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范文

2024-04-11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出每个人物事迹的核心知识点并识记。评价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活动的主要脉络,注意其超出前人之处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轨迹,对其作出客观恰当的评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材的编写是以人物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这也是其与必修课程的不同之处。

2.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与方法。评价的标准有价值标准,即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道德标准;等等。评价的方法有将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辩证地看历史人物,即从人物功过两方面去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即注意历史人物的阶段性特征;阶级分析法,即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等。

下面笔者以这些历史人物为例,列出复习核心知识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帮助同学们复习备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

(2)其他措施: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筑“五尺道”;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尊崇法家,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等等。

2Q2689187876唐太宗

(1)隋朝末年,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完善科举制;纳谏用贤。

3.康熙

(1)巩固统一国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加强对西藏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入侵。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分析:该题属于能力考查范畴。第(1)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些考生乍一看题,会手足无措,但只要明确类似考题的命题原则与解题策略就会信心倍增。第(1)题,同学们可先通读材料,依据设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分别概括即可回答;第(2)题,从措施和作用两方面归纳,其中“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是所学内容,其他均可从材料三中提取。该题给予我们的复习启示是平时练习应注重能力训练,包括基本的文言文阅读、分层提取信息能力训练等,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生活时代背景: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井田制逐渐瓦解。

(2)思想: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的思想。

(3)教育: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原则;开创私学;整理编撰典籍。

2.柏拉图

(1)理念论: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感觉世界由个别事物构成;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2)理想国: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

3.亚里士多德

(1)哲学方面: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确立哲学研究的对象。

(2)其他方面:在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2】(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晚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分析:该题应是近年来高考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凸显该类试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即一道题中考查两个人物,让考生比较其相似性或相异性。该题围绕孔子与柏拉图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展开,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比较概括共性、分析社会背景的能力。该题给予我们的复习启示是注意东西方思想家在观点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行组建军队,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之后平定王党叛乱。

(2)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就任护国主;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

2.华盛顿

(1)独立战争时期:领导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率领大陆军将康华利将军所率英军围在约克镇(约克镇战役的全胜,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北美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开创美国民主政治:拒绝接受王位;主持制定宪法;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第二届任期结束时毅然辞职,为美国民主政治树立光辉典范。

3.拿破仑

(1)大革命时期:收复土伦,崭露头角;平定保王党人的叛乱;发动“雾月政变”,自任法国第一执政。

(2)帝国时期:对内:政治上,拿破仑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经济上,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军事上,实行征兵制;法律上,编纂《拿破仑法典》。对外:发动一系列战争,多次打败反法联盟;远征俄国大败;颁布“大陆封锁令”伤害法国经济。

【例3】(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已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拿破仑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这一专题中的三位人物多次考查。复习建议: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把握历史人物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当时的社会效果与长远历史影响之间的关系。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1)辛亥革命前:创立兴中会;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民主共和: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发动两次护法运动。

(4)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2,甘地

(1)事迹:留学英国;在南非成功领导非暴力抵抗运动;在印度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思想:政治上实现印度自治;经济上提倡手工纺织,具有反工业化倾向;哲学上主张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

3.凯末尔

(1)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当选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亲临战场指挥,打败希腊入侵;签订《洛桑和约》,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当选首任总统。

(2)改革:政治上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政教分离;经济上推行国家主义。

【例4】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的形式上是错误的东西,在世界历史上却可以是正确的。甘地的经济思想复杂而独特,又充满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止默《甘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及应采取的对策,并说明甘地主张怎样的斗争形式。

(2)据材料二,说明甘地认为印度自治的中心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的观点。

答案:(1)根源:英国殖民者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对策:恢复传统手工织布劳动。斗争形式:非暴力抵抗。

(2)中心:手纺车(纺纱车)。

(3)甘地主张用手工劳动抵制机器大生产,具有反工业化倾向;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或手纺车运动)运用非暴力抵抗以振兴民族经济,培养民族自尊、自信和合作奉献精神,在争取印度民族自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分析:这一专题的三位历史人物,是亚洲觉醒的代表性人物,要注意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中审视和探究这些人物的各项活动。本题的亮点是考查甘地经济思想中的矛盾性,能力要求高。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

(1)革命活动:改“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恩格斯拟定并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2)理论贡献:与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撰写《资本论》。

2.恩格斯

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写作;与马克思合作完成《共产党宣言》;帮助马克思整理《资本论》;创建并领导第二国际;撰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3.列宁

(1)实践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理论贡献: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在《国家与革命》中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4.毛泽东

(1)革命实践活动:参加中共一大;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等。

(2)理论贡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理论。

5.邓小平

(1)革命实践活动:发动百色起义,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一起领导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党的八大以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文化大革命”后期再次复出,全面整顿经济;恢复高考制度;主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创办经济特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等等。

(2)理论贡献: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例5】(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构建未来社会的认识与实践以及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综合性和理论性都较强。同学们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时,应把握住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继承和不断发展,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六、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

编写《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涉猎多种学科,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2.詹天佑

赴美留学,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建造滦河大桥;设计建造京张铁路;投身保路运动。

3.李四光

留学日本、英国;创立地质力学理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等等。

4.牛顿

数学上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的初步算法;光学上证明日光即白光由七色光组成;天文学上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等。

5.爱因斯坦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1916年将狭义相对论扩大为广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等。

此外,对这部分的复习还应关注热点,把握历史的脉搏,体现时代性。如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拟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日期等。

梳理人物活动的事迹,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关注时代发展方向,必能取得较好成绩。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高雪莲:中外档案利用工作好比是一棵树的两片叶子,两者都是叶子,但却有着各自的纹路。中国的档案工作是纹路特别密、脉络较乱、形状不规则而且伴有虫眼的叶子。而外国的档案工作却像是纹路稀、脉络清晰、形状规则的叶子。中国的档案工作虽然内容详尽,但缺少对整体构架的思考,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而外国档案工作遵循档案工作标准化,使得其档案利用的分歧相对较少,档案利用方面虽没有我国内容详尽,但整体架构清晰、不混乱。这两者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相互借鉴,达到“以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利用,促进国际档案资源的共享。

次旦旺扎:档案工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就意味着对馆藏档案的可利用性没有限制,档案只有进馆后才能利用,期满才可以开放。与外国相比,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要更加复杂,因为有很多档案即使期满也不一定对外开放,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各个机关,由各个机关说了算。外国档案工作制度和机构一般都是概括型,而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细致、条理清晰。

马佳彬: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利用费用较少。比如美国档案馆以免费利用为主,适当收取复印和散发资料的少许费用。而我国档案馆往往实行有偿服务,收费项目一加再加,诸如登记费、咨询费、调卷费、查阅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也是一涨再涨,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等,而且对外国人的收费标准更高。

马涛:别忘了人家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呢!

王珊:记得暑假在中科院档案馆实习时,我们被分到保管与利用部,经常看到有人来借阅档案,就会收取复印费、登记咨询费用等,而且有的档案馆对外国人的收费会更贵一些。

刘跃娇:我在北京市档案馆实习时,曾见到一个用户查找一张房地产证(就两张档案),他共缴纳了310元。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查档是免费的,复印一张1元,但是,由档案馆盖章出示证明就需要证明费300元。而且,不同时期的档案、不同类型的档案收费均不同。

陈建:档案高额收费是不应该的,但是适度收费我看是合理的。

张妙茗:我国认为国家机构是档案馆的主要用户,档案馆的大门通常也是为党政机关打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版)中,才规定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西方国家则把公民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用户。

林晓棠:我国的档案利用者主要集中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像婚姻档案、个人身份证明这类的档案经常被利用者使用,所以利用者更多的是百姓或个人。在国外,人们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看重档案中包含的知识、文化信息等各种问题。

杨彬:我国档案利用主要是被动的,以有利用需求的人进馆(室)查询为主,档案展览等主动提供利用的形式较少。国外档案利用则主动和被动兼顾,在为进馆的人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档案展览等主动形式的服务,更有提供上门服务。

叶昊:美国把最珍贵的三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放到了国家档案馆的展厅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参观。法国档案馆内专门设有学生教育服务处,配合历史课教学大纲,用档案的形式进行法国历史教育;此外,还非常重视举办各类演讲、档案研讨会等向公众展示馆藏档案信息。中国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馆藏、提供档案编研资料给公众利用之类,总之就是缺乏多样性,缺乏现代元素和新鲜感、趣味性,难以激起公众的兴趣。

马涛:对比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中国国家档案馆,两个同级的档案馆,美国的建筑风格类似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则是典型的现代建筑。我认为,档案馆需要有它的特点,或许中国档案馆可以借鉴颐和园类似的古建筑仿制,突出中国档案馆特点,这样更有吸引力。

孙千惠:我国的档案馆往往位于政府部门或深宅大院之中,省级以上档案馆门口更是警戒森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利用档案,人们几乎就不会也不敢跨进档案馆的大门,更不能在档案馆内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然而,外国的档案馆有很多选择建筑在民居附近、市中心或者街心花园,等级越高越接近人民大众,许多档案馆允许人们参观游览,开放程度高,甚至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小型的休闲娱乐活动。

徐梦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实现了全国数字档案资源的网络集成,可以实现对全国档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国家。而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展,除了个别条件设施比较好的档案馆之外,很多档案信息资源都没有完成数字化处理,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就更难实现了。

门思荠:国外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部门,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浏览、远程传送等功能,实现档案共享。而我国的档案利用还只停留在档案馆,只能提供复印件。我国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性,宣传少,便利服务少,人们普遍觉得利用手续繁琐,不便于人们查档利用。

朱倞玉叶:国外部分档案专家通过对国外档案工作的考察分析,发现国外档案的利用率虽不如图书情报,但远高于国内,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印、现代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已经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档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冯凯晨:国外档案部门对档案限制利用,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行封闭期制度,二是实行保密制度。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对公民隐私的处理还是挺糟糕的。欧美国家对保护私人秘密问题很重视,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凡涉及私人秘密的档案文件,不仅封闭期更长,而且还明确了其类型。而我国公民隐私基本没有,淘宝设置公开1元~150元不等价格买卖,公民隐私简直就是一条发家致富之路,着实令人深思啊!

陈之光:对于档案文件的解密性原则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很早就有了相应的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公布。在我国,档案的解密制度普遍为30年,特别是“建国”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对档案的解密问题公布极少甚至是不公布。

姜汭:开放时间上,中国档案馆一般都是周一到周五,而外国档案馆开放时间(以日本档案馆为例)是周一到周六,在加拿大,为便于利用者随时查档,档案馆开设了一个阅览利用室,实行24小时服务。

崔岩:外国档案馆关于档案利用的理解是针对于人,是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吸引人们来档案馆。我国档案馆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收藏档案,忽视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来用,那些堆在库房的纸,也不能称之为档案,那只是废纸而已。所以,我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吸引人们来到档案馆,而不是守着一堆堆“废纸”谈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将来。

刘盼盼:国外档案提出了休闲利用的观点,如在美国,设有档案商店,为工作提供礼物,可以在档案馆内听到美妙的音乐以及收看历史影像,把档案馆贴上了“文化娱乐”的标签,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去档案馆看看,这不也正是我们档案事业所追求的吗?这样不仅做到了提供利用,而且宣传了我们的档案工作,从而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付婧媛:一篇文章中提到:休息日,美国人可能对孩子说:“走,咱们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恐龙化石;到艺术馆去看抽象派……”也可能说:“走,到档案馆去看国家的宝贝。”什么宝贝?写在羊皮纸上的“三大法案”等档案。美国国家档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百万之众。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休闲”的意味。而在我国,没事儿谁去档案馆啊。公众只有打官司时,迫不得已才利用档案。许多档案局馆从驻地位置到工作安排,留有机关工作的种种痕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档案工作者在本系统内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本应是利用者的人却全然不知有档案利用服务这回事,又怎么奢谈“休闲”呢?其实,就像我国正致力于把国家图书馆打造成全民娱乐休闲文化的一片沃土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把档案馆事业搞得过于严肃。让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快点变得亲民一些吧!

关晓曦:我们的思想认识主要停留在保管上。上到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公民群众都知道一个观念——档案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从没想过我们要如何利用档案。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外界因素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去档案部门或档案馆查阅档案。西方国家则跟我们“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认识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档案保存下来就是要利用的,而不是放在档案柜里“睡大觉”的。

申宇迪:我们可效仿美国,在复印件上遮掩掉不宜公开的部分,或将这部分文件抽出,代之以一页“说明纸”置于前后文件中;若研究者根据“说明纸”向馆方提出调阅申请,可视情况而定。

赵倩:在我看来,中国公民没有可以对档案进行利用的意识,也许是对档案利用的普及还不够。而外国,例如美国,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利用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档案进行利用。

冯璐: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程度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编研工作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许多档案馆都设有专门的编研机构,配备有专职编研人员,编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在美国,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汇编较少,而且大多还邀请史学家参与,独立编研的较少,主要是由利用者而不是档案工作者来公布档案的内容。

申宇迪:在国外,档案展览展出的多为档案原件,而我国利用档案复制件进行展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但针对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和价值来说,原件在展览中给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

满奕: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是因为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的问题,经济、科技、人文素质也同样涉及其中。每个国家开始重视档案建设的时间参差不一,档案密级不同,才会对档案利用者有规定。

(摘自《档案界》网站 )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中国文学;中外现代思想;资源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当代文学,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历程,出现了对当代中国文学走向有所影响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其中包括五四新文学、延安文艺、沦陷区文学、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把这些资源的起落消长和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艺术方法之间革新的联系进行理清,有可能对传统起到激活作用,并且还有助于对未来进行面对,进而使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构架变得更加完整和清晰。本文针对新中国文学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进行深入分析。

1.五四新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是影响当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的源头。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学变革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点部分[1]。自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的理论思潮在不断地融入中国,西方人文百年发展的成果,在中国进行横向移植过程中被压缩为几十年。例如人道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美主义等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一直延续到当代。五四文学遗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学革命实现了全面的文体变革,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并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为文学大众化和普及打下良好基础。并且,文学革命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对文学体裁尝试了变革,把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在结构、韵律、叙事等方面,变革得更加现代化。此外,还有面对与走向世界的现代精神与开放心态、独立判断与怀疑精神、人的文学精神。但是,在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忽略了梳理和集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活力得到了复苏。

2.延安文艺

延安文艺,为30年代蘇区文化的扩展与继续提供了支持,并且其与国统区左翼文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2]。在七七事变以后,延安等抗日根据地集合了大量的作家队伍,主要由原苏区作家、当地作家、国统区大城市投身抗日的作家组成。在该区域中,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非常高涨与活跃,大部分作家都参与到了文化工作团体中。在一九三八年,创建了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在协会中,创办了多个文艺刊物,如“文艺战线”、“文艺突击”等等。在该阶段,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解放区,都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翻译的热潮。在该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解放区文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特定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进行了总结和强化。在“讲话”的引导下,出现了大量的文学文本,展现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留下了较多的解放区革命文学遗产,并且也培养了大量的成名作家。

3.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主要是指日本占领区的中国文学,其中包括台湾、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因为受到日本侵略,导致沦陷区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等方面没有根本上实现统一。虽然在沦陷区域,日本对文坛进行了干预,存在汉奸文学,但是针对这些区域的文学思潮与创作主体来讲,伪文学还没有形成气候。在文学界,仍然存在抵制与反抗行为,这些区域曾经都进行过广泛的抗日文艺活动,特别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上海、以文化古都北京较为突出。在文学方面的创作,对政治倾向方面、艺术追求方面存在一定的表露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大胆影射和对日伪强盗行径进行控诉的作品、对忤逆贰臣进行公开抨击的作品、对沦陷区城乡残酷现实进行真实再现的作品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在沦陷区的文学主体,依然是顺着五四新文学的道路,一直保持着法西斯主义高压下不能扼杀的民族精神。因为在政治上存在整体性的误读,除了个别作家以外,例如张爱玲,在抗战期间与抗战胜利以后,这些区域的文坛一直处于冷落的状态,没有对新中国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一直到了20世纪末,该区域文学逐渐出现,并被融入到文学史中。

4.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西方文化思想热潮。该阶段是在五四之后,对外来文化进行吸纳的第二个高峰阶段,进而使文学和中国学术再次和西方进行了猛烈的撞击[3]。在该时期西方现代作家,例如海明威、卡夫卡、加缪等,对中国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3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西方现代文论由于受到左翼作家的排斥,成为了创作界和批评界关注的热点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的主要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逐渐从手法模拟,转变成为了开阔的文化事业与现代观念。在80年代,对文学观念与方法的更新被提出以后,被学界广泛关注,出现了文学本体、文学主体性、叙述理论、文学文体与形式。同时,大规模的西方观念、理论、作品的涌入,会对民族本土文学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总体来讲,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可以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其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调整,并且也促进了艺术方法的改革创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响新中国文学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主要有延安文艺、五四新文学、沦陷区文学、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这些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对我国当代中国文学走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不断地理清这些资源的起落消长、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艺术方法之间革新的联系,才可以有效激活传统,更好地面对未来,并保证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构架更加完整、清晰。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张威.胡适实用主义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8,v.39;No.192(04):72-76.

[2]池美昕.分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7(7).

[3]潘水萍.诗意的思想在现代——余光中与“中国新文学”的精神重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9-98.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到目前为止,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共有6起,摩擦发生时间集中在2007年以后,摩擦领域主要是金融服务,同时还有通用服务和分销。与中国产生服务贸易摩擦的国家,均为美、欧、加等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中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为4起,占中国服务贸易摩擦总数的2/3。争端解决结果均以中国败诉告终。

一、 特征:中外服务贸易摩擦的发展态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呈现的主要特点

1. 国际服务贸易摩擦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随着各国经济的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占据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经济活动中服务的比重加速上升,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多边与双边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利益争夺更加激烈。因此,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和各种对话平台的作用,国际服务贸易摩擦又不至于演化成大范围的贸易战。

2. 国际服务贸易摩擦的解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服务贸易所提供的服务这一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进行的是无形交易,所以服务贸易摩擦无法像货物贸易摩擦一样针对具体有形的货物商品发起,只能针对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但这些在不同经济体中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有更大的申诉可能与解释空间。同时,服务活动的提供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服务一般不能离开劳动而单独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服务是边生产边消费的,因而服务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以后,不需要储存,立即被消费。由此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摩擦与纠纷中存在不易取证的问题,为服务贸易摩擦的调查、取证、辨析与申辩都带来了困难。再加上服务贸易产品通过海关的也是相关的服务提供者或者消费者,适用于货物贸易的保护手段无法相应的在服务贸易中使用,而只能通过国内立法和制定措施来实现保护。基于上述分析,服务贸易摩擦发生时不易将这些手段与幼稚产业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等纠缠在一起的目标和理论加以区分,赋予了申诉和解释较大的不确定性。

3. 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争端处理的影响容易被低估。国际货物贸易相关的产品都是有形的,所以必须经海关口岸进出不同的关税区,这样就可以掌握和统计货物贸易的交易量。而服务这一产品具有无形和不可储存等特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统计体系也尚未确立,导致服务贸易在统计方面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使得与服务贸易摩擦相关的统计量难以获得,更多依赖不同口径下的统计数字进行推算或假设,不利于贸易摩擦影响的计量与处理的公平公正。

(二)中国服务贸易摩擦出现的新趋势

其一,多发生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在目前已经发生的涉及中国的6起服务贸易摩擦中,有4起发生在金融服务领域,占全部摩擦案总数的2/3。事实上,涉及中国的这4起被诉的金融服务贸易摩擦案件,也是WTO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已有的全部4起案例。其他2起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1起涉及分销,另1起则与货物贸易有关。涉及金融服务的4起贸易摩擦案中,有3起涉及金融信息服务,这是打开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敲门砖,需要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其二, 涉及的提供方式比较全面。《服务贸易总协定》按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将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四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在本文中分析的6起案例中,主要涉及了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这三种,自然人流动并未直接涉及,但自然人流动是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上述贸易摩擦都必然间接对自然人流动产生影响。

其三, 中国全部为被诉方。在已有的涉及中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件中,中国扮演的均为被诉方。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尚有起诉他国的情形,但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屡屡被诉而尚无一例为起诉方。在被诉的案件中,除去起诉方外还有诸多国家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磋商。这种被动局面与中国服务业相对薄弱、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入世承诺兑现步伐较慢等因素有关,而且在应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

其四,主要发生在中美之间。除欧、加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涉及欧盟、加拿大之外,其余4起中外服务贸易摩擦,均发生在中美之间。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经贸往来十分频繁。在国内服务业发展极为成熟、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打开中国服务市场将是美国为改善自身经济状况急于进行的重要事务,摩擦较多在所难免。

其五, 矛头指向中国未履行入世承诺的法律法规。在已有的6起案件起诉方的起诉理由中,均有对中国在加入WTO时签订的《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所做出的承诺进行的质疑。这是由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决定的,因其不能像货物贸易那样依靠边境措施进行规制,而主要受到国内法律法规的影响,而中国在加入WTO之前以及之后的这十年时间里面,对于国内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明显滞后于或者有悖于国际标准,因而中国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极易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起诉的争议措施。

其六,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从美国诉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到美、欧、加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再到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与中国有关的服务贸易摩擦的焦点无一不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可见在服务贸易领域,各国对中国服务业市场虎视眈眈,借助WTO框架下对各成员的限制和要求,随时准备进入中國市场并参与竞争。

其七,案件结果多以中国败诉告终。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案的结果是我国停止执行原先的集成电路增值税退税政策;美国诉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中,WTO专家组的裁决支持了美方的大部分诉求;美、欧、加诉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案的磋商结果几乎满足了美、欧、加各国的要求;而最近的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看起来裁决结果也不容乐观。

二、成因:中外服务贸易摩擦的深层分析

(一)欧美发达国家急于进入中国服务市场

目前对中国提出申诉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尚无发展中国家发起的针对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案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实现本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的战略升级,希望可以从服务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虽然较晚,开放程度却非常高,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发达国家早就垂涎于中国这块大蛋糕,急于打开中国服务市场。上述案例的结果中,除美国诉中国电子支付案尚未定案外均以中国败诉告终,对国内政策的修订或者废止,直接带来了中国相关产业暴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发达国家“合法合理”的进入并抢占中国服务市场提供了依据。

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因而服务贸易成为其重要筹码,力求最大限度地扳回贸易平衡。此外,金融财团和钢铁财团在美国国会势力强大,他们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的贸易政策,奥巴马政府多次在国会表示“只要国会要求,政府就出击”,尤其在临近选举时,政府讨好两大财团拉选票的意图就更为明显。美国诉中国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若干措施案就发生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逼近之时。如今美国大选在即,各方都可能为讨好财团而实施强硬贸易政策,摩擦产生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二)中国国内服务贸易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至今中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服务贸易整体的全国法规,虽然在《对外贸易法》中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也不完整,必须尽快给予修改、扩展和完善。通过上述案例,尤其是在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一案中,涉及到我国从中央国务院到部委局等各个政治层级的文件、通知多达6个,这样的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方式,必然存在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相互闭塞等问题,导致我国制定的有关服务贸易的法规政策国际化程度明显不够,对需要加以合理保护的服务行业保护不够或者不合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变成了极易引起攻击的贸易壁垒,明显违背WTO的相关规定或者《中国入世议定书》中作出的合理范围的承诺。

以美国诉中国出版物一案为例,在有关贸易权的争端问题中,中国有关贸易权的规定明显与《中国入世议定书》不符。而在美、欧、加诉中国金融信息案和美国诉中国电子支付案中,中国对金融行业的保护也存在明显违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表中包含的“冻结条款”、中国入世议定书、TRIPS协议以及中国在《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相关规定的现象。

(三)中国对服务业提供的保护不够合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会对本国服务业提供者给予优惠待遇。而中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做出的承诺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有些承诺与WTO的规定并不相符,形成了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双重限制,导致国内政策在面对国际法规或者《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时候容易非此即彼,在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以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一案为例,尽管该项增值税政策的设定与GATT第一条和第三条有关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并无分歧,经过分析可以论证并不违反相关规定,但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3条中对“非歧视”的高度概括性的阐述,导致中国依然败诉并不得不修改政策条款。这减少了我国合理范围内的税收收入,根据美国方面统计,2003年美国出口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的金额达到20.2亿美元,中国政府由此征收的增值税额达到3.44亿美元。同时,取消了该项政策之后,我国对集成电路等行业的保护明显削弱,使其直接面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平等竞争,不利于其健康快速发展。最后,这将作为一个失败案例为其他经济体在对我国相关税收政策等的申诉提供经验,使我国在未来面对该类案件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四) 中国在对服务业的监督管理中存在不符合国际规范的地方

中国改革开放才不过30多年的时间,走市场化道路的时间也不过几十载,而在此之前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中。尽管现在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上都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在国家的各个部门、经济的各个领域中难免还存在并不符合国际规范的地方,这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诱发中国服务贸易摩擦产生的部分原因。

以美、欧、加诉中国金融信息案为例。新华社通过推出金融信息服务机构“新华08”,在商业基础上提供服务,直接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竞争。这种既作为管理者又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的情况,明显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也违背了国际规范中关于管理机关应独立于所管理的任何服务提供者的承诺。另外,要求外国金融信息提供商在年度审查过程中必须向新华社涉外信息管理中心(FIAC)提供关于它们所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务和客户等详细机密信息的行为,姑且放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国际常规不论,单从近些年中国频频出现重要经济数据官方公布前被国外金融信息提供商提前披露的情况出发,这对国内外金融信息提供商也是极不公平而无法让其切实履行的。

(五)《中国入世议定书》存在承诺过度或不合理之处

经过较长时间的谈判,中国在对国际规则还不熟悉、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还不能和国际接轨以及国内服务贸易发展刚刚起步极不成熟的诸多不利情况下,加入了WTO,入世时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对服务贸易作出了高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水平的具体承诺和减让,这为发达国家进军中国服务业提供了直接的攻击目标。各国均试图在国际服务贸易制度还不完善而中国自己做出的承诺明显过度的对其明显有利的情况下抢先进入中国服务领域,以自由化的名义实现战略布局。

最明显的例证是在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稅一案中,尽管中方可以有力地论证并不违反GATT第1条、第3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7条,但由于中国明显违背了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高度概括性的第3条,而美方对中国提出申诉的理由是中国的集成电路增值税优惠政策违反了GATT第1条、第3条、《中国入世议定书》第3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7条,所以导致中国无法针对指控和申诉提出充分说服力的证明而导致最终败诉。

三、政策反思:中国服务贸易摩擦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服务贸易摩擦相关规则的研究不够深入有效。研究领域对与服务贸易摩擦相关的领域进行的研究成果鲜见,少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单一案例或者单一领域,没有深入研究服务贸易摩擦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对GATT、GATS、TRIPS协议等WTO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以及中国国内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整体研究不足。研究的缺失导致在服务贸易摩擦的争端解决中,一方面无法对其他国家违反WTO相关规定的行为及时主动提出上诉,另一方面在面对其他国家的上诉而匆忙应诉时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抗辩理由。

第二,对相关术语解释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尽管中国已经加入WTO十年有余,但对《服务贸易总协定》、TRIPS协议等WTO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入世承诺表的解释方法及WTO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的具体内容的掌握仍显不够。在美国诉中国出版物一案中,就涉及到“视听服务”项下的 “录音分销服务”(sound recording distribution service)是否涵盖非实体形式录音产品的网络发行这一争议。WTO专家组认为“视听产品”一词表明录音制品分销服务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产品与服务;中国却认为专家组解释有错,“产品”的含义包含服务这一结论有误,而且即使该词包含服务,也并不等于包含无形产品的电子化分销。最终上诉机构没有采纳中国的解释方法,除去国际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的干扰,这还是说明了中国目前对WTO相关术语、规定的习惯性解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

第三,对相关政策的范围、对象等细节内容的理解不够。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政策及其中条款的细节能够决定争端的解决结果,如果不认真对其进行解读加以理解,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失误。以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一案为例,国内很多学者在面对美国指控的时候也认为美方对中国相关政策违反GATT第1条和第3条的指控是正确的,中国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但经过仔細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GATT第1条和第3条界定的均为对产品是否存在差别待遇的问题,而中国有关集成电路的增值税政策其实是针对生产者的一种先征后退的税收政策,是对生产者的一种差别待遇,并不存在违反这两条规定的情况。尽管最后败诉,但在这两条的认识上,国内诸多学者理解有失偏颇的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重视。

第四,对维护自身利益的相关手段的运用不熟悉。对于在国际争端中能够实现保护自身权益的手段的运用不够熟悉和规范,对于各种政策及其条款的相互关系掌握不够,运用起来明显不熟悉。如果有些措施被证明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可能的一个辩护理由是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而每一案子中有关GATT第20条的问题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均有援引的可能与必要。对于类似GATT第20条的例外条款、《服务贸易总协定》 的一般例外条款和《金融服务业附则》中的“审慎例外”等可能为辩护提供支持的条款,何时使用、对谁使用、怎么使用都需要不断的熟悉。

第五,应对服务贸易摩擦的态度和行动不够积极。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国在面对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摩擦等争端时的应对态度和行动表现的不够积极主动,很多时候甚至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一旦被服务贸易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起诉便产生自己必然败诉的倾向,认为他方起诉的理由应该就是对的。这是大可不必的,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对相关条款的仔细研读,从中寻找到有力的辩护理由。在磋商中处于不利地位时经常主动放弃,没有考虑主动提起专家组审查,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上诉或施加其他压力来为争端解决提供支持。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美术建筑文化建筑保护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在为寻找、建造能够遮风避雨的生存空间——建筑而辛劳。当人们拥有了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后,合理、舒适、美观的目标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并且围绕该目标的实现而在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也使得建筑学学科本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早已突破了实用性的概念,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它是通过人的智慧将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而成,是对设计构思和设计哲理的深层表达,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除了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外,还满足了人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力是受他的文化修养、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制约,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以及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美术都不同。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美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它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中国古建筑艺术大约在一万年前产生,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艺术在北方、南方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上采用木结构体系。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以柱、梁、檩为主要构件,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怕虫蛀火烧雨淋,为了维护木结构构件,使其免受风雨的剥蚀,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用油漆和彩绘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对木结构构建表面多进行护理,现存的古建筑很多是反复翻修的或者是明清时代的。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在皇宫内部建筑也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景越多越高贵。到了清代建筑构建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突出色彩装饰性功能,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装饰图案多用吉祥图案,它不仅美化了建筑构件,并且给建筑赋予了达祈福求祥的愿望深刻的精神内涵。从佛教的莲花、飞天,到盛唐华丽富贵的牡丹再到明清的岁寒二友,从民间福禄寿喜到皇家的龙凤呈祥,有的还被描绘成金彩,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祈福避祸’

‘的吉祥观念。雕梁画柱也是中国古人独特审美观的体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雕饰的动物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瑞兽等雕塑体现了龙风吉祥、常用来守门的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用这种雕刻形式附加在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民俗。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陵墓是占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埃及的建筑艺术主要是同绕着人死后的生活而展开的,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内有大量珍贵的稀世珍宝和人形彩绘棺木,四壁涂满了以今世来生为题材的精美壁画,反映了法老期望死后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来世,有人称埃及的艺术为黑夜的艺术。金字塔内的壁画,具有一定程式化规则,人物的头部和脚绘成侧面,身体部分多绘成为正面,表情呆板,充满了神秘,壁画以黑、红、黄、褐、白色等颜料进行平涂描绘,色彩鲜艳饱满,富丽堂皇。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以大型石头雕塑为主,在公元11至12世纪以后以宗教发展带动起来的建筑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以教堂和修道院为丰,内部以壁画、雕刻及玻璃窗画装饰为主,艺术形象刻板威严,并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建筑内部的壁画、雕塑发生了重大的變化,人物被赋予灵魂,空间透视感强、造型准确、烘托明暗、动态变化万下,壁画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拉斐尔为梵蒂冈签字大厅绘制的四幅大壁画《哲学》、《法学》、《神学》、《诗学》等,都体现了透视学、解剖学在艺术中的运用,科学与艺术已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艺术除了壁画外,还体现在附在建筑的雕塑上,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作品,如著名的《命运三女神》就是巴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塑、多纳太罗为圣米切尔教堂教堂制作的壁龛雕塑《圣乔治像》、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建筑雕塑等,这些附在建筑上的绘画和雕塑内容多以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为题材,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西方建筑美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电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寓,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

较多,绘画的方式多采用平涂。在西方古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梢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占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占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湿壁画和蛋彩画来表现,15世纪以后才开始用油画颜料进行描绘,用油彩进行绘画色彩丰富、体积感强,特别是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所以也就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不同形成的建筑美术也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中世纪崇尚精神的呆板画面到文艺复兴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透视学、光影效果在绘画中的运用,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崇尚内敛,讲究空间与意境的关系,期盼富贵与吉祥的美好愿望。中西方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中反映出来,它们为世人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中重要。在中國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占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没有使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没有突出民族特色,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建筑美术作品尤其受政府的保护重视。如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绘制的《最后的晚餐》五百年来后人不断对这幅画进行修补,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又开始采用科学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补的颜料,用新的科学方法一点一点地恢复此画的原貌,西方国家也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提高保护和维修的技术含量。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建筑绘画也是依据当年的图案进行描绘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和城市开发应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创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建筑艺术空间。

中西建筑美术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通过赏析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美术,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应尽可能保持古建筑艺术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延续建筑乃至城市的文化艺术与历史,只有技术与艺术能够完美地结合、实用与审美能够形成统一,才能使我们今天的建筑更具魅力。

上一篇:文本类型理论下一篇:关联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