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

2023-05-22

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求职渠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针对目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余份,收回问卷360多份。在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当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一、近几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出路

财经类专业通常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高考招生和高校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为例,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27%、99.66%、99.04%;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41%、100%、97.8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2.51%、100%、98.61%。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合同就业、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之和。如果说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那质量就业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就业状况。质量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三支一扶、考取公务员、研究生、选调生、出国留学等就业形式,质量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就业指标。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4.18%、79.52%、98.95%;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5.88%、76.22%、66.1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1.14%、77.03%、79.39%。总体来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除金融学院2011年外,其他学院、其他年份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说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有就业、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出国、创业等多种途径;从就业的行业看,也具有广泛多样性,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又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虽然这些数据展现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但在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二、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了解

了解和熟知近期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对现行的就业政策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占54.7%,不清楚占8.82%,说明近6成以上的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新时期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每位毕业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才会有更多方面的选择,也会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目前学校在大一、大二期间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其作用,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有所行动;68.23%的学生有过规划,但感觉空泛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且非常实用也仅占31.18%。可见,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有待增强。

(三)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连续出台了创业政策,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而在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考虑自主创业占15.88%,但存在创业的资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76.47%的毕业生认为不适合或暂时没有考虑过创业,创业条件还不具备。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四)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综合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抽样调查显示,75.29%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重要,学校应重点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表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是从业的必要条件。74.7%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实习经历,认为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以适应招聘单位岗位要求。此外,较强的学习力、较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五)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报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薪酬选择上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专业。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就业城市首选为京津沪等一线城市的占31.18%,二三线城市占48.82%,选择中小城市的只占12.35%。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39.41%的毕业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11.76%的毕业生选择在3 000元以上。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资、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财经类毕业生的首选,而下基层、民企、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状况。①

(六)财经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与就业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回到四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2.12%的毕业生表示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对口的问题?”28.23%的毕业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8.82%的毕业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障碍之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是有些专业可以相通,如贸易经济与国际贸易、金融与保险、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任何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甚至若干个相关的职业群。财经类毕业生既要看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又要看到其关联性。

三、提高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财经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熟知程度

当前政府、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虽然设有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但不系统或者由于陈旧、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各部门要逐步完善就业政策宣传途径。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高校要努力开发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建立不同层级的信息网络发布平台,尤其是建立院级信息平台,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堂讲授、举办专场的就业政策讲座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高校、学院可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举办专场讲座,如创业政策专场、三支一扶专场、参军入伍专场等,以使财经类毕业生充分了解并运用国家的就业政策,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合理匹配,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一是应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制订以及实施。通过教育使财经类大学生分配好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培养的时间比例,树立明确的目标。二是在院、校两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专业教学。专业不同,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求职者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有不同要求,专业教育和分专业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趣味性、实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个性化指导,即一对一指导,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三)选择适当的创业项目,鼓励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国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打算创业的财经类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对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激情与创业意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素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等。二是带动财经类毕业生了解创业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使用范围,创业目标的建立,创业资金的积累,创业项目的寻找等,一旦条件成熟,即可投身创业。三是创业项目是关键,财经类毕业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创办诸如管理咨询类公司、财会类培训学校、代理记账公司、网络营销等项目;四是高校要创建创业园、创业见习基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交流锻炼平台,科学指导财经类毕业生创业。

(四)财经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定位自我

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业面较为广泛,因而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实力,导致就业难。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思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放低求职心态,从基层做起;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把高薪高职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财经类毕业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除京津沪等发达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择业判断标准上,可以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在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以及休假体制等隐性的优势,而不仅仅考虑薪金的多少。

(五)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余地较大,但没有工作经验无疑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针对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筹码。二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财经类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根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对于财经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岗位特殊,如薪资、人力、财务、现金、柜员等,注定了他们不能欺骗单位,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讲信誉,不为人情、权势、职位所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保密制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就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器重。

注释:

①王捧军、戎来:《河北省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6期,第100页。

参考文献:

[1]马于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郝秀峰.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3]杨良奇.调整择业观,主动就业,面向基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一、自由贸易含义及特点

自由贸易主要指假如某类经济组织或直接与其他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躲过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这些协定伙伴国会组成自由贸易区,来自谢定国的货物可以获得进口税和关税减免优惠。无论是在进口国还是出口国,自由贸易协定均有助于简化海关手续。当协议国间存在不公平惯例时,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协助贸易商进行补救。

二、自由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贯彻落实的,在自贸区内的货物绝大部分没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没有市场准入限制,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实现国于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降低消费者支出的同事提升消费品质。并且激励国内相关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力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口外国产品必然会对本国相应产品形成一定的威胁,进口竞争部门必然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可能会花费更多成本或压缩利润空间与进口产品竞争,那么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被挤出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压力,不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做出选择必然有机会成本,要理智做出取舍。

三、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经历了3个突出阶段:一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外贸经营者从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统一实行行政管理转变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创汇,大幅削减关税以与国际经济接轨,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积极利用市场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新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讯号,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前提。二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削减出口补贴、减弱国内扶持力度、开放服务贸易、制定符合世贸组织协定相符合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等。无论2016年过去这些承诺实现与否,都标志着我国在实现自由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单位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全面开放;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稳步快速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三是近年自贸区的相继设立。我国自由贸易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并与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以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例,利用这一自贸区扩大出口和转口贸易,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吸引外贸,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自贸区在中国经济被欧美大国刻意压制时期和世界经济普遍萧条时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必将继续开展自由贸易,提高开放程度,寻找更多与国际市场交流的机会。

四、保护贸易含义及分类

保护贸易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主张。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前者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进口配额等各种名义的壁垒限制外国商品的自由进入。在鼓励出口方面,主要是通过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刺激出口,求得貿易顺差,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关税向非关税政策转移,更具隐蔽性;针对性越来越强,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贸易保护政策,而对其他国家适当放松。

五、保护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已转变为以环境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及针对中国劳动力廉价的“蓝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比关税等限制措施更让人难以招架。因此,要提高科技水平,努力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说是不利于国家及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它损害了两国的福利水平,使消费者消费水平降低,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动,国际间分工合作不能很好开展,但他可刺激企业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员工福利待遇,从另一角度来说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大国为例:

Pw为国内原价格,Pt为收取关税后国内价格,Pw为收取关税后的国际价格;实施进口关税政策后,国内价格上升,国际价格下降;国内生产增加S2-S1,国内消费减少D1-D2,进口减少S2-S1+D1-D2;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政府收入增加c+e;净福利不确定,变为e-b-d。

六、中国的保护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保护贸易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封闭型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我国对保护的对象不加选择,没有明确的保护期限,导致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充分利用国际生產力的机会,不利于中国工业的进步,延缓了工业化的速度。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征收较高的关税来保护国家的产业和提高财政收入,虽然保护了本国有一定基础的工业的正常发展,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错过了提高本国竞争力,增强国家实力的大好机会。二是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实行开放的保护贸易。这一时期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本国企业的良好发展,不被跨国企业践踏起到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实行了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三是入世后“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在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注意保护本国产品的出口顺畅,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维持我国的贸易顺差。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其认为中国采取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政策,出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对中国出口到其国家的产品进行诸多限制等。针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包括提高关税和“报复性”反倾销。对影响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进口品征收较高关税,减少贸易损失;针对国外对中国出口品的反倾销措施,我国采取同样的反倾销。从政府方面保护本国出口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起到了均衡作用,从国家层面对保护贸易政策进行抗议;另一方面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两国在限制另一国进口时必然会使本国经济遭受损失,降低本国福利水平,民众消费的选择空间缩小,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神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nth Edition,205--208.

[2]P.E.K Kenen,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SR NO.29,May 2009.

[3]WTO,Annual Report(Geneva:WTO,2008).

[4]H.G.Grubel and H.G.Johnson,Effective Tariff Protection(Geneva:United Nations,1971).

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策协调;聚氯乙烯

在自由贸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世界各国都从中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部分国家肆无忌惮的倾销行为也给他国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如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其不断扩大的贸易往来招致他国频繁的倾销行为。截止2018年年底,按照WTO涉案方“一国一起”的计算方法,累计对外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90起。本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共同实施的背景下,对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国内聚氯乙烯产业在弱势状态下缘何出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最后,本文对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协调的对策提出看法。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及产业发展历程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

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英文名为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电石法,一类称为乙烯法。聚氯乙烯的生产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而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聚氯乙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占比超过60%。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之外,居民住宅需求的扩张以及持续的工业化进程也极大的消耗了聚氯乙烯产品。

(二)起始阶段:扩大生产时期与对外反倾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内经济建设进入了腾飞阶段,随着建设步伐急速加快,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也不断旺盛,尤其是国家开始提倡“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拉动了塑料工业的迅猛式发展,之后便出现了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厂商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度的居高不下、市场依赖国外进口。1996年至2002年期间,国内聚氯乙烯产品的自给率低于70%。同时期的国外企业生产规模化效应显著,技术成熟度高,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本土厂商工艺成熟度低,产量规模小,出厂价相比进口价格不具优势,产品价格长期维持低位,这对于尚处“幼稚”的行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大幅下调进口关税,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攀升。受此影响,聚氯乙烯产品进口总量逐步扩大,国内生产厂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3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聚氯乙烯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自2003年9月29日起5年,税率区间为6%-84%。从此,聚氯乙烯产业进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双重保护阶段。

(三)转变阶段: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受产品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生产厂商开始大幅扩充产能,各地区加速上马各类生产项目。此外1998年版和2000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大型合成树脂以及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项目。2005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20吨/年及以上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将20万吨/年一下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和12万吨/年以下的电石法聚氯乙烯装置列入限制类。自2003年起到2007年,聚氯乙烯行业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2005年产能增长率高达46.4%。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产能已高达1158万吨之多,电石法所占比例上升到70%以上,而乙烯法所占比例下降到30%以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相应企业失去了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其他企业和总量信息了解不足,导致固定投资出现“潮涌”现象。各地区企业选择盲目扩张,出现了一批技术差、规模小、环保不达标的厂商,这便为后期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市场风云突变,价格急转下调。当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行业高速发展形成产能过剩之时,聚氯乙烯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并选择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2004年以前,中国每年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总量低于3万吨,占比当年产量不到1%。2004年起,聚氯乙烯出口出现飞跃式增长,2005年,出口数量仅有11.86万吨,到2007年,便跃升至71.04万吨,增长幅度高达498.9%。然而,出口数量激增的背后,不是世界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而是厂商为缓解企业的过剩产能,出口他国,便造成了贸易摩擦。从2006年起我国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遭受多国的反倾销调查。调查情况如表1。

二、聚氯乙烯行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

(一)行业周期换挡过快

1998年国家出台《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聚氯乙烯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在国内产量供不应求、急需进口的情况下,国内氯碱企业分分上马聚氯乙烯建设项目。2002年,我国企业对外提出反倾销诉讼,终裁认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聚氯乙烯产品存在倾销。2003年起,聚氯乙烯产品大幅涨价,行业存在巨大利润空间,各地投资分分上马,新建、扩建大批项目。产能增长率长期维持20%以上高位,产量从2001年的308.8万吨跃升至2007年的971.7万吨,涨幅高达214.6%。在高亢的投资热潮背后,是逐年递减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产能利用率逐渐下降,到2008年仅有56%,距2003年的82%利用率减少26%。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引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氯碱产业列入招商引资项目,以改善地方经济,创造稅收。单纯的产能扩张和简单的运营模式复制,使行业在高速发展之后,面临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剧、低端产品占比过大、产能结构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来看,低于80%的产能利用率即可归类为产能过剩,而我国聚氯乙烯产业从2006年起,常年低于70%,2012年,行业平均开工率仅有56%,市场价格触及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部分企业选择完全停产。至此,产业面貌已经从21世纪初的弱势状态转入激化竞争的态势,而这种转变仅仅3年便完全实现。

(二)产业政策削弱贸易政策的保护力度

贸易政策中的反倾销行为,是进口国政府本着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为宗旨,对他国实施的有损或威胁本国产业的行为的反制,其目的是救济本土产业免遭外部冲击。然而,在对外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作为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将聚氯乙烯生产加工纳入鼓励类项目,这无疑给原本已被限制的企业换了一种身份再次进入本国市场。2002年,被征收10%反倾销税的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波成立台塑工业(宁波)有限公司。2003 年,被征12%反倾销税的台湾华夏海湾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我国宁波动工建设聚氯乙烯装置,年产超 30 万吨, 2005年,被征6%反倾销税的韩国 LG 化学公司在天津开展聚氯乙烯原料合资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2006年底,日本东曹在广东建设年产22万吨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三大涉案方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凭借有利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不断加大对国内涉案产业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将原本通过货物贸易形式出口到中国的聚氯乙烯产品直接在中国生产,绕开了高成本、程序繁琐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成本,给加工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利润空间。外资引进在提高聚氯乙烯产能、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垄断势力,迫使国内企业迎接价格和产品质量两个维度的竞争,从而削弱反倾销对聚氯乙烯的保护效果,再次导致生产技术和规模不具竞争优势的本国聚氯乙烯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三)产业结构分散,低效产能占比过高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山东、山西、内蒙古等26个省区共建有92家聚氯乙烯生产厂,其中10万至20万吨及20万吨以上产能占比分别为32%、35%。生产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竞争力低下。国内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但是产能超过30万吨的企业屈指可数。该年度我国聚氯乙烯实际产量为864.1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9.3%。其中,采用乙烯法生产工艺的产量为239.76万吨,占总产量的27.7%;电石法原料路线的产量为624.3万吨,占比为72.3%。2006年新增的157万吨聚氯乙烯产量中,采用电石法工艺生产的产品占比高达95%,共计150万吨。反观全球,约90%以上的聚氯乙烯已采用乙烯法工艺。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巨大的能源消耗,还因电石法聚氯乙烯质量较低,不能用于生产高档型材原料,只能用于中低档型材和管材等制品原料,约束了行业扩展的空间。政策支持聚氯乙烯产业发展,却忽视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低端锁定,电石法生产设备占比高达65%,而具有长远发展价值的乙烯法企业仅有不到35%的领地。因电石法的过度扩张,市场出现价格大幅走低的现象,此外国际油价不断高涨,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有能力投产乙烯法的企业仅剩下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一)政策制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商

中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由商务部和发改委各自制定,制定标准与目标均存在异同,产业政策主要依据当下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针对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活动制定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聚氯乙烯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作为反倾销的贸易政策叠加了鼓励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之后,对行业形成了双重呵护,这直接诱发企业投资“潮涌”现象。从这一现象着手,本文认为,作为后继出现的政策措施应充分考虑已有的政策影响,要科学度量政策影响力度,避免片面决策引起不良后果。如在考虑他国倾销行为造成低价侵害之外,還应考虑本国企业一旦得到保护可能出现非理性投资行为。因此,在正式确立反倾销税率之前,应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共同商讨市场主体可能形成的投资预期,应设置一个既有效减少倾销损害,又不至于为国内厂商提供过高的利润空间的保护税率。

(二)政策实施阶段要动态考察产业发展路径

行业景气度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生命周期的转变有其演变的规律。以聚氯乙烯为例,在2003年对外征收反倾销税起,行业的扩张便如火如荼,每年的产能扩张率超过需求增长率。当一个行业产能有超过市场需求的倾向时,保护性政策便需要及时调整,避免企业不受限制的扩张行为。如果说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各自根本性目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话,那么,受扶持的产业在出现经营性竞争激化的局面后,便不能继续放任产业无序的扩张。国际上以产能利用率是否低于80%为界,判定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当某行业在基于政策保护后出现供给层面的单方面扩张情形,在产能利用率接近或低于80%这一界限时,就需要留心今后可能的恶化趋势。实际情形显示,多数行业在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的趋势初期都未引起政策层面的足够关注,当出现行业危机时才出台各类准入规范,这种事后补救行为无益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宏观管控的政府部门,需要及时留意行业投资热度,适当降温才是行业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

(三)企业决策需要更多理性

从企业角度看问题,就不难理解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企业决策者在嗅到行业存在利润空间的时候,会立马做出投资决策。当市场中的每一位决策者都感受到行业的春天到来之时,便会快马加鞭,加速行业演变的进度。这背后是因为作为企业决策者缺乏对行业整体投资情形的准确判断,对未来收益情况的过高预期导致每位企业主很难放弃触手可得市场利润。以聚氯乙烯为例,早在对外反倾销之前,国家便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聚氯乙烯发展,就这一时期来看,行业的发展明显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节奏,因为此时市场受制于国外更低的价格竞争。市场中仅有部分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在此时扩建生产,但当更大政策利好来临时,市场价格迅速走高,原本没有扩建计划的企业看到未来巨额的利润回报,大举投资办厂,有序的供给格局被打破,结局是数年之后,部分工厂几乎处于停工状态,高额的停工成本加剧企业的破产。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做投资之前更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要对市场需求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观察市场格局的变化,留意产品价格波动背后的经济原因,充分调研产业内市场结构,避开错开密集投资的高发期。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避开市场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品种,将视线转向差异化、有特定需求市场的细分领域。此外,对于以牺牲环境换取利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只有将心思放在主营业务的创新上,才能在市场的巨浪中波澜不惊。

(四)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亟待合理的对策

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形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低效产能占比过量,落后产能得不到淘汰。以聚氯乙烯行业为例,2006年,产能超过20吨/年的企业的总生产能力占比行业总体生产能力仅为35%。而国际前五的生产企业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相比之下,我国的聚氯乙烯企业生产规模过小,产能集中度过低,这正是聚氯乙烯行业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如何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成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重点。本文作者认为,若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或者是将各地区企业能耗、排污等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环节,那么地方政府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来化解低效落后的产能。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产业发展经验,如在聚氯乙烯行业协会中设立“企业退出补偿基金”,由行业内部会员企业集体出资对退出企业进行补偿,以改善企业所面临的短期压力,从而有效增强企业主解决落后产能问题的决心。

参考文献:

[1]Prusa, Thomas J. “Anti‐dumping: 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World Economy 28.5 (2005): 683-700.

[2] 傅耀.產业升级、贸易政策与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08(04):73-79.

[3] 李燕,张波.我国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基于制度性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02):41-45.

[4] 沈瑶, 颜珲. 铜版纸进口反倾销到出口被“双反”引发的思考——论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C].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 2013.

[5] 宋学义.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J].国际经济合作,2013(04):14-18.

[6] 田玉红.美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体制的比较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05):98-102.

[7]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45(10):4-19.

[8]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06):44-56.

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通过对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基本假定和内容的简要分析,以美欧飞机制造业之争为案例进行研究,试图考察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实践运用和理论的不足,同时,借鉴战略贸易政策对当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 战略贸易政策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美欧飞机制造业之争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连年遭受到年度性双赤字困扰的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下滑,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美国贸易政策已经难以应对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随着美国产业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各产业集团开始不断向政府施压,希望政府能够阻止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进一步下滑。由此,美国政府结合新的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对贸易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即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调整为公平贸易和战略贸易政策,期望能够摆脱当前的困境,重新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领导地位。

一、 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简要阐述

战略贸易政策最早由加拿大产业组织理论家詹姆斯•布兰德和巴巴拉•斯潘塞提出。他们认为,传统贸易理论要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佳选择,然而现实的经济生活,根本无法达到完全竞争这种理想状态,到处充斥的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国家做出适当的政策干预可以改善经济运行。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他们搭建了战略贸易政策的基本框架,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以外的额外收益,同时,还可以获取其他市场的份额和工业利润。只要世界市场上某项经济活动存在大于零的纯经济利润,就有可能促使政府带有战略性目的去补贴本国企业,使之获得世界市场中较大的利润份额,而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国家将从中得益,进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假定及所关注问题的视角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是对人们所普遍信仰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种超越。在古典贸易理论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下,想要获得超额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各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交换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国所得的贸易收入并不是基于他国的贸易损失。然而,现实市场与古典贸易理论所论述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存在某些产业,他们凭借规模、资本或者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这样的产业就是所谓的“战略性产业”。克鲁格曼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标准判断何为战略性产业。首先,看该产业所在的经济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所产生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其次,看该产业是否存在外部经济,即该产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产业会产生技术外溢。一旦政府对战略性产业采取战略贸易政策,通过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进行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把超额利润引向本国,不仅可以增强社会经济福利,还能加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因此,战略贸易政策一旦被某一国家采取,将会改变国际贸易现行规则,人为地改变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分配和竞争力排名。

战略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模型——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理论是指由于寡占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从而导致国外寡头企业的利润向本国转移,满足了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主要包括三种应用策略,即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另一种战略贸易政策模型是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既认同利润转移的论点,还进一步加以扩展,称为外部经济理论。经济活动可能产生外部效应或外在性,当某种经济活动使其他经济主体蒙受损失而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会产生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相反,当某种经济活动使经济主体获得好处而不需付费时便产生外部经济(正外部效应),经济主体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效应,政府则鼓励产生外部经济和限制产生外部不经济。通常政府实施战略贸易政策,便会根据这两种模型采取适当政策措施,如调整关税和配额、运用R&D补贴等,以发展本国战略性产业,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战略贸易政策的实践分析——以美欧飞机制造业之争为例

飞机制造业作为典型的战略性产业,具有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特点。首先,由于飞机制造业生产规模庞大,既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又需要制定完善的全球战略并获得大批出口定单。由于投入成本高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的飞机制造公司,因此,飞机制造业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其次,飞机制造业具有外部经济性。一方面,它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出口、创造巨大利润,另一方面,它带动了包括通讯、半导体、电子元件、计算机、高性能材料研发等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贸易政策在飞机制造业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世界飞机制造业市场由美国的波音、麦道以及欧洲的空中客车三家大厂商控制。1996年12月,美国波音公司收购了世界飞机制造业排行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第二年合并的新波音公司的总收入高达48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空客成立于1966年,是由法国宇航建设公司、联邦德国的麦塞施米特公司、西班牙航空建设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联合创办,其后由欧洲九国联合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空客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到90年代初期,空客收到的订单已超过31%。1992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也开始订购空客公司的A320客机。空客之所以能取得三级跳式的成功离不开欧洲九国政府提供的战略性政策的帮助。欧共体不仅给予其大量补贴,如研发经费和出口信贷等,还在制造技术上提供支持。未得到政府庇佑并受到来自空客巨大冲击的波音公司认为欧洲对空客的过度扶植简直等同于“掠夺性出口”,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发展。为了避免波音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继续下滑,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战略贸易政策。由此,美欧飞机制造业之争拉开了帷幕。

欧共体采用的战略贸易政策主要通过补贴空客以支持其发展,由于这种补贴是由欧共体多个政府共同承担,也被称为地区性管理贸易模式。到1991年底,欧洲政府对空客的补贴额已超过135亿美元,包括援助和证券投资、非特定计划的营业贷款、R&D融资、生产补贴等其他补贴,其中如空客向欧共体申请的贷款甚至没有严格的还款限制。欧共体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贸交往中,还通过施压或游说等政治干预手段,暗中扶植空客,促使增加空客飞机的出口量。比如,欧共体曾经向伊朗承诺协助其建造核电站,从而换取了伊朗订购大量的空客飞机。在空客取得显著发展的同时,刺激了欧共体国家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有用副产品的发展;而且因为拥有自己的飞机制造技术和实力,使得欧共体民众产生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促进了对欧共体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欧共体采取战略贸易政策也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如果美国在飞机制造产业上一家独大,欧洲航空公司将不得不依赖美国厂商生产的大型客机,到时欧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可能会受到美国的挟制。

空客的飞速发展使得在此之前一直作为飞机净出口国的美国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空客的价格低于波音,美国的销售量减少会损失市场中的“租”,而欧共体会获得由扩展市场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利益,更会与美国争夺垄断超额利润。随着美国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逐步浮出水面,波音公司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美国不仅给予波音巨额补贴,还为其商用飞机产业提供国家航空学和空间管理局等政府研究机构的研发技术,同时,军方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美国商用客机诸如飞机动力或者外型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早期的波音707客机是由军用B52型轰炸机改进而成的。八十年代初,美国政府以征收关税为条件威胁那些空客飞机的进口方。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提出要与欧共体就减少空客补贴问题进行谈判。由于双方各持一词,僵持不下,美欧不得不相互妥协。美国由不允许对飞机开发给予补贴变为允许补贴25%,欧共体则只接受补贴从75%变为40%到45%。到1992年,美欧终于达成有条件对空客公司及美国波音公司的补贴协议,包括美欧航空产业能获得政府的产品开发补贴最多为30%到33%,这种补贴主要是R&D补贴和低息贷款,而军事合同所获得的利润要低于商用赢利的5%以下。不过美欧都很清楚,这一协议的达成只是为了避免因双方进一步采用更强势的战略贸易政策而导致两方利益受损的局面发生,彼此在飞机制造产业市场上的争夺依然还在继续。

三、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论缺陷

通过上文的分析,美欧在飞机制造产业竞争过程中,由于双方皆采用战略贸易政策而产生的弊端,暴露了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存在的缺陷。

首先,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徒困境”局面的出现。如果两国同时施加出口补贴,将形成类似囚徒困境的均衡。这是一个非合作解,即双方政府同时对本国厂商给予补贴,两国的福利都会受损。这时的最优政策应该是双方同时征收出口税,形成类似卡特尔均衡。但这一均衡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双方征税的承诺并不可信,同样,战略进口政策下会引发征税之战。

其次,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在出口补贴的筹集、选择特定行业等方面都可能给本国国内带来不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一国政府制定战略贸易政策的前提条件是搜集和掌握必要、完整的信息,能精准地驾御和使用掌握的信息,制定出恰当的干预政策。对于波音公司与空客的竞争,政府若要实行干预政策就必须对航空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竞争方式作出正确估价,对制造新式飞机面临的市场需求和可能带来的利润心中有数。一旦任何一方出现计算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然后,政府采用贸易政策扶持本国企业,会造成国内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从而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甚至引发“直接非生产性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像波音公司,正是通过不断进行政治游说,迫使美国政府制定出针对欧共体对空客补贴的干预政策,同时,还获得了美国政府提供补贴等扶持政策。当越来越多的战略产业看到因国家政策支持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依此效法波音公司,那么美国国内会出现大量的寻租活动,必然会影响国家正常的经济运转和资源分配。

最后,政府政策干预的不适当,其行为可能缺乏应有的效率,其政策决策会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本国福利恶化。往往外界因素的干扰会使得政府难以判断哪些行业的企业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或者租金,从而导致干预政策不当,导致市场收缩以及利润的损失。

四、小结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身并不是为贸易保护提供支持,它想要说明的其实是由于各国存在单边贸易保护倾向,必须用多边的方法来解决贸易自由化问题。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人们对贸易政策研究的新领域,扩展了政府使用贸易政策的视野。中国政府应结合我国实际国际经贸政策特点和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灵活适当地借鉴战略贸易政策,以更好地应对当今复杂多边的国际市场形势。

首先,应平衡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贸易自由化趋势及WTO之间的关系。战略贸易政策支持的贸易保护是适度的,不主张高筑保护壁垒。在实际应用战略贸易政策时应当注意技巧,灵活运用规则,避免其他国家进行报复。同时,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区域为本国的贸易干预提供辩护,例如保护幼稚工业的原则,国际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规定。

其次,应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的市场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改变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的状况,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实行国内外市场的全面接轨。

然后,实施战略贸易政策时应选择恰当的战略产业。根据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来决定该产业能否应用战略贸易政策以及具体应用哪种政策。在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的行业,对国外进口可以施加适度的关税,实施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转移利润;在国内为完全竞争、国外有垄断力量的行业,也可以采用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抽取利润。对具有寡头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国内外企业在本国以及其他市场上争夺激烈的行业,特别是一些国内尚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可以应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最后,应注意与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与产业政策相配合。战略贸易政策意在通过政府的贸易干预来攫取和转移外国企业的利润,支持本国的企业竞争和产业发展,因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与产业政策目标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滨.国际政治与经济——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正毅,.国际政治与经济: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4]James Brander, Barbara Spencer, “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and Potential Entry”,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ust 14, 1981

国际贸易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考虑到传统国际贸易缺乏透明度、跨境交易风险增加和边境瓶颈等弊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国际贸易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贸易融资、海关程序和货物来源等方面。对于贸易融资,区块链可以减少依赖第三方贷款或保险进行融资所需的费用和时间。对于海关程序,区块链可以降低成本、加快海关程序,并比全球消除关税更能促进全球贸易量和经济产出。对于物品出处,区块链可以通过提供货物来源和移动的实时信息来改进供应链的管理。区块链将通过增强可追溯性、促进数字化和保护监管链,改善全球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的业务。同时,区块链还将有利于改进对非法贸易流的检测,并努力阻止非法规避贸易规则的行为。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贸易融资;海关程序;追踪溯源

0引言

国际贸易建立在一个复杂的发展机制基础上,多个缔约方(政府机构、运输公司、国际贸易辅助机构、银行机构等)参与执行国际销售合同。面临缺乏透明度、跨境交易风险增加和边境瓶颈等诸多降低效率的障碍。区块链被许多人视为促进贸易程序和加快跨境贸易数字化的机会,能够消除中介干预,降低成本,通过使用通信和商品交易平台提供更多的安全和透明度,产品的可追溯性及其在清关点的控制将很容易实现。

目前对国际贸易有关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际贸易领域,李佳等研究构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探索智慧物流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结合前沿技术,实现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全流程订舱协同、全流程通关协同、全流程物流追踪四大对外贸易核心业务功能。促进对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Liu等研究了国际贸易中的货币选择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在提供贸易融资方面的探索;针对国际贸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李海波利用区块链数据的不可篡改特性、时间戳技术、点对点传输、分布式共识算法以及可追溯性等特征,实现对跨境支付以及跨境货物的全程监控。涂红等研究区块链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应用,强调它将带动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大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的重大机遇。丁庆阳四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产品信息的追溯并防止篡改,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解决产品防伪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区块链与国际贸易交易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国际贸易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优化应用,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国际货物贸易的各个步骤,从贸易融资到海关程序、认证、运输和物流,并帮助实现贸易的更大数字化。

1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用于维护和跟踪永久性和防篡改事务数据记录,其中分布式账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库,由分散网络的参与者共享、复制、同步和维护。区块链最初是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提出的概念,目的是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双重支出问题。这进一步打开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

区块链将数据存储在加密哈希链接块的序列链中。每个区块由相同的属性组成,包括区块号、当前区块的哈希、链中前一区块的哈希、事务记录和时间戳,如图1所示。

每个块中的数据通过哈希函数进行“哈希”。哈希函数通过数学算法将任意长度的字母和数字输入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加密输出。散列是将散列函数应用于某些数据的过程,散列函数的输出称为散列。安全散列函数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给定散列,在数学和计算上无法确定提供给散列函数的输入。事务发生的顺序由区块号、上一个哈希和当前哈希共同确定,每个区块的时间戳决定记录的事务发生的时间。总之,区块链创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在该平台上,经过加密验证的交易和数据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控制,共享的分类账以可验证、透明和永久的方式记录交易和数据。

2国际贸易领域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的传统重点集中在高度复杂、范围广泛和执行成本高的交易上,其核心存在漏洞。

(1)糟糕的客户体验:需要在出口商、进口商、开证行和通知行的复杂环境中进行高度协调,这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包括过于复杂的流程、长时间的等待、低透明度和高水平的不确定性,鉴于交易的国际范围日益扩大。此外,即使交易以信用证的“保险因素”为依据,进口商仍面临欺诈性装运的交货风险。

(2)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信用证的创建与银行和客户的高成本有关。争议解决可能很复杂,而且成本高昂。目前对可行的贸易融资客户的限制意味着有限的可扩展性。通过在尚未开发的客户群中建立大量业务来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小。

(3)实质性的监管负担:制裁和贸易壁垒等地缘政治风险的管理,加上防止欺诈,贸易融资业务的强制性要素日益增长,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管理费用。

2.2海关程序

海关程序包括所有与跨越国界运输商品有关的规章制度,因此,它是任何成功的国际贸易交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关程序包括几个单独的步骤,商品必须清关,以备进口或出口。例如,进出口许可证、报关单和货物报关单等都必须经过确认和核实,有时由不同的人单独确认和核实,还必须完成和验证贸易安全程序。由于海關流程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无法按照正常的流程测算通关的时间,这通常是由繁重的合规要求、代价高昂的延误、边境腐败和安全漏洞造成的。

(1)合规要求和延迟。国际航运业承担着全世界90%的货物贸易。仍然主要依靠纸质文件。雇用中介机构处理文书工作会增加货币和时间成本。由于主要采用纸质文件,从而导致关键文件容易在混乱中丢失,造成额外的昂贵延迟。

(2)腐败和安全问题。除了直接贿赂和故意拖延进口外,欺诈对海关程序构成了重大威胁。欺诈行为可能涉及伪造提单和其他出口文件,如原产地证明。欺诈的一个例子是“丢失”货物,当有人少报货物时,他们便能够窃取差额。

2.3追踪溯源

货物的出处是指货物的来源,以及货物所有权和位置的时间记录。商品来源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满足消费者和生产商对商品来源和所有权以及构成商品的所有材料、组件和成分的详细信息的需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每年因吃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的人大约近百分之十,导致的死亡人数近达42万,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尤其危险,死于食源性疾病每年有近12万名,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2018年较去年相比,事件数增加27.13%,发病人数增加19.15%,如表1所示,食源性疾病造成了全球性威胁,保障食品安全和防止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

3国际贸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优化应用

3.1构建一个开放、自动化和“去信任”的平台,优化贸易融资环境

在整个贸易融资交易中,预计区块链解决两个基本挑战:(1)自动化发行、发货跟踪支持和支付:假设各个网络参与者都采用了提议的平台。他们将实时记录诸如信用证发放、货物装运或交易付款等事件到区块链,区块链将向网络广播这些事件。鉴于这些事件的公开记录。不再需要一个纸质的追踪操作团队。工作流中的后续步骤可以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可靠的启动。(2)完全审计透明度:装运容易发生欺诈或非法活动。一个贴上运输香蕉标签的海运集装箱实际上可能是运输武器,显然需要有效的控制,区块链可以通过网络控制机制非常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其中“共享真理”是由大多数人参与建立的。此外。所有重要事件(如定期协议、装运或付款)都可以追溯到过去,错误事件的可能性最小化。如果被认可的网络参与者需要的话,对这些信息的访问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形成一个既有私有区块链特征又有公共区块链特征的混合体。

3.2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海关程序,提升海关的数据驱动力

将区块链技术集成到海关流程中可以使托运人数字化其供应链,并消除许多导致昂贵延迟和腐败的中间商。数字分布式账本的设计是安全的,只有在其他处理节点同意的情况下,每笔交易才上传到链中。未经网络中其他用户的批准,几乎不可能进行欺诈性索赔或编辑过去的交易。

区块链技术在海关程序的应用,海关将变得更加数据驱动。通过参与区块链,海关能够准确、及时地收集必要的数据(所有与商品相关的数据,如卖方、买方、价格、数量、承运人、金融、保险、商品状态和位置等)。海关可能成为区块链的一部分,并更多地嵌入贸易过程中。区块链传输的数据可以自动集成到海关系统中,并与贸易商和运输商提交的数据进行核对。在更集成的版本中,海关甚至可以自动清除区块链本身在内的商品。另外,区块链可以帮助海关更好地打击金融犯罪。海关和有关当局将定期更新银行系统内可能被滥用以隐瞒非法资金流动的事件。运营商提交的贸易数据与金融机构记录的资本转移之间的反复比较将导致可侦查金融犯罪。

3.3实现国际货物贸易的可视化管理

利用区块链跟踪原材料的来源,并跟踪国内和国际供应链,可以满足人们对物品出处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其透明度和准确性在以前也是无法达到的。区块链最明显的用途之一是数据监控。区块链与物联网相结合,提供了跟踪产品历程的新方法。它是促进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强大工具,有助于打击假冒产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全球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相关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供应链上成员通过查询端口能随时查看食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信息。

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买家和卖家可以通过所有权和处理的变化来跟踪实物资产,消费者可以发现单个产品的来源。来源跟踪通过使用区块链参与者发行的数字代币来验证货物的移动。每次项目换手时,数字令牌都会被锁定移动。换句话说,现实世界的监管链由区块链中记录的一系列交易反映出来。代币充当了一个虚拟的“真实性证书”,比一张纸更难被偷窃或伪造。这就隐式地为商品创建了来源信息,并提高了供应链质量。

4总结

在区块链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跨境交易的性質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了许多促进交易的潜力。本文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放松贸易融资、改进海关程序和跟踪商品来源等国际贸易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如果成功地创建一个有利于区块链更广泛发展的生态系统,国际贸易在未来可能会完全不同。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技术、互操作性和法律问题,需要在充分发挥技术潜力之前加以解决。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各国政策的逐渐支持,相信区块链技术定能助力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上一篇:国际贸易结算论文下一篇:港口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