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

2023-12-08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简洁性,但是却包含了特殊的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之中和教材中的美的因素,适时因时因内容进行美育渗透,接近学生审美情感,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创造,这样不但可以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兼并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美育渗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4.054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非常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却忽视了美育的渗透。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常常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美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而且能不断提高學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和美育结合起来,从教材本身出发.充分挖掘数学内容内在的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享受中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谈谈做法。

一、 生活中感悟数学的美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活数学的美丽图景,带领学生进入“数”的海洋。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现有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与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将单调的知识生活化。比如,在二年级数学“动物聚会”的练习环节,我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以用2×5来表示。学生积极回答:“1只手有5根手指,2只手有几根手指,可以用2×5来表示”“1件衣服钉5个扣子,2件衣服钉几个扣子,可以用2×5来表示”“1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5辆自行车有几个轮子,可以用2×5来表示”等。又如,学习了“左、右”以后,我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说一说“在马路上要靠哪边行走?上、下楼梯要靠哪边行走?”从中感受左右的应用,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有关左右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素材用作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揭示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美。借助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小学数学书本从数开始就存在着美。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的彩图,使枯燥的数学变成直观、形象的实物,各种动物的神态活泼可爱,各种景物优美怡人;各种事物清晰逼真。给学生极强的感染力。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品味,通过观察、讲解、演示活动的展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比如,在一年级数学“拔萝卜”这一节数学教学中,我先和一名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大白兔和小白兔,同时让学生倾听拔萝卜的音乐,带其走入童话世界,真正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最终使数学美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

三、沟通互动,拉近审美感情

在课堂上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尽情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感。教师通过眼神、语言、表情和动作给学生亲切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是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真诚地进行表扬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鼓动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做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合作与参与。例如,学生在学习“1分有多长”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看“1分钟能拍多少下球”“1分钟能写多少字”“1分钟脉搏能跳多少下”,学生不但能够真正感知1分钟时间的长短,还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树立了自信心,也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启发思想,激发审美创造力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想象能力。雪莱曾经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能力。所以,教师要选择在适当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审美创造。例如,在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这些平面图进行拼接组合认识其他图形或自己喜欢的图形,比较哪个小组拼出的图形最多。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喜欢玩乐和亲自动手的年龄阶段,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一定会吸引学生积极加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相互对比自己拼摆的熟悉的图形,训练动手动脑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最大程度发挥了小学生的创造型和主动参与性。在学生都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所拼摆的图形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于是学生在通过自我实践以后细心观察合作成果。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巩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还通过思考和想象力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五、课后作业中欣赏数学美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不仅应考虑巩固知识,还应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育欣赏。例如,学习了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以后,我会先让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一天,从中感受时间的应用,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美感,进而诱发其创造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蕴涵着美的科学,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有效方法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学习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丽华,李国强.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4).

[2] 吴高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2(7).

[责任编辑 胡雅君]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是极富情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学生正处于最佳的情感培育时期,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思维。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学,对孩子的道德基础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美育渗透教学;教学措施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启发人民的情感共鸣。教育跟着时代在不断发展更新,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小学生的教育都开始面向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初中课程不再以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方面也进行培育。学音乐课程教学渗透美育,让学生的审美价值从小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净的阶段,音乐美育能启发学生心灵净化,通过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对生活保持积极热情,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通过音乐的美育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音乐美育教学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有着强烈感染力的艺术,自古就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在时代发展中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加以传承发展。古代的诗词歌赋创作,以诗词为主,歌赋伴随着诗词而生,从古时候开始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藝术。音乐能够通过旋律,给人带来情感共鸣和震撼,让人的心境得到指引和洗涤。小学音乐课加入美育教学,可以奠定小学生的审美价值,让学生通过音乐的魅力,启发情感思维,得到共鸣,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能够学会把握分寸。

音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在国际化的动荡局势中,音乐能够穿透很多人的心灵,传达感情。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稳固提升,但综合国力竞争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上,各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小学的思维培育期,是最能接受各种思想道德感染的阶段,通过音乐教学渗透美育,将民族精神有效输出,也是对国家发展的一种支持。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音乐课程融入美育教学,学生能够从小对民族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过社会局势和音乐核心素养的加入,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音乐的重要意义,重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思维奠定基础。爱国主义情怀得到进一步培育。音乐中渗透美育还能传承民族特色,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目前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育行业对音乐课不重视

在目前的教育行业,都是以文化课程为主,音乐课就是象征性的课外兴趣课程,没有任何的考核标准。学校教育都是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音乐课跟体育课差不多,基本一周就只有一节,很多时候还会被其他科的老师占用,学生短暂的放松时间都没有。在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就只是简单地跟着旋律歌唱,对音乐的常识更是一窍不通。老师教学的时候,因为缺乏专业性,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唱一遍,掌握歌曲的旋律就完成任务了,没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思维个情感都是出于重要的培育奠定阶段,教育行业要对音乐课程多关注,将美育教学渗透到音乐中,积极鼓励学生理解音乐,学会聆听声音带来的美,提高艺术审美观。

(二)音乐课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

虽然义务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普及,但是也仅限于文化课程,音乐美术等特长科目都是处于附属课程,配套设施方面也没有落实。音乐课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学会唱歌就行,基本的乐器认识也是音乐课的基础。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乐器,学生都只能在课本中看到中国传统的二胡、萧,或者西方的钢琴、吉他等乐器。音乐的感染力不仅仅在于音乐旋律,乐器的演奏也占据很大一部分。音乐是通过乐器,歌声旋律,和人的歌唱方式来展现独特的魅力的,通过乐器演奏的音乐,能够让学生视觉得到冲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传达的美,没有乐器的音乐课,就少了灵魂。音乐课就只是扯着嗓子干嚎,学生可能还不定喜欢那些歌曲风格,根本不理会老师教的是什么歌,就跟着滥竽充数在唱,美育教育根本没办法渗透。

三、小学生音乐课美育渗透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针对性施教

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唱方式来教学,要跟着学生的思维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故事指引,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国,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歌曲都是带有创作和传承意义的,对学生从小的道德培育有着中啊哟作用,能够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生阶段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在开展音乐课程中,要渗透美育教学,就得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表达的意义。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玩性比较重,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趣味性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摘草莓》歌曲的时候,可以说说冬季最常见的草莓,问问学生喜不喜欢吃草莓,草莓的味道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说出草莓的形状和颜色,打开音乐课堂的氛围,跟着欢快的旋律来学习歌曲。老师带着学生唱一遍歌曲,在“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的美景之中,小姑娘摘下一个个鲜艳美味的草莓,为什么舍不得吃,让学生去思考歌曲表达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提问一下学生面对“装满小竹篮,风中飘香味”的草莓,会不会很动心,如果是自己去摘草莓,会不会直接吃掉。后续歌词中有唱到小姑娘摘了草莓舍不得吃的原因,是要“送给军属老奶奶,尊敬老人心灵美”。简单欢快的一首歌曲,让学生能够通过食物诱惑的教学,学会从小尊敬老人,面对诱惑能够自觉克制。这样在日后社会生活中,会养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道德素质,面对诱惑能够理性对待,充分渗透美育的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

多媒体在教育行业基本普及,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歌曲的表达中,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美景,通过最美声音传递祖国风情。小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在素质教育普及的时代中,很多小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对外面的世界都没有什么认知。音乐是结合了很多民族特色的艺术,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六十多民族特色之花以不同的风情在绽放。

学习《草原赞歌》的时候,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课程备案,做拓展延伸,問一下学生对祖国的哪些美景最向往,想去祖国广袤的大地中体会哪些民族特色,让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发情感共鸣。语文课中就曾经学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问一下学生知不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地方的风景,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的看法。《草原赞歌》是以祖国的蒙古大草原风貌为主,整首歌的旋律大方豪迈,让学生能够通过大草原的歌曲,感受蒙古族豪迈的风俗特色,进一步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美景。《草原赞歌》是以一个游牧民族的影片发展而来的,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学生理解音乐背景,歌曲主要是以蒙古族的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为了保护羊群,小小的身躯与暴风雪搏斗的勇敢事迹,对大草原人民勇敢豁达的精神进行赞美,草原不仅仅风景美丽,游牧人民更加美。明白这首歌曲的学习意义除了欣赏和感受大草原的壮阔美景之外,还是对大草原人民的勇敢的见证,让学生通过音乐能够学会勇敢面对艰难,锻炼与困境做斗争的意志,充分落实美育教学。

(三)渗透中国的民族精神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中国历史发展的培育,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很多有时代意义的的音乐,是歌唱中国民族精神的,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念,成为祖国的优秀接班人。在校园生活中,每周的升旗仪式都会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小学必学的曲目。在没有进行歌曲学习的时候,学生对国歌的理解可能就是在升旗仪式中,反正升旗就要放这一首气势宏伟的歌曲,对国歌的意义并不理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国歌的创作历史背景的深刻内涵科普给学生,国歌的前身叫《义勇军进行曲》,整首歌的歌词的振奋人心,歌唱的时候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是音乐课中渗透美育的最佳曲目。在欣赏国歌的时候,教学前可以提问提问一下学生对五星红旗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认识国旗中“五颗金星”的意义。除了在学校中会升国旗奏国歌之外,还有哪些场合会奏起庄严肃穆的国歌。

让学生通过慷慨激昂的歌曲对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心存感恩,激发爱国情怀,明白国歌在升旗仪式中的意义。开唱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句表达的炙热情感,听之者会热血沸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是对伟大的祖国成立面临的艰难困苦的见证,让学生能够珍惜当今盛世的美好生活,感恩革命先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在惨烈的战争炮火中,中华民族进行了多么激烈的反抗,才开启新中国的道路,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和斗志,明白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最后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压迫团结起来进行全面反抗,不投降不屈服,将民族的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最后的歌曲教学,让学生知道国家能够强大发展不是靠着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才能打造新中国盛世,理解未来在社会生存发展离不开团结合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够克服。国歌的播放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各种正式的场合,比如国际建交,会议庆典,奥运会获奖等,都会升起五星红旗,奏起国歌,表达中国的威严和力量。这样进行美育渗透之后,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就会保持安静和严肃,不再嬉笑打闹,让学生通过国歌的感染力,保持精神振奋,用热情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艺术,在现代化教育中,要更加注重音乐的精神渗透,将美育充分融合在音乐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轻松欢快的音乐旋律启发情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解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将美育的核心理念充分渗透,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雪蕾.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70-78.

[2]李秋君.以乐育人润物无声[J].新课程:小学,2013(9): 55-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12-14.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而器乐课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责无旁贷地也担负着美育、德育的教育任务。但在器乐课堂上, 有的老师只着重于弹奏方法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 而对乐曲所涉及的创作背景、艺术形象、思想教育等却轻描淡写甚至一字不提, 原因或许有:1.认为不必讲, 以为德、美教育应是唱歌、欣赏课的事, 器乐技能课只需教会演奏技巧、方法就行了。2.不会讲, 对于一些器乐曲目, 尤其是练习曲、奏鸣曲之类, 由于它不象声乐曲那样, 有较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抽象难以理解, 学生不感兴趣, 有些老师觉得要渗透德育、美育便显得无从入手。

如何才能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演奏与歌唱结合起来的方法

把器乐曲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演奏与演唱结合起来的好处, 首先能使器乐曲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较好地展现音乐的美感, 又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推动器乐教学。同时, 借助歌词能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风格, 更好地感受美。例如, 在教学钢琴曲目《小白菜》时, 我根据其复调作品的特征, 先把旋律改编成二部合唱, 让学生分声部唱熟, 再进行弹奏练习。由于学生已把旋律熟记于心, 因此在进行二部轮奏时, 左右手能把声部处理得非常好, 弹奏起来毫无慌乱之感。同时, 由于学生们在演唱时已从歌词中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因此便较容易地理解:这首曲中讲述的是旧社会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老师再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社会, 同时感受这首乐曲的曲调所表达的凄美。

二、从乐曲分析着手

大部分的器乐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只需老师们细心分析,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种类音乐所蕴含的美。

1. 节奏美。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欣赏音乐、分析乐曲时要抓住乐曲的节奏特色, 节奏的本质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人类早就发现了节奏的力量, 如人们用规律、划一的口号来协调人的劳动, 便产生了劳动号子。人类也很早就发现了节奏的表现力, 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令人振奋, 战场上的催人奋勇的战鼓与节日锣鼓的欢庆热闹, 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和社会功能。有的音乐作品, 其节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形式,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踢踏舞, 节奏基本上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很多器乐曲往往都是用丰富的和声伴奏来烘托旋律的, 如钢琴曲《解放军进行曲》, 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 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齐, 统一的柱式和弦弹奏中去体会人民军队雄壮有力、整齐划一的军威, 富有行进律动的美;又如《娃哈哈》一曲, 左手采用的富有维吾尔族舞曲节奏的伴奏型X X X X X│X X X X│教学中, 我先通过节奏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韵律美和律动感, 再进行弹奏练习, 便可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感。而《赛马》一曲, 作曲家则反复运用了“X X X X X”的节奏及其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 在学习这首乐曲时, 就可以抓住这个节奏特点, 配合主旋律让学生根据节奏表演骑马、挥鞭这个动作, 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 体会乐曲中的节奏美。

2. 旋律美。

如果说,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那么, 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每一首器乐曲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主旋律。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 即音乐的核心部分, 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 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 有个性鲜明, 表现力强, 音意完整等特点。所以, 在器乐课的教学中, 要抓住音乐主题来重点展开教学, 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 记忆和辨别音乐主题, 体会到音乐主题的旋律美。除打击乐外,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是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 如经典小提琴作品《梁祝》, 通过有时宁静舒缓, 有时婉转凄美的旋律, 呈现了一个浪漫悲壮, 缠绵悱恻的古代爱情故事。在西方的浪漫派、古典派的乐曲中, 很多都是以旋律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 在听众的审美心理中, 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乐音之间的连接和进行作一种紧密的联想, 要求旋律要有流畅性和内在结构严谨的感觉;再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 而旋律就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情形式。所以, 在器乐作品中, 一个好音乐主题, 往往能让演奏者和听众产生共鸣, 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从旋律中感受到美。

3. 意境美。

要能更好地、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 挖掘音乐中的意境美, 就必须从乐曲的音乐性、民族性, 创作背景等方面去作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有这么一种学生, 学习刻苦, 每天都长时间地泡在琴房练琴, 谱子也能一首又一首的背下来, 苦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和深度乐曲, 但当老师问到他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内容或创作意图等时, 却答不上来。这就像一位小朋友能熟练流畅、毫无差错地背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诗, 但关于诗的内容和意义背景却无法理解, 自然也无法体会诗中的内涵和意境, 感受不到诗意美了。

在器乐曲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能结合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则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器乐曲中通常涉及到的文化有:作品内容、创作背景、民族性等。一首音乐作品, 往往就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感受, 因此, 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在教学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时, 我先介绍:此曲创作于1952年, 当时正是中国进行土地改革时期, 抒发了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主人时欢天喜地的感情,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曲中的意境, 引起感情共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在新中国的领导下,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热爱祖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而在中国作品中, 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 体会民族音乐的美。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差异, 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所以,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理解作品, 民族音乐的美通常是蕴含在曲调和音乐要素里的, 对其旋律, 韵味、特色等方面要充分感受。只有当你尊重它原本的调性, 音色、特征等时, 才觉得够味, 例如陕北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等。我在教授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首声乐曲, 在充分体会了陕北民歌的风格、音色、气息运用等之后, 再进行弹奏训练, 学生便能有较好的认识和表现。所以, 认识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不仅能从中增长知识, 拓宽视野, 还能从内心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认同和尊重, 较好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美。

三、从介绍音乐家入手

了解音乐家,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 同时音乐家们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 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既才华横溢,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人士,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号召人们起来抗日救国, 其中, 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黄河大合唱》。又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异常贫困、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创作, 尤其是贝多芬, 在晚年饱受耳疾病痛的折磨下, 仍在孤寂的生活中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这种顽强奋斗、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并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较好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因此, 一节没有渗透德育、美育的器乐课便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重视这一点, 使学生在掌握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又能受到德、美的教育。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 器乐课堂也担负着德育、美育的任务。如何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 是音乐教师要重视的。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核心素养”、“德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阐述了德育的内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指出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1.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心理素质;2.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3.发挥“游戏”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对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应充分了解学情,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维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多采用“游戏”“活动” 的形式,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核心素养;实践与探索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促进德育的开展和功效。故,体育教育丰富德育的内容,是德育实施的路径之一。但现实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现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必然会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的缺失,给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危害。《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求德求善,为现代教育给予明鉴和方向。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中,尤其重视德育,是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探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中的落实,教学中尽量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践行和总结经验,体验、整理、归纳,形成实践经验与指导理论。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季浏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通过运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本质是健康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于素梅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生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3]。尚立沛、程跟银归纳了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珍爱生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4]。上述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虽然各个学者侧重的方面略有不同,但归根结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为了完善人的发展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范围是有针对性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要结合德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寻找切入点、关联点、结合点,进行有机整合、融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相互促进,最终为体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2 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和法律的教育。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保障,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密切协调、彼此渗透。秦海生阐述体育教学中具有持久的、特殊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累、不怕苦,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均全面发展[5]。彭蕾提到,体育教育渗透德育,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6]。国外关于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Proios M、Athanailidis I和Gi-annitsopoulou E指出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对个人的社会品德的形成、生活习性、性格气质、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与德育相互促进[7]。Romance T.J 、Weiss M.R和Bockoven J等人对小学生体育课渗透德育进行了实验,证实实验组在社会、心理发展、德道以及教育综合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具有显著性差异[8]。从上述国内外文献中可知,学校体育渗透德育,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路径之一,且国外开始把生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可见,当今学校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对德育非常重视。基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在于:1.体育教学凸显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利于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环境;2.德育规范学生规则意识,让学生遵纪守法;3.体育教育是对身体的教育过程,促进体魄强健和人格培养;4.弘扬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集体精神;5.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妥善处理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9]。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一定的载体运转,此过程中要进行融合渗透。如,以体育游戏为载体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提炼品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玩中乐、乐中学、学中悟,悟中得。教学形式及操作上尽量体现竞争氛围、合作氛围、积极参与的氛围,为学生搭建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3.1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心理素质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2]。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趣味性强的游戏,为学生创建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适应环境,提高心理素质。设计跑、跳、投的教学内容时,若把相对较枯燥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然后将分解的内容融入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心理素质。例如,“红绿灯”游戏,将跑的技术动作,先分解成手摆臂和脚的抬、跑技术动作,现将摆臂融入在“红绿灯”的游戏中,其游戏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即,将学生分成四组,教师扮演交通灯,学生见灯信号做相应的动作,先做分解手摆臂时,红灯停止,绿灯继续摆臂,同样脚抬、跑的动作,也按照信号灯的提示做出相应的动作。组内有一位闯红灯者扣所在组一分,两位扣两分,以此类推,累计加分,算在其组总分,扣分少的组为胜。该游戏学生为了团队的得分和赢得游戏胜利的欲望,他们的关注点会投入在看游戏信号灯上,生怕做出错误动作违反交通规则,学生会很投入这样的氛围中,忘记了身体的疲劳。在反复听取信号灯的过程中,动作得到了强化,运动密度、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得到加强和提高,无形中提高运动能力。学生在反复听取信号灯的同时,强化了学生适应其游戏环境的能力,学生在失误中总结经验,仍然坚持看老师的信号灯,完成相應的动作,学生在完成反复的动作中,有的学生非常疲劳了,为了不给小组团队丢分继续坚持,毅然做出正确动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提高了意志力。此过程中,学生练习过程情绪高涨、情感投入,较好的增强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

3.2 促进健康行为,养成锻炼习惯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2]。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例如,关注肥胖学生,让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给其制定运动处方计划,通过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行为习惯干预、营养干预,帮助他们降低体重,提高体能素质。在教学中,让肥胖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鼓励和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同学的关注,这是肥胖学生能产生积极心态的动机。随着时间推移,肥胖学生通过测量,体重下降了,身高也增长了,随之经过体能测试,各项指标由不合格变为合格,甚至有的优秀。由此,肥胖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份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增进其身心健康。他们如此每天坚持锻炼,坚持一年或两年,对于他们来说,战胜疲惫已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也许意味着疲惫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干预之前,学生体重没得到降低时,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不愿意参加集体练习,有种自卑感。老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减少里程,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渐渐融入班集体中规定的练习,并能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学生在融入和参与练习中,让学生慢慢适应了既定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肥胖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肥胖学生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持之以恒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具体的操作干预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3 发挥“游戏”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社会规范、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2]。

以水平二《运球接龙》游戏为例,游戏目标:发展控球能力和运球的节奏感,培养合作意识和体育品德。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相等的若干人,组与组、人与人间隔一定距离,四列横队成四边形面对面站立,每一组取名红豆、黄豆、绿豆、黑豆,游戏开始,指定先由其中的红豆运球,红豆一边运球一边唱着儿歌,“红豆运、红豆运、红豆运完黑豆运,接着由黑豆运球”,依次进行,每队派一位队长最后指定某队的名字,该队重复运球并按前面的节奏进行,该队有一人跟不上节奏或有人控球失败的队伍淘汰出局,剩下最后一支球队为胜。

运球在这个游戏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要顺利完成必须小组运球节奏一致,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该队就出局,该队就必须团结合作、动作一致。刚开始执行游戏时,很快就见了分晓,主要原因在于队员很难达成一致的动作,笔者做了暂停。让学生思考如何达成一致性的动作,两分钟思考之后,继续进行游戏,游戏顺畅进行,在几个回合之后,终于见了分晓,完成了游戏的目标要求,然后笔者乘胜追击问了每个组是如何提高本组动作一致性的。A(红豆)组说“听完指令后,将“红”字拖长音,将注意力集中之后,同时运球”。B(黄豆)组说“听完指令后,先做运球抬手动作,看大家抬平之后,马上说“黄”字统一运球,保持运球一致”。C(绿豆)组听完指令后,要求统一左脚向前一小步,用余光看齐之后,说“绿”字马上开始运球。D(黑豆)组说“听完指令后,保持运球高度的统一,与膝盖高度为标准保持节奏的一致性”。通过几轮较量,大家积极开动脑筋,体现团队的集体智慧,展现了较好的合作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探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求胜欲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此游戏中,学生遵循游戏规则,虽然求胜欲望强烈,但能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寻找最好的方法取胜,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不执行规则获胜,他们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获得了成功感,促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体现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塑造良好的体育品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裁判的执行者,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判法尺度标准一致,成为正义的典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可见,体育品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要兼顾体育精神和道德的融合,让学生的体育品德得到综合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培育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途径之一。

4.1.2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1.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全员育人为原则,采用一定的干预,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1.4 通过“游戏”教学,发挥游戏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品德。

4.2 建议

4.2.1 对学情应有充分了解,尽量做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维的角度,找到切入点,渗透德育。

4.2.2 对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多采用“游戏”“活动” 的形式,渗透德育,寓教于乐,同时,兼顾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全面地渗透德育。

4.2.3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做学生的楷模,凸显良好的师德风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4):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

[3]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4] 尚立沛,程传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18,25(1):98-103.

[5] 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4):141-142.

[6] 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 .教学与管理,2016(7):40-42.

[7] Proios M,Athanailidis I,Giannitsopoulou E.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s Character[J].J.Hum.Sport Exerc.2010( 5): 485-494.

[8] Romance,T.J.,Weiss,M.R.,Bockoven,J.A Program to Promote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6( 5) : 126-136.

[9] 黃宁波.例析体育课堂突发事件的解决策略[J] .中国学校体育,2018(4):69.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教育实际,以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渗透为研究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探析。首先明确了数学文化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所在,然后探寻了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 新《课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7.026

一、数学文化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顺利高效展开的核心动力。结合教学实际,将数学问题有机渗透到教学环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益处。高中数学知识点繁杂系统,学生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习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充分利用数学文化具有的教育优势,将其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无法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内涵,那么学习过程变得举步维艰,也会严重打击其学习自信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数学知识的精髓有效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发展本质以及发展过程,促进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路径

1.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参考,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用《卖油翁》的故事作为引导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铜钱的直径为两厘米,如果在中间挖一个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孔,然后用水滴滴在铜钱上,滴入孔中的概率多大。借助这一鲜活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学习的概率知识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传统文化和数学课堂的融合程度更高,学生能在实际的学习环节充分感受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2.研究教材脉络,探索数学历史

高中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知识点难度系数较大,为此教师往往喜欢着重讲重难点知识,导致学生害怕学习数学,时常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着重研究教材的主脉络,积极探索数学历史。例如在学习《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节课的时候,在讲述相关知识点前,将同该章节知识点相关的数学故事引入,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历史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致力于自身教学方式的优化,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系统融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背后隐藏的文化理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开放性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

3.融入数学文化,探寻科学方法

发挥教师的引导优势,让学生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求解函数前,了解三角函數和方程的思想内涵,将题目想要传达的真实内涵精准把握到位,防止由于参数取值范围不合适造成错误的情况,降低解题错误率,大大提升解题效率。

4.强化文化教育,提升教学成效

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很多高中数学教师渐渐地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在数学教学环节有机融入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文化宣传以及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方位把握数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也迎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理念、转变认识,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高度负责的原则开展数学教学,真正将高中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春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3期。

[2] 池红梅、毛雪琴《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9期。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一、体育美的要素

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他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 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

1、体育的自然、健康美。体育的自然美是借于人的实体来表现的。如健美运动, 当运动员在比赛时, 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 雕塑般的身躯, 匀称的线条, 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 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 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乳交融。

2、体育的创造美。体育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 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 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 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给人予美的享受。例如,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 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 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 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 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 紧张激烈地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更是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 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 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二、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一) 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美育渗透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 应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遵守规则, 辨明是非, 尊重事实。对好的就应该支持, 对错的就必须批评反对, 从而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 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 在进行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 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 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整体效果。通过这一要求, 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

(二)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 把美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针对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表现, 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全面地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审美的提高培养。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 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 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如体操、球类等) ;营造紧张的气氛, 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 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 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 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 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 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例如:在速度素质教学中针对起跑当中“抢跑”现象, 进行及时教育, 讲一些体育道德,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道德和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在接力跑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互相协作、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队列练习就能培养学生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以及一切行动听指挥, 遵守组织纪律的优良品质;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拔河等集体性比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韵律操的教学, 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的对比, 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等事例,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措施, 确保美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 结合组织教法进行美育渗透

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 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十分重要。通过不同的组织教法, 可以突出不同的美育内容。例如, 在课堂上, 老师可把学生分成甲队和乙队进行足球对抗赛, 其余的同学作为观众, 作为啦啦队, 到比赛结束时, 老师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甲队能赢, 赢在那里?那是因为甲队的队员之间能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整体意识强、不搞个人主义, 所以他们赢了。同学们, 要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做什么都要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重。通过这样的引导, 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互相尊重, 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当然组织教法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机动的运用, 尽量避免因组织教法不当, 不但美育教育没有落实, 还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 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圆满完成。例如:通过限时的队形变换, 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作风;采用分组练习形式, 要求学生在自练中协同合作, 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 又为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培养提供方便;又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 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 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 消除他们对跳箱的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教师在组织教法中还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意识行为结合起来, 利用课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 结合竞赛活动进行美育渗透

上一篇:课堂导入策略高中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