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2024-05-18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初中生提供德育教育,变成当前教育界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良好的结合学科特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标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呢?这就变成我们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都需要努力进行研究与做好的一个任务。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价值;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关注社会生活,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与思政内容具有天然联系。因此本文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抗衡。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少西方反华势力的抵触,西方反华势力多次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改变我国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今网络的发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因此初中生急需通过德育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即便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些才华不仅不能使其拥有幸福的人生,反而会因为错误价值观的导向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融合语文元素,美化地理课堂

在语文学科中,最有特点的即为诗词歌赋的应用。将诗歌中所蕴含的地理学知识作为线索,研究古今诗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方法和技巧等,这些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述了黄河的源头是在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并最终流入了渤海,诗句读起来磅礴激昂、荡气回肠,令人久久难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荒凉寂静的玉门关外与关内的景观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降水差异。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配以相应情景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此情此景,使得学生深深体会到我国幅员之辽阔、山河之壮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爱好,创设出良好的游戏情境,在初中地理课堂当中灵活利用多种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地形图片,带着学生一同做游戏。当教师指出某一个地形图时,学生根据地形特点说出地形名称。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考虑。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如果教师通过讲解大事件和大道理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匹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抵触心理。裴斯泰洛奇提出的要素教育论认为,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再逐渐地扩大到爱家人,再学会爱朋友,最后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借鉴要素教育论的尺度扩展,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部分大事件和大尺度缩小至学生生活的区域尺度,即家乡,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八年级地理主要为中国区域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历程,培养对于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感,做到“知乡”和“爱乡”,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举办教学活动,营造地理德育氛围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地理教学氛围。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这一天,在班级举办节约用水手抄报比赛。从1993年开始,3月22日就确定为“世界水日”,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鲜有人知道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水资源的相关资讯。手抄报不仅包含了日常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还可以为大家介绍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稀缺地区人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懂得加倍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结束语

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属性的学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开展德育渗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课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实施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以及乡土地理等方面的德育,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晶.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31):83.

[2]刘海军.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策略[J].新课程,2020(23):232.

[3]丁云,周宗圣.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1):35-36.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通过欣赏课进行美育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 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 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初中美术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 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 有西方绘画雕塑欣赏, 有中国的民间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 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 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 让中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在上《洋洋八千兵马俑》、《漫步书法世界》和《北京故宫》等欣赏课时, 经过教师的指导,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在上《生命之源》、《沉重的纪念》、《我们爱和平》等课时, 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自己动手制作环保和反战招贴画, 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爱护和平的重要性, 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 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更加爱护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些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 七年级课本上的一幅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它取材于长征途中两个红军战士在行军休息时吹横笛的情景, 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 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的那些南征北战, 流血牺牲的烈士, 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当然, 欣赏不是光凭感知艺术作品的表象而是真正的学会欣赏, 在欣赏中才能达到忘我, 才能进入一种和谐的、崭新的美好境界。学生的欣赏能力因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关系而显得有限, 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 做大量的讲解、分析, 分析要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分析才能启发学生欣赏美, 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 用适当的方法对美进行欣赏和鉴别。不但要欣赏艺术家的表现技巧和艺术语言, 要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这里主要指真与美的内涵, 最后实现对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通过绘画课进行美育教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 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 如, 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 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 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 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 风格高雅, 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 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 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 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有些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 有些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漫步书法世界》一课时, 老师给学生讲解很多书体的特点让学生先总结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然后, 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 行得直, 堂堂正正, 稳稳当当, 踏踏实实, 不干坏事儿;在教《小桥、流水、人家》、《姑苏行》等课时让学生发觉家乡的美景, 表现家乡的美景,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通过工艺课进行美育教育

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 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等, 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 它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内容广泛, 技艺精湛, 风格独特, 为世界罕见, 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同学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 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 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虽然有些作品 (如剪纸等) 属土俗艺术, 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 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达到美育之目的。比如, 中国人在过节的时候会挂剪纸做的彩灯, 这就是剪纸艺术;中国人在特殊的日子有在窗上贴剪纸窗花的习俗;中国人有皮影戏艺术, 它就是中国剪纸艺术的产物。与此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到, 如果生活中没有艺术品或美术作品, 人们的生活将会是单调的。人们的生活中需要美丽的色彩、需要造型、需要一切美丽的事物, 而剪纸就是其中一项。人们可用剪纸来丰富生活, 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人们可把剪纸作品用于生活中, 让生活充满情趣, 让生活变得富有个性;人们可在剪纸作品中融入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美,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就不会觉得进行美术创作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而是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的趣事。又如, 工艺课中有包装、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贺卡制作等等,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如在《剪贴风景画》一课中, 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在动手制作过程中, 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 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 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 刻苦学习, 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 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综上, 除了上述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外, 还可以通过课外美术活动、作品展览、参观、竞赛等活动进行美育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一定要更新观念, 德美并重, 切实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或进行绘画活动等, 了解历史, 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 培养分辨美丑的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美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为此, 本文谈一谈有关初中美术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高尔基也说过,未来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美育具有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而乐于接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美育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美育教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能培养学生有美的创造志向,逐渐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形象启发学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是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美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表明美育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对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美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美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三、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美育来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发掘教材的内涵美。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当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它。在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美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掘教材中原有的美育因素,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书本知识。

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困难。我们要运用美育的手段,举出一个健康生活情趣的例子,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枯燥无味的东西进行美育的充实,一方面,让难懂的哲学原理、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一是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感情的气氛。美学要以感情为中介,教学同样需要感情的纽带。要努力创造一种形象、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二是要明确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性原则。既要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又要借助美育,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美。一是组织教学美。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庄重而又亲切的神情,在教学中,对课标和教材胸有全局,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把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生动活泼,实际上也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这种由艺术化教学到使人感到愉快,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二是教学语言、动作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基本上以教师教授为主,而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声有色,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 也能达到美育的作用。三是理想情素美。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教师是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只有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有美好品德和情操的学生。四是以事物直观和抽象展示美。如结合教学参观访问和各种图片、图表、画像、幻灯、教学电影及CAI课件等,对思想政治课大有好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图表、声音、图像融为一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各种颜色不同、滚动显示的文字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增强了直观性。

总之,现代意义的学校美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而不仅仅是艺术或音乐、美术课),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与美育和谐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好的诗词、好的文章都是教师进行美育的好材料。结合十余年的教学实际,就语文课如何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与语言是不可分隔的,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每则寓言、童话,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

1.语言的整齐美。它是指文章作品的行文中,用组织匀称的整句,给读者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感。句子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声音和谐,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江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连串的排比、比喻,把漓江的水美“甲天下”体现于“静”“清”“绿”三个方面,句式整齐匀称,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诗情画意、和谐动人的美感。

2.语言的抑扬美。它主要指诗词、散文等文体,在语言上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从而产生一种节奏鲜明,起落顿挫的音调美感。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教学时,让学生品读,体会诗词的仄平,声调的和谐,学生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的回环美。在韵文里,韵脚的使用使字音跌宕往复,同声相应,造成一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它不仅体现在教材的诗词中,而且一些谚语、格言、警句等也具有和谐韵味,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双声对双声,让学生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从而体会语言的回环美。

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读诵、引导、比较、思索、联想、表现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体会语言的感染力,接受美的熏陶。

二、体验文章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做着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境界和情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喜欢你们——一双机灵的眼睛,粉红的耳朵”等诸多优美的诗句都能极大地诱发我们的想象和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如此美妙,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美呢?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我是这样教授的:1.读中品美。侧重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的升华。“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随着乐感的增强,朗读的语调徐缓抒情——逐渐加强、升高——高昂、激越。2.赏中悟美。我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边看幻灯片表现月光曲内容的三幅图画,要求学生完全进入剧中角色状态,把自己当做皮鞋匠,更深入领会作者创作是的境界、情调,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欣赏感受美。3.写中渗美。画面美好的意境,已经唤起了学生的美感,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三幅画面么?学生写完之后进行评议。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发展了思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语文教师要选择有利于美育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真正领悟教学内容之美、教师讲解之美、学生学习过程之美,并在这美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美。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灌输式”为主, 而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课堂气氛不活跃, 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厌恶与忽视。而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自主认知地理事物;自主发现地理成因;自主探索地理规律等。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 能够改变学生原本又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寻知识, 而在不断探寻过程中, 能够提升学生自动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找回对地理知识学习自信心,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必须予以重视。

二、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课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好的教学模式一定是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好时机, 而课前预习对学生整个课堂知识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达到对知识点的熟悉与掌握。在学生预习时, 教师应进行科学的引导, 将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与学生分享, 让学生能够结合本课程的重难点进行预习, 让学生能够再自主预习课程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与学习, 同时也能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串联, 在原本的知识点上生长出新的知识, 达到复习的效果。

2、课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积极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自主学习知识, 发现困难, 并解决困难, 通过这样的过程,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对知识点的理解, 以及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增强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课上自主探究进行引导时, 应注重采用科学、专业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展开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困难。当学生将困难战胜时, 让学生将解决困难的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 同时也分享给老师。老师对学生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同时对有错误的地方加以引导。通过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从而建立起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3、课后注重鼓励学生进行一定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被知识的表现所蒙蔽, 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因蒙蔽而更加危险。所以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学思并重。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后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总结, 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 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评价, 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巩固的程度写成每日学习小结, 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后反思情况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并适当奖励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 加强学生进行课后反思的动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 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教育技术水平的发展与创新, 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思并重, 不断探索和创新, 从而更好地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初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够有力地推动初中地理学科教育的发展, 给教育前景带来更大的生机。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向前推进, 同时也对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改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使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增加,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同时对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希望能为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超.浅谈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4) .

[2] 邵泽军.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03) .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利用教材中的地图, 培养学生读图意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 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表, 培养学生读图意识。课堂上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读图, 指导学生怎么读图, 让学生从图中找隐含知识, 从图中解读教材。所以读图、用图的意识是原动力和兴奋剂。比如在讲“中国地形”的“地形概况”这一节中, 就有“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一节内容就有这么多的地图。课堂上, 可以先带领学生读“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大致的地形, 然后具体读“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分析中国的三级阶梯, 大致的分界线, 读纵坐标得出各级阶梯大致的落差。然后让学生回答思考题“长江、黄河等江河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时, 河流的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 在读完这两张图的基础上, 学生很容易回答河流落差的变化。然后进一步思考水能资源利用和地势落差的关系, 学生通过读图, 对回答思考题应该不是很难。思考题做完后, 然后带领学生完成“做一做:在中国地形图上, 找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再带领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哪一种地形, 通过“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所以通过对这几幅图的解读和学生对思考题的完成,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基本达成了, 上课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也学会了读图的技巧和方法。总之, 课堂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读图, 久而久之, 学生会做到心中有图, 从而养成读图用图的意识。

二、掌握读图步骤, 养成读图良好习惯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般采用“五步曲”教学生读图步骤。第一步, 读地图的名称。地图的名称往往是用来说明这幅地图所要表现的内容, 学生在读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所以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图中就会难以理解地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有时只要看看地图的名称, 很多地理信息就变得好懂多了, 地图的名称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步, 读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有助于学生弄清图中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区别, 形成地理空间思维。第三步, 读地图上的方向。因为正确地认识地图方向才能保证地图信息的准确性。第四步, 读地图上的图例注记。图例注记能帮助我们理解地图上面的各种符号的意义, 也是学生获取地图信息的必要步骤。这样才能保证所读地理信息的准确性, 也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学习目标。第五步, 根据学习目的浏览地图, 分析地图。通过这五个固定的步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从而让学生的读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指导读图技巧, 以四种图触类旁通

一幅地图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是很丰富的, 因此,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读图, 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在这个步骤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做读图析图, 达到示范的目的, 让学生模仿来实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很多, 通过归类, 主要集中在四种地图, 把这四种地图掌握了, 也就能触类旁通。

1、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地图, 它主要用来表述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 并且说明该事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如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等。在这类地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 确定观察和分析的重点, 再准确落实到图上。

2、地理等值线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等值线地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 用于表述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要掌握这类等值线地理地图的读图技巧, 就要注意让学生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排列的形状等,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变化的幅度及分布特点等。如“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就可以根据等降水量线在排列方向及数值上的变化, 据此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理图表初中地理常用到的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使用这类地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图例或坐标, 再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内容, 找出规律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饼状图时, 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图例表示的意义, 再分别看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南北方所占比例, 进而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这样的水土搭配是否合理, 并最终下结论。

4、地理示意图地理示意图多用于化繁为简, 用以表示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规律性。比如地形雨的知识点, 笔者就做了一个flash的动画示意图, 很容易就把我们比较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表现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观察, 就能得出“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城降水少”这个规律。

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 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 储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 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给大脑, 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初中地理教学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了读图能力,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外国文学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语义场理论词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