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

2023-09-19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实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 代表人物:A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长诗《神曲》,《神曲》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标志。 B达芬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 C 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影响: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

2、影响:①积极:打破了世界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建立做了经济上的准备。 ② 消极:带来殖民掠夺、扩张、侵略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权利法案》的内容: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确定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①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②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独立宣言》内容:①宣告北美独立,美国诞生。②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①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对外;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革命的发展。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五、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的内容:天赋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自由平等,人们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①进步性: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局限性: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六、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1、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

2、拿破仑: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跳过早期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在后期的战争中,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

3、《拿破仑法典》:

内容——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地位——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地点:英国。

2、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3、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作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八、三角贸易

1、路线及内容:欧洲(廉价工业品)——出程——非洲(黑人)——中程——美洲(金银、工业原料)——归程——欧洲。

2、后果: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落后。

九、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

1、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开始——土兵起义;领导者——章西女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 玻利维亚这国家名是为纪念他的。

十、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 影响: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3、美国内战的的意义:①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政治经济得到统一,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的发展。②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评价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放了黑奴,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十

一、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取消武士特权。——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行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作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国家富有,最能体现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作用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治安。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作用是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3、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①积极: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强了文化教育;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一个近代强国。②消极(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 十

二、《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

2、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主要内容:(1)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意义:(1)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2)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5、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日——28日,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十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2、新交通工具: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20世纪)

3、发明大王:美国的爱迪生,他的主要发明有: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

4、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①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时代);②带动钢铁行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①开辟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②推动了钢铁和石油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带来噪音、尾气污染、交通事故等负面效应。 十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

2、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法国对德国,阵亡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说明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 十

五、启蒙运动

1、时间:18世纪;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性质: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

3、启蒙运动的作用:弘扬了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十

六、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物理学的新时代,“近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背诵卷(世界现代史)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的结束,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四、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引发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六、《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八、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1、成立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2、成立时间: 1)20世纪60年代 欧洲共同体

2)1993年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相关政策:①各国将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4、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③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九、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③日本重视教育,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十、美苏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4、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5、两极格局: 1)北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

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

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十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 国家: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

3、主要标志:原子能、航天航空技术、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实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 代表人物:A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长诗《神曲》,《神曲》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标志。 B达芬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 C 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影响: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

2、影响:①积极:打破了世界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建立做了经济上的准备。 ② 消极:带来殖民掠夺、扩张、侵略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权利法案》的内容: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确定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①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②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独立宣言》内容:①宣告北美独立,美国诞生。②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①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对外;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革命的发展。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五、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的内容:天赋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自由平等,人们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①进步性: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局限性: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六、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1、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

2、拿破仑: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跳过早期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在后期的战争中,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

3、《拿破仑法典》:

内容——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地位——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地点:英国。

2、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3、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作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八、三角贸易

1、路线及内容:欧洲(廉价工业品)——出程——非洲(黑人)——中程——美洲(金银、工业原料)——归程——欧洲。

2、后果: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落后。

九、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

1、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开始——土兵起义;领导者——章西女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 玻利维亚这国家名是为纪念他的。

十、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 影响: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3、美国内战的的意义:①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政治经济得到统一,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的发展。②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评价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放了黑奴,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十

一、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取消武士特权。——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行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作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国家富有,最能体现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作用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治安。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作用是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3、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①积极: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强了文化教育;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一个近代强国。②消极(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 十

二、《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

2、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主要内容:(1)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意义:(1)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2)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5、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日——28日,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十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2、新交通工具: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20世纪)

3、发明大王:美国的爱迪生,他的主要发明有: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

4、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①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时代);②带动钢铁行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①开辟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②推动了钢铁和石油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带来噪音、尾气污染、交通事故等负面效应。 十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

2、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法国对德国,阵亡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说明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 十

五、启蒙运动

1、时间:18世纪;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性质: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

3、启蒙运动的作用:弘扬了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十

六、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物理学的新时代,“近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背诵卷(世界现代史)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的结束,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四、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引发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六、《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八、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1、成立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2、成立时间: 1)20世纪60年代 欧洲共同体

2)1993年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相关政策:①各国将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4、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③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九、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③日本重视教育,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十、美苏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4、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5、两极格局: 1)北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

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

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十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 国家: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

3、主要标志:原子能、航天航空技术、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

1.课本P12页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

练习: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

4.面镜: ? ? ? ? ?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

⑵球面镜: ?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

⑵漫反射: ?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

4.面镜: ?

⑴平面镜: ?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

①像、物大小相等。 ?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 ? ? ? ? ?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

二、透镜 ?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

典型光路 ?

?

3.填表: ?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

形状 光学 ?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

具体见下表: ?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 ? ? ?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 ? ? ?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 ? ? ? ?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 ? ? ? ? ? ? ? ? ? ?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②沸点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 ? ? ?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

②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①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

3.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 ? ? ? ? ? ?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

单位:库仑(C) ?

元电荷e ?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

二、电流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 ? ? ?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

5.单位:(1)国际单位:A ?

(2)、常用单位:mA、μA ?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6.测量: ?

(1)仪器:电流表 ?

(2)方法: ?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 ? ? ? ?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

三、导体和绝缘体 ?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

四、电路 ? ? ? ? ?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 ? ? ?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

4.连接方式: ? ?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二、物态变化 ?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

1.熔化和凝固 ? ? ? ? ? ? ?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

凝固: ?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魏国平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学生情况分析

1、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2、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争取使学生成绩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当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 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 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 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范文第6篇

肥西县梁岗学校

王世文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的是九(2)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学生们中考已经结束,期末工作总结也是常规过程。现就本期的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从总的特点来讲,我们梁岗学校的学生是爱学习的,对学习物理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做为一名教师,我看到了学习的积极的一面,也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常规:

1、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分析《2014年安徽省中考纲要》,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提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我特别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我严格要求学生练好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了学习,更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

1 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 2 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 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课堂上善于发现有利的契机,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和有利条件,用真诚的态度和智慧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方法去影响、感染学生的行为,是优化教学细节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学校家长发言稿范文下一篇:员工考核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