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8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课题:

《实现“减负增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1、研究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内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效果呈现: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考虑,我们把“英语课堂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作为我们学校英语改革实验的研究主题,探索出一套“师生互动、口语交际、活动表演、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学生"乐学、会学、会用"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力求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2、研究内容:

(1) 进行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深入地把握快乐教学的理论支撑点和精神实质,总结出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规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

(2)在研究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潜力,发扬益处,解决质疑,对遇到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修改,使研究更完善,更顺利。

(4)创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尊重个性差异,教师在评价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只重视评价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表演,表现,及时反馈。借助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1)本课题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是以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科学发展服务,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人格和生活体验。

(2)本课题旨在通过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找到在英语教学中影响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探索到具体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意志品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

1、研究思路: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分调查分析、实验探究、探究结果及效应分析等几个阶段进行,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孩子从本课题中受益。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由教师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

(3)调查法:对实验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4)比较法: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程度。

(5)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鉴一些成功的、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更好地改进英语教学。

3、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填写申报书,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就本课题进行论证。

(2)初步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观摩减负增效英语实验示范课和研究课,去其它教改实验区参观学习,听专家讲座,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研究制定出减负增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思路。

(3)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0月)在实验班中开展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与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英语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对减负增效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努力摸索出一条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学之路。

(4)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阶段成果:

英语优秀教案选编、教师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

英语短剧、诗歌集、手抄报集、演讲比赛集、优秀习作集

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论文、随笔集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7)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核心期刊

4、《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期刊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减”;减负;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除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布局、通力协作外,一线学科教师践行科学规划、切实让作业减负,成为“双减”政策顺利落地的重要一环。

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用数学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创造力,促进全面持续发展,有关键的作用。适当的数学训练是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而近年来,受教育中的盲目攀比、过度拔高等短时化的理念裹挟,过量、过难的数学作业已成为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特征,合理设计数学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就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数学作业负担的内涵和目标

(一)内涵解读

《意见》中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实施小学生作业“减负”。

针对数学学科,所谓“过重作业负担”,一方面是作业较多,教师希望利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熟能生巧;一方面是作业较难,各种“精英”思潮影响下,教师过分拔高作业难度,并要求所有学生,甚至是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齐步”发展。

因此,“减负”既是减轻生理表象的负担,帮助学生从牺牲玩耍、睡眠的“刷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也是舒缓心理层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进而谋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目标展望

《意见》中明确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应该有这样的目标展望:

1.回归快乐学习状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网络较为清晰,抽象程度不高。减少过重、过难的数学作业,适量布置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四基”“四能”,同时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追求作业数量、难度带来的恐惧感和厌恶感,重拾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发现数学真谛,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等。而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有了更多亲近自然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有了发现兴趣和发展特长的精力,这也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追求的自我实现。

3.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摒弃固化的作业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得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具有生长力的教育。并以此关键学科的作业变革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扭转片面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举措

(一)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引发学生生理上的疲劳感和精神上的压迫感,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是小学作业布置的首要标准。《意见》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阶段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数学是小学主干学科,数学作业是小学生课后作业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有效控制数学作业量,以達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同时不会增加学生身心负担呢?

1.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明确作业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数学学科的作业,机械性地重复会引发学习上的适得其反,“适量”才应是数学作业的最好配置。因此,教师需精心筛选题目,防止出现诸如“第××页至第××页、第××题至××题”这样粗放型的作业布置。教师可模拟中等学生水平预做学生作业,一方面可以较为精准地以时长把握总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筛选题目和规划作业设计。

2.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

数学学科因其自身特征,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便教师预估作业总量,班级学生完成时间往往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除了教师预估作业量外,家长也需要支持与协同,坚持反馈学生作业用时(可使用类似表1的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教师则可以根据班级数共用时备注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并针对个别用时过长的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暂时、适当降低要求,确保托底训练,真正实现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发展。

(二)创新增效,提升数学作业质量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表象上是减少课后作业量,究其本质则是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益和价值,即用优化的设计代替“过量的负担”,事半功倍。而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优质巩固和延伸?笔者有这样一些思考。

1.渗透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高度。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力量,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挖掘人文资源,渗透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涵养数学精神。

例如,《圆柱和圆锥》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阿基米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按照他的生前遗愿,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个“圆柱容球”的几何图形。为什么阿基米德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圆柱容球呢?这是因为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以圆柱容球定理最为令他满意。

如图1,当圆柱容球时,球的直径与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相等,此时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球的表面积也是圆柱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1)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2)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3)判断:圆柱容球时,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4)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该项作业以“圆柱容球”这一经典几何模型为载体,由特殊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既巩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等相关知识,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逻辑思维及数据运算等能力,并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数学问题,体验由已知探寻未知的发现之旅,体现了丰盈的文化内涵。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欣赏各式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之美,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发转化思想,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

2.融入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感性的阶段。数学教学中融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经验积累、提升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交汇处设计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经历和体验,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由于现代电子支付手段盛行,学生使用人民币的活动经验积累明显不足,对“元、角、分”内容的代入感不强,学习难以深入。为此,《元、角、分》一课教学后,让学生完成如下生活作业:

請同学们开启采购体验模式!(1)完成《采购记录单》(如图2);(2)结合自己的采购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

该项作业刻意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交易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采购行为用数学语言进行记录,完成数学抽象;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熟练利用“元、角、分”相关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应用于生活,进而形成一个“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闭环;最后,还引导学生探讨采购经历,对比支付手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记录一日活动起始时间,并谈一谈你的时间管理”“调查本班同学身高,并制作图表加以分析”等。

3.调动多感官,让数学作业更有维度。

传统的数学作业以书面作业居多,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一的训练也无法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目标。因此,教师需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形式多样且针对不同智能发展的作业。通过与各种训练方式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前,让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画一画:选取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分别画出它们的各个面。

做一做:请用卡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观察你的作品,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算一算:算出你的作品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

议一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吗?在这6个长方形中,是否可能只有1个正方形?只有2个呢?只有4个呢?都是呢?

该项作业围绕学习目标,以找、画、做、说、算、议等多元化感官活动代替条目式的知识点罗列和枯燥的计算,促使学生丰富经验积累的同时,从多个角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达成自主探究,实现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步增长。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认、填、比、作,学习扇形统计图”等。

4.合理分层,让数学作业更有梯度。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实现所有学生均衡、同步的发展,而是帮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获得适合的发展。数学作业设计亦当遵循此原则。因此,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合理分层,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A组:

(1)鸡兔同笼,共有33个头,10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2)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多少只?

(3)56个学生去划船,共乘坐10只船恰好坐满,其中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4)松鼠妈妈采松果,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她一连8天共采了112个松果,这8天有几天是雨天?

B组:

(5)鸡兔同笼,鸡比兔多4只,共有13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6)四年级(1)班参加竞赛的学生有20人,平均成绩是79 分,其中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5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分。你能算出参加竞赛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C组:

(7)某运动员进行射击考核,共打20发子弹。规定每中一发记20分,脱靶一发扣12分,最后这名运动员共获得240分。问这名运动员共打中几发子弹?

(8)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该项作业围绕“鸡兔同笼”问题,题目特征从显性到隐性,层层深入,A组基础,B组加强,C组挑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如此,既让学生巩固和加强了“假设法”的应用,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逐级突破,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植树问题大挑战”“算‘24点’,看看你能过几关”等。

需要说明的是,分层作业的设计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给学生“贴标签”,并且引导学生每日以变化的眼光看自己、看问题,“按需领取”作业,同时也激励学生向力所能及的更高层次发展。

5.突出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

在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当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着力突出探究,重视以实际问题为载体,设计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探究作业,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或是个人独立或是分工合作地发现、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立体图形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探究作业:

请小组合作设计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并完成报告(如图3)。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商讨计划、动手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最终形成汇报。教师惊喜地发现,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使得学生自发地提取、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如:大部分小组将土豆完全浸入装有足量水的某个标准容器中,通过计算两次体积差,间接得出土豆的体积;有小组则是通过计算切下来的1立方厘米的土豆块质量,运用比值计算整个土豆的体积(该小组的步骤见图4)。在沉浸式的探究中,学生锻炼了合作和交流等能力,真正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主题研究”等。

6.关注情感,让数学作业更有态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情感对学习的定向、维持以及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为认知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本着“情感关怀”的理念,在作业设计中适度加入情感关注。如:在每日作业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今日数学学习留言”;布置数学日记、周记、手抄报等形式的作业,让数学作业成为情感体验延续和交流的载体。

例如,《时、分、秒》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小朋友,在《时、分、秒》单元学习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吗?可以是一节课、一道题目,可以是一次回答、一番讨论,也可以是一次突破、一个疑惑……拿起你的笔,请把它分享给大家吧!

该项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关注点,学生开始自发地审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或是欣喜,或是难过,或是自豪,或是不甘。倾吐苦乐,学生可以减压、减负,内省提升(图5所示为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中的自省);关注过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双减”政策落地带来了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小学数学教师当以此为契机,以改革作业设计为抓手,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继续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改革之路,助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李恩瑞.中小学数学作业基本设计原则: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20(2).

[2] 陈玉生.素养为本的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7).

[3] 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

[4] 郑雪凤.例谈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2).

[5] 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重点话题征稿

本刊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21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同时,注重打通学科界限,跳出学科看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版遴选出如下话题:

1.统编语文教材各板块专题研究;

2.语文要素教学反思与改进;

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入实践;

4.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

5.传统文化教育研究;6.美育研究;

7.劳动教育研究;

8.数学思维、思想方法研究与教学;

9.数学教育与德育、美育融合;

10.大概念、大单元教学;

11.“双减”政策落地后的作业设计与批改;

12.“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rre100@vip.sina.com。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2个月内未接到答复,可另投他刊。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作业;有效;设计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布置作业的现象:作业内容统一,缺少分层设计;作业训练形式单一,限制思维发展;作业机械重复,限制探究体验;作业对象单一,缺乏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这样的作业设计与现今的课改要求相违背,因此,传统作业表现出来的这些弊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持续深入,会越来越明显的显露出来,成为束缚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绊脚石。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已经普及,各种教学APP产品(速算盒子、天天练、一起作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徑。正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基础教育应紧跟时代脚步,将小学数学作业与互联网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借助互联网资源,不断创新数学作业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这样即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使学生学习的效能得到提高。本人结合近几年一线教学实践,谈谈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的《学习动机》中曾经这样阐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预习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动画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因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天天练”手机APP,这款APP适合学生在线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可以根据“天天练”中提供的教学动画,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这样生动形象的动画,每个小学生都不会拒绝,而且学生在观看完教学动画后都会很愿意的去进行相应的练习,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情况。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会感觉到很枯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是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很愉悦的完成了,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被提升了。

二、设计“自助餐”式作业

新课标指出“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更应该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对网络条件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学生,发展需求不同的学生建立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能够自由选取,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吃得饱”,真正做到因材施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得更优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作业盒子”这款教学APP,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定期向学生布置一些“自助餐”式作业,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即减轻学生的书包负担,学习负担,又彻底杜绝了学生经常忘带作业本的现象。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由“作业盒子”APP智能组题设计如下图“自助餐”作业。作业分为三类题:A类题:课内巩固题,以书本知识为题源,巩固基础知识,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B类题:拓展提高题,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C类题:易错题专练,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题目学生容易出错,教师可以阶段性的把学生易错题目归类汇总,做一次易错题专练,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做题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综合每一类题的难度,又将每类题细化为1、基础题、2、进阶题、3、培优题。这样的“自助餐”式作业,方便层次不同的学生自由选取,即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一般是做课本、练习册上的练习,这样的作业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大数据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对素材进行再加工、整理和汇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结绳计数说起》,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找资料,了解数字发展的历史。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数据用图表或者PPT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课堂上呈现的将是风格不同,丰富多彩的作业。

四、设计绘画式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绘画式作业,将简单、枯燥、单一的“写”作业,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画”作业,用画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欣赏与设计》,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些绘画作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美丽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爱学、乐学。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数图形的学问》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试着自己画出一些类似图形找规律,或者有些孩子想不到的,可以借助互联网找一些有规律的图形,找一找其中的规律,第二天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数图形的学问》比较抽象,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简单接触,再通过电脑画一画,或者网上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能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启发。

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带来重大的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作业设计,让网络融入到小学数学作业中,让本来抽象、枯燥无味的作业,变成动态的,有画面感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地被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的被调动,学生的潜能不断地被挖掘,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地被减轻,从而实现学生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黄莺.浅谈作业布置的技巧与批改(J).科学咨询.2010(9).

[2]王军华.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J).新一代(下半月).2013(3).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减负 提出对策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关乎每个家庭的大事,我的孩子正在上初中,每天背着一个重达10多斤的大书包来回往返于学校和家里,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叫苦不迭。家长看在眼里,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是我国基础教育“特有”的现象。其结果导致中小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精神负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减负”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没有从根本的上得到遏制。目前,减负虽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却不尽人意,且有越减越重、越演越烈之势。而且由于对“减负”的概念不真正理解,对“减负”的目的不真正明确造成了很多减负误区及危害。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即教育观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问题。下面我将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为什么要减负及如何减负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

我国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背景。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用人制度不完善,就业竞争引发升学竞争;教育观念落后,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教育结构和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既有现行政策上的原因,又有深远的历史根源。从现行政策上来看,现行的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就业制度和设置各类重点学校的做法,是学校对学生“加负”的直接原因。从历史根源来看,始于隋文帝时代的科举制度,1400多年以来,“以考择优”、“以考取士”的一套做法,代代相沿,影响深远,以至于形成了今日的应试教育,且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历史遗留还有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等于学校,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关系,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的嘴成了“知识的溪流”,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随着“知识爆炸”,课本的内容不断拓展,作业量也越来越多,这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这种旧的教育模式已经背离了时代精神,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

另外,目前许多家长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不同的差异。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考上大学就是好孩子,就算完成了培养任务,就如释重负了。因此,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师在学校把负担减了下来,实施了素质教育,晚上家长则开小灶,请家教,搞应试强化培训,进行模拟训练,甚至比实施减负之前更是变本加厉。对此,家长们也有他们的苦衷,他们颇感无奈地说:“白天,学校实施减负,孩子在校里学的东西少了,晚上回家就要补上。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天天学习如此辛苦,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残酷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得不对孩子严格要求,增加将来竞争能力的‘砝码’。在挤‘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确实不敢丝毫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升学看分,求职凭分靠学历,晋级靠分挣文凭,现实就是这样,不容许我们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仁慈’之心,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日后会理解的。”看来,这也是课业负担减而不轻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家长直言:虽然“减负”了,但升学时衡量的标准还是分数,这种“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体制不变,他们不敢放松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父母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心去培养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的礼拜天、节假日。钢琴班、美术班,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使孩子累得够呛,难怪有的孩子怕过星期天和节假日。调侃称之为“黑色礼拜天”、“黑色节假日”,看来正是不科学的应试教育制度是目前学生负担过重形成的罪魁祸首。

二、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造成的危害

学生过重的学习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习、竞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致使学生怕老师、怕上课、怕考试。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近视眼、神经衰弱、脊柱弯曲等病症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出题者绞尽脑汁,出一些偏题、怪题、难题去为难学生。学校、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不惜牺牲学生宝贵的时间,增加课时,加大课业量,搞“题海战术”,办各种名目的收费补习班。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为了一已荣誉,不惜以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为代价,学生因完不成繁重课业任务而受罚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眼睛只盯着中考和高考学科,即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学课程,有的学科干脆不开,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如此教育现状,与党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照此下去,推行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生负担过重造成的另一个可怕后果是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看过的例子还少吗?有的学生不堪重负自杀,有的学生因考学受挫精神失常,有的大学生只注意学习书本知识,不注意其它方面的培养,成绩好,但品行有问题,最后沦为杀人犯。还有的大学生高分低能,踏入社会后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是比较“隐性”的问题,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最为突出的方面。那么,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直接来自何处?我认为,首先是家长。现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社会,许多家长常常手持升学这根大棒在孩子面前乱舞,由望子成龙到逼子成龙。其次是学校。如果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师教育方法不适当,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按照考试成绩排名次,使后进学生整日忍辱负重,自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有的教师歧视后进学生,更刺伤学生的心。中小学生毕竟尚未成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压力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功课不能学好,而且心理上受到扭曲,甚至发生病变。由于精神重压,导致孩子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酿成如此悲剧,实在值得深思。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反思一下教育吧。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分数而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岂能造就社会有用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而以上所有的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背道而驰。

三、如何真正做到减负

“减负”势在必行,否则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育部提出的“减负”,顺民心,顺民意。站在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而减负是民心所向、人心所思。是让中小学生脱离书山题海的良好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研究中小学生的减负策略,正确处理好减负与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系,对于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减负”的措施,仅仅是量的减少,没有触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这种“减负”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俗话说,“查漏要找因,医病要治根。”要想真正把“减负令”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制定查处违规活动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估,“考试成绩论英雄”在教育界早己形成气候,要想真正“减负”,必须从依学生考试成绩评定学生优劣、奖惩教师的传统入手,建立相应的法规,用法规规范扭曲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面我从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入手,谈谈如何利用几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协调好学生减负问题。

1.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尽管“减负”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还有少数领导把“减负”与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对立起来,认为“减负”后,中小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会降低;有的教师将“减负”后推进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多搞课外活动;有些家长对“减负”仍持反对或怀疑态度,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其次是虽然学校和社会已停办各类中小学生补习班,但有关部门对城市中火爆的家教市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第三是“减负”后,可供学生活动的社会公益场所不足,而游戏机房太多,以至于一些中小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玩游戏机上了。

2.学校领导及上级领导的作用。当前,“减负”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主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转变观念,改变以“分”看人的做法。从应试教育樊篱中解放出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减负”的有关政策,并把“减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严格要求每个任课教师按照上级“减负”有关政策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把“减负”与教师的奖励评先进挂起钩来,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多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多在教改上下功夫,提高课堂45分钟的利用率。作为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应该是减负的主要源头,因为领导看人一般都看分数,如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实绩,所以形成“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因此,领导眼睛里千万不要只有分数,除了分数就容不进任何东西,看人也只看其分数,就连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领导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之后,那么教师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了,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通过增加过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分数”,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学生的负担就不会减轻,减负还只是空谈。

3.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必须把“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首先我认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一是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发展转变。二是由“教书匠”机械传授向掌握教学系列自觉进行教改转变。三是由向机械学习时间挤时间到向可变时间转变。四是由单一教学手段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转变。其次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减负”的效果。单纯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而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并不见有多大改变。只有教师确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否则,如果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对发展讯速的教育动态和教育内容一无所知,用已过陈旧的知识指导学生,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教育也不可能有什么起色。教学不得法已是一个很普遍问题,也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指导研究,培养学生“举一知百”和“异想天开”的活泼的想象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就是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还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每位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讲课要抓住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做到不给学生吃夹生饭,不抢占学生自习课时间。留作业要适量留自主型作业,有梯度作业,兼顾各类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随意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并做到学生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老师不要留到课下,能自习课完成的作业不留到家里;学校、教务处和班主任要协调好各科的作业量。在作业的时间和作业量上严格控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把“减负”落到实处。

4.家长在中小学生减负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切实为学生减负,仅靠行政命令,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还缺少不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家庭内部也要给孩子一道“减负令”,家长配合得好,减负工作和学校教育就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反之,则很有可能极大削弱甚至抵消家庭中的学校教育内涵。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切不可把家长意愿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家庭作业的形式很灵活,不只是习惯意义上的温习功课。例如,国外的学期作业,像现在春天来了,就让每个孩子都去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花、草、树都行,什么时候发芽、开花、结果等,做一个生长报告;一周作业,让孩子从父母、报纸等处了解某个社会问题,写写报告等,以开拓孩子的思维空间;至于辅导班,课余时间多了,上上也未尝不可,但这种辅导班决不是课堂教育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以考试增加学分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而是纯粹以陶冶身心为主的音乐、美术等练习。总之,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是为了让孩子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家长、社会和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方面的条件,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

5.环境的重要作用。环境相当重要。我们的影视制作和书籍出版单位,要从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开发青少年的智能、丰富青少年的想象力的角度出发,多出好影片,好电视剧,好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实际是我们就业压力的提前。它是我们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诸多矛盾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所以单靠教育部门的几个减负文件减去几个课时,削减几本教材辅导书就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上下一番苦工。当人们不再为就业而担心至少不是过于担心的时候,我们的中小学生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总之,综上所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等于不做作业,也不是不考试。它减掉的是频繁的考试和机械、盲目的作业,减负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宽松的,属于自我的空间里生活、学习接受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进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我们真心希望孩子的书包从此不再沉重,孩子的心灵不再沉重,孩子的一切不再沉重。

工作单位:陕西省绥德县满堂川乡土地岔完全小学邮编:718000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精神生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切实加强理论指导,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三农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農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 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

[3] 王志明.当前我国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问题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1(5).

[4] 陈冬冬,高旺盛.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

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研究

3、迎“双减” 促提升

4、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赴华师附小和小北路小学开展“双减”工作主题调研

5、学校如何既“减负”又“提质”

6、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6月开始(外10则)

7、让评价成为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开路先锋

8、区域教育大扫描大兴区

9、有效诊学 减负提质

10、“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

11、人大代表刘希娅:双减要回归教育本质

12、小学教育要淡化竞争减负提质

13、减负增质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14、减负提质背景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15、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探究

16、学校在“减负”中的责任与行动策略

17、减负“怪圈”如何破

18、浅述初中英语作业布置如何“减负增效”的初步探究

19、加减之间育语文素养:从课堂增效到作业减负

20、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

21、打造幸福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22、借助概念图提高小学生英语作业实效性

2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路径探究

24、聚焦减负提质 打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组合拳

25、让“减负”为“有效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26、14个面向2020年的教育改革细节

27、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富力华庭分校:“双减”出新招“怕考”变“乐考”

28、重庆: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29、“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

30、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1、回归“童本”课堂文化,让儿童享受学习

32、浅谈“减负”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33、实践性学习培育全人 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3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减负提质

35、管理增度量 课堂提质量 作业减数量

36、“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理性

37、“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路径研究

38、布置作业的“减法”与“加法”

39、农村学校镇域一体实施“轻负高质”的思考与实践

40、“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41、让基层干部身心得安,重塑进取心

42、健全体制 细化管理 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43、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析

44、“双减”下优化教学的策略

45、“规范”与“增效”并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6、基于“双减”的初中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与研究

47、“双减”背景下作业统筹管理和创新设计实践

48、学校如何担起减负重任

49、许一场让成长从容的“作业改革”

上一篇:教学观念培养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