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范文

2023-09-06

中小企业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管理对象的独特性,提出将人才管理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的思想;并从人才的招聘和录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薪酬管理以及人才配置机制等方面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管理策略。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人才管理 人本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初始投资小,且具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获得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员工的主体,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不断地完善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管理对象的独特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一般的中小企业相比,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具有其独特性,而引起这些独特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员工的主体。知识型员工是指具有从事生产、创意、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激励的重点应在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工作的性质和个性特征都有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型员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欲望强。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到企业工作,工资只是他们追求物质需求的基础保障,但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倾向于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活跃思想、交流成果、信息共享、激发灵感”的工作环境,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把为企业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同时,他们为了保持其创新能力、知识价值存量及其自身需求不断地学习、充电,渴望与他人交流信息、共享知识,迫切期望企业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知识型员工工作成果难以测量。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他们从事的是脑力劳动。首先,脑力劳动不同于一般的简单、重复的机械性劳动,而是在多变和不完全确定的创新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灵感,具有相对高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其次,脑力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其工作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劳动过程无法监控。再次,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一般是非独立完成的,往往组成工作团队,劳动成果大多是团队智慧和集体努力的结晶,这给衡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

3.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强,崇尚平等。知识型员工十分清楚自己的知识能量和聪颖智慧之于企业营运绩效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再从传统的职位角度上去评价人生的价值或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不再以职位高低评判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官本位”思想离他们较远。因为他们大多自信自己可以独立于组织之外而重新获得高薪聘用,继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重塑个人职业信誉,奠定稳固经济地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和禀赋优势,往往可以对上司、同僚、下属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都热切地希望企业组织建立一个平等客观公正、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智慧火花”与“创新灵感”的人文环境。

4.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意愿强,组织忠诚度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主与知识型员工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已经大为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这一资产却存在于知识型员工的头脑之中,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组织的依赖度、忠诚度相对较低,而对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专业知识的依赖度、忠诚度较高,如果待遇不公或收入预期不理想,以及其他精神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随时可能选择离开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管理策略

人才管理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的建立对企业又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等功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寻求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建立适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文化,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创立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培训和开发人才的潜能,做好对人才的人性化管理,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使企业的人才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人才文化从属于企业文化,指主要围绕人才问题,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开的涉及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和人才的开发、增值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风格、激励制度、人文环境,以及领导风格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上改善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

1.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构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完善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机制对留住人才有巨大的影响。首先,应把“价值观”作为聘用人才的首要标准。着重于求职人的价值观是否跟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吻合。而不是单一追求求职人是否具备某种技术或专长,不应把职务要求作为聘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改变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困难的,而改变员工的技术能力却是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的,聘用价值观与公司文化协调的员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术能力水平。第二,把聘用人才的条件仅仅建立在达到工作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即使企业聘用的人才有着高超的工作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间竞争的越发激烈,企业还是必须向他们不断提供工作培训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工作要求。再次,要帮助求职人建立正确的期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融资途径少、规模小、资金少是其明显的不足。在招聘时不应该过多地强调企业将给出高薪,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将给个人如何的发展机会,这样就会给求职人一种不切实际或不准确的期望,当这个预期期望得不到满足时,企业的人才将会流失。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招聘时应该给求职人提供工作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应该更多地和求职人交流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多地利用优良的企业文化,甚至是企业主的个人魅力去吸引人才。

2.人才的培训和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重视员工的个性成长和事业发展,知识型员工来到组织中的目的,是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企业除了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要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应将培训与发展作为一种内在激励措施。定期向人才提供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的技能,满足人才自我挑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组织绩效,培养人才献身精神,减少离职的可能。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在员工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施相配套的培训方案,建立科学严谨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体系:一是进行高质量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能达到预期目标,用最小的培训成本来达到最大的培训效用。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需求分析、工作需求分析和个人需求分析三个方面。二是培训设计和实施。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重点培训的内容包括沟通技能、授权、团队建设和目标管理。三是培训应与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相联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掌握人才现有的知识技能与目标方向,并切实根据其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内容来确定各阶段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同时,对他们培训的内容、目的、阶段、结果做出详细的规划,避免无效的培训。四是进行及时的效果评估与跟踪反馈。

3.薪酬管理。薪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薪酬是指个人获得工资、奖金以及其他金钱或实物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广义薪酬包括经济性支付和非经济性支付,其中经济性支付又分为直接货币性支付和间接货币性支付,而非经济性支付主要包括发展,如晋升、能力提升和学习机会,以及工作环境,如认可、荣誉、氛围、文化等。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薪酬是劳动成果的体现,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薪酬是成本意识的体现,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薪酬更是个人和组织价值的体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获得的绝对报酬,也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即人们要将自己获得的“报酬”(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果不相等,就会出现“公平紧张”的现象,从而影响他们日后的工作积极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着力从薪酬管理上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并且使本企业的薪酬有行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留住和使用这些优秀人才。从薪酬管理的角度来减少人才的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符合工作特点的可付酬因素,包括技能(学历、资历、技术或管理知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努力、责任、条件。在考虑这些基本可付酬因素并做特定薪酬设计时,要注意做到合理分配各部分要素的权重。二是建立为特定薪酬服务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对人才进行考评系统设计的时候,应注意考核的频度;采用多角度评估的方式考核;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三是设计丰富合理的薪酬结构,重点考虑:工资与福利相结合(包括基准薪资、绩效薪资、基本补贴、可供选择的其他福利计划和所有者待遇)、期权激励(通过提供股票期权,让员工成为企业所有者)。四是提高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根据本企业自身的状况和外界同行的情况,确定总的薪酬定位,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对薪酬的满意度。

4.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配置机制。按市场规律要求,探索建立适应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形式,完善能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

实行扁平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和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自我管理和对自己绩效负责,赋予员工较大自主性,激发个人热情和创造精神。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知识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更喜欢工作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及价值,尽可能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加大工作时间的可伸缩性和工作地点的灵活多变,并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企业风格和企业文化,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赵应丁,李晓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功影响因素探讨[J].企业经济,2005(11)

2.张侠,叶陈毅.试论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

3.高建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激励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3)

4.顾万东,李国远.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本流动态势及激励策略探讨[J]. 决策咨询通讯,2004(1)

5.傅晓明.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塑造[J].商业时代,2005(3)

6.葛西城.以人为本——留住高级人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

7.杨宁.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4(4)

8.宋晓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留住人才问题的思考[J].政策与管理,2002(11)

9.磨玉峰,黄以平.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薪酬决策中的利益群体[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

10.周倩.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6)

11.马美英.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的管理与激励[J].科技创业月刊,2003(5)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责编:若佳)

中小企业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以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管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生产计划管理现状,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 管理模式 问题分析 提升对策

引言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充分综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将ERP系统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连接成有机整体,在推动生产计划目标落地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生产计划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出速度、产出时间、人力和设备等资源配置以及库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源优化管理。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计划管理重点跟踪和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高效顺利执行。对于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非常复杂,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混乱无序,更严重者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包括自主生产任务、合同任务和上级单位研制任务,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基于合同任务。计划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计划管理处、科技处、质量处、采购处、市场部等。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形成了以研发部门为科研主体,产品制造部门承接基础生产任务的生产模式。近年,企业主营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横向合同生产任务艰巨,外协、外购量巨大,生产负荷动态起伏明显,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纵向研制任务繁重,科研产品多型号并举、多任务交叉,科研产品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驱动被动生产的特点尤为明显。在自主生产任务方面,该企业滚动制定年度和季度生产计划,以产品预先生产的管理方式安排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完成日期,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现执行计划及后续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流程见图1。

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根据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启动任务,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后,下达正式计划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制定人力、物力、项目进度等基本需求信息,并将其反馈到采购相关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生产部门在加工或装配产品时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加工完毕后成品入库。生产计划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计划管理滞后,管控能力有限。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技术水平不一,企业市场订单和科研任务均具不可预知和随机性,合同期限和合同产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实际计划管理过程,面对不确定合同,整个生产系统经常处于应急的状态,材料配件采购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延期交货,计划执行时采购部门存在仓促采购情况,且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能力有限。计划管理人员下达任务后,只能被动对宏观的生产节点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缺乏直接管控能力,且生产部门与计划管理部门信息渠道有限,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详细的生产情况,经常造成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计划节点脱节,合同拖期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计划控制乏力。

2.计划管控脱节,生产秩序混乱。计划制定方面,一方面销售研发部门在提出自主任务采购计划时,可能过分夸大需求量,进而造成库存原材料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要求交货期尽可能短;而生产制造部门则希望订单单一合同量愈大愈好,交货期越长越好,造成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冲突;另一方面计划制定过程对生产设备的产能评估不足,不合理生产计划安排通常导致库存物资积压较高,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运作成本高。

计划管控方面,计划制定和管控脱节严重,从企业经营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生产计划能力不足。计划考虑不充分,缺少替代计划,以至于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一点小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生产计划拖期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计划粗放的特点比较明显,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客户中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企业声誉。

3.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长期以来,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目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虽初步实现了物资管理和销售(合同管理)功能,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尚未纳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传递,更不能提供决策参考。

监管不到位,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快速解决。在生产计划做出调整时,信息共享缓慢,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响应,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尤其是产品制造部门多任务多项目并行生产时,基于不同诉求,生产活动秩序混乱,人为干预项目计划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二、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

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是:生产计划合理、均衡,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等,满足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和交货期等各项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科研生产管理顺畅需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提高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水平。

1.管理理论创新,深化管理内涵。生产计划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理论,MRPⅡ理论,约束理论、准时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计划进行指导。基于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将MRP(Manufaeturing Resourees Plannin)Ⅱ理论、约束生产理论与能力需求计划有机结合。第一以MRPⅡ理论为指导,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统筹配置企业各种制造资源,明确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第二以约束理论实施管理监控,通过瓶颈识别准确关注生产能力、资源安排和现场控制,充分追求零库存或者库存最小化,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使系统产销率最大。第三关注能力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测算出物料加工占用产品制造的负荷小时数,平衡各工序的能力与负荷,解决设备闲置与超负荷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集成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2.管理实现模块化,提升管控协作效率。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应该及时准确反映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库存、企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销售水平和新品研发情况,预估市场形势和潜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采购、经营等计划,并跟踪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建议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块化管理需要,推动建立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出入库及发货管理模块,分阶段逐步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打造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多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协调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成本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见图2。

3.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程序化。积极推进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集成销售模块(包括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包括发货管理)模块等模块,建立覆盖各业务流程的生产计划管理大系统大数据,推进完善计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科研生产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现有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数据分散情况,最大效率的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实施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提质增效上,将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工艺文件管理紧密结合,打造多项目基层管理平台。通过计划管理工作程序化,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三、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对策,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实现模块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1-22,[中小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 林志坚.日本企业MRPⅡ实施的特点.www.ynceo.cn, 2005-3-3

[3] 肖智军,党新民.精益生产方式JIT.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57-60

[4] 周三多.生产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8-69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武丽红(1983年—),女,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作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主要从事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工作]

(责编:李雪)

中小企业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争夺和维护也更为关注。本文旨在研究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行为和银行的公司形象管理活动。本文在对关系营销和公司形象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样本银行和中小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识别影响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营销对中小企业所感知到的银行企业形象感知的影响。最后提出影响企业形象的两个关键因素,即:银行适应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和银行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银行 关系营销 公司形象

0 引言

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所关心的课题,因为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而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借助银行融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银行业在全球经历了激烈的竞争。银行的客户,尤其是传统中认为通常不愿意轻易转换银行的公司客户,在今天动荡的市场中也变得更为挑剔,而且一旦遇到更好的服务就会转换银行。鉴于此,银行应该与其竞争对手差异化经营的战略性问题也就应运而生。由于金融业中的产品很容易被抄袭,而且整个流程也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关系营销战略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工具,从而使银行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定位,确保与客户维持持续的关系。特别的是,培养紧密的个人关系对于帮助银行树立在中小企业客户眼中的良好形象尤为重要。

大部分的顾客会评价总的关系而不是单独的产品。因此,客户对于公司形象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公司如何管理其关系。在服务行业,如银行,公司形象的管理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是银行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是一个或有的选择。

尽管在银行业的关系营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形象对于绩效的影响方面已经有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两者的动态联系。以往的研究将企业形象的概念置于公司或者产品层面,将其视作是一个管理问题,并且通过整合营销和广告来树立企业形象。本研究将企业形象置于关系层面,认为企业形象是顾客对于公司管理其客户关系的能力的总体感知。因此,本研究强调企业形象与关系营销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银行和其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所感知的公司形象的影响。本文指出,在银行业公司形象取决于关系管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银行应该意识到他们通过与客户的交往所传递给客户的公司形象。

1 文献综述

1.1 关系营销与公司形象

关系营销的精髓在于维持与客户的长久关系和持续满意。这些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情感承诺,亲密性、合作和相互依靠。Grongoos(1998)将关系营销定义为一种从识别潜在客户到建立、维持和提升关系的过程。Berry(1995)将关系营销视为一种用于吸引、维持和提升客户关系的战略。因此,关系管理是关系营销的一个基本方面,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关系营销认为营销是一种关系交换,其特点是公司与其客户间的相互作用。在于客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雇员不断地传递着公司的形象。因此,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时所受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企业形象的感知。实际上,大部分的学者将企业形象定义为组织的总体表象,强调公司客户对公司所持有的各种感受、印象和信任等。这些学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与其雇员与客户交往的方式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密切相关的。从关系的角度,企业形象可以被看作是客户对于公司行为,活动以及成就的感知。企业形象主要取决于服务管理的两个维度,即技术和功能。技术维度与产出相关,即客户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收获。功能维度是指客户对于服务传递的感知。因此,在功能维度方面,企业形象取决于客户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如何被对待。企业形象是一个累积的结果,它是在每一次客户与公司的交往中不断更新的。

1.2 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中的企业形象

过去对于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喜欢与那些过分关注于其产品销售的银行打交道。相反,他们希望银行能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这种策略促使银行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在与中小企业交往过程中,银行不应该过分强调其常规产品;相反,银行应该关注中小企业客户的具体需求。那些希望培育良好企业形象的银行需要经常考虑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事实上,关系营销理论强调在交往过程中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因为这会影响客户感知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而且,公司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会影响其企业形象。因此,高度的定制化对于培育银行在中小企业客户中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在中小企业市场中取得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企业常常会寻求外部的建议,因此,银行雇员应该具备成为出色的中小企业顾问的能力。例如,由于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数据库,银行雇员往往拥有在各个行业中的丰富经验。那些能提供有关企业成长、营销、战略以及产品和服务设计的银行常常能与其中小企业客户建立紧密的关系。而且,那些从银行获得建议的中小企业客户比没有获得建议的企业对银行拥有更高的满意度。因此,具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是银行树立起信誉和形象所必需的。

银行的形象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取决于其客户在与银行雇员交往过程中所受到的待遇。银行理解其中小企业客户需求并且根据这些需求提供建议的能力能提高银行的信誉,提升银行的形象。但是,银行常常因为他们对待其中小企业客户标准化的行为而饱受批评。

2 研究方法

由于关系营销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动态联系的知识十分有限,本文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借助于利克特量表来实现这一目的。本研究选取了50个样本进行分析,其中13个样本来自与中小企业交往的银行雇员,另外37人是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受访的公司都是规模在200人以内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最能够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本研究试用雪球式抽样方法,被访问的银行经理被要求列举他们认为会对此研究感兴趣的公司名字,并且要求这些公司是有一定历史的。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找出银行和中小企业客户间的关系,并且指出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如何影响其中小企业客户所感知的银行形象。基于本研究所做的访谈,以下要素会影响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客户感知到的银行形象:一是银行满足其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二是银行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建议的能力。实际上,在关系营销理论和公司形象概念中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而且,近年来大部分对于銀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研究都表明,中小企业客户更倾向于与银行经理建立个性化的和面对面的关系,这些银行经理们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建议。

3.1 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

3.1.1 银行满足中小企业特别需求的能力

对于银行而言,雇员对顾客需求十分敏感,并且那些能给顾客提供及时服务的、友好的和富有能力的建议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小企业客户认为个别的银行经理在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特殊需求方面是存在着困难的。例如,其中一个中小企业的所有者认为他的银行经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他的公司经营现状,该公司是一个成立于50年代的当地传统零售商店。受访者认为银行并不能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并且希望银行能在这种关系中更加主动。

3.1.2 银行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必要建议的能力

银行应该是一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竞争力的有价值的伙伴。但是,当银行被问到他们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以及他们为中小企业所做的贡献时,银行经理认为在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建议时确实存在困难。银行经理不是每个行业的专家,只能提供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常常需要银行经理提供营销方面的外部建议。

在中小企业顾客来看,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建议是十分擅长的,但是在针对中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方面提供建议则不是很有效。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往往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具体与他们的业务相关。

因此,中小企业很少认为银行是一个能为他们提供有价值建议的伙伴。银行仅仅被认为是一个资本的提供者,仅此而已。

3.2 中小企业感知的银行形象

本研究受访的银行经理认为中小企业客户往往将他们当作是资本的提供者。而银行自己认为,他们应该是中小企业积极的伙伴并且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银行试图将自己的形象由一个资本的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合作伙伴。

事实上,许多接受访问的中小企业的确都将银行当作資本的提供者。因此,中小企业当且仅当他们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的时候才会认为银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绝大部分受访的中小企业都与银行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承认,他们很少将银行看作是能为其提供有价值建议的伙伴,而仅仅将他们作为重要的资本提供者。

调查显示,受访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紧张的。每个客户经理要面对100至250个公司客户,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中小企业客户保持频繁的接触。银行也希望中小企业客户在与银行的交往中更加主动。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与银行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过滤掉一些关于公司的重要信息。银行认为如果中小企业更为开放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

4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与分析银行与其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管理对于企业形象的影响。银行每年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提升其企业形象。本研究认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取决于银行雇员与顾客交往的方式以及如何管理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以下两个因素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客户对企业形象的感知:①银行适应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②银行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

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紧密关系能为双方带来收益(Madill等,2007)。而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希望与银行建立一种紧密的个人关系(O’Donnell等,2002),并且积极寻求外部的建议(Ramsden和Bennett,2005)。因此,关系营销理论中强调的与客户建立紧密的个人关系被认为是银行获取忠实客户的有效策略。但是,本研究发现银行和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疏远的。本研究中的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指出,银行在理解中小企业客户的特殊需求方面确实存在着困难。本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以往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研究的结果是吻合的。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银行擅长提供一些与银行金融密切相关的建议,但是在提供为宽泛的,与中小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建议方面却并不擅长。银行被认为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得不够积极。银行决策方面的僵化和迟缓也是中小企业不满的一个方面。中小企业仅仅将银行当作是资本的提供者,仅此而已。银行方面承认他们在某些时候确实在理解客户特殊的需求和提供必要的建议方面存在困难。银行也意识到中小企业客户将其感知为资本的提供者。研究表明银行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特殊需求以及提供必要建议的能力严重影响着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中小企业所感知的银行形象。雇员的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关系,银行雇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影响着银行的形象。

本研究认为,银行的形象反映其客户对于银行如何与客户交往以及如何管理客户关系的总体认知。银行形象是在银行与公司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5 启示

本研究中受访的银行经理意识到中小企业所感知到的银行形象就是资本的提供者,他们试图去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因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习惯于与银行形成一种个人的和面对面的关系,因此为了改变银行仅仅作为资本提供者的形象,银行必须致力于为其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个人关系。鉴于此,银行雇员的个人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主要包括个人的知识和能力。Balmer和Stotvig(1997)指出,经理,尤其是直接与客户交往的经理,必须具备满足客户期望的技能、经验和个性。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顾客形成一个积极的银行形象。因此,银行要与其客户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并且创造出一种积极的形象就必须为其经理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充分的激励,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以至于他们能更好的服务于银行的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的采用能增强客户对于银行的积极感受。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更积极的银行形象,同时也会导致良好口碑的广告效应和更为积极的声誉。

银行可以从与顾客交流他的意图和解释他们以某种方式行为的原因中受益。中小企业对银行越了解,银行就越容易与其中小企业客户建立紧密的和个人的关系。中小企业如果希望与银行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也需要更多的与银行进行沟通。中小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越充分,银行越能够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因此,这样一种紧密的、长期持续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充分参与。而且,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Berry,L.L.(1995),“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emerging perspective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Vol. 23 No. 4,pp. 236-45.

[2]Gronroos,C. (1998), “Market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a missing product”,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Vol. 13 No. 4/5,pp. 322-38.

[3]Madill,J.J.,Haines Jr,G.H. and Riding,A.L. (2007), “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ccount manager turnover and effective account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Vol. 36,pp.241-8.

[4]O’Donnell,A.,Durkin,M.G. and McCartan-Quinn,D.(2002),“Corporate banking in the UK: personal vs remote inter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Vol.20 No. 6, pp. 73-84.

[5]刘益,曹英.关系稳定性与零售商感知的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影响与供应商承诺的间接影响[J].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6]王晓玉,晁钢令.中国市场上私人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基于企业间核心关系变量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7]庄贵军,李珂,崔晓明.关系营销导向与跨组织人际关系对企业关系型渠道治理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8]庄贵军,周筱莲,徐文.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的重新设计与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09期.

中小企业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税收监管环境复杂、税务风险加剧的实际情形。文章从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风险表现形式入手,对其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提升贯穿全员和业务始终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防御制度和管控流程体系、积极稳妥地开展税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等应对策略,以期能对同行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税务风险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九成以上,贡献着过半数的税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催生了数量众多的新生市场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然而,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新、税收政策的日新月异,让中小企业普遍陷入较为复杂的税收环境,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金税三期广泛应用、税收监管政策日趋收紧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加剧。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盘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表现形式,剖析问题层出不穷的成因,并对中小企业现存的税务风险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

一、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风险表现形式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一)因未执行纳税遵从而承担相应的税收法律责任

中小企业无论是主观上的出于少缴纳税款的目的而未执行纳税遵从,还是客观上的过失计算而未执行纳税遵从,其造成的结果均表现为应缴而未缴税款或应缴而未足额缴纳税款,它终将面临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处罚,如果存在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拒不申报或恶意虚假申报等情形,更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纳税等级和社会声誉。

(二)因税收法规适用不当而加重企业相应税务成本

中小企业由于税务筹划不当导致政策理解失误多缴纳税款,或因税收政策理解不透、使用偏差等造成税收优惠政策应享未享加重企业税负,给中小企业带来税务成本上的增加,影响企业总体收益。与因未执行纳税遵从而承担相应的税收法律责任的显性影响相比,税收法规适用不当而加重企业相应税务成本的影响更显隐性,它贯穿中小企业商业模式运营设计、合同拟定、销售形式、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的始终,是更深层次的税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税务管理的风险认知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管理的风险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幸存者偏差”,认为企业自身的不当税务管理措施很难被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即使被发现,如果没有被主管税务机关稽查追缴税款、罚款,更甚至只要不涉及税收刑事犯罪,就都不存在税务管理风险,对税务管理风险“下限”的设限很高。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对税务管理存在认识上的狭隘,认为税务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和税务管理部门的事,与企业的运营模式关联度不大,对税务管理风险认识浅薄,仅停留在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上,缺少将企业整体税负放置于企业战略布局规划的高度思考,也不能结合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税收大数据联网监控、税收信用惩戒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对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管理风险进行深度、系统、多维的阐述分析。

(二)涉税经济行为全过程管控体系建设尚未完备

当前,中小企业涉税经济行为的管控重点一般放在事后,即当企业涉税经济行为面临主管税务机关税收调整时,才会将重点放置在与征税机关的沟通和应对上,普遍存在轻事前涉税经济行为规划和事中涉税经济行为过程管控,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的流程体系。事前企业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规划重视程度不足,交易事项等经济行为事中税务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应对防控策略,与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专业性中介机构的联系不密切,往往在税务问题难以应对解决时才会寻求专业性中介机构的帮助和支持,税务师事务所介入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的程度不高,中小企业事前、事中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全过程税务管控体系亟待建立。

(三)专业涉税业务处理人才储备不足

中小企业限于规模和经济实力,在现有的平台和有限的薪酬待遇下,很难招聘到精通涉税业务处理的专业人才,现有的税务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财务人员兼职或以业务外包的形式交付社会代理记账公司或税务师事务所处理,没有自身的专业税务人员或团队。这种运作模式,很难保证中小企業涉税经济业务政策适用实时跟进和政策适用精准发力,对行业税收政策研读也很难实现精深,很可能导致应享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尽享,对税收政策的适用和纳税申报跟进也很难实现无缝衔接,对税务机关的后续管理、纳税评估、税收稽查等也难以开展有理有据的论证和有效有序的沟通,专业人才团队建设的缺失直接加重中小企业潜在涉税管理风险。

三、中小企业税务管理风险成因

(一)宏观税务管理整体架构把控能力偏弱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的落脚点易放在税负降低和税款减少上,税务管理往往从具体业务运营入手、从账务处理着眼,善于从微观视角对税务管理予以把关,鲜少能从企业初建的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等宏观视角进行整体架构上的把控,殊不知这才是决定中小企业税负和税务成本的根本和关键。在中小企业的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上,投资主体是自然人投资还是法人投资,投资方式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退出方式是股权转让还是撤资减资等都最终决定企业整体税负。另外,企业投建地点的设立、运营方式的选择、购销结算模式和研发投入等也对企业整体税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的整个募、投、管、营、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考量税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小企业的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一旦确定则整体税负基本确定,这才是中小企业宏观税务管理把控的关键。显然,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这方面的能力偏弱,导致税务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二)具体税收政策法规条款解读能力不强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了包括“营改增”在内的一系列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充分激发了中小企业活力。税收政策的调整一般契合经济发展形势,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具体税收政策法规条款的解读上,中小企业税务从业人员囿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很难综合应用财务、税务、法律的知识整体把握,更不易将具体政策放置于政策出台背景、行业发展大局等来理解,尤其是在对资产重组、土地增值税汇算清缴、股权激励递延纳税、境外抵免政策等复杂涉税业务中,对具体法规条款习惯于借鉴先前操作案例,普遍缺乏创新应用意识,很难对具体税收政策法规条款做出百分百精准解读,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而导致税款计算不准确,产生税务管理风险。对一些诸如研发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部分中小企业因趋向规避政策适用风险而选择主动放弃,造成企业整体税负增加。

(三)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当税务管理措施

中小企业在运营规范化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上显著落后于大型企业,致使其成本精细化程度远不及后者,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中小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开始在税务管理上做文章,隐匿收入、虚列成本、恶意避税等行为层出不穷。加之当前税务主管部门“放管服”持续推进和税收程序上的简政放权,让很多中小企业误以为税收监管环境松弛,不当税务管理措施难以被稽查发现。随着金税三期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等信息化税务管控手段的深入实施,大数据稽核比对和同行业税负精准对标,很容易让中小企业这种自欺欺人式的激进税务管理措施无处遁形。

四、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提升贯穿全员和业务始终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税务是一个企业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它贯穿企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宏观视角的初建交易结构与业务模式决定着企业整体税负,微观细节的业务处理方式影响着税款缴纳金额和时间。税法渗透在企业运转的每一个业务环节,在税务风险管理上,高层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管理站位,杜绝侥幸心理,依法依规诚信纳税,中层管理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在涉税业务事项上要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牢固树立依法依规的谨慎性以及点面结合的全局性,税务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政策法规宣贯,培育全员依法依规纳税遵从意识,深刻意识到税收风险的关键在于预警防控前置,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遏制税务风险。

(二)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防御制度和管控流程体系

稳健的制度建设和高效的流程管控是税务风险防御的固本之基,中小企业可根据涉税业务的标准和规范,全面梳理涉税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探索成立税务风险防控委员会,抽调税务部门、财务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骨干,集中优势专业力量攻坚涉税风险事项。对重大经营决策事项,从全局、全过程嵌入风险管理;对日常经济业务建立合同税审制度,重点监管涉税条款,明确账务处理方式;对纳税申报,做好申报数据的核对效验和财务数据的勾稽比对;对涉税争议事项,建立应对救济机制,积极寻求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社会中介机构的帮助,联合做好与税务主管部门的举证和沟通工作,全力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对涉税处罚事项,及时做好复盘总结工作并形成案例库,指导后续业务开展。将中小企业涉税全业务链条以制度和流程的形式固化管控,全面提升税务风险管理应对能力。

(三)积极稳妥地开展税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

专业涉税人才匮乏已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税务管理能力提升的瓶颈,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迫在眉睫。中小企业虽然在社会品牌知晓度上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但是完全可以另辟蹊径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在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上,可选任现有人力资源中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和资格考试的方式提升解决复杂税务实务问题的能力;在税务专业人才引进使用上,以税务师资格取得作为入职条件,适当提升税务从业者准入门槛,通盘考虑引进人才的过往工作经历和实务经验,德才兼顾、优中选优。无论是内部人才培养还是外部人才引进使用,在后续管理上,中小企业一定要依托灵活的人才晋升制度和薪酬待遇体系为专业税务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打造干事创业的浓厚企业文化。在工作协调机制上,持续加强企业自身专业力量与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对接,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做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应对工作。

五、結束语

税务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隐形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短板,以往只有在税务风险充分暴露时才会引起中小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普遍缺乏提前谋划的意识和具体管控的能力。本文对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管理策略,以期能对广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管理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金平,高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中国注册税务师,2020,(12):55-58.

[2]朱云.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8,(16):44-45.

[3]冯秀娟.“互联网+税务”助力降低中小企业纳税遵从风险[J].中国财政,2016,(22):64-65.

[4]朱飞.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20,(19):118-119.

[5]玉秋兰.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20,(05):224-225.

[6]陈万涛.中小企业税收风险及防范探究[J].会计师,2019,(23):23-24.

中小企业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而在这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

文献标识码:A

1 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所占用社会资源的货币表现。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內容,是企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忽视了资金管理的核心地位,伴随着的是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相对滞后,出现资金紧张等状况。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是愈加的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周转愈加困难、缺口愈加严重。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一是资金周转愈加困难。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不少欧美企业出现资金紧缺甚至破产,从而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出口订单数量下降,增加了企业的货款回收风险,引起资金周转困难。二是银行借贷更加困难。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源于银行借贷,渠道单一,风险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限制比较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陷入严重的短缺状态。三是忽视实物形态的资产控制。其实,这些实物资产是资金的另一种形态,他们的不合理购置、浪费和流失同样关系着资金的余缺。

(2)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

资金管理体现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无论哪一环节有疏漏,都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影响。一是营运资金的日常控制混乱。二是信息存在不透明和不真实。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有的出现做假帐现象,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外欠账却居高不小,使大量资金沉淀严重、资金周转慢。

(3)资金管理风险不断增大。

统计资料显示,在金融危机下,许多中小企业的负债率异常的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风险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短债长用。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长期信贷,因此中小企业就把借来的短期贷款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偏高的资产负债率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收紧银根,中小企业将会进退两难。二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过度负债情况比较严重。如果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如果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完全丧失,最终很可能导致倒闭、破产。

2 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高流动性的资产。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资金格外珍贵,如果资金出了问题,就失去继续发展的可能。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资金的筹集困难。

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了。金融海啸袭来,全球消费者都捂紧了荷包,购买力严重下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内需求下降。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欧美企业的资金紧缺,延长了付款时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难以回收。更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企业货款无法收回,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成本增大、存货大量的积压,最终导致企业的生产销售链条无法正常运行。使企业自身的资金难以运转,甚至导致破产。银行借贷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风险和利润,银行采取了按季或按月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减少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想从银行争取到贷款是很困难。使中小企业的资金陷入严重的短缺状态。

(2)资金管理工作不规范。

目前,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即家族化管理,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但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中小企业内部任人为亲现象普遍。会计、出纳等岗位由亲属担任,或一人身兼数职,致使其职责不分,会计核算比较随意,报销审批制度不严,私设领导“小金库”,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金融危机下,传统的资金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对复杂信息的高度需求,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理财理念。企业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情况下,无法准确估计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而造成投资失误,最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使资金运转更加困难。

(3)资金管理的风险意识淡薄。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使得企业处于高风险运行。表现在:一是过度负债。一些中小企业不顾成本、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千方百计从银行获取贷款,获得贷款后,资金运用得不到有效配合,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企业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二是用短期负债作长期投资。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自知很难获得贷款,他们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引起过度负债和负债结构不合理,使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

(4)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企业所有者出于各方面的考虑,选择自己人来管理一些重要部门,特别是作为直接掌握整个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岗位。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有的企业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本职业务外,同时还兼保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内部牵制制度不严密,报销审批制度又为管理者服务,出现多头开户,截留公款,公款私用,挪用现金,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比较混乱。

3 改进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为了使企业能够存活发展下去,对资金管理有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个新要求,一些中小企业在扩大融资渠道、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3.1 充分利用融资渠道,加快资金运转

目前,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自筹、银行贷款、政府资金支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解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

(1)企业自筹。企业销售时尽量采用现金销售或采用订单先收款后发货方式,实在需要赊账的要尽量缩短账期、及时催收账款;减少资金的沉淀,加快资金的运转:减少库存,尽快处理积压物资,及时处理闲置、过时、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2008年,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明确了六大政策,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人民币。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宽了中小企业市场空间。

(3)争取银行贷款金。银行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案,并根据可行性报告与实行情况来了解企业,企业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保证不以各种违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资金,努力争取银行的贷款。

3.2 加强营运资金的运用及管理

资金运用是资金管理中最具实质性和最富创造性的内容。资金运用的目的就是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为此,企业一是要用好现有资金。加强对现金流量分析,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把现金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确定一个合理的现金预算额度和最佳现金持有量,保证充足的流动性资金。在新项目和对外投资上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避免决策失误致资金流失;二是要优化企业资金配置,努力盘活现金。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把非流动资金融资为流动资金,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和偿债能力。同时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合理分配,降低资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以较少的资金,较小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实质是无效资金占用,增加成本的同时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要采取妥善的收账政策,尽可能的缩短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可考虑现金折扣的方式,当应收账款一旦成为坏账要及时核销。对存货等沉淀资金,清仓查库,调整库存结构,积极处理积压物资,向零库存过渡。

3.3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则是利用预算这一主线对中小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对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配置、控制、反映与考评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借此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一是建立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的全面资金预算。二是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三是预算编制合理科学。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制定的预算指标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过大的预算刚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

3.4 对资金管理实施有效监督

众所周知,资金使用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除了要有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方式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为此,作为中小企业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推行岗位职责划分、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

在中小企业的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密不可分的情况下,会计、出纳,混岗和职能的交叉最容易引起货币资金的挪用和侵吞。金融危机下,建立完善资金管理责任制显得更加必要。中小企业要实现一对一负责的有效监督机制,设立正规的财会部门,实施工作轮换制度。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2)健全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制度。

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加强内部控制,要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依靠规范的程序操作,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也要随之变革,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资金管理方法,做到优化资金结构,拓宽筹资渠道,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找出最佳经济效益,使资金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宋惠荣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7)

上一篇:图书管理下一篇:采购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