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传播范文

2023-09-15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以妈祖文化思想内涵及影响为写作对象,首先介绍了妈祖文化与海神崇拜,接着分析了妈祖文化的思想内涵,分别从儒家思想和劳苦大众不畏艰辛两个方向进行论述,最后阐述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妈祖文化是两岸甚至全世界的统一情结,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妈祖 文化 思想

一、媽祖文化与海神崇拜

(一)背景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历史上从六朝时期开始有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入闽,导致外来移民大量增加。加上本地人口的繁衍,人口对土地的要求日益增加。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很多人被迫到海上寻求发展,海洋渔业成为福建地区的重要产业。福建人民将生命托付给了大海,过着靠海为生的生活,他们长期以海为家,以打鱼为生。由于海上生活需要跟惊涛骇浪搏斗,常常险象环生,海难时有发生,便出现了以妈祖崇拜为主的海神崇拜。

(二)妈祖崇拜产生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及过该领域,现在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细致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1]。从文化内涵上讲,妈祖一生相对短暂,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可供研究。妈祖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一股巨大精神力量。在妈祖去世之后,人们按照自己意愿将她塑造成护国为民、可敬可爱的女神,最终目的是教育子孙后代并弘扬民族精神[2]。在明代,明成祖永乐为妈祖题词,对妈祖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这说明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妈祖文化,积极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使妈祖成为当地群众信仰,进一步推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从神的角度进行分析,妈祖已经高达千岁,在岁月变迁中,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但是人们对于妈祖的信仰却没有任何改变。

二、妈祖文化思想内涵

(一)妈祖文化儒学思想情结

1.无私大爱精神与儒家思想中的“仁”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思想。妈祖是一个女神,对于妈祖来说,当人们遭受灾难时,她会祈祷上天救济民众;当然人们生病需要救治时,她会慷慨行医;当海盗抢夺民众时,她会带领群众打击海盗。妈祖信仰之所以可以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她生前救百姓于水火。这正是孔子思想中最为高尚的仁爱精神。

在战乱年代,福建等地区强行征兵,各地男丁都派往前线,女人负责从事运输。无数人死在了征兵途中,尸横遍野。妈祖借助宗教力量在莆田地区进行救人,最终成为了人见人爱的妈祖。

妈祖是海上女神,在成仙之前保护人们出海安全,使当地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在妈祖21岁时,莆田遭遇了特大旱灾,河流断流,民不聊生。妈祖在人们的期盼中向上天祷告,过一会儿,乌云飘来,雷雨交加,给大地带来了及时雨。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是妈祖文化的精华所在。

2.保家护国精神与儒家思想中的“忠”

根据民间传说,妈祖成仙之后,其法力不仅仅限于救百姓于危难,更多是保护海域安全。在宋朝时期,妈祖形象开始向公务之神进行转变,可以帮助国家行使官方技能,如拯救危难、抵御外侵、保护外交使节及货物运输等。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为了适应自身统治需要多次对妈祖进行封赏,封赏称号非常珍贵。根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一共封赏了13次,内容大多与国家安全有关,有抵御海盗入侵,有为了救解灾害。元朝时期封赏次数有5次,主要是与海运有关。明朝封赏4次,主要是为了通关外贸。清朝封赏6次,主要是征剿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康熙十九年(1680),清政府收复了厦门和金门,封妈祖为护国之神。施琅顺利收复台湾,在很多文献中都体现了妈祖显灵描述。由此可见,这些事迹虽然属于国家职能范畴,但是通过妈祖进行表达,足以见得当时政府对于妈祖忠君形象进行宣传的力度。

3.孝顺父母精神与儒家思想中的“孝”

在妈祖许多传说中,感恩父母行动也非常多。在妈祖成仙之后,其父母也得到追封,此举和儒家社会中家庭社会单元原理非常相似。在我国封建社会,家庭组建是以孝道为核心,教化人们顺从专制统治,忠诚是最基本素质。封建统治者利用妈祖在社会底层的号召力,由于妈祖终身未嫁,因此,将其重心侧重于君臣、父子这两种封建统治中。

第一,妈祖封号是由皇帝封赏的,妈祖具有建功立业的能力,辅佐朝廷,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妈祖祭祀非常正规,在封建社会是非常正式的仪式。

第二,妈祖救父亲的行为非常值得称赞,更应当发扬光大,为许多沿海地区渔民树立了孝的模范。在妈祖文化中,儒家思想非常流行,而儒家思想也借助妈祖形象对人民进行教化。

(二)妈祖思想体现的是劳苦大众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情结

渔民俗称讨海人,对于闽台地区人们来说,海上生活风险与机遇并存。闽台地区人们敢于冒险,不畏艰难,很多人能顷刻间获得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利益。在闽台文化中,流行“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为了可以获得更多利润,很多人常常以自己身家性命作为赌注,冒险随之而来。在闽台话中还流传着“输输笑笑”这句谚语,就是用平常心去看待输赢,无论是输还是赢都是一笑了之。正是闽台人这种赢得起放得下、不怕血本无归的心理素质,使得很多闽台人在波涛汹涌大浪中经受住考验,成为了最终胜利者[3]。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在茫茫大海上飘行,哪里有海难,她便赶去营救落难者,给人们带来安全、好运、吉祥。

三、影响

(一)妈祖文化凝聚是全世界及两岸统一情结

妈祖不仅是中国著名海神,也是世界著名海神,尤其对于海峡两岸人们来说家喻户晓。自宋朝以来,对妈祖信仰代代相传。根据统计,自唐朝以来,大陆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躲至台湾的人数不断增多,尤其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为了避免天灾常常举家迁到台湾。1905年,台湾总人口为304万人,其中福建人大概250万,占总人数82%。1926年,汉族居住群众有370多万,福建籍占85%。1943年,台湾居民共有610万,福建籍居民占了83.3%。移居至台湾,把祖籍地的信仰文化特别是妈祖信仰也带到了台湾。

对于福建和台湾来说,两岸居民都面对一片汪洋大海,通常需要依靠海洋生活,很多人以捕鱼为生。无论是出海捕鱼还是航海捕鱼,人们都希望平安无事,生意兴旺发达,而妈祖文化就满足了两岸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所带护身符就是妈祖。每当遇到险情时,郑和船队都依靠妈祖化险为夷。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相传就是选择了良辰吉日,祭祀妈祖,最终使得军队大获全胜[4]。

自从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到大陆探亲之后,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踏上返乡之旅、寻根之源。他们都拿到了妈祖分身回到了台湾,希望妈祖可以保佑他们[5]。

由此可见,台湾根在大陆,台湾源也在大陆,台湾与大陆一脉相承,同根同种。随着妈祖文化不断发展,两岸人民群众拥有共同信仰基础,台湾地区对于妈祖认同就是对大陆认同,对祖国认同。由于两岸民众拥有共同信仰,几百年来这些信仰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今天,闽台地区的妈祖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入人心,它有利于构建乡情,有利于培养民族和谐情感,有利于维护民族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妈祖为两岸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妈祖文化体现海丝情结

在近千年的信仰历史中,妈祖史迹逐渐遍布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流播到东南亚、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家,妈祖信仰成为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态。在一带一路倡导之下,我们应当让妈祖文化融入到一带一路中,树立妈祖品牌,增强祖国认同感,提升凝聚力。在妈祖文化中,妈祖保佑出海人可以顺利到达彼岸,保佑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完全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因此妈祖文化也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情结,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保障护航。

參考文献:

[1]谢重光.妈祖文化:建构东亚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2):47-51.

[2]郑衡泌.妈祖信仰分布的地理特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9-27.

[3]田真.论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13,(16):84-87.

[4]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68-71.

[5]蒋维锬.妈祖文化热的在认识[J].东南学术,2014,(S):224-227.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2篇

一 妈祖信仰与中国海洋文化

1.妈祖信仰

妈祖又称湄洲圣母、海神娘娘、天妃、天后等。妈祖是福建方言,意为奶奶或娘娘,本名林默或林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一个月从不啼哭,所以起名为林默。林默长大后,不但有一身好水性,而且有一副热心肠,多次在海上救护遇险的商客与渔民,被视为神女,最后在一次风暴中因抢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身亡。从此林默在海上救难行善的事迹不断向外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被神化,对其(妈祖)崇拜亦愈演愈烈,闽南沿海人们出海时都带着妈祖像,每天膜拜祈求平安,且每到一地总下船将妈祖像供奉起来祭拜。千百年来随着历代帝王的褒奖、册封,以及福建的商客、渔民与侨居海外闽籍华侨的推动,妈祖渐成为了中国航运与渔业的保护神、“保赤之神”(保护儿童平安)、“送子娘娘”、掌司各事之神等,成了中国诸多保护神中声势赫然的一位。崇拜者从渔民、海商、扩大到各行各业的人,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广大人民,特别是船工、纤夫、渔民、竹排工、船运商,对其极为信仰。

2.中国海洋文化与妈祖信仰

海洋文化简而言之亦为人类依赖、征服海洋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方式和特定的文化消费方式。海洋文化的概念是西方学者总结航海实践和经验教训形成的,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海洋经济,如海洋交通、商业、渔业、种植业等;二,海洋社会,涉及海洋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特点、社会结果、家族习俗等;三,狭义的海洋文化,包括神话、信仰、宗教、戏剧、文学艺术等。1

中国海洋文化起源于亚澳两洲间的南中国海,位于南部沿海地区的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闽南先民闽越族是百越民族的一只,素有越人善于用舟,习于水战之说,他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漂风,去则难从”2。闽南“地狭人稠”,“八山一水一分田”,长期人口过剩,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闽南人靠海吃饭、靠天吃饭的海洋经济特点。“天下至险莫如海”,渔业经济与航海商业的特点就是风险大,特别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的条件下,沿海地区的渔民、海商需要心灵的寄托与安慰,妈祖崇拜应运而生。妈祖信仰自产生开始就与海洋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着强烈的互动。一方面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海洋地区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随着闽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扩大与闽南人向海外不断移民,妈祖信仰亦不断向外传播,影响的范围亦越来越大,被赋予的神性亦越来越多。在海洋文化发达的地区,妈祖文化渗透到了每一角落,建妈祖庙、天后诞祭拜、演戏娱神、送船科仪、海上祭祀、设妈祖棍、祈祷呼号等有关妈祖信仰的活动和习俗丰富多彩,经贸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生活习俗等都深深的打上了妈祖文化的烙印。妈祖信仰成为了中国海洋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和最灿烂的一部分。同时,海外妈祖信仰也是闽南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见证。

二 澳门的妈祖信仰

1.澳门妈祖信仰历史与现状

澳门是中国妈祖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现存八座妈祖庙。其中列在首位的是号称岭南三大妈祖庙之一的澳门妈祖阁,它是澳门最早的建筑之一,具有500余年历史。它几乎成了澳门城市的象征,相传澳门西文名字“MACAU”或“MACAO”系由闽语呼澳门之妈祖阁音译而来。如果这个说法属实,说明葡人入據澳门时,即从嘉靖三十二年到三十六年(1553-1557),妈祖在澳门人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影响,以致葡人将妈祖阁

作为今天澳门的代名词。除了妈祖阁,在澳门还建起了很多妈祖庙。如澳门莲峰山下创建于万历年间的妈祖新庙(莲峰庙)、普济禅院的天后宫、望厦康真君庙内的天后庙、马交万天后宫,氹仔市区天后宫、氹仔卓家村天后宫、路环天后宫等。

妈祖信仰在澳门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澳门人对妈祖极其崇拜。澳门渔民出海或者返港经过妈祖港,习惯上焚烧纸钱、元宝并燃放鞭炮,祈求妈祖保佑出海平安或感谢妈祖保佑使其能平安归来;撒网捕鱼之前,往往也要拜祭妈祖,祈求捕到尽可能多的鱼;遇到风大浪高时,常呼号妈祖保佑„„。除了渔民,澳门商人及各行各业的居民平时也经常到妈祖阁烧香拜祭,特别在妈祖诞节期间,澳门人不仅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且常常持续3天搭棚演戏娱神。法国画家博尔杰1839年5月2日自澳门写给其朋友的信中说到妈祖阁:“这里从早晨到黄昏都挤满了人,„„在中午最拥挤的时候,我不得不躲在树阴下继续工作”3。另一位法国画家希尔德布兰绘了一副十九世纪妈祖神诞期间演戏娱神场面的画,画面上一座用竹木临时搭起的大棚场坐落在妈祖阁前的空地上,从正殿月门一直连到江边,旁边紧连着一排低矮的小棚屋,大棚里挤满了人,外面的人流仍在源源涌入,几个找不到落脚点的戏迷,居然爬到临时茅厕顶上坐着看戏,江边停泊着数以十计的渔船和两艘大海舶。

在澳门,妈祖信仰也得到佛教、道教以及西方文化的广泛认同。为了扩大影响,佛道教也将妈祖作为自己的神袛来供奉,如:以观音为主神的莲峰庙和普济禅院也将妈祖奉为重要的神明,专设祭堂祭祀。除此之外,妈祖信仰在澳门也得到了葡人及西方传教士的认同。葡人信奉天主教,按照中世纪天主教的正统观念,妈祖属于异教徒所崇拜的偶像,应当在排斥之列,在澳门却将之视为西方的航海保护神一样,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鸣,“所祀的(指澳门东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筑圣母雪地殿教堂)是葡人奉为护卫航海之神,相当于闽粤渔民祀奉的天后”4。尽管在近一个世纪里,受罗马教廷干涉,澳门天主教会当局多次破坏中国居民庆贺妈祖诞、演戏酬神的活动。如:瑞典学者龙思泰在其著作《对澳门中国人娱乐的反对》中写道:康熙末年,罗马教廷否定了利马宝一派耶稣会士在传教方面调和中国礼俗,容忍中国敬天、祀孔、祀祖礼仪的做法,指斥中国人的礼仪为迷信或偶像崇拜。大约在1735年前后,澳门代理主教弗兰西斯·达罗萨下令将中国居民正在演戏的舞台摧倒„„罗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反而于1758年致函澳门教区贺葡澳当局,下令不准容忍任何异教徒„„”5 。但是,中国居民庆贺妈祖神诞的热烈而隆重的场面,却令许多基督教徒为之陶醉。在澳传教士积极反对这种做法,葡澳当局的官员也通常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如:民国初年,汪兆镛称“华人„„多沿旧俗,葡官不加限制。”6;民国十六年,环路岛重修天后古庙时,澳门总督罗德礼还捐款三百元7;1954年,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位圣母之一。

今天,澳门仍是世界上妈祖信仰氛围最为浓烈的地区之一,妈祖信仰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澳门居民对妈祖的信仰与崇拜热情未减,每天前来妈祖阁烧香参拜的人络绎不绝。据陈衍德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澳门仍有2/3的居民信仰妈祖。8在澳门居民家中,尤其是渔民和水上居民的每条船上,都供奉着天后。妈祖诞也是澳门的传统节日。

三 从澳门妈祖信仰看闽澳关系

自宋朝以来妈祖就是闽南人最崇信、最虔奉的神,他们的足迹到哪里,就把妈祖的信仰带到哪里,他们的船舶所到之处就是妈祖的神灵传播之处。闽南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促进了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同时海外妈祖信仰的发展也是反映闽南人对外交流历史的一户窗口。从澳门妈祖信仰历史可以看到闽澳几百年来的经济贸易与文化关系。

1.闽澳经贸关系

在澳门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祖阁是福建人最早建筑的。1984年7月建立的《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记》载:“澳门初为渔港,泉漳人莅止,懋迁聚居成落。明成化间创建妈祖阁,与九龙北佛堂门天妃庙、东莞赤湾大庙鼎足辉映,日月居诸,香火滋盛,舶舻密凑,留殖繁增,澳门遂成中西交通枢要。”徐晓望通过对各种文献与碑铭材料推测“澳门妈祖阁应建于漳州人

到达澳门之时,即: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9澳门学者曹思健先生将妈祖阁定位为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漳泉人修建的。尽管对妈祖阁最早修建的时间、创建人、传播渊源缺乏详细资料无从考证。但可以认定,闽商在澳门早期开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经明政府批准,葡人1554年在浪白、濠镜与中商贸易,据葡人记载,葡人移居澳门则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而据黄之巨《澳门通史》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澳门人口仅有400人,八年之后即1563年达5000人,到了1580年澳门的人口己达到20000人,澳门成为了远东著名的贸易港口。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澳门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说明了澳门的开埠发展与外来贸易有关,外来商人的到来促使了澳门经济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嘉靖《香山县志》亦反证了这一点,其第一卷风俗志云:“織縫貿販,東莞之民也;耕獲版築,新會之民也;斧斤木石,順德之民也;皆願覓為之,無務工商者”。而外來商人中大部分应该是闽南人,之所以这样认为理由有三:

一、葡人到澳门时,澳门仅有400人口,而闽南人已经在此建造了妈祖庙。葡人将Macau视为澳门的代名词,说明妈祖庙在当时澳门的日常活动中已经有了很大的群众基础,闽南人在这期间的贸易中已经占主导的地位。闽南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经济地位要远远高于从事渔业的当地人,其在对外贸易中领先于本地人也不足为怪;

二、许多早期的著作也证明了闽人在澳门活跃的商业活动。如明嘉靖年间的名臣广东人龙尚鹏说澳门:“其通事多漳、泉、宁、绍及东莞、新会人为之„„”,清乾隆年间任澳门同知的印光任和张汝霖在其著作《澳门紀略》中谈到澳门半岛西南端南环一带的居民(媽祖閣正坐落于此):“其商會、傳譯、買辦諸雜色人多閩產,若工匠,若販夫、店戶,則多粵人”;

三、黄之巨《澳门通史》中记载,5000人中葡国人900人,中国人4100人,说明外來商人主要是中国商人,而不是葡人或其它国籍人。此外,徐晓望根据《香山县乡土志》等材料推断漳州人严启胜是最早开发澳门之人,尽管这种说法仅是一种推断,但上述分析证明了福建商人在澳门的开埠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从古代到近代,澳门的福建移民和闽商既是当地工商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妈祖女神的虔诚信徒,妈祖阁香火的兴旺与闽商在澳门的工商业的繁荣互为辉映。妈祖阁“第一神山”石殿前横柱下方刻有两行字:“明萬曆年乙巳年德字街眾商建,崇禎己巳年懷德二街重修”,据康熙《香山縣誌》載:萬厤史,督撫奏請就其聚廬重大街貫四位,各樹高欄,榜以“畏威懷德”四街,分左右定其門籍„„分東西各十號,是互相維繫譏差,毋得容奸,聼海防同知及市舶提舉司約束。上段文字说明,至明万历年间,妈祖阁附近聚居的商人及移民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畏、威、怀、德四街。而这一带主要是福建人,不断扩大的福建移民及商人队伍在澳门社会及经济生活中有了很大的势力,便不断的出资扩建妈祖阁,使之成为今天的规模。关于闽商之富有,从妈祖庙的香资和历年重修的捐款中可见一斑。据记载,妈祖阁的香资一向收入颇丰,常用来资助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而澳门的妈祖阁一向由闽南籍人士修葺,其中商人是每次重修的主要力量。如:道光二十七年前后的重建,妈祖阁所藏碑文里所载捐献者155人,都是泉州人,共出资1276元、1044两,折合2767元;漳州人在一次捐献中共出资4910元。“重修媽祖閣碑誌”上言及捐资修缮者之情况时云:巨室大家,歲資洋舶通商,貨殖如泉,世沾渥潤„„。

许多学者分析指出,澳门妈祖信仰的非排他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比海外其它社区更加突出。在澳门,妈祖信仰也被道教、佛教纳入自己的神袛,受到众多道教、佛教信徒的崇拜。特别在中世纪天主教的正统观念下,澳门葡人对妈祖信仰也持着认可的态度,常采取调和的方式,例如,1736年葡属果阿总督致函澳门议事会,表示不赞成对中国居民妈祖信仰活动的挑衅行为,命令澳门教区参议会谴责代理主教,劝告他不要继续干预妈祖信仰活动。有人认为;福建商人的宗教观是极其世俗化和现实的,只要对其海外发展生存有利,他们都将之摆上祭坛

来祭祀;此外,在海外福建商人能摆脱以正统自居的士大夫传统束缚,可以为所欲为的安排神明的位置和祭祀的规范。除去这些理由,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福建商人在澳门是相当活跃的,不仅人数多,而且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澳门多商人是晚明直到清代的特点。在澳门除了福建的商人,还有葡萄牙商人、广东商人、浙江商人,但是福建商人在这期间相当活跃。早在宋元两代,福建刺桐港已经是“东方第一大港”,福建商人的足迹遍布东亚及东南亚各地。福建也是我国古代海上走私最活跃的地区,福建漳州的月港在明代中后期即为东方最大的走私港口。历史上,福建也是海盗最多的地方,“闽之奸徒,聚食于澳教诱生事者不下二三万人。粤之盗贼亡命投倚为患者不可计数”,“安南、满剌加诸番舶,有司盡行阻絕,皆往福建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行商„„”,在历朝海禁的环境下,海盗与海商是分不开的;福建商人的这种特点使之成为联系葡人及各国商人与中国贸易(走私)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商人和抱有各种宗教信仰的人对福建商人的妈祖信仰认同,甚至也将之作为自己信仰的保护神来看待。这也是澳门妈祖信仰具有特别的非排他性与包容性的重要原因。

2.闽澳文化关系

澳门是一个以拉丁文化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与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妈祖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地。澳门自开埠以来,一直是多商人的社会,中华传统的文化在这里并不发达,以妈祖为代表的闽文化对澳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妈祖在闽澳两地的发展、传播与交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妈祖自身由人到神,由海神发展到万能神,由民间信仰扩大到官府褒奖这条直线上升的发展演变之外,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往复回转的交融传播模式,即妈祖从闽南到澳门,再由澳门到闽传播这种民间两地互动模式,这种传播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弥合了闽澳之间传统的儒家文化差异。

妈祖信仰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不同,它没有像佛经、圣经、古兰经等教徒必须遵守的经文与教条,也没有固定的统一祭拜仪式。它是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为基础,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与民间生活互动的产物。相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妈祖信仰的传播更具有促进本土文化(即闽南儒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优点。

妈祖文化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直接的说是闽南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果实。妈祖文化处处都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慈悲仁爱为怀的思想。在信众心目中,妈祖形象尽善尽美,妈祖精神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和内涵。妈祖是崇尚孝道的典型,“机上救亲”、“访海寻亲”的典故广为流传;除此之外,妈祖具有“拯饥救灾”、“救苦救难”的慈悲济世情怀,妈祖是和平的化身,是澳门商人商业信誉的守护神。澳门从一个人口仅有400人偏僻的小渔村到一个国际贸易港口的发展过程中,妈祖信仰对澳门儒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别在澳门被葡萄牙“租用”、封建控制削弱与西方文化大举侵入后,具有浓厚的闽文化色彩的妈祖信仰逐渐成为澳门全体华人互相认同的纽带及华裔认同中华文化的纽带,也是传播中华文化最有效、最有力的“媒体”,妈祖庙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理想的场所。

妈祖信仰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但相比文化其它成分,它更能与之形成互动,并深深的渗透到民俗、宗教等方方面面。除了妈祖信仰本身形成的民俗习惯之外,妈祖信仰也深深的影响到其它民俗方面,成为澳门居民生活构成要素。妈祖信仰也不排斥对观音、关帝、大伯公、保生大帝、三官大帝等别的神袛的拜敬,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神袛也依靠妈祖来扩大对自己的影响。妈祖信仰的形态和功能也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和现实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信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赋予妈祖不同的内涵。因此,尽管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各不同方言的群体、乃至不同血缘的组织都视妈祖为自己的保护神,但在各自的眼中妈祖的功能不同。妈祖信仰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这种强烈的互动关系使其更具有群众性、生命力更强。

历朝海禁政策、葡萄牙长达一个世纪的“租用”、最大的东方贸易港口地位消失等因素导致了澳门城市历经了数次的兴衰,但是澳门中华文化传统并没有被割断,妈祖信仰坚韧的纽带作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钱江在《妈祖信仰与海外闽商侨居社区》指出,妈祖在海外的传播,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舶主传播型”,即来自福建家乡的舶主和海商每到一处就将随身携带的妈祖神像供奉在临时搭建的“亚答屋”祭拜,待貿易致富后,再发起捐资建庙朝拜。另一阶段称为“侨商传播型”,即侨居致富而成有财势与声望的闽籍移民,成为妈祖信仰的领导者和发言人,推动了妈祖信仰的发展。在后一种情况下,妈祖信仰的内涵和仪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的打上了侨居地的地文烙印。陈衍德在《从澳门民俗看当地居民的妈祖信仰》一文中指出,因为数百年的东西文化碰撞,澳门妈祖信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比如:“澳门娱神演戏活动是各社会阶层、各方言群体、各社会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具有广泛性和一致性”。而香港新加坡等地,“方言群对本乡剧种的支持大都通过寺庙酬神活动为中介”。这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信仰方式通过闽商和闽籍移民的回乡捐款修建妈祖庙、定居、开展妈祖祭拜活动等不同途径,又影响到闽南――妈祖发源地,促进了闽文化的发展。这种信仰文化的“反哺”是闽南妈祖信仰的巨大发展动力。妈祖信仰从发源地到传播地的双向交流,是妈祖信仰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妈祖信仰与佛教、基督教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

闽南不仅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她又接触世界各地文化、思想最多的地方,妈祖信仰是中介,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她促进了闽澳、闽台、闽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54-59

2.袁廉.越绝书M越绝外传记地传

3.李鹏者.《澳門古今》 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澳门星光出版社

4.《傅爾傑1839年在澳門的書信與繪畫》澳门文化学会《文化杂志》英文版第十期,110页

5.Andrew Ljungstedt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Mission in China ,156-158

6.汪慵叟.《澳门杂诗》1918年铅印本,10

7.鄭煒明.《葡佔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香港加略山房1993,130

8.陈衍德.从澳门民俗看当地居民的妈祖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1999(4)

9.徐晓望.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的渊源[J]. 文化杂志,1997:139-149

10.《明实录 · 崇祯长编》卷三十四 · 崇祯三年五月条

摘要:妈祖信仰是闽南地区独特的人文、经济、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中国海洋文化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妈祖信仰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海洋地区特别闽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澳门是世界上妈祖信仰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澳门妈祖信仰的历史及其特征见证了闽澳自开埠以来几百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关系。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3篇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

1 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

3 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 4 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5 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4篇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

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

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第

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国际文化交流中作为中国的代表项目、民族文化的图腾„„京剧早已脱离了单纯的戏曲的意义,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国家。这让它背负了太多的荣誉以及责任。而逐渐变得神秘且孤独。

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很多都是从京剧开始。扩大了海外的影响力,本国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浪潮。这不得不值得人们深思。

我想,也许正因为如此,京剧才脱离了主流群体,变得曲高和寡,成为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了吧。

第四、社会大众品味的导向在很多的大型演出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有京剧节目,多是热闹的武打场面,且多以其精彩纷呈的高难度动作博得观众们的掌声。

这样的场面,究竟是京剧的辉煌还是不幸?如同买椟还珠的故事。我们能否怪罪于大众的品味?看一场演出、一场剧。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衡量它是否精彩的标准。客观来说,个人觉得,文戏比武戏更考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底。而现在出现的文戏与武戏比重失调,严重的制约了京剧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使得京剧发展方向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偏转,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单薄。

第五、新旧观念的冲突对京剧的热爱,更多是老人们的专利。

老人们到一定的年纪,思想开始沉淀希望安静下来,喜欢一种恬淡的生活,喜欢回忆。因为特殊的年代的熏陶,京剧是回忆里不可磨灭的记号。再者,老年人离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来喜爱这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可以细细品味演员们的表演。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存在着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京剧使得老人们之间得到交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

而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比较活跃。每一天都接受着新鲜事物和新思想,热衷于创新和冒险,所有很多传统的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都会被压缩。

两种思想的碰撞、冲突,有时会使得双方的观念朝着自己更极端的方向发展。

三、京剧的未来发展

第一、京剧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只有通过新剧目创作,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直到近几年,这样的状况才有所变化。京剧作为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华,最集中地体现在了那些将舞台表演手法运用于充满戏剧性情境的经典剧目中。拥有特殊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更是值得珍惜。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创新和发展其实是可以由市场来解决的,可是保护和传承却需要有文化关怀的人才能做。尤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公共资源有所投入。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源用到继承和保护上。至于创新和发展,应该交给演出市场、剧团自身去解决。

继承和发展确实很难,步子太大不像京剧,一成不变也不行。京剧的本质,体现在表演的形态上,如唱念做打、四功五法、西皮二黄的基本唱腔等,不能随意丢掉。京剧的特征,在于程式化和写意化。京剧的舞台是虚拟的,所以有人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从演员的身段、姿态、神色,观众可以看到千军万马和千山万水。可以说,追求气韵生动的写意,就是古典审美的本质。拿掉这些,自然不像京剧。

当然,吸收其他艺术也很重要。周信芳当时就吸收了一些话剧的东西,但是他融合得很好。比如《打鱼杀家》,他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渔民撒网的动作,再把动作提炼到京剧中。但这不是将日常动作直接照搬,而是经过了舞蹈化和京剧化。

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京剧现代戏的艺术探索,我以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还是在于京剧艺术固有的舞台程式化表演与塑造现代人物之间难相融合的矛盾。如何吸取优秀京剧传统剧目和

现代剧目中的艺术营养,学习前辈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京剧程式与现代之间艺术创造的最佳切合点,应该是京剧艺术发展道路上,作为现代戏在今后长期探索中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京剧的“走出去”问题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好的方式,至少外国人不会带着有色眼光去看这个戏。“用外国人的嘴去介绍我们,对一个中国内容的作品打开澳洲市场是有利的。并且两国艺术家的合作最后抹平了很多成见性的东西、文化偏见等,文化上达到了真正交流,不是我演你看、你演我看这种简单的模式,而是我们共同演给不同国家的人去看。”

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艺术,艺术含量高,历史积淀厚,文化底蕴深。在中国京剧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家,而且成为中国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京剧为何能在异国走红?首先在于它是精美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就会超越国界,就会受到异国观众的青睐。中国京剧院这次在英伦的演出活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为了让英国观众了解中国的京剧艺术,中国京剧院进行了先期的铺垫工作。之前请英国媒体记者来华观看京剧演出,让他们先了解京剧,喜欢京剧,然后回国进行宣传,做到了未雨绸缪。舆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前期铺垫工作做得充分,使中国京剧院一到达英国,很快就拓展了市场。首场演出上座率为80%,以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以致后来提前一个月才能买上戏票,看一场京剧成为一些英国观众的一种奢望。凡是看过演出的英国观众,无不被中国京剧艺术所征服。不少英国观众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中国京剧服装华丽,表演精彩,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中国京剧一时成为英国观众街谈巷议的话题。

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一种思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应该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思路和定位,所做的事情是随意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不是对世界各国的情况进行了很细致的分析之后来做的。如果我们能早一些做这种细致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这种盲目的去做,那么我们这方面的成就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我这几年所做仅仅是一种尝试,这条路还要走很长。

总之,我们想把京剧这个文化包装成一个产品来振兴来推广,我们就要始终坚持京剧的振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就是要争取观众,拓展市场。我们必须坚持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全面激发京剧艺术的活力,京剧的振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京剧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但今天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紧迫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嘉珊。

记者:北京京剧院自2011年起将“京剧”的英文译名从“Peking

Opera”改为“Jingju”,为什么要这么改?国际上会认可和接受这样的改变吗?

李嘉珊:Peking Opera的译法出现在“五四”时期,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强,在语言文化领域更是如此,所以借用英语中广为人知的Opera进行翻译。Peking Opera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京剧的文化内涵。Opera

是歌剧,从音乐、语言到服装、动作都与京剧存在很大差异。改名不仅仅是中国地位提升的表现,也是京剧实质的回归,应恢复本来面目,展现自身本色。

当然京剧英译改名也遇到诸如名称变更的成本、其它戏剧的翻译、对旅游等其它行业的影响、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认同等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逐渐提升京剧改名的热度,让更多的领域关注京剧名称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改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像“北京”的翻译由Peking改为Beijing一样,从开始的改变到以后的习惯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为释义、推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避免的。

记者:在京剧票友中青年人的比例很小,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听一场演唱会也不爱进剧场听京剧,这不能不让人担心京剧的未来。您如何看待京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李嘉珊:的确,像许多传统戏曲一样,如今的京剧已不再彰显往日的辉煌,经典剧目大量失传、优秀演员不断流失、剧场经营难以为继,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京剧的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与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间的冲突,这一点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例如开展多年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原本是青年学生了解京剧、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们的热情很快就被升学压力和其他流行文化所挤占,真正能够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而唤起对这门艺术热爱的人少之又少。

单纯依靠面对面的形式传播京剧艺术,会受到很多时间和场所上的限制,在活动之外也难以对人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我觉得,京剧艺术应该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使之成为京剧艺术传承过程的重要载体。记者:北京市提出打造京剧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还提出要推动京剧艺术“走出去”,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

李嘉珊:“京剧”是最浓郁、最纯正、最具典型的国粹。今天被公认的世界城市中,纽约的文化名片非百老汇莫属,伦敦最富象征意义的文化名片自然是伦敦西区音乐剧。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京剧”理所当然应被确立为北京独有的文化名片。

当然京剧艺术要想走出去,为世界所熟知,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京剧的创新力度,京剧的核心是“内容”,京剧的情节很富有故事性,但要提高京剧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有效传播京剧艺术,还要研究用什么形式讲好故事,在创作上下功夫,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才能实现京剧在创新中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外国观众近距离的触摸和体验京剧艺术,让外国观众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欣赏方式,这是推广京剧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发挥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唐人街的作用,探索汉语教学和京剧传播相结合的模式。剧院要

利用文化交流时积累的国外演出营销资源,积极主动沟通,联合国外演出商共同投资制作适合国外演艺市场的京剧产品与服务。

京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跨界发展,也是京剧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京剧完全可以和杂技、音乐、影视、互联网、动漫、旅游等结合起来,使京剧走出传统的狭小的内循环体系,与市场共舞,实现京剧发展的市场化、规模化。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5篇

唐朝·宣宗宮內,韩夫人不蒙宠幸,偶向红叶题诗一首,流出御沟。一应试官人顾况(于佑),于御沟边拾得红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况亦拾红叶,戏和之云:“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也从御沟中流将进去。天子知此事,即把韩夫人嫁与于佑,夫妇百年偕老。按:

御沟题叶名有四,姑录其一。

【故事】匡衡夜读书

汉·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好学不倦,读书夜以继日,累官太子少傅。朝廷有政议,辄引经以对,言多法义。数上书陈使宜。后拜相,封乐乡侯。当微时,夜读无擎可焚,私凿邻家之壁,

偷光映读,其勤苦有如此者。 【故事】刘玄德入赘孙权妹

刘玄德,即西蜀先主也。为荊州牧时,甘夫人(刘备妻)新丧,东吴·孙权闻知,诈以妹招赘,欲赚其入吴,索讨荊州。孔明料知,乃授赵云锦囊计,保先主入吴。(东江招亲)竟弄假成真,娶孙夫人以归焉。有曰:“周

郎妙计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故事】苏秦刺股

战国·苏秦,洛阳人,师鬼谷子。游说秦王,书十二上其说,不行。裘敝金尽,憔悴而归。至家,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秦惭怒。得太公阴符,发愤苦读,困怠时用锥刺股,痛而再读。后以合纵之说说赵,联六

国抗秦,竟佩六国相印。 【故事】包龙图劝农

宋·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官龙图阁学士。由进士出身,常守乡郡,不少屈法以殉乡曲。惟贵粟重农,欲民知耕,吏治推第一。为御史时,危言鲠论,烈如秋霜。尹开封,权贵敛迹。人以笑比黄河清,虽童

稚妇人亦识其姓名。谥孝肃。

【故事】王枢密奸险

宋·王钦若,字定国,官至枢密,封翼国公,谥文穆。仁宗尝谓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澶渊之役,辽已大震,寇准请乘破竹之势,以复燕云。钦若妒功,乃以孤注阻之。真宗竟许辽盟,使宋终失燕

云。钦若之罪也。”

【故事】烂柯观棋

晋·王质,采樵信步入深山,见两童子在石上对奕,质置斧旁观。童子与质一物,形如枣核,食之不饥。至局终,谓质曰:“此非人间。仙家片刻,凡世百年,尔合急归。”质回头,见柯己烂,匆惶而归。至家,景物全非,人莫之识。烂柯山今在浙江省衢州府。

【故事】苏秦背剑

战国·苏秦,既说秦不行,乃归家发愤苦读,研究太公阴符。学成即至赵,往说赵王以合纵拒秦。赵王大悅,为治装往说齐、楚、魏、燕、韩。竟佩六国相印,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故事】邓伯道无儿

晋·邓攸,字伯道。永嘉未,石勒兵起,攸絜家而逃。以其弟早亡,特全其侄,系其子于树而去。为吴郡太守,载釆之官,俸禄无所收,惠政及民,民歌颂之,后官至尚书,卒竟无儿。时人慕其名,以为天道无知,而不想其缚子于树,其心太忍也。

【故事】宋郊兄弟同科

宋·宋郊,弟祁,雍邱人,天圣初与弟同举进士。未第时,有僧相之云:“小宋当大魁天下,大宋亦不失功名。”后数日僧见郊,异之曰:“君何满面阴骘纹,似救数万生命者。”郊曰:“惟前日见蚁被水淹,戏将竹编桥渡之。”僧曰:“即此便是,当大魁天下。”后果然。

【故事】蒯辄见韩信

汉·蒯辄,字通,范阳人。时韩信假节为齐王,辄知天下权在韩信,往说之曰:“今大王威震天下,与楚则楚胜,与汉则汉胜。大王若不楚不汉,鼎足三分,可长保富贵。”信谢之曰:“吾受汉王厚恩,终身不忍背汉。”后信被呂后所杀,临刑有“悔不听蒯通之言。”

【故事】韩信战霸王

韩信率诸侯兵,与楚王大战于九里山,十面埋伏,围籍(项羽)垓下。籍走至乌江,有亭长驾舟以待,曰:“今独臣有船,王急渡江东,亦足王也。”籍笑曰:“江东子弟同籍渡江,西诛秦无道,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独不愧于心乎?”竟自刎而死。

【故事】杨令公撞李陵碑

宋·杨业,太原人。先事北汉,屡立战功,号杨无敌。后降(归宋),从招讨使潘美(潘仁美)征辽。辽将耶律斜轸伏兵于陈家谷,业以孤军深入。美妒恨之,故不发援师,欲置其死。业被困无援,撞李陵碑而死。此见于北宋志传,与史称被擒不食而死异。

【故事】管、鲍分金

春秋,管仲与鲍叔未仕时,同为贾,分金,仲多自与,鲍叔知其贫,不以为贪。后鲍叔为齐桓公大夫,竟荐仲为齐相,佐桓公尊周攘夷,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尝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故事】蒙正木兰和诗

宋·呂蒙正,字圣初,河南人。微时,尝在僧家別院木兰寺內和诗,其品迥异庸流。迨太宗时,果举进士第一。后三居相位,引荐人材,使

上下各称其职,称贤相焉。

【故事】杜甫游春

唐·杜甫,字子美,杜陵人。玄宗朝献赋,命待诏集贤院,后转检校工部員外郎。甫览群书,善为诗歌,涵浑汪洋,千态万狀,陈时事确切精深,世号诗史。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惟好赏春山,

故每当春晴,必游郊外。

【故事】江遺囑兒

(原書未述內容,但有籤詩專書『百首籤詩解』記載以下資料,可供參考)

江遺,應是江革,南朝梁考城人,字休映,少孤好學不倦,南齊時試大學,為王融所器重於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學士,入梁任御史中丞,敢劾權貴,為北魏所俘虜放還。

【故事】蘇瓊下淚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爭奪田地,多年未能斷清,他們各自提供證人。竟然有一百來人為他們雙方作證。蘇瓊召集乙普明兄弟,當著眾人勸告他們說:“天下難以得到的是兄弟,容易尋求的是田地,假如讓你們得到田地而失去兄弟之心,將會怎樣?”蘇瓊說著就掉下淚來,眾人無不哭泣。乙普明兄弟叩頭請求到外面去再加考慮,他們兄弟已分居十年,於是又搬到一起居住。

【故事】钱大王贩盐

唐·钱镠,临安人。微时,以贩盐谋生。值黄巢乱,以乡兵破走之。又以八都兵讨刘汉宏,破越州以迎董昌,而自居于杭。及董昌反,镠执之归杭。昭宗拜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朱温纂唐,封为越王。传至

孙忠懿王俶,乃纳士于宋。

【故事】孙、庞斗智

齐·孙膑,魏·庞涓,其初同事鬼谷子。涓之才学弗如膑,尝与斗智输之。涓忌其能,致结成仇,彼此谋害。君子观于异日,涓刖膑足,膑丧涓命,互相殘忍,毋乃其不仁不智之甚与。

【故事】王曾祈祷

宋·王曾,字孝先,益都人。自少颖悟,善为文辞。咸平中三元及第,累官右仆射平章事,封沂国公,谥文正。居官之日,遇干旱,辄竭诚祷,必沛自霖乃止。其在明廷,正色危言,进退士人莫有知者。尝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归谁?”范仲淹深服其言。

【故事】苏武还乡

汉·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东汉初为中郎将,奉命使匈奴,被留,手持汉节,牧羊海上十九年。初单于留武,诈以死报汉。后汉使至匈奴,侦知武所在,乃请单于放归,诈以雁傳书至汉,知正在海上牧羊为请。

单于惊为神。乃放归。 【故事】范蠡归湖

春秋·范蠡,字少伯,吴人,与文种同为越大夫。吴灭越,蠡与种为越王勾践画策,卑词请成,复求民间美女,得西施进于吴。迨灭吴功成,蠡知勾践可与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乃辞官,扁舟泛湖,止于陶。复以谋生致富,称陶朱公。凡三徙,方成名,后不知所终。

【故事】王昭君忆汉帝

昭君,归州人,汉元帝宮女。会匈奴求婚,昭君诣阙上书请行。既嫁单于,其心未尝忘汉。尝上汉帝书曰:“臣妾幸得备禁脔,以为身依月日,死有余芳。岂料失意丹青,远窜绝域,命也,奈何!妾有父有弟,愿君王怜

而爱之。”

【故事】崔武求官(缺) 【故事】刘小姐爱蒙正

志乘云:呂蒙正妻刘氏,枢密文茂之女。蒙正未逢时,茂轻之,有悔意。刘小姐独爱之,同居破窑。因见蒙正举止不凡,知蛟龙非久困池中物也。后果大魁天下,三居相位,受封荫焉。

【故事】萧何注律

汉·萧何,沛郡丰人。微时,尝为刀笔吏。后佐汉高帝定天下,为宰相,以功封酂侯。汉既一统,以三章之约非可长治天下,乃命萧何注

律,使民知所守法焉。 【故事】呂后害韩信

汉之得天下,信功居多,初封齐王,后改封楚王。高祖复疑其反,乃伪游云梦,执归京师,降封淮阴侯。信以失职怨望,羞与绛灌等为伍。会帝亲征陈豨,家奴上变。呂后乃与萧何定计,诱信入朝,竟斩信于未

央宮,夷其三族。 【故事】袁安守困

汉·袁安,字邵公,汝南人。少时贫困,志行清高,尝高臥雪上。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至为三分时,汉室中微,外戚强盛,朝廷之上,皆倚赖安一人焉。

【故事】宋神宗误圩牛头山(原书缺)

圩者,丘也;扜者,越也。意神宗(1068~1078年)误闯牛头山。牛头山,位湘潭。宋神宗或为宋高宗(康王赵构,1127~1131年)之误。宋·康王被困牛头山,故事见于《岳飞传》(清·钱采),叙金主兀朮搜捕康王,康王逃亡

至一山顶,后被岳飞所救。

【故事】陶侃卜牛眠(缺) 【故事】寇公任雷阳

宋·寇准,字平仲,下邽人,年十九举进士。真宗时知同州,判永兴军,尽心民事。每曰:“有一时之闲,则有一时之滞。”后拜相決策,成澶渊之功。出镇大名,贬雷阳。准內俭外奢,寝处一青帏二十年。仁

宗朝赠中书令,封莱公。

【故事】宋仁宗认母

《宋史》:仁宗,李娠妃所生,刘后抱养为己子,左右皆为畏后威,无敢言者,故帝不知也。及娠妃卒,后欲以婢礼葬之,宰相呂夷简请厚葬。后怒曰:“一宮人死,相公何云云。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以刘氏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礼宜从厚焉。”后悟,乃以一品礼。夷简再请以后服殓、水银实棺,太后许之。迨后崩,有为帝言娠妃所生及妃薄殓之事。帝号恸,即往祭,易梓宫亲启视之,妃以水銀实棺,面色如生,冠服悉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故事】诸葛孔明学道

汉·诸葛亮,字孔明,瑯琊人。汉末避居南阳,志学清修养生之道,研究奇门遁法、天文术数、卦算韬略,无所不精。初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徐庶荐于刘先主。先主凡三往问计,延为军师。先主即位,拜丞相,受以托孤。后主封为武乡侯,卒谥忠武。

【故事】须贾害范雎

战国·范睢,字叔,魏人。事须贾使齊,襄王赐金及牛酒,睢辞。贾知之,归告魏相魏齐。齐怒笞击雎,折胁擢齿。雎佯死得脫,入秦说昭王,拜相。须贾使秦,睢敝衣微服,至邸见贾。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何一寒至此。”乃取绨袍赠焉。睢以贾有故人风,释之。

【故事】姜女寻夫

野史:秦·孟姜女,夫范杞郎(万喜良)新婚奉命作长城之役,姜女往寻之。及至,知夫已死,欲寻骸骨归葬。神为指处,咬指出血,点认夫骨,号恸大哭,长城为之崩。妇人守节,自孟女始。

【故事】管、鲍为贾

春秋,管仲与鲍叔微时,曾同为贾。及分金,管仲多自与,鲍叔知之,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鲍叔为齐桓公大夫,荐仲为相。其善全交

道,有如此者。 【故事】武侯与子敬同舟

曹操已破刘备,备奔夏口,依刘琦。操乘势下江南,孙权大懼,和战未決。闻曹兵声势百万,乃使魯肃往夏口探问虛实,並请孔明同入吳。肃欲战,于舟中嘱孔明曰:“见吾主切勿言曹兵之多,劝其決战,合力拒曹,

愿先生相助焉。”

【故事】高文定守困(缺) 【故事】班超归玉门关

汉·班超,安陵人,彪之子。少有大志,家贫,佣书养母。尝投笔叹曰:“大丈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明、章两朝,征定五十余国,封定远侯。久镇西域,后年老乞归,帝使任尚代之,故超得归,入玉门关。至京未几而卒。

【故事】杨文广陷柳州

正史称:宋·杨文广,延昭子。从狄青南征侬智高,为广西钤辖,兵陷柳州,青救之。与野史云:文广系宗保之子,陷柳州,被困,杨家诸女将往救焉,传述迥异。姑并录之,仍宜从正史为是。

【故事】赵子龙抱太子

三国·赵云,字子龙,常山人。初依袁绍,后从刘先主(刘备)。时曹操欲下江南,先攻先主于莘野。先主走樊城,复败于当阳,家眷失散。云于土墻下遇縻夫人,夫人将子阿斗(刘备之子刘禅)托云。云将马授夫人,夫人不肯授,投井而死。云哭埋毕,怀抱阿斗,杀出重围。

【故事】高祖治汉民

诸侯既灭秦,惟项籍(项羽)最强,自立为西楚霸王,封高祖于汉。高祖与国民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毀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民其何堪焉。今日者,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余悉

除去。”民赖以安。

【故事】邵康节定阴阳

宋·邵雍,字尧夫,谥康节。精先天河图术数,著太极图说。祖方士陈摶之学,复定阴阳,推八卦,著皇极经世。初,王拱辰领伊洛,以雍应诏,除主簿,不就。熙宁二年,呂诲、吴充复荐,除推官,仍辞。年六十七卒,赠著作郎。元祐中,韩维清再奏请,谥康节。

【故事】提结過长者门

提结,梁武帝时西域高僧也。有侯长者者,家资钜万,一文不舍。提结到其门化缘,长者不见,令阍者语之曰:“尔自谓高僧,若能知我家中事,即肯布施。”提结将长者心事一一指出,长者受其点化而皈依焉。

事载《萧梁逸事》。 【故事】张文远求官(缺) 【故事】山涛见王衍

晋·山涛,字巨源,河內怀人,器量不群,小与阮藉为竹林友。武帝朝为吏部尚书,荐拔人物。王衍少时,山涛见之曰:“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兒。然误天下苍生者,必此子也。”衍字夷甫,晋阳人,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官至司徒,后为石勒所害。

【故事】

■买臣五十富贵

汉·朱买臣,会稽人。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羞之,求去。买臣曰:“吾年五十当富贵,即时自可报汝。”妻不听,适田夫。后买臣果五十为会稽太守,妻与田夫治道迎官。买臣驻车呼之,以车载其夫妇,舍园中,给食一月。妻慚自缢,与夫钱以葬之。

■朱买臣分妻(马前覆水)(覆水难收)

汉朝名臣姓朱名买臣,表字翁子,会稽郡人氏。家贫未遇,夫妻二口住于陋巷蓬门,砍柴卖钱度日。卖柴凭人估值,不争价钱。其妻出门汲水,见群儿嬉笑买臣,深以为耻,其妻后去。五十岁时,汉武帝求贤,拜为会稽太守。其妻自悔有眼无珠,愿降为婢妾,伏事终身。买臣命取水一桶,泼于阶下,曰:“若水可收,则可复合。”念结发之情,判后园隙地与妻及其夫耕种自食,其妻遂投河而死。

【故事】薛仁贵投军

唐·薛礼,字仁贵,龙门人。应募投軍,征辽,白衣陷阵,立奇功。太宗曰:“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将军。”累官左武卫将军,封河南县男。尝拒突厥于天山。发三箭射杀三人,突厥懼遁。军中歌曰:“将军三箭

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故事】百里奚投秦

百里奚,宛人。初事虞公,晋假途灭虢,知其将亡,不谏而先去。之秦,复为执,逃隐于楚。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羊皮向楚赎回,授以国政。秦自强盛,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国人称奚为五羖大夫。

【故事】唐明宗祷告天

妈祖文化传播范文第6篇

日月潭文武廟

(

72簽) 文:臺灣、日月潭文武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一簽

詩:力穡應逢大有年、春風鼓浪百花鮮、多栽佳樹巢黃鳥、高起層樓看遠山。 注:積極進取者大吉

Δ我國儒家思想,是以人類的生存意義為基礎,作向上、積極、進取的探索與發展。其基本精神,是行動的、活潑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它賦有情的本體,理的範疇,誠的成用,化的功能。它如春風化雨、秋陽皓月,和煦溫馨,清瑩明潔。它是與天地合其德,與萬物同其心;一方面講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方面肯定只要耕耘必有收穫。即所謂佳樹茂密,黃鳥來巢;高樓巍峨,遠山可望。它更是盡己以求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施於人。擇乎中庸,不偏不倚。博大精深,涵蘊無限。凡能知之而行者,必大必成。 Δ謀事有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孔子聖簽、第二簽

詩:人生之本孝為先、身體發膚父母傳、知本方能近正道、坦坦蕩蕩心安然。 注:知本者大吉

Δ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父母是生我者,恩德之大,無法說明,我國歷朝歷代,無不以孝道來作治理天下根本。因為一個人能孝順父母,然後才能行為正當,為社會盡力,為國家盡忠。時代雖然進步,但要想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篤行孝道,仍是根本的課題。 Δ能孝必忠,功業得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簽

詩:木有本來水有源、本源為根理當然、人生若不知源本、自負天心命運艱。 注:知本者大吉

Δ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樹有本而得生,水有源而流長。以此可知自然界中的萬象必有其為本為源的根。無根也即無萬象。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人有超自然的根。無根也即無萬象。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人有超自然的根,這個根是倫常。其中父子之倫最重要,其次為夫婦、為兄弟、為君臣、為朋友。倫常的精髓是情是理。情按理來表達;理由情來充實。這才是人生本有源的幸福生活。 Δ幸福無疆

根深者柢必固,源遠者流必長。故能知本源之人,謀事則事必成,謀財者則必財源滾滾。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簽

詩:己所不欲勿施人、為人推己恕中行、能知正道修持重、終身一言大德成。 注:能得正道則大吉

Δ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字丁一生照著做的嗎?孔子說,那就是一個恕字吧!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於別人身上。孔子認為任何人如能認清恕字的意義,而能深切體察力行,就可以為一生的立身之道。因為能為別人想,就是能愛別人。人人能互愛,自可不爭不奪,互敬互重,仁至義盡,心安理得。社會自然祥和,人生自是幸福。 Δ心安理得,吉祥如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簽

詩:逆水行舟事為難、不進則退勢必然、千般忍耐萬般苦、能得蒼天愛與憐。 注:知進不退者吉

Δ“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凡有志求學的人,不可知難而退。要具有極大的耐心與吃苦的決心,勇往直前,努力鑽研,學而時習,終必有成。至學成之後,即可胸藏偉業宏猷,身寄重責大任;展淩雲之壯志,建輝煌之基業。來者勉之。 Δ學業有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簽

詩:至誠唯能格天地、唯誠則靈事則通、反身而誠樂無比、光明大道自由行。 注:誠則靈者大吉

Δ誠者靈,不誠無物,這是“誠”字在人生價值普遍標準上的說明。而“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這是“誠”人生價值極高境界的作用。凡是真正知道人生道理的人,一定要有誠的修養。從歷史上看,所有成功立業的人,都是把誠字作為他人生的根基。時代在變,但這個根基永遠不會變。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簽

詩:正直當道民心悅、反是而行人不服、勢重位高可取捨、能持此理保權符。 注:正則吉

Δ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唯新唯喜的趨勢。這雖是由整個人群的力量所促成,但是它的中心力量,是靠許多正直為人為骨幹,起著領導作用,而得到萬千大眾的裞服與擁戴,才能有口此的結果。所以:好人當道,民慶升平;小人在位,雞犬不寧。聖人以為爭取民心的關鍵,在於用人的得失。在位者能知此理,守之不渝,自可永保權位了。 Δ功成名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八簽

詩:事難然後識君子、歲寒始知松柏堅、勁草藉得疾風顯、忠良可在亂中看。 注:能識忠奸則吉

Δ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筍子大略篇: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古人又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些話是說明君子忠臣與小人奸的不同之處,更可以從危難艱困中,體察出何者為君子忠臣,何者為小人奸佞。這些事實中得來的寶貴經驗,足為對人觀察與判斷的說明。 Δ能明辨,能識人,能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九簽

詩:世間事事果與因、因果相循理最真、善惡到頭終有報、遠及後代近及身。 注:知因果者吉

Δ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話是說明了種善因必有善果,種什麼樣的因就結什麼樣的果。綜觀人類歷史,可知朝代的禍福,世道的興衰,事業的成敗,無不是因果相循的結果。就是某因造成某果,又由某果造成某因,其間因果之報,絲毫不爽。至於報應的時間,或及于後代,或及於本身。 Δ能看得遠,必有厚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簽

詩:人生誰能無過錯、知過能改志足欽、假若執迷不覺悟、將使大過伴終身。 注:不能改過則不吉

Δ顏回不貳過。就是在第一次犯過以後,永不再犯這種過錯。這種知過能改而不貳過的精神,值得效法。人的過錯可分為幾類:在意念上:分有心之過;無心之過。有心者不可原諒;無心者尚可原諒。在性質上:分理念之過,即人獸之別;情感之過,乃意之爭;利害之過,系利己害人之行。孔子說觀人之過即知其人之行,乃為至理名言。 Δ執迷不悟,災害無窮。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一簽

詩:光陰有如東逝水、不舍畫夜作長流、人生苦短數十載、能知惜陰樂事稠。 注:惜陰則吉

Δ孔子在一條溪流的旁邊說:“逝者如斯天,不舍畫夜”。意思是說,歲月的消逝也就是這樣吧!畫夜一息不停。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寒暑,在一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為時是微乎其微。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歲月有去無回。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愛惜光陰,努力進取。尤其在這個進步神速的時代,更要愛惜光陰,然後才有成就。 Δ時間就是金錢,成功之道在此。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二簽

詩:禮樂生活是文明,立身怡性道得成、如無仁心為主宰、禮樂皆是假虛名。 注:存仁心則吉 Δ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內在仁愛之心,外有禮樂之行。就是人在社群之中,不應自私自利,須有愛人愛群的行為,然後人生才能有真實的幸福。在表達仁愛精神之時,為使之不過也不為不及,需要用禮來節制,以求愛的情意表達適當。同時也需畏用樂來調和,以求愛的精神喜悅。可說是仁愛是人生的本體,禮樂是表達仁愛的最佳方法。〕 Δ助人為快樂之本。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三簽

詩:尊王攘夷道凜然、畏天敬地知祖先、炎黃德業昭寰宇、源遠流長億萬年。 注:敬重祖先者大吉

Δ儒家的政治思想,要在尊王攘夷。就是要維護我民族的生存與尊嚴。這種思想,支配了我民族幾千年的生存觀念。它固然是畏天命,敬地神,但是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的祖先。因此形成了孝道的倫理思想。而大孝又在於忠於國家民族。過去因之維繫了我民族的命脈,將來也必以此為我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中華身女,應知此理。 Δ開大道,成大功,立大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四簽

詩:人生萬事多艱難、不問焉能知當然、下問不覺身是恥、成功大道在眼前。 注:不恥下問者吉

Δ孔子進入太廟,見到不明白不瞭解的事情,就向他人請教,以求真正的瞭解。這是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態度。所以孔子能成為思想家、教育家、為先師、為至聖。有些人以問為恥,強不知以為知,如此則自己騙自己,而將有無限的錯誤了。為學、做事,應當不恥下問,以求真知灼見,自會成功立業。

Δ虛懷若谷,業大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五簽

詩:人生求知在於學、不學難得績效卓、但學不思力枉費、亦學亦思事功多。 注:學思並重者吉

Δ人類的生活,是隨著時光的演變而日趨進步。進步的因素,是人類能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學習。也知道能學習才能日新又新。但是人類更知道只知學而不知想,也是枉然。就是學而不想,那結果就會茫茫然而無所知了。同時,又知道只知想而不學習,那就得不到確實的知識。孔子乃教人要學也要想。譬之飲食,學是進食吞咽,思是消化吸收。

Δ再思而定,善道而行;美景良辰,萬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六簽

詩:巧言令色尋常見、易惹他人中計謀、應知為言心難測、慎防可免禍臨頭。 注:慎察則吉

Δ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是好聽的話,令色是好的顏色。一個人如其只說些巴結別人的好話,表現出和顏悅色的態度,這種人並不就是有道的君子。尤其是有些人心懷詭計,行為陰狠,但是卻口吐善言,面現善色,使得許多的善良人中計受騙,吃虧上當。前一種人不足以害人,後一種人則是人群中的敗類,害人的惡煞。故常人當慎之。 Δ察顏觀色,明理知人,可防小人而免災害。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七簽

詩:友朋相處貴知音、互勵互勉且率真、忠告不成斯可己、智者不作失言人。 注:知交友之道則吉

Δ人各有志,亦各有其長短。處身社會,交友為重。交友之道,在知其志而明其長短。相互之間,當以率真之態度,揚其善而勵其行。但對友人經忠告而不能接受時,即須知止,否則必招怨尤。即所謂“不可與言而與之言”,乃為失言矣。故交友必須擇友,亦必須知音,以達到“友直”、“友諒”的地步,然後才可以言而能信,久而敬之。 Δ能交益友,則事成名立。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八簽

詩:血氣少年色應戒、壯而好鬥業難成、須知老去節當保、得失之間要分明。 注:知戒則吉

Δ聖人說:人的一生,要有三戒。年少時要戒色;壯年時要戒鬥;老年時要戒得。所謂色,固為男女之色,但五光十色的環境,也要戒而遠之的。壯而有力,力用於正,則可謀幸福;否則用之鬥狠逞強,那就是危險了。人到老年,每感來日無多,往往取捨不當,以致晚節不保,十分可惜。聖人提示的三戒,來者為少、為壯、為長,當有珍重了。

Δ能忍則安,又不為財色所誘,可使人財兩全。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九簽

詩:求學之途有多端、食無求飽居無安、隨時頗為就有道、敏事且能慎於言。 注:能知為學之道則吉

Δ學習是人生的大事。不學不能知;不知不能行。至於求學的道理,可謂論說紛紜,眾理分陳,一部論語的卷一,首先就是謀道為學的問題,孔子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矣。”由此可知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對求學重視的態度,卻是一樣的。尤以身處此一智識爆炸的時代,對求學的意義更要認清了。 Δ事事能學,功可成,名可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簽

詩:君子小人格不同、立身能不判分明、近則不遜遠則怨、策己觀人慎重行。 注:能識小人則吉

Δ孔子說:“唯小人為難養也。”因為小人“近之則不遜”,而“遠之則怨”。就是接近他,他有不情不理的表現;疏遠他,他就對你怨恨。孔子這句話,是提供人對觀察判斷的標準與方法;同時也是告誡人不要作近則不遜遠則怨的小人,而要作一個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君子。 Δ善察明斷,正道而行,逢凶化吉,安祥無憂。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一簽

詩:人生貴有自知能、自知始得事功成、子貢稱回何敢聖、知十知二是賢明。 注:能自知則吉

Δ孔子曾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比較優秀,子貢說:我那敢希望和顏回一樣。因為顏回聽到一項道理,就能觸類旁通的知道其他十項道理,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贊稱稱子貢有自知之明。子貢是孔門中的一位大賢人,他的能力很好,善於經營。他的成功,就是因為他能自知。我們求學問、學技能、認識人、處理事,必須先要自知。 Δ心平氣和,進退得宜。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廟聖簽、第二十二簽

詩:修德講學一大功、過改義從為善行、倘若能明此中理、人生當無憂患生。 注:修德改過則吉

Δ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講者習也,徒者從也。人生若能:修德、講學、改過、從義,當可充實本身生命的良知、良能,然後必可取得源頭活水,清澈見性,光明現身,則無往而不得其宜也。因為:見善可以思齊,即聞義能從;見不善可以省察。即不善能改。如此,當可無憂患之生也。 Δ吉人天相,財福盈門。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三簽

詩:世事多艱古今同、好謀遠慮計得行、若能深解此機趣、近憂可除功大成。 注:好謀遠慮則吉

Δ遠慮是周密的思慮,近憂是隨時發生的憂患。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的生活行為,所涉及的問題,有寬度性的,有深度性的。若遇事不能深察熟慮,往往不能顧及到寬度的相互關係,不能體察到深度的彼此利害,容易造成無限的近憂。所以在臨事時,內心的意念,辭色的表達,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深處遠處切實考慮取捨。 Δ深謀遠慮,必操勝券。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四簽

詩:日日求新知所亡、月月無忘己所能、此乃知新溫故義、好學功夫得大成。 注:溫故知新者吉

Δ子夏說一個人每天能夠學得一些不知道的東西,每月能夠溫習已學到的東西,如此可以說是好學了。人類生活的需要是多方的,生活的問題是複雜的,只要努力學習,並在已有的智慧上加以溫習以為求新的基礎,然後才可以滿足生活的需要,解決生活的問題。尤其是時代在急速進展,更應該努力學習,切實溫故,以求完成寶貴的生命價值。 Δ建立基礎,謀求發展。鴻運當頭,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五簽

詩:智慧聲貌自天生、無語無言事不成、發而當求皆中節、應知言是心中聲。 注:言中節則吉

Δ語言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內心志趣,是由語言來表達的。如不能語言則謀事不成;如不善於語言則影響觀感。對語言的表達,應該注意的;大者是內容,是否合乎道理,合乎人情,合乎法令。其次是條理,是否分明,再次是措詞,是否完整優美。最後是語調語音,是否和順清晰。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語言的基本條件學問。

Δ能說得體的話,可以推銷自己,足以造福致富。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六簽

詩:君子能窮小人難、固窮守道心必安、貨財聲色雅足戀、大節千秋志不凡。 注:能持志節者吉

Δ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爛矣。”人的生活,在物質上都願得富裕而舒適。但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際遇不同,因而有的窮,有的富。在貧富之間,有的人能安於貧,可稱為君子;有的人不能安于貧行為敗壞,而是小人。社會上聲色貨利,固足留戀,但如志不堅行不檢,取之無道,用之不當,則易為小人。至於君子,行為端正,雖然貧困,但能安貧,其志節可以永保。 Δ有守有為,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七簽

詩:人謂孔門七二賢、六七五六名皆傳、自然美景留連處、沂畔歸來樂無邊。 注:欣賞自然樂則吉

Δ現在一般人多愛好自然,從事旅遊,這是一種好現象。孔門弟子,也有這種愛好,而在暮春之天,游浴于沂水之濱。由此吾人應知人生於自然界之中,必須觀察自然之美景,體會自然之道理,以求曠達開闊幸福愉快之生活。明潭風光,美不勝收,來此者,必得覽湖山之勝,深體自然之妙;心曠神怡,其樂也融融矣。

Δ生活愉快,財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八簽

詩:身正不言自可行、不然雖令亦不從、風行草郾先求已、默化潛移事功成。 注:身正者吉

Δ在茫茫的大地上,可以看到一陣風來,吹得地上的青草隨著風向而偃仆。在芸芸的人群中,可以看到有人受到上級操守的影響,改變了本身的行為。由於這兩種現象,可以得到一個道理,凡是在位的人,要想推行自己的理想,必須先求本身的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然後才能服人,才能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否則就難以得到他人的擁護了。 Δ事業有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九簽

詩:支朋原為第五倫、直諒益深又多聞、明見子張勝子夏、尊賢容眾理常新。 注:善擇友則吉

Δ我國所講求的五倫,朋友是其中之一。這一倫是著重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人右沒有朋友,就難在社會中生存。朋友分好壞,好的是正直的、誠信的、見聞廣博的。因正直而可就止,因誠信而可得助,因多聞而可受教。子夏對交友的看法是: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更以為:尊賢而容象,嘉善而矜不能。這些道理,吾人當深予體察。

Δ多一個好朋友,多一條路。路多業大事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簽

詩:人生貴為大丈夫、萬丈氣度意扶搖、能將三不成壯志、立地頂天品格高。 注:守三不則吉

Δ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們知道,大丈夫是有人格、有氣節的人。孟子對他具體的詮釋,是行三不才能配稱。因為一般人,富貴易淫,貧賤易移,威武易屈。反之者必有其特立獨行之道,故名之為大丈夫。為求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在人群中,必須有很多的大丈夫,然後才會成功。

Δ大事業,是大丈夫創造出來的。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一簽

詩:作風鄉原易得名、那知浮名惹罪行、是非不分淆善惡、可憐受騙是蒼生。 注:不分是非善惡則不吉

Δ孔子說:“一鄉原德之賊也”。萬章問孟子:“鄉皆稱原人焉,無所位而不為原人,孔子以德之賊,何哉”?孟子說:“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因鄉原是同流合污的假好人,只是敷衍,無好與不好,不分是非,不辨善惡,以致正義不張,公理難明,他人易被蒙混。故為德之賊。 Δ不能分是非,明善惡,前途多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二簽

詩:後凋松柏耐歲寒、應知心物理一般、艱難然後知君子、大節昭昭志氣堅。 注:堅貞者吉

Δ天寒地凍之時,百花不放,萬樹凋落,只有松柏能於冰雪之中,枝葉不墜,傲然挺立。待寒冬去而陽替回,仍依然無恙,欣欣向榮。為人應能體察萬物之理,曉喻自然之道,遇艱險而不移,逢困頓而愈強,自可克服困難,而達成功之境。證之中外歷史,凡是能成大功,立大業者,多自艱困中奮鬥而來。吾人當知此道理,而愈益奮勉。 Δ頂天立地,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三簽

詩:謙恭無禮易為勞、慎而無禮葸乃高、勇而無禮終必亂、直而無禮即成絞。 注:無禮者不吉

Δ人類的生活,是由野蠻而文明,由低劣而高雅。這一軌跡的演進,是由聖人制定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以促進人類的進步。謙、慎、勇、直,本來是人的美德,假如行之不當,則為幣病。即謙而無禮則易辛勞,慎而無禮則易畏懼,勇而無禮則易暴亂,直而無禮則易急切。由此可見,為人的本質固然要好,而表現本質的方法就必須守禮了。 Δ人而無禮,事業難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四簽 詩:人生熟能無過錯、能改求新稱賢良、子路超人聞過喜、不隱缺失是豪強。 注:聞過喜者吉

Δ人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經緯萬端的。在複雜的情況中,錯誤實難以避免。如有過不知,是為愚蠢;知能不改,是為剛愎。反之,如能求自我之過,可說是明智;知過之後而能求改,可說是賢良。子路的性情,雖然有好勇或至失當之處,但能聞過則喜,而不隱諱,以求改進,實在是他的偉大之處。這正是他為賢人的人條件之一。實當效而從之。

Δ能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才能走更遠的路。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五簽

詩:前事不忘後事師、文明進步在能新、知新必須能知新、為思為學兩相因。 注:思學並重則吉

Δ人類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而學習是後天得來的。在生存的過程中,無智慧不足以發揮學習的效果,不學習不足以啟發智慧的發展。這兩者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個作用,正足以促使社會有文明進步的現象與成果。不過在學習時,必須注意溫故。因溫故是思考,能溫故才更能求新。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知此。 Δ手腦並用,發財發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六簽

詩:滄浪之水清又清、用之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只可濯足不濯纓。 注:自愛自重者吉

Δ人的生命價值,可貴可賤,可高可低。不論貴與高,賤與低,都是由人自取的。如取自前者,則必為貴為高;如取自後者,則必為賤為低。孔子有此論斷,而孟子又加引申。以“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也曾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番道理,是值得我們深切體察。

Δ眾人尊敬的是好人,眾人喜愛的是好物。人好物好,業廣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七簽

詩:終日飽食心不用、那知生命不輪回、一勤天下無難事、要得成功須有為。 注:懶惰者不吉

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次過去永不再來。所以古人警戒我們,要愛惜生命,要珍惜光陰。努力的想,切實的做。然後才能使得生命充實,而獲得成功的人生。絕不可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就難有任何成就了。凡是只知飽而不用心的人,主要的是懶惰。所以古人又勉勵我們說,一勤天下無難事。人能知此道理。當奮發圖強,努力創造。 Δ要奮鬥,要努力。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八簽

詩:古來士稱人中強、社會列名第一行、乃因行仁任務重、畢生弘毅不彷徨。 注:弘毅則吉

Δ我國古代把人群分為四類,而為士、農、工、商。如此分法,蓋以我中華文化,為高境界。而士為智識份子,較有理想,有操守,有學能,足以表率群倫,造福社會,為行仁的中堅份子。因此曾子說,為士的人,要講求弘毅之道,以求仁為己任,以畢生的精力為行仁而鞠躬盡瘁,因為這是任重道遠的事。時代雖變,此理當永恆存在。 Δ功成名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九簽

詩:君子三畏理實然、天命大人聖者言、反是小人行為異、乖離世道危難安。 注:知畏者吉

Δ孔子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有三種要畏懼而不敢違背的事。一是天命;二是大人;三是聖人之言。所謂天命,可說是時代的潮流。如違背了潮流,必然會被淘汰。所謂大人,是賢明的領袖。如違背了賢明的領袖,必陷於災難的深淵。所謂聖人之言,是哲人學者的言論。足以指引人生走向正確的道途。如無此三畏,則危險萬狀。 Δ行為檢點,能立事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簽

詩:心存寬厚能得眾、信實不渝民認同、劍及履及功在敏、大公遠近樂得平。 注:知四行者吉 Δ論語中有這樣的四句話:“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這四句話,是說出四種行為及效果。自春秋時代至現在,雖為時已兩千多年,而這些道理,還是未稍變易。凡是在社會上想立足、想得人、想成功、想立業的人,對於寬、信、敏、公四項的修養,必須切實地修持,適切的表達。時代雖然在變,而這些道理永不改變。 Δ事業有成,財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一簽

詩:灑掃乃是整潔事、日常生活第一功、應對必須先明理、能知進退大德成。 注:行三弗者吉

Δ“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是子夏教學的首要要求,正符合現代生活的標準。子夏另注重應對的教學。這不僅是禮貌的問題,而是須有真知灼見,才能應對得宜。至於進退的道理,更是人生一項重要的修養。它不於動作的進退,而要求在大節大操行為上的進退。因此知止的修養必須有然後才能進退得宜。 Δ機緣廣,事業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二簽

詩:周公由來稱聖賢、只因才高有美行、握發吐哺久稱譽、不吝不驕功德成。 注:不驕不吝者吉

Δ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偉大的聖人,它樹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鞏固了周朝基業。孔子反說雖有休的才美,如既驕且吝,其餘者即不足以,可見驕吝二字對人影響之大。所謂驕,可說是恃才、恃勢、恃財、恃位、恃齒、恃色而驕。所謂吝,可說是吝才不肯誨人,吝勢不肯教人,吝財不肯濟人,吝位不肯近人,吝齒不肯親人,吝色不肯娛人。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三簽

詩:修養徑途可謂多、聖人指示乃明確、二事不忘為要道、立禮興詩:成于樂。 注:三事不忘者吉

Δ禮是人類生活的良好規範、守禮,然後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秩序。詩:足以啟發人生情感,狀述人生善惡,促進人生關係,鼓勵人生向上。樂足以調和人生情感,激勵人生志趣,提高人生素質。這三項道理,是人生應當瞭解、體認、踐履的修養。由此足以完成人生的品格,而達成善與美的人生。否則是低劣的、愚昧的人生。 Δ品行端正,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四簽

詩:人生為善事豈難、與人為善識大端、樂取於人以為善、進德修業意陶然。 注:為善則吉

Δ善是人生所要追求的結果。它是由善念而善言,再進而為善行。為善難嗎?其實如想求得美滿的人生,為善就不難了。為善最好的方式,是要和他人共同為善,更要取他人的善以為自己的榜樣。這種修養,就是以擴大為善的範圍,提升為善的境界,達成為善的最大效果。人人要此認識與行為,社會就是一個充滿了溫馨與幸福的天堂。 Δ功德圓滿,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五簽

詩:己立己達為大願、立人達人志超然、有涯生命價無限、奉獻犧牲堪稱賢。 注:主人達人者大吉

Δ語雲:生耶有涯。意思是說,人的一生只有幾十年寒暑。就大自然而論,固無法比擬;就人類的歷史而論,也是極為短暫的時間。以這個短暫的生命,若不能發揮人生的真正意義,實在是一件可惜可悲的事情。聖人為使人能發揮本身的生命力,要在己立之後而求立人,已達之後而求達人。如此,才足以發揮生命的意義,完成生命的價值。 Δ犧牲奉獻,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六簽

詩:兩軍列陣待交鋒、鼓聲填然判輸贏。棄甲○兵逃去也、五十百步一般同。 注:過小不改者不吉

Δ孟子是闡揚孔子思想,提倡仁義,而厭惡爭利的一位聖人。他遊說諸候,希望能推行愛民的王道仁政,而消除霸道的暴政。他常用諷諫諸侯,曾以戰敗跑五十歲而笑百步的人,指諸侯未能真行仁政。這也暗示做壞事者,常以過小不知反省,反而傲於人。社會上如此之徒,可能為數不少,知恥者當能自我省察,不以五十而笑百步之人了。 Δ有過不知,進步困難。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七簽

詩:為政理民有四功、聰明才智首須行、守仁莊重得人敬、善美結果在禮成。 注:有四功者吉

Δ凡理事為政,要先有相當的智能,進一更要有仁民愛物的胸懷。再進一步,雖然有知有仁,但語言舉止不能莊重,而表現出輕率隨便的態度與行為,就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另外,即令對以上的修養都有了,但不能依應有的禮節來作適當的表達,還是未能達到盡善的地步。故知求人生善美,必須要有禮修養,來完成整體人生的價值。 Δ行為健全,功德圓滿。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八簽

詩:老少友信少者懷、斯志能得位崇階、兩千年前高格調、義垂現代理難衰。 注:能安信懷者吉

Δ人類的政治理想,是以解決人生的生活問題,提高人生的生活品質為目的。使得社會上的人,能大安逸的生活環境,信實的日常行為,並且有感德懷恩的心意。如此自可得到人生的美滿,而不至於爭與亂了。孔子在兩千年前,即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政治理想。這與當前的政治設施與社會環境,實有極為吻合的需要之處。 Δ功成名就,事業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九簽

詩:曾子名言三省身、為人而謀盡忠心、不汽守信交友道、得傳時習可日新。 注:自省者吉

Δ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種對自身從三方面作自我反省的功夫,應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因為:忠於人,就必能得人;對人守仩,咱可得到他人的信賴;每日所得于師長的教導,而能注意學習,必有進步。尤以“無信不立”必須為人所信服,自可立於社會,生於社會。勉之!勉之! Δ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簽

詩:人生處處求通達、事業有成樂無涯、忠信敬篤為正道、善言四字理不差。 注:行四字善言者吉

Δ忠是盡己,信是真實,篤是誠厚,敬是慎恭。這是人生四種美德。子張問孔子,如何才可以處處通達?孔子告訴他:“言忠信,行敬篤”,就可以了。有了這種美德,不論處於任何環境,也都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可言通事通。反之,即令是身處自己的鄉里,也不能通達了。享受是奉獻的代價,成功是犧牲的成果,此理是永遠存在的。 Δ犧牲奉獻,當是贏家。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一簽

詩:為山惜未成一簣、平地可得簣土成、能知機宜明進取、到頭終是人中龍。 注:能進取則吉

Δ人生的成敗,因素固然很多,但是能不能有進取的志趣與行為,當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能進取,則能有成;不能進取,則必不能成。至於進取的成效,是累積的;必須行之不懈,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聖人之言,簡而賅矣;比喻之切,義至明矣。 Δ大步前進,成功可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二簽

詩:為政固難亦不難、舉賢重任事當先、賢才得近小人遠、事業成功理必然。 注:近賢才小人遠則吉

Δ為政二字,表面上看是指的作官秉政的意思。如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解釋,政者眾人之事也。所以為政就是辦理眾人之事。為政府首長,固然是為政;政者眾人之事也。所以為政就是辦理眾人之事。為政府首長,固然是為;而各行各業之中,所有的各級負責人員所執行的管理工作,也都是為政。為政最要者,是講公道,去私心,辨是非,明賞罰,重用賢而有能之人,就是知人善任。則事無不成,功無不立。 Δ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三簽

詩:己之所欲亦施人、心性善良福德存、善惡到頭終有報、事事能求反諸身。 注:善念善行則吉

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人世因果相循的鐵定法則。假使己之所不欲者,反施之於人,則其心不良,其理不正,到頭來終必有報。所謂:遠在兒女近在身。故人之立身處世,一言一行,必須要深自省察,存善念,行善事,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必能福澤綿綿,子孫昌盛。 Δ平安幸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四簽

詩:祭神當如神祇在、神祇只在一心中、心中孝意神能察、身外行為神自明。 注:知神之義者吉

Δ宇宙間有神無神,是一個難知難明的問題。但人生的心靈深處,卻難免有神的存在。這個神可說有兩種:一是所謂能掌管生死與善惡罰惡的神。一是超越意識型態而為靈的感應的神。前一種神,是可以擺脫的。為了求得安祥的生活,善惡之報也罷,自我裁量也罷,神應是與我同在。 Δ光日正大,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五簽

詩:娶妻必似未之子、食魚當求河之鯉、意切情真且敬諒、姻緣自可樂無比。 注:重德之婚則吉

Δ古代的社會,是以男子為中心。所以講到婚姻,則是以男子的立場來作衡量的標準。本詩:雖依舊習為之,但推而衍之,可作男女兩者之參考。娶妻娶德,不必重色。如只重色,以色美者為優,待人老珠黃,或遇更美者,當因婚姻基礎不佳,而生變化。美滿二字,必不存在了。古代宋國風俗純正,多以宋女為佳。女子選偶,亦當以品德為重。 Δ婚姻有成,其樂無窮。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六簽

詩:生生息息道自然、鬼神有無實難言、合當敬謹存心意、如在神祗一念間。 注:敬神如在則吉

Δ孔子不詿怪、力、亂、神,但是他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而只要人能對鬼神心存敬意,而有祭神如神在的態度就可以了。如此,可以不忘祖先的恩德,而知有所本,以敦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同時也可以使人在言行上知所戒勉。然後可使人的行為端正,力求上進,以達幸福美滿的境地。並能免於想入非非,而陷人生於虛無縹緲之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七簽

詩:處世待人事豈難、理情表露不必偏、推己盡己應持守、一念敬誠義為先。 注:潔矩則大吉

Δ儒家對人生的處世侍人之道,提出一套周延而崇高的理念與做法,就是所謂的“潔矩之道”。它的內容是:“所惡於上,勿以事下;所惡於下,勿以事上;所惡於前,勿以事後;所惡於後,勿以事前;所惡於右,勿以交于左;所惡于左,勿以交於右。”這是推己盡己,以義為先,而具有高度的敬意與誠意的處世待人之道,能知而行者必成。 Δ左右逢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八簽

詩:花言巧語淆是非、損德敗行功易虧、不忍小節亂大謀、為學處事慎選擇。 注:忍者吉

Δ人的缺點,是愛聽悅耳之言。雖然大時覺得說者的動機不良,但是總覺得有一時的快意。本身對於他人,有時也容易說些好聽的話,來取悅他人。這種情形,容易是非不分,真偽不明,而易損德敗行,影響事功。另外,有人對小事不能忍,常常慎一時之氣,作了錯誤的處理與判斷,而壞了大事。這是最不智的行為。吾人當知所戒勉。 Δ吃小虧,得大便宜。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九簽 詩:能敬修持第一功、再求安人為高行、如可達成安百性、人生大業乃完成。 注:求安則吉

Δ孔子對人生修養的層次,說得很明確。第一要能有敬人敬事的修養;再進而能求得使他人能得到安逸的生活;最後再擴而大之,以達到社會上的人,都能達到安逸的地步。能如此,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吾人常說:“安富尊榮”,是人生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安是第一要務。能安,才能富、能尊、能榮。否則,就萬事皆空了。 Δ志大業廣,前途無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簽

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不慎語言災禍多、可敬南容得此意、將為千古作觀摩。 注:慎言者吉

Δ一件物品有缺點,可以設法改正。改正以後,常仍不失其應有之價值。但是人的行為,就不能與物品相比。假若為人說錯了話,那就難以補救了。所以古人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故人生不可不慎言,以求免於過而利於行。慎言之道,在常有戒懼的心理,冷靜的態度,縝密的思考,多方的顧慮,木納的語言,然後也就差不多了。 Δ謀事有成。

日月潭文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一簽

詩:巧言令色心不軌、腹劍口蜜陰謀周、近則不遜遠則怨、謹察慎防禍自休。 注:謹察慎防者吉

Δ世上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為人,守法執理,表理如一。小人的為人,則是:巧言令色,心懷不軌;口蜜腹劍,陰謀深沉;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君子不必防範,可以坦坦蕩蕩的相處,即是絕交也不會出惡聲。對小人可大不同了。那就要隨時隨地,仔細的觀察,謹慎的提防,以免吃虧上當,而求自保。青年朋友,尤當慎之,戒之。 Δ步步為營,戰而不勝。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二簽

詩:謙恭失禮易為勞、謹慎無邊葸乃高、好勇逞強勢時亂、率直失節即成絞。 注:守禮則吉

Δ禮是人類生活達到有秩序、求合理、能安逸、得幸福的無尚規範。在我文化的傳統裏,禮字占著極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人生許多美好的行為中,如不能以禮為規範,則易造成一些相反的效果。孔子曾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當前違法脫序的現象,都是因無禮所造成的結果,故除弊在知禮。 Δ大則成功立業,小也心安理得。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三簽

詩:三代以來皆好名、好名自可善言行、好名之道在求己、不可虛浮貪假名。 注:實至名歸者吉

Δ人之好名,乃是天性,也是人類社會能夠革新進步的一項動力。但是真正的好名者,是先求本身的充實與健全,而不急於講求他人能不能知道自己,這才是好名的正道。曾國藩曾說:假若無實行而盜虛聲,是一種罪惡的行為。當前的社會,愛好一時假名的人太多了,因而造成世風敗壞,人心不多,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我們要戒之戒之。 Δ近悅遠來,業大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四簽

詩:飲酒高歌為快事、無方無度敗操行、禹王能識此中理、深惡旨酒萬古名。 注:嗜酒無度者不吉

Δ戰國策曰:“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一般人往往把酒痛飲,且引吭高歌,而以為快事。但是有人飲酒無度無方,以致行為失常,敗壞操行。無度是不自量力,肆意狂飲;無方是不知進退,滋意貪飲。無度無方者,常身敗名裂,遺憾終身。吾人應知酒可飲必有節,始可得飲酒之樂。 Δ無方無度,事業難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五簽

詩: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自然美妙數不盡、萬物欣欣志氣揚。 注:明自然之道則吉 Δ人是自然的產物,如能瞭解自然的道理,接觸自然的環境,把山水看作芳鄰,把禽鳥當作朋友,即可得到天地的生生不息之道,而增加了本身生生不息的智慧與力量。結果是:來自自然,欣賞自然,利用自然,而成為健康愉快坦蕩豁達的人生。益壽延年,其必然矣。請問:君從何處來?要向何處去? Δ樂觀進取,成功立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六簽

詩:人生一世數十秋、事理當然莫畏求、若把光陰蹉跎了、終身遺恨水悠悠。 注:為之則吉

Δ人生苦短,匆匆間不過數十寒暑。此之浩瀚的宇宙,在時空上實在是微乎其微了。不過人有其他的偉大之處,他能洞察宇宙。能運用自然。茲因人生的旅程太短,所以必須珍惜生命,愛惜光陰。知其當為而為之,以至理之所在事之當然,雖然不可為而仍為之。以求盡其在我,以明舍我其誰之態度與精神,來完成人生的最高意義與任務。 Δ功名有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七簽

詩:得失由來常人事、患得患失品郫微、千計若求唯一得、將成患失無不為。 注:不能明得失則不吉

Δ孔子說:一個郫陋的人,是不可擔任公職的。因為他在未得到職位以前,就是憂慮著如何取得;既然得到後,又憂慮怕失去這個職位。在有了這個怕的心理以後,這個人為保全他的職位,就可能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如此也就害了自己,也害了社會。人生得失,應以學識修養與能力,作自我的檢討與修持,讓社會作公正的評判與抉擇。 Δ事應詳察,有所不為。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八簽

詩:占卜求神詢吉凶、千載大道理相同、克己復禮行一貫、剝複何必問君平。 注:信蔔而不求行則不吉

Δ中國儒家的心心相傳之大道,是忠恕二字的一貫之道。忠是盡己,也是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恕是推已,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踐履此一大道,必須先克己復禮,然後自可身修志達,功成名遂。占卜的道理,是求趨吉避凶。但吉凶預兆,或隱或現,臨時趨避,事有困難。要在行的正,作的明,表裏如一,理直氣壯,自可有吉無凶。 Δ卦中有妙理,迷信事難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九簽

詩:中華兒女意氣高、開來繼往志英豪、千秋大業難等待、發奮圖強在今朝。 注:奮圖進取則大吉

Δ大部中華民族的歷史,滿載了志士仁人發奮強努力進取的偉大事蹟。她寫下了我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紀錄,開拓了我民族生存的廣大空間。雖然近世國運多艱,但我中華兒女能奮發進取,而維國脈於不地。在未來的歲月裏,我中華民族,仍有他日新又新的進取目標;所以大家一定要振奮志前,際往開來。莫遲疑,莫等待,一切都在今朝。 Δ鴻圖大展。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十簽

詩:文采武勳照寰宇、天維地綱義高奇、乘風破浪氣豪壯、含翠蘊馨趣超逸。 注:知仰善游者吉

Δ、月潭畔,矗立著巍峨的文武廟。廟中祀奉的是孔子和關羽、嶽飛。孔子是集中華文化大成的聖人。他是我國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中華文化的道統中,他起了上承先啟後人的作用。關羽、嶽飛,都是人格卓烈,功業彪炳,在全國人的心目中,他們是我國的武聖。日月潭有此聖廟,更足以彰顯名湖名山的幽美與永恆。 Δ勇往直前,事業大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十一簽

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兩亦奇、若把明潭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注:愛好自然者吉

Δ古人有一首詠西湖的詩:,說西湖的詩:,說西湖不論是晴是雨,都有它美妙的風光,好像西施之美一樣。臺灣的日月潭,也具有湖山之美,不論晴雨也有它的自然情趣。我們可以把它比喻為西施。很多人喜愛它,投身在日月潭的懷抱由,可以欣賞自然,領悟自然,陶醉自然。在短促的人生旅途中,在茫茫的人海社會裏,明潭之旅,實是一件賞心樂事。 Δ坦坦蕩蕩,光明在望。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十二簽

詩:萬物靜觀皆自然、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注:求取人生最高價值者大吉

上一篇:牛场实习总结范文下一篇:面诊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