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

2023-03-12

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发展和幼儿英语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剧增,人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是否要进行幼儿双语教育,向如何搞好幼儿英语教育方向转移。研究幼儿英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科学引领幼儿英语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已摆在我们幼儿园和幼儿英语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提高幼儿英语教学质量可实施下列策略:

1.增加有效语际量,力促临界量的突破

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实现有效语际量的增加和临界量的突破,如增加英语有效教学课时,将英语作为其它课程的教学语言,创设更为合适的语际环境,扩展英语语言讯息刺激的类别,等等。这既包括量的扩张,又包括质的提升。人们已意识到,应该把语际量的有效性放在第一位,语际量虽多但有效性不强,不仅对英语学习不利,还会影响幼儿母语思维成熟,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英语以听、说为主,有语音学习优势,不适宜大量识字与记忆单词,但幼儿若能自然进入看、读、写的世界,则可赢得宝贵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使幼儿语际交流的感知领域得到拓展,最终实现有效语际量的增加和临界量的突破。作为幼儿阶段性的英语文字符号,与英文字母相比,音标更适应于幼儿的拼识,更适宜于创设幼儿可感知的语际环境,音标是辅助语音识认,并帮助幼儿自然进入看、读、写世界的最好媒介。

2.优化语言板块结构,排除板块结构性干扰

可以通过文字板块的优化组合,解决幼儿英语文字板块结构性干扰问题。我们认为,英语音标和汉字两文字板块组成的幼儿双语教育“两板模式”,是较少结构性干扰的文字板块组合模式,是一种相对最优化的幼儿双语教育模式。

英语音标是准拼音文字,板块音标的符与音单纯的一一对应,可组成独立的语言文字形、音、义系统,实现其释义与识音的双重功能。音标板块这种单纯对应的关联特征,与幼儿凭借单纯的感性与直觉进行认知的思维特征是相适应的,与幼儿“自己发明并经常使用的单纯‘字母——渎音’的方法”是相吻合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与准拼音文字英语音标间不存在或很少存在识读相似性干扰。实施汉语识字——英语识音的幼儿双语方案,是解决常规幼儿双语板块结构这两个干扰问题的合适途径。

3.激活拼识感悟天赋,培养认知自我扩展能力

我们试行的“两板模式”幼儿双语教材和教学辅助字典,砍去英文和汉语拼音两大板块,为幼儿双语学习减了负。我们将汉语定位识字,依托母语汉语,构建了“物图→母语→汉字”的幼儿识字认知关联体系;将英语定位识音,依托音标的助识功能和幼儿音标拼识感悟的潜能,构建“物图一音标一言语”的识音关联体系。由于两个认知体系都可有效沟通幼儿双语学习思维网络,有效激发幼儿语言区自识感悟的灵感,两板模式的两个认知体系,使幼儿的自我认知有了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基本素质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7种不同的智能。幼儿英语不仅要促进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多种智能发展和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在实施两板模式中提出了素质培养的程序化要求:①打开通道——打开幼儿心灵与外界环境的通道,构筑相对适宜的愉悦的语际环境;②激发天赋——激活幼儿内在的识音拼读潜能和天赋,实现英语学习和认知自我拓展的目标;③自然程序——倡导自然习得、自行拼识的幼儿英语教学程序,从而构建起简洁明了符音统一的有益于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幼儿双语学习快车道。

4.让幼儿学会自主使用“语音标准尺”

解决语音标准化困难问题,必须发挥音标的“语音标准尺”作用。音标不仅是老师语音教学的工具,也应该成为幼儿语音自主学习的工具,成为师生判断语音标准与否的共同尺度。

为解决幼儿语音标准化问题,我们在两板模式课题实验中,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对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规范语音知识培训,进行标准国际音标的严格训练,为语音标准化奠定师资基础。二是确立以标准国际音标为基准的幼儿英语教学体系。我们在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创编中,坚持以国际音标为基准,以音标板块为主导,让幼儿自然进入音标文字世界,逐渐把握音标的正确发音和拼读,最终使国际音标成为幼儿识音读词,判别词句读音正误的依据。

解决幼儿英语教育问题的根本的出路是,以科研引领幼儿英语教育,探索出一条与人文环境、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合的幼儿英语教育模式。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科研“投入不足、水平偏低、力量分散”,已与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外语教育科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并且容易引发群体性的失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人们呼唤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的重视与投入,呼唤幼儿英语教育尽早实现大众化与科学化。当今世界,外语教育的低龄化、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外语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英语报中看到:近几年,美国加州积极探索与大力推行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州议会还专门通过法案,拨款1.5亿美元,让幼儿园至三年级的教师强化学习直接拼读法。美国加州幼儿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的经验与思路,和英国科学家对欧洲语言对比研究获得的英语最难学的结论,这对克服英语板块结构弊端,帮助我们探索幼儿英语音标直接拼读之路,是非常有益的。

幼儿外语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裹步慎进和盲目突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研引领幼儿英语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英汉两大语言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整合,创造出最优化的教材和教学辅助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地区、我园幼儿英语教育成功之路。

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沿革和招生现状,凝练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从空间地缘分布、时间发展趋势和行业就业特色的角度,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按照总学时数控制在2 500学时以内计算,所有选修的知识单元约为360个学时,平均每个知识单元约11个学时。仔细分析这31个知识单元可以看出,在相应的学科领域每个知识单元对应的就是一门课程,按照每门选修课程平均32个学时计算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把握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拓宽就业范围,是教材编写、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科研机构、智能化工程公司、信息监理公司、智能化工程预决算公司、政府节能机关和事业单位、节能量审计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单位、节能教育机构等[1-3]。由于涉及智能大厦、智能园区、智能路灯和市政管理、智能交通与停车场管理等各类型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预算、管理以及节能量的监测、评估和改造[7-9],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近4 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该专业的就业需求人数达2万,很多网络、电子、计算机、自动化、通信专业的学生也进入了招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单位。与此同时,需求量最大的工程类企业往往有较明确的性别限制,女生就业侧重设计院、智能化工程预决算公司和机关事业单位。非省会地市及县级单位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机会极少,技术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经济与招生的地域不平衡

在早期的智能建筑领域中,工程师主要解决信息技术与建筑结构、给水排水和暖通空调的有机共存技术,偏向供配电和照明的建筑电气则处于从属地位,其“智能”体现不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康、环保、节能的理念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接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体系化教育,对实现智能建筑“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相互联系并全面优化,从而創造出并能获得高效率、高功能、高舒适性和有经济效益的环境”[1]的目标越来越重要了。

总体来说,各省(市、自治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院校数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图3给出了招生院校数与2011年万元GDP的对应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广东、浙江两省由于吸引人才能力较强,反而限制了其高校申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积极性。由于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抢夺人才的现象非常明显。与很多高新技术专业类似,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孔雀东南飞”趋势明显,这不符合国家的城镇化大趋势和产业转移政策。

招生与经济的两条曲线总体趋势相符,一方面说明专业分布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地区缺乏教育推动经济的长远意识。以建筑业提供基础设施来营造经济发展硬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专业培养的特殊性制约发展速度

由于有着强劲的就业需求与行业发展前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院校数发展趋势良好,图4分别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该专业本科招生院校数和独立学院数在2006-2012年招生增长趋势。

从图4可见,融合社会力量办学的独立学院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这种发展并不能持续快速地增长。从图1的培养规格和图2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等领域的建筑特色非常明显,能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必须有较深厚的建筑背景。

在2007年教育部开始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后,建筑类高校投入极大的热情,招生院校数增长率在30%以上(图5)。而随着传统建筑类高校的获批,这种增长率急剧下降,如图5(a)所示。随着独立学院加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申报力度,如图4(b)所示,总体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在2011年9月份的招生中得到了扼制。

从长远看,由于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较广的知识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太可能实现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的普及,市场的缺口在若干年内仍然很大。

四、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专业方向发展成独立专业,到最近整合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而成为专业目录内专业,完成了华丽蜕变。初步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部委、指导小组、兄弟院校的共同不懈努力,努力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

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而该问题受限于地域经济不平衡和专业特殊性对招生院校数的限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指导小组的积极沟通和兄弟院校的有效交流,中西部地区院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认识将逐步深化,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

专业的特殊性不但是一个限制招生的问题,更是培养体系逐渐完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完善过程,是整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教育领域共同努力,不断凝练、充实、修正、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推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培养出更多适应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专业规范》编制组.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2010.

[2]寿大云.中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9):117-119.

[3]程大章.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与探索[J]. 低压电器, 2007(2):1-4.

[4]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23-26.

[5]何波,冯增喜,于军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43-45.

[6]王娜,王俭,段晨东.论智能建筑专业人才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 2000,9(4):12-14.

[7]陈志新,周渡海,张少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8):83-85.

[8]范同顺,苏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9):73-76.

[9]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61-64.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WANG Xiaolong, FANG Qiansheng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Build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Anhui 230022, P. R. China)

(编辑 詹燕平)

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选取河北普通高校两个同质平行班级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为期一年。建立了一套新型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形式,多种智能活动为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SPSS数据分析显示,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等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效果具有显著性。本研究对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 大学英语 多元化教学模式

自1999年沈致隆将其引进中国以来,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教育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既有大班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方面总体应用研究,也有词汇、阅读等单项技能研究,囊括了英语教育的各个方面。但实践应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成熟的多元课堂氛围。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中国文化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理论依据

霍华德·加多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突破了传统一元观的智能理论,从认知和文化方面强化了人类对智能的认识。目前,公认的八种智能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本理论认识到智能的多元性、个体性和生成性。它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如下:学生智能存在差异,而不是优劣;注意个性化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多元化;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学生评价机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突出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师生创新精神,开创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二、研究过程

1.受试。选取河北省某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同任教师的两平行班级进行对比教学。实验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大班授课,60人左右。经SPSS 21统计分析,两班学生生源背景、性别、入学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定为同质班级。实验前测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p=Sig=0.730>0.05,方差齐性条件成立。均值差值是0.19,t=0.119,df=117,p=0.906,表明伴随概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及内容。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初步探索建立了以多元智能为指导和依据,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形式,多种智能活动为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之后的一个学期,着重打磨模式的流畅性、自洽性和可复制性。

(1)准备。建立了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学生的多元智能量表。经过SPSS检验,其效度、信度都较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试。根据测量结果,对学生进行优势智能基本分组。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课程要求,随时调整小组为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同质小组多用于课外合作学习,便于同类智能倾向的成员采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异质小组是由不同智能优势的成员构成,有利于互相学习、影响,发挥智能结构上的互补性。

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多元智能魔环(下图),能够迅速从任何角度切入课程学习。

(2)课前活动。试验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师事先分析每单元的主题及相应的多元智能项目,进行备课。备课形式多样化,资源囊括期刊、报纸、网络等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生产场所、商业场所、交际场所等各种活动场所。内容有歌曲、图画、游戏,影视、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师备课起到引领和补充作用,主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教师再把各单元按主题和相关智能分配给相应的智能小组完成预习任务。学生根据主题,利用魔环和本组优势智能自学、合作学习,提交学习思路、计划、学习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供本组优势智能支持。

(3)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注意课堂目标的层次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智能差异性,教学内容、策略的多元性。

课堂教学就是课前预习的延续,二者不可分割。小组在课外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学习与交流,拓展语言能力,把课堂作为展示成果的舞台。教师控制展示的广度、深度,点拨、激发,使所有活动、方法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遵循加德纳提出的“ 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观点,正确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学习风格,增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的可能性。将教学目标分解,对于主题涉及到的优势智能组别,提出较高的目标要求,对其他组别提出基本要求。这就是将同质教育变为异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达到自己的成功。这正是多元智能提出的出发点和着落点。

教学内容转化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编歌、绘画、辩论、写作、想象等轮番上演,丰富多彩。不同智能小组的成果展示,既丰富了课堂观感,又拓展了学习视野,还起到相互激励促进的作用。下图是本模式流程图:

(4)多元评价方式。加德纳强调学生发展评价的情境观、多元观、独特观。多元智能课堂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找出较弱的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目标,提高自己。这样评价就有个性化的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终评。

2)评价内容多元化: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创新能力等。

3)评价方式多元化、情境化。

在师生交流以及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掌握学生整体动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过程中不断促其提高,这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三、实验结果及评价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初测。77%的学生表示欢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各科学习增添了信心。针对学生的反馈结果,我们在第二学期加强了对课堂内容的控制力,对不适应新式授课方式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尽快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体会进步。

在一学年课程结束后,实验班和对比班一起参加了期末考试。SPSS21分析显示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均值对比有了明显变化,前测为71.38,后测为74.43,成绩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然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p=Sig.=0.000<0.01,显著性差异明显。

从组统计量来看,两者均值有较大差别,实验班为74.42,对照班为71.28,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为F=0.230,显著性水平p=Sig.=0.633>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方差齐性条件成立。均值差值是3.15,t=2.037,df=117,p=0.044<0.05,伴随概率显著。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不含0。由此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后测成绩中的均值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对提高学生成绩是非常有效的。测试结果还得到了访谈的直接支持。90%的被访者支持新的教学模式,愿意以后经常进行类似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结语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本模式从雏形到完善,历经调整,最终取得不错的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了模式的有效性。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采用不同智能分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增加了课堂吸引力,挖掘了学生智能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英语能力。本项研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深入理解本门教学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ardner,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nd Edi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93.

[2]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

[3]汪冬瑾.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软科学研究计划“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302A253)最终成果。

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第4篇

一、智能科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 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着眼于培养优秀人才, 大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并且要在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实现突破。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而且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从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如何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可以取得取得更好的成效, 比如通过将“雨课堂”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可以形成课前、课上、课后的有效融合和多元互动, 进而使高职英语教学实现随时随地的效果, 对于强化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从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 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之外, 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并能够使学生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这就需要应用智能科技进行教学, 比如可以将“微课”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进而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得到深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来看, 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 重中之重的就是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和锻炼, 比如可以将“智能手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不仅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学习平台”或才“QQ学习平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利用“智能手机”APP软件自主学习英语, 更能够通过建立“互动平台”的方式, 使学生在“互动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合作,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这也将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

二、智能科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不仅可以促进高职英语改革, 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更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在当前我国智能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高职英语教师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 着眼于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 积极探索智能科技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 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 明确智能科技应用原则

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科技的应用日益广泛, 而且各种各样的智能科技产品、平台都能够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 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智能科技应用原则, 确保智能科技的应用更具有辅助性和支撑性。要将“以人为本”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应用智能科技的重要原则, 着眼于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效能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需求出发, 正确处理好智能科技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既不能过于依赖智能科技, 也不能限制智能科技的应用, 而是要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智能科技的应用进行研究, 特别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比如在开展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多媒体PPT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 并且将其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 使多媒体PPT课件具有支撑性、引导性、演示性等诸多功能, 能够使词汇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 创新智能科技应用方法

要想使智能科技更有效的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必须在创新智能科技应用方法方面下功夫, 努力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高职英语教师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应当对智能科技的应用内容进行汇总, 当前比较有效的智能科技应用平台包括雨课堂、多媒体PPT、微课、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等诸多方面, 教师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并且将智能科技的应用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更加高度重视网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教师可以将开展“影视教学”, 让学生在网络上观看电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更加高度重视智能手机的应用, 通过智能手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比如可以建立“高职英语微信学习平台”, 教师既可以利用“高职英语微信学习平台”进行教学,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等等。

(三) 打造智能科技应用载体

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 在应用智能科技的过程中, 一定要打造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应用载体, 努力使智能科学更具有支撑性。这就需要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在应用智能科技的过程中, 要对智能科技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智能科技的不同功能, 打造不同的智能科技应用载体。

比如高职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智能科技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制作成“视频学案”, 并将其传送到相关学习平台, 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且进行“在线测试”, 课堂教学则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英语社团”,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联系和互动, 不仅有利于更有效的应用智能科技, 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学习方法, 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 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的新形势下, 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 大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特别是要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着力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这就需要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化应用智能科技的极端重要性, 大力加强智能科技的有效应用, 既要明确智能科技应用原则, 也要创新智能科技应用方法, 更要在打造智能科技应用载体方面实现突破, 使智能科技的应用更具有效能性, 最大限度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但也必须不断优化、完善和改革教学模式, 努力使高职教育更具有成效。本文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 对智能科技应用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不仅分析了智能科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而且还就如何更有效的应用智能科技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旨在为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智能科技,应用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彩珍.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前景展望[J].轻工科技, 2018 (12) :120-122.

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第5篇

1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教授通过整理关于神童的研究、关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关于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的研究、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关于正常成人的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等各项研究,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 (Frame of Mind) 一书中, 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他认为, 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决问题能力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的指标, 是人们在发现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 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在该书中提出, 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7个范畴 (后来增加至8个) 。

(1) 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有效地利用听说读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 逻辑——数学智能。 (Logic——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靠推理来进行思考, 寻找事物的关系如类比关系, 因果关系及逻辑顺序等, 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3)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

(4) 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nece)

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 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5) 音乐——节奏智能。 (Musiial-rhyth——ic Intelligence)

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性强, 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较强。

(6) 人际——社会智能。 (Interpersonal——social Intelligence)

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 情感和意图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 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Intelligence)

指认识、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 能自尊、自律, 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劣, 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

(8) 自然——探索智能。 (N a t u r a l i s t Intelligence)

指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存在强烈的好奇心, 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精神。

加德纳认为, 正常人都拥有这8种智能, 只是每个人在拥有的量上各有不同, 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智能特点。因此,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每个人的统一的智能评价标准, 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成功与否。

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颠覆了传统的智能说, 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发展。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文化课知识的认知, 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手把手的教, 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自我认知的能力。同时, 过于注重量化考核并以此给学生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必将给我国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成果。

首先,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把教学的首要任务放在了语言和逻辑智能的培养上。根据多元理论, 人们的智能结构都不相同, 所以运用智能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 要按照学生的智能特点, 区别对待。尽可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特点, 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有助于形成新的学生观。以往我们经常听到“好生”、“差生”之说。对于文化课好的学生, 我们认为是“好生”。反之, 是“差生”。被冠以“差生”名号的学生, 往往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觉得自己在同学和老师眼里都是低人一等的。抱有这样思想的学生, 轻则无心学习, 自暴自弃。重则上课故意捣乱, 产生了逆反心理。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教师要擅长发现学生的智能特点, 了解学生的特长, 更多的创造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而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最后,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大多通过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卷面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 然后对学生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只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了解, 很难测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理论, 笔纸可以是一种评测的手段, 但更为多样化, 个性化的评测方式将更有利于评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所收获, 是否有所提高, 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遇见的实际问题。

3 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对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教师要铭记,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英语语言教育背景, 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语言熟练程度也不尽相同, 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特点。不能统一教学标准, 统一课程目标, 以相同的教学方法, 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学生。要因“才”施教, 对于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设计独特的教学活动, 既能帮助学生开发智能又能帮助学生学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比如, 笔者曾经教授过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般在英语语言使用的能力上都稍微薄弱一些, 这些学生上课时比较活泼好动, 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多使用了图片, 动画, 汇报表演等活动, 结果大部分学生对迷恋上了这种“动感英语”, 将近一半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少部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一位同学还在全校的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播音器”, 学生是“收音机”, 学生听老师讲语法, 讲词汇, 辅之是枯燥乏味的造句或者翻译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的差异, 只注重利用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 长时间的相同模式的练习,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 教师可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设计出灵活多样并注重培养不同智能的课堂活动, 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促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比如, 词汇讲解可以有很多方法, 可以用展示法, 擅长身体智能的学生边用身体语言演示某个英语单词的意思, 边重复朗读这个单词。擅长逻辑推理的学生可以被分配给找构词规律的游戏, 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学习。

(3)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评测方式提出了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评测方式是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 统一标准, 统一答案, 对学生进行考核。死记硬背就成了大部分学生应付考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和非自然的评测环境都可能影响对学生真实能力的测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 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 因此, 学校的评价指标和评测方式应该多元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自我评测, 同学互评等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 任务完成情况等打分。也可以为学生建立英语学习档案, 记录学生在该门课程的成长过程, 也可以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的各种成果, 学生课堂活动的录像和录音等都可以成为评测学生的方式。这些方式都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进步过程, 也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这些评测资料可以成为学生发挥自省智能的宝贵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翻看自己的学习档案或者影音资料, 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4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与现代外语教学关系密切, 它为创造性地开展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于多元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和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课堂设计和学生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因“才”施教, 即以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 按学生的需求授课, 灵活多样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采取个性化地评测方式, 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英语学习方法论文下一篇:中小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