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2023-09-17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英国模式:农场兼营型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庞大的目标市场。城市人口因长久远离自然,而产生了走进乡村、亲近自然、舒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的共性心理需求,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们由于对农村、农业陌生得很,更渴望体验田园生活;另一方面,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也催生了农业旅游。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等诸多因素,使得英国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全英近四分之一的农场直接开展农业旅游。农业旅游的经营者绝大部分为农场主。每个农场景点都为游客提供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场景色的机会。农场内一般设有一个农业展览馆并配以导游和解说词介绍农业工作情况,备有农场特有的手工艺品,并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多数休闲农场配有儿童娱乐项目。虽然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要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始终是农场经营多样化的一个方面。从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市场需求特点出发,各景点都坚持小型化经营的取向及私营化的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者90%以上是本地区居民,所以各景点普遍运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扩大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为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2 德国模式(一):社会生活功能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倡导环保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利用城市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通过亲身耕种,市民可以享受回归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种植过程中,绝对禁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倡导有机农业理念)。

2.1 注重农场生态功能

休闲农庄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带。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功能,而且还发挥出科普和环保教育的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们来到这里,成人也来参加森林休闲旅游,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一些企业还把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开放的森林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2.2 农场与健康医疗结合(这个在台湾有案例,国内大陆是不允许的)

在慕尼黑市郊,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在这片柔软宽阔的草地上成长起来的马匹,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拥有平和坚定的性格,受到外界刺激也不会受惊和发怒。农民们将这种优良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马背上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同时也将枯燥的内外科治疗及心理治疗寓于骑马休闲活动之中,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之余还会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体验经历。慕尼黑郊区也因其独特的“骑术治疗项目”及其所实施的“绿腰带项目”系列行动方案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休养之地。

3 德国模式(二):农家生活体验型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比较有代表的是市民农园。德国人习惯于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划出小部分土地作为园艺用地,栽种花、草、蔬菜,享受亲自栽培作物的乐趣,但真正发展为市民农园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世纪初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的一小块荒地,以实现蔬菜自产的活动。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 hm2。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若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中途退出或转让,市民农园委员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费用。

4 荷兰模式:高科技创汇型

荷兰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促使荷兰在农业方面不断创新,从而走上创意农业之路,并成为世界农业领先大国,在美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荷兰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世界领先,其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基础上,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荷兰的花卉业世界闻名,其根本原因在于花卉业的科研发展十分突出。花卉业的发展战略以技术为中心,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

荷兰创意农业的创汇经济功能突出。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前列,番茄、马铃薯、干洋葱等的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是世界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乳制品出口国、禽蛋出口国和花卉生产国,世界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 %来自荷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亿美元,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 %。荷兰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

5 日本模式:政府扶持型(这也不完全正确,日本对农业的补助的科目是有严格规定的)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過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 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发布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

该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6 法国模式:非政府组织型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该模式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

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

7 澳大利亚模式:产业协同型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旅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

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亞葡萄酒产量为125 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 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李甲贵等,2010)。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

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王云才,2002),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2010)。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8 新加坡模式:科技依托型(这个不能算模式)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5 900 hm2,占国土面积的9.5 %,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9 美国模式(一):民俗节庆型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

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 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庆型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10 美国模式(二)——社区参与利益共享型(CSA)

美国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主因之一,是为破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物生产过剩的局面,由美国农业部(USDA)协助进行农地转移计划,政府在经费和技术上协助农民转移农地非农业使用,其中一部分即转移为野生动物保育与游憩。

美国观光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种观光农园在北美发展很快,极大地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顺利发展。

11 印尼模式:居民参与型(PGS)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型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12 意大利模式:绿色假期

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主力军,称为“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基础相结合,再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以及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体验活动,对意大利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生活质量”是“绿色假期”能够风生水起的重要目的。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从管理到运作都非常到位,管理者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现代人对于绿色休闲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3 台湾模式:情怀文创型(台湾很多就是日本与中国化)

台湾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度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都有差异。总体上讲,台湾休闲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经营者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并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他们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不断地融入建设与经营当中,从而彰显了经营者的个性与追求。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问题;对策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被世界各国所推崇。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1989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4年,我国成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产品发展中心”,初步建立我国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003年以来,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有机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一、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有机农业发展的技术供给与需求都相对薄弱

技术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的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国内缺乏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病虫害综合防治生产技术缺乏,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少,提升有机农业产量的技术还很薄弱,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观念和素质不能适应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求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不使用饲料添加剂等,很多农民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要给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给农民传授技术和质量意识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有可能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目前有机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和农民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及程度,我国有机农业研究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农民对有机农业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有机农业标准欠缺

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国外对有机产品从产地的选择、产品生产过程乃至包装、运输和销售都有具体标准。但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今在农药残留、维生素等指标及ISO9002等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方面认识不足,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要求严格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

(三)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较小

一方面,由于有机产品的生产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资金投入及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的成本,使有机产品的价格较普通产品高30%~50%,部分产品价格高出3~5倍。价格偏高使我国有机产品消费市场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有机产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加之消费者无法用肉眼辨别有机产品,从而助长了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目前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高消费层次群体及特殊需要群体。

(四)有机产品认证的公信度不高

目前国内已有可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各类机构30多家,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检查员,执行标准的差异性很大,已导致认证活动中出现混乱现象。有的产品原料还未达到有机产品的要求,其加工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还有部分被认证的有机产品质量不合格,达不到国家基本标准的要求,引起社会对有机产品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度的质疑。农业部对国内部分大中城市超市的有机蔬菜进行抽样检测显示,样品中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较高现象严重。

(五)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迄今为止,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中,用于有机产品项目建设的很少。

二、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一)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是人口大国,约有3.6亿农业劳动力,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农业生产的多数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经过适当的技术培训,农业劳动力就可适应有机农业的生产。同时,发展有机农业也可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自然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差别明显,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适合开展有机农业生产。我国生物技术不如西方国家发达,主栽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生产中不存在基因工程问题。许多植物种类还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通过野生采集可很快转换为有机产品。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环境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适宜地区,有的地方不经转换就可直接开辟为有机生产基地,或采集后直接作为有机食品出售。此外,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多种多样,生产基地比较容易隔离,适于建设有机生产基地。

(三)产品差异优势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国外不适宜种植或缺少的产品均可在我国进行开发生产,如中药材、野生浆果和非木材的林业产品等。

(四)市场优势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购买有机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瓜果蔬菜及适合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有机食品更受欢迎。国外有机产品的需求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70%,美国所需的有机食品80%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根据国情和农业生产实际,我国有机农业应实行区域性发展,大规模发展不适合我国国情。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先易后难、先小后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机农业的内在要求,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处理好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关系,与推进特色食品的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在生产地域的选择上,重点选择一些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在市场选择上,积极开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市场和高档超市,开发国宴、外企、高档礼品、儿童、妇女和老人等特殊性消费群体的消费;在产品开发上,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有一定品牌基础的有机产品、保健有机产品、特色有机产品,发展具有国际市场优势的蔬

菜、山野菜、水果、坚果类、保健食品、中草药、小杂粮类、畜禽产品、水产品等。

(二)加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遴选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具有严格的要求。在选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检测农田灌溉用水和农田土壤质量,水质要达到相应种植作物的水质标准,土壤至少要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在周围存在潜在大气污染源情况下,要按照《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规定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有机农业生产中的水产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按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进行养殖水面水质检测。同时所选择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田块要相对集中连片,并充分考虑其周边环境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所产生的潜在影响,要远离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矿厂和交通要道等,并尽量减少相邻常规地块对有机农业生产地块的影响,如水的流人和施用农用化学品对有机农业生产地块的影响等,设立明显的缓冲隔离带。

(三)制定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加大对有机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有机产品,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制定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管理法规,对其生产和销售进行监督。根据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的基本标准制定适合我国的有机食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有机食品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对各部门进行协调,规范有机农业经济秩序和经营活动。理顺有机认证、检查、咨询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产业链政策,促进有机认证机构与咨询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制定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中,设立有机生产技术咨询专项资金,支持生产基地接受专业的有机生产咨询服务。

(四)建立国际承认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及与国际相符的有机农业标准

在我国建立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分开,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国内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被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

(五)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把加强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作为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重点项目、重点经费的支持。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的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研究平台,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精细的施肥技术、不同类别作物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杂草控制技术、有机农业生产资料、有机产品的加工和贮藏技术等研究,发展一批有机产品技术创新型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有机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达到有机产品标准,并与国际有机农业接轨,把区域性有机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有机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消除农户误解,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六)加强对有机农业的消费引导和市场开拓

一是增强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即不仅要宣传有机产品的品质,更要注重宣传有机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作业标准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功能,以强化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消费的积极态度。二是实施有机产品品牌战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产品,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能形成品牌的特色有机产品。三是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对有机产品的深加工、细分类、精包装,大力开发保鲜食品、脱水食品、调理加工食品、冷冻食品等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

(责任编辑:李琪)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 加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由此可见,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十分重要。同时,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 是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的依靠,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另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资源占有量少, 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格外重要, 而在农业种植中, 农业技术则是农业产量的保障, 提高农业产量, 以技术为指导, 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含量, 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度不高

长期以来, 我国农民在农业重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重视方法和经验, 对农业技术带有一定的抵触性, 认为没有自己靠经验总结的方法可靠, 以至于农业技术的得不到合理、科学运用。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待于完善和改进

目前,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法进行推广, 主要是由上级下达名下, 下级执行;同时, 在我国许多地方, 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没有形成。在贫困落后的地区, 甚至根本不存在农业技术服务, 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3 专业的人才不足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专业的技术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目前, 专业农业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文化水平不高, 难以在推广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3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3.1 加大宣传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宣传工作, 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 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 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同时, 可以举办“三下乡”活动、讲座等, 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现场技术服务, 让群众交接到更多的农业技术。

3.2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农业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业产量,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不仅要建立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还要建立城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相应的推广机构, 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为农民气功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2]。

3.3 加大财政支出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技技术推广相关设施不够完善。而农业技术作为提高农业产量,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广农业技术, 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设施, 配备先进的设备,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

3.4 重视专业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 专业的推广人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为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推广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教育, 提高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 更好地为农民解疑答惑[4]。

3.5 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门户网站, 将农业技术罗列在门户网站, 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互动平台, 实现在线服务, 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解答。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农业也越来越重视。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基础,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大意义。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不仅要加大宣传, 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的认识, 还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注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 以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摘要: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大意义。新形势下, 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 2004 (1) :4-6.

[2] 胡鲁平, 王广东, 刘德甫, 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 :28-29.

[3] 张维.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23) :135.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政府已经颁布了许多政策来深化农村复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发展途径和战略。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有效途径;探究

农村经济是建设农村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最直接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新形势发展下农村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必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所有产业,整合的产业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经济模式不断变化的同时,农村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善我国的经济体制,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对当前的农村经济进行调查,分析经济发展的特征,并根据当前市场发展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认识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增加,确保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利益。

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进步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当前水平上我国农业发展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并且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农业推广不合理。由于农业环境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强度和严格的技能,许多大学生不愿选择该专业。并且即使大学专攻农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改变职业。在现阶段,用于推广农艺的专业人才很少,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来推广高质量的农业技术。另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合理,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促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导致现代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限制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进步。

(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在我国一些农业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山区,使用传统的农业方法以及大量的农药。使我国的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且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大环境下,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导致了一些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每年由于自然灾害,使农村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农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没有合理的规划,也导致农业经济能力下降。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说明了抵御灾害的能力下降。

(三)资源使用率低,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通过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更高的产量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局限性,现代化先进的农业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有的地区并不知道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存在,在某些地区盲目监测农作物产量,忽略了对生态资源的影响,不合理的破坏自然环境,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一些农业化管理人员盲目地追求发展,对当地的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并且导致了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

三、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和战略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运用,各个领域都在深化改革与创新,将更多的自动化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运作中。在新形势下,应把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合理的应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政府农业机构应重视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并鼓励农业工作者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因此,促进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力量有了深刻的了解,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极参与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另外还需要明确界定农业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并明确农业科学的奖惩制度,以完善和更新农业技术现代化体系,全面协助农业科技体系的不断优化。

(二)加强农业基礎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更好的新形势农业经济,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优化。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农业科技研究部门,并进一步对农业经济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了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农业体系的改革,地方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为农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在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使农业设施在现代化和专业技术中定位,将促进农业经济在现代化社会中不断的发展。

(三)多元化和集约化的方向促进农业发展

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首先确定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将发展目标从单一种植转移到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同时发展传统的集约化农业发展方法。加强有机农业的发展,不断整合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根据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在有力的经济中发展农村产业,以提高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能力,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村民的意识相对较高,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补贴,促进当地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发展了多元化的经济,与部分互联网销售公司合作,建立村级线下销售网点,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上推销和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产权经济。对于偏远的山区,地区的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区或县为单位发展区级经济,创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地促进物流和工业生产设施,使区域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各地有关政府执行党的政策和指导方针。需要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方面进行合理的计划。政府拨付的资金应由有关部门合理规划,根据政策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开展战略规划工作,合理安排资金和资源,加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发展和农业脱贫逐步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地方税务局为农村经济实体公司提供具体的免税和减税政策,为发展良好农业经济提供财政支持,以及财政激励措施和奖励。并通过鼓励农村人员创业和致富,来激励他们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新形势下农业化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增加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促进农业产业的不断推广,加强农业经济资产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内容。要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分析改善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促进现代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不断优化和加强,将为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春亭.新形势下发展山东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9(09):234.

[2]张婷婷.浅析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市场,2019(03):71+73.

[3]刘琳.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有效途径[J].吉林农业,2018(24):48.

[4]霍清军.新形势环境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8(20):31.

[5]刘君.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9):40.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生态农业就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环保、安全高效、资源节约、低碳循环”的基本原则来实现“绿色发展”。既要大幅提升各种农副产品的产量, 又要保护环境;既要丰富农产品营养, 又得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目前,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是较多, 分类标准也不同。常见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两种的基本模式。

循环模式:是一种按照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循环的过程中, 每个环节的产物是下一个环节的原材料, 这样可以使各个环节的废弃物再次使用, 变废为宝, 减少废弃物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常见的有“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景观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自然空间的层次结构, 不同海拔、不同的空间环境组分, 造就不同生物种群。景观模式最大的优点是采用纵向的空间布局, 节省土地, 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转化手段, 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常见的案例如: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 山间果竹缠腰, 山下水稻鱼跃, 田埂种桑放哨”, 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 山腰种茶种药, 山下养鱼放牧”等。

2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我国农业一直都实行着粗放式管理模式, 在一定时期内起着积极地作用,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依靠自给自足、靠山吃山的生产模式长此以往因其自身的弊端, 加上科技含量不高, 逐渐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差距。为了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转变生产观念, 完善农业生产模式, 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的稳固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由我国经济体制决定的, 由于历史的发展, 曾经轰动一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条件, 因此,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应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农场生产模式。

3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具有产业链长、结构复杂的特点。需要需要综合考虑农、林、牧、副、渔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 根据作物的生长属性、渔期等进行科学规划, 制定生产管理计划。生态农业依托于自然资源, 是个综合性的工程, 而我国各地水土自然环境又存在明显的地域化差异, 因此,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因对发展条件有着清晰的认识, 明确发展目标, 利用科技手段和成熟的管理模式, 实现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3.2 遵循自然规律

发展生态农业有很强的生态制约性, 需要我们统筹兼顾, 既要考虑经济指标, 又要兼顾生态效益, 遵循自然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利用规模化生产模式,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根据当地特色,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优化升级农业系统。如:退耕还田、禁止焚烧秸秆等。

3.3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新能源

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 发展环境优化型经济模式, 尽可能的减少危害环境的生产原料、生产方式的采用, 提高生产科技含量, 发展新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如:生物能的利用, 降低农业污染排放, 保护环境, 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3.4 促进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发展

保持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国家应在经济政策上多予以支持, 引导农业活动的开展, 畅通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沟通渠道, 调整农业结构, 规范相关农业经济行为,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结束语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 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实现增产增收,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一词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标准。生态农业经济作为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化”、“可持续性”的理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对目前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从多方面解析, 力求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何琼, 杨敏丽.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7, (02) :21-25+36.

[2] 宋彩平, 魏言妮, 尚杰, 李渊.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 2017, 33 (04) :110-114.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大气污染防治尚不完善

据环保部门统计, 2017年吉林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264天, 发生重污染天数15天, 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79微克/立方米, 比2013年下降18%。但与2016年相比污染天数与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均有所增加, 空气质量比2016年有所下降, 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1)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够完善。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缓慢, 铁合金、炭素等企业尚未搬迁, 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部分工业企业还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 城市中污染源治理仍不理想。黄标车淘汰进展缓慢, 2016年仅淘汰3955辆, 距离2.37万辆的目标任务相差甚远;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比重较低, 占比为14.2%, 未达到20%的年度目标要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较重, 部分建筑工地未落实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要求, 散流体运输车辆没有全部封闭;城区露天烧烤问题突出, 特别是清真一条街在冬季仍存在大量露天烧烤行为;鞭炮禁放尚未实施, 文明祭祀尚未广泛推行, 特殊时期造成的空气污染比较突出。

(3) 秸秆禁烧落实不到位。近年来, 省市两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已经在秸秆禁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有不足。根据环保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情况, 仅2017年11月6日至12日6天内, 吉林市共监测到秸秆露天焚烧火点19个, 其中, 舒兰市6个、永吉县4个、昌邑区3个、磐石市2个、船营区2个、蛟河市1个、龙潭区1个, 可见此项工作仍任重道远。

(二) 水污染防治也有不足

多年来, 吉林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因而2017全年松花江吉林江段各项污染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水质状况为优, 但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

(1) 水源地管理问题尚存。吉林市地表水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9座桥梁通过, 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仍有完善空间;吉林市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部分公园、公厕等手续不完善或违章建筑;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永吉县万昌镇存在村屯生活面源污染问题;舒兰市饮用水源地内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存在围建墓地、乱砍乱伐等行为。

(2)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还有不足。例如吉丰东线旅游区、万科滑雪场等污水管网不完善, 存在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现象;松花江吉林市区段还有82个吐口, 部分吐口还存在雨污混排现象;黑臭水体治理进展较慢, 9条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只启动了腰屯河、小牤牛河的河水截流工程。

(3) 部分小流域、支流水质较差, 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例如细鳞河、挡石河、岔路河均存在个别月份水质超标问题;奉仕河、青段河、北大沟、龙潭川水质较差;前二道乡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对温德河水质污染贡献较大, 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三) 生态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尚存

(1) 部分企业对产生的危险废物未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贮存、处置, 例如吉林建龙钢铁、吉林联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2) 卫生部门尚未按照要求将医疗机构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纳入医疗废物管理。

(3) 通讯基站存在违规建设问题, 例如移动吉林市分公司建设基站152个, 目前开通73个;电信吉林分公司建设基站476个;联通吉林分公司建设基站220个, 均未办理环评手续。

二、吉林市生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引导

政府对所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监督和治理的主体责任,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在提高机制体制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 也为行政权力的行使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指南。首先应既着眼于现在, 又立足于长远, 为吉林市经济社会的运行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应加强调查研究,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找到适合当下吉林市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措施方法;最后还应注重明确责任, 在发生问题时, 能够快速问责, 达到权责分明, 治理明确的效果。

(二) 完善对职能部门的监督机制

生态问题的解决, 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力量, 以职能部门的履职尽责为主要方式, 以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为重要载体。因此监督机制的完善对于提升对职能部门在生态问题治理方面的督促作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科学的论证确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并将这一体系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之中, 提高领导干部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可以将改善生态的效果、控制污染的程度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并制定配套的奖惩机制。

(三)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意识

公民生态意识是公民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 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 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 即认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与公民个体的关系不大。实际上, 生态问题既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又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例如:空气污染会直接危害到公民的身体健康, 而空气污染除却工业污染、临近区域污染物质转移等因素外, 与部分公民危害环境的错误做法息息相关, 比如鞭炮礼花特定日期的大量燃放、秋季秸秆的露天燃烧等。对于公民而言, 应当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每一个公民个体能够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但依照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从集体的角度来看, 公民的积极参与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效果。

因此, 必须要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生态意识。首先, 应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从长远的视角解决生态问题。部分西方国家已经把生态保护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 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比如瑞典就在基础教育层面, 将共计《义务教育学校大纲》16门课程中的9门, 打造成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课程。目前, 吉林市已有部分中小学在此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现, 比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学校, 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普遍重视的生态教育理念,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同时, 也应注重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对于公众而言, 对生态环境状况虽存在着普遍的担忧, 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如何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应加强舆论引导, 重点应放在提高公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以向一些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比如瑞典早在1991年就开始每一年举办世界水周等相关宣传活动, 通过长期的舆论引导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之中。只有全民真正能够自觉自发地参与其中, 生态问题才会最终得到根本解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科学论断与生态伦理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从生态伦理视角找到吉林市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 既对当地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又对其他地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伦理,吉林市,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仇竹妮, 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 2013-8-20 (07) .

上一篇:新时期党校班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论文范文