,“水权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一组权利的总称”,“国际水道中的跨境共享水资源权属也包括不同流域国家对流经或产生于其领土内的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通常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10](P53)。这种关于国际河流水权的观点尽管注意到了其与国家主权的密切关联,但基本沿用了国内水权的内涵。更有甚者,直接将国内水权的原则作为国际水权制度的原则,将国际河流水权等同于国内水权。[11]

关于“国际河流水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样长期关注国际河流问题的贾生元先生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国际河流的水权则为其流经的国家分割拥有,水权是客观存在的。水权的作用与意义在于:一是为国际河流的国际立法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搞清水权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水权及其关系本身就提供了合作的发展方向,使合作的目标、方式更加具体化;三是明确水权是国际河流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明确水权有助于理清有关国际河流的许多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或行为,进而明确国际河流流域各有关国家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协调国际河流的保护与水域环境管理;四是明确水权是促进国际河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水权确定了,有利于流域各国在开发利用中将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五是水权理论可为解决国际水事矛盾提供有效的途径。水事争端实际上就是水权之争。水权理论可为解决国际水事争端寻找可行的途径,有利于避免水事战争,维护地区稳定。[12]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国际河流的水权”呢?“国际河流的水权”抑或“国际河流水权”究竟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

三、国际河流水权概念之于国际水法理论构建的局限

现代国际水法发轫于中世纪有关国际河流的划界和管理规则的国际河流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国际河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认识的提高,国际河流规则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国际水道的航行利用转向整个淡水资源乃至整个淡水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水法的概念由此逐步确立。盛愉先生认为,“国际水法是确定和维护各国水权,调整国际水系领域国家关系的各种法规、原则的总称”[13]。据此定义,“国家水权”已然是国际水法的核心范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概念在当下已为所谓的“国际河流水权”取代,理论界没有关于国家水权的进一步研究。将所谓的“国际河流水权”置于与国内水权理论比较研究以及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阈,我们可以发现,其之于国际水法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不适当性。

首先,一国国内的水权问题经常在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法学“物权”理论的不同话语体系下交替]进,直接导致了水权内涵的极强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即使在一国国内,关于水权以及水权配置的共识的达成和制度建设都面临重重困难。

一方面,基于法的规范性、稳定性、可预见性等特征,法学视阈下的水权概念必须与原有的物权理论相衔接,唯此方能符合人们既有的权利观点和意识,适用既有的法律调整机制予以保障,也唯此方能实现通过水权设置解决水冲突的初衷。尽管法律上水权归属问题的解决为水权的流转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提供了水权交易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但法律上水权制度最基本的功能仍在于“定纷止争”,在于实现水资源利用领域的公平。所以法学话语体系下的水权是明确有别于水资源所有权的,即使被解释为是一个由汲水权、引水权、蓄水权、排水权、航运水权等组成的“权利束”[14] ,这个“权利束”中的所有具体权利项也都是用益物权,是通过对水的利用而获取的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

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日益显现,水权作为水资源产权的代名词受到了产权经济学的热议,其内涵出于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考量被极大地泛化,一切与水相关的利益和行为选择都被囊括到“水权”概念之中。与法学视阈下的水权不同的是,经济学所探讨的水权制度的目的主要不是定纷止争和公平,而是效率,是水资源和水生态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由此经济学与法学在水权内涵上的诠释具有较大差异,两者不能混同。

其次,以国际水法理论构建为目标,以学科从属关系为依据,国际河流水权概念的界定应当沿用法学研究的话语体系,而非产权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然而,就我国国内的研究现状看,除了国家水权论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盛愉先生提出以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国际河流水权理论观点几乎都由非法学学者套用产权经济学对国内水权的诠释而来,其结果是国际河流水资源主权、所有权、使用权不分,一味地强调国际河流水资源共享与公平合理利用,淡化了各国在国际河流开发利用方面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忽视了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与国内水资源利用的根本区别。

即使按照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水权制度的核心仍然是使用权问题,而非所有权问题,水权的初始分配以及水权交易仍然离不开超然于用水者之上的公权力的介入。在国际水法层面,即使有所谓的国际河流水权,即使对国际河流水权进行配置,那么初始用水者即获得国际河流初始分配水权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国家,但问题是何种主体能够超然于国家之上,对国际河流水权进行初始配置呢?国际法的常识是没有任何国际机构或组织是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与国内河流具有不可抹杀的实质区别,故此,国内水权的种种理论皆不可照搬适用于国际河流。即使有所谓的国际河流水权,那也一定是特定国际河流沿岸相邻国家之间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地缘政治经济利害关系,相互协商、相互妥协议定的针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相关利益的具体分享方案,而不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可预期的某种权利或利益,更不是什么国际河流管理机构根据国际水法原则赋予国际河流沿岸相邻国家的使用国际河流的权利。

鉴此,国际河流水权在概念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国际河流水权制度的构建更如空中楼阁。有学者总结,目前国际河流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国际河流水权的概念模糊。国际社会仅仅是在单一的或者少数领域开展水权合作。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是限于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国际河流水权制度安排单一,缺乏灵活性,没有兼顾各方利益。三是国际河流水权仅仅存留在水权分配的领域,缺乏交易和流通机制,造成国际河流制度动力欠缺,活力不足。四是国际河流水权管理机构的定位、职能单一,机构建制不完整。该文将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国际河流的公共性导致各国认为自己不利用就会为他人所用,所以掠夺性地进行开发,无节制污染,以及“水权观念淡薄”,“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考虑”等[15] 。实际上,上述问题本身就互为因果。正是因为国际河流沿岸国对其境内的水资源具有永久主权,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水资源短缺或水环境恶化,都试图将国际河流的境内水利益最大化,因此都不可能联合成立或接受多职能、机构建制完整、超然于各国利益之上完全以国际河流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作为价值定位的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的主导机构和管理机构,更不会接受由其主导进行所谓的水权分配,进而,只能存在仅仅负有咨询和建议职能的国际河流管理机构,只能在单一的或者少数领域进行所谓的水权合作。很难想象,国际河流的沿岸相邻国一方面穷尽各种缺水或需水理由争取各自最大化地初始“分水”结果,另一方面同时商讨剩余用水量的二次分配或交易。进言之,围绕国际河流水资源二次配置的跨国的水市场或水银行几乎不可能付诸实践。因循国内水权理论进行逻辑倒推,既然缺乏交易和流通机制,水权的初始分配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因此,整个国际河流水权制度只能是国界消逝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

四、结语:国际河流水权还是水资源主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事实上,除去“国际河流水权”,国际水法历来并不缺少自己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围绕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问题,国际水法领域先后至少出现了早期的“绝对领土主权论”和“绝对领土完整论”,后来的“有限主权论”和“沿岸国共同体论”等四种理论学说[16] 。

美国司法部长哈蒙针对美国同墨西哥有关格兰德河用水争议,在1895年提出的“绝对主权论”。其主张每个国家在其领土内拥有绝对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的主权是国家司法管辖权的一部分,一国家在其领土内的管辖权是排他的、绝对的,任何限制都是对其主权的干涉;任何国家遵循自己的意愿处理境内事务,不必遵循其他法律。实际上,沿岸国家有意采取绝对领土主权论主导因素是“政治权益”,即在处理跨界水域争端时,利用该理论作为外交策略在谈判桌上给对方施加压力。因此,人们可以将绝对领土主权论视作一种外交宣言,实践中很少有国家照此行动。

与“绝对主权论”相对立的是“绝对完整论”,亦称“自然水流论”,主张沿岸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国际河流的自然水流,除非得到下游国或邻国的预先同意,否则就是侵犯相邻沿岸国的领土完整,因为一国境内的水流亦是其领土构成部分。这一主张由于限制了上游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公平合理地开发境内国际河流的正当权利,而遭到上游国家的极力反对,并且为1957年“拉努湖仲裁案”的仲裁法庭明确否定。

进入20世纪,随着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坚持绝对主权最终会导致否定国际法或否定国家主权。有关国际河流利用的“有限主权论”逐渐被各国法律文献和具体实践所接受,该理论宣称国际河流的每个沿岸国都有权开发利用其境内的国际河流部分,但也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相应的主权,确保不对其他沿岸国造成重大损害。

近20年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综合管理等概念的影响,“沿岸国共同体论”,或称“共同利益理论”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并进入政策法规文件。沿岸国共同体论与有限主权的区别在于:更多地考虑整个流域的最优利用、综合发展及用水利益的共享,而不仅仅考虑沿岸国家各自在某一利益分配中的得失。其实质是一种追求最大正和效益,超越国家主权界线,追求流域最大利益的近乎“乌托邦”式的理论学说。[17](P62-63)

以国际水法理论构建的视角观之,始终贯穿上述四种理论学说的概念不是水权,而是主权,详言之就是水资源主权。其发展脉络实际上就是从绝对化水资源主权到相对化水资源主权,再到超越水资源主权。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2006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通过的《跨界含水层法》等国际水法文件都多次提到水资源的主权,而非水权。据此,笔者认为,国际水法的核心范畴是水资源主权而非国际河流水权。以水资源主权为核心范畴所构建的国际水法基础理论应当是“有限主权论”。从国际水法的实践来看,“有限主权论”不仅在处理跨界河流争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水法的编纂和发展,构成了国际水法“公平合理利用”和“不造成重大损害”等基本原则的基础。而“国际河流水权”只有当超越国家主权的“沿岸共同体论”真正成为国际水法的理论基础时,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水法理论构建的核心范畴。

[参考文献]

[1]石玉波.关于水权与水市场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利,2001,(2).

[2]苏青,施国庆,祝瑞样.水权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1,(4).

[3]汪恕诚.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J].中国水利,2000,(11).

[4]魏衍亮,周艳霞.美国水权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2,(4).

[5]姜文来.水权及其作用探讨[J].中国水利,2000,(12).

[6]王亚华.水权和水市场:水管理发展新趋势——水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2,(20).

[7]裴丽萍.水权制度初论[J].中国法学,2001,(2).

[8]盛愉,周岗.现代国际水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9]冯彦,何大明.国际河流的水权及其有效利用和保护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3,(1).

[10]何大明,冯彦.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M].北京?押科学出版社,2006.

[11]戴长雷,王佳慧.国际河流水权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3,(12).

[12]贾生元,戴艳文.国际河流的水事矛盾与水权讨论[J].四川环境,2003,(2).

[13] 盛愉.现代国际水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法学,1986,(2).

[14]崔建远.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J].法学研究,2002,(3).

[15]管纪尧.浅议国际河流水权制度[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2008.

[16]胡文俊,张捷斌.国际河流利用权益的几种学说及其影响述评[J].水利经济,2007,(6).

[17] 何艳梅.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法律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叶萍】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版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很多业务都已经延伸到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在被开发和签署。现如今,我国的基建工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大,中国人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基本都有中国人的国际工程项目。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继续扩大,国际工程项目还会日益增多,如何保持高增长势头,稳步、高效地进行市场开发,是未来需要研究和提升的地方。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详细探讨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137

海外项目相比于国内项目来说,存在更多不确定及风险性。且一旦遇到风险,损失也更加难以估量及控制。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市场开发过程中,尤其是投标过程中,需严格把控项目的风险,从源头规避风险,同时制定合理的投标管理策略,以提高投标质效,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顺利的发展。

1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1.1 市场开发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世界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未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导,我国将会与其他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市场开发作为国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排头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发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

1.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国际间联系,积极扩充战略伙伴。我国一直致力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大重要性就是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培养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与其他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提升我国工程企业的业务能力水平,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打造国际知名基建品牌。我国近几年的基建水平日益强大,俨然已成为国际标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基础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与我国工程企业开展了相关业务合作。我国工程企业需要抓住此次机遇,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出国内国际知名的基建品牌,真正让国内的企业在国外立足。另外,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在国际大环境下,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业务水平。

2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面临的风险

2.1 政治风险

第一,战争风险。近几年,我国与很多中东国家加深了合作,我国工程企业涉足了该地区很多基建工程领域,但是由于中东部分国家相对动荡不安,一旦出现战争,将会对我国在该国投入的资源,对实施中的项目造成巨大的打击。如2013年的南苏丹内战,导致很多中资企业在建项目被迫停工、人员被困,虽然最后未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但事件对项目、对企业经济都造成极大损失,国别市场也因此基本放弃。因此,对于与中东国家合作的国际业务,需要额外关注政治风险,避免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第二,信用风险。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上一些较落后的国家,我国也提供了很多无偿或者低息的经济援助。但由于很多国家体量太小,经济落后,政府的信用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其他国家政府或业主信用风险也是国际工程企业需要面临及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三,政局风险。与我国有国际往来的国家,有一些存在政局风险,政府首脑变换较快,一旦出现政局问题,很容易造成国家经济崩溃,各行业停摆,业务往来瞬间中断。因此,对于政局存在风险的国家,要时刻警惕,防止政局风险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 经济风险

第一,税务风险。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税务制度,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所在国家税务制度进行详细研究并制定相关策略,确保税务制度的交叉区域没有问题,从而为国际工程施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汇率风险。众所周知,汇率是实时变化的,且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在不断地变化,汇率风险一直存在。国际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项目计量支付的币种需要提前确认,与国际通用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也要根据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出预判,提前识别汇率风险以做出相应对策。同时,对汇率不稳定的货币,在投标阶段最好能够和业主提前锁定汇率,避免因施工期间货币汇率发生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三,市场风险。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尤其是很多国家市场不稳定,一旦出现政局或较大变动,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给项目带来成本增加的风险。除此之外,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压低了中标利润,降低了企业的容错率,增大了风险。由此可见,在国际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市场风险也需要实时的关注。

第四,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国际工程项目最重要的风险,如果不能实时把控,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开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筹集阶段、资金投入阶段以及资金回归阶段。在资金筹集阶段,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很多时候都需要政府或者银行做担保来进行融资,一旦贷款不能及时兑现,那么资金的筹集方面就会出现重大问题。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流动性大,如不能保持资金持续流入,就可能造成项目停摆甚至半途而废,因此,保持项目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项目施工完毕后,资金是需要在某一期限内全部回归,如果资金得不到回归,那么对于企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现金流影响。总之,财务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需要全面考虑,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很容易对工程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国际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管理要点

3.1 调研分析业主情况

决定投标后,在开始编制标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项目的类别,是国际竞标还是口行两优贷款;业主的有关资质等。这些信息对项目报价的高低、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设备采购的选型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响。如在刚果布高架桥项目投标阶段的桩基钻孔设备选型中,原本考虑采用国内常用的冲击钻设备,但经过对刚果布施工市场的考察后,发现该国业主对冲击钻的施工规范不了解,对该工艺并不认可。在了解这个情况后,及时对设备的选型及施工方案做出了调整。业主的心理分析也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资金短缺的业主会选择低价中标,而资金充裕的业主则不会太在意价格,而会对环保、品牌、技术、方案等提出更高要求。

3.2 仔细研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标书编制的主要依据。因此,一定要仔细研究,弄清下列关键点。 其一,工作范围的界定。工作内容、工程量是投标报价的基础,如果连工作范围都弄不清楚,那么报价的真实准确性也就无从谈起。其二,工期的要求。业主要求的工期,必须无条件满足,还要根据总工期编制出施工进度图,尽量细致到天,让业主看到详细的组织思路,确保达到业主的工期要求。其三,项目支付币种及支付方式。投标时一定要弄清支付币种,因为支付币种的不同会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如某些国家的汇率贬值过快,这时若是美元支付比重大就会对我们更为有利。同时支付方式及制约措施也对项目影响很大,也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招标文件的内容很多,每个国家的标书也不尽相同,对招标文件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满足业主的招标要求。

3.3 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及现场情况的调查

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同的,当地的市场水平也千差万别,不能以国内的一套东西去做,在做报价时,需要仔细研究该国的市场情况及现场情况,提高报价的准确性。这其中需要调查的有项目所在国的海关、税收、劳动力签证等各项取费标准;项目所在国的劳工工资、加班费、社保、个税等水平;项目所在国的各种材料价格,如钢筋、水泥、沥青、柴油、碎石等主要材料的价格,并了解相关边界条件,是否含税、是否含运费等;项目现场的地质情况、取弃土场距离、是否有空地设置营地拌合站等;是否需要缴纳征地费,拆迁安置费等。

需要调查的东西很多,只有亲身前往,实地考察,多和当地企业及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信息,增加投标竞争力。

3.4 合适的报价策略

投标报价是投标最重要的部分,许多项目业主甚至把报价作为唯一指标。因此,报价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场心理战。在拿到项目的同时还能保证最大利润空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合适的报价策略尤为关键。

第一,不平衡报价。在保持总价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尽早回收资金,减小投资风险,可采用不平衡报价策略,即在合理范围内刻意提高或降低清单中某项单价。因此在总标价确定后,将土方工程等发生在项目初期的工作内容单价提高,从而能够更早地拿到更多的计量款,更快速地收回资金,减小风险。此外,如清单中某些工程量较小,而根据经验实际工程量可能会较大的子项,可将单价适当提高,而清单中有些工程量在后期可能会变小甚至有可能不发生的,则可适当降低单价。

第二,提交替代方案。标书中有要求提供可选方案时,可以向业主提供不同方案并根据方案做出不同报价。如在玻利维亚EPC项目投标中,业主并未要求桥梁的结构形式,同时提出了连续刚构方案和斜拉桥方案。提供给业主不同的选择,而且其总价可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原方案报价,以达到中标目的。

第三,考虑长远经济利益。有些新兴市场的项目风险较大,且预期利润空间很低,甚至还可能会亏损,但是一旦进入该国市场,后期会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可在投标阶段适当降低利润预期,以进市场为主要目的,为后续市场深化发展提供基础及铺垫。

参考文献:

[1]罗灿.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J].价值工程,2020,39(4):32-34.

[2]梁辉.浅谈国际工程项目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J].建筑技术研究,2019, 2(7):82-83.

[3]赵涌涛.浅谈工程设计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17-218.

[4]陈柯铭.浅谈做好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环球市场, 2019(2):295-296.

[5]吴四成.浅谈建设工程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9(9):184,279.

[6]崔大鹏.浅谈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与建议[J].环球市场, 2019(33):145.

[7]赵永刚.浅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工作[J].四川水泥,2020(1):299.

[8]刘光辉.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20(10):243.

[9]周永生.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C]//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2019.

[10]罗焕东.浅谈投标报价在国际工程中的策略与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8):54.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原则;思政素材;教学目标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环境管理、战略管理与职能管理三大部分内容。环境管理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制度与市场环境、目标国的国际商务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战略管理主要包括国际商务经营形式的选择与国际商务战略;职能管理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组织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必然要考虑国别与国际法律的遵守、文化差异的尊重、道德规范的遵从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等方面的问题,尤其要考虑如何化解国际商务经营环境的差异(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如何追求国际商务合规经营、如何平衡國别或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等。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商务人才。因此,国际商务管理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先天的“优势性”。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素材、思政教育目标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将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导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教师对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等,进行系统改造、优化与升级,使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思政元素,课程教学方法适应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凸显思政元素。

在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原则。教学不能偏重于“学理性”,也不能偏重于“政治性”。“学理性”是课程教学的目的,“政治性”亦是课程教学的目的,课程教学要做到“学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第二,潜移默化原则。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塑造,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第三,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的发展历程或发展历史,尤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现状,不夸大,不贬低。第四,经典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原则。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历史对于课程学习很重要,而了解国际商务发展现状尤其是中国国际商务发展现状对于课程学习更为重要。所以,在课程实践教学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既要讲解经典案例,更要讲解时事案例。

二、高校“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分析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科学运用,以及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合理设计。而开展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系统、合理设计的教学内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教师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与现实相脱节,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应遵循“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原则、潜移默化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经典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原则,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展案例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和巩固“四个正确认识”。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中前五章的案例教学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涉及苹果手机专利使用费问题、嘉士伯对中国啤酒企业的收购、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模式、国际承包商TOP250中的中国企业、苹果在中国的代工工厂、世界500强中美企业对比、世界货物贸易发展趋势、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等案例。第二章“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重商主义的起源、衰落与重燃,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时代背景,H-O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案例与实践内容。第三章“国际商务环境”主要涉及IMF总裁人选国别、WB行长人员国别、中国加入WTO时的“日落条款”、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中欧投资协定、全球政治风险地图、全球风险报告、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案例分析内容。第四章“国际商务经营形式及其选择”主要涉及2015年苹果开始向华为支付专利费,手机处理器发展格局,好时收购金丝猴,被外商收购的民族品牌,美、日、韩国际化经营模式等内容。第五章“国际商务战略”主要涉及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钻石模型分析、中国手机产业结构的钻石模型分析、宝洁品牌差异化定位、可口可乐的横向一体化模式、海尔的混合发展模式、中国企业并购案例、中国企业集体接盘日本家电、惠普的拆分等案例内容。

三、高校“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分析

高校国际商务管理教师要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各教学环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在理论思辨、观点辨析、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打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要在教学目标上进行探索与完善。在第一章“导论”的讲授中,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商务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知道世界贸易基本形成了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三足鼎立”格局,了解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第一大货物贸易顺差国、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在第二章“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的讲授中,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理论,明确理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理论的不足之处,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第三章“国际商务环境”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遵循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第四章“国际商务经营形式及其选择”的讲授中,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国际商务经营形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还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民族企业需要崛起,各个国家在国际化经营中都有不同的模式,中国应走好自己的道路。在第五章“国际商务战略”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国企业在由国内企业转变成“跨国公司”的历程中,需要定位好自身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选择好战略模式,做好战略调整与战略控制,而所有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四、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国际商务管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商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查贵勇.国际商务管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对外经贸,2020(09).

[2]周琼.高职项目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以国际商务专业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3]张晓青,杨靖.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

[4]李桂然,洪秘密,朱莹莹,康兵,李小昐.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结合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03).

[5]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06).

[6]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05).

[7]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01).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題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Zuo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teaching objectives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转型

1 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业务范围

结合国家规定与目前国际货运市场的服务范围,现将目前市场中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总结归纳如下:

(1)纯粹代理人业务,在本业务中货运代理单纯的完成代理人工作。在国际货运运输中的代理人工作主要表现为货物运输代理、承运人代理、通关业务代理、保险代理、商务代理等工作,这些代理工作业务的特点是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只是纯粹的代理责任,收取代理费和佣金,利润较低。

(2)运输契约承运人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人充当契约承运人角色,较为代表的有水运无船承运人、空运集中托运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等,国际货运代理在从事这类业务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代理人,而变成了运输中的相关当事人,业务范围较代理人业务扩大许多,而且需要签发自己的提单,负责货运的全程运输及安全,赚取利润差额,利润有所提高。

(3)国际快递运营商业务,是世界上目前诸多知名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所提供的业务服务。快递业务兴起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是目前很多企业青睐的货运服务种类。国际快递业务速度快、投递准确、服务水平高,可以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全程信息跟踪服务和各种定制化服务。国际快递业务目前发展情况良好,利润空间表现良好。

(4)国际物流业务经营人服务,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综合服务,包括物流核心功能在内的所有服务内容,较之以往的运输服务外,新增了仓储、分拨、包装、加工、回收等各项物流服务。国际物流业务服务是目前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的最高级别,目前只有部分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具备了向客户提供国际物流业务服务的能力,而目前市场中客户对其需要的程度却较高,市场表现出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发展空间远远高于前三者,利润度极高。

2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经营人

广义的国际物流是指物资在国际间的流动。进出口商品的运输贸易,来料与进料加工,展览品在不同国家的巡展,国际邮件的快递业务和国际援助与捐赠等不同国家之间的物品流动都包含在國际物流的范畴内。而狭义的国际物流则特指国际商品贸易过程中为了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交换活动而开展的国际物流活动。在整个国际物流的活动中包装、运输、仓储、装卸、通关、信息交换等要素构成了国际物流的核心要素。

国际物流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性。国际物流包括众多的核心要素,包装、运输、仓储、装卸、通关、信息交换等要素构成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也表现出来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同时国际物流业务的地理距离跨度较大,业务延伸范围较广,复杂多元化的国际物流系统,形成了国际物流广泛性的特征。

(2)多样性。在国际物流运输中联合运输方式非常普遍,较之单一运输方式下的国内运输,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各种运输方式。在这其中水运和航空运输占据首位,国际陆运和国际铁路运输也占有一定的份额。而由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组成的跨越国界的国际多式联运也成为了国际物流运输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际物流运输方式多样性的特征。

(3)风险性。如前面所提到的国际物流运输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两项特征也使得国际物流领域的运行过程中风险重重。因为运输距离长、涉及的领域广、运输种类多元化的原因,以及在运费结算方面又会遇到各国货币间的金融汇兑风险,使得国际物流业务领域中充斥着较之国内物流业务更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4)信息性。在运营范围广,运输方式多样性和业务风险性强的多重因素引导下,国际物流的管理方式呈现了电子信息化的重要特征。电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成为了国际物流业务管理手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物流参与部门如政府通关部门、运输管理部门及业务操作部门都无一例外地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交流沟通,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度也成为了衡量国际物流业务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国际物流涵盖着国际贸易物流与非贸易货物物流两部分,货物跨越国界间的物流活动都被纳入了国际物流的范畴。至今国际物流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表现出了物流统一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表现出了:广泛性、多样性、个性化、信息化等特点。根据前文对国际货运代理主要业务范畴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国际物流经营者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代理人阶段→契约承运人阶段→物流经营人阶段,从业务经营难易程度分析,是由易及难,而从利润空间分析则是由低及高,步步提升的发展状态。一般的国际货运企业需要经历低级阶段发展完成后,才有能力向更高阶段继续发展,新旧阶段循序渐进。而留在原始阶段未能完成发展的企业将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发展到新阶段的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业务空间和更高的利润率。

3 国际货运企业转型国际物流企业的必然性

现行的国际货运代理业主要从事货物运输、进出口单证制作、代客户进出口报关、报检等业务。然而现代的国际物流则必须在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上,从联系货主开始,中间要提供商品生产和加工地点、商品储存保管、装卸、包装、租船、订舱、配载、投保、制单、报检、报关、集港、运输、结汇、跟踪货物位置,直至货物到达指定目的地的最终用户手中等一系列服务。

国际物流业与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存在着“质”的区别: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与货主之间是短期的关系或一次性的交易行为,而国际物流企业则要与货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将现代国际物流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即:货物流动、实物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计划、实施和有效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现代的国际物流企业应该能提供以上四个部分的服务。反观国际货运企业目前的服务可以看到,国际货运企业仅仅能向货主提供仓储、制单、运输、分拨等简单服务,这属于初级服务,是服务中的低层服务。中级服务应该参与货主的订货处理、采购和生产计划,更大规模的进入客户的生产、制造、销售环节。最高层次的服务应该能帮助货主实现在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各项控制和管理,包括生产控制、质量控制、销售渠道开拓及市场信息收集等。而国际物流企业则可以为客户提供中、高级物流服务。

通过上述分析看到,国际货运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国际物流经营人的成因基础。从业务发展轨迹角度来看,国际货运代理人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有大量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顺应客户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来开展国际物流业务。从目前国际物流经营人的“出身”看,绝大多数是由前期经营状况较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发展而来,他们在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始发展综合国际物流业务,并逐步加大为客户所提供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务的比重。从利润空间方面分析,追求利润更大化,避免激烈的竞争一直是企业经营的目标和方向,物流业务的提供可以使企业有效地避开激烈竞争,追逐到更大的利润。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转型从事综合国际物流业务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侯利帧.探讨国际货运代理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型[J].中国外资,2013(1).

[2]王之秦.物流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J].中国储运,2013(3).

[3]王莉.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外资,2013(1).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 物资管理 煤炭行业

1 引言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自去年9月开始加速下滑。11月份,我国CPI陡然下降为2.2%,创22个月新低,PPI为2%,创31个月新低,让人感觉到中国经济似乎从不久前的过热迅速转为过冷,通货膨胀迅速转为通货紧缩。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我国经济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其中我国的煤炭行业在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中也遭受到巨大冲击,在危机面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煤炭企业发展观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员工要考虑的重大课题。而物资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为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心,担负着整个集团公司煤矿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如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节约管理成本,企业要从观念上使物资管理人员和生产、采购人员认识到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2 煤炭企业传统的物资管理状况

2.1 物资计划工作

一般由需求单位按生产计划安排及相应的消耗定额指标要求提出物资消耗计划,报矿供应科,供应科汇总后结合本矿仓库的库存情况,编制矿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公司供应处。公司供应处根据各矿上报情况及总库库存情况,综合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编制全局物资需求计划。

2.2 物资采购工作

公司供应处根据已编好的物资需求计划,并按预先划分的采购权限,分解采购任务,再由有采购权的局供应处、矿供应科、区(队)的小库,分头编制采购计划,并分别实施采购及相应的结算等业务。

2.3 物资仓储工作

各采购单位所采购的物资到货后经过简单的验收,分别存放在各自的库房。公司供应处采购的物资通常存放在公司总库,各矿通常按需求计划提前将所需物资由局总库办理提货手续后运回并存放在矿仓库。各直接生产单位从矿供应科办理提货手续将物资领出后存放在小库。

2.4 物资发放工作

公司供应处及矿供应科等物资管理部门,通常是按生产单位提出的需用计划在办理相关手续后直接发放物资。使用消耗由各生产单位自行控制,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物资则分别存放在各级库房中。

3 当前煤矿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对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入

传统的物资管理就是保管员的出库、入库工作,只要记账准确就可以了,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物资管理已经成为重要内容,物资的品种、数量与流通方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物资采购是否品质与价格最优,产品的成本是否得到合理的计算。

3.2 对生产过程研究不够,造成与实际生产需求不符

生产的多样化必然要求物资的多样化,在传统的物资管理中只注重产品大类的原料与配件,对生产与销售市场的变化缺乏应对措施,常常制约生产部门的进程与速度,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3.3 采购周期长,反应速度慢,紧急采购会出现质量差、价格高的现象

要实行准时生产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物资系统的管理是其运转的命脉,实施现代化的物资管理,建立适应企业生产方式的物资管理方案迫在眉睫。

4 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4.1 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为了准确掌握煤矿生产物资总需求,合理组织货源,有效使用流动资金,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努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部门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依据仓储量、用量、渠道、价格等制定的,是以季度计划为准执行的,是考核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依据,通过计划管理,发挥物资供应部门的主要渠道优势,规范市场主体物资计划采购行为,提高供应环节的经济效益,及时均衡地保证煤炭企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实现最少的资金占用和劳动消耗。根据需要,物资计划内容按时间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调整计划;按资金来源分生产用料计划和各类专项资金工程用料计划。计划管理是物资部门采购和供应工作的基础,根据计划管理进行有计划的采购和供应,加强归口管理、净化采购渠道。

4.2 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

采购管理是加强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做好采购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一是建立规章制度。要以“计划严谨,采购及时,质量保证,价格合理,降低成本,保障供给,堵塞漏洞”为主要目的,制定比较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二是要规范采购,控制采购成本。物资采购环节应当以管理价格为中心,对价格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大宗物资采用招标采购,由供应部门、财务部门、管理使用部门等共同考察,坚持“先厂家,后批发;能批发,不零购”的原则。

4.3 加强物资仓储的管理

企业仓库中应经常保持一定合理的物资储备,加强仓库物资管理,坚持实行“隔离式”验收法,凡入库物资供货单位一律回避,由仓库、专业职能科室和用料单位联合组织验收,层层把关,杜绝假冒伪劣物资进入生产环节,堵塞物料进厂中弄虚作假的漏洞。强化仓库物资现场管理,做到“三清、两齐、四相符”。“三清”是指数量清,材质清,规格清;“两齐”是指库容整齐,码放整齐;“四相符”指账、卡、物、金额必须相符一致。

4.4 建立物资供应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

目前,国有大中型煤矿应该采用集中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行体制,对物资采购进行比价、招标、定点等方式来保证物资的供应价格、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这就要求建立信息化物资管理控制平台,根据煤炭生产企业需用物资的特点,把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成本和资金管理等纳入物资信息化管理中(比如ERP),形成全面覆盖物资供应业务链的管理系统,达到全面跟踪物流业务过程的目的。而且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查询来监督业务过程,加大职能部门依据计划进行业务活动的责任,减少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 丁爽.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策略浅析[J].科技信息,2008.

[2] 杨德昌.浅谈企业物资"零库存"管理的思路[J].机械管理开发,2009.

上一篇:电视新闻信息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投资控制建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