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2

美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艺术教育

如今,在人们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中重文化教育而轻艺术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题,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依然被忽视,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没给以足够重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处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与教学资料普遍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艺术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相对滞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等。

在这种现状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容易流于庸俗,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也很难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种结果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以上问题,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前提。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成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深入探讨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是采取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教育。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美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方式

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内在需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心甘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很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如果仅靠说服教育和单纯的两课教育是很难真正的转变大学生的某些不正确的观念,道德真正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这种理性很难在他们身上发挥效力。而美育将这些理性内容寓于感性意象之中,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理智战胜生理需要的低级情感,还能够把它们升华为高级的审美情感与艺术情感。美使主体产生由衷的愉悦,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不需要通过意志来观照的。比如,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登上万里长城,或泛舟在西子湖畔,或在草原上驰骋纵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那种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还需要通过上课来灌输么?美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对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会感受美,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将有利于树立更从容稳健的自我评估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树立健康坚定的自信心。

二、美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其一,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能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形象思维中又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智力是智慧和才能的体现,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无疑和智力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非线性跳跃式的艺术思维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很多研究都发现视觉想象能力同工程、设计、事业成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建筑专业学科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比例与尺度、对照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都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去考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艺术的美感。

三、美育对于体育锻炼有积极作用

艺术教育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体育本身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因此美育中的音乐和舞蹈对于体育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音乐是心灵的“体操”

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生活,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幸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声乐教育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将对学生的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2.舞蹈训练有强身健体、美化身段、调节身心健康的功能

舞蹈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协调性和身体感觉,矫正人们不良的姿势,不好的体形,不正常的呼吸运动,通过舞蹈这种能力的增强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快更准确更优美的掌握各种运动姿态和动作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力量和协调感同样具有一种美学价值,这种审美能让学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的时候增强自身的认同感和愉悦感,从而能够坚持下去。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而舞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的功能,使潜在于内心的焦虑、抑郁、愤怒、悲哀等不良情绪充分释放,使心理创伤分解、消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是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有效平台,平台的建设越先进越成功,平台上的行动层次才会越高。因此说,高校素质教育,美育先行。认识到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才会从思想上重视美育工作,才会在具体的教学资源上给予合理分配、在教学过程中全力投入,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深入的了解美育具体形式的具体推动作用,才会从艺术教育的细节入手,研究方法,将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发挥美育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周星,华进,甄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改革设想[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4):13-18.

[2]侍小玲,张莉萍.浅议舞蹈欣赏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3]蔡汝震.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功效[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01):28-30.

美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

(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 .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 。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

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 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美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美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产生思维碰撞,不拘于文字,内容的常规学习,更要挖掘出作品的深意与新意,促进学生打开视角,多角度、深层次品味文本,发展他们的情商,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美育教育;渗透

一、同一个“独”,品之不同

笔者在讲解《爱莲说》、《石壕吏》时,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独”进行了讲解。其中,《爱莲说》中有两“独”:“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并为学生设计问题,本段中两个“独”字,意思相同不?意味相同不?作者通过这两个字表达出的情感相同不?

当设计完这两个问题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问题探讨,但大多学生认为,这两个“独”是“只”的意思,有少数同学觉得两个字的意味有些区别,陶渊明的“独爱”可以理解为“只爱”,有偏爱的意味,而作者周敦颐的“独爱”可以理解为“惟独喜爱”,有情有独钟的意味!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联系创作背景去体验,去发现陶渊明的躬耕自给,采菊东篱,领悟到他对菊花的偏爱;去设身处地站在周敦颐的角度,体会当时这位对哲学大师的独到见解与不入世俗之流的人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保障教学效果。

二、延伸之“独”,妙趣无穷

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陶渊明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明他对菊花的偏爱之情,符合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志向。通过这种讲解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菊花的意象,掌握陶渊明的情况。对此,笔者继续提出问题,陶渊明的这个“独”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学生认为既有赞美、敬佩之情,又有对陶渊明时代的惋惜之情。对此,笔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陶渊明的隐士志向,与儒家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思想相一致,体现了他对当时无道时代的否定。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饮酒》中“独”的意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此不懈努力,争做合格社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回到原点,深层悟“独”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独”的含义,笔者要求学生继续探究“独爱莲”的意味和情感。一些学生认为,周敦颐的“独爱莲”,表明他的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自信、骄傲之感。虽然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将问题阐述完全。对此,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补充:“政事精绝,宦业过人”的他犹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确实有仙风道骨。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经在做知南康军时,于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之时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好不惬意!可以看到,作者对莲花确实是情有独钟的,他心中那种对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追求是何等坚定与自豪!一个“独”字可见一斑。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创精神,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完善自身的想法和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保障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效果。

当在讲解《石壕吏》一课时,笔者又设计了一些关于探究“独”的问题:文中“独与老翁别”一句,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经过上述的学习,学生对品“独”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联想到了前一天傍晚诗人投宿之时,老翁、老妪双双迎接、热情招待的画面。还有的学生联想到几个小时之后,老妇被捉,家中只剩吃奶孤儿、衣不遮体的寡母和一个糟老头子,诗人离开之时,也只有跟这个逃走后又悄悄回来的老头子辞别的悲惨场景。由此可知,仅一个“独”字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见“独”字的精妙之处。接着还有同学举手发言,她说“独”字也可以让人联想到一个刚失去老婆的老头子的孤独痛苦状态,也有同学接着说,还可以联想到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内心的孤独悲苦状态。每个学生对“独”的见解不同,对此,笔者将这些观点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一个“独”字,能把安史之乱带给劳动人民的无限痛苦表现出来,也能把作者当时的孤独悲苦心境表现出来,更能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出来,能充分展现创作者的“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各个方面去思考,甚至带上自己的想象,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现实中和孤独的老翁告别,按时老妪已背官吏捉走;再进一步,由此联想到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更近一层,由个人的遭遇上升到整个国家,即安史之乱,更加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品“独”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度挖掘作品中的“独”特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保障美育教育的渗透效果,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进行美育教育,不能浮于表面,更不能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是将这一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于学生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与自己何尝不是心灵蕴藉与功德一件?

參考文献:

[1]吴芳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J].科普童话,2018(01):47.

[2]冯运勇.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15(24):189.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稻田中学)

美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在现代工艺美术中依然占据不可缺少的地位,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依然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元素。农村初级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农村学校特点,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吸取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和民族精神,将传统农耕文化挖掘出来,从而引入初级中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农耕文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农耕文化;教育实践;艺术创造

乡村农耕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土地,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农耕文化,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手工工匠急剧减少,许多优秀的民间工艺因缺乏保护出现后继无人等问题,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记载在书本中。面对这样的现实,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工艺品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加快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而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本土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一个空白,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不知其家乡有哪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因此,學校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基础上,广泛吸取农村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学生可接受的、符合学生美育发展规律的方式和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他们了解、热爱、探索自己家乡的民间传统农耕工艺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一、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美育与本土的传统民间工艺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乡村特色。我们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妇女都熟悉用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丝编织成各种农耕用具和工艺品的手工艺,它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素有广东最美乡村之称的金林水乡有很多竹编织工艺小作坊,多以世代相传或以口传身教为主,一般做竹篮、箩、筐、箕畚。做出来的产品会在一年一度的金林圩(农历五月十三)拿出来摆卖,我选择一间小作坊作为教学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探究学习和实践体验,了解祖辈的生存状态,感悟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用竹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篮、箩、筐、箕畚、鸡笼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将制作好的竹编工艺品用丙烯颜料绘制上传统图案,作为一种装饰手段,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工艺品透露着民间美术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学生个性。

这种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学习的兴趣,能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生活体验,同时给美育增添新的元素。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向学生展示本地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把民间艺术作品及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在让学生把传统的民间农耕文化运用现代设计的观念表现出来,推动农耕文化的薪火传承。

二、从多方面给传统民族文化加入新元素,使之古为今用

1.与生活经验相联,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格和文化,我们生活在农村,所在的学校附近到处都是竹林。竹子曾被誉为“穷人的材料”,但由于它环保高效又优雅,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生态材料。我将学校附近这些随处可见的竹树竹枝纳入美术活动课内容,根据各类竹子自身的特点、质地进行创作,与学生制作出了一座座手工模型。另外,我们还在民俗风格上加入现代元素,例如在传统的竹篱笆上绘制上传统吉祥如意的花鸟画图案。又如我们活动课中用竹子制作出的储物架子,在传统造型制作基础上加入现代视觉元素,从而大大提高了视觉艺术冲击力。这些乡土乡风的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形成了让学生放飞梦想、大胆创新的学习习惯。

2.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自我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课堂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方位地与学生学习探究欣赏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设计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运用。让学生欣赏越南国家馆的设计案例,用竹子制拱券,竹条构成的连续的巨大拱券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展现出竹材的韧性美,进行弯曲、穿插、固定形波浪状的墙面令人想到越南优越的自然水文环境,夜幕降临时别有一番朦胧昏黄的美丽体验。细竹排列组合成的一体化立面使展馆显得十分优雅。学生在欣赏完后无不惊叹小小的一根竹子居然做出如此高雅的艺术馆。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间有种内在的天然联系,是它与现代设计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显现,是现代设计不可能割裂与民间艺术的血脉关系而独立存在的证明,民间艺术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寻找的源流。

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与美育课堂整合,拓宽了学校美育教学的空

间,让教师和学生关注乡村民间农耕文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民间艺术文化,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得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让学生学习了解认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彩图版)[M].东方出版中心,2012-08-01.

[2]金柏松.东阳工艺竹编[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01.

[3]沈镇昭,隋斌.中华农耕文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3-01.

上一篇: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税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