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论文范文

2024-03-16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卡通”潮流,这一现象是在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文化思考

1 引言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兴起与更新,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加快了其文化转型的步伐,而在这一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这主要由中国陶瓷艺术新生力量主导的陶瓷艺术“卡通”现象而影响的,但由于其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标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2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概述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快感,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中国当代的“卡通”陶瓷艺术才能够真正寻求到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体系,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并实现与其他陶瓷艺术类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

5 结语

当代陶瓷艺术的“卡通”现象在各大陶瓷艺术区的创意作品中日益显眼,成为创意陶瓷艺术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映之一,而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引起中国陶瓷艺术界的足够关注,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中一股新的潮流,而这一潮流的未来走向则取决于年轻一代陶瓷艺术家进一步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希望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是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反之。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卡通一代与消费文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黄一翰.卡通一代及未来艺术[M].西北美术,2001(02).

[3] 戴维斯,陈琳娜.现代陶瓷设计的新元素——陶瓷卡通造型[J].

中国陶瓷,2014(01).

[4] 杨科明,唐娇.谈卡通形象在陶瓷饰品设计中的现状及创新[J].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媒作为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传媒伦理道德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媒;伦理道德;网络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媒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新领域,也在迅速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现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力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

一、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

传媒,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从开始的传播者到最终的接收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体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传播媒体现在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纸质的新闻报纸、杂志等和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旧媒体;另一类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当代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的社会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基础的部分,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就当代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来看,传媒是一种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传媒则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传媒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单纯依靠书籍报纸电视传播变成以网络信息为主纸质为辅的新型传播方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时尚简单方便、传播范围广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传媒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社会公众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优化了社会道德环境,从而对社会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媒发挥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可以培养和提高了人的社会道德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基础上提倡社会公众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发挥着监督和纠偏社会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广反腐倡廉活动,传媒对政府腐败问题的曝光和对清廉官员的大力报道,引起社会公众对腐败问题的大力关注,公众对腐败问题的指责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更好的敦促国家有关部门惩治腐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监督,增强了公共权力的公正与合理。

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也造成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情况,比如,随意编造新闻、避重就轻的有选择的播报新闻、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看法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播报新闻点评新闻等。在2012年7月上映的中国电影《搜索》,2014年11月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匹诺曹》都把公众的视线引到了传媒的伦理道德这方面。相较于韩国电视剧《匹诺曹》国人更熟悉陈凯歌的电影《搜索》。2014年11月播出的韩国电视剧《匹诺曹》带给观众的,是对其职责的思考,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传媒其所蕴含的社会舆论导向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社会民众认为新闻媒体传播的都是真实可信,但是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责任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赢取更多的收视率,为了博取大众的关注,制作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底线。在电视剧中,主人公奇河明在幼年时期,当消防员的父亲在一次救火任务中失踪而引发的记者们的质疑和谴责,电视台断章取义地重复播放吸引眼球的镜头,致使其母亲被逼之下带他一起跳海自杀,其兄长在与记者解释的过程中与家人分散最终家破人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博客、微博本身就成为社会公众情感宣泄的主要空间,网络具有隐蔽性,网友通过匿名的方式获得在网络空间里自由表达、批评他人的机会,而这些对于当事人的压力是巨大的。前段时间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当街暴打的视频在网上自传播开来就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谴责男司机的同时,被打女司机也被网友“人肉搜索”,网友把其个人生活隐私示于公众眼球之下,女司机就这样无情地被攻击、被辱骂和污蔑,承担着身体的病痛和现代网络攻击的双重压力。女司机随意变道固然有错,但网友的肆意攻击不得不让人思考,什么是才是社会真正的公正?

二、当代传媒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出现这些违反伦理道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有些传媒工作者本身就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面前,选择了满足个人利益,没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部分大众媒体相比较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来说,更关注的是能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提高销量提高大众对其的关注,这就产生了一大批所谓的“标题党”等等。他们一味的只注重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长期以往就失去了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失去了社会公信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互联网的虚拟化,为网民们提供了保护,在参与网上讨论时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看法。但是有些人利用这种隐匿性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观点看法,造成网络网民的非理性。网络暴力就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不但是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是把矛头指向了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隐私公布于众。

社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起到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和制约的作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媒体的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过于滞后,管理过于分散。

三、提高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的方法

当代媒体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真实有效的新闻消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这是规范传媒伦理道德的客观要求。对传媒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提高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政府管理机制,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实行网民实名制,政府应及时有效的发布事件真相,让社会公众了解事件动态,并建立完善处理网络言论问题的应急疏导机制,对有可能造成网络暴力的言论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政府也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监管手段,增强治理的有效性。

提高社会公众的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相关伦理道德知识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实践中,也应该大力培养社会公众认识、辨别传媒的能力,增强其对传媒信息的鉴别和过滤能力,以便使社会公众在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中不被传媒的负面影响所左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展江 《各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与伦理约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4

[2] 覃孟念、陈华明 《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 新闻界 2007、6

[3] 罗国杰主编 《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 1989

[4] 郑洁 《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4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

学术研究要提出并解决某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问题本身及其解答的方式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更具包含性的问题区域,我们称之为问题域。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的问题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向度:中西文论(诗学)比较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当今文化呈现鲜明的全球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理论应该在“世界文论”的理念下开展自身的实践。中国的比较诗学肇始于19、20世纪之交,作为独立的学科则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比较诗学的实质就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它是走向‘总体文艺学’或‘普遍文艺学’的必由之路”[1]。世界现代历史的进程是由西方历史的天命所主导的,以至于“现代”一词的内涵主要是由西方的思想、语言、艺术、社会形态、科技等做出规定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立足本土实情而创造性地学习和追赶西方文明的过程,西方文明指引着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想象和经验。中国现代文论的学科建制,包括学科命名、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学科规范等,就是在对西方文论的引进和学习中生成的。现代以来的中国文论研究脱不开西方文论的强势影响。不容否认,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致使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在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文论的深入发展,我们已经不能再滞留于对西方文论的单纯引进、学习和追随的阶段。曹顺庆教授认为,中西比较诗学目前正处于深化和拓展期,其首要任务在于反思中国文论在西方文论话语中的“失语”问题,强调并探究中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力促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中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2]在我们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今年的我们来说仍然是任重道远。

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生长点。张汝伦在谈到中西哲学的相互影响时说道:“就像人们只能从他者那里了解自己一样,文化的他者是我们了解自身文化最好的一面镜子。”[3]如果我们把他者视为一个审视自身的镜子,那么我们在他者那里的形象就可以被称为“他者中的镜像”。在现代以来的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他者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可以被称为西方视域中的中国镜像,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学界形成的一个学术思潮。该思潮研究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镜像,旨在通过这一他者中的镜像来审视自身。[4]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是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认知与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旨在通过这一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来更准确地认知中西方文论,并经由西方文论这一他者中的中国镜像来审视和研究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所聚焦的中国文论中的重要议题,我们称之为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预设了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相关问题的理解和阐释、现代以来的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中国文论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势影响下更“中国”地应对中国问题、中国文论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大影响之下确立自身的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研究的最终指向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5]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存在着以下几种形态:其一,西方文论将中国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二,西方文论并非将中国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作为理论建构中的问题纳入自身的建构中;其三,西方文论将中国问题作为其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一个印证,而并非以中国问题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学术资源和思想要素。

他者必然关涉自我,他者中的镜像必然关联于自我主体。与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中国问题研究必然相关的是中国文论的主体性问题。这里的主体性意指,基于中国文论的本己问题、本土经验和相对于西方文论的异质性而在西方文论面前确立起来的中国文论自身建构中的主体意识、自律观念和本土立场。这种中国文论的主体性观念并不是以中国的主体化来客体化西方,而是在与西方文论这一他者的本质性关联中确立起来的多元主体观念,这一观念强调中西交流和对话的“主体间性”。在当前语境下,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推重中西方平等的多元对话,致力于中国文论在中西对话中的主体性重塑,其最终指向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中学西话》与中国镜像研究

中国文论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对话和交流研究是一个具有凸显地位的重要课题。因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20世纪之交,其实际的展开则始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西方文论作为同时期的存在,对于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术思想史的分期中,当代文论属于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20世纪中叶前后的西方。这一阶段的西方文论的问题意识和发展逻辑无疑根本性地影响着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及其建构。以“经由西方而回归中国”[6]作为研究理念,通过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来重塑中国文论的主体性,推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当前中西方文论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问题是一个值得充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论文集《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7]致力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以下简称《中学西话》)中的“中国”一词意指“中国问题”,即与中国相关涉的重要的、亟待解决的文论和文化议题,涵盖了20世纪西方文论所关注的以理论化形态和非理论化形态出现的关于中国的問题。《中学西话》的研究对象和学术框架乃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该时期的西方文论对于中国文化、思想、文论议题的研究,其实质是以西方为主体、以西方文论研究为主导,对中国文论相关问题的“镜像化”研究。

《中学西话》的研究主体是中国学者,其研究致力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及其镜像化的解构式研究。这些研究试图更清晰地认识西方文论语境中的中国问题,洞察西方文论如何提出、应对和处理中国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洞察西方文论的“西方性”和中国文论的“中国性”的支点,以之为出发点来推动中西方文论的“主体间性”的积极建构。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旨在经由西方而强化中国文论的自我认知,通过这一中西文论的比较课题,重塑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从而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下推进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并促进中国文论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中学西话》是曾军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其基本的构成单元是该课题的单篇研究论文,每篇算作一节,按照主题相近的原则组织成章。《中学西话》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意旨,其篇章结构也具有特定的逻辑性。

中国镜像研究与当代文论的建构

《中学西话》第一章探讨中西方文论交流和对话的方法论问题,主题是对中西文论对话的方法论反思。《中学西话》一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镜像,其学术架构基于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该书的第一章探讨中西方文论交流与对话的方法论问题。在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内,方法论被优先凸显出来,因为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对象化及其确保。[8]为了实现这种保障,方法就成为首要的因素,方法决定着研究对象的确定、划界以及通达路径(研究的手段、方法、理念)等。从上述的考量来看,该书第一章的内容选定是比较确当的。不过,笔者认为,该书缺少一个导言,导言的内容应该分配给该书的研究宗旨、学术架构、研究理念、学术观念等问题的阐述。《中学西话》的定位是一本相对独立的论著。虽然主编曾军在该书的序言里阐述了相关议题,但是其切题性和内容比重与这本书并不相称,编著者最好应该为《中学西话》一书定制一个阐述该书的研究设计的导言。

曾军在其《关于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中提出要全面升级中西文论的“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设想,具体的路径是超越“刺激—反应”“(单向的)影响—接受”“比较—对立”的模式,向“需要—选择”“(双向)折返—出入”“对话—共识”等更高级的“对话主义”模式提升。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升级路径的可行性则需要实践经验来检验。此外,该文值得关注的是对中西文论的“对话主义”的研究观念问题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曾军针对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视域错位”和“对话的不平等关系”的实情,提出了“让被看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中国问题’作为中西文论交流对话的共同学术平台”“经由世界来研究中国问题”等学术观念。这些观念在中西文论对话和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中具有视野扩展和境界提升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乔国强的论文《西方文论“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属性和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界定,认为不仅要把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来加以确定,而且要将之视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关于后者的提法尤其具有理论启发性。该文不仅从理论层面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厘清了基本概念,而且从方法论上为之进行了奠基。苗田的论文《中西文论交流与对话的主体性建基》在“失语”的背景下分析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文论话语的过分依赖所带来的危机,明确提出中国文论在中西文论交流和对话中的主体性建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策略与方案。吴攸的《中西对话“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探讨中提出了中西思想对话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并对中西方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对话和交流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的实现路径及其意义进行了探究。这一章的四篇文章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以及基于其上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体性及其本土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奠基。

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分主题、分板块,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第二章的主题是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其具体的名称是“《矛盾论》与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毛泽东美学”指称西方文论中的左翼思潮在对毛泽东的哲学与文艺思想的接受和研究中所形成的文论形态,该章主要探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围绕毛泽东的《矛盾论》而形成的“毛泽东美学”。这一章的主题选择是有深意的,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对西方左翼思潮的重要影响是一个史实,另一方面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当时以及随后很长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乃至中国现当代文论的纲领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对西方文论中的“毛泽东美学”和中国文论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平行的比较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价值。曾军的《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在揭示毛泽东思想对西方左翼学者的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后者对前者的许多错位误读和不合实际的浪漫想象。布莱希特、马尔库塞、萨特、波伏娃、阿尔都塞、詹明信、德里克、巴迪欧、齐泽克等西方左翼学者,在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以及关于革命文艺的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中形成了所谓的“毛泽东美学”,其中难免存在着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误读和西方左翼式的想象。该文的研究典型地例示了“中学西话”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向中国学界揭示西方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及其问题域,向西方学界恢复被西方“毛泽东美学”遮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真容,从而向西方学界传播真实的毛泽东美学思想,并助力于中国学界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马欣的《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对布莱希特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布莱希特使用了《矛盾论》中的哪些思想和哲学方法对史诗剧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吴娱玉的《西方左翼话语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示例,对西方左翼思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阐释进行了探究,该文认为德里克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知识学挪用取消了其政治实践上的诉求,将其转换为一种文化领域中的抵抗策略,这些策略被收纳于德里克的后殖民理论中。蓝江的研究表明,正是凭借毛泽东的矛盾理论之助,巴迪欧才得以在当代重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该文揭示了毛泽东“一分为二”的矛盾论对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内容来看,这一章较为典范地探究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对西方左翼思潮的影响,揭示了后者对前者的吸收、借鉴和创造性转换,但对这一中国镜像的解构研究(揭示其中的误读和想象)并不充分。

第三章的主题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其中的主要问题聚焦于中国汉字与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关系研究,探究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对中国汉字资源的倚重和使用。这一章的主题是精心凝练和选择的。法国后结构主义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潮,这一思潮对中国汉字的关注和思考是一个著名的学术症候和得到广泛关注的思想景观。曾军的《德里达思考汉字的方法》的研究认为,德里达在其思想生涯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所撰写的著作大量地涉及对中国汉字的思考,其中的缘由在于:德里达的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批判迫使他不得不乞灵于中国汉字,促使他去开展他所不熟悉的汉字研究。德里达通过使用西方汉学的策略来思考作为哲学的汉字,以之推进自己的后结构主义研究。此外,德里达的研究还为“汉语图形形式的用途”问题研究开辟了理论空间。姜宇辉的《从“替補之链”到“书写剧场”:经由德里达重思汉字起源之谜》一文借助对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和《撒播》中的“书写剧场”观念来对汉字起源之谜进行了探究,体现了经由德里达的文字哲学反思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意图。张颖的《汉字与“互文性”:克里斯蒂娃后结构主义理论的中国维度》的研究表明,克里斯蒂娃对中国汉字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思考并非出于把中国汉字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术动机,而是表现为一种“经由中国”的文化态度。以她的“互文性”理论为例,中国汉字是出于其“互文性”理论建构的需要而被设定为一个研究对象,汉字只是作为克里斯蒂娃理论问题的一种关涉性资料被放置到其理论研究之中。周海天的《符号系统等级论与颠倒的“言象意”等级之内在理路辨析》对本维尼斯特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周易》的“言象意”语言符号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总体来看,这一章的第一篇和第三篇既契合本章主题,又符合本书的研究规划,姜宇辉和周海天的论文都不太符合本书的研究架构,甚至连本章的主题也不是太切合,这是本章选文的缺憾之处。

第四章的主题是西方政治诗学对文化中国的重新发现,这一章意在探究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思考,主要议题是从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角度思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马欣的《本雅明“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一文将本雅明的“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把握为其“机械复制”美学的重要补充,该文分别从誊写与阅读、讲故事、印刷的角度阐述了本雅明的“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揭示了誊写作为“文学文化”重要保障的美学内涵以及誊写美学在数字复制时代的启示意义。该文在其研究中涉及本雅明对中国书籍誊抄工作的思考。在本雅明那里,中国的书籍誊抄文化构成了其理论思考的一个学术资料。韩振江的《蝴蝶:齐泽克的古代中国镜像》一文提到,齐泽克通过对庄周梦蝶等蝴蝶意象的精神分析学研究,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该文对这一学术事件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蝴蝶意象向齐泽克的蝴蝶镜像的生成,解构了齐泽克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和对他者对象化的自身投置过程。韩振江的论文比较切合本章乃至本书的主题,可以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和镜像化的典范研究个案,马欣的论文则主要探究本雅明的誊写美学,对中国古代誊写文化只是稍加关涉,显得离题甚远。

第五章的主题是中国思想的西学转换,这一章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思想的镜像,主要议题是中国思想向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的转换与生成。张冰的《“语言学诗学”视野中的民间文化问题》在俄罗斯“语言学诗学”(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巴赫金的语言诗学等)的理论视野下对俄罗斯汉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学、民间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中国民间文化在俄罗斯汉学研究中的镜像与镜像化。庄桂成的《查瓦茨卡娅的〈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俄国文论里的中国画论关键词》以俄国学者叶·查瓦茨卡娅对中国古典画论关键词的西学阐释及其“中西互释”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文认为查瓦茨卡娅对中国画论关键词的镜像化超越了“异域情调”和“东方主义”的观念,表现出一种“中西方多元共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理想境界。喻宛婷的《阿恩海姆的“太极图”: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中的中国图形》一文对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中国太极图镜像进行了研究,阐释了以太极图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图像在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艺术理论建构中的存在,揭示了中国元素在阿恩海姆艺术理论中的镜像化,并且阐发了这一西学中的“中国问题”案例对当下中国美学和艺术研究的启示意义。纵观这一章的三篇文章的内容,其主题应该确立为中国文艺思想的西学转换,这样会显得更为妥帖,因为其主要议题是中国文艺思想在20世纪西方文学和艺术理论中的镜像化研究。

《中学西话》一书致力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西文论对话的方法论探讨、《矛盾论》与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中国汉字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西方政治诗学对文化中国的重新发现、中国文艺思想的西学转换。通过对精心选择的诸篇论文的分主题组合,该书基本上呈现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的学术领域的大致轮廓。《中学西话》一书以中西文论的对话和比较研究为学术架构,以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为焦点,旨在经由西方文论这一他者的镜像化来把握和还原中国问题。该书试图通过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及其镜像化的解构,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文论中的相关问题,进而向西方乃至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国文论的真实面貌,促进中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旨归是中国当代文论在“世界文论”语境中的主体性塑造,以及立足于本土经验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学西话》比较典范地示例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并将该研究指向放眼世界、立足自身主体性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对于后者,虽然《中学西话》只是处于理论或思想探讨的阶段,却为我们奠基并展开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学术远景。

注释

[1]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曹顺庆,王超.中国比较诗学三十年[J].文艺研究,2008(9).

[3]张汝伦.他者的镜像: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J].哲学研究,2005(2).

[4]张建琴.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5(1).

[5]曾军.“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多维透视[J].文艺争鸣,2019(6).

[6]这一点可以参照费希特的哲学思考,自我设置非我,然后克服非我(他者)的异在而回归自我,以完成自我的主体性。

[7]曾军.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8][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科学已经成为人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影响。公众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熟悉也对个人、社会和政治决定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而言,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学课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也成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二、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片面化。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资源匮乏。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

三、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基础。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基础,就是学科知识。试问连小学科学基本学科知识都不夯实的教师,其教师素养自然不高。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学科内在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的掌握,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立足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以探究实践的视角去审视课程;其二,适当的将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实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的动态化完善;其三,处理好课程内部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学科学知识网络体系,以此去开展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自信,学会交流与合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要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大课堂,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灵活设计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与解决身边的自然科学问题,使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教师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是一种手段,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能力,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兴趣都需要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样,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探究既是自身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一种途径,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观察实验操作,更要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去设计和加工实验,提出更多的效果优异的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这本身就是科学教师探究能力的体现。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且这些素质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才能逐步形成。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形成,必将能够促使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必将能够适应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需求,必将能够开创小学科学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戴丽敏. 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刍议[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33-136.

[2]张阿媛. 改革开放三十年小学科学课程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亓英丽. 科学的文化属性与当代科学课程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李水霞.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注射室护士;新毕业护士;带班

1 入科教育

1.1首先护士长向新毕业护士介绍科室的同事和周围环境,如更衣室、洗手间、茶水间等功能室的位置,消除陌生感,并给予配备必要的钥匙和个人私用储物柜,增加归属感,使其更快地熟悉科室环境和适应本科工作。做好岗前培训,清楚解释医院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仪表、仪容着装要求,交待工作的注意事项、要求。选择具有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刻苦好学、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且有耐性的年资长、职称高的护士带班。

1.2带班护士首先向新毕业护士介绍科室布局,工作流程、方式、要求,各班的工作时间、职责,交接班的内容,各物品摆放,污物处理,器械、仪器的使用保管,水电开关位置,使新毕业护士对本科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便于日后的带班工作。

2 服务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进步,患者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带班护士应让新毕业护士熟悉我院患者就诊、交费、检查、治疗处理的流程和了解门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新毕业护士可以向患者作出正确的指示和做好健康教育。带班护士首先是培养新毕业护士的服务态度,逐渐从微笑服务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说话有技巧、沟通有艺术等,杜绝不必要的投诉和护理纠纷。例如:主动为病人倒一杯水、递一块纸巾、治疗过程中多一些问候、病人离开时送一句祝福等,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提高满意度。其实带班护士一些细微的动作直接影响新毕业护士在以后的工作态度,培养新毕业护士拥有更强的服务意识、细密的心思,可以更周全地照顾病人的需求。

3 安全教育

带班护士在平时工作中需加强新毕业护士医疗安全和护理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避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3.1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备药时应检查药物质量、有效期等,配药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安全用药原则,药物剂量、用法是否有错误。目前电脑网络系统普遍应用于临床,在工作中会遇到医生输错医嘱,药房的工作人员没发现,导致错误发药的现象,这就需要培养新毕业护士具有谨独精神和广泛的医药知识,严格把关,避免差错事故发生。规范新毕业护士为病人注药前除了做好理论上所说的三查七对外,还应查对患者的年龄、诊疗卡号是否与注射单上的年龄、诊疗卡号相同,避免发生同名同姓的病人打错针的现象。并且在用药前应查病历和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用餐史,例如: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前,必须询问患儿是否有蚕豆病;中老年病人滴注葡萄糖时基于安全考慮,最好能够询问病人是否有糖尿病;需皮试后才能使用的药物,皮试后常规在病历上记录药品批号、皮试时间、执行者签名,且字迹清晰,方便以后用药查对;遇到不懂之处或者病人有疑问时,应及时询问同事或医生,弄清楚后才执行,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3.2 带班护士应重视新毕业护士消毒隔离制度能理论联系实际,教会消毒液配制、浓度监测、紫外线灯使用,加强无菌观念培养,规范无菌操作,规范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做好个人防护,落实保护性措施防职业暴露。例如:为病人静脉穿刺时,使用的止血带严格实行一人一管一用一消毒原则;处理完病人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操作完成后,能习惯性地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处理等。

3.3带班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使用的药物性质有针对性地向新毕业护士灌输用药安全方面的知识。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针头,我院考虑到输液安全,建议1岁以下小儿常规使用5号输液针头、其余患者使用5.5号输液针头,以免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自行调节滴速,从而发生危险。在静滴氨茶碱、氯化钾、钙剂、倍他司汀、间苯三酚、阿奇霉素等副反应较多的药物、年老体弱和婴幼儿患者输液时,滴速应慢,每分钟不能超过40滴。但静滴甘露醇时,则应选择8号以上输液针头,且应把滴速调至每分钟125滴,以保证疗效。穿刺后告知患者不能擅自调节滴速、离开输液室,并着重巡视,加强病情观察,重点交班。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等,如遇到患者询问时,可以正确解答,增加患者信任感,如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满18岁人群,癫痫史者、精神病患者慎用,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清楚,以免造成严重后果。用药前应告知患者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会出现的反应,必要时交待注意事项,例如:静滴阿奇霉素时会出现腹痛、恶心、针眼刺痛等不适,最好不要空腹滴注,减慢滴速可缓解症状;静滴左氧氟沙星针、氧氟沙星针时,可沿输液静脉走向皮肤出现条索状红斑、感觉有少许痒,如没有伴随其他不适,则不必惊慌,此乃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拨针后会慢慢消散;静滴甲硝唑针和克林霉素针会出现口苦现象,嘱患者多饮水、含服话梅可减轻不适,2至3小时后自觉症状消失;使用654-2针、阿托品针后,会面红、口干、心跳稍快等症状,即使饮水也不能缓解,大约用药后2至3小时症状会消失;肌注退热药后应多饮温开水;肌注苯海拉明针、异丙嗪针等会出现疲困、嗜睡,应避免高空作业、驾驶车辆;育龄期使用利巴韦林等易致胎儿畸形的药物时,要告知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最好半年后才孕育小孩等。预防性地把这些药物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轻出现药物反应时的恐惧心理,使患者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

3.4,带班护士应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引渡新毕业护士独立交接班。接班时应细心观察病区环境是否整洁、安全,认真清点急救物品、药品、检查设备仪器的性能,点清押金、体温计、冰袋、车床、枕头、被单的数量,认真听清交班者交待的病情、未执行完的医嘱、特殊事件等,有疑问之处弄清楚,并认真巡视病人,注意特殊病人做好床边交班。交班前本班工作做清、卫生搞清、特殊性治疗及病情变化病人的记录写清,写好交班记录。能全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向接班者表达清楚病人病情、治疗、特殊处理,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有效性。

4 业务技术教育

4.1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带班护士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对新毕业护士实行循序渐进地由易到难的操作训练。重视正规操作训练,不能因忙、贪方便而简化程序,避免形成不良的工作习惯。科室可以通过业务学习、操作示范、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准确判断皮试结果等。刚开始静脉穿刺训练应选择合作的、血管较粗、易于穿刺成功的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后,多选择不合作、血管较细、穿刺后要用夹板固定的幼儿进行静脉穿刺,刚开始时带班护士可从旁协助新毕业护士进行操作,穿刺成功后指导固定技巧。待幼儿的静脉穿刺技术也较熟练后,增加婴儿的静脉穿刺操作锻炼,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操作锻炼及穿刺成功后的固定方法。带班护士多向新毕业护士分析在实践过程中穿刺失败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配合操作的技巧、减轻穿刺疼痛的小窍门、穿刺部位的选择、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血管硬化患者血管的选择和穿刺技巧等,新毕业护士应不断总结经验,平时留心观察。准确选择肌肉注射部位,手法正确。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旧针眼处、淤血及血肿部位注射,长期作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药物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立即注射。注射前,排尽空气。进针后,必须先抽有无回血,无回血方可推注药液。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技巧,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交待注意事项。着重训练婴幼儿的肌肉注射操作,不宜选用后臀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前应指导家长固定好患儿,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惧针”心理者在注射前摆正体位,最好躺在床上进行,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血友病、浮肿病人 肌注后应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认真配制好各种皮试药液,浓度准确、规范保存环境和使用时间,准确判断皮试结果,讲解有关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的因素。例如:注入药物剂量不足0.1ml,注入过深,药液外渗,使用激素或抗组织胺类药物等均可造成假阴性。皮试液配制不标准,针刺过浅,注入药量过多,患者对刺激的高度敏感,患者处于体质衰弱、空腹、疲劳、有药疹等特异的生理病理状态,皮肤消毒时对酒精过敏,注射部位衣物摩擦用手按捏,缺乏对照手段,患者的心理因素,医护人员怕担责任放宽阳性的标准、时间等原因均可造成假阳性。对于可疑的阳性或者判断意见不一致时,可用生理盐水在对侧手臂做空白对照观察实验。若确定阳性时必须有两名以上执业护士判断,并在病历上用红色签字笔注明并双签名。重视患者自觉症状的反应:如患者感到针眼发痒或有其他症状时,应定为阳性,但也要排除患者的心理因素。带班护士应禁止新毕业护士单独进行药物过敏试验操作,带班护士可在旁指导新毕业护士完成操作,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4.2平时工作应注重能力的培训,体现在特殊事件、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带班护士应重视新毕业护士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新毕业护士熟练掌握医院制订的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措施,当遇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药物反应、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晕针、低血糖反应,或工作过程中发生投诉纠纷、护理不良事件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从“愣住了”迅速转变到积极应变、根据情况必要时报告上级、处理后做好登记和按要求写好护理记录是需要新毕业护士在临床上刻意去锻炼,刻意去观察别人在遇到相似事件时的处理方式才能慢慢培养出来的。对于在工作中发生的任何情况,带班护士应指导新毕业护士如何处理并完成相关记录,多组织大家共同交流讨论,分析应急处理的成功和失败例子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危机意识,使新毕业护士懂得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保护好患者和自己,避免出现法律纠纷。逐渐培养新毕业护士具有考虑问题周全、遇事处变不惊、动作利落,果断冷静的素质,不仅表现在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更应该反映在一定的预见能力上。护理工作中的应急应变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仔细的观察、正确的判断、自信的处理上,如何能提高新毕业护士的的应变能力,关键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具有熟练掌握抢救仪器设备操作、抢救药品使用和注意事项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经验。

5 管理教育

带班护士完成一级护理质量管理,做好专责护理和个案管理,把握关键环节的工作重点,使质控常规化职责化,并参与二级护理质量管理,监控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质量持续改进。培训新毕业护士积极参与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活动,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遵守护理技术规范和工作指引,确保患者安全。新毕业护士了解护理质控的内容,参与落实科室环境安全和卫生监督管理,做好消毒隔隔离和指导和监督卫生员搞好卫生,遇到输液患者较多,场面混乱时应对患者做好指引,懂得疏导分流处理好患者,熟悉科室物资请领、设施设备保管保养,协调科室工作。

6 总结

护士长应重视新毕业护士的培训,平时多关注新毕业护士,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題。定期检查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并组织考核。带班护士能对新毕业护士进行全程管理,系统地、有步骤地进行带班教育,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提高。共同鼓励新毕业护士不断加强学习,认清发展趋势,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白衣天使。

上一篇:投资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港口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