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中学;角色认同

一、问题提出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指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鉴别、转介、诊断、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技术,消除其心理不适,防治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1]。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是中小学精神卫生三大体系之一,其他两大体系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2]。2016年12月,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3]。可见,学校心理咨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服务,这项服务需要一支专业化、具备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队伍。

从现状来看,心理咨询工作是我国中学心理教师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角色,其内涵主要是指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心理发展的促进者和心理健康的示范者[4]。学校心理咨询从目标来说,既包括解决某种特别的行为问题或心理危机,又包括促进普遍的身心健康发展[5];在形式上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对于中学心理教师来说,要从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进行一对多辅导的心理健康服务教师之间进行角色转化,他们在精力、专业能力、角色定位和角色实现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可以探讨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问题。

张淑华等[6]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阿什沃斯(Ashforth)认为,角色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自我在角色中的定义,它包括和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周永康将角色认同分为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积极认同的构成因素包括角色定向、情感体验和角色适应,消极认同的构成因素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懈怠和角色对抗。身份认同具有层次性。一是对身份认同的认知,这是形成身份认同的基础。它包含两个部分,主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归属群体的认知。二是主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角色身份或群体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三是主体在这些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模式[6]。本研究认为角色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身份认同。

在近些年的文献中,对于中学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研究不多,研究更集中在中学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上。中学心理教师是否认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就是说在认同的情感层面是积极还是消极,以及他们在履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这一角色并对角色进行认同时,在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是本研究关注的内容。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质的访谈和分析)关注个体的语言文本的意义和主观经验,区别于量化研究,以弥补量化研究无法真实详尽主观经验的不足,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预访谈1名从事中学咨询工作的教师,正式访谈7名从事中学咨询工作的教师(分别用C1到C7代表)。7名正式被试分别从长沙市的7所中学抽取,进行个案访谈。其中,6名来自市属中学,1名来自区属中学。全部正式被试均满足三个条件: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从事学校心理咨询五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正式被试平均年龄为33岁,平均周个案数为2到5个,入职以来平均从事心理咨询年限为8.29年,最短的为5年,最长的为16年。

(二)工具与方法

使用电话录音软件和“讯飞听见”文本转录软件。本研究采用阿什沃斯对角色身份认同的定义,从与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几个方面确立访谈问题的维度。通过对一名被试进行预访谈后,确立正式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访谈者即作者本人。访谈者与受访者约定好时间,进行电话访谈并录音,要求受访者尽量排除外在干扰。

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和工作相关信息调查;(2)与角色有关的规范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3)与角色有关的能力认知,“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中学心理咨询工作?”;(4)与角色有关的价值观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5)与角色有关的目标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目标是什么(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6)与角色有关的信念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需要拥有怎样的信念?”(7)对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主要访谈题目是“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着眼于当下);“您认为中学心理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着眼于未来)。在访谈时,访谈人员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适当追问,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

(三)步骤

首先,作者在獲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进行录音。其次,对录音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最终转录完成的原始文本资料共7个访谈录音。文本资料共2.5万余字,访谈时间在8分钟到28分钟。最后,使用系统的文本浓缩方法得到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的表现。

系统的文本浓缩法操作步骤:(1)阅读所有材料,了解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表现;(2)确定代表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在不同层面的意义单位;(3)为这些意义单位编码;(4)浓缩和概括每个编码组文本片段意义;(5)总结每个编码组的内容,以全面描述反映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表现[7]。

三、访谈分析

(一)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认知表现

1.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规范的认知

访谈对象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个是心理咨询师的伦理道德。中学心理咨询师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从受访者的回答来看,中学心理咨询师其实是一个多角色的职务,更合适的称呼是心理咨询专职老师,它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于一体。中学心理咨询师除了遵守咨询伦理外,还需了解学校教育的伦理要求,以及掌握处理两种伦理相互关系的能力[8]。

2.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目标的认知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目标的认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只是做个体咨询工作,其角色目标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初级目标。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可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处理一般性心理问题;评估、鉴别各类心理问题,及时转介。

中级目标。熟练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够处理一些严重心理问题。

高级目标。灵活运用各主流流派的咨询技术,进行整合,高效解决问题;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具备治疗胜任力;具备督导能力。

第二种情况,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整合,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最高层级的角色目标是面向广大学生的。

中学心理咨询师,如果真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他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推进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探索。把它做得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或者是整个社会的、学校的需求。可以去探索一种模式。(访谈对象C2)

因面向学生进行工作,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的角色不能仅仅限定在个体咨询上。实际工作中,除了个体咨询,还可以做团体咨询,此外还需要探索现代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模式,促进普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能力的认知

与陈海德等[9]的研究一致,通过访谈得出中学心理教师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从教体验来定义心理咨询能力,所以强调对中学生更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比如,在知识维度上,还须充分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以及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在技能维度上,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成熟或生活经验不足,还须掌握引导学生来访者领悟的技巧,以及能够与儿童和父母良好沟通交流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对自身咨询能力进行评价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具备咨询严重心理问题的能力。

4.对心理咨询师角色定位的认知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心理咨询专职老师无法处理的问题应通过引进兼职心理咨询专家来解决。

在我的认识观念里面,中学心理咨询师和中学心理老师是区分开来的两个职业。虽然我们的现状是融合在一起,但是我会觉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学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老师是分开的。部分个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专业程度会相当的高,这是大部分心理老师没办法去做的,所以我觉得可以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去填补空缺和遗憾。(访谈对象C3)

第二种,认识到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存在局限性,限定其职能范围,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心理问题进行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再者,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时,要尽量避免双重身份带来的破坏作用,保证专业性。

我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做专业的心理咨询。更多只是做了一些鉴定性的工作,或者就是解决一些比较轻微的学生的心理困扰。可能做不了非常专业的咨询。(访谈对象C2)

学生走进咨询室,你首先要跟他区分一下,现在跟他对话的是老师,还是一个咨询师。学生也不大明白这两个角色怎么区分,咱们要跟他说明一下,咨询师一般是怎么跟学生工作的,跟在教室里讲课时教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访谈对象C6)

第三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多种角色,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性咨询上。这类咨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10]。

应该成为推广者或者是宣传者这样的角色会更好。一己之力很难帮助更多的人。以一己之力去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是最好的。不仅在中学,只要是一对多的情况下,都应该去思考,怎样把这个工作由消防员变成推广者。(访谈对象C4)

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评估和鉴别这样简单功能的实现,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供一个视野,让孩子自身能够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生活和适应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很多咨询技术,课堂上设计进去,做团体辅导。(访谈对象C7)

结合受访者的回答,更为全面的认识是,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一方面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同时也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上,并借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也可以运用在教育和教学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设想部分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作为资深学校心理咨询师将具备处理严重心理問题的能力(严重心理问题本在心理咨询范围内);兼职心理咨询专家将对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及神经症进行有效干预;学校心理学家将着手处理教育心理干预中的棘手问题并对骨干心理教师进行高端培训。只有多方力量进行配合,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中学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兼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处理双重关系时需要接受培训和督导。这也是完善我国现行伦理守则需进行的工作。

(二)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情感表现

有一部分受访者不认同自己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是主要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则是次要的。

我首先没有把自己简单地指定为一个中学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面向中学生的咨询,只是我日常工作中一个小的部分。而且我觉得我不具备处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危机个体的能力。(访谈对象C1)

我觉得我们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心理咨询做得也并不是很规范的,它只是说类似于心理咨询的一种心理辅导。所以我会更认同我自己教师的身份,其次再认同咨询师,因为我理解的咨询师应该是做得很专业的。(访谈对象C2)

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更为心理老师接受和认同。目前我国对心理教师的定位主要是授课和推广,一些心理老师还被分到处室处理行政事务。心理咨询工作并未得到学校领导应有的重视。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带来更明显的社会效益,自然而然,心理老师会相对弱化心理咨询师角色。另外,将学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定位为做个体咨询,忽视团体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的作用,会使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角色产生消极认同。

(三)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行为表现

受访者均提出了自己在协调多个角色时的发展目标,并且呈现出个体生涯规划路径的多样性。有三种可能的角色实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心理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不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发展作为生涯发展的重点。

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中学心理老师都会把重心放在咨询这一块。对我来说,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我自己还是先按一个老师的要求做好,然后再通过咨询的途径给学生一个不同视角的帮助。 (访谈对象C1)

对我来讲,我可能并没有想要把心理咨询发展成为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排位置的话,他可能会排到第三位。前两位,第一个应该是心理教学,第二个应该是团体心理辅导或社团这种学生集体活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群体性、预防性的工作,这会更为重要一些。然后是这种个体性的,要去做,但是應该不是工作中最主要的事情。(访谈对象C2)

第二种方式,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适当分离,成为更为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分离是将心理咨询师的部分角色的职责、权限和功能与教师角色的职责、权限和功能分离开[11]。

首先专业能力要有,然后不断地学习,进行个人成长。在做个案的时候,最好有专业督导的支持。在处理中小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老师比医生本身更具有优势。(访谈对象C6)

我觉得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按照自己的特点需求,选取比较主流的咨询技术,重点掌握,不用五花八门。适应学生需求的几种比较经典的流派和技术,我就觉得挺好的。(访谈对象C7)

第三种方式,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整合,同时履行多个角色,结合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干预。

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学的心理咨询师,不像大学的心理咨询师那样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就现状、要求而言,我认为可以把咨询师的角色往班主任身份,还有专干等管理者的身份去做一些带入,这样可能便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访谈对象C4)

由于我国目前对心理教师岗位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规范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督导评价,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着漫长的探索,未来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因而呈现出生涯规划的“多样性”。

受访者均对自己的生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尝试对多角色进行调和,但是要分清各角色的权限、责任与义务,在整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角色澄清分离,对心理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陈海德等[8]指出,我国中学心理咨询教师有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形成良好的角色特征,即承担多种角色任务以及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避免造成角色混乱。

四、结论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有三种具体表现。

第一种,不认同自身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在角色冲突时,将角色主要定位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

第二种,认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色,并想着力发展这一角色。

第三种,认同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角色的整合,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本位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五、讨论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要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的素质,促进其健全发展的自我教育为基本精神;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基本途径相结合;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支持为保障[1]。

这一模式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当是中学心理教师十分重要且主要的专业角色。依据最新政策和现有研究,中学心理教师应定位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教师。他们既是学校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也是教育心理专业干预人员,还是心理辅导教师。三大专业角色的工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评估、咨询、干预、辅导、教育、矫正几大工作的专业性均要予以保证;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工作模式同等重要。中学心理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广大教师应该都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心理干预技术的实践中来。

中学心理教师应立足一线,对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个专业角色进行澄清、发展与整合,积极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本位化心理健康服务总模式和分模式,并可结合自身所长和兴趣在各个角色间有所侧重,各有专长。

构建现代中学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心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发展。我们要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队伍建设和督导监管等多方面入手,逐渐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1998(1):42-47,57.

[2]罗晓路,廖全明,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4):974-976.

[3]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shtml.2017-1-19.

[4]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4-7.

[5]朱赤.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98-103.

[6]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7]Binder P,Holgersen H,Nielsen G. Why did I change when I went to therapy?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ormer patients'  conceptions of successful psychotherapy[J].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2009,9(4):250-256.

[8]陈海德,方晓义,胡伟,等.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的结构及测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00.

[9]方晓义,王锦,赵晨,等.中学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1-38.

[10]陈传林.试论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6(4):31-34.

[11]韦耀阳,杨邓红.论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冲突[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34-36.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长沙,410008)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在国民生产总值飞速提升的同时却造成了经济水平与人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严重脱节,凸现出心理疾病迅速侵袭的险况,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刻不容缓。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引言

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在国民生产总值飞速提升的同时却造成了经济水平与人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严重脱节,凸现出心理疾病迅速侵袭的险况,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刻不容缓。通过国内外心理咨询现状对比,发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空间巨大,但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其发展缓慢,部分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生命短暂。我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急需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心理咨詢国际国内现状对比

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咨询以来,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1)从业人员数量与市场需求的对比。1991年国际卫生组织公布,除东欧外的11个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550个/100万人口,除中国外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191/100万人口,四个东欧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83个/100万人口,在美国每一千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而我国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每100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1]

(2)从整体分布上看。国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多集中在高校和国家正规专业培训机构。而我国的1010所大学中,心理系只有20多个,其中心理咨询专业几乎为空白。据中科院心理所2008年8月的统计显示,80年代后已开展的相关培训90%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长沙这六个城市[2],且培训机构专业化程度不够,参加培训者多以非心理学专业的本专科生为主。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心理咨询者遍布全国各地,而我国则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3)从学历上看。在一些心理咨询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咨询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如美国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在日本心理咨询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并获得“临床心理治疗师”资格认定以后才能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而我国心理咨询师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分布不均,甚至还有一部分非心理学人士。在这其中多以本、专科为主。

(4)从兴起历史上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心理咨询,到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繁盛时期。据美国心理学会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当时咨询心理学家人数在各个心理学分支中仅次于临床心理学家,排在第二位。而我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准备心理咨询,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部分高校施行[3]。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心理咨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说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空间巨大。

2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我国心理问题人数在2—3亿,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但只有不到10%的人群得到相关医治[2]。

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20世纪60年代精神病为2.7%,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已达13.47%,总病人数1600万人,精神分裂者600万,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2]。

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IT行业2000名员工工作所做的调查也表明。有30%的员工心理压力大,5%的员工问题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2]。

汶川大地震后,据专家估计,心理受灾人群超过50万,“‘多个北川人挺过了天灾,却选择了自杀,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理救灾远比物质救灾艰难得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说” [4]。

由上述数据可知,心理疾病已成为我国的前列殺手,大力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刻不容缓。

3 影响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咨询以来,却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影响因素。

(1)无适合本土化的方法与工具。如使用的量表大多数从西方引进,差异性受本土文化极大的影响。方法也过于僵化,不够灵活。我国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化且深厚。56个民族就有56个大的文化团体,在加之各地区,还存在区域文化,形成了我国的文化现状。给心理咨询加大了难度。

(2)国人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保守思想严重,错误的相信社会舆论,同时不能正面接受这种文化思想。就是在得知自己有了心理障碍后,也是先向亲戚,朋友诉说,如果不行才进入专业机构咨询。严重影响了心理咨询的发展和普及。

(3)国家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国家政策下达很好,可基层却迟迟无法落实,尤其是边远地区,如学校心理工作者,目前许多初高中依然未配备心理专业工作者。而是以政治老师等取而代之。同时我国心理咨询受灾害影响。平时却很少被关注与重视,比如马加爵事件,让大家意识到心理障碍对社会的危害性,才开始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性.

(4)无正规统一的从业标准。目前社会上的心理工作者有心理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也有非心理学人士,非心理学人士无专业知识与方法,容易给来访者造成负面影响,专科生和本科生知识太少,社会阅历不够,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年龄在30岁之下,有的甚至未经历婚姻与家庭生活,又从何给因婚姻或家庭造成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咨询与治疗呢。

(5)国家管理制度不健全。因社会的进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大,突现出的心理问题日益显著,使得许多机构看到这一商机,运用社会的需求渔翁得利,如某些电台或报社,杂志社运用电话热线,书信等方式对来访者进行错误咨询,给心理咨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6)经费匮乏。研究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原因,仅以辽宁省为例,各个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整个心理学研究经费(包括各项来源)总计每年不到1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不足2.5万元[5]。

(7)人们错误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催眠,更有人害怕一旦被催眠,会将自己的所有秘密说出,包括银行账号以及密码,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就如同算命,在学校里或机关部门把心理咨询当政治教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多是疯子,是有精神病的人,从而冷落他们,孤立他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影片过于神话心理学知识,给人们传播一种不良的观念等因素。

4 建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想使心理咨询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深度挖掘,整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研究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咨询,治疗方法和量表。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人民接受的知识文化与西方不同,在研究心理咨询的时候,国外相关心理量表要加以校正,计算出适合我国的常模系数,以便更准确的测量出心理结果。

(2)国家应加强重视程度健全管理制度。对一些不正规的电台和或机构进行整顿。对一些不合常理的影片(如催眠等)实行禁播。加大电视,电台,报纸的正确传播力度。让人们正确面对心理障碍,心理咨询与治疗。

(3)制定严格的从业标准,认真执行考试制度,将不合格的或未拿到相應职业资格的那一部分群体排除到心理学门之外。

(4)扩充经费。加大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投资,培养一批愿意为了心理学发展而奉献的学者。同时加大经费投资,更好的保障已有研究的继续开展。缩小心理咨询与治疗同国外的差距。

(5)加强培训,造就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社会在进步,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定期不间断地学习,培训,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5 结束语

总之,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空间巨大,因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日亦突出,发展心理咨询迫在眉睫,但影响因素众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这一新问题。加快发展我国本土化的心理学各方面知识与技能。做到經济与心理素质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kurt pawlik mark R.Rosenzweing著.国际心理手册.上[M].张后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杨凤芝,程海礁.浅析心理咨询师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 职业时空, 2009(6):36-38.

[3]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3.

[4] 于蕾.我国进入心理疾病高发期[N].中国青年报,2009-03-02

[5]孙远刚.我国心理学研究的误区及发展对策[J]. 教育科学,2005(2) : 57-59.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3篇

咨询方案采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空椅子疗法、宣泄法。空椅子疗法:因父亲不爱他,一出生就要把他扔掉,求助者非常恨父亲。咨询师用空椅子疗法让他与父亲做个告白。父亲告诉他,其实一直都很爱他,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求助者把十多年来对父亲的积厌一下宣泄出来。之后他告诉父亲不赌博、不打妈妈,有时间和他聊天,希望自己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得到父爱,父亲告诉求助者,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是爸爸。现在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希望他好好学习,做完告白,求助者心情好了很多,觉得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心情这么轻松。睡眠开始好转。第二次咨询师让他画格子,告诉求助者随便画,随便涂什么颜色。咨询师说完之后,求助者拿起笔和纸又重复问了咨询师好几遍。是不是随便画?涂什么颜色都可以?说明求助者在生活中做事优柔寡断。母亲很优秀,离婚后一直没再婚,抚养两个孩子很不容易,她总是用自己的目标要求孩子。然后咨询师让求助者和母亲做了个对话,让求助者和母亲演一遍10年后的自己生活、事业怎样?咨询师告诉求助者的母亲,从此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一切。说完后,求助者精神状态比前一次更好了,变得自信。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在宣泄室让求助者把沙包当作他爷爷奶奶,咨询师在旁边一边告诉求助者把恨奶奶他们的话都说出来,此刻的他是最安全的。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宣泄,他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通过空椅子疗法,希望奶奶他们从今后好好对她们母子。做完这些,求助者整个人放松了。两周后来访能正常上课,注意力集中,睡眠非常好,饮食大增。之后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变得爱说爱笑,能主动和同学老师聊天。一个月后求助者考上专科。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华夏心理培训学校)

编辑 马燕萍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因素分析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820万,同时还有大批的中职毕业生及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毕业生,然而工作岗位的增加远少于毕业学生的增加,僧多粥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掌握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竞争,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的分析显得愈加重要。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明确就业倾向、增强就业技能、应聘工作岗位等就业相关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就已经提出就业心理问题并开始研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且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方才实施, 故近年来,学者们方逐步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夏建华,邓红(2015)指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偏差,甚至是心里障碍。面向毕业生,则主要是由于对就业层次有较高期待,而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导致毕业生们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引发自卑、不满、失落等不良情绪。沈焕泉(2015)指出,就业压力会引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业受挫会导致毕业生们自尊受损,如果程度较为严重,毕业生会陷入心理危机状态。李磊(2016)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夸大自身价值、浮躁冲动、犹豫不决、盲目跟风、依赖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和干预,进而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以上学者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消极特征,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积极特征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呈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全貌,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相关研究进行一定补充。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复杂,既具有积极特征也具有消极特征。也正因此,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以调试状态,顺利就业,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心理的消极影响,出现就业困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帮助高校毕业生扬长避短,从容应对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倾向更加明晰。当前大学生入校后便开始陆续接受就业培训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授指导,前辈经验分享,朋辈互相讨论,网络信息查询等多种渠道,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便已经形成相对较为明晰的就业倾向,对于自身日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并在就业前增强实力,积极准备,以尽量使自身条件能够符合就业倾向的要求。第二、就业心态更加理性。高校毕业生能够理性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历、证书等因素,集中精力选择自己可以满足其要求的工作,以增加自身被录取的可能性。第三、就业态度更加积极。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切身感受此种压力,适当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催促着高校毕业生提前为了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争取心仪的用人单位和理想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焦虑。就业焦虑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首先,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仍然担心会出现失误导致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时会出现过度紧张,影响发挥的问题;其次,高校毕业生并没有为就业做充足准备,就业时会出现慌乱,应对不足的问题。前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不理想,后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失败。此两种结果,都会引起学生焦虑,不安、怀疑自己,此类不良情绪体验对毕业生后续的就业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其自信心及主动性。第二、依赖他人。就业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努力,招聘季时处理诸多的信息,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考验。畏难情绪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渴望依赖他人的帮助,走捷径获得工作机会,最突出的就是获得家长的支持。此类高校毕业生不会主动就业,一味等家长安排工作。此种就业方式是盲目的,被动的,很可能出现工作和自身能力或兴趣不匹配的问题,最终无法获得长久的职业发展。第三、过于功利。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应综合考虑工作地域、成长路径、晋升空间、工资待遇等因素,但是部分毕业生将工资待遇放在了首位,认为哪个用人单位提供更高的薪资便是更好的选择。此种过于功利的就业心理缺乏长远目光,只看眼前利益,往往会导致就业后的发展受阻的问题。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区域,涉及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此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十分复杂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和品德教育,对于正确的就业观有一定的习得。另一方面,家庭期望、社会风气也在不停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会产生非常大影响,其中强势家长或“包办式”家长容易忽略毕业生的主观意愿。而社会中的功利风气、拜金思想更是直接负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心理产生不良的暗示及影响。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结果即是带来了其自身就业心理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2.2 用人单位因素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用最短的时间招聘到符合用人需求的毕业生,是就业招聘最直接的目的。受到就业法规政策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隐藏”部分用人要求,比如只招录男生,985、211生源,企业所在地生源。此类隐性规则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高效地招聘到最适合的人选,部分企业会在招聘时,仅给学生很短的时间思考决策,否则变化将就业机会收回,此种做法会使学生无暇比较判断,浮躁不安,出于怕错过的考虑,往往匆忙签约,日后遇到更加心仪的单位再毁约重新应聘,这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违约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自学生入校以来,便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就业指导课、就业社团、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校招季开始之前,已经在心理和技能上对就业做好了一定的准备,辅之个人的地域偏好,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愈加明晰和就業信心逐步增加。但是,学校更多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稍显薄弱,学生遇到就业困难,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去消解,如若学生未能消解成功,那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3.1 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该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强化积极的部分,引导消减消极的部分。同时,应该教育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正视就业压力,排遣就业焦虑的方法和渠道,发挥自身主体性。

3.2 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为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应聘等相关当面提供了诸多帮助。但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此项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能量学习榜样,让学生逐步内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进取等精神,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摒弃自私、功利、拜金等不良风气。同时,应当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独特性,了解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逐步消除毕业生们的焦虑。

3.3 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

高校在重视就业心理的同时应该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拓展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通过单独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在辅导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帮助其建立对自身的信心、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得到朋辈群体的支持,增强其自我帮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 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

[3] 沈焕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溯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4] 夏建华,邓红.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5] 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6] 李磊.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管理的手段之一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单纯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正确的让高校德育工作成为大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高情商,是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轨迹,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挫折,既要看到挫折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挫折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德育 身心健康

1 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近几年在高校发展起来的,重点在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德育工作重点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但在实际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与高校德育工作在功能上有互补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高校管理中,对于心理有疾病的学生,单纯靠做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工作中,只有结合心理咨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德育工作是解决道德问题,但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与思想品德是缺一不可的。

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管理中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今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传统德育教育已经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有其独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心理调试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强调德育工作者的主题地位而忽视管理的主体—— 学生。德育工作者若将心理咨询运用到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在当今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健康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解决。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到自己出现的问题,从而加以纠正和解决。

2 目前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各个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实际效果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差距。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传统德育观念影响下,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特点的重视。传统德育工作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去强调教育的唯一正确性,至于学生是否接受,以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则从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实际上,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的问题、道德的问题,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正确面对社会。

在方法上大多数教师易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缚,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带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影响咨询的效果。在日常形式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缺少对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咨询的氛围。在心理咨询员方面,大多数人没有心理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背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多为“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大多为非正式机构,稳定性较差,往往随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的调岗等因素出现波动。目前,心理咨询的挂靠单位因学校而异。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就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挂钩。

3 优化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营造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加强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要加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实施。实际上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能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中找到答案,所以高校心理咨询和家庭、社会、学校的氛围息息相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良好系统,有效的实施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的便利,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开创心理咨询在线聊天室。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即时聊天,疏导来访大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商定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解决来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办网上论坛。在网上的论坛中进行网上的咨询和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以发帖的形式发布在论坛上,引导者以一般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引导、影响网民的心态,解决学生的烦恼和困扰。

高校心理咨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各个高校应该规范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对心理咨询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心理咨询员既能掌握学生德育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加快发展心理档案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档案。从学校德育的层面来讲,要营造一种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学校心理健康的重点在于积极地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潜能,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群体进行被动的、消极的、诊治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要主动的、积极的、塑造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些压力作用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好的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大学生人格合格发展,培养德育发展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0.

[2] 王荣.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 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心理研究生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