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

2023-09-20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 智能制造是当前新产业革命的核心趋势

近年来,关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提法在国际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封面文章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和数字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化趋势对制造业的影响当前可能已到了临界点,将引起一场制造业革命。进而,随着生产的本地化、个性化趋势,将可能导致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引起全球产业体系的革命性重组。这一预见受到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当前正在发生的新产业革命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的延续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产业各个领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业态模式的创新。可以预见:未来10年信息技术仍将是产业革命的主要引领者和驱动力。近年来,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由简单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转变为提高制造系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向信息驱动型转变。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制造不仅仅意味着制造业自身的革命性发展,也为服务、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智能制造的核心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的,融合了创意、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由个别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出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可以延伸出覆盖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网络;形成信息化框架下自反馈、自决策、自组织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如苹果、IBM等跨国企业,目前已经初步将这种智能制造的理念变为了现实。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87飞机从设计、研发、制造到融资、采购、物流每一步几乎都通过全球网络实现,其中近90%的生产工作外包到全球40余家合作企业。据统计,智能制造网络使波音787飞机缩短了33%的进入市场的时间,并且节省了50%的研发费用。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方向实现了巨大跨越。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日趋广泛;产品创新响应市场需求的效率大大加快;生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显著提升;分散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开始兴起;全球供应链整合程度日益提高;企业智能决策能力有效增强;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崛起。以上趋势都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主流方向。吴启迪教授就此指出:通过智能系统,构建智慧企业,实现人、信息与技术的高度协调,将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态势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竞争热点,各国都将智能制造业作为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抓手。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2012年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立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其中智能制造的框架和方法、数字化工厂、3D打印等均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欧盟在《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于2009年9月出台了智能制造路线图,提出以实现可持续及精益制造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德国通过国家政府、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各州合作,投资于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应用技术研究;日本提出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国家层面也对发展智能制造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已编制完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专项”,今年3月,我国又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企合作交流会议上,工程院院长周济作专题报告,强调必须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这一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让中国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2012年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为全国首个智能制造试点区域。2012年8月,浙江省正式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综合试点。国家和兄弟省市的积极布局行动,更增强了上海发展智能制造的紧迫感。

三、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基础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产业高地,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上海具备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基础。上海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掌握了一批智能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智能制造核心高端装备,如光刻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实现了一批先进制造成套设备的产业化,如核电、火电装备、物流设备、轨交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建设了一批有关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基地;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

上海具备智能制造发展的企业基础。通过市科委“九五”到“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推进,在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战略产品研制中的应用、国家级应用示范企业的数量、相关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为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和深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企业基础。上海在航空航天、成套装备、船舶、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制造领域,培育形成了6家数字化综合集成示范企业,带动了560余家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22%,设计效率平均提高27%。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率先开展制造业数字化促进服务转型的示范,推进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依托“科技小巨人”计划,在一批具有行业示范作用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开展数字化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和技术辐射效应。

上海具备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环境。上海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多样化,商业环境成熟,配套设施齐全。在汽车、飞机、船舶、电子、电机、计算机、装备制造、仪器仪表、先进材料等领域,上海都有较为成熟的产业支撑,为智能制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及研发中心落户,如FANUC、ABB、川崎、安川四大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在华总部均设立于上海,这为上海制造业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上海发展智能制造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智能制造技术对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上海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提升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有待明确。目前国家已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上海市也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首批五个重点省市。但上海目前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战略仍有待明确,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全市层面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尚待完善。

二是产业技术体系有待完善提升。目前,上海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仍处于较为分散和较低水平的局面,企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自身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不足,关键技术环节薄弱,许多重要装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智能制造产业技术体系不够完整,先进材料、3D打印等前沿领域发展滞后;自主技术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尚未实现市场化;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计划软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

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杨海成院士指出:智能制造新型工业装备包含硬装备和软装备两个方面,其中软装备包括工业软件、信息、流程、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无形要素,是智能制造的“大脑”。当前上海多数制造企业对于设备、生产线等“硬装备”投入较大,而对于 “软装备”缺乏充分重视,在应用中存在较严重的“重生产、重结果”现象,过分依赖人的经验,对制造过程中的知识发现、积累和传承重视不足,影响到企业的长效发展和行业竞争力。

四是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尚待强化。政府主导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在技术应用初期,对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上海企业的应用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随着企业数字化制造理念的普及和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推进模式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林忠钦院士指出:上海制造产业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只关注当前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的项目合作方式,而长效性合作机制欠缺。当前,上海还缺少有能力面向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服务的专业组织和机构。

五、促进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当前上海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环境,骨干企业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有了良好的前期布局和基础。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促进上海制造业迈进国际先进水平行列,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是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制定上海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吴启迪教授建议:上海当前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规划,抓紧研究、编制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应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作为上海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来部署推进,从全市层面对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支持力度。

二是搭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统筹发挥本市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核心技术创新资源作用,围绕上海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承担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任务;二是服务企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人才培育交流等;三是促进行业发展,为产业谋划方向,为行业制订标准。

三是整机牵引,重点突破,带动产业。据预测,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额将达到10000亿元。其中整机制造环节处在技术和价值的高端,对产业链、创新链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建议以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制造技术,实现自主成套设备的产业化,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零部件、感知器件、信息系统、设计和控制软件等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促进制造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专业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加大对本地智能制造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有能力的企业向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集成服务商转型,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知识以及业务流程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依托,进行跨领域的业务拓展和业态创新,积极扶持和培育集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新兴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1 智能电网的概述

21世纪的电力工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实现电网的升级换代, 许多国家和政府根据本国能源资源和电力系统的发展特点, 逐步形成了智能电网为核心内容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1]。智能电网, 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智能设备制造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 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 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结合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及驱动力, 将智能电网的本质动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3]: (1) 能源枯竭和环境压力; (2) 全球金融危机; (3) 电网安全性及多元化的用电需求; (4)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经济运行的需求; (5) 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根据我国智能电网规划, 以及欧美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实践, 智能电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和性能:坚强、自愈、清洁、经济、交互、优质。

调度的智能化是智能电网的核心体现, 智能调度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 是智能电网运行控制的神经中枢。为适应智能电网的需求, 调度系统应该具备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采集系统, 具有强大的智能安全预警功能, 在调度决策中注重系统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在系统故障时, 能够快速的诊断故障和提供故障恢复决策能够利用可视化技术, 将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全面而直观地提供给调度员。

2 节能经济调度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7]53号文件发布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 (试行) 》明确指出: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 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前提, 优先调度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 对火电机组, 按照煤耗水平调度发电, 煤耗低的多发、满发, 煤耗高的机组少发或不发, 并在部分省份进行试点,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力系统节能发电调度与传统的发电调度的比较见表1。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传统的发电调度方式, 取消了按行政计划分配发电量指标的做法, 制定并实施新的调度规则, 也就是以节能、环保为目标, 合理调用电力系统内发、供电设备能力, 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证电力系统的高效、清洁运行。

电网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是指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 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 优先调度可再生发电资源, 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 依次调用化石类发电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经济调度是以全网的供电成本或煤耗最低为目标函数, 按照等微增率法和协调方式进行调度, 是运行环节中十分科学的方法。同时, 兼顾实施节能、环保调度,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更好。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相对于以往的调度来说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改革, 它将彻底改变以往各电厂平均分配发电指标的局面, 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的优化组合目标是降低电力生产与供应过程中的一切能源消耗和排放, 基本原则是以能效高、排放低的机组作为优先排序和调度对象。

3 节能经济调度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

节能经济调度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4~5]。

(1) 打破了传统发电调度的平均分配模式。节能调度政策的实施, 将改变按行政计划分配发电量指标的做法, 重新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对机组进行排序, 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前提下, 排在前面的机组出力空间将增大, 排在后面的机组出力空间将缩小, 从而使“大平均”调度模式走到尽头, 彻底改变了电力调度规则。

(2) 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迎来新机遇。根据《办法》, 对于电网覆盖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 今后电网企业必须优先全额收购其上网电量, 给予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并网保障, 保证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回报。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巨大契机, 从而推动了电力结构的整体优化。

(3) 狙击小火电企业。根据《办法》, 火力发电机组按照供电煤耗等微增率的原则安排发电负荷供电煤耗等微增率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按照发电煤耗由低到高依次安排发电, 低煤耗的机组优先上网, 高煤耗的机组将被逐步淘汰。

(4) 确定了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机组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由于火电大机组在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方面占有优势, 势必将挤占原先按行政计划分配给小火电机组的出力空间, 从而使小火电机组仅获得少量电量甚至被彻底挤出市场, 迫使小火电机组加快关停进程。这对拥有先进大型机组最多的大型发电集团而言, 将获益匪浅。

智能电网下的节能经济调度流程如下。

智能电网下, 节能经历调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网电力负荷的经济环保运行, 以节能调度的优化理论为依据, 采用的优化分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6~7]: (1) 效率法; (2) 等微增法; (3) 动态规划法; (4) 人工智能遗传算法。

节能发电调度方式与传统的调度运行方式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计划制定方式从传统的均衡发电到按机组的能耗排序发电;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简单粗放到精细化边际化管理;调度运行方式从传统的仅考虑安全裕度到综合考虑安全、经济、节能和环保。也就是说, 节能发电调度机组组合是考虑新能源在内的多种电源的组合优化, 实现节能、环保和经济的综合目标。图1示出了节能经济调度的主体流程, 从流程看, 节能经济调度计划制定需要考虑负荷、备用、检修及安全等众多因素, 仅依靠人工难以完成, 因此建立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节能经济调度计划制定分布式系统势在必行。

4 结语

在智能电网下, 实行节能经济调度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它通过建立促进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机制、新体制, 改进发电调度方式, 可以促进电力系统整体效率的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实行节能调度, 同时也给各级调度部门带来了挑战、首先要改变计划方式下平均分配发电的做法, 用节能序位安排调度。其次要建立一整套信息公开、监管、查询、纠正、处罚等有利于科学调度的机制。三是要及时解决调度方式改变情况下出现的电价、环保、电网能力、自备电厂等方面问题, 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真正通过改进方式实现环保和节能。

摘要:在智能电网下, 实行节能经济调度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它通过建立促进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机制、新体制, 改进发电调度方式, 可以促进电力系统整体效率的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关键词:智能电网,节能经济调度

参考文献

[1]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9) :1~4.

[2] 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09, 33 (8) :1~7.

[3] 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 2009, 33 (14) :1~5.

[4] 艾琳, 华栋.电力系统智能型调度[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8, 28 (10) :83~87.

[5] 黎静华, 韦化, 夏小琴.智能电网下节能发电调度多Agent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11.

[6] 周振起, 王世勇, 等.电网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系统方案涉及研究[J].华东电力, 2010, 1.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 以人类行为系统为分析研究系统, 进行模拟逻辑推理, 判断和思考的技术, 它具有广泛的知识, 包括社会哲学, 心理学和行为学等。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开始体现在“阿尔法狗”与柯洁的围棋大战以及科学家制造的AI机器人, 短短几年的研究发展, 人机智能已经不再是字面上的“智能”, 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技术。科学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学自然, 另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 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能够完成图像和数字的识别, 对信息的收集。按一般框架划分, 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智能感知。它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让不具备生命独立设的备具有检测和模拟功能, 可以让机器自觉地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第二就是智能学习。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们有学习的能力。在过去的几年里, 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非人类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第三, 智能推理。人们熟知的“阿尔法狗”就有许多极其复杂的机制, 但在比赛的时候它取胜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它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所以能够与人对抗。第四, 智能运动。这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人工管理, 最具代表性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发明, 能够与人类进行交流互动。

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方向拓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这也表明计算机需要更准确, 更及时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计算机只能实现数据和数据处理的逻辑分析, 不能有效地评估数据的有效性。为了增强数据处理的真实性, 有必要加强对控制技术的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信息搜索的速度, 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性。

(1) 人工智能重心偏差。在这个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在整个行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在计算机的人工智能领域遇到了重大障碍,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 如何提升对信息的处理速度是现在更为重要的关键,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生产具有类似于人类的脑功能和符号处理功能的机器人, 但是从深层次来看, 目前研制的机器人在信息处理功能方面还存在很深的差距, 尤其是在人体监测功能方面。

(2) 人工智能表面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通常基于快速处理物理符号的系统之上。虽然人类智能被广泛应用于网站监控, 立法, 财务和医疗诊断等方面, 但许多领域的大多数应用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 但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术的结合还不够, 这也与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 人工智能单独分支。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要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的话, 就必须要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结合, 不能因为智能技术的发展, 而对应的软件开发的发展和软件程序管理模式还未能一起更新, 同样的也可以转换思维, 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以及软件的维护和后期维护。

(4) 人工智能领域拓展。一般来说, 人工智能以通信技术为基础, 将网络扩展到各个层面, 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也拓展了许多未知的领域。在这个阶段,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 控制系统和模拟系统领域等方面。此外, 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也非常广泛, 比如电子排版系统的应用, CT检测技术、机器人的研究等等, 这些成果都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层次。

三、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策

(一) 实现远程自主规划与远程自主控制

利用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促进距离规划, 比如航天器的距离计算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可以使得计算距离更加精确, 可以明确定义管理目标, 进行自主规划, 能够更好地了解航天器的具体操作流程, 同时能够找到程序中的差异, 及时调整, 自动检测目标, 为操作提供保护, 同时为现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参考。

(二) 图像识别应用

与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相比, 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要求更高, 难度也更高所识别的信息更复杂, 如图像形式, 颜色, 光强度, 对比度等信息, 在整个图像识别的过程中, 提取信息和特征选择是图像识别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无论图像本身的分辨率如何, 所生成的数据是多维度的, 这要就会导致计算机识别困难, 使计算机识别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尺寸, 对图像进行降维处理, 让计算机图像识别在最低维度进行, 以提高识别率,

(三) 提升医疗水平

从目前来看, 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的效果非常好, 可以弥补传统医学方法中所无法涉及到的层次, 提高现代医学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得机器的数据捕捉更加准确, 图像传递更为清晰, 有助于医生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有效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是现在的风潮, 而且将在会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广泛应用, 人们需要同步硬件软件的更新, 建更完善的工作系统, 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成熟给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利于实现自动规划和智能控制, 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社会价值非常高。本文对人工主要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建议策, 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 卢昌龙.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J].电子制作, 2015 (5) :87-88.

[2] 杨恒.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 2014 (1) :130-130.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 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6年:微软小冰在感知领域的突出表现, Google、Facebook、Amazon和Twitter快速转变战略方向, 先后成立核心人工智能团队……

今年元旦, Alpha Go连续挑战包括聂卫平、柯洁、朴廷桓在内的中韩顶尖围棋选手, 三天内取得的战绩为令人咋舌的60胜0负。在过去一年的互联网舞台上,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站在了聚光灯的中心。

1、现状

IBM认知主义机器人“厨师沃森”, 它能够使用认知学习来给人们提出食谱和食物搭配的建议。其创造性在于帮助厨师和设计师思考——可以怎么做, 拓展他们的思维。

阿里巴巴最新研发的鲁班智能设计会根据每个用户的偏好生成banner并进行广告推广和投放。

Adobe Sensei, 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底层技术平台。利用了Adobe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和内容, 帮助人们把一些固定、重复操作自动化等。

Grid、Wix利用由复杂逻辑和代码生成的算法, 可以在两分钟内生成网站, 无需用户动手编码。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来决定正确的品牌、布局、设计和内容组合。

Google Doc会根据文本格式、结合大量历史数据, 自动列出文章提纲, 从而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2、理论

在讨论人工智能之前, 我们先从参数化设计入手, 人工智能与参数化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数化原本是为了简化工作量而生。真正对结果产生影响的, 不是参数化本身, 而设计者的逻辑系统。参数设计的精髓不在于具体参数的变化, 而在于某个影响因素的系统法则。

这样的好处在于几乎是一次性投入, 永久性产出, 且高效, 精准。后期的成本投入仅仅是在系统维护上。

鲁班智能设计的原理就是, 将原有的平面图以图层的形式进行拆解, 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体。然后将设计美学的理论转换成数字程序, 编程固定的公式, 投放进系统中, 最终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浏览行为和偏好, 在数据库中调取相应的商品素材进行具有美学价值的搭配, 排版。生成一个广告海报, 推送给用户。

未来科技和人们的行为会综合到一起, 实现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们更加聚焦在他们想要关注的地方。

二、人工智能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仍不广泛, 仍有许多流程有待改善和优化。可以预见, 未来设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人工智能都会起到关键作用。人工智能帮助设计师进行快速原型, 快速迭代, 高效的可视化, 从根本上解放设计师的生产力。

下面我将从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

在提案、调研阶段, 我们可以应用人工智能, 通过大数据, 透析民众意向, 从而决定未来产品线走向以及业务发展方向, 微信、微博、支付宝都可以带给官方许多数据, 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是什么, 用户群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甚至未来发生的事情会对我们目前的产品产生怎样的影响。依据大数据和数学模型, 有助于我们在研发初期做出更加合适的决定。

草图阶段是最专注的阶段, 人工智能的魅力便在于此, 将最具创造性的环节尽可能的还给设计师本身, 将设计师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从而专注于产生创意, 释放灵感。在每一张草图之后, 人工智能通过积累的图像学习数据, 自动优化草图, 无论是纸上的草图, 还是二维渲染。可视化的效率因为人工智能而得到极大的提升。

接下来进入数字模型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 “所想即所得”将会逐步变成现实, 三维造型软件主要的建模思想分为样条曲线、多边形、雕刻三种方式。配合Microsoft Hololens, 我们可以在真实空间中建立并操控模型, 未来的建模思想将会渐渐统一, 我们在混合现实中自然表达, 再由计算机生成精确的数字模型。随着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的发布, 创作人员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将会自动检查模型、保存模型、导出模型, 并与渲染器和工程方面无缝对接和更新。而且随着快速原型技术的发展, 例如3D打印。我们上一秒在Hololens里看到的产品, 下一秒就已经拿在手中。

目前主流的渲染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长盛不衰的光线追踪, 代表渲染器Vray, Keyshot.还有一种就是要求渲染速度的游戏引擎, 代表产品虚幻引擎。不过仍然有一些新兴的渲染器来扛起可视化的大旗。汽车领域的VRED, 建筑领域的Lumion.不过仍需指出的是, 距离“所想即所得”仍有一些距离, 创作人员仍需花费时间配置模型与场景。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引擎的画质已经直逼传统渲染器, 不过学习成本仍要高出很多。未来的渲染器将会更加强调快速迭代, 无需创作人员过多干预, 即可进行实时评审, 并将数字模型环节和效果图发布、包装制作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自动生成变量集和动画视频。

生产阶段人工智能将会进行模型检查、曲面分析、装配检查、预算分析、用时预测。目前建筑领域已经有了智能生产的雏形。我们不必再担心创意修改对下游的影响, 在生产之前, 甚至生产之间, 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实时优化, 实施评估。以实现产品的最优。

包装阶段用到了图像学习, 智能排版。前文提到的阿里巴巴鲁班、Adobe Sensi、Google Docs都颇具雏形。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 未来用鼠标操作AI将会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三、展望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 「人工智能」第一次被正式命名。过去60年来, 它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而今天, 我们正处在第三次人工智能大潮之中。

人工智能凭借其自动化的优势, 将我们自身解放出来, 迸发灵感, 释放创意, 让设计重新回到设计师的重心。也让我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快速原型, 快速迭代, 快速可视化。人工智能将解放设计师的生产力, 也将解放每个人的生产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在设计中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可能, 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设计流程中, 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 提高设计的效率, 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针对这个趋势, 研究了人工智能和参数化设计在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动向进行分析, 并融合自身经验进行设想。

关键词:人工智能,工业设计,机器学习,大数据,参数化,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当前, 电网的功能作用得到了全面的拓展, 不再仅仅是电能输送的载体和能源优化配置的平台, 更有可能成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并通过能源流与信息流的全面集成与融合, 进而成为影响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中枢系统”。智能电网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关联,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 积极发展智能电网, 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国际电力工业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清洁能源和智能电网为核心的低碳经济革命, 需要防止能源枯竭, 抑制气候变化, 促进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智能电网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 是“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

1 智能电网的效益分析

(1) 智能发电。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发电环节的碳排放, 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提高发电利用效率。

(2) 智能输配电。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加强对电网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提高系统可靠性, 降低故障频率。

提高输配电资产的利用效率。

(3) 智能售电/用电。

加强电力公司、用户、电网、电力市场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4) 智能城市。

可持续的生活;可持续的工作;可持续的市政。

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电网发展阶段、资源分布不同, 但发展智能电网的方向和重点是一致的。

2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 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广域相量测量、灵活交流输电、数字化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智能电表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送出、大容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在技术理论、装备制造和工程实施方面为发展智能电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匮乏、结构不均衡, 煤炭丰富, 而石油、天然气相对匮乏,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带来严重的污染和气候问题, 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到2009年初, 我国装机容量已达到8亿千瓦, 预计2020年将达到16亿千瓦, 用什么方式来满足第二个8亿千瓦的装机要求, 是需要我们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只有8%左右。距离中央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15%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未来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坚强”与“智能”是现代电网的两个基本发展要求。“坚强”是基础, “智能”是关键。强调坚强网架与电网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技术上体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信息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基础, 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与利用。

自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实现手段, 依靠先进的自动控制策略, 全面提高电网运行控制自动化水平。

互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内在要求, 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相互协调。

坚强智能电网的五大内涵。

(1) 坚强可靠是指具有坚强的网架结构、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2) 经济高效是指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促进能源资源和电力资产的高效利用。

(3) 清洁环保是指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利用, 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4) 透明开放是指电网、电源和用户的信息透明共享, 电网无歧视开放。

(5) 友好互动是指灵活调整电网运行方式, 友好兼容各类电源和用户接入与退出, 激励电源和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调节。

目前, 国际范围内智能电网的研究和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能源特点、电网特质以及社会需求的差异, 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理解不尽相同。如何正确认识智能电网, 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经济需要的电网发展路线, 并明确具体的技术需求和突破点, 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

智能化是电网发展的一个丰富且长远的愿景, 是电网发展的目标, 是一个过程。因此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 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基于这一理解, 不难发现, 智能电网是适应未来发展并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它不仅涉及电网, 也涉及电源和用户, 将引领整个电力行业的技术变革。

3 为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高职教学的改革

3.1 了解智能电网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针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智能电网发展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3.2 依据智能电网的需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真正在学校时间只有五个学期, 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业,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应根据智能电网发展修改完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优化。将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新能源发电 (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 、智能电表、互动用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精简陈旧过时的内容, 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 掌握智能电网建设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使高职教育成为智能电网建设所需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 使高职教育突出为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 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更具竞争力。

3.3 实训环境的建设

为使学生掌握智能电网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1) 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实训室。

(2) 建设配网自动化实训室。

(3) 建设智能电表实训室。

(4) 建设智能互动用户实训室。

(5) 建设新能源发电实训室。

高职院校作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后, 根据智能电网的各个环节设置教学情境和工作任务, 进行任务驱动下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就会培养出满足智能电网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摘要:智能电网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 具有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和友好互动内涵的现代电网。为服务智能电网的发展要进行高职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内, 集成应用现代电脑处理、电子控制、数据通信、电子传感、信息等技术, 在此基础上构建成功的能于大范围内有效发挥立体性、综合功能的一种高效、准确、实时的运输与管理综合系统, 即为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智能交通系统) 。分析各国应用、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实践表明, 发达国家在发展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战略时的一个优先项目多为通地理信息系统。而ITS的定义表明, 智能交通系统本质上是综合应用控制、通信、传感与信息技术的一种产物。把有限道路资源与持续增多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是其基本目标。以便充分利用道路资源, 把出行效率提升, 对安全出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概况

作为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针对交通运输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服务系统, ITS实质上是在城市及其周边较大区域内, 基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控制、传感器、运筹学、通信、计算机、信息等技术, 有效协调统一人、车、路等因素, 建立起来的能把交通控制、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体现出来的高效、准确、实时的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智能化道路、车辆, 最终让安全、快速的道路交通环境得以形成, 完成交通环境改善, 把道路交通拥堵缓解, 实现交通能源节约, 将交通事故降低, 把驾驶员疲劳感降低等目标。所以, ITS可以把道路使用效率提高, 提高短途运输效率约70%, 让交通堵塞降幅在60%左右, 让既有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增加约2-3倍。行驶于智能交通体系中的车辆, 能节约15-45%的行车时间, 因为能减少约30%的停车次料, 车辆使用效率可以因此而增加超过50%。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控制, 因为提高了车辆行驶的速度均值, 节约了燃料消耗及废气排除量。车辆油耗能由此而节约低15%。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把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明显降低, 把年均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30-70%。所以说, 低碳时代, ITS的发展必须要具备可持续性、长期性。

1994年以来,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发受到我国高度关注, 尤其自1995年以来, 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参与全球智能交通系统的国际交流、试验、研究活动的频度, 同时, 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的进展也比较明显。ITS工程设计与研发机构于1996年后在铁道部、交通部、科技部陆续成立,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政府协调小组也几乎同时成立, 智能交通协会此后不久也宣告组建成功。出台的智能交通总体规划将民航、水运、铁路和道路全部囊括其中, 以此来规划并发展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

作为智能交通体系发展的一个子系统, 城市公交系统智能化发展是国内当前交通建设的重点所在, 信息安全管理、调度管理和传送发布等同样涵盖其中。机动化程度迅速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我国交通领域内的发展现状, 交通拥堵、交通环境、交通安全、交通服务水平、交通运输效率等问题进行高发期, 常常集中发生, 已对社会发展形成明显制约。对此类问题的缓慢来说, ITS的意义与功能突出。2016年, 中国智能交通市场中有1056个项目, 形成了1800亿元市场规模, 其中, 有896个为城市智能交通项目, 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在1300亿左右, 增幅达103%, 超过上一年一半还多。

三、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预测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持续加大, 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规模近年来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国各地不断加大智能交通建设项目的数量, 智能交通行业产业化发展基本形成。以下几点是中国未来智能交通创新发展的重心所在:坚持服务导向功能, 始终关注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交通环境改善给予更多重视, 提高交通运输综合协同效能及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关注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应用服务与公众服务, 持续通过新技术来实现交通管理、服务等领域内的智能化水平提升, 普遍关注车路协同系统。

技术上, 智能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综合性大型枢纽协同运营与高效服务, 公路智能运输与综合服务, 综合交通系统网络协同与优化服务, 人、车、路协同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 交通运行智能化控制与节能减排, 动态交通仿真与智能化决策支持, 交通需求辨识与交通态势分析, 交通信息动态交互与精确感知等, 均是创新的主导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 (移动互联, 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等) 发展在有效支撑了ITS发展的同时, 也同步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与理念。发展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综合交通是交通运输部提出的一个主要目标。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服务的交通运输需求, 让我国交通系统必须采用协同化、综合化、智能化发展战略, 即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必须要坚持发展智能交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智能交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是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从20世纪末期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 并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必须立足于我国交通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道路, 唯有如此, 才能使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交通事业, 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加大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 成为解决我国目前交通压力的有效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并对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最后展望了我国智能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智能交通,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 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4, 6 (01) :6-19.

[2] 王笑京.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建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4, 6 (01) :37-42.

上一篇: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村委会委员竞职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