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观念范文

2024-04-03

市场营销观念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八规六禁”的影响下,酒店业如何平稳过渡,实施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饭店营销战略已成为现代饭店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影响酒店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饭店业如何实施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饭店营销战略,最终实现顾客满意的营销目标。

关键词: 顾客满意 营销战略 中资饭店

一、背景

习主席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转变党的作风的“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打压“公款消费”,批判“中国式盛宴”,工商部门严打饭店“最低消费”门栏,全国掀起了“简朴风”,弃“奢”从“俭”的社会风气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让高端饭店特别是中资饭店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面对新形势,饭店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战略、创新思考,积极行动起来培育多元的市场,真正培养出忠实顾客。

二、影响酒店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分析

美国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指针,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经典名言。饭店上下员工都必须以实现顾客满意为主要目标,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对客服务、结账及业务流程的所有阶段。影响酒店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如下:

1.顾客预期。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即顾客对服务的预期。影响顾客对服务的预期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经验、口碑、饭店的宣传和个人的需要这四大要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饭店业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重视和深入了解顾客的需要和预期,并在饭店经营管理与营销组合中重视对顾客的期望管理,饭店应为顾客提供真实的信息,饭店业必须加强内部沟通和克服夸大宣传的倾向使顾客形成现实的期望。在营销过程中,适当将承诺定得稍微低一些,这样饭店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承诺,降低承诺并超越承诺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2.感知质量。根据研究,服务感知的质量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技术性质量,它是指顾客从服务运作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包括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设施设备、环境条件、服务时间等;二是功能性质量,它是指顾客获得的服务过程,这体现服务生产的本质表现,即服务生产的过程性。顾客是无法离开服务的过程体会服务的,在服务过程中,与顾客接触的员工行为、服务态度、服务程序及员工的言谈举止等都会影响顾客的服务感知,影响服务质量。影响顾客服务感知的因素有很多,但饭店业的形象和品牌,关键时刻消费者的个人情绪和饭店的有形证据对顾客的服务感知影响很大。

三、实施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饭店营销战略

1.树立“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市场营销强调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饭店的上帝,饭店如果失去顾客就无法生存。市场营销要求饭店的所有者、经营者与一般员工都必须树立顾客至上的原则,“顾客是上帝”恰恰体现了饭店营销中“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精髓和营销实质。

2.开发令顾客满意的产品。产品是饭店经营的重要基础,是饭店实现差异化营销的重要途径。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服务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今天的饭店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饭店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旺盛活力,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任何产品都有从投放期到衰退期的生命周期与变化过程,不断开发新产品使消费者满意是饭店经营者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完善服务质量控制系统。饭店产品的综合性和服务的无形性决定了饭店产品服务质量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化工程。饭店提供的服务特性决定了饭店属于知识型产品,顾客对饭店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饭店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提高饭店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成为饭店之间竞争的重要筹码。为了保证饭店服务质量,必须依次实施服务实现前的预防控制、服务过程中的标准化和统计控制及售后服务中的服务复原控制,这些都属于服务质量控制范畴。

4.饭店营销模式的创新。(1)跨界营销战略。跨界营销是根据不同行业、品牌、类别、环境、嗜好的消费者之间有着某种共性或者某种联系的消费特征,把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融会、扩大、影响,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审美方式、服务意识等,赢取消费者的好感,实现更大市场、更大客户群的占有。2014全球酒店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国际旅游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区主席袁勇认为,高端酒店自降身价其实是一种败笔,跨界合作不仅可以降低酒店建设成本,而且可以利用跨界各方的特色,体现不同元素,为酒店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

(2)品牌策略。同属于服务行业的麦当劳,他们的营销融合品牌形象。跨入21世纪,麦当劳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尽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和后来使用“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供不同的服务,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从而创造互动的欢乐气氛,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提高顾客的重复购买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多顾客。饭店可以采用麦当劳的品牌策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从而为饭店带来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邓勇兵.跨界营销:体验的综合诠释[J].中国市场,2007(42).

[2]陈果.JS酒店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市场营销观念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五种营销观念的含义,分析了这些观念发展演进的内外因素及必然性,认为营销观念的演进反映了企业在社会中逐渐从小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由以企业为中心逐渐转变成兼顾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利益,其营销观念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提出从内外环境条件促进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 市场营销观念 演进 思考

企业的营销活动总是受一定的营销观念支配。所谓营销观念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对市场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即营销主体开展营销活动的价值观和信念,西方称之为“经商哲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营销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对营销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定的营销

观念是一定的社会经济运行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一、 营销观念的演进过程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历史,可以发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各个阶段皆有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及任务。

营销观念的演进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它的演变是动态的,顺应竞争潮流的。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大多是生活、生产必需品,产品供不应求,选择性少,销售不成问题。该观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企业的重心在于大量生产,力求产品标准化,通过降低成本而获利。

2.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出现在生产观念后期,同类产品不只一家生产,消费者开始比较产品质量的差异,愿意出高价购买更优质产品。该观念以品质为中心,企业管理重心在于产品创新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销售观念

销售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生产大规模发展,产量迅速增加,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逐渐出现某些产品供过于求。该观念以销售为中心,企业的重心在于推销工作,用尽各种推销手段和工具,通过提高销售量而获利,不管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4.市场营销观念

该观念产生于20世纪50~70年代,在买方市场形成后产生的。注重消费者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消费者需求是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及中心,企业的任务在于认清消费者的需求,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开发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5.社会营销观念

该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势下,企业以兼顾顾客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顾客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而开展营销活动。总之,要统筹兼顾三方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

二、 对观念演进的哲学思考

1.五种观念的比较

从上述五种观念的变化,可以看出工商企业在社会中逐渐从小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同时其观念也在不断进步,由以企业为中心逐渐转变成兼顾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利益,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革命初期,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开始向工厂生产过度,企业相对比较弱小,主要任务是自身的生存,关注的重心在于内部的生产,注重提高产品数量。

当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增多,有了竞争,企业发现同等价位的产品质量好的销售得快,这样产品观念的产生成了必然。该阶段比生产观念有一定的进步,不仅注重产品数量,还注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管理重心仍然停留在企业内部。

基本观念变化不大。

在市场从卖方向买方过渡过程中,由于许多产品相对过剩,一些企业的产品不象过去好卖了,銷售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自然从内部生产开始关注到商品的流通领域。同时过去的积累使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日趋成熟。这样就出现了推销观念。这个阶段的进步在于企业开始关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环节,重心开始从内部向外部过渡,不足之处是仍然站在自身的立场上。以企业利益为重。

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许多成功的企业意识到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观念,首先确定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推销观念注重企业自身利益,而市场营销观念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交易对方的利益;推销观念仍然以企业为出发点,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市场营销观念开始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考虑如何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突破了自身的局限性,明白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能给对方提供其需要的东西。因此它是新旧观念的分水岭,是一场营销革命。标志着企业总体营销管理水平已走向成熟。经商哲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解决自身的生存,然后是发展,当企业逐渐强大起来后,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也开始承担些社会责任,因此,大企业在行业当中起领导作用,同时又是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者。担负社会责任的多少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成熟水平。

2.营销观念的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持有观念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历史性。市场观念源于企业长期经营实践,是一种理性感悟,各种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们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竞争的因素相联系和适应。是企业市场营销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营销观念的发展并不是对原来营销观念的彻底否定,而是站在不同的层面对营销活动的理解,新的营销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共存性。尽管五种观念在历史上依次以主流形式出现,但是,并不能简单认为社会上每个企业都如此。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也就20多年,虽然发展较快,由于社会生产各个行业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经营时间长短不一,经营者的观念和经验有差别,因此在同一时期,同样的大背景下,不同企业往往持有不同的市场观念,这是营销观念的共存性。

市场营销观念其本质是一种经营哲学,主要反映了经营者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经营思想的变化。

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早期竞争是个很好的例证。20世纪20年代初,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库兹恩上任后,实施了三大决策:改革内部生产线,通过建立大规模装配作业线缩减了装配汽车时间,大幅降低了成本;在全世界设置了7000多家代销商,广设销售网点;对主产品“T型车”降价。决策的成功,使“T型车”走向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美国汽车行业之首。到了1919年,亨利.福特解雇了库兹恩,自任总经理,仍采用低价策略。提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都是黑色的”,以产定销,以“黑色”作为福特公司的象征。而这时期,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改变,原来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少,大多追求高贵,气派。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买车的人数增多,大家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些消费者也追求经济、实惠。需求呈现了多样化。而福特公司傲慢自大,看不到环境的改变,没有及时调整观念,结果在竞争中日益失利,1927年被迫停产,1928年退居第二位。

美国通用公司是由杜邦财团控股,1928年前仅是个一个弱手,斯隆任职通用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经营组织,高层领导抓经营、抓战略性决策,同时提出“汽车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针,满足各阶层消费者需要,1923年市场占有率仅12%,远低于福特公司,1928年达到30%以上,1956年达53%,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

从这个例子看出,跟随时代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才能比较成功,否则,固守传统观念,不去顺应市场变化,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出局。

三、促进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

正是由于营销观念的历史性和共存性,即使在当代,不同企业可能持有不同的营销观念,有的小企业还停留在推销观念阶段,而比较成功的企业已持有社会营销观念,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因此,有必要倡导企业持有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1.改善市场环境,从外部促进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

企业采用何种营销观念,既与其内在动力即盈利性有关,也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压力有关。

从企业立场看,种种观念孰优孰劣还依一定的外在环境而定,能在特定市场环境使企业逐利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就是最优观念。

环境压力越大,企业市场观念对顾客和社会的有利程度越高,反之亦然。从宏观角度来看,促使企业实行现代市场观念的关键是改善市场环境,建立高压环境,使企业不得不考虑经营安全性问题。主要是加强法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舆论监督,维护合法竞争等。

2.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从内部促进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

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树立以社会和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观念。在现实社会中,营销观念经常被忽视或走样,有些企业,将市场营销等同于产品销售;将“顾客是上帝”、“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的”等仅视作策划宣传口号;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具体的促销技巧和方法上;将企业竞争局限在打价格战,这些表现说明许多企业骨子里固守的仍然是推销观念,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类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能力提高极快,任何一个企业很难凭借其产品长期保持垄断优势,而能够保持生命力的总是那些能够紧盯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越来越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顾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们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真正认识到持有何种营销观念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观念。同时,还要将现代观念通过培训方式灌输给企业的每个员工,让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用现代市场观念来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海尔集团是我国目前在家电市场上较成功的企业。海尔人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直接的市场竞争转向客户的竞争,他们推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CRM系统,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网和企业资源市场链,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达到共享数据信息资源。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相反,在于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张瑞敏提出:“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卖产品,而是先买进用户意见,再根据意见改进,最后买到用户忠诚度。”这使得海尔用十几年时间创造了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并挤进世界家电十强行列。2001年8月,张瑞敏成为著名刊物《福布斯》封面人物。

总之,我们只有从内外环境入手,倡导企业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成长,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菲利普·科特勒:營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鲍盛祥:系统观点下的营销观念的演变[J].企业活力—营销管理.2006,(1)

市场营销观念范文第3篇

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的滋养,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曲艺而言,“说唱艺术的源头‘生于民间’”①,既有人们的自娱自乐,也有出于实用目的间接贡献,民间性是曲艺的“根”和“魂”。也就是说,民间厚土滋养了曲艺并推动着曲种的产生、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的丰富创新、行业的形成与管理。但曲艺的“民间”概念不是固化的,而是随时间维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动态的表现。生于农耕文明的曲艺及至现代,职业队伍已成规模,亦有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常常参与到官方活动之中,其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民间”已悄然演进为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互联网+”时代。曲艺如果还是定位于农耕文明意义上的民间艺术显然已不合适,而是随着支撑曲艺“民间”智力因素的升级换代,朝着去粗取精、唯美化、规范化、纯粹化的舞台化趋势大步迈近。
一、曲艺的舞台化趨势

从艺术发展史看,一切表演艺术形式都是源自民间的创造,是社会物质条件及文化元素的丰富催生某些艺术进入舞台艺术的发展阶段。曲艺的舞台化趋势,肯定是更加注重创作方法的规范化、技巧化及艺术表现的纯粹化、唯美化,更加重视作品的审美意义。

曲艺源于口头即兴创造,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被记录,曲艺文本的出现标志着曲艺舞台化的开始。且不说古老的《成相篇》常常作为曲艺文本规范化的成果,就是从曲艺成熟的信证“唐朝变文”分析,那些合辙押韵、平仄相间、词句讲究的文字,绝非艺人们在表演中一蹴而就的创作,肯定有着文人智慧的融合,创作规则的参与。宋金元时期的诸宫调、明朝的曲艺刊行本、清朝的清音子弟书,则更是如此。现代曲艺实现了创、演、理论研究的分离,大量文人参与到曲艺中来,如梁左、何迟、石世昌等以曲艺创作而为世人熟知,薛宝琨、汪景寿、倪钟之等以曲艺理论研究而闻名。老舍、赵树理等熟悉曲艺规律的文人大家加入到曲艺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行为,加速了曲艺迈向舞台艺术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生存发展岌岌可危之时,侯宝林等成立相声改进小组,在老舍,语言学家罗常培、吴晓铃的帮助下,“对旧相声加以革新整理,创作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相声,使相声获得了新生”,特别是老舍创作的相声《假博士》,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现代意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分析,曲艺的舞台化趋势是对曲艺民间性的继承与延续,不管是新曲种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还是传统曲种始终保持一枝独秀的领先优势,都维系着这一艺术规律。尽管艺术的时代性使然,当代曲艺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较之传统曲艺有所不同,但是越为观众喜爱的节目越是对曲艺民间性的继承与弘扬,越是把曲艺传统民间性转化为深入曲艺骨髓的艺术基因激荡着生命活力的彰显。人民性、接地气、亲民性、服务观众的理念,成为了曲艺民间性更为科学的现代表述。简而言之,曲艺创造性转化的内容之一就是把传统艺术规律转化为服务现代观众的能量,体现出继承发展的永恒定律。曲艺创新的持续不仅是推动曲艺发展的源源动力,更是曲艺舞台化成熟的一大标志,首先是内容的创新,其次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以及理论的创新。
二、曲艺舞台化趋势需要曲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修正

曲艺舞台艺术化,应是曲艺艺术规律与文人思维的完美结合,任何脱离了曲艺本质规律的“矫枉过正”都是对曲艺的伤害。也就是说,曲艺的舞台化必须寻求“恰到好处”的行进节奏,保持与观众审美同步的平行、相向而行,保证曲艺能被观众接受、消化,实现艺术能量与社会能量的正常转换。

早期曲艺囿于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境界及时代背景,作品中存在着观念陈旧以及文化常识错误的问题,口耳相传过程中难免错听错传、以讹传讹的偏误。而且,曲艺即兴口头创作的随意性特点使然,也不可避免会有作品结构松散、语言啰嗦甚至唱词凑字、凑韵的现象。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围绕观众的接受为中心,以内容的可演性为前提,对传统曲艺作品进行常识性的勘误校正,去除陈腐、老旧观念,对结构松散、语言啰嗦、凑字凑韵进行纠偏,都是值得提倡的文人化工作。如山东快书的荤口改革中剔除文本粗陋内容的适当改良,相声改进小组由旧相声向新相声的转化均值得肯定。反之,矫枉过正而使曲艺偏离观众的现象值得注意。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快书《武松传》,由于唱词过于讲究平仄、鼓词化倾向严重反而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口语化以及民间性的平视,从而影响了用于表演的实用价值。再如,当年在集合文人队伍整理记录天津评书艺人陈士和的《聊斋》时,牵头人适时地提出了去除啰嗦、封建迷信内容的要求,从而大幅缩减了原作品的故事容量。现在看,这种文人思维的“纯粹化”处理与曲艺本质规律、观众审美心理出现了罅隙,弱化了民曲艺间性的平视特点,失去了原作的鲜活与丰富。

所以,曲艺舞台化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需要深谙曲艺艺术规律且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曲艺文人”才能完成,否则就会出现历史上对曲艺舞台化主观而至的拔苗助长,脱离了曲艺艺术实际也疏远了曲艺与观众的距离。这种把曲艺民间性“连根拔起”、“重头再来”的做法也肯定无益于曲艺的发展。曲艺舞台化固然需要文人大家的推动,但所谓物极必反,那些针对曲艺舞台化施加的外力因素的过度、不适或者不及都会使其发生变异而转化为曲艺发展的限制力量。就曲艺舞台化的实际动能分析,发挥智力因素对曲艺舞台化作用的最大优势,从根本上寻求曲艺行业内部智力因素的爆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曲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传统曲艺的“拜师收徒”虽有优势,但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确实无法匹敌于高等教育的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曲艺要迈过舞台化这道坎,必需由曲艺高等教育培养上台能演、提笔能创作、张口有理论的“曲艺文人”来提供足够的智力因素,从而满足曲艺“把根留住”的传承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需要。而且,还可由此确保曲艺舞台化始终行走在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既能保持曲艺“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个性,又可以杜绝曲艺“三俗”现象的出现,避免如当年子弟书过分趋雅偏离观众的矫枉过正以及相声脏活、臭活泛滥的穷途末路。

当前,曲艺小剧场的兴起也吸引了一批高学历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促进了剧本创作、演出表现的水平提升,从作品结构、信息含量、艺术手法上逐步靠拢了文人艺术。要强调的是,曲艺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源于大量曲艺精品力作的支撑,而不是对传统吃干榨净的定格式重复,这一创新任务的完成需要大量“曲艺文人”的推动方能成就,而担当曲艺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者唯有高等教育。

此外,当前的民间曲艺舞台化存在曲种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某些社会关注度高的曲种吸引了文人的参与,文本创作、评论与理论的建构推进了该曲种的舞台化进程。同时,也有曲种传播停留于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艺术传承由于缺乏文字记录、评论与理论建构的能量贮存而存在“人去艺亡”的状况。改变这一局面,亟需高等教育培养大批真正意义的“曲艺文人”去实现曲艺舞台艺术化的均衡化、普遍化。
三、曲艺的舞台化进程需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推动

第一,观众的素养提高是曲艺舞台化的社会基础。就现代曲艺生存环境而言,大机器生产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欣赏习惯、欣赏方式,传播手段的丰富化也为人们的文化娱乐提供了“多元化”趋势的选择。高等教育的普遍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人们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不同于早期知识水平的低下,对某些传统曲艺表演中的粗俗、浅白颇有微词,甚至以“耍贫嘴”冠之,要求曲艺必须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迈向更高的艺术层次来赢取观众。所以,观众的素养提高是新时代曲艺舞台化进程的坚实社会基础。曲艺舞台化演进趋势的理想状态应同于观众的素养提高进程,并随其波动而波动,呈现出平行演进的态势。但就目前的曲艺与现实的种种不协调分析,曲艺行业的发展亟待曲艺高等教育顺时、顺势的人才培养加以解决。

第二,曲艺从业者知识水平的提升是曲艺舞台化必备的智力条件。曲艺从业者具备创作、表演、理论修养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是曲艺舞台化的智力条件,也是推动曲艺行业及曲艺艺术的基础。目前,由于曲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较之姊妹艺术学科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距,亟待曲艺学科法律地位的取得,推动曲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系统、专业、规模的人才培养优势在曲艺传承中得到转化,为曲艺的舞台化提供与各艺术门类之间相等的智力基础。

从对生态环境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曲艺学科法律地位的确立将会推动曲艺行业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当前,曲艺专业招生目录和学科建设目录双重缺失,导致曲艺行业高等教育的弱势与人民对曲艺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及曲艺顺应时代发展的舞台化趋势之间构成了亟待调和的矛盾。换言之,曲艺传统传承方式落后于各姊妹艺术高等教育高度发展的现实,不仅束缚了曲艺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限制了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智力因素的形成。农耕文明时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居于优势地位,包括曲艺在内的各行各业“拜师收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蔚为壮观。现代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的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优势明显,已为文化传承的主体。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并已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成为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学校教育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曲艺需要学校教育的传承推动,更需要作为曲艺生态环境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动能创造性地转化为曲艺发展的能量,培养出知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曲艺人才,来适应人民群众对曲艺舞台化进程的审美需要,实现曲艺科学、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第三,艺术表现的纯粹化是曲艺舞台化的集中表现。曲艺表演在遵循艺术规律,保持曲艺个性魅力的同时,表现内容的纯净、表现方式的纯洁、表演风格的纯正是艺术表现纯粹化的标准,曲艺舞台表现的演进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曲艺演出场地的进化,是从露天演出的“画锅”、“撂地”而至茶社、剧场,又扩展到现代广播电视、网络的多媒体传播的,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化都促进了曲艺的纯粹化、精细化的进程。比如山东快书由撂地进入茶社演出得益于“荤口改革”的成功,相声进入广播的传播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改进小组”的功劳,电视传播对节目时长的限制则对曲艺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曲艺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何实现曲艺网络传播的精品化而发挥现代媒体的示范效应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其次,曲艺需要多度创作的完成,才能最终呈现给观众。早期的曲艺从业者身兼数职,更加强调一专多能。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曲艺创作、表演、评论与理论、导演、演出策划、市场营销等分离成为独立的工种,从业者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单一专业,促进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曲艺的舞台化趋势更为明显。再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人、改制、改艺,“在内容上删除了迷信、色情的曲词和情节,在形式上,主要是净化舞台形象,逐步废除了……落后、庸俗、丑恶的表演。”②去除了表演中不必要的饮场、过度铺垫等,从客观上促进了舞台表现的纯粹化。

上述曲艺舞台化的人才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些现代理念意义上的曲艺传播、编导、编辑、教育传承人才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是汲取现代社会发展能量促进曲艺创造性转化的“革命”,是曲艺发展模式的创举,绝不是农耕文明时期“拜师收徒”的人才社会培养模式所能给予的。曲艺舞台化必须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借势高等教育的专业、系统、规模化的人才培养优势,全面促进曲艺文本创作、表演、编导策划、传播、教育教学等术业专攻的创新人才涌现,才能确保顺利推进。

总之,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在当代背景下完成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门传统艺术绽放出时代光辉服务人民的必然。确立曲艺学科法律地位全面推动曲艺高等教育,是曲艺顺应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及推动饱含民间基因舞台化进程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曲艺文人”,为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智力基础,实现曲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曲艺之花常开常艳、永久流芳。

注释:

①《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作者:聊城大學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邓科)

市场营销观念范文第4篇

( 一) 市场经济概述及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规律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自由、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它既能起到利益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还能有效的利用价值规律进行自我调节, 但由于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且滞后性的特征, 又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 国家必须对市场经济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的调控与政府行政管理的结合, 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时期,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 传统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还有待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经济秩序面临着一定混乱的局面。这些混乱现象给国家和人民的经济财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行为关系到我国的根本利益, 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 二) 加强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护

1. 完善立法。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和民事立法, 对促进经济社会规范化运转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根据不完全统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关于经济发展的民法已达40 多部, 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发展秩序以及调整市场化行为, 为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已制定了较多的法律,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化的民法法律, 这限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发展。经济行政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制定的行政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法律也存在着可操作性差、不规范、不公开等方面的缺陷。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完善立法规范, 转变政府行政机关的职能, 制定真正适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法律规范。

2. 加强行政执法。行政机关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是主要的执法机构, 市场交易秩序的完善能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以及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应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行政, 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机关严格加强执法, 能促进良好的执法环境建设。

二、市场经济法律观念探析

( 一) 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条件———以权力为本的法律观念

权力是在相对自由的法律情况下运行的, 以获得合法权益为可能的, 权利的运行主要以利益为核心, 以自由为本质, 保障权利能为市场经济获得更大的利润, 市场经济法律要首先确定以权利为根本的法律观念。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上是区别, 市场经济并不是仅仅受到行政权利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影响,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 市场经济主体要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 让企业真正的享有自主运营的权力, 减少对国家的依赖, 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和竞争规律, 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权, 确立以权利为本的观念, 着力完善民事立法与经济立法体系建设, 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 二) 市场经济竞争法则要求———公平、公正的法律观念

市场经济竞争的基础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的, 主要包括: 竞争参与的全面化、竞争规则的公正性以及竞争过程的透明化、竞争结果的有效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对上级要求的绝对服从, 对个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排斥, 计划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其公平性、公正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是由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来决定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消费活动也受到供求关系及价格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不公平、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市场经济不能平稳的发展。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与计划经济相比较而言, 是对“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和增加市场经济法律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分析经济建设中的不足, 借鉴其他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法律观念的建设, 并将其中优秀、成功的经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中, 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建立健全法律规范, 保障市场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研究框架中, 法律观念、体制以及理论的调整与变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权力的运行是法律观念下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市场经济竞争下公平、公正是其法则要求。本文主要是从法律保护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着手, 对市场经济法律观念进行深入化探究, 以安全、信用的法律观念来保障市场经济安全运行。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律观念,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尤春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中的契约文明与法治政府建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 于彤.中国法制现代化与法律移植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 2002.

市场营销观念范文第5篇

1 要以全局观念认识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工作只靠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远远不够, 全校上下应以全局观念来认识学生就业工作, 构建“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促进就业”的就业全员化机制。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成立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是远远不够的, 还没有形成一种全局的观念, 学校有关部门应多与一些就业率高的学校加强联系、考察, 认真吸取他们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 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要求全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都应从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就业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单兵作战局面。

2 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好坏, 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培养原毕业生的能力, 素质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在一单位工作均无长期打算、毕业生在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情况。这些主要是缺乏敬业精神导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择业技巧》以及《创业教育》等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改革中, 学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环节, 使其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加强实习和实践的实效性。希望广大毕业生正视自身的能力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信息优势积极就业, 以此为起点脚踏实地工作, 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只有这样, 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毕业生才更有竞争力, 我们的就业市场才会越走越宽。

其次, 开展模拟就业招聘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就业实战能力。除就业指导课上实践的模拟招聘会外, 经常开展简历制作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职场竞赛等活动, 并组织学生利休息日、假期等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做到日常性见习、实践和公益性活动与就业的衔接, 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实战能力。

第三, 开设各类就业专场讲座,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邀请在各自岗位干得很出色的校友或者就业指导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讲学, 讲述他们成功经验, 心得体会与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度量标准等, 以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

3 基地带动市场、市场促进就业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行业就业市场, 在巩固行业就业优势的基础上,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广建就业基地。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我们的毕业生依靠用人单位的吸纳与接受, 而用人单位业绩的创造需要优秀的敬业精神强的人员, 而这一切又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帮助。他们乐意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 希望以后相互之间加强联系, 互递信息。这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发展日显突出, 所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尤为重要。努力建立生源、实习就业基地。本着“三方有利” (即有利于学生、有利于用人单位、有利于学校) 的原则。在保持原有的优势基础上, 以就业引导招生, 以招生强化就业, 积极启动实习及就业基地建设, 有选择地与各大中型企业及省外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 签订关于建立实习及就业等方面合作的协议, 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保证学校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此外,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拓宽就业市场。实习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平时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戏, 同时实习将用人单位和我们的毕业生直接联系起来, 有利用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全面考察和培养实习对单位的感情, 实现双方的相互选择, 最终促进我校就业工作。为此, 我们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加大实习的指导力度, 创新学生的实习工作。

4 加强无形市场开拓,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深度开发市场, 即在开发有形市场的同时加紧无形市场的建设。大多数学生社会阅历比较低, 眼光亦不长远, 为使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的就业心态, 学校在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多种内容的就业指导, 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择业的指导,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 对毕业生加以政策引导, 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持续增加。同时, 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 让网站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功能, 建立相关与全国、省、市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网络对接, 使就业信息能及时发布并鼓励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平台。

5 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要满腔热情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对就业能力困难和经济贫困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 给予重点推荐、指导、服务, 可适当给予经济补助, 如:发放求职补贴和回生源地就业的交通补贴, 开展技能技术培训, 为他们提供求职保障, 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它将直接关系到学院声誉和专业特色发展, 我们要齐努力, 做到早动手, 早联系, 早发布, 细致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对人才的具体政策技能要求, 把招聘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毕业生, 同时将学生的求职信息提供给企业, 实现企业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加大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 积极开拓就业基地, 下大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同时着力培养合格、优秀的毕业生, 为形成民办教育专业的品牌特色和服务地方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高校要更新观念,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创新就业工作的机制、方式和方法,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千方百计地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上一篇:经贸合作论文下一篇:国际经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