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2023-06-02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美育的功能、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关键词]大学 美育 回顾 反思

[中圈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与近年来中小学美育研究的热闹繁荣相比,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和薄弱。其实,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美育”、“大学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和“高校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对2000~2010年的文献进行复合检索,共获得文献186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反思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美育进一步研究的对策趋向。

一、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

1.大学美育功能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效,这是大学美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重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激发完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格;能赋予大学生人文关怀,建构精神家园;能塑造大学生审美人格,促进和谐发展。还有学者基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指出大学美育本质上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2.大学美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主要解决大学美育“教什么”,因而也是大学美育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不仅包括理论学习与艺术欣赏两部分,还应把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纳入美育主体框架之中,从而形成三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结构模式。也有学者对大学美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层次设计,认为第一个层次是美育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美育实践课程,它是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大学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实施途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大学美育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的实施一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二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体悟美的理念和美的人生;三要积极开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四要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保障美育的有效实施,形成大学审美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的良好态势。也有学者认为,应加强美育的师资、设备、设施建设,巩固美育工作的支撑点;寓美育于大学教育的各环节之中,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依托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倡导读书优良传统,学习文化经典,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4.大学美育评价的研究

大学美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过程,它直接针对的是大学美育的价值和效果。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思想认识评价、条件建设评价、活动组织评价和活动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应坚持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观察为基础的观察与访谈相结合和以自评为基础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评价首先要选准评价的维度,包括大学美育的构成维度和效果维度;其次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因为大学美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的特殊性,不能用一般的评价思路或方案来评价美育,应致力于探求适合美育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法、追踪调查评价法和访谈评价法等。

5.大学美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美育也要不断改革,才能彰显其活力和魅力。但对于大学美育如何改革,看法不一。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改革要树立具有整体性、全育性、多内涵、高功能的美育理念;建立完整、开放、互动的美育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教师的言行中渗透美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改革首先应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三要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应增加资金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在对大学美育发展历程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美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美育理论系统化,美育地位法规化,美育对象个性化,美育内容多样化,美育手段现代化,美育标然时代化。

二、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缺乏既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必须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要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如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

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

反思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研究,即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

3.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

大学美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组成的,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过于重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和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三、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对策展望

1.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

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是指必须把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亦即美育是大学教育整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成善、真、健、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地知晓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是指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等)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等诸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从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而且能克服单一化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2.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

元研究是指对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研究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的兴起,带来了科学研究的逐步科学化。大学美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应加强其自身的元研究。大学美育研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与这种元研究的缺失有关。进行大学美育的元研究,应以大学美育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形成大学美育理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美育研究逻辑起点的确定,大学美育理论逻辑结构的建构,大学美育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大学美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反思等。大学美育的元研究能使我们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有利于大学美育研究科学有效地推进。

3.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学美育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思索和探究,形成了丰富且有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大学美育,就要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

4.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评价;协同育人;环境育人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為了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进一步推进甘肃省中小学美育工作,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组织课题调研组,对张掖市甘州区,临夏自治州永靖、东乡、广河等县及临夏市,兰州市城关、榆中区及所属辖区20多所中小学的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同时与省教育厅进行交流,了解甘肃省中小学美育的整体开展情况。

一、中小学美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中小学美育工作不断加强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认识提高,组织工作加强

所调研的市(州)、县(区)、校逐渐认识到美育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美育对于润泽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各学科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工作并不仅限于艺术学科,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都应有所渗透,它体现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并贯穿于育人全程。因此,这些市县学校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管理制度。2021年8月18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人民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临夏市等还提出了《全面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计划》,兰州城关华侨学校等制订了《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案》,切实贯彻国家和省级下发的指导性文件。

2.重视师资配备,保证课程开设

所调研学校全部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以及省普通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的要求开齐了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开设占全部课时的9%,高中阶段基本开设了6个学分的艺术必修课。全省及所调查三市的美育专任教师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美育教师兼职数量较大(见表1)。

3.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美育条件

近年来所调查各县学校均不同程度地新建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图书等专用教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永靖、甘州区建立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其它县也建立了少年活动中心,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各县加大投入,购置了电子琴、钢琴等诸多乐器和音响设备。

4.丰富艺术活动,拓展美育渠道

许多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融通的形式。如通过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结合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校庆等重大节日,举行各种艺术展演;注重与校外的联系,如兰州、张掖强化了校外资源引进,积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做到了活动经常化、多元化,为学生展示才艺、全面成长搭建了优质平台。

5.开发校本课程,挖掘美育资源

各地校本课程开发初见成效。如临夏州开发了“千字文艺术操进校园”课程,临夏市第三中学编排了话剧《红船》,兰州市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开发了牛肉面教材、彩陶等课程,张掖市开发了丹霞绘画等课程,这些都成为实施学校美育,彰显地方特色的有力抓手和行动举措。各学校还根据艺术教师各自的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如陶器制作、画葫芦、书法、国画等。

6.彰显学校文化中的美育功能与潜力

所调研学校普遍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学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在学校环境的构建中得到体现。校长和教师们认识到,要让每一棵树能育人,每一面墙能说话,每一块石头能赋诗意,要用展板、橱窗等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创设绿色长廊、楼层文化、班级图书角、名人名言栏目,给学生以美的感染、熏陶与启迪。

二、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美育概念理解的窄化与轻视

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美育概念,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或美术技能培养,而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实际上,美育应渗透于艺术、道德、自然、社会、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学科教学中,通过多途径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没有全面理解美育的作用,特别是对“五育”协同育人、美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导致重视德育、智育、体育而轻视甚至忽视美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很多家长对美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往往只因升学等功利性需求而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

2.美育师资缺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全省中小学美育师资普遍短缺。根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程应占整个课程比例的9~11%,所调研三市(州),除兰州外,其余地区均只勉强达到9%;全国高中阶段已有93.2%的学校开设了6个学分的艺术必修课程,而所调研三市(州)勉强达到全国平均开课比例,艺术课因临近高考被挤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依据美育课所占比例,所需美育专任教师比例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左右,但甘肃全省的这一比例仅为5.3%,兰州7.11%,临夏6.14%,张掖3.1%。初中及以下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美育专任教师缺口大,兼职教师多且教学水平较低的情况。根据以上调查估算,全省专任美育教师短缺约30%。

3.各学科美育挖掘不够,协同育人乏力

各学科对美育的挖掘不够,对美育的认知停留在理念层面,实践转化与渗透不足。例如,语文课上,阅读欣赏、诗歌朗诵鉴赏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作文教学可培养学生用语言创造美;数学课上,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体现着简洁之美;英语课上,除了语言美,还有外国文化与异域风光之美;物理课上,和谐共振、物体对称、运动轨迹、力的转化等物理现象体现了均衡之美;化学课上,曲折的化学史与神奇的化学变化包含变化之美;生物课上,生物构造蕴含自然和谐之美;政治课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带来美好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历史课上,可感受历史人物的美德和历史沉浮兴衰中的文化之美;地理课上,可展现祖国山河、世界风光之美。但是,各科教师在课堂上对本学科中美的展示、挖掘、讲解和引伸都不足。

4.美育教研机构缺失,培训机制仍不完善

各市县教研机构缺少美育科室及研究人员,缺少对美育的教研培训、专家指导、校际交流。各市县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对“语数外理化”等所谓“大学科”的培训较多,对美育开展的专项培训不够,教研部门内设机构不论在省级还是市县级都尚未单独成立,专任美育教研员寥寥无几,教研团队更为稀少,由此导致美育教研活动少、课题立项少、教研成果少的“三少”现象发生。在美育课程实施中,艺术教育多偏重于传授技法,对美育的文化精神挖掘不足,导致美育功能弱化。

5.美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督导考核不得力

所调研的州、市、县学校,缺乏系统的美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中,大多没有将美育纳入考核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对美育的考核要么是空白,要么权重很低。有些县区还未纳入考核,对是否开齐开足美育课及学校的美育活动、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考核不够。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中,缺少美育绩效指标。虽然课程标准和学科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要求,但对美育的要求很笼统。在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美育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弱化,美育仍然被归为“小三门”,不受重视。

三、对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厘清美育概念,形成有效合力

纠正狭义的美育观及把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的偏见,确立美育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为了创造美的思想、深化美育认识,即美育要培养学生辨别美的心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认识。认识美育是建立在美学理论基础上的“大美育”,是对传统狭义美育在外延上的放大与内涵上的丰富。促进音乐、美术课堂等美育主阵地与各学科有效渗透形成合力,同时促进家庭有效参与,学校广泛深入推进,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校内与校外整合为一体,点线面立体育人的局面。

2.强化组织管理,完善美育实施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美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省教育厅出台强化学校美育工作具体实施的意见,抓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各市尽快出台贯彻实施办法,县、校跟进出台实施计划与方案,层层抓落实。要健全美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省教育厅可单列成立美育工作处;市成立美育工作科;县成立美育工作股;各科研部门配套成立美育教研室。形成“课程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学科渗透、家校社联手”的美育工作推进方略,将美育学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展演、社会资源整合等有机结合,形成全省上下重视美育、研究美育、推进美育的浓厚氛围,切实改变美育工作薄弱滞后的状态。

3.加强学科融合,促进“五育”并举

美育的实施不仅要彰显艺术学科的作用,还要发挥其他学科的美育功能,发现、演化、放大各学科美育内容,贯彻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度,使各学科在美育工作中释放正能量、绽放新光彩、形成新亮点,实现聚合力。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创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统筹制订“五育”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克服厚此薄彼、各自为政的弊端,组织各学科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落实体育艺术“2+1”要求,用好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社会文化场馆、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资源。

4.加强美育教师培养,促进专业化发展

各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要增加美育师资培养计划,为全省尽早培养输送一批美育师资。同时,加强高校美育学科建设研究,探索以美育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为骨干,多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教研机构要增强美育培训,对美育师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专项培训,下大力气弥补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要在各学科教师的培训中增加美育内容,使所有教师具备必要的美育知识和素养。同时,要加快美育师资及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努力提高美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配齐专职美育管理人员,在教科研机构配齐美育教研员,以管促研,以研促教。学校要设立独立的美育教研室,明确分管美育的校长、处室和工作人员。建议开展“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协同研究”“学科教育与美育研究”“美育途径与方法研究”“美育时代特点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美育教科研活动,组织开发编写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资源。

5.丰富美育活动内容,开辟学生成长渠道

在发挥好音乐、美术学科的带动作用,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社团活动,扩大课外艺术活动范围,结合“双减”政策,把美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精心策划、组织指导美育活动向纵深开展。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书香校园建设,各种节庆活动等,开展好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绘画、摄影、书法、剪纸、陶艺、雕塑、经典朗读、文娱比赛、美学讲座等艺术鉴赏、美育展演、艺术创作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空间吸引广大学生走进艺术学习活动,力求使课外艺术活动成为学生才华展示、才艺成长、美育素养形成并不断丰富的园地。有条件的市县校,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社会美育资源,在更大的空间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要积极与社区、家长加强交流,扩大美育成果展示范围,感召社会与家长更加支持美育工作。

6.完善美育评价机制,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加强对美育工作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时,要把美育列为重要内容,并占一定权重。同时,确定美育评价机制要素,包括美育条件、美育过程、美育效果等。如美育条件包括制度、组织、实施方案、计划总结、经费投入、硬件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等;美育过程包括美育活动、教科研活动、课堂渗透、校本课程开发、校报校刊创办、校风校貌呈现、典型经验总结等;美育效果包括美育实施的达成度、整体发展水平、所获成绩、各方面对美育实施的评价等。最后,督导部门要开展对美育工作的专项督导。

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按照美的原则设计、规划、建设校园,突出美观高雅;遵循美的内涵,提炼办学理念,彰显精神力,使学校文化在美育实施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建筑、道路、設施、景观、教室应讲究布局、造型、搭配,兼顾实用与美观;教学活动、作息安排应充分体现人性化要求。通过板报、橱窗、文化墙、展板等呈现的宣教内容要有艺术性,校园广播应选择旋律优美的中外名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润泽与滋养。通过更好地挖掘、利用、发挥学校文化内在的美育因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促进、美的发展、美的丰富,形成良好的美学素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音乐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而美的事物能感动人。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属于美育中的艺术美。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情感性、技能性和形象性。所以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它不但能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还能为今后自身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音乐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是思想意识、情感、文化修养的表现。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

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它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形象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音乐审美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确在实施美育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事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

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四、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1 当今审美新的方式

自从美学引入我国以来, 基本上都是按着西方的模式发展的, 即都是以艺术审美为中心开展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种以艺术为中心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现了新的审美方式, 大众对审美的需求更加符合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 艺术审美只是被作为审美的高级形式而保留下来, 从发展形式上看取而代之的则是和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生活美、工艺美、自然美等形式。

1.1 工艺审美

中国古典美学有深厚的工艺审美传统, 工艺审美因素广泛渗透于古代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人习惯于美化日常生活, 于日用饮食中讲究审美情趣, 故而各种民间工艺特为发达, 诸如讲究色香味具全的饮食文化, 家居与山水之乐兼顾的园林建筑, 琳琅精致的瓷器与家具等, 这一传统应当能为美学家提供新的灵感。

1.2 生活审美

在人类诸精神性活动中, 审美是最具感性特征, 因而也是最普遍的活动。充分肯定人类现实生活、世俗存在方式的乐世精神, 在现实生存中体验人生幸福感, 充分地肯定和享受现实人生, 当是生活审美的基本理念。

1.3 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大众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始之以自然对象的声色之美, 继之以对自然生命的崇拜, 终之以对大自然的精神依恋, 具有极为丰富、深厚的人文价值。某种意义上, 自然审美代表着人类审美意识发展之最高阶段, 是人类审美活动之最高精神境界。同时自然审美更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2 高校美育新方式

2.1 高校领导应重视新形势下的审美教育

今后的社会发展方向是和美学分不开,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存着审美因素, 审美贯穿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美的事物, 去发现它, 这是高校审美教育的重点。高校领导应重视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方向上, 在课程的设置上等都要考虑到, 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审美教育发展。学生学会了审美从思想上就得到了净化, 对学生的一生是十分有易的。所以说高校领导应该正确确立自己学校的办学思路, 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把审美教育列入学校办学的重要思路上来, 如:怎样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范围和特点, 都开那些课程,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地, 学生学习完后的效果等等。这样高校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2.2 如何开设审美教育的课程

高校以往开设的审美课程都是遵循西方的审美教育程式, 如:西方美术欣赏课、雕塑鉴赏、舞蹈艺术鉴赏、还有音乐欣赏课都是重点介绍西方的审美方式和古典审美方式。都是把艺术审美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学校开设的审美课程也是以艺术审美为重点所铺设的, 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以艺术专业为基准的必修课程;二是以非艺术专业为基准的选修课程。高校审美教育就是靠这两方面来实行的。对于高校的审美教育采取的这两种形式, 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在审美教育的内容上要加以修正, 并不是说要取消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是说要加强学生更能接受的生活审美, 工艺审美和自然审美的教育。

学校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应该注意, 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应开设工艺审美, 自然审美的专业必修课。尤其是工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学好这一方面的知识。这对今后走入社会, 参加工作是非常有易的。那么非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和发现、发掘美的技巧, 由于非专业的学生上的是选修课, 课时时间较短, 什么专业的都有, 应把重点放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审美教育上,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我们环境当中美的事物, 所包括的范围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集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工作的关系, 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人与体育的关系等等。如:工艺审美课程, 要让学生掌握辨别产品中美的内涵是什么, 产品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它的美的属性, 要用大量各时期美的范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觉的在生产劳动中关注审美的问题, 这样使学生即能体会到审美特性, 同时又能提高经济的发展。

2.3 新形势下大学生审美教育预期带来的效果

当代高校的发展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技术, 知识面宽, 多知识层面的复合性人才。那么审美教育在这里面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后的社会的发展与美是分不开的, 人类的发展不光是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需要美的思想意识, 如果我们的产品只注重它的实用性效能, 那社会就是不健康的, 而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所以说我们的社会是离不开美而独立存在的。今后工艺美学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 大到自然科学, 小到心理学, 都离不开审美因素的存在。审美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由有意识, 有思想, 有审美判断能力的人所构成, 那么人都是要追求美好的事物, 从我们的日用品、娱乐、体育、旅游等行业到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着这个“审美经济”为主题的发展。

当今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院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那么哪个大学办的好,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合理, 那么它就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学生就好分配。否则学生就很难分配出去, 那么审美教育在学生分配这个问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 通过审美教育的学生, 他们学会了怎样审美, 怎样把握工艺审美, 那么今后就可能把审美引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 那么就会使产品的生产推陈出新, 并且产品的销售就会大大的提高, 同时生活美也可锻炼学生更好的人际关系, 使领导放心, 这样的大学生企业能不会要吗, 这样以来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能够长期的解决了, 自然也就缓解了学校的毕业就业压力, 这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吗。所以说, 学好审美教育的课程尤其是生活审美、工艺审美、自然审美这些与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的运用, 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事物, 应该教会学生去欣赏它, 同时也要教授学生认识欣赏作为审美的最高形式的艺术审美, 但生活审美是重要的, 应立足于生活审美的教育上, 艺术审美作为指导。

摘要:首先介绍了当今审美的新方式, 然后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 提出了高校美育教学的新方式, 即高校领导的审美教育重视、审美教育的课程开设和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生活美学,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生活审美

参考文献

[1] 卢世林.美育的本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5, 1.

[2] 丁永祥.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2, 4.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

席勒生活的时代, 自由、平等、博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 以实现人的“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他的美育思想。对于封建专制制度他是强烈反对的, 对于自由、民主他则热情地呼唤, 希望革命能够到来。但是,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向席勒想象中的那么好, 他所向往的“理想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自由也无法到来。在席勒看来, 法国革命之所以没能实现自由, 人性的堕落是其根本原因。

真正的自由人应该如何才能获得呢?席勒认为, 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的途径即是审美教育。因此, 他写了一本关于审美的书, 即《美育书简》。通过审美, 人们就可以实现自由。席勒认为, 在审美的国度里“性格的完整性”才可能实现。美育能够使人成为幸福和完美的人, 因此, 席勒主张审美教育。席勒认为, 艺术的根本属性是“表现的自由”, 社会上的政治污染不应该影响艺术, 艺术是纯净的, 它可以培育高尚、完美的人性, 使人的自由能够充分实现, 人的尊严真正得到维护。因此, 能成为以自由为内涵的美育的重要手段的只有艺术美。

然而, 美如何能把两种对立的特性统一到自身, 席勒认为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第一是“人格”, 第二是“状态”, 经常变动的是人的状态, 永久不变的则是人的人格。人是个矛盾体, 人性要想得到完整统一就必须调和人性的矛盾。由于“人格”与“状态”的相反性, 他们往往会产生两种对立的力量, 即“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 也即物质冲动;另一种则是理性冲动, 也即形式冲动。人性要想得到完整统一, 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 存在在人身上的这种矛盾性则必须调解, 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对立性消除, 这就需要借助一种力量, 即第三种力量——“游戏冲动”。

如何拯救分裂的人性, 在席勒看来, 美与游戏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美和游戏中, 人可以释放自己, 也就达到了真正的自由。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共同对象都是美, 游戏冲动的对象也是美。人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创造的审美活动即是“游戏冲动”。这种自由活动是以指向美本身为目标的, 它既不依托感性的物质需要也不受理性的道德纪律的约束。人在游戏的过程中, 那种自由的审美状态让人的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得到了统一, 人克服了自身的人性分裂从而成了一个自由和完整的人。艺术拯救人性的过程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 游戏在审美艺术中和在生活记忆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的西方社会还是在现代的美学思潮中其影响都是意义深远的。在西方美学史上, 席勒把美育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审美教育书简》中, 他不仅正式提出了“美育”一词而且还真正地从审美的角度解决了“人是什么的问题”。

然而, 席勒这种自身的人性学说是缺乏存在的根据的, 它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它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泛的人性学说。简单的把人性抽象成人格和状态, 这反而会让审美不自由, 只存在在了精神之中和艺术之中, 然而现实生活还是要接触的, 这样的一种审美自由恰恰是不自由。

后来, 马克思对席勒的美育理论进行了批判地继承, 他不赞同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美育应该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他是从人类的历史实践来看待的。实现美育的目标, 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 不能纯粹地只是因为审美和艺术教育, 还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政治变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艺术教育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的, 这只是席勒的美好的理想,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的过分夸大。但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和谐发展。人是爱美的, 审美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从事的自由实践活动, 在审美的世界里, 人的异化得到了扬弃, 人性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结语

席勒美育思想的意义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美育的现实意义也是非常迫切的。现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人的生存危机也逐渐显现, 因此美育的目标就是要确立感性在人性结构中的本体地位以及让人的生存危机得到消除。在现代的世界, 各种异化与矛盾都在显现, 仿佛人不再是人了,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 因此我们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自身都存在着重重矛盾, 人类不应该为物所困, 而应该改变自己的异化状态, 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然而, 如果只通过审美来解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 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通过理性的问题来解决。席勒终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路径, 审美和艺术对重建人的美丽的世界是显得尤为重要的。人类只有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中, 人性才能得到回归, 我们才能走向自由。

摘要: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席勒将审美体验看得非常重要, 他把审美教育提升到了人生美学的高度。席勒提出了著名的“游戏说”, 希望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结合起来, 让人变成审美的人, 人格健全的人, 也即自由的人。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是比较完备的, 重新看待席勒的美育思想, 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游戏冲动

参考文献

[1] 张玉能.席勒美学论稿[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郑玉明.审美自由与人的类活动——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再认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0) :116.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4] 徐恒醇.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上一篇:餐饮心得体会下一篇:沙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