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31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建校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太平中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倾注了诸多的建设投入和人文关怀。学校各界领导也十分重视自身内涵提炼,不断挖掘适合太中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普职联教”、“警校共育”、“家校同教”、“红色扬校”等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美育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依托“四渡赤水”的鲜活红色历史题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美育教育模式,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在办学理念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坚持弘扬太平老区革命传统,按照“凸显特色,求实创新”的教育思路,从办学理念、“三风”建设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秉承传统、弘扬红色、特色兴校”, 办学宗旨是“思想先进、设施一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学校精神内涵是“理想、团结、坚韧、求实、勇胜”,校风是“严谨、文明、活泼、和谐”,教风是“治学严谨、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学风是“勤学、严格、多思、好问”,校训是“重德、求实、守纪、

1 创新”。这些思想理念都体现了红色文化特色,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

2.在基础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在修造太平中学校门时,学校就精心设计规划,四根立柱代表“四渡赤水”,校门整体颜色采用暗红色。这些都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理念构想。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了“红军园”和“国学园”。在“红军园”中设置“四渡赤水出奇兵”石刻壁画和“韧”字警语石,在“国学园”中设置《弟子规》。这些也充分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中外名人浮雕和建立“红色文化墙”,在教学楼走道上设置中外名人、伟人画像及其名诗名言警句。这些都凸显了我校浓厚的“红色文化”特色。

3.在班级文化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红文化建设。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规划本班目标和班主任寄语,班训主标和副标、条幅内容及张贴板块名称,学校专人规划班牌模板及教室内红文化体现形式,包括字体及颜色、大小,各个板块的大小及体现红文化的图片。力求做到每一处设置都展现红文化的元素,充分营造班级红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上进、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专人规划下,七—九年级的张贴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精细班务栏”、“互动展示台”和“智慧管理窗”,体现本班特色的张贴板块有“乐园”、“起点”、“起跑线”、“等。条幅设计上,

七、九年级都采用了窗口形状,八年级则采用双手握物形状,并用暗红作为主色调,同时插入学校开展各类各次红色教育活动的图片。寓意我们各班都要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形象窗口。所有这些设计,充分彰显学校打造红文化特色学校的理念。

4.在营造舆论氛围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展板、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展示我校红色文化建设

2 成果。学校广播室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除了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红军故事及文稿外,还宣传学校好人好事、褒正贬邪,传递正能量。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5.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1)深入德育基地参观。学校利用“清明节”或少先队建队节,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碑,瞻仰纪念碑,听红军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纪念馆,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思品课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机融合,向学生传递长征精神、“四渡赤水”精神;美术课上,组织学生编写以“清明节”为题材的手抄报,并开展班级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相关红色故事,写读后感,使学生受到长征精神、赤水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音乐老师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内容,精选了如《赤水船歌》等多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 同时,学校还组织力量,结合我校地处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下的“赤水传奇”这一特有的革命绝笔,编写了题为《红色记忆》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供教师

3 上课使用。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进而实施美育教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虽然,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在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并去解决。学生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学习激情并不高涨,缺乏解决大困难的毅力和做事情的持久恒心,仍有一些行为习惯与学校创设的红文化环境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形式还较单一,内容还较贫乏,如何去挖掘、搜集、整理、编纂更具特色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更让我们感到困难之大。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太中人需要努力去做的。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美育建设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而器乐课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责无旁贷地也担负着美育、德育的教育任务。但在器乐课堂上, 有的老师只着重于弹奏方法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 而对乐曲所涉及的创作背景、艺术形象、思想教育等却轻描淡写甚至一字不提, 原因或许有:1.认为不必讲, 以为德、美教育应是唱歌、欣赏课的事, 器乐技能课只需教会演奏技巧、方法就行了。2.不会讲, 对于一些器乐曲目, 尤其是练习曲、奏鸣曲之类, 由于它不象声乐曲那样, 有较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抽象难以理解, 学生不感兴趣, 有些老师觉得要渗透德育、美育便显得无从入手。

如何才能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演奏与歌唱结合起来的方法

把器乐曲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演奏与演唱结合起来的好处, 首先能使器乐曲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较好地展现音乐的美感, 又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推动器乐教学。同时, 借助歌词能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风格, 更好地感受美。例如, 在教学钢琴曲目《小白菜》时, 我根据其复调作品的特征, 先把旋律改编成二部合唱, 让学生分声部唱熟, 再进行弹奏练习。由于学生已把旋律熟记于心, 因此在进行二部轮奏时, 左右手能把声部处理得非常好, 弹奏起来毫无慌乱之感。同时, 由于学生们在演唱时已从歌词中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因此便较容易地理解:这首曲中讲述的是旧社会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老师再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社会, 同时感受这首乐曲的曲调所表达的凄美。

二、从乐曲分析着手

大部分的器乐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只需老师们细心分析,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种类音乐所蕴含的美。

1. 节奏美。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欣赏音乐、分析乐曲时要抓住乐曲的节奏特色, 节奏的本质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人类早就发现了节奏的力量, 如人们用规律、划一的口号来协调人的劳动, 便产生了劳动号子。人类也很早就发现了节奏的表现力, 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令人振奋, 战场上的催人奋勇的战鼓与节日锣鼓的欢庆热闹, 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和社会功能。有的音乐作品, 其节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形式,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踢踏舞, 节奏基本上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很多器乐曲往往都是用丰富的和声伴奏来烘托旋律的, 如钢琴曲《解放军进行曲》, 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 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齐, 统一的柱式和弦弹奏中去体会人民军队雄壮有力、整齐划一的军威, 富有行进律动的美;又如《娃哈哈》一曲, 左手采用的富有维吾尔族舞曲节奏的伴奏型X X X X X│X X X X│教学中, 我先通过节奏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韵律美和律动感, 再进行弹奏练习, 便可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感。而《赛马》一曲, 作曲家则反复运用了“X X X X X”的节奏及其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 在学习这首乐曲时, 就可以抓住这个节奏特点, 配合主旋律让学生根据节奏表演骑马、挥鞭这个动作, 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 体会乐曲中的节奏美。

2. 旋律美。

如果说,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那么, 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每一首器乐曲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主旋律。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 即音乐的核心部分, 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 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 有个性鲜明, 表现力强, 音意完整等特点。所以, 在器乐课的教学中, 要抓住音乐主题来重点展开教学, 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 记忆和辨别音乐主题, 体会到音乐主题的旋律美。除打击乐外,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是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 如经典小提琴作品《梁祝》, 通过有时宁静舒缓, 有时婉转凄美的旋律, 呈现了一个浪漫悲壮, 缠绵悱恻的古代爱情故事。在西方的浪漫派、古典派的乐曲中, 很多都是以旋律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 在听众的审美心理中, 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乐音之间的连接和进行作一种紧密的联想, 要求旋律要有流畅性和内在结构严谨的感觉;再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 而旋律就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情形式。所以, 在器乐作品中, 一个好音乐主题, 往往能让演奏者和听众产生共鸣, 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从旋律中感受到美。

3. 意境美。

要能更好地、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 挖掘音乐中的意境美, 就必须从乐曲的音乐性、民族性, 创作背景等方面去作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有这么一种学生, 学习刻苦, 每天都长时间地泡在琴房练琴, 谱子也能一首又一首的背下来, 苦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和深度乐曲, 但当老师问到他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内容或创作意图等时, 却答不上来。这就像一位小朋友能熟练流畅、毫无差错地背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诗, 但关于诗的内容和意义背景却无法理解, 自然也无法体会诗中的内涵和意境, 感受不到诗意美了。

在器乐曲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能结合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则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器乐曲中通常涉及到的文化有:作品内容、创作背景、民族性等。一首音乐作品, 往往就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感受, 因此, 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在教学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时, 我先介绍:此曲创作于1952年, 当时正是中国进行土地改革时期, 抒发了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主人时欢天喜地的感情,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曲中的意境, 引起感情共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在新中国的领导下,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热爱祖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而在中国作品中, 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 体会民族音乐的美。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差异, 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所以,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理解作品, 民族音乐的美通常是蕴含在曲调和音乐要素里的, 对其旋律, 韵味、特色等方面要充分感受。只有当你尊重它原本的调性, 音色、特征等时, 才觉得够味, 例如陕北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等。我在教授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首声乐曲, 在充分体会了陕北民歌的风格、音色、气息运用等之后, 再进行弹奏训练, 学生便能有较好的认识和表现。所以, 认识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不仅能从中增长知识, 拓宽视野, 还能从内心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认同和尊重, 较好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美。

三、从介绍音乐家入手

了解音乐家,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 同时音乐家们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 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既才华横溢,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人士,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号召人们起来抗日救国, 其中, 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黄河大合唱》。又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异常贫困、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创作, 尤其是贝多芬, 在晚年饱受耳疾病痛的折磨下, 仍在孤寂的生活中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这种顽强奋斗、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并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较好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因此, 一节没有渗透德育、美育的器乐课便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重视这一点, 使学生在掌握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又能受到德、美的教育。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 器乐课堂也担负着德育、美育的任务。如何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 是音乐教师要重视的。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 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音乐课程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的体现, 创造性发展价值, 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在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体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等。

强调音乐的审美体验, 以音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 已成为音乐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 让学生感性地感知音乐,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审美水平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把握好审美教育。音乐课堂教育应以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为核心, 课堂结构形式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音乐课堂教学宜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审美教育的效率, 加快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层次, 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审美欣赏进入到高层次的审美创造领域;挖掘出音乐的内在之美, 丰富音乐课堂的审美内涵和审美外延。

音乐教师, 只有深刻理解音乐审美的价值内涵, 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规范、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才能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在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提升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2 音乐教育学生的想象

音乐的功能和美学特征决定, 它能发展人的想象。音乐以声音铸造语言, 通过刻化响应的感情动态, 直接展现宇宙间万物的灵魂。因此, 人们又称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音乐家在作曲时, 把他们对时代的信仰、志向、灵感、精神、才智、审美经验以及人生的充实, 宇宙的变化都化做优美的旋律, 并以独特的风格表现着人类的发展、宇宙的运动, 甚至意境扩展得更远, 到达其他艺术达不到的“王国”。而且, 音乐活动要求丰富的想象, 容许一定的夸大性, 容许在形式上脱离真实的世界, 作曲家往往冲破了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挥想象, 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演唱传达给欣赏者时, 便触发了人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 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艺术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 不像绘画艺术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 更不像建筑艺术那样受到时空的局限。人们一旦进入音乐的想象世界, 便会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每个爱好音乐的人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 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 势必推动他求知求能的探索欲望。爱因斯坦的切身感受是“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的进化的源泉。”

3 音乐教育中的想象与科学创造

音乐艺术作为人的内在精神和丰富想象的外化形式, 这正式科学创造所最需要的想象。音乐想象的实现又体现了一种超越性和求异性。超越性是指超越作品的自身, 并超越国界, 超越时代;求异性, 是指追求不同, 体现个性, 任想像驰骋, 尽力发挥而不拘形式。黑格尔强调指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而音乐教育中想像的超越性和求异, 给人类知识世界提供了更多广阔的思维方法。它如同想象的催化剂, 给科学家的想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使人们不甘于被限制的状态, 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它促进人们从客观事物的特性出发, 把想像的事物夸张离奇、变形、合并, 同时, 也可以自由选择, 摒弃客观的某种限制, 摆脱固家的习惯障碍, 使一种新的质开始生成。这种想象的升华, 脱离了原有的依赖状态, 形成了一种超越的形式。它采集的是“花粉”酿造的却是“蜂蜜”, 它吃的是“桑叶”吐出的却是“蚕丝”。

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促使人充满激情和幻想, 时常把人的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状态, 从而促使思维活跃, 引起他造灵感的闪现。达尔文在他的自述里回忆说:“音乐常使我兴奋地思考我正研究的问题”, 伽利略由于受他熟练演奏的鲁特琴的启发, 做出斜面实验, 从而发明了落体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也在实验中惊喜地发现, 原子跃迁的基频的次频、竟然与音乐有着奇异的联系, 用乐弦上的滑音的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频率整倍整倍数的音乐理论, 顺利完成了科学发明。科学家的发明进一步证明, 音乐教育中想像的超越和求异性, 使科学的想像更加凝炼, 集中, 在科学创造发明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沟通思维, 产生顿悟, 闪现灵感, 这正是内涵深遂的科学想像的实践过程。音乐的想像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 打破民族鸿沟, 无限扩展人的想像力的最佳手段。它是人类创造艺术想像力和发展科学想象力, 取之不尽的思维宝库。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又是音乐炽热的爱好者。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到我国的李四光、钱学森、梁思成都不例外。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个高超的小提琴手, 音乐与建筑想像的结合, 使他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科学论证, 又融汇了东方建筑风格。他的建筑恰似优美的音乐线条给人以乐曲的和谐之美。

从表面上看艺术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它们彼此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的想像能使科学幻想插上翅膀, 又使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把幻想变为现实。爱国斯坦就是突出的一例。他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乐曲, 从古曲音乐中他体验到的和谐是相通的。爱因斯坦的朋友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像力, 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于宇宙的观察, 进而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的极大兴趣, 研究证明:创造性活动的程序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 然后提出问题, 想像出新的方案, 再进行逻辑推理完成的。

音乐教育的想像融化了思想、精神、理念、创造素质, 它拉近了科学幻想与现实创造之间的距离。正是这充满幻想和大胆的探索精神, 孕育着他们未来的成功, 正是音乐艺术想像的召唤, 让他们不拘一格, 大胆思索, 才绽放出智慧之花, 结出科学之果。音乐教育的想像作用如此之大, 自觉地利用音乐教育发展受教育者的想像力, 为参与世界性智能竞争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摘要:教师要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 以音乐审美教育触发学生的想象, 以学生的想象力拉动创造力, 进而推动科学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想象,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 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 高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美育的功能、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关键词]大学 美育 回顾 反思

[中圈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与近年来中小学美育研究的热闹繁荣相比,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和薄弱。其实,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美育”、“大学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和“高校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对2000~2010年的文献进行复合检索,共获得文献186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反思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美育进一步研究的对策趋向。

一、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

1.大学美育功能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效,这是大学美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重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激发完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格;能赋予大学生人文关怀,建构精神家园;能塑造大学生审美人格,促进和谐发展。还有学者基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指出大学美育本质上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2.大学美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主要解决大学美育“教什么”,因而也是大学美育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不仅包括理论学习与艺术欣赏两部分,还应把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纳入美育主体框架之中,从而形成三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结构模式。也有学者对大学美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层次设计,认为第一个层次是美育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美育实践课程,它是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大学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实施途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大学美育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的实施一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二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体悟美的理念和美的人生;三要积极开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四要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保障美育的有效实施,形成大学审美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的良好态势。也有学者认为,应加强美育的师资、设备、设施建设,巩固美育工作的支撑点;寓美育于大学教育的各环节之中,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依托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倡导读书优良传统,学习文化经典,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4.大学美育评价的研究

大学美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过程,它直接针对的是大学美育的价值和效果。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思想认识评价、条件建设评价、活动组织评价和活动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应坚持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观察为基础的观察与访谈相结合和以自评为基础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评价首先要选准评价的维度,包括大学美育的构成维度和效果维度;其次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因为大学美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的特殊性,不能用一般的评价思路或方案来评价美育,应致力于探求适合美育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法、追踪调查评价法和访谈评价法等。

5.大学美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美育也要不断改革,才能彰显其活力和魅力。但对于大学美育如何改革,看法不一。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改革要树立具有整体性、全育性、多内涵、高功能的美育理念;建立完整、开放、互动的美育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教师的言行中渗透美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改革首先应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三要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应增加资金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在对大学美育发展历程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美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美育理论系统化,美育地位法规化,美育对象个性化,美育内容多样化,美育手段现代化,美育标然时代化。

二、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缺乏既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必须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要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如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

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

反思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研究,即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

3.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

大学美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组成的,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过于重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和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三、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对策展望

1.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

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是指必须把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亦即美育是大学教育整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成善、真、健、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地知晓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是指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等)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等诸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从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而且能克服单一化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2.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

元研究是指对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研究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的兴起,带来了科学研究的逐步科学化。大学美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应加强其自身的元研究。大学美育研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与这种元研究的缺失有关。进行大学美育的元研究,应以大学美育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形成大学美育理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美育研究逻辑起点的确定,大学美育理论逻辑结构的建构,大学美育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大学美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反思等。大学美育的元研究能使我们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有利于大学美育研究科学有效地推进。

3.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学美育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思索和探究,形成了丰富且有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大学美育,就要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

4.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评价;协同育人;环境育人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為了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进一步推进甘肃省中小学美育工作,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组织课题调研组,对张掖市甘州区,临夏自治州永靖、东乡、广河等县及临夏市,兰州市城关、榆中区及所属辖区20多所中小学的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同时与省教育厅进行交流,了解甘肃省中小学美育的整体开展情况。

一、中小学美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中小学美育工作不断加强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认识提高,组织工作加强

所调研的市(州)、县(区)、校逐渐认识到美育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美育对于润泽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各学科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工作并不仅限于艺术学科,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都应有所渗透,它体现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并贯穿于育人全程。因此,这些市县学校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管理制度。2021年8月18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人民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临夏市等还提出了《全面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计划》,兰州城关华侨学校等制订了《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案》,切实贯彻国家和省级下发的指导性文件。

2.重视师资配备,保证课程开设

所调研学校全部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以及省普通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的要求开齐了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开设占全部课时的9%,高中阶段基本开设了6个学分的艺术必修课。全省及所调查三市的美育专任教师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美育教师兼职数量较大(见表1)。

3.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美育条件

近年来所调查各县学校均不同程度地新建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图书等专用教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永靖、甘州区建立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其它县也建立了少年活动中心,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各县加大投入,购置了电子琴、钢琴等诸多乐器和音响设备。

4.丰富艺术活动,拓展美育渠道

许多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融通的形式。如通过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结合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校庆等重大节日,举行各种艺术展演;注重与校外的联系,如兰州、张掖强化了校外资源引进,积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做到了活动经常化、多元化,为学生展示才艺、全面成长搭建了优质平台。

5.开发校本课程,挖掘美育资源

各地校本课程开发初见成效。如临夏州开发了“千字文艺术操进校园”课程,临夏市第三中学编排了话剧《红船》,兰州市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开发了牛肉面教材、彩陶等课程,张掖市开发了丹霞绘画等课程,这些都成为实施学校美育,彰显地方特色的有力抓手和行动举措。各学校还根据艺术教师各自的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如陶器制作、画葫芦、书法、国画等。

6.彰显学校文化中的美育功能与潜力

所调研学校普遍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学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在学校环境的构建中得到体现。校长和教师们认识到,要让每一棵树能育人,每一面墙能说话,每一块石头能赋诗意,要用展板、橱窗等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创设绿色长廊、楼层文化、班级图书角、名人名言栏目,给学生以美的感染、熏陶与启迪。

二、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美育概念理解的窄化与轻视

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美育概念,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或美术技能培养,而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实际上,美育应渗透于艺术、道德、自然、社会、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学科教学中,通过多途径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没有全面理解美育的作用,特别是对“五育”协同育人、美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导致重视德育、智育、体育而轻视甚至忽视美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很多家长对美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往往只因升学等功利性需求而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

2.美育师资缺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全省中小学美育师资普遍短缺。根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程应占整个课程比例的9~11%,所调研三市(州),除兰州外,其余地区均只勉强达到9%;全国高中阶段已有93.2%的学校开设了6个学分的艺术必修课程,而所调研三市(州)勉强达到全国平均开课比例,艺术课因临近高考被挤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依据美育课所占比例,所需美育专任教师比例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左右,但甘肃全省的这一比例仅为5.3%,兰州7.11%,临夏6.14%,张掖3.1%。初中及以下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美育专任教师缺口大,兼职教师多且教学水平较低的情况。根据以上调查估算,全省专任美育教师短缺约30%。

3.各学科美育挖掘不够,协同育人乏力

各学科对美育的挖掘不够,对美育的认知停留在理念层面,实践转化与渗透不足。例如,语文课上,阅读欣赏、诗歌朗诵鉴赏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作文教学可培养学生用语言创造美;数学课上,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体现着简洁之美;英语课上,除了语言美,还有外国文化与异域风光之美;物理课上,和谐共振、物体对称、运动轨迹、力的转化等物理现象体现了均衡之美;化学课上,曲折的化学史与神奇的化学变化包含变化之美;生物课上,生物构造蕴含自然和谐之美;政治课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带来美好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历史课上,可感受历史人物的美德和历史沉浮兴衰中的文化之美;地理课上,可展现祖国山河、世界风光之美。但是,各科教师在课堂上对本学科中美的展示、挖掘、讲解和引伸都不足。

4.美育教研机构缺失,培训机制仍不完善

各市县教研机构缺少美育科室及研究人员,缺少对美育的教研培训、专家指导、校际交流。各市县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对“语数外理化”等所谓“大学科”的培训较多,对美育开展的专项培训不够,教研部门内设机构不论在省级还是市县级都尚未单独成立,专任美育教研员寥寥无几,教研团队更为稀少,由此导致美育教研活动少、课题立项少、教研成果少的“三少”现象发生。在美育课程实施中,艺术教育多偏重于传授技法,对美育的文化精神挖掘不足,导致美育功能弱化。

5.美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督导考核不得力

所调研的州、市、县学校,缺乏系统的美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中,大多没有将美育纳入考核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对美育的考核要么是空白,要么权重很低。有些县区还未纳入考核,对是否开齐开足美育课及学校的美育活动、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考核不够。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中,缺少美育绩效指标。虽然课程标准和学科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要求,但对美育的要求很笼统。在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美育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弱化,美育仍然被归为“小三门”,不受重视。

三、对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厘清美育概念,形成有效合力

纠正狭义的美育观及把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的偏见,确立美育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为了创造美的思想、深化美育认识,即美育要培养学生辨别美的心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认识。认识美育是建立在美学理论基础上的“大美育”,是对传统狭义美育在外延上的放大与内涵上的丰富。促进音乐、美术课堂等美育主阵地与各学科有效渗透形成合力,同时促进家庭有效参与,学校广泛深入推进,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校内与校外整合为一体,点线面立体育人的局面。

2.强化组织管理,完善美育实施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美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省教育厅出台强化学校美育工作具体实施的意见,抓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各市尽快出台贯彻实施办法,县、校跟进出台实施计划与方案,层层抓落实。要健全美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省教育厅可单列成立美育工作处;市成立美育工作科;县成立美育工作股;各科研部门配套成立美育教研室。形成“课程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学科渗透、家校社联手”的美育工作推进方略,将美育学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展演、社会资源整合等有机结合,形成全省上下重视美育、研究美育、推进美育的浓厚氛围,切实改变美育工作薄弱滞后的状态。

3.加强学科融合,促进“五育”并举

美育的实施不仅要彰显艺术学科的作用,还要发挥其他学科的美育功能,发现、演化、放大各学科美育内容,贯彻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度,使各学科在美育工作中释放正能量、绽放新光彩、形成新亮点,实现聚合力。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创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统筹制订“五育”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克服厚此薄彼、各自为政的弊端,组织各学科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落实体育艺术“2+1”要求,用好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社会文化场馆、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资源。

4.加强美育教师培养,促进专业化发展

各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要增加美育师资培养计划,为全省尽早培养输送一批美育师资。同时,加强高校美育学科建设研究,探索以美育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为骨干,多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教研机构要增强美育培训,对美育师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专项培训,下大力气弥补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要在各学科教师的培训中增加美育内容,使所有教师具备必要的美育知识和素养。同时,要加快美育师资及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努力提高美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配齐专职美育管理人员,在教科研机构配齐美育教研员,以管促研,以研促教。学校要设立独立的美育教研室,明确分管美育的校长、处室和工作人员。建议开展“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协同研究”“学科教育与美育研究”“美育途径与方法研究”“美育时代特点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美育教科研活动,组织开发编写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资源。

5.丰富美育活动内容,开辟学生成长渠道

在发挥好音乐、美术学科的带动作用,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社团活动,扩大课外艺术活动范围,结合“双减”政策,把美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精心策划、组织指导美育活动向纵深开展。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书香校园建设,各种节庆活动等,开展好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绘画、摄影、书法、剪纸、陶艺、雕塑、经典朗读、文娱比赛、美学讲座等艺术鉴赏、美育展演、艺术创作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空间吸引广大学生走进艺术学习活动,力求使课外艺术活动成为学生才华展示、才艺成长、美育素养形成并不断丰富的园地。有条件的市县校,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社会美育资源,在更大的空间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要积极与社区、家长加强交流,扩大美育成果展示范围,感召社会与家长更加支持美育工作。

6.完善美育评价机制,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加强对美育工作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时,要把美育列为重要内容,并占一定权重。同时,确定美育评价机制要素,包括美育条件、美育过程、美育效果等。如美育条件包括制度、组织、实施方案、计划总结、经费投入、硬件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等;美育过程包括美育活动、教科研活动、课堂渗透、校本课程开发、校报校刊创办、校风校貌呈现、典型经验总结等;美育效果包括美育实施的达成度、整体发展水平、所获成绩、各方面对美育实施的评价等。最后,督导部门要开展对美育工作的专项督导。

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按照美的原则设计、规划、建设校园,突出美观高雅;遵循美的内涵,提炼办学理念,彰显精神力,使学校文化在美育实施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建筑、道路、設施、景观、教室应讲究布局、造型、搭配,兼顾实用与美观;教学活动、作息安排应充分体现人性化要求。通过板报、橱窗、文化墙、展板等呈现的宣教内容要有艺术性,校园广播应选择旋律优美的中外名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润泽与滋养。通过更好地挖掘、利用、发挥学校文化内在的美育因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促进、美的发展、美的丰富,形成良好的美学素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美育与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贴画;特色;合力;文化;育人

贴画艺术曾被誉为“20世纪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创意无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极大彰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对儿童来说,贴画创作不仅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灵感。2009年,承载着“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兼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贴画艺术作为美育办学特色项目引进校园。四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快乐贴画、贴出快乐”美育理念,以贴画为载体,学校育人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让学生诗意地在美的乐园里快乐成长。

一、贴画植根校园,创新校本,立足特色美育

1.生动的贴画校本教材。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渐进的原则,以贴画知识、贴画创作、贴画实践、贴画欣赏为主要内容,编写《贴中显智慧》低年级版、中年级版、高年级版三册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包括知识篇、技能篇、实践篇、欣赏篇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配有导读,每册20课。低年级版以植物为主题,中年级版以动物为主题,高年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教材图文并茂,既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又有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方便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总结贴画教育教学实践,用心提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坚持贴画的趣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编写三册配套《贴中显智慧教师指导用书》。

2.丰富的贴画校本教研。立足于贴画课堂,老师们不断耕耘、实践、创新和研究,通过贴画理论学习,贴画技法培训,贴画教学论文撰写,贴画教学观摩研讨……着眼于探究贴画艺术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贴五彩缤纷的瓷器系列,贴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贴韵味十足的南词歌赋,贴活泼可爱的动漫人物……立足于拓展贴画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整合贴画艺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与写作教学,与美育教育,与党建活动,与平安校园创建……扎根于凝炼贴画艺术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通过亲子同贴活动,社区服务实践,贴画表演,贴画服饰展出,贴画义卖,贴画特色网站,贴画小报宣传……致力于构建贴画艺术传承的网络与体系。开展“美在我身边”中队主题贴画小课题研究,低年段以“美丽的植物”为研究课题,中年段研究创作的主题是“美丽的动物”,高年段以“美丽的家乡”、“美丽的心灵” 为主题。老师引导学生、家长牵手孩子、社区贴画艺人走进课堂,引领学生们在贴画艺园里努力地发现美、表达美、展现美和创作美。

3.活泼的贴画校本课堂。每周每班开设一节贴画校本课程,由专职美术老师任课,引导孩子们变废为美,把生活中常见的糖果纸、坚果壳、皱纹纸、蛋壳、碎布等材料,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变成赏心悦目的贴画艺术品。孩子们在快乐的贴画游戏中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动脑思考,在动脑思考中创造美好,从而培育低碳环保的思想、认真细致的态度、合作友爱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开设贴画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三个学段,选择学段贴画巧手,举办三个兴趣小组。聘请校外辅导员、贴画艺人进校辅导,倾力于精品贴画作品的指导与创作。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优秀生培养相结合,兴趣小组学生的贴画作品作为学校艺术长廊和展室主要展览作品来源,既美化了校园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又激发了学生艺术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亮丽的贴画艺术环境。以贴画艺术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体,用师生的贴画作品进行装饰;建立贴画艺术展室和贴画作品展示橱窗存放和展示师生、家长的贴画作品,营造浓浓的贴画艺术氛围;每学期举行一次贴画作品创作比赛和展示活动,建立学校贴画网页,为师生、家长搭建贴画学习和展示的舞台,让贴画艺术走近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班级,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5.多彩的贴画创作活动。以贴画艺术为载体,将贴画文化与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爱国主义、平安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心理健康、社区实践、红领巾手拉手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贴画育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创作贴画,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结合安全教育,创作主题贴画宣传卡,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结合养成教育,在贴画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说文明的语言,行文明的举止,养成文明的好习惯。贴画架桥,我校快乐育人活动精彩纷呈。

二、贴画延伸社区,凝心聚力,立足环境美育

1.亲子贴画沙龙。邀请贴画艺人进校,以贴画的构图、选择材料、创作、装裱等为内容,定期举办家长主题贴画技艺培训,掌握贴画技巧。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进校园参观,走进贴画校本课堂,全面了解贴画艺术。布置亲子贴画家庭作业,小手牵大手,孩子们和家长交流在课堂中学到的贴画知识。大手拉小手,家长和孩子交换对贴画作品的创作意见。成立校园亲子贴画俱乐部,每学期举办一次亲子贴画沙龙活动。亲子手拉手,以贴画艺术为话题,在不断沟通交流中,亲子之情快乐地扎根在艺术乐园里。

2.贴画宣传卡。借助“快乐贴画”主题卡片,让贴画艺术美丽生活。制作“感恩卡”,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教师节,让队员向每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师献上一张“谢师卡”;同学成功、失败、生日等重要时刻,送上一张“友情卡”或一张“快乐传真卡”;新春佳节,队员深情制作“慰问卡”,向劳动者献上自己的敬意;清明时节,队员通过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环境日,让学生制作“绿色卡”向市民宣传环保。贴画宣传卡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舞台与社会大舞台通过贴画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贴画实践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使学生浅层的道德认识在与多元信息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强化,从而形成自己稳定、深层的生活观。

3.感恩实践基地。牵手干休所,建立少先队德育感恩实践基地。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干休所聆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六一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不忘给老革命带去温暖,少先队员们到干休所,和老人一起开展贴画创作活动,交流贴画创作乐趣,在艺术创作中拉近孩子和老人的心灵距离。重阳节,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访看望退休老干部,陪老人聊天、看书、下棋,帮助老人修剪指甲、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敬老爱老的优秀品质。春节来临,贴画能手给干休所的老干部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贴画,表达祝福之意,培养了感恩道德情怀。

4.服务实践基地。团省委、团市委在我校建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轮流到校护送路队,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定期到校开展志愿者巡查、安全知识讲座、书法指导、体育竞赛、贴画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还是社区两所幼儿园小朋友实践基地,每年的幼儿大班毕业生,都会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陪同下,参观学校的大操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到了小学生们丰富而快乐的学习活动和课间活动。为即将步入小学学习的小朋友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校园,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帮助。

5.因地制宜共建。挖掘社区育人环境优势,与邻近单位南平市质量监督局开展共建活动。在“告别三无食品”的主题活动中,质量监督局专业人员深入课堂,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耐心地引导孩子辨别食品质量,认真地指导孩子们认识商品质量标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商品质量安全意识观。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中,市监局的叔叔阿姨们结对农民工子女,定期到校,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和孩子们一块做游戏、创作贴画作品,辅导孩子们的学业。节日里,爱心妈妈给孩子们送来了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周末,爱心妈妈走进孩子的家庭,熟悉结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带孩子走进自然,领略自然之美。母亲节到了,孩子们也不忘感恩爱心妈妈,和妈妈一起品尝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一系列爱的行动,让爱的情感悄然播进童稚的心灵。在“我是小小质量监督员”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质量监督局,参观质量监测的过程,并动手试一试,通过亲眼所见,动手操作,学习质量检测的方法,体验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三、贴画融入传统,传承美德,立足文化美育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开展“孝心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贴画作为鲜活的艺术载体,通过“贴画里的故事”、“孝心贴画卡”、“书香美、贴画乐”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收获体验,由孝心产生爱心,由爱心上升为责任心。

1.讲孝心故事。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众里寻你——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并撰写观看心得体会。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和阅读孝心美德故事,并举办中队孝心主题故事会。开展“贴画里的故事”孝心主题贴画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孝心故事内涵,建立故事中形象的画面感,在孝心故事中创作贴画艺术作品,在贴画艺术创作中接受孝德教育。2.找孝心伙伴。寻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让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寻找身边孝心伙伴活动。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相机拍一拍,用心想一想,用笔写一写,记录生活中孝敬的美丽镜头。活动中,学生们有的找到了父母孝敬老人的事迹,有的分享了小伙伴感恩别人的快乐,有的收获了老师关爱的温暖……在找寻活动中,孩子们互相赠送孝心卡片,畅享寻找孝德的深刻体会。

3.学孝心行动。以“日行一孝、感恩长辈”为主题,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一年段开展“孝心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身份证,问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等办法调查并记住父母的生日,铭记养育之恩;二年段完成“孝心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说一句爱父母的话,密切亲子之情;三年段发送“爱心短信”,编一条爱心小短信,发送给长辈,表达感谢之情;四年段制作‘“孝心卡”,剪贴精美的孝心卡,记录关爱瞬间,品味关爱之暖;五年段设计“孝心菜谱”,学习了解烹饪知识,用心设计一份长辈喜欢的菜谱,并试着做一道菜,让长辈尝一尝,感悟孝德之美;六年段写“孝心书信”,给长辈写一封信,回忆长辈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意。通过孝心行动,让孩子们实践中学习关爱家人、帮助伙伴、感恩别人。

4.传孝心美德。在校门口建设“二十四”孝主题文化墙,宣传“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等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让孝德文化影响孩童一代,影响社区居民。在校园楼道开辟“孝心”文化长廊,宣传孝德名言警句,宣传最美孝心少年先进事迹,让崇孝向善道德美丽孩童的心灵,美丽东山校园。开展“捕捉精彩、记录幸福”孝心教育教师主题摄影比赛,老师们用心捕捉生活中孝心美丽镜头,并记录拍摄随想。开展“党旗飘扬、孝心传递”孝心教育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帮扶退休教职工,结对困难教师。开展“孝心育儿、快乐家庭”孝心教育家长主题实践活动,在家长会上由家长代表交流分享孝心育儿经验和孩子敬孝让父母感动的一件事。

5.评孝心榜样。开展孝心榜样评选活动,表彰“最美孝心教师”、“最美孝心孩子”和“最美孝心家长”。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孝心榜样的感人故事,升旗仪式上,演讲榜样的先进事迹,从而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编辑发行“孝心”主题校刊,展示孝心教育活动精彩花絮,动人瞬间和文明美丽的语言和行动。

总之,学校将不断拓宽贴画美育渠道,丰富贴画精品工程的内涵。让古老而有活力,简单而不平凡,神奇而有魅力的贴画艺术之花,绽放在东山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愉悦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快乐着每一个童年的 梦想。

上一篇:最好写的小初中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青年应该怎么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